第一篇:江苏 在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江苏省人民政府
国务院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是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管理体制,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外贸出口,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创新举措。设立出口加工区五年来,江苏省在国务院及海关总署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在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认真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对江苏近5年来出口加工区建设有关情况和一些做法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江苏现有13个出口加工区。其中江苏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南通、无锡、连云港、南京(含南区)、苏州高新区、镇江等8个出口加工区均已通过验收,封关运作。常州、扬州、吴中、常熟、吴江等5个出口加工区获得批准后,也正在加快筹备之中。至今年10月,8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共有进区企业201家,投资总额54亿美元。我省昆山出口加工区已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区建设水平较高、运作比较规范的出口加工区之一,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无锡、南京(南区)等出口加工区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总的来看,出口加工区凭借其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利的外汇管理政策、规范统一的硬件设施、高效的通关监管模式等政策功能优势,满足了高科技企业在短期内快速交货和企业零库存管理的需求,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适应了新技术产业国际转移的需要,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一)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今年1-10月,8个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191.23亿美元,其中进口84.49亿美元,出口107.74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0.76%,占全国出口加工区同期进出口总值的近40%,占江苏加工贸易总值的15%。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将突破200亿美元。
(二)促进了招商引资的转型升级。
实践证明,出口加工区已经成为很多地区招商引资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5年来,江苏出口加工区凭借其良好的区位和政策功能优势,始终坚持贯彻吸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政策,认真把好入区企业的质量关,吸引了笔记本电脑、硬盘、光电产品、精密机械、光纤元
件等一大批“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高科技项目入区发展。目前,IT产业占到区内投资项目95%以上。引进的项目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就有50个以上。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能力强,带动了与其配套的上游厂商也纷纷到大陆投资,并在当地和周边地区设厂生产,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仅生产笔记本电脑的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落户于加工区后,先后就有300余家境外配套厂商来昆山及周边地区投资设厂,加工区的带动效应可见一斑。
(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首先,江苏出口加工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劳动就业,特别是入驻出口加工区的高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仅在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就业人员已有5万余人,其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达6000人。此外,还间接解决了区外配套企业10到15万个就业岗位。第二,出口加工区的快速发展也对当地民营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以生产纸箱、塑料包装袋、纸质印刷品、塑胶件、五金冲压件等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纷纷更新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加工区企业对这些配套产品的大量需求。第三,带动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兴起。基于出口加工区内IT行业对物流速度的较高要求,促使物流企业不断整合资源,改进服务,将传统的仓储、运输、装卸等物流活动系统化、专业化,以不断满足IT企业对物流速度的新要求。目前,不少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也纷纷看好江苏出口加工区,新加坡的YCH公司和美国的伯灵顿等全球著名的物流配送企业均已在江苏出口加工区最为密集和发达的苏州设立了办事机构。第四,出口加工区的建设,给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公共交通、银行、邮政、外贸、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均进驻出口加工区开展业务。
二、主要做法
在5年多的实践探索中,江苏作为全国出口加工区试验田,在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海关系统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正逐步走向成熟。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探索,大力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的外向度逐年提高,加工贸易发展迅猛。2004年,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1708.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达到1046.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1.2%。面对和谐发展、集约发展的新要求,江苏亟需打造和依托新的载体和平台,推动加工贸易在江苏向更高层次发展。基于此
判断,参照国外、境外的加工贸易发展管理模式,我们率先大胆提出了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得到了国务院和海关总署等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几年来,我们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高效率”开发建设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试点工作,确保出口加工区稳步健康发展。一方面,率先改革、率先试点,积极申请设立出口加工区,并从优惠政策、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上支持和确保出口加工区的顺利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完善出口加工区工作协调推动机制。为及时研究解决出口加工区运作中产生的问题,省政府建立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外经贸厅、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领导小组。近几年来,省政府多次召开出口加工区工作座谈会,协调工作,研究问题,推广经验,加强对出口加工区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工作指导,确保出口加工区建设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优势。
出口加工区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具有诸多独特功能,如区外货物入区享受出口退税、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实行电子帐册管理、实行“三个一”的通关作业模式等,这些出口加工区所独有的功能优势,加上便利的管理手段和快速的通关速度,适应IT产业“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科技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等地大批IT企业投资内地。江苏出口加工区正是抓住了这个良好机遇,瞄准国际特别是台湾地区的一些高端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这块招商引资的全新“金字招牌”,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IT生产商(如仁宝科技、百得电动、希捷、华宝等)在出口加工区集聚。这些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广,影响力大,他们进入出口加工区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带来了一批相关或配套产业,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为出口加工区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创新监管模式。
出口加工区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可供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全球营销、快速交货、产品个性化、管理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模式,对通关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海关把企业的需要作为改革的动力,研究出台了“提前报关、机场直递”的快速通关模式,使空运进境货物平均通关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4小时,满足了IT企业生产营销的要求,为入区企业赢得了效益。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为加工区量身定制了既突显加工区优势,又符合加工区企业需求的联网监管模式,开发了出口加工区辅助管理平台,实现了从企业报备、报关、报核到海关审核、放行、核销的全程网络化管理,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人力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针对区外配套企业送货频繁、报关繁琐、企业通关成本高
