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第一讲 唯实创新

时间:2019-05-12 20: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哲学第一讲 唯实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哲学第一讲 唯实创新》。

第一篇:管理哲学第一讲 唯实创新

第一讲唯实 创新

——企业决策的哲学依据

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企业家决策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有多大?

科学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案例分析:吴仁宝与华西村同学总结(略)

讲课内容:

一、什么是经营管理决策?

经营管理决策是决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某一发展目标,在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基础上,选择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企业发展目标:某个新市场的开拓,某种新产品的市场投入,某个销售点的增设,或是增加利润、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具体数量指标,还可能是企业扩大(如兼并、联营、集团化)或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二、决策的构成要素

1.决策主体:个人或集团(决策机构),决策主体是决策系统的灵魂和核心,决策能否成功,取决于决策主体的素质。

2.决策客体:指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科学决策需要必须透彻了解决策对象,准确把握决策环境。

3.决策理论与方法

4.决策信息

5.决策结果

三、企业决策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是企业家(主体)从决策对象和环境(客体)出发,选择(发挥能动性)最好的企业人、财、物力的组合方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作用:决策是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案例分析:史玉柱——15年间两起一落体会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四、企业决策的哲学原则

1.唯实——坚持决策中的唯物主义

①从企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

②研究政策和社会环境、发展趋势;

③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④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

2.创新——发挥主体能动性

①创造性地协调企业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②主动出击抓机遇;

③选择最优方案。

第二篇:哲学讲义(第一讲 哲学入门)

哲学讲义

第一讲 哲学入门 第一节

游泳须在水中学

哲学一向以抽象和难懂著称,但事实上哲学并不抽象,也并不难懂。问题在于记载哲学的文献一般被不了解哲学的人阅读,因此才产生了这样的印象。诸位有喜欢游泳吗?你们觉得游泳抽象而且难学吗?

但是如果游泳课不在游泳池里上,而是老师和学生都正襟危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命题,比如:“两腿交替打水,同时两手交替划水,腿部打水和手部划水的频率之比为6:1”,或者:“在水中应当闭住呼吸”,或者:“身体应保持放松,令其漂浮于水面”。将这些命题系统化、理论化之后,关于如何游泳这个问题足可以写成堪比任何哲学著作的大部头。那么如果让一个不会游泳,甚至都没见过别人游泳的人来阅读一下这部著作,他会有何感想哪?

这就是哲学抽象和难懂的原因了,迄今为止你们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都好似是不会游泳者在岸上阅读关于游泳的书籍。若真要学会游泳,书本上的知识至多只能做个参考,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水的勇气和不怕呛水的觉悟,还有就是自己一定能学会的信心。

第二节

破相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曾经知道,现象和本质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1而且我们也都以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个情节印象特别深。说的是有一次曹操的手下暗示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慷慨激昂的说了一番话,明确表示要以周公为榜样,自己的志向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墓碑上若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三国演义》在此引了一首诗:“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2

马克思主义说:“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最后,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由于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形之于外,千差万别且多变易逝,所以它比本质丰富、生动;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事物内部且相对稳定,所以它比现象单纯、深刻。其二,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要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本质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2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周武王死后,继任的周成王尚未成年,周公作为周成王的叔叔摄政辅佐、大权独揽,很多人都认为周公会篡位,但成王成年后周公却将王权主动交还成王,成为千古佳话;二是西汉末年,王莽曾是有名的道德君子、受世人敬仰,但最后却篡夺帝位、天下大乱,成为历史上乱臣贼子的典型人物。我们用以前学过的现象和本质的知识来分析这两个人:周公大权独揽是现象,还政于成王是现象,品德高尚是本质;王莽谦恭下士是现象,代汉自立是现象,狼子野心是本质。

但我认为,能够做这样的分析,并不证明分析者知道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甚至可以说,把现象和本质挂在嘴边的人,连“现象”的概念都未必能掌握,更不用说掌握“本质”的概念了。如果将哲学的学习类比于学习游泳的话,现象就是“水面”而本质就是“水”,破开水面下到水里便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我们称之为——破相。

第三节 现实和真实的区别 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一个人(可以假设是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3

《黑客帝国》以大胆的想象力将“缸中之脑”的假想又推到了极限:也许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世界只是大型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虚拟场景。当我以为看到你们、甚至摸到你们的时候,我们本体也许是在相隔万里的两个玻璃瓶当中,一生也不会相遇。

这些“奇谈怪论”的作者并不是真的希望你们相信自己只是液体中的一个脑子、或者是被计算机饲养的一群奴隶。他们只是想教导你真正了解“现象”这个词的意义——简单的说,你目力所及的一切4,都只配称之为“现象”,因为这些现象全然是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想象一下你自己做梦的情景,在梦里你会将所见到的一切都当作是真实的,因为你忘记了那些梦境只是现象;同样的,在你最清醒的现在,当你将周围的一切当作真实的时候,你依然忘记了所看见的一切只不过是现象。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三个概念,以避免在今后的陈述中发生歧义:

1、梦境:睡眠中呈现的现象。梦境是大脑制造出来的。

2、现实:清醒时呈现的现象。现实同样是大脑制造出来的。

引自http://www.xiexiebang.com/group/topic.php?gid=138026&tid=23215880 具体而言,就是你眼睛看到的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一切。

3、真实:没有大脑参与其中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有时我们称之为“客观”。真实是你从未见过的世界,因为你所见的只可能是大脑制造出来的景象,你只是一直误将现实当作了真实罢了。

第四节 关于现实和真实的三个说明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现实和真实的区别。分别是“颜色的说明”、“倒像的说明”、“立体感的说明”:

·颜色的说明

请看一看我们周围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蓝天、白云、绿草、黄花。我们都会相信,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就是这些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色盲5看不见这些颜色,他的眼中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但是我们认为:“看不见这些颜色是色盲的生理缺陷造成的,即便全世界的人都是色盲,真实的世界依然是彩色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简单的说,颜色只是一种现象,换言之颜色是我们的大脑制造出来的东西。6

假设你有一种特异功能,不同重量的东西在你看来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1公斤以下的东西是红色,1~2公斤是橙色,等等。这样,你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一个物体的大致重量,甚至能根据暗红或深红的差别做出更准确的估计。也许你现在有三个问题:

1、如何能做到让不同重量的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我们如何能知道不同颜色就代表了不同重量?

3、一眼就知道物体的重量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为了解释这3个问题,我们来假设另一种“特异功能”,这种“特异功能”令光波的不同波长在我们眼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只要看一眼就可以知道一个物体发出的光波波长大致是多少。问题同样有三个:

1、如何能做到让不同光波波长的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我们如何能知道不同颜色就代表了不同光波波长?

3、一眼就知道物体的光波波长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两种流行的说法,第一种是“神的奇迹”、第二种是“进化论”。按照进化论,所有的颜色并不是一起登上舞台的,从只能区分有光和无光(此时只需要黑和白两种颜色),到能够区分光的强弱(此时需要不同程度的灰色,颜色增加到3种),到能够区分暖色和冷色(颜色又增加了两种,也许当时所有的暖色,比如红橙黄都呈现红色;所有的冷色,比如青蓝紫都呈现蓝色)„„直至逐一的把现有的每种颜色都进化出来,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也许还会进化出新的颜色。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在近代以前我们并不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波长,所以这一点其实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第三个问题。直观上,你很难理解不同的波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什么意义。下面是我从进化论的角度做的一番推测:

严格的来说,完全不能分辨颜色的人称为色盲,不能辨别部分颜色的人称为色弱。但日常用于中往往将色弱也称为色盲,本段所说的色盲是指完全不能分辨颜色的人。6 有的同学会说,颜色是我们的大脑对光的不同波长的反映,波长是客观的所以颜色也是客观的。这里有两个问题:

1、波长是否是大脑制造出来的;

2、颜色是否是大脑制造出来的。打个比方,有一个弹簧秤,不同重量的东西挂上去就会反映出不同的读数。我现在说:“弹簧秤上的刻度都是人刻上去的。”我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指被称量物的重量是人造的,也不是说弹簧会被拉伸多少的长度是人造的,我指的仅仅是弹簧秤上的刻度是人造的。只要你愿意,可以把刻度刻成均匀的,也可以刻成不均匀的,可以间隔1毫米也可以间隔2毫米。我们视觉的功用是让我们用“看”的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寻找饮食;

2、避免危险。假设在地平线处出现了一片树林或者一个湖泊,如果没有色感,我们眼前的世界会变成一片灰蒙蒙,远处的树林或湖泊根本无法靠视觉来分辨;一旦有了色感,我们就可以在一片荒芜的黄色中清晰的分辨出远处的一团绿色或者蓝色。在灰色的世界中出现某一个色彩,应该是我们的某一个基因突变后产生的特异功能,而一旦这个特异功能在生存中体现了优势,那么这个特异功能的基因就有希望在他的后代中保留下来。7

哲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保证你眼中的颜色和别人眼中的颜色是一样的哪?也许我眼中的红色恰恰是你眼中的蓝色,而我眼中的蓝色恰恰是你眼中的红色。一个很有趣的假想是,我喜欢蓝色而你喜欢红色,但实际上我们喜欢的是同一种颜色,只是我是在天空上看见这种颜色,而你是在草莓上看见这种颜色。我想这是完全可能的,颜色之间彼此也在做着激烈的竞争,哪一种颜色更能吸引我们的目光,哪一种颜色可以为我们的生存增加哪怕万分之一的生存几率,那么这种颜色就更有可能在众多颜色的竞争中脱瘾而出。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暂时胜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都那么漂亮的原因了,因为那些不足以引起我们兴趣的颜色被它们淘汰了。

所以,你现在有点明白了吗?所谓颜色不过是一些醒目的符号而已。其作用和交通指示牌相当,特定的颜色意味着食物、水或者危险,提醒我们加以注意。事实上交通指示牌的画法并非只有一种,同样颜色的样态也并非只能如此。如果你仔细思考的话,如同设想一个没有交通指示牌的街道一样,想象一下没有任何颜色存在的世界,无论你想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那比你眼睛所看到的更接近于世界的本来面目。

·倒像的说明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光学的知识,视网膜上的像所产生应该是倒像8,但为什么我们却不会有世界颠倒的感觉哪?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就证明提问者一定混淆了现实和真实。

提问者把视网膜想像成皮影戏的幕布,以为眼睛外面的光射进来打在幕布上,自己作为一个站在幕布后面看皮影戏的小人,认为幕布上应该是倒像才对。问这个问题的人应该先想一想,摄像机所成的一样是倒像,但为什么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图像不是倒的哪?

