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中国1985~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布的估计
一、原文介绍
题目:中国1985~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布的估计
中图分类号 F244.0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王亚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关键字:收入分布 最大熵密度 广义矩方法 基尼系数
二、研究问题
本文基于函数形式灵活的最大熵分布估计了我国城乡以及我国总体居
民收入分布。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的不同分组方式,分别讨论了农 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分布的广义矩估计方法。本文对我国居民收入分布的估计结果表
明,1985~2009年城乡及全国收入分布都呈单峰形态且分散化程度日趋提高,但 其演变方式却不尽相同。分布间相近程度的统计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给城镇居 民收入分布带来的影响要比给农村收入分布带来的影响更大。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 则表明现有文献普遍高估了中国的基尼系数。
三、可能影响因素
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分布城镇及全国居民收入分布
四、理论模型
最大熵密度蒙特卡洛模拟基尼系数
五、结论
鉴于现有关于中国城乡以及全国总体收入分布函数估计中存在的理论和计算问题,本文 基于函数形式灵活的最大熵分布估计了我国城乡以及全国总体的收入分布函数。基于Wu和 Perloff(2007)提出的关于分组数据的最大熵密度的广义矩方法,本文将其发展为适合我国城乡家庭收入数据分组方式的估计量,并建议了一些可行的算法。
六、感想
中国经济发展给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带来的影响要比给农村居民收入分布带来的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差异更多地是反映在低收入群体的比较上,这表明无论是从提高居民收入还是减轻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目的出发,提高以及稳定低收入家庭的收入都是重中之重。
第二篇: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2011.02.2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2010年,不少地区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金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在农村,国家的各种补贴和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政策的调控使得百姓整体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也在缩小。在未来的日子里,国家的努力和百姓的期盼都是同一个目标:让大家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全体百姓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新成果。
第三篇:浅析如何解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 录
一、引言........................................................................................................................................1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1
(一)1979年至1985年...........................................1
(二)1986年至1994年...........................................2
(三)1995年至2003年...........................................2
(四)2004年至今................................................2
三、城乡收入现状......................................................................................................................2
四、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3
(一)历史原因..................................................3
(二)自然环境因素..............................................3
(三)农村、农民自身特点........................................4
(四)制度二元性................................................5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7
(一)情况分析..................................................7
(二)政策建议..................................................8
六、结语......................................................................................................................................10 参考文献......................................................................................................................................11
浅析如何解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摘要:我国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利的。本文在总结城乡收入差距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主要从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现实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本身发展特点,农民自身劳动技能等,而最重要的则是政府的城市偏向性政策,申言之,即国家的一系列城乡二元化制度。随后根据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支农
农村金融
非农收入
城市偏向
一、引言
我国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又可以细分为: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收入差距问题的贡献最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是导致我国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那么研究我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然后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1979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改革,如提高农副产品价格,限制农业工业品价格,发展农村零售商业、农副产品就地加工业、乡镇企业等,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城市改革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奖金制、企业自主权,对职工收入影响较小,城市人均收入变化不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二)1986年至199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反弹。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进入了城市改革中心,而农村改革虽然仍在进行,但为了满足城市改革巨额补贴的需要,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农业信贷下降,“政府请客,农民掏钱“的项目日渐增多,农民收入减少,支出增大。①政府利益倾斜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拉大。
(三)1995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城市工业调整、减人增效的改革以及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城市下岗工人日益增加,利农政策愈发缩减。在通过各种收费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的同时,为了防止农民与城市就业者竞争岗位,明确规定诸多的岗位不准雇佣外地劳动力,或者以“再就业工程“的名义,通过奖惩手段诱导企业雇佣本地失业工人来代替外来劳动力。
同时,税制改革后,农村实行乡镇财政收入自筹政策,使得基层政府通过“三提五统”“以资代劳”等形式来筹集资金,增加了农民负担。
(四)2004年至今,惠农政策逐步出台,农民支出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缓慢下降。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及逐步落实的种粮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城乡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里,中国社会,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居民收入都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是全方位的,扩大趋势越来越明显。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城市基建方面,豪华住宅建设开发方面,投资额巨大,交易惊人;而与此同时出现的大型购物广场,国际品牌及奢饰品入驻,都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巨大购买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其收入情况。
①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相对于城市,农村收入涨幅明显偏缓,且经过21世纪头几年的发展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即使在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及出台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后,由于整个农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农业成为最易受经济**影响,农产品成为最易被大规模流动资金炒作的对象。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农资价格上浮、农产品价格不稳等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
四、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虽然如上所述,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先行一步,但由于农业发展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后政策重心的转变,导致农村收入水平自始就低于城市收入水平,并在80年代中期之后,收入差距扩大。
(二)自然环境因素
1、天气因素。自古农业就有“靠天吃饭”的谚语,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多地依靠科学手段来预测天气乃至部分改变天气状况,可以通过研究来研发适应某种环境的农作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天气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民某一季度或某一年的农产品能否丰收,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而与此相反,城市里的企业、工厂等生产效益,则与变幻莫测的天气关系不大,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或经营性收入相对稳定。