等实际情况,适时出台了“分批送货、集中报关”作业模式,为区内IT企业的生产提供了较为便利的运作环境;针对区内企业零库存管理需要,大胆实践,利用加工区物流监管仓库推出了物流分拨作业新模式,满足IT企业进口保税料件随时配送的需要。海关通关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推动了江苏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明确要求,这为出口加工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出口加工区作为加工贸易改革区域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如何适应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制定新的发展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当前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适应发展需要,拓展优化功能。
出口加工区自开展试点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但是,随着保税区政策的调整,保税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新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的设立,使得出口加工区的功能愈显单一,政策优势逐步弱化。为保证出口加工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出口加工区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拓宽和调整。一是适当放宽加工区企业经济活动范围。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多重性,如加工贸易企业难免有少量售后服务性质的一般贸易、维修检测等,特别是研发中心的进入。过分强调其经营活动的单一性,要求企业将密不可分的经济活动人为分隔成区内、区外两块,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不利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先导区。二是强化加工区现代物流和配套的贸易功能。出口加工区从创立伊始就定位在单纯的加工生产上,因而缺乏强大的物流功能提供支撑,无法满足区内、外企业国际物流的需要,建议赋予其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实现资源整合,避免已有加工区的地方再重复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协调加工制造业和物流业等配套产业的同步发展。考虑到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多重性,建议给予企业配套的贸易功能,以解决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受到的政策限制。
(二)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联动协同发展。
目前全国共有保税区15个,其中有8个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开展“区港联动”试点,建立了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57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16个。这么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如何有机整合、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充分发挥海关
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的功能,最大程度地集成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的资源优势,满足加工区内企业国际采购和国际配送的需要,实现加工制造业和物流业等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我们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放在大通关、大物流的背景中,突出区域化管理的特点,作好总体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导向和政策引导。二是强化海关监管特殊区域间的竞争与协作机制,促进区际与区域内部的合理分工,建立高效、有序的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政策、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经济布局科学化,促进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的共同发展。三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大平台。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域的行政管理部门不仅仅是海关1家,还涉及外经贸、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提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行政审批效率、通关速度,简化手续,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需要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着手建立各相关部门参加,联系各省各地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直至企业的信息化大平台十分迫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成为1个“虚拟实体”,实行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化统一管理,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联动发展。
(三)加强对设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根据国际惯例,从国外一些成功的特殊经济区域看,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加工制造功能向物流配送、设计研发、国际贸易直至自由贸易区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印度原有7个出口加工区,去年已将其中4个加工区升格为经济特区,在运作、关税、监管等方面赋予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允许区内企业开展商品制造、服务、生产、加工、装配、改装、重新设计、包装、贸易等经营活动,表明印度政府已将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一种特殊的自由贸易区,这为我国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从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的长远需要来看,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也是势在必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加强对基层的工作指导。
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国务院领导讲话精神,贯彻好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的工作要求,借鉴兄弟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出口加工区快速健康发展,努力为全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坚持优先发展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江苏省委书记 梁保华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紧密结合江苏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江苏教育现代化进程。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省之基、实现“两个率先”的主战略,坚持优先发展、优先投入。近五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7.5%,去年达到1100多亿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省属高校建设债务今年基本化解。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教育的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全省经济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三个优先”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落实”:一是领导责任落实。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二是发展规划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江苏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5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资金投入落实。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坚持“三个面向”,大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一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均衡发展,重在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三个差距”,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全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各类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到80%,2015年前,所有职业学校都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强化工学结合,扩大校企合作,推行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三是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内涵建设上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今年,省财政安排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优势学科建设资金各10亿元,今后还将加大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投入,推动高校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继续与教育部紧密合作,共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深入推进“211工程”建设,努力创建高水平一流大学。四是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更高水平“引进来”,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多种形式的合作,让更多的江苏学生接受国际优质教育。另一方面,更加积极“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到海外办学,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增加公派留学生数量,扩大各类人才到海外学习培训的规模。