我们的眼睛就好象是摄像机,而我们的大脑中的视觉中枢就是一个超级宽屏背投电视机。虽然我们的微型摄像设备和微型放映设备距离相差不远,但中间是用电缆连接的。我们看得不是简陋的皮影戏,而是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

我用摄像机和电视机做比喻的结果,可能给人这样一种错觉:摄像机摄录到的画面和电视机放映的画面是一样的,因此眼睛看到的和脑子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一样的。这个问题会在以后详细讨论,但至少在“颜色的说明”部分我们已经发现,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脑子对眼睛看到的画面进行过不少有益的加工(添加颜色应该只是方式之一),所以对于两者的一致程度我们应当保持谨慎。

我猜测最早出现的一种颜色应该是绿色,因为对绝大多数的动物而言植物的叶子是最主要的食物,能够从灰色中分辨出绿色是极为实用的一种能力。眼睛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相同的,所有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像。即像的上下和原物的上下是正好颠倒的。·立体感的说明

大家都应该看过3D电影《阿凡达》吧,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镜,电影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9将视网膜上平面的图像,在脑子里形成立体的形象,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天赋。3D电影就是利用我们的这种天赋,通过技术手段让左右眼看到略微不同的画面,大脑被欺骗后的效果就是我们可以欣赏立体的电影画面,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请你们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一个人从小就被关在一个IMAX的电影院里,被绑在座位上,头颈和腿脚都被固定住,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盯着眼前的电影屏幕。”我担保他会将眼前那些立体的形象当作是真实的存在。我所说的当成真实存在并非是说他会把电影里的情节当成是真的,而是指他会把那些立体的人、物体当作是真的存在的,当成有思想的人,当成有质量的物体。

那么让我们依次想象,一个人被关在普通电影院里的情景,一个人被关在皮

10影戏院里的情景,以及被关在洞穴里的情景。在普通电影的例子里,虽然他看到的形象不是立体的,但是因为他从未见过立体的东西,所以也就不知道物体“应该是立体”的;在皮影戏的例子里,虽然那些皮影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真的人或真的动物,但是他从未见过真的人和真的动物,因此也就不会知道“不像”;最后,在洞穴的例子里,这个可怜的人将摇曳的篝火在洞壁上照出的模糊不清的影子当成了真实的人和物。

他们当然都很不幸,因为他们从未见到过真实的世界,而将虚假的影子(电影只是一种复杂的影子罢了)当成了真实。那么我们自己哪?从出生的那天起,我们所见的无一例外是我们的大脑制造出来的“影子”中。我们无一例外的将大脑制造出来的那些“影子”当成了事物本身。

若要理解哲学,你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是,眼前的一切无论看起来多么真实可信,终究不过是一些影子而已。这些大脑制造出来的影子与洞穴里模糊不清的影子相比并没有质的差别,差别只在于我们大脑制造出的影子精致些罢了。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存在着比我们大脑所能构造的更为精致的影子,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所以无法想象。一些自大的人宣称自己所见的影子已经是影子中的极品,不可能有更好的了。在我看来这就像洞穴里的人们说他们看到的影子已经不可能更好一样可笑。

关于颜色的、倒像的、立体感的三个说明到此完毕。我希望听完这些说明之 9 立体感产生的原理大致如下:左右两眼看到的画面并非完全一样,而是有一个角度差的。比如你对着群山拍一张照片,然后往左面跨一步再拍一张照片,两张照片因为拍摄角度不同必定会有些微的差别。理论上,距离近的山头在两张照片上的差别会比较大,而距离远的山头则差别较小。我们的双眼就是位置略有不同的两台摄像机,距离我们近的物体在两眼中的成像差别大,而较远的物体差别就会较小。

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实验,竖起一个手指放在鼻子前方大约10厘米的位置,只用一只眼睛观察,然后突然换另一只眼睛观察,你会发现左眼看到的手指在画面的右侧,而右眼看到的手指在画面的左侧;然后将手指放到鼻子前方大约30厘米的位置,用两眼交替观察,你会发现两个画面上的手指都在画面的正中,差别很小。10柏拉图有一个很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后,所有人都能清晰的认识到:除了我们所见到的(即我们的大脑所制造出来的)现实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我们所见不到的真实的世界。你可以乐观的认为真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无几11,也可以怀疑真实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12。从这一刻起,恭喜你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大门。

感谢我们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脑神经学、遗传学、3D电影技术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识,因此我才可以利用这些常识相对简单的帮助诸位破相。“现实世界是大脑制造的真实世界的模型”,只要耐心解说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这个命题。而在古代,我们的先人们不得不借助洞穴中的囚徒、指月亮的手指,或者诸如作茧自缚、镜花水月、盲人摸象这样晦涩的比喻来说明同样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先

13生的这首诗是要说明什么道理哪? 《金刚经》有云:“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翻译成我们的语言:一切现象,都不是真实。若明白现象不是真实,才能理解“本体”。

如果我的讲义有幸流传下去。有一天,我讲义中所引用的科学知识会被推翻14;我尽可能平实的语言会因为读者语言习惯的不同而变得拗口难读。所以,最恰当的方式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否则文字反而会成为后人的障碍。但我不认为我的文字会流传那么久,所以便不必有这样的担心了。但是我们在阅读前人的著作时,却须有这样的觉悟。

第五节 小结

对于未经哲学训练的一般的有理性的人,都会认为目力所及的这个世界是毋庸质疑的,真实的、客观的。天空大地、山川海洋、一花一草、一人一物,我生前就是如此,我死后依然如此,这是一种朴素的、常识的唯物倾向。但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这朴素和常识上,则根本就不会有哲学这样东西。

破相,即通过反思认识到,日常所见到的一切(包括感觉到的一切)都是大脑所制造出来的。当然,即便是大脑制造出来的,也可以肯定大脑是尽可能的按照真实世界为原型制造出来的;但是,既然是按照原型制造出来的,那么就只不过是一个模型而已。有哲学思维的人,不会将模型当作原型,也不会想当然的认为模型和原型完全相同。

无论我们如何挣扎,我们终究逃不出这个为我们的意识所建筑的模型。我们看见的一切物体,无论是太阳还是电脑或者我们自己的身体,终究并不是“他们自身”而只是“他们的模型”而已。而这些模型也不是我们幼年时候玩过的汽车模型或者飞机模型,而是思维的模型。我们的意识所能观察和研究的就只是这样一些模型而已。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才开始踏入哲学的领地。我们才有可能来讨论这些模型 11 我们一般会乐观的认为,大脑中所形成的每一个影像,在真实世界中都必然有一个物体与它一一对应。因此真实世界即便和现实世界不是完全一样,但至少是大致相似的。12 但是,就如“缸中之脑”和《黑客帝国》所揭示的,真实世界与现实世界十分相似的可能性并不是100%的,既然不是100%就值得怀疑。13 翻译成我们的语言:“现象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我们看不到本体啊!只因为我们身处在这现象的包围之中。”再比如如来佛的手掌,即便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十万八千里都逃不出去,这同样是在比喻我们人类即便再神通广大也无法逃出现象界的包围。14 科学的进步是没有终点的,理论不可能一成不变:新的实验获取新的现象,新的现象引发新的理论。我引用科学的观点并非是作为推理的前提,而是作为说明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同学们理解哲学的观点。所以,我所引用的科学知识即使过时了,甚至被新的科学理论证明是错误的,但并不代表我所表达的哲学观点就是错误的。所依据的“真实的世界”是否存在?以及“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或者停留在模型中间满足于研究这些模型。那些模型被人们称为“现实”,而那“真实的世界”被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

于是才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关于“真实的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争论)。于是才有唯物论和唯心论(关于“真实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还是精神构成的争论)。

于是才有理学和心学(关于构成模型的“两个真实的世界”15的二元对立的理论;以及,模型就是一切的一元论)。

所有的哲学争论和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破相”的基础上。如果是一个没有破相的人来看待这所有的争论,想必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在说些什么吧。

理念世界(理)和物质世界(气)

第三篇:第一讲 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第一讲

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第一节 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从酝酿到正式推行经过了十几年时间,从推行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必然会对高等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群体。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也是德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学生德育的新环境、新问题、新内容、新方向、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德育创新加以探讨。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

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行的时间是1999年,它的提出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早在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会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校后勤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从酝酿到确定直至推行的历史演进说明,一方面,高等学校后勤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后勤工作原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己经难以适应高校改革、发展与创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改革的栓桔,应当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走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赋予高校后勤工作市场属性是必然要求,社会化是必然归宿。高校扩招引发的种种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和加速了这一进程。

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都没有明确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各高等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对后勤社会化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学术界对此尚未展开深入讨论。一般认为,后勤社会化跟学校原有的后勤保障体系相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①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中。