2、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中国的农村绝大部分分布在深山之中,坡度大,交通不便,这就直接制约的中国农业的机械化,使其只能大部分依靠人力、畜力,生产规模小,效益低下,难以实现现代化。而中国城市则大部分分布在平原或者盆地,即使是在山区,地理环境对企业生产或者经营的影响也不大。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东部平原地区要远低于中西部山区。
在探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时,可以从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方面来分析。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则为 3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收入以及在城市就业即作为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三)农村、农民自身特点
1、农村居民相比于城市居民来说,其特殊的人力资本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这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是比城市居民工资收入低得多的农业劳动报酬。农村居民获得的农业收入是与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分不开的。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从投资收益来看,农业的投资收益是相当低的。由于农村投资的回报偏低,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农村投资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规律逐渐发挥作用,我国农村资金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收入偏低引起的,而农业生产的低利润是与农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相联系的。从农业本身来看,我国农业没能实现现代化集约经营,农业产业化没有完成,农业所需要的投资以及技术知识等还非常欠缺,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从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我国农业发展缺乏农村金融的支持,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财政支持也相当匮乏。
3、由于农民工的工资报酬是由农民工的机会成本来决定这种人力资本报酬的决定机制的存在,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而且增长极其缓慢。尽管农民工获得了高于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但他们对城市的贡献远远大于其获得的工资收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收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平均工资占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64%下降到了2007年的51%,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已接近农民工平均工资收入的两倍。考虑到城镇职工享受的其他福利,农民工平均工资占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此外,农民工普遍工作环境差,劳动时间较长,多数农民工加班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加班工资待遇,而且工资还经常被老板拖欠。
4、城镇职工与农民工工资差异来自于两者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和就业 4 身份的歧视。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的城乡工资差异属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部分,但是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又是由国家公共投资在城乡人力资本领域的差别造成的,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是由国家公共投资的不平等造成的。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获得了高于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因而农村确实从人力资本流出中获得了利益,包括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提升等等。农村人力资本从边际生产率近乎为零的农村转移到城市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价值分配领域的不公平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从人力资本外溢性角度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有两方面影响因素:一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私人性和收益的外溢性;二是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歧视,使得其所获报酬远低于其边际贡献。
(四)制度二元性
当今中国,城乡居民是社会中最大的两个利益群体,由于政府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方略,并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使得农村居民在教育、信贷、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的政策支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这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1、二元性的经济资源要素分配制度(1)基础设施方面
虽然国家每年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财政数额一直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在逐步下降,多数年份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0%。而农业财政支出的不足,必然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落后于城市,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可能间接给中低收入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而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滞后的建设项目,不仅未能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实质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教育资源方面
教育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及经济发展成正比,这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将导致个人收入差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雨远远少于城市地区的教育投资,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这在近几年更是日趋严重,以至于有大学教授根据近十年大学招生情况,得出了“寒门难出贵子”的感慨。这是我国实行的二元化教育投资体制的直接后果。按照国家的财政安排,城市教育投资列入财政预算,有财政统筹安排;而农村的教育资金则由县乡财政负担。这一方面导致了90年代大肆征收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使农民成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加重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这些收费后,国家并未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或改变财政体制,使得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农民增收困难,最终表现为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3)信贷方面
虽然国家近几年增加了对农业的信贷力度,但是相比而言,农村得到国家的银行信贷力度很小,农民和乡镇企业向银行贷款难度门槛较高。而与此同时,在农村储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邮政,只提供储蓄业务而不提供贷款业务,将在农村吸收的储蓄资金转存如中国人民银行,进而用于其他非农项目,这种资金流动使得本来需要资金的农村地区,反而成了资金流出地域,助长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剪刀差”
(1)工农产品“剪刀差”
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工业产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业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剪刀差”。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业投入”总课题组估计,从1979年—1994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15000亿元的收入。在轻农重工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PSE值②长期以来呈负值。
② 即生产者补贴值,国际上通常用PSE值来很亮已过对农业的保护水平,它是通过对促进或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大根而计算出来的。(2)工资收入“剪刀差”
在劳动力市场,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社会保障远远高于农民,农民即使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成为“农民工”,其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且无任何社会保障。根据有关学者的数据,凭据每个农民工每年在城市里获穿创造的价值是25000元,而他们得到的平均工资是每年6000—8000元,按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农民工为2亿多人计算,城市和发达地区每年从农民工身上能得到3.2多万亿元的剩余价值,城乡居民在工资收入③上的“剪刀差”数额是惊人的。
(3)土地收入“剪刀差”
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寸土寸金。但由于按照中国土地政策,农村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交易,农民无权直接买卖土地,而要把农村的征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一般先由政府征收,然后转让给地产商,政府低价征收,然后高价出卖,农民获得的征收补偿款跟政府卖出土地时的市场价完全不成比例,土地收益完全由政府享有。而世代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在得到很少的补偿款的同时,也失去了生产资料与生活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随之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自不待言。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情况分析
如何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呢?通过对高收入者征税,然后对低收入者提供补贴,这种收入的再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次收入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但是它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从长期来看,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得依靠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但是将这个剪刀差缩小,鼓励支持高效率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可以提高农业部门收入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的,而这不仅可以从源头上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我国的经济质量,从而 ③ 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按天计酬,除了每天定额的“工资”外,没有加班费、劳动补贴、奖金,更没有福利分红,没有社会保障。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政策建议