三、坚持人才强教,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以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办好各类师范院校,吸引优秀生源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健全教师培训制度,每5年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一遍,未来10年,组织3万名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二是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海内外引进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术领军人才,以高端人才提升教学水平、引领学科发展、增强科研能力。三是建立对口支教制度。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组织1000所城镇学校与苏北农村学校结对帮扶,5年累计选派万名教师到苏北农村中小学任教。有计划地组织城乡中小学校长相互挂职交流。对到农村支教成绩突出的城镇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当教师,推进“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实行学费返还、工资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这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在全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外宣办、县政府新闻办主任 王德明
(2010年3月11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人口普查宣传工作发个言。正当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紧紧围绕“拓展工作年”主题和县委工作中心,奋力推进中国西部经济强县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10年1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又拉开了序幕。人口普查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特别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持才能高质量圆满完成。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为人口普查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至关重要。下面,我从宣传部门角度讲三个方面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高度重视,增强做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的主动性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和县级媒体一定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次人口普查工作对于科学制定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的,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作用。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本次人口普查工作会议精神,把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纳入今年整个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到重要的位臵,制定专项宣传计划,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各乡镇和县级部门要组建相应的宣传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做到主要领导亲自督促检查,分管领导负责统筹协调,相对固定工作人员抓好工作落实,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实效性。
三、精心组织,努力形成全县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浓厚氛围
县委宣传部将把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纳入今年宣传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各乡镇、县级部门和县级媒体要强化协调配合意识,努力形成浓郁的人口普查氛围。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方案。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历时四年左右,分普查准备阶段(2010年10月底前)、普查登记及复查阶段(2010年11月1日至30日)、数据处理和发布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资料开发应用和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四个阶段进行,是一项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的工作,各乡镇、县级部门和县报、县电视台、县新闻网要在认真分析总结前五次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的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针对今年人口普查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结合实际和人口普查工作中带规律性和阶段性特点,制定好人口普查宣传方案和报道计划,尤其要把宣传的重点工作摆在今年。二是要做好人口普查工作进展情况的宣传。重点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领导组督查会议、人口普查工作动态情况、人口普查宣传周宣传活动等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要做好典型宣传引导。典型宣传是促进工作,营造氛围的重要方式。在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中,要积极做好典型事例、先进人物、成功做法等典型宣传,动员和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支持人口普查工作。要善于通过挖掘和抓住人口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报道。要通过宣传人口普查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增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积极支持人口普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全县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要做好集中宣传报道。县级媒体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指派骨干记者,深入城乡人口普查工作
第四篇:在全国系统记者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没有人,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离开人,一切发展也都失去了意义。而人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的。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人总是扮演着主体的角色。记者站做劳动保障宣传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强调人是主体。树立人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对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促进记者站建设全面进步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内容。记者站宣传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宣传好、培养好、造就好人,让人的美德力量在事业中充分展示出来。
本报湖南站近年来着力在人才挖掘上下工夫,发现劳动保障系统内外有本领的宣传人才,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记者站宣传人才的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尽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本系统宣传战线创造一个“千里马”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
我站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住机遇,发现驾驭复杂局面的宣传人才
对记者站劳动保障宣传干部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与否往往在于能否抓住机遇。福兰克林·罗斯福甚至认为,男人成功,除“正确的努力方向”和“贤内助”之外,就是机遇。
近年来,我站抓住全国启动零就业家庭清零、试点全民参加社保、打击非法用工等机遇,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增加办公室和宣传经费,牵头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宣传活动。同时,我站实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胜劣汰、自我发展的管理办法,引进了一批德才兼备人才。两年共聘专职发行人员4名,记者2名,兼职人员120多名。经过优胜劣汰,目前站里有专职记者3名,发行人才2名。今年,我站在军转干部中发现1名广告发行人才,他给部队首长做过8年警卫,关系网大,活动能力强,政治上可靠,聘用后他立即抓了一个4万元的专版上稿。目前,我站招聘的人才正在运作利用省工商联手上老板多的特点,和他们联合开发发行广告市场。
事实上,记者站每个劳动保障宣传干部都有与机遇相逢的可能。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这就意味着记者站发展将带来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即宣传工作重点将由城市扩展延伸到农村,报纸的报道、发行将覆盖广大的农村。仅湖南省就将有500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我们不能坐等机遇到来并看着它过去。必须主动出击,富于创新精神,千方百计、广泛深入地向人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的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实现人民就业再就业、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减少和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全面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先进典型。目前,我站正在长沙县一个村进行报纸覆盖试点调研。