②在资产制度上,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和明确资产保值责任,盘清学校后勤的国有资产,明确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经学校授权的后勤经济实体的资产使用权。高校后勤除少数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服务外,其他多数服务实体应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这样既可以解决后勤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可减轻国家、学校的经济负担。

③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后勤工作自身需要,分流校内人员并合理地从劳动力市场吸收经营管理者及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人员。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几个特征表明,后勤社会化包含市场化原则,原有的“小而全”将被市场化代替,学校原后勤人员的铁饭碗被打破,原后勤人员有的可以通过聘用的方式再上岗;社会化的后勤组织也必须接受一部分原后勤人员,社会化的后勤组织要体现服务性。因此,后勤社会化是党和政府为了解决高校扩招产生的“瓶颈”问题而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它通过政府主导,将高校后勤纳入社会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承担为主的后勤服务体系。

3、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

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既要联系后勤社会化的提出时间,又要联系后勤社会化的推行时间,特别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还要研究高校后勤的弊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想在1985年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作出指示,这是属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步伐相当缓慢,直到90年代后勤管理体制在整体上仍处于“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状态,后勤依然是制约高教改革和发展的“瓶颈”。直到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使“瓶颈”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构成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直接推动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高等学校习惯于“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这种传统体制的弊端是:学校自办后勤,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小社会”,自我封闭,盛行“铁饭碗”“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后勤系统缺乏活力,效率不高,学校依赖国家,教职员工依赖学校。这种体制既加重了学校负担,又限制了学校发展,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后勤服务和管理日益成为高等学校的一个沉重包袱。而且,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后勤部门实际上成了学校低素质人员和家属子女的“安置办”,致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 求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逐步走向社会化;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也驱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逐步走向社会化”。

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从眼前来看,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扩招中后勤的瓶颈制约问题;从长远来看,则是要改革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改变高校的人员层次结构,调整高校内部的分配制度,走出一条更好更快更省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路子。高校既是这场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

总之,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是优化高校办学模式,改善 高等教育绩效,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分析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的高校。这五个国家的高校后勤事务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团体和企业承担,其运作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直接参与型。英、美国家的高校设有专门后勤事务管理机构,校方直接参与后勤事务的运作,一般由一名或若干名副校长负责,并设有各种服务机构。英美国家高校的学生宿舍、食堂在专门后勤机构的直接参与下,举办形式十分多样,或以学校直接举办为主,或以吸纳社会上第三产业到学校举办为主,或两者兼而有之。一些办学历史长、规模大、后勤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校采取“自办食堂、学生宿舍”的模式,在满足学校所需服务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专门机构负责型。法国和德国的高校后勤事务完全脱离学校,由专门机构负责,如法国学生后勤事务全部由一个专门提供学生服务机构—大学事务中心来承担,这个机构以政府行政的名义确定为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公立机构。大学事务中心的组织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全国大学事务中心主要帮助、指导并检查地区事务中心的工作,向各高校提供学生所需的各类服务,以经营宿舍和食堂为主,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德国高校后勤由大学生服务社来完成。大学生服务社是独立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是不赢利的独立法人,其机构为代表大会、管理委员会和常设机构。州或直辖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向大学生服务社提供 必要的启动和日常运作经费(或贷款)以及基本的装备和设施。大学生服务社按民营企业的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实行有偿服务,但价格比市场上低得多。工作人员的工资不与经济效益挂钩,管理人员也不得获取高报酬。

共同举办型。日本高校实行评议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后勤由事务局统一管理。日本的有关群众组织,如“消费生活协同组织”(生协)及社会第三产业对高校后勤服务的参与程度很高。“生协”是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的《生协法》由每个学校制定章程而产生的一种群众性生活组织,主要有四个服务领域:即研究、生活服务领域;日常生活社会领域;自己体验的开发领域;饮食生活与健康安全领域。学校为“生协”举办的各种服务无偿提供房屋等基本设施,但要求各项服务及商品价格必须优惠,一般低于市价的10%-15%。

通过以上五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可以看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事务,有其明显的优势:一是省钱,节约管理成本,节约人员经费支出和设施、设备的投入和支出;二是创收,主要来源于社会力量租用学校基本设施的租金;三是打破垄断,形成竞争,社会力量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能够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四是提高学校后勤管理系统的水平,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学校自己的后勤管理系统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从国外后勤社会化模式看,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过多年的发展,非常规范和成熟,政府以经费为保证,在其中起到了真正的主导作用。国外高校后勤类似于一个独立的组织,其经费由政府划拨,人员由政府任命,后勤组织以服务为主要使命,不以赢利为目的。其宏观背景是以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化配置。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验对我国来说,既是启示,又是借鉴。这种启示和借鉴表现之一是高等学校要将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后勤社会化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后勤社会化,学校不是不管德育,也不能不管德育,而恰恰是为培养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二是各个国家因具体国情和客观实际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后勤社会化模式,我国也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客观实际,选择我们自己的后勤社会化道路,不必因循前人的轨迹和照搬别人的现成模式。三是后勤社会化包含产业化原则,意味着高等学校不能按原来的福利化原则来办后勤,而以市场原则为导向、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后勤社会化的基本原则。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趋势,目前仍处于探索和认识之中。中央领导同志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也没有对此作过专门论述。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推行如同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主管教育的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当前后勤社会化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完善这一体制上。在当前后勤社会化还不完善的现状下,寄希望有一个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权威展望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再者,尽管后勤社会化的主导是政府,但政府不可能不遵从高等学校的客观实际,将一个或两个模式强加到高校头上,使高校后勤按照政府规定的模式发展。政府必须顺乎社会发展的潮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审慎地开展和推进这一改革。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1999年12月14日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改革最终要实现社会化,但实现的方式允许多样化。同时,应充分考虑各地高校的不同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力戒急于求成和简单化,要保持学校和社会稳定”。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对新模式或方向的必然呼唤,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将这种呼唤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学术界目前对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也是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上海市在后勤社会化之初,由政府主导,采取高校后勤联合、吸引社会参与等方式,形成教育系统联办后勤与协调组织社会力量办后勤相结合的新格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改革思路得到教育部的肯定与支持,也得到一些高校的仿效。但是,这一思路能不能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旗帜性的方向或者说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不是只有这一个方向,恐怕很难下结论。综合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制定的涉及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件,有关领导人和教育部负责同志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讲话,再加上一些省份和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会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在所有制方面,明确国有高校的公有制主体和国有制主导,对国有高校局部组成的后勤部门则允许形成多种成分共享、相互之间开放、资产所有权独立明确,达到各种所有制的互相渗透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灵活组装。、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以及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使高校后勤成为独立的教育服务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功能,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为目的、形式可以多样,不搞一律化。

2、在组织体系方面,分清政企之间的职责,打破条块之间的割裂,发展专业化协作组织,建立学校需求与后勤企业服务的各种中间组织(如后勤甲方)建立行业组织和以区域为中心和集约教育服务组织。政府机构以宏观为主,以战略为主,以协调、服务为主;中间组织以计划、监控为主,以选择为主,以职业化为主,以合纵连横为主;后勤企业组织以社会化为主,以专业化、联合化、群体化、规范化为主,形成一个广泛的综合性的有机教育保障组织网络。

3、在经济调节体系方面,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将各种社会资源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通过群体化的涉教企业,按市场化原则配置在各种需求的产品、劳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上,以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节和分层次调节相结合,以外部调节和后勤实体的自我调节相结合,以自上而下的纵向和横向的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税收杠杆、信贷杠杆、汇率杠杆、工资杠杆的作用,形成一个计划科学、调节得力、政企连贯、信息完备、机制灵活的新的高校后勤调节体系。

4、在经济利益体系的构成方面,要建立一个具有多元经济利益主体,既有合理的刺激,能够调动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又有必要的利益约束和利益协调,使学校、集体和个人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利益能够得到完整的体现,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公平、有效、稳定发展、各尽所能、按能分配的利益调整和动力体系。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成果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选择,1999年的高等学校大规模扩大招生计划直接推动了后勤社会化的推行,后勤社会化又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有效转变,缓解了高等教育不能有效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矛盾。

(一)后勤社会化的成果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是计划经济体制中最为明显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一直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维持着“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局面。由于实行办学垄断,体制上习惯于“吃皇粮”,导致高校后勤体系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效率低下,服务低劣。总的现象是:师生员工对于学校的后勤服务怨声载道,后勤系统却又叫苦不迭,亏损严重。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经济的旧模式造成了高昂的后勤服务成本。推行后勤社会化,摒弃大包大揽办社会的陈旧思想,下决心从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把应该由市场解决的交给企业去解决,让后勤服务实体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办后勤的新路子,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但这项改革已显示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初步解决了高校扩招的瓶颈制约

后勤社会化后,各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以学生生活后勤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了后勤社会化的迅速发展。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2年的三年内,全国新建和改建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累计建设3200万平方米的总和;新建和改建学生食堂530万平方米,接近50年累计建设570万平方米的总和。学生生活后勤设施的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由于扩招带来的学生生活后勤设施不足的矛盾,缓解了高校扩招的瓶颈制约,为高校扩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高校办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高校不再大包大揽办社会,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抓科研、教学,推动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扩招是后勤社会化的直接推动因素,但后勤社会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将高校从“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从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推动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

3、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了高等教育资源的筹措途径,增强了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习惯于关起门来办后勤,社会上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不去利用,许多本该由社会办的事也由政府和学校包揽,做了很多本不该由学校办的事。不少高校校园空间本来就十分有限,而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在校园内又占用了相当大的地方。相当多的学校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不得不另外购置土地,以高投入求发展,从而使政府和学校的负担越背越重。后勤社会化,优化和拓展了教育资源和办学空间,增强了高校后勤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