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的既定方略,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分析以上这些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要彻底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需要改变农业投资收益低下这种状况。缩小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增加三农的预算支出,提高对农村地区的公共福利投入(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使农村金融真正促进三农发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加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组合应该以建立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真正要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规模化。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发展优势,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挖掘当地农业发展的潜力,实现农业发展的结构性改变,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3、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有效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加深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农业在我国很有发展的潜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民的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素质,让农业变成一种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财政预算上的支持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失衡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逐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财政支农中各项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中,科技三项费用最高,基本建设支出 8 次之,生产支出和事业费最差。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农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大多用于农村大型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大型基础项目建设,这些投资带来了农村整个生产力水平的上升,大大增强了我国农村综合生产力,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财政支农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力度。通过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产业队伍,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实力。优化支农结构,要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规模,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扩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村救济费用支出体制;逐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的比重,扩大生产性支出比重,同时必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惩处力度。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旨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农政策必须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5、农村金融资源出现逐利性的流出。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 将农业贷款项目从农业领域抽出用于非农领域, 使得农民无法得到相应的生产贷款进行扩大再生产。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决定,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把农村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步伐,营造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实现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改善农 9 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集约经营创造条件。
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应当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管制,让市场更多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同时构建资金“回流”机制,制定农村投融资优惠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利率、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资金回流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非农资金向农村优化配置,以金融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的农村经济增长;加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建设。坚持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明确职责,稳定和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扶持和引导发育比较完善、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使其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营造宽松积极的金融竞争环境,力争让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6、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工作我市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较低, 农民的文化水平, 技术技能低下, 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要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培训机构, 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 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技能素质, 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与外省建立劳务协作关系, 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劳务输出创造条件, 使大量务工人员通过对外协作实现就业。同时建立劳动力务工信息服务发布制度,发挥对务工人员输出的组织引导作用。
六、结语
在分析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之后,政府在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方面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外溢性:一是要彻底改变城乡人力资本公共投入的不公平格局,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减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二是要努力消除城市 10 劳动市场上的歧视,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三是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家以及城市而言的巨大经济价值,各级政府要加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 孔晗,陈志刚.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1978-2007年数据[J].金融观察.2010(7).【2】 刘乐山,刘嵩,唐文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与收入差距扩大[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3】 刘亦文, 胡宗义.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4】 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学家.2002(4).【5】 王德文,蔡昉.如何避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 “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6】 熊学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分析[J].价值工程.2009(9).【7】 彭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金融因素分析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0(3).【8】 薛薇,谢家智.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 年的经验验证[J].金融观察.2010(9).【9】 曾国安,胡晶晶.论中国城市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10】 朱长存,王俊祥,马敬芝.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宁夏社会科学.2009(3).【11】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5).【12】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第四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第五篇: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城乡居民收入论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在1996年后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方程。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最后,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支出 泰尔指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图1可以看出。而由图2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逐渐增加,尤其是在1996年之后,无论是在财政收支还是在GDP中社会保障的投入比重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在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保障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剖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也有助于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化。