2010年发生了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湖南省厅出台22条“新政”应对措施,我站抓住这一机遇,在全省以及中央新闻媒体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组织省级新闻发布会2场,现场采访5次,下乡采访20次,发表新闻报道总计120多篇(条),做到报刊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形象。我站主动出击抓宣传工作受到厅领导的好评。从此厅内重大会议都会邀请记者站站长参加。
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便会“因风吹火,用力不多”,因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乃是至理名言。我们切不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坐失良机,更不要企盼“幸运之神”的降临而守株待兔,要变被动保守为主动工作,积极奋起,勇于创新,把握好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捕捉好每一个“以人为本”、为人民鼓与呼、写好稿、搞好发行、办好事的难逢机遇,寻找契机,发现成功的向导,把劳动保障宣传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扬长避短挖潜能,千方百计扩大发行
人的能力与他所学习的从事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联。不同职业给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也发展了相应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专长。扬长避短,驾轻就熟,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举步维艰,事倍而功半。
在本报的发行上,我们的短处是:没有行政手段,没有畅销报的发行市场;我们的长处是:有影响力,有系统,有人才。
所谓发掘潜能,就是要善于洞察和发挥人的潜在的能力及潜在的市场。就记者站劳动保障宣传干部而言,即是如何根据本人的实际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对自己现有的工作能力作出正确的估价,对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系统的分析作出有依据的估价,对自己所熟悉的各种发行市场环境作出正确的估价。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自己的长处,“明”自己的潜能,也要明他人的长处,其他单位发行报纸的潜能。这样,才更有利于工作成效的提高。
有关研究显示,人的潜能在缺乏良好的、融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气氛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时,只能发挥到20%~30%。而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心理气氛中,则可发挥到80%~90%。美国著名的“霍桑实验”结论指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的影响,而重要的是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为创造好的发行环境,记者站要让利于发行人员。既要压任务,又要给“面包”——把奖励政策制定好;既要给奖励,又要严肃管理。我站把报社给的奖金90%都兑现给了基层发行干部。
2010年,我站发现有个别市的劳动保障干部把发行奖金内部分了,不给县市区一线抓发行的干部,立即作出严厉批评,责令其把奖金按照省站规定返回给县级的发行人员。今年还发现有个别市局办公室的干部把报纸承包给私人送报,结果造成大面积投诉,还告状到省厅。我站坚决查处,责令其改正。未改正前,取消起其代理发行权利,由省厅直接发行到县。
在组织发动系统内全面征订本报1万份的情况下,我站人员全体出动,去年直接征订本报近1千份。我们还调动湖南日报发行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代征代订,今年征订本报6百多份。2010年,我省发行中国劳动保障报1万2千多份,完成了报社领导交办的任务。
三、淡薄名利,坚守本职岗位不动摇
作为有36年工龄、24年党龄的新闻记者,党需要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人民群众需要我们说真话。为了做好本职工作,练就一双“鹰眼”,我刻苦自学了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著,比如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等,学习了余家宏《新闻基础》、郑旷《当代新闻学》、穆青新闻作品集、申凡《采访的理学》,还有《新闻标题选评》等著作。系统地学习了马列著作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学部分,学习哲学、经济学。我还到省委党校、湖南日报、人民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学习进修,学习新闻采编。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眼界更加开阔,抓新闻也更准了。我曾经敏锐地抓住东江电站大移民的题材,组织编写长篇报告文学《英雄的村庄沉没前夕》,获得湖南省地市报刊好作品一等奖、湖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近几年来,我站曾10次获得中国劳动保障报好新闻奖。
XX年我调到中国劳动保障报湖南记者站工作。边办《湖南劳动保障杂志》,边从事中国劳动保障报的报道工作。过去,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劳动保障这项工作,可以说我还是一个门外汉。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自学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对于劳动保障报上刊登的一些业务文章,我每期必看,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我请劳动保障战线的老同志带路,跑遍了长沙市的所有区县,全省各地也去了不少地方,一一拜访基层劳动保障干部,走访下岗职工群众,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很快,我掌握了全省劳动保障战线的一些基本工作规律,通过编发劳动保障稿件,了解不少这方面的知识。我由开始只会写小豆腐块,写会议材料新闻,到慢慢发现真正的新闻。
XX年,我来到全省第一个最充分就业社区八角亭搞调研,发现这个社区的干部为了实现“零”的突破,确实下了苦功夫,终于实现了最充分就业,一切为了老百姓!许多故事,把我深深感动了。当天中午,回到办公室,我立即挥笔,一气呵成,写出了长通讯《“零”的突破》,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一版发表,产生很大影响。湖南在省委、省政府、省劳动保障厅的重视下,掀起了一个打造“最充分就业社区”的高潮,至今年,已有、500多个社区实现了最充分就业。此稿被评为中国劳动保障报好新闻、中央驻省新闻单位好新闻评选中获优秀作品一等奖。
新闻要真,真是它的生命。新闻要快,快也是它的生命。我写新闻稿,对自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天事,当天毕;当天的新闻,当天写好发表,一般不过夜。省长张云川风雪送岗位,我当天就将新闻发走了。后来此稿获中国劳动保障报好新闻奖。长沙市监察大队48小时查处一个陈年老案,我迅速报道见报,结果也获得了中国劳动保障报的好新闻奖。XX和2010年,我所在的记者站连续6年获得全国优秀记者站,我本人获得全国劳动保障宣传系统先进个人奖。
要当好记者,就要淡泊名与利,勤奋耕与耘。20多年来,我孜孜不倦地在新闻这块神圣的领地里勤奋耕耘,发表新闻作品达1XX多篇,编辑发表的作品也不少于24000多篇,出版各种图书12本,多次获得奖励,曾多次被评为优秀记者,被评为湖南省劳动保障厅优秀共产党员。
XX年以来,我站在各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几乎每年都在300篇以上,并组织省会各新闻媒体报道湖南省劳动保障工作稿件多达1万多篇(件)。我站每年在报纸上都要发些头版头条。消息《60万再就业优惠证揣进百姓兜》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头版头条发表后,报社还配发评论《为湖南叫好》,此稿获得中央驻湘新闻媒体好作品一等奖。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党和人民的教导,单位领导的正确指挥和大力支持,新闻界老前辈的教育帮助。
XX年杂志社关闭,记者站重新建站,宣传中心与办公室合并,我经历了是回到新闻出版局还是留在劳动保障战线的一个人生选择的过程。说实话,去出版界,工资高,而且要我离开新闻战线,去从事自己没有特长的事情,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但是,我看到劳动保障事业更需要记者的鼓与呼,因此,我义无反顾地留下来做这项工作。
为了巩固我厅
第五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舆论支持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雒树刚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近年来,中宣部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宣传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舆论氛围日益浓厚。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制和长效机制初步形成。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教育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具体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着力营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良好舆论氛围。把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宣传会议的重要精神、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深入宣传纲要重大意义,深入解读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深入阐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纲要的强烈反响和热切期待,反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果,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2.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以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坚持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未成年人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遵守道德规范。以净化互联网、手机为重点,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深入推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创作生产深受未成年人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3.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强化环境育人功能,促进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渠道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4.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组织编写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充分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思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作出贡献。