4、改善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保证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校外社会化学生公寓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学生人数增加与学校后勤生活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外学生公寓的建设也是学校办学的有效拓展。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后,高等学校不再在校内新建教职工住宅,相当大一部分教职工通过住房置换、在校外购买商品房等方式迁出校园,从绝对和相对两种意义上都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加了教学资源。再次,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其配套设施如电话、因特网、电视以及一些文化娱乐设施也走进学生公寓,有力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为学校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5、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商业服务。大学生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是生活物资和文化产品的巨大消费者,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拉动社会需求。同时,由于稳定的消费群体存在,使这一地方的消费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

6、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社会化不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事物,在企业、事业单位、中小学都存在后勤社会化问题,在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中小学,其后勤社会化甚至比高等学校还早。后勤社会化虽然在高等学校推行只有5年左右的时间,但他的规模、发展模式、取得的经验可能是所有推行后勤社会化的单位中最具代表性的。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到2002年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四个城市召开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各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的经验,李岚清、陈至立先后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经验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范例。

(二)后勤社会化的完善

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它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成果,对于高校健康发展厥功甚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上的,资产产权上的,劳动人事制度上的等等。在我国,政府主导高校后勤社会化主要通过政策,后勤社会组织大多脱胎于学校原有的后勤机构,后勤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由学校任命,后勤组织的职工也大多是学校原有的后勤人员,其编制、工资、职务、职称大多还是由学校负责;后勤组织使用的固定资产来源于学校,甚至是学校无偿提供;后勤组织往往还成为学.校机构调整时富余人员的接收地。这些决定了学校的后勤服务组织“名为企业化运作,实际上仍是一种事业运行机制”,它不可能完全根除其固有的计划惯性,也决定了后勤组织和学校“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学校后勤组织持续发展的经费除靠学校的优惠政策外,主要还是靠其自身赢利。因此,我国的高校后勤虽然以服务性为主体,以产业化为方向,但在实际推行中很难把握服务性和产业性的界限和度,使后勤社会化的推行在实际上同理论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种现实和理论的不一致导致后勤社会化条件下一系列德育问题的产生。

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从不健全到健全,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实然到应然。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项改革也不可能在推行之前涵盖方方面面的可能性,也不可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料到。后勤社会化当然也是一样。后勤社会化作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这一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国外虽然有成熟的做法可供借鉴,但毕竟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背景不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所以也只能作为借鉴。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后勤组织脱胎于学校原有的后勤机构这一特殊状况等等探索有我国特色的后勤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推行已有五年左右的时间,教育主管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始终坚持后勤社会化这一方向,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后勤社会化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努力解决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后勤社会化发挥出积极的效果。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和完善,高校的德育工作将面临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机遇、挑战、对策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指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高校后勤服务机构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按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后勤服务实体,建立起符合我国高校特点与需要的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增强了高等学校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性。就其对解决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的“瓶颈”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巨大的变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研究新的对策,有针对性地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1、高校后勤社会化,引人社会资金,极大地改善了高校后勤设施和办学条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建了良好的硬件环境。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在校学生人数的剧增,各高等学校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后勤服务、后勤基础设施成为制约高校快速发展的“瓶颈”。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借助社会力量办后勤,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许多高校引人社会资金,建盖设施完备、档次较高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美化校园环境,改造供水供电设施,建设校园网络,安装电话等。硬件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创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基础。

2、高校后勤社会化,引人市场机制,提高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了大学生因生活问题而引起的思想困惑和诱发事端的因素。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后勤集团或后勤服务中心,并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剥离出去,转变了后勤运作的机制,引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教育部社政司2001年大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普遍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其意义和成果不仅仅显现为一些硬件设施的改变和改善,更重要的是转变了高校后勤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大学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3、高校后勤社会化,拉近了学校和社会的距离,使学校和社会更多地融为一体,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供了契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外部条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大学生的衣食住行更好地与社会相关联,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那种校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的封闭式服务体系,扩大了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实的空间。顺应工作对象的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冲出“围城”,实行社会化。

(二)高校后勒社会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改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软、硬件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良好契机;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使之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使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和价值取向呈多元性。首先大学校园内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价值体系过早地与社会负面现实发生碰撞,使学校教给学生的人生哲理如处世择业、奋斗与成才等方面应有的态度、观点受到社会变革期一些负面现象的影响。其次,市场经济的多元经济成分、多元经济利益、多元经济分配形式使大学生自我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自我为主体”的人生价值观产生过度膨胀。再次,硬件环境的改善如互联网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源空前广泛,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呈多元性。

2、校规校纪对大学生的约束力趋向淡化。过去寝室、教室、食堂构成的“三点一线”是大学生活的形象描绘,而今由于后勤社会化以及网络发展等其他因素,校园外的学生公寓小区、学生社团,以及互联网络,正日益构成大学生活的三大公共环境。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与校园空间距离的扩大,在校时间的缩短,必然出现在客观上校规校纪对大学生约束力减弱、在主观上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意识淡化的情况。

3、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接面对的课题。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仍然处于生活半独立状态,学校仍然是大学生的监护人之一。社会化的生活环境,使得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加大。因此,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纳人工作职责范围。

(三)顺应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有新对策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我们所面临的新的环境、新的形势和问题,以寻求新的对策。

1、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观念,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学生相互联动的主体思政工作新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立系统观念。第一层次,发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和“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教育。第二层次,首先,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的实践锻炼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把握理论,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水平,体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精髓。其次,正面教育、说理、说服不是万能钥匙,要有给师生言行定位的规范和纪律,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同时要做到有纪必依,违纪必究,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规范和纪律的特殊作用。第三层次,建立以政工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团为主体,干部、教师、职工会员参与的齐抓共管的格局。针对大学生在新环境下的思想实际,把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人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遵照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硬件设施和软件一齐上,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场所、有工具、有手段,也要有诸如网络技术、传媒技术在内的现代化设施,更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的氛围,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起抓,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境地。第四层次,一方面,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联接机制,其目的是将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形成“大政工”体系,使学校与社会沟通和配合,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与后勤社会化同步发展。建立联接机制的关键是制定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制度,保证学校与社会结合,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很有必要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注重精神内涵。如校园中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小区、食堂、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建设经多方筹措经费、引人社会资金,在社会化条件下是容易办到和做到的,但要注意的是硬件环境内涵着精神和文化因素,它是思想政治观念、校园文化等精神因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高校建设的实践证明,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建设实现有机统一,也是学校政治稳定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加强法制教育,把“以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统一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具体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统一。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制经济,已渗透到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开放竞争意识日趋强烈。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可能出现负强化的倾向;开放竞争意识的行为带有盲目性和非科学性,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后勤社会化)引发的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改革措施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理解、不适应,在实践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因此,要教育学生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守法守纪的自觉性。做到以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贯彻“以德治校”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德育内容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如现阶段的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道德素质教育,应贯穿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和(公民道德大纲》等内容;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道德环境的关键作用,注重高校内部德育环境的认识、营造、优化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外部环境的挖掘、开发、利用。

3、建立后勤社会化监控机制,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首先,后勤社会化是后勤服务机制和体制的根本变化,后勤最终要从高校行政系统中剥离出去,那么,高校后勤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有没有变化?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没有变,仍然是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所以,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有关教育规律,受教育规律制约,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讲求社会效益。其次,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学校对后勤行政约束力的减弱,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的竞争都有可能影响后勤服务质量,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所以当务之急,应建立由学校、学生、当地政府和后勤四方参加的后勤监控组织体系。建立后勤社会化评价体系,健全高校后勤市场准人制度。第三,从后勤自身来说,应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重要性。社会化的高校后勤作为服务性经济实体,其服务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劳动。与其他社会经济实体相比,这种价值具有特殊性。对高校来说,服务劳动所创造的特殊价值就体现在培养高级人才方面。服务工作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效益,而且在于社会效益。因此社会化的高校后勤还应加强自身的监控。强化后勤服务的育人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后勤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接触优势,这同时也是后勤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4、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后勤社会化使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有新的切人点。首先,要全方位占领学生公寓小区这个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健全学生公寓小区的党、团组织生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团学组织的助手和桥梁作用,实行学生生活指导教师制度,选拔优秀思政教师和政治辅导员人住学生公寓小区。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三个结合: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管理约束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二,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注重学生公寓小区内文化设施的建设,文体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发挥网络信息优势,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就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在高校,目前网络已成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各级高校思政工作者都要提高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与学生展开网上思想交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活,同时要净化信息网络环境,抵御有害信息的侵袭,抓紧“网上道德”建设,着力培养大学生网上自律意识。总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探寻新对策。

第二节 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课题,高等教育体制的每一次变革更会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高等教育从双轨变单轨、收费上大学、实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等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即国际国内客观环境制约和影响的。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对外开放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也必然会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带来深刻影响,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引发的深刻变化

后勤社会化的结果是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和运营机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结果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从无所不包到部分分离的关系变化

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首先因高校后勤营运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既是服务型的后勤,又是产业化的后勤。服务型后勤是学校保障的主体,产业型后勤是社会化改革的方向。这种变化使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原来作为学校服务体系一部分的后勤有了产业的性质和职能,原来作为享受后勤服务的学生除继续享受学校提供的后勤保障外,还作为后勤产业利益的获取对象而存在。学生住在社会化的学生公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公寓的文化建设、安全保卫等都应该由其主管和经营单位负责,其负责主体不是学校或不直接是学校。学生过去免费使用水、电,现在不得不按照市场化原则,使用水电自己缴费或缴纳超出计划部分的水电费。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由学校“全包”的状况不复存在。