一、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费(税)是一种有指定用途的专款专用的资金,以保险救济金的形式再分配给符合条件、真正需要它的人。这种再分配本身体现了社会
公平的原则,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因而在实践中常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国外学者对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做了广泛的研究,一般认为前者可以极大地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如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转移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来改变收入格局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派认为,基于便利效应递减规律,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将收入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里,达到收入分配均等化,最终增加了社会总福利。以希克斯、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认为,通过社会保障进行收入再分配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增加社会总效应。而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各种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但是对于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差距扩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即使是在这些较少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结论也各不相同。王一江(2011)认为,国民在医疗等方面的差距是决定中国收入差距的四个因素之一。孙文基、李建强(2011)通过分析基尼系数、泰尔熵指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何立新、佐藤宏(2008)利用城镇居民住户的调差数据发现,总体上看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个人收入差距,但这种缩小的作用相较以前在下降。而杨翠迎(2004)则发现1991至2001年间,中国城乡居民差距呈倒S曲线状,现行的社
会保障制度加剧了曲线上升的趋势。华娇(2006)与胡宝娣、刘伟、刘新(2011)也认为两者之间呈正向关系。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构建模型来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1、基本模型与数据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为此,建立关于这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的计量模型。而古典计量模型难以避免“伪回归”现象的产生。为此,一般的做法是运用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来验证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及其具体形式。本文也采用此种方法。由上文分析可见,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在1996年后经历了一次突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故本文截取1996年至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用各年城乡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泰尔熵指数T表示,这一指标综合考虑了城乡的人口比重,能够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总人口。解释变量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用每年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支出的占GDP的比重S来表示。通过分析这两者从1996年起的关系,发现它们均呈增长趋势,同时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5,表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同时,所有相关变量以1996年为基准进行了价格调整。
其中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没有2009年的GDP平减指数,故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2009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当年GDP进行调整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所有变量的基本情况见表1。
2、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各变量的平稳性。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采用ADF法和KPSS法对各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无论是ADF还是KPSS都显示LNT和LNS均为一阶单整的。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来,这种检验方法被普遍地应用于各种模型分析中以避免变量之间存在伪相关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也运用这种方法对T与S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对于滞后期的选择较为敏感,滞后期的选择不同,就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分别选择1至4阶的滞后期进行Granger检验。由表3可见,滞后阶数为1和3时,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说明S对T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而在滞后阶数为2和4时,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表明S对T有Granger影响。而无论选择滞后阶数为几,T都不会Granger引起S。由此可见,T与S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S是T的Granger原因而T不是S的Granger原因。
4、长期均衡方程及短期波动方程
为了进一步研究T与S之间的定量关系,需要进行两者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方程的检验回归分析。首先构建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方法是以当期T为被解释变量,以多阶滞后的T与S为解释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然后逐步剔除其中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形成的长期方程为:
接下来,以T的一阶差分为被解释变量,以上述长期方程的残差ecm和T与S的多阶滞后项的一阶差分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然后同样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形成的短期波动方程如下:
最后,对以上两个方程进行Breusch-Godfrey的自相关检验和ARCH的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4。
从各检验结果来看,一方面,模型系数的t值较显著,而且拟合优度也较好;另一方面,对残差的分析显示模型不存在显著的自相关和异方差。
从长期结果上看,当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个单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914个单位,而且这个关系较为显著;而前一期的社保支出也对当期收入拉大有助推作用。从短期结果来看,当社保支出的滞后三阶短期波动1个单位时,社保支出短期正向波动2.1个单位,这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以上都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并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拉大了这种差距。而调整项ecm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调节机制原理,即当短期波动偏离
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1.41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首先,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恶化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在中国,受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观念的影响,城市偏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社保覆盖面未能触及到农村。财政社保支出资金大部分被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其次,社会保障的筹资存在很大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实施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个人账户实际上扮演的是强制储蓄的角色,并不具有调节收入的作用,而社会统筹则恰恰相反,其基本功能就是收入再分配,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中很大一部分由前者组成,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这种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相当于在再分配层面上再次扩大了收入差距。最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社保资金仍然是多头管理。这种分散化管理模式导致社保资金被挪用、贪污现象严重,有限的社保资金未能足额按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为此,首先需要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整合一体化的脚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使用的社会保障个人账号制度,将之与个人身
份证挂钩,无论个人如何在城镇或乡村间流动,保证个人账户积累的保险金可以随之划拨。其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农业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如设立农作物风险金等以减轻农民因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而引起的损失,分散风险。再次,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保证城乡居民收入越低,获得的社会保障资金越高。最后,增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关资金的管理统筹,提高社会统筹比例。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2007.[2] 李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3] 王一江:民富论:关于发展与分配问题的探讨[M].中信出版社,2010.[4] 孙文基、李建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5] 何立新、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基于收入和终身收入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8(5).
[6] 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 华娇: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6(12).
[8] 胡宝娣、刘伟、刘新: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978—2008)[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