大力增加财政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
昨天,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下面,刘延东国务委员还要作会议总结讲话,财政部门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财政部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一简要汇报。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直把教育放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加大投入,保证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据统计,全国财政教育经费从1978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7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6%,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14.6%的增幅。教育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在教育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相关支持政策不断完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措施,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的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了免学费政策。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从“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此外,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制度上基本保证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加投入,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积极主动地支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大力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着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投入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壮大公共财政有效财力的基础上,对教育经费予以优先保障。今后几年,在每年年初的预算安排和超收分配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大力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还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完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制度、统筹相关政府性基金收入用于教育等措施,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实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二是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投入机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投入。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组织好有关改革试点,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与加大投入同等重要。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将与其他部门一起,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经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资金使用安全、便捷、高效的管理模式。
财政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教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谈几点体会和打算:
第一,坚持改革方向,明确改革思路。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当前,人民群众盼改革,期望孩子能够上好学,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教育系统盼改革,期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活力;社会各界盼改革,期望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人心所向、势在必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在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昨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又着重指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温家宝总理特别提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坚决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方向,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增添活力。
第二,坚持整体推进,争取重点突破。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科学谋划、精心安排。一是搞好系统设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二是解决突出问题。教育改革千头万绪,我们要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精心设计好改革项目,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抓住关键环节。以育人为本,重点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第三,坚持试点先行,确保有序推进。新时期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改革既要坚定又要稳慎,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2年重点改革任务,我们在各地各部门申报的基础上,综合形成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下一步,一是搞好启动实施。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和大家提出的意见,尽快修改完善总体方案,报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批准,适时召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统一部署。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配套政策,组织专家论证,形成实施方案。科学决策,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咨询论证。问政于民,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注重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区域、城乡的差异和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大胆试验、大胆探索。今后每年将根据各地各校改革情况,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及时总结实践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通过座谈会、现场交流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扩大效果。
推进教育改革,是教育部的重要职责。搞好教育改革,教育部自身改革至关重要。我们将按照中央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衷心希望各省区市、各部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教育改革,共同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江苏省委书记 梁保华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紧密结合江苏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江苏教育现代化进程。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省之基、实现“两个率先”的主战略,坚持优先发展、优先投入。近五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7.5%,去年达到1100多亿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省属高校建设债务今年基本化解。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教育的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全省经济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三个优先”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落实”:一是领导责任落实。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二是发展规划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江苏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5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资金投入落实。