(二)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福利享受心理到商品消费心理的变化 长期以来,学校统包后勤保障服务,大都作为一项关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事业来做。学校为办好后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少考虑成本,摒弃考虑利益。国家为支持高校办好后勤也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与措施,特别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期更是如此。这样,高校后勤就成了一项带有福利性质的事业,学生付出一定的费用就能享受到比社会所能提供的质量高的后勤服务。学校把办好后勤看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甚至把“服务育人”作为高校后勤职工最基本的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谈起“吃在某个学校”而津津乐道。家长也把高等学校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条件看作是国家对培养高级人才的渴求与尊重,看作是对大学生的照顾与关爱。如今,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后勤单位成了市场营运的企业,甚至是校外的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后勤服务。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运营的产业化方式开始改变原来高校后勤工作的功能与作用。消费者与商家、权利与义务、成本核算的观念、市场经济的原则,使各个角色与规则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后勤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福利元素和育人含义。学生成了购买者、消费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形成一定的消费契约关系。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一些改变,学生认为自己作为契约的一方,是消费者,应该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学生的消费心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他 们认为,既然自己是消费者,就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在这个食堂就餐,也可在另一个食堂就餐;可以住在学校指定的宿舍,也可以不住。当学校为了便于管理而要求统一安排宿舍时,他们会为自己放弃了这种选择权而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便于当他们认为自己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求学校负连带责任。这种情况,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已经发生,学校不得不在学生和开发商中担当协调人角色,甚至有时还成为双向指责的对象。

(三)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从单线条联系到多途径亲密接触

后勤社会化以前,一堵墙将学校和社会隔成两个天地,围墙内是习惯所说的“象牙塔”,“象牙塔”内的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比较单一,跟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生活的环境相对清净,接触的主要是“校园文化”,学生主要是作为学校人的身份存在,大学毕业后才作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存在:围墙外是喧闹的社会,人们接触的是主要是“社会文化”。由于学校和社会最大程度地相互利用对方资源使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与社会的多层次接触、交流和对话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学生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促使其多方寻求打工渠道和社会资本,以减缓经济困难,实现较好的就业。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学生住在社会化的学生宿舍,吃在社会化的学生食堂,购在社会化的商业网点,行有时也依靠学校经营的巴士或公共汽车。总之,学生的衣、食、住、行都与社会化直接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讲学生每天都在社会实践。因此,后勤社会化以后,学生融入了更多的社会生活,社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校外公寓的学生感受更加明显,他们每天直接跟社会“零距离”,提前进入社会,从他成为学生的那一天,既是一个学校人,又是一个社会人,带有双重身份。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

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变化、学生自身的变化、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挑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引发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学校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校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文化的接受者;学校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的对象,这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基本关系,也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本质和核心的关系,这一关系并不因为后勤社会化而改变。但这一不变的关系因后勤社会化的推行而复杂化。复杂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者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消费者。教育者(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乃至高校后勤服务人员)有责任提供优质服务,受教育者有权利选择应该享用的教育消费水平、质量。比如,后勤社会化中的高校谁是教育的主体,谁是教育的客体;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教育消费内容除了学校提供的文化知识和后勤服务外,是不是还包括学校对其教育管理;学生的公寓文化建设是学校的责任还是业主单位的责任;学生跟业主发生纠纷,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解决还是学校也应该参与,后勤社会化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什么新的变化,教育方式有什么新的要求,都需要高等学校去思考。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对后勤社会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化是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解决,使学校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发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不等于将学生学习之外的事“甩”给了社会。只要是跟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只要是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事,不论学生是住在校内公寓还是校外公寓,也不论后勤是否社会化了,也不论究竟是业主的责任多一些,还是学校的责任多一些,都是学校的事。学校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来保护学生的利益和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教育生产者、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引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环境的变化

这是后勤社会化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在形式上的体现。学校原来的教书育人职能中加入了生产者身份,既是知识文化的生产者,又是生活用品的生产者;既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学生既是知识文化的消费者,又是生活用品的消费者:既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又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者。在这样的关系格局下,原来学校一直强调的以“四有”新人为目的的思想政治工作准则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时时受到市场法则、商品经济法则的困扰。学校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而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又经常面对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实生活。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又不能死抱原来的方式方法不变;不能不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不能屈从于商品经济的法则。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市场化、产业化的关系引发的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的变化

按照教育部的思想,高等学校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后勤与学校的剥离。剥离的方式就是社会化。后勤社会化带有一定的市场经营方式和产业化运作模式,后勤从学校分离当然要遵循一定的市场法则,不然也不称之为社会化。社会化的后勤集团要支付职工工资、奖金、福利,要维护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它必须赢利,否则就无法生存,更不能保证发展。因此,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和改革思路。这种观点主张“打破传统的旧格局,改变教育资源完全由政府控制、以政府行政计划手段来进行的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配置,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增加教育供给,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更激进的观点认为“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应当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应当象国外那样,将国家有限的财力收缩到基础教育领域和少数重点大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应当放在把好教科书审查关和监督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而不必统统大包大揽”。这种观点明显带有超前性和理想化,忽略了当前的高等教育现实而一味追求“与国际接轨”。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中,并不存在“国际轨道”,人们通常所说的“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美国的教育体制接轨。“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实质,是中国的教育究竟是要中国化还是 美国化”。我们必须弄清楚,后勤社会化始终只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将后勤社会化凌驾于高等教育之上,首先是有了高等教育,才有后勤社会化,而不是先有后勤社会化再有高等教育。社会化不等于完全市场化,也不等于完全产业化。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现阶段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反对“教育福利化”和“教育产业化”两种倾向;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也认为产业化的问题,教育部是坚决反对的,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了教育事业。社会化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它始终是高等学校的后勤社会化,它不可能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产业化的模式运作(至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完全产业化的时机不成熟),它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社会化条件下,只是教育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从根本上来讲,教育的公益性没有改变。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实质是与高等教育公益性保持合理的价值区分。后者是承担人才培养的公共事业(也有个人教育投资回报问题),前者则以市场经济手段运作,以服务质量获得应有的利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后勤尽管社会化了,其服务功能还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产业功能。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问题。因此,后勤社会化条件下,“需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观念、新形式和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的机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拓展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所谓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指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后勤社会化后,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如校园文化、党团组织、社会实践、网络等继续发挥着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但有的载体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后勤社会化对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出了要求。因此,拓展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满足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成为后勤社会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意。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新“三进”和学生公寓“五进”正好适应了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它将网络、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有效拓展,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

陈至立同志在2002年第11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学生公寓“五进”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网络进学生公寓、社团组织进学生公寓和保卫工作进学生公寓。新“三进”和学生公寓“五进”表明: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面临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2、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学生公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所,校外学生公寓作为后勤社会化的直接成果,其管理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直接面对的。

3、校外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尽管归属于物业公司,但学校也应该将校外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作为自己的份内之事,推动保卫工作进校外公寓,在维护好校外学生公寓安全中发挥保卫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范围的扩大

1、思想政治工作范围的覆盖

后勤社会化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也主要在校内进行。伴随着校外学生公寓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也向校外延伸,进而也对校外学生公寓周边的社会产生影响。

2、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的覆盖

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按学生班级、年级乃至院系集中住宿的格局将被打破,可能出现同一学生宿舍住宿着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甚至理论上也有住宿不同学校学生的可能性。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从长远来看,它的积极作用更明显。比如,人文科学的学生和理工科的学生集中住宿,人文科学可以接受到理工科的严谨,理工科可以接受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科学和理工科还可以在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性格上实现互补。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丰富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这些原则和方法仍是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只是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更加要求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强化法制教育

由于后勤社会化后,后勤服务集团与学生形成合同关系,双方的关系都通过法律来调整和规范。而在以前是由学校后勤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基本上没有权利而几乎只有义务,只能服从。学生对后勤管理服务的不满只能找学校投诉,而不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可以依法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学生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或受到不公正待遇,则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现代法制观念。

2、强化自主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由于学生只能服从,因此他们不能自主地选择接受服务的内容,一般也不能选择接受除学校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提供的服务,如有的高校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否则要受纪律处分。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生作为法律上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接受或不接受什么样的服务,接受谁的服务。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的过程。

3、平等待人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怀人的精神,但这种待人是基于人情,基于同班同学这种“角色之情”。随着后勤社会化,大学生实际上直接面对的将是社会的人,这是突破“人情”而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培养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舞台的拓展

1、由于学生住宿的分散,使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到达各个需要到达的部位,校外学生公寓接受到的有形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较少,对学生自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延续着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接受者地位。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生活环境复杂化,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中发生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学生提高自我教育意识。

3、后勤服务融入市场竞争后,大学生身临其境,将是感受到竞争压力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将从自身未来发展、成才就业等各方面重新认识自己,并由此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因此,后勤社会化后,可以利用市场竞争理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

对社会实践的含义,一般包括两种理解,一种是习惯认为的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主要方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种是广义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包括大学生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培养智能为目的的所有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实习、勤工助学、军训、社团活动、咨询服务、社会调查等都是社会实践。

后勤社会化前,后勤是学校行政工作的一部分,担负着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服务的任务,其最大特点是服务性和公益性,学生直接和学校发生关系,这种状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家庭式的实践教育”。后勤社会化后,学校不专门办后勤,改由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社会化实体(不论这个实体是从学校直接剥离出去的、纯粹的社会机构或学校和社会机构联合成立的)来经营学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其最大的特点。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既是学校,又是社会,由直接和学校发生关系进而发展到既是和学校发生关系,又是和社会发生直接的联系,其身份既是学生角色,又是社会角色。学生的生活实践化,其实践又生活化,从而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直接的也是广阔的舞台。

第三节 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高等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显然,高校后勤社会化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动力

(一)培育“四有”新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培育“四有”新人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他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关于培育“四有”新人的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根本任务和方向,也为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际上,“四有”新人就是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概括。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的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四有”新人理论。江泽民同志要求将“四有”新人的培养当作“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大会上要求,当代青年和大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四有”新人的培养作为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提出了新时期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战略,作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些重要理论和实践决策,既是时代发展对“四有”新人的现实要求,又是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现实途径。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决策的出台,也从多方面丰富、发展和深化了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赋予了这一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