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坚持“三个面向”,大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一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均衡发展,重在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三个差距”,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全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各类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到80%,2015年前,所有职业学校都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强化工学结合,扩大校企合作,推行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三是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内涵建设上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今年,省财政安排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优势学科建设资金各10亿元,今后还将加大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投入,推动高校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继续与教育部紧密合作,共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深入推进“211工程”建设,努力创建高水平一流大学。四是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更高水平“引进来”,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多种形式的合作,让更多的江苏学生接受国际优质教育。另一方面,更加积极“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到海外办学,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增加公派留学生数量,扩大各类人才到海外学习培训的规模。
三、坚持人才强教,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以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办好各类师范院校,吸引优秀生源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健全教师培训制度,每5年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一遍,未来10年,组织3万名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二是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海内外引进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术领军人才,以高端人才提升教学水平、引领学科发展、增强科研能力。三是建立对口支教制度。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组织1000所城镇学校与苏北农村学校结对帮扶,5年累计选派万名教师到苏北农村中小学任教。有计划地组织城乡中小学校长相互挂职交流。对到农村支教成绩突出的城镇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当教师,推进“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实行学费返还、工资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这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狠抓落实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实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平
发展改革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自身职能,准确把握并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在制定规划中体现教育优先地位。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当前正在编制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发展教育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统筹经济和社会、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重点研究。在制定发展战略、明确重点任务、统筹资源配置、谋划重大项目等方面,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要,要把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纳入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地位,把义务教育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同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二、在推进改革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领域改革中统筹考虑。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配合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关键性改革,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协调好教育改革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结合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更好地促进公办学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政策合力。
三、在加大投资中推进教育公平。长期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用于教育的投资比“十五”翻了一番。“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促进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薄弱环节和困难地区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面。要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支持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学校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四、在完善政策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发展改革部门要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运用好经济和政策两个激励手段,处理好增投入和建机制的关系,推动建立高质高效的多层次教育服务体系。要主动会同教育部门研究制订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实现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监督制度,严格教育收费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落实教育收费听证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在狠抓落实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成效。一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发展改革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要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部署,找准和把握好本部门的工作着力点,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参与重大改革试点。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二要抓紧落实重大教育工程。发展改革部门要从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立重大教育工程,把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落到实处。要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制定好重大教育工程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和投资安排上,要把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放在首位,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充分研究论证,着力提高建设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三要扎实做好建设项目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以建设规划为依据,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全过程管理,协助教育部门做好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工作。要严格建设标准,管好用好建设资金,确保工程质量。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和落实教育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共同支持教育发展。四要全面落实收费和价格政策。各级发展改革和价格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各项工作。要抓紧制定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幼儿园收费秩序。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收费专项治理,把国家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规范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行为。要确保各级公办民办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生活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实行居民类价格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减轻学校和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