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四有”新人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教育内容、原则、方法、手段、机制也有所侧重。面对培育“四有”新人这一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洞悉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征,透彻地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主题与历史机遇,从当今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及其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深化对培育“四有”新人战略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必须密切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实践及其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丰富并把握“四

有”新人的新内涵,用以指导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

关于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这是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论述和高度总结。江泽民同志将创新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他指出,教育创新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比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地位更高,因为“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文化基础”,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处于首要位置。在人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处于首要和基本的地位。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所学知识的性质和方向。同样,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随着教育的创新而创新,这样,教育创新的成果才符合伦理学要求,教育创新的成果才能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其次,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教育作为培育人的活动,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它的原则、方法、性质、目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内容,比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做官当作读书的根本归宿,孟子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还把金榜题名同“久早遇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并列作为人生四大美事。同时,教育还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活动,阶级社会的教育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权而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才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对于教育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更加明显。教育的动态发展过程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是动态发展的。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必然推动教育的创新步伐。教育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其发展和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相辅相成,教育的发展具体体现就是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思想道德的发展,同时,科学文化、思想道德任何一项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的同步发展。从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的关系来看,如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多元化,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步伐,就要强调教育和法制的双重作用,两手都要硬:如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很高,法制的作用就相对要弱化一些,教育的作用就明显一些。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践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推动

1、后勤社会化带来的观念的变化

首先是市场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后勤社会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消费观念,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来分析高等教育。市场经济在价值取向上要求非义务性的高等教育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教育的消费者—大学生群体要求教育的服务者—高等学校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更新服务观念。教育资源尽管仍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但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推进,高等学校己不可能停留于原来的大包大揽。它必须适应教育消费的发展形势,对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

其次是法制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民事法的核心是公民权,它要求所有的制度、管理都要以法律为准,而不是同法律对立。后勤社会化后,大学生(包括教职员工)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要求高校依法办事、依法治校、依法施政,否则就有可能被告上法庭。后勤社会化淡化了学校包办的局面,靠命令、指挥施教经常不灵,而平等、透明、公正、尊重、服务等观念得到强化。学生法制观念的增强要求高校增强法制观念。

第三是以人为本观念的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后勤社会化使学生和学校形成教育消费契约关系,学校要树立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权、知情权、受教育权、参与权以及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权。只有尊重教育消费事实,才能尊重以上学生的权利;只有尊重教育消费事实,依法治校才能实现。

2、后勤社会化带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的变化

第一、后勤社会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更具开放性。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己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后勤社会化使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社会化程度加快,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更加明显,对社会的反应更加灵敏,更加讲求效率。这样,原有的自上而下、相对单

一、命令较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必然被灵活的、开放的、反应灵敏的开放系统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不仅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实现,还可以通过日常工作互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权观念、法制观念以及诚信、市场、开拓观念等。第二,后勤社会化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后勤社会化推行的五年左右时间里,逐步有一些问题显露出来,如居地分散化与集中管理矛盾、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到达校外学生公寓问题、校外学生公寓的周边环境问题、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学校教书育人的矛盾、学生食堂本应体现的社会竞争实际上却有些变相垄断等等。这一切使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第三,后勤社会化促进学生实现“学校人”和“社会人”统一。后勤社会化前,由于横亘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墙将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分隔为两个孤立的文化系统,后勤社会化的实行,学校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学校人”与“社会人”的有效贯通,使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将坚守“大学的独立品格”和培养“学校人”作为大学的最高价值目标,而必须建立“学校人”与“社会人”相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后勤社会化带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的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和途径有的不够用,有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和途径。

(四)后勤社会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改善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开展任何一项活动,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是从事活动和工作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目的、内容、方法、情境等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果的个体需要满足性和社会需要满足性。清朝初期的思想家顾炎武主张思想教育要在“经世致用”上下工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主张思想教育要“产生最佳效果”。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有过精辟的论述。毛泽东指出,思想只有跟环境相适应,“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样样见效,并迅速见效”。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些论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精辟的,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向,启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善的方法。因此,加强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让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方针、方法、手段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才能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有不同的时代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其内在要求。不同朝代、不同国家,其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原则、方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评价也因时代的变化、国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系。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不断发展,其目的、原则、方法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不能适应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改革开放以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当时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方法现在可能己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内在和必然要求。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后勤社会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路。思想政治工作是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创新的基本要求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1、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后勤社会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所做的一切肯定是落后的、无效的,就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之所以难有进展和突破,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滞后,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没有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思想解放了,脑筋活了,想问题的面就宽了,办法就会更多,路子就会更广阔。所以,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思想认识的转变,要从几个基本观念的更新入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内容、方式方法。

一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出发,树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价值观,增强综合效益观念,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有效性。

二是把学生为单纯的受教育者的角色更新为既是受教育者,也是高等教育消费者、是高等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树立民主的、平等的育人意识;也就是说,教育学生奉献社会,教育者必须首先强化服务学生、奉献学生的意识。

三是从“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变更为“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大思想政治工作观。“从'大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大思想政治工作”观下,充分吸收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大的开放性、更强的针对性以及平等性、公开性。

2、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与被教育、影响与被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双向互动性。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求学生也要相应地转变观念,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才有立足点。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要求从几个基本认识入手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一是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入手认识后勤社会化作为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变革最终受益的是高等教育,当然最终受益的也是大学生群体。只有学生认识达到这个层次,他们才能接受这一关系切身利益的改革,从而支持后勤社会化的推进。

二是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认识到自己作为教育资源的消费者,一方面因后勤社会化自身的权利增加了,另一方面自己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要尽到自己的义务,这样,权利才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强化平等意识。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学生和学校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教育消费契约关系,但这种关系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买卖关系。尽管后勤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与学生的基本关系,但高校在教书、管理、服务中始终将育人贯穿其中,高校的后勤服务组织首先也是将服务作为第一要务。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树立与学校平等的观念,并自觉接受和感受思想政治工作对其影响。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在方式方法上,思想政治工作不仅着眼于微观,满足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更应着眼于大局,富有前瞻性、创造性,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研究。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具体方面来看,应从优化社会环境、优化校园环境、加强自我教育入手。

1、优化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时代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其结果较多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环境是指较大范围内环绕人的需求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它由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产关系对人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起着决定的作用,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也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倾向。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通过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作用表现出来。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是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其效果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它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孤立进行。脱离社会大环境的思想政治工作肯定是徒劳的、无效的,也肯定符合“5+2=0”的公式,即一周五天的学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育在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冲击下效果为零。社会环境的优化能保证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会对社会环境的优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 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优化社会环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化高等学校周边环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城市改造和社区建设搞好规划,加强综合治理。优化社会环境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安定团结,造成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政治环境;就是要造成一种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信念;就是要营造一种和睦、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2、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学生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校园里,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加拿大教授斯迪芬.利考克在《我之见牛津》中说:“对大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优美、雅静、清新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对人才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精神环境指的是校园文化、学校的学术地位、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管理者的政风、后勤服务状况及治安状况等方面。人们形容武汉大学用“聚山水之秀,汇人文之灵”,指的是武汉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优化校园环境就是要以优美的校园风光实现对学生的吸引,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现对学生的熏陶,以高水平的学术地位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以教师端正的教风、学生良好的学风、管理者优秀的政风实现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以优质的后勤服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以良好的治安状况为学生提供安全保证。等等。

3、加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相对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说的。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主观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的社会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内化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自我教育,他指出:“在我国的文化教育战线和各种知识分子中,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方针,广泛地开展了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运动,这同样是值得庆贺的新气象。”他还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整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只是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外在条件。要真正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学生经常加强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把社会的要求变成人的现实的品质和行为”,它的效果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对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接受水平。正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所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性,将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自我教育的方法最根本的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在追求理想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只要社会发展变化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就永远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方法要求。只要高等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认识后勤社会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就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推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构建高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是大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树立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这种观点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关于大思想政治工作,有四种观点:一种侧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认为是大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首位性”:一种侧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范围,认为大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第三种侧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认为大思想政治工作“即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与智育、体育、美育相对应;第四种侧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就是我们普遍认为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行,使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涵盖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内容,学生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员,从而构成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施与者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体现者,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处于根本地位。家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家庭环境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教育是根本,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人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社会信息,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直接的和长期的影响。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还要将家庭对学生的愿望、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上来,发挥学校在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核心和纽带作用。

家庭应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适应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为此,家庭应主动学习了解高等教育的目标规律,了解孩子在高校学习、生活、思想、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立志成才。除此之外,家庭也要发挥在孩子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用和睦的家庭环境和积极正面的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有力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共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效果长期和稳定保持。社会教育,应充分挖掘各种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譬如各种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各种先进典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在学校与社会之间为大学生的成长搭起一座桥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结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奉献社会,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如何推动“四位一体”的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首先是社会人环境的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引领社会前进。后勤社会化缩短了这一适应期。其次是自我教育功能的强化。学生在教育消费的社会状况下更应珍惜学习机会和社会资源,更好地策划自己,发展自己。第三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学生宿舍配套服务更加注重人居环境、人文关怀,淡化了过去军营化管理的色彩,增添了家庭、社会生活的氛围。

(二)从单一的校园模式走向校园—学区化模式

后勤社会化以前,学生的生活轨迹基本上集中于教室—食堂—宿舍。这种状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单一的校园模式。后勤社会化以后,这一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从形式上的表现来看既有学生住在校内学生宿舍,也有相当学生住在校外学生公寓。从实质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成长环境呈现社会化。学生由学习、生活、课外活动、人际交往主要集中于学校逐步向社区化和社会化过渡,学生过去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集中住宿将不复存在。

这一格局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相应成为社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变革,否则,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观念、手段、方法等方面将难以对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代大学生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并产生有效影响,也无法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有“生态环境”,即单一的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无法满足高校和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更无法发挥最优效用。环境的变化对既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影响了既有模式的作用发挥,更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思想政治工作原有模式所构造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不平衡的,其功能的钝化和“多样性”的缺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无法很好地面对

和解决后勤社会化后校园日益开放复杂的环境和培养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扩展内容,扩大范围和覆盖面,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延伸、扩展为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学区化”模式相结合,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心下移至学生宿舍,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学区化”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产物,也是当代学习型社区构建的一个具体模式。

“学区”是指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学区化”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导,以“学区”为管理组织形式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和相关服务主要通过“学区”来进行。后勤社会化后,可以地域临近为原则,将学生住宿和生活的区域划分为若干学生社区即学区,以学区和学生宿舍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地,采取交互式的工作方式,实现学生的教育管理、咨询指导和生活保障的有机统一,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这一模式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既有模式在组织形式上的再次改进和拓展。

“学区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核心是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下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社区建立学生教育管理的系统,主要是在学生社区建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在学生公寓建立楼栋管理委员会,并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可从学校现有人员中分流少量称职的人员作为学区管理委员会的专职人员,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上重新定位,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参与学生社区管委会。这一模式的运作和实施,将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垂直化管理方式向“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转变,从灌输说教方式向指导咨询方式转变,突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从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学区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设和运行方面,武汉大学开展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改革尝试。1999年以来,武汉大学开发了两片校外学生公寓,分别是三环公寓和弘博公寓,现入住学生8000余人。武汉大学的“社区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校外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强化校外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 两片学生公寓均分别成立了公寓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公寓业主单位、武汉大学相关部门及路枷山派出所、洪山区和武昌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学生代表组成,由其下设的办公室协调公寓管理和服务的有关问题。经过近一年的实际运作,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基本明确了物业管理与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物业管理由物业公司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行为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在建立公寓管理委员会同时,武汉大学由入住学生代表成立了学生民主管理协调委员会,作为学生社团组织,在武汉大学团委和公寓管委会的指导下,积极反映学生的建议和要求,协调学生参与公寓的管理和服务。

2、推动了社区管理和学院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 各学院在新生进校时及时选派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新生班的导师。通过实施导师制,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可对新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指导他们树立长期目标,制定短期计划,为新生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有的学院还建立了院领导联系学生制度,定期与学生交心谈心。还有的学院定期组织本院的知名教授、高年级学有所成的同学、学生会主要干部深入校外学生公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答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效果明显,深受学生欢迎。

在学生入住公寓后,各学院及时组建党团组织和班委会,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还成立了年级学生会或年级管委会等学生组织,并挑选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骨干、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工作助理派到各个班级,加强新生干部的培训和指导,做好“传、帮、带”。从总体上看,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这批新生骨干正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新生中的“领头羊”和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在校外学生公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

3、建立辅导员驻校外学生公寓机制

目前,武汉大学在两片校外学生公寓共派驻了17名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政治辅导员进驻公寓,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随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从小事、细微之处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才。其中有9名同志常住校外学生公寓,作为公寓管委会办公室成员,参与学生公寓管理,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营造公寓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构筑党团社团组织、咨询服务、校园网络三重服务结构

1、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和改善学区、社区党团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学生之间集中住宿、集中学习、集中活动的学生教育管理形式不断弱化,学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而此时,因住宿关系而形成的学生社区和因兴趣、爱好相同而接近的学生社团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联系在一起,形成两类相对稳定的集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好可以依托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这两个重要阵地来进行。首先,在组织建设上,一是可以在学生社区按照《党章》、《团章》有关规定建立党、团组织,以学生公寓楼栋、楼层建立学生党员活动小组或团组织,实现院系和学生社区双重管理,其中组织管理以院系为主,组织活动以学生

社区为主,组织发展时院系党团组织征求学生所在社区党团组织的意见,从而扩大党团组织的覆盖面,逐步占领学生公寓这一块学生集中、思想交流直接的区域;二是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促进学生社团组织向社区和学生公寓延伸。其次,在运行机制上,实行目标管理和活动登记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把学生在学生社区和社团的表现与学生品德鉴定、优秀学生评选及奖学金的评定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再次,在工作指导上,可在学生社区设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担任学生社区管委会的负责人,并兼任学生社区党团组织的负责人,主要承担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为学生社团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指导老师,对社团成员和社团活动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通过学生社区党团组织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多层覆盖、多重管理、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网络,以此来填补因后勤社会化造成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真空”。

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

后勤社会化的推行,使大学生出现生活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之间的“固定关系”不再固定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者比如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可能是自己的学生,也可能不是自己的学生;可能是一个年级的学生,也可能不是一个年纪的学生:可能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也可能不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可能是群体的学生,也可能是个体的学生:学生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大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增强,从主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多地采取咨询服务的教育方式。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应把咨询服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大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显示出一些新特点,咨询服务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将咨询点延伸到学生社区,针对咨询对象的失衡心理,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生活、择业、交友、婚恋、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二是建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并在学生社区设立分支机构,与学区管理委员会密切合作,形成家庭困难学生的帮困机制,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四篇:第一讲 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讲 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主讲:镇组织统战委员 李雯

一、党员教育工作

(一)“三会一课”

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三个月召开一次。

党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必要时也可以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长和有关党员干部参加。

党小组会是党小组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党员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

党课是党组织以授课形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党支部每季度至少讲一次党课。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权利。支部党员大会一般要有本支部半数以上的党员参加方为有效。大会决议必须经应到会正式党员半数以上通过,方能有效。内容重要的,如通过重要决议、党支委换届选举、新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应合理安排,尽可能全体党员出席。

(2)党支部对党小组会要做到每月有计划、有检查、有讲评,保证内容、时间、人员三落实。

(二)党员学习

支部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学习计划,认真组织好党员学习,特别是中央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的会议精神,重要的讲话要及时地安排,同时,根据自己实际,组织安排好读书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许多支部的经验都是在年初安排一次读一本书或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很有成效。党员学习管理要注意五点:

一要选好书,制定好读书计划。选择书籍可采用发动全体党员推荐的办法,内容既要考虑可读性,又要考虑思想性和教育效果。读书计划包括目的意义、读书内容和时间进度、相关要求等。

二要注意几个结合:与党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党内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形势任务相结合。

三要把握好几个环节:党员自学、小组讨论、支部交流。

四要探索丰富多彩的形式:辅导讲座、演讲比赛、网上交流、外出参观等。

五要把读书活动延伸到积极分子和党章学习小组。

(三)组织安排好党的纪念日活动

这是一种有效地提升党员政治意识的教育活动,每年“七〃一”都要组织安排的各种系列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要回顾自己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帮助下,积极要求进步的过程以及入党以后自己的人生历程,表达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打算,党员之间相互提出进一步的希望和要求。

(四)党内主题实践活动

即基层党支部在党员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党员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旨在增强党性、促进工作而开展的党内活动。开展党员主题教育,一要选好主题,二要建立载体,三要抓好骨干,四要加强管理。

二、党员管理工作

(一)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即党支部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党员开展评议的一项制度。每年开展一次,一般安排在“双争”评比时进行,分为学习教育、自我总结、民主评议、组织审定、表彰和处理五个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把好分析关。支委会要对党员队伍的整体状况和个体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梳理,以便对症下药。通过评议解决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间党支部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征求群众对党员的意见。

二要把好总结关。每个党员对照党员标准,总结一年来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情况,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和根源,并提出整改措施。支委会要逐个对党员的总结进行审核,没有找出或找准问题的要对其进行帮助,进行修改或重写。

三要把好评议关。要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非分明,敢于触及矛盾,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要重新评议,在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好头。

四要抓两头,促中间。评议中既要发掘和表彰先进类型,又要对后进党员进行重点教育,进行组织处理。对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群众反映较大的党员要进行重点帮助,使其有所触动,由此促进党员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

(二)党员示范岗

结合党员所在岗位,年初由党员个人进行申报,党支部确定争创岗位,进行张榜公布或挂牌。每个争创岗位制订争创计划,从遵章守纪、规范管理等方面落实争创措施,党员定期汇报争创的情况,党支部定期进行检查,年终或“七〃一”前进行评比表彰。

三、党员发展工作

(一)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

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

(二)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区别

凡符合党章第一条规定,向党组织正式提出申请(书面申请)的人均列为“入党申请人”。一般确定一名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

经党小组推荐,支委会研究同意,可以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确定2名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并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应每季对其进行考察,并填写考察表。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党支部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讨论,对其中具备党员条件,准备在一年内发展的列为“发展对象”,也就是列入发展计划。发展计划一般在年底或年初制订,年中进行滚动调整。

(三)培养、教育、考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理想、信念、宗旨和思想政治素质上的要求。一是在考察过程中,既要看其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对党的认识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看其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一定程度上,后者的培养要比前者更难。二是在日常的培养、教育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使其在递交申请的那一刻起,开始接受党内政治生活的严格熏陶。

2、落实联系人谈话制度。党支部收到入党申请人的入党申请书后,应在一个月内由党支部书记或组织委员找其谈话,肯定其要求进步的行动,介绍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培养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肯定其优点,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培养联系人确定后,应经常找他们谈心,帮助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并定期向党支部汇报积极分子的培养情况。

3、考察要因人、因时、因事。对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志,要根据工作的关联度,落实培养联系人,并每季由找其谈话,在党小组会上由培养联系人介绍其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其他党员同时进行评议。培养联系人根据小组的评议意见起草季度评议意见并填入考察表。在起草考察意见时要注意:因人,切合本人的具体情况,不要用千篇一律的语句,要给积极分子画像,要关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不足和整改的情况;因时,强调在某一时段的表现,不要每个季度的考察内容差不多;因事,要结合实际从事的岗位职责和在阶段性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考察。

第五篇:党课第一讲

党课第一讲

大家好!

我们今天讲党课学习的课程是,学做统一,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在这里呢,我们要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章关于党员标准的规定。二,“四讲四有”是检验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更高的要求。三,做一名合格党员要做到知行合一。四,从四个方面努力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章关于党员标准的规定

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个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章关于党员标准的规定。什么是党员标准,这个大家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也就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基本条件和要求,那么这些标准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那么第一个方面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第三个方面就是,党员的基本义务和权利。

(一)中国共产党员的条件

我们先看共产党的条件。党章第一条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么这是做一名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也是对申请入党条件的全面表述,它具体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个是国籍和身份的要求,我们大家看到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必须是年满18岁的对吧,是中国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要注意三点,第一点年满18岁才能够申请入党是吧。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年满18岁的时候,才是一个成年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才趋于稳定,才能确定自己的信仰和终生志向。那么第二点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第三点就是,凡属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都可以申请入党。那么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呢,也是中国特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这些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有利于党的先进性。同时在这个范围内,不受职业、性别、出身等条件的限制,这是这个条件里面需要把握的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那么党章规定呢就是,党的纲领和章程,是申请入党的最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党员承认党章章程,是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着实的模范,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从毛泽东同志这一段重要论述来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

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我们群众会经常用什么话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平时的时候能看得出来,关键的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机的关头能够豁得出来,那么这三句话很形象也很生动对吧,总书记也强调过。

那么什么叫平时能够看得出来呢?就是指我们共产党员要在日常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日常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处处率先垂范,事事以身作则,让群众一眼就能够看出你是共产党员。

关键时刻能看得出来是什么呢?它是指共产党员在困难时刻,能够什么?迎难而上,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挑重担,勇敢的接受党的考验,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什么是危机关头能够豁得出来呢?它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危险面前毫不畏惧,敢于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那么这三个出来,是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什么啊?生动、形象、完整的体现。

第三项义务就是,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己奉公,做多贡献。

第四项义务就是,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第五项义务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第六项义务是,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做斗争。

第七项义务是,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应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第八项义务是,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这就是这个共产党员的八项义务。

共产党员的八项权利,那么共产党员这个权利,它是指党章规定,赋予共产党员参加或从事党内某种事项或者活动的行为权利,它是我们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那么党章的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党员享有的权利,那么我们也就是八项权利。

第一项就是,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项权利是,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第三项权利是,对于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第四项权利是,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的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的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违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第五项权利是,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第六项权利是,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者做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或辩护。

第七项权利是,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第八项权利是,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予负责的答复。

那么党章中规定的这个八项义务和八项权利,它要求我们的党所有党员无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贡献大小,在党员义务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党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要求去做,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够使党成为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党,才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

那么共产党员也要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不能轻易放弃和错误的使用党员权利。党章中规定的党员权利,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有利保证。所以各级党组织要疏通各种渠道,保证党员权利的行使,那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是我们党章中,关于这个党员标准的什么,一些规定,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方面。

二、“四有四讲”是检验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也是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就是,“四讲四有”是检验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也是更高的要求。我们大家知道,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党员的标准也是历史的,具体的。那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党员的标准进行了具体化,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党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大家知道,这个2015年的6月30日,也就是在建党94周年前夕,那么总书记呢在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个会见的时候啊,总书记就对广大的县委书记提出了这个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是吧,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这是对我们县委书记提出的要求。

那么两学一做学习方案,对我们党员提出的是什么?这个“四讲四有”这个合格党员的标准,哪“四讲四有”呢?也就是讲政治,有信念,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什么啊?讲规矩有纪律。第三个就是,讲道德有品行,第四个,讲奉献有作为,是这个提出了四讲四有。那么四讲四有我们从这个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这个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所以对我们党员提出了一个衡量的标准,当然也是这个更高的要求。

那么从四讲四有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四讲它侧重于强调什么?这个知,四有呢是强调侧重于行对吧,这个我们大家知道这个,这个首先知,你要内化以行,然后行,就外化于行,我们这次中央下发的学习教育方案,就提出在四讲四有前面,提出了这个叫坚持以知促行这样的一个要求。

那么尽管我们说,四讲侧重于什么?强调知,四有侧重于强调行,但是四讲和四有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我们可以举例子来看,你比如说,这个讲政治有信念对吧,讲政治同时又包含了这个对有信念的要求,但是不代表一个人说他,这个人口头上很讲政治,他一定就有信念,所以呢,讲政治和有信念它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只是有一个侧重而已对吧,那么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还是这个,讲奉献有作为,它也是一样的,一样的。这就是第二个方面。

三、做一名合格党员要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个就是,就是要做一名合格党员,要做到知行合一,那么这次呢这个学习教育方案,专门强调要知行合一,我们从这次学习教育的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叫做两学一做,这个教育,学习教育方案明确提出对吧,基础在于什么?学,关键在于做。那么基础学好了,关键我们又做到了,最终达到什么?就是知行合一,所以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前面我们刚才讲了,党员的标准是历史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员的标准对吧,提出了新的概念,提出的什么,新的要求,但是知行合一,作为一个总的要求,那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做到,四讲四有合格党员,首先必须遵循知行合一这个首要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对吧。我们大家知道这个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重要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就认为,不仅要在认识,也就知,而且要在实践,也就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散,所谓的知是什么呢?它就是思想,指的是思想,行指的一个人实践,具体到一名合格党员中的知行合一,就是要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并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用思想锤炼自己的品行,指导自身的行为,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上下功夫,做到什么啊,要记住才学啊,那怎么学,我们就要深学,深学真信,你只有深学真信,你才能够达到什么啊,讲政治对吧,讲规矩、讲道德、讲奉献对吧,同时我们要什么啊,把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做,所以学习教育方案什么,关键在做。我们只有做,学习方案里面提出,要带着问题去改,我们才能够什么啊,才能够达到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有作为。

四、从四个方面努力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一是讲政治、有信念,做到政治上合格。讲政治是对共产党员第一位的要求,要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理论上的坚定,提高政治觉悟、增强政治定力、牢记政治责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坚守对党忠诚这条“生命线”,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作为最最紧要的政治,经常、主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挺起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加强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要做管党治党的“担当者”,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扛起来、传导好、落实到位,勇于担当,对党组织负责、对党员负责、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政治生态负责。要在今年区县、乡镇换届工作中,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以严的要求、严的纪律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二是讲规矩、有纪律,做到遵守纪律合格。严守党的纪律规矩,贵在经常、重在日常、也要做在寻常。各级党组织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入党誓词,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的秘密,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带头做,入心入脑、执行到位,使党的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刚性约束。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参加组织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着力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纯洁的党内同志关系。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必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严格遵循组织程序和请示报告制度,坚决执行党的决定,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在这次学习教育中,要对交纳党费工作进行全面自查自纠,不断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三是讲道德、有品行,做到品德上合格。要把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要始终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自觉树立为追求理想而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勇于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境界。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培养良好的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染身边群众,培养良好家风。要慎独慎微,从一点一滴中加强修养、规范自己、完善自己,切实做到“大节”不偏离、“小节”不丧失。

四是讲奉献、有作为,做到发挥作用合格。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上,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主动作为、善于作为、敢于作为,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当标兵、作示范。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切实把劲鼓起来,把精神振作起来,甩开膀子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立足岗位作奉献,努力实现新作为。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深入学习理解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做学习型党员干部,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廉政三条底线,确保干成事不出事。要敢干实干使命干,党员带头干,干部用心干,努力在发展、改革、改善民生上出实招、见实效,切实完成好党赋予的使命。

所以我们要把抓好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用心把握、用心推动、用心落实。要认真落实“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学与做、知与行相结合。要认真落实“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的要求,以解决问题为牵引开展学习教育。要认真落实“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要求,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注重区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组织特点和不同群体党员实际,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认真落实“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的要求,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开展。要认真落实“两不误、两促进”的要求,为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凝心聚力,不断开创美丽建设的新局面。

下载管理哲学第一讲 唯实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哲学第一讲 唯实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讲:自我介绍

    分类作文 第一讲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介绍自己的方法。 2、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

    第一讲:自我介绍

    第一课 1、姿态训练:站、立、行 2、气息训练:胸腹式 3、口唇训练:弹、喷、绕 4、绕口令: 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八百炮兵炮。标兵怕碰炮兵炮,炮兵怕把标兵碰。 5、表演训练:高兴 6、......

    第一讲记叙文

    第 一 讲 ----记叙文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

    第一讲耐火材料

    生产实习开始了,今天是第一天,老师详细说明了实习的安排与要求.实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学习,听取讲座;第二部分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好想直接去企业实习,但是没有一定的......

    初三化学第一讲

    初三化学第一讲 从四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一个全局的基础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化学是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好化学? 问题一,化学是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

    作文第一讲

    作文第一讲 快乐的暑假 怎能不喜欢快乐? 没有体验过人生的快乐,真是遗憾 体验过人生的快乐却没有追求过人生的快乐,仍旧遗憾 追求过人生的快乐却没有珍惜过人生的快乐,依旧遗憾......

    第一讲 开场锣鼓

    第一讲 环节一:自我介绍 能和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感到很荣幸。 开场锣鼓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作文特色班”和老师一起学作文。我姓吴,来自桃源新理念教育培训学校总部,......

    第一讲心得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有幸能参加我院组织的班干部培训,第一讲就是由我院党委书记周可卫教授带来的,可见我院领导对干部培训的重视。通过这次得讲课,我的感悟很深,体会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