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结构

时间:2019-05-12 20:3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结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结构》。

第一篇: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结构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结构

2001年,根据上海市民政部规定,研究会经整顿后,按原新四军部队的建制和当年的活动地域,设立了军直分会、文化教育分会、后勤分会、一师(苏中)分会、二师(淮南)分会、三师(苏北)分会、四师(淮北)分会、五师(鄂豫皖)分会、六师(苏南)分会、七师(皖江)分会、浙东浙南分会和大专院校委员会等分支机构。

第二篇:新四军历史及其抗战功绩调查报告

新四军历史及其抗战功绩调查报告

传承红色精神,探索实践真知成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015年11月28日,我们参观了位于江西南昌的新四军纪念馆。调查了解新四军历史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我们希望通过对新四军纪念馆的参观和实践,全面学习新四军成立发展的基本历史情况以及新四军的红色革命精神。

1931年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一部分成功突围,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1940年4月15日,毛泽东、王稼祥电令项英、刘少奇发动黄桥事件夹击国民革命军韩德勤的部队[1],此行动造成第三战区的极大不满并为皖南事变埋下祸根。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1940年10月19日,蒋中正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2],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以新四军“违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袭围攻国军第40师”为理由,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周恩来在13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两党交涉期间,双方火线冲突进行了七天七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为保全部队,新四军军长叶挺致书上官云相,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14日叶挺一到上官处即被扣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于突围时阵亡。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副官刘厚总用手枪杀害于泾县蜜蜂洞。同日,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约9000人,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后蒋中正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3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政府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在华中活动。

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发起了包括车桥战役、苏中1944年夏季攻势、苏中1944年秋季攻势等一系列战役,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新四军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新四军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我们重温了一段历史。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一支被称为铁军的部队,它就是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从1937年至1945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横跨五省包括八个战略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了与华北八路军南北呼应的战略态势,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铭记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战的丰功伟绩,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86年10月在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建立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何为红色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通俗的说就是: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臵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这是一段段血火交织的岁月;这是一场场风雨砥砺的记忆。从上海石库门和南湖“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遍及南昌、武汉、瑞金、延安、西柏坡从这里出发,共产党引领共和国走过风风雨雨。90年过去,南湖烟雨依旧。在五星红旗的辉映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亘古未有的巨变,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阔步迈进。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验证了一个光辉的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90年前,在这扇大门后的狭小厅堂,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第一簇革命星火。随后不久,在嘉兴南湖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正式起航。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创造了中国的新生,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展现出光明璀璨的前景,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规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今在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眸党的成长史,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执著的精神追求,它好比一面面越磨越亮的宝镜,屡经考验,历久弥新。风雨如晦,长夜如磐。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射着黑暗中国。90年前,数十位革命先驱怀着共同信念,走到了一起。唤醒中国的使命,被赋予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武装的新生政治力量,她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

新四军的革命历程所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传承革命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它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我们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奋斗。传承革命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继承传承五四爱国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重托,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章。

对于此次活动,我们觉得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仅仅只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对于学习红色精神这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未能采访到老党员,老红军,不能通过同他们的交流,深入理解并学习红色精神。学习红色精神不能只是口号,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号召更多的年轻人不忘革命精神,学习红色精神。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陈帅

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应有的国际地位,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枢纽。

新四军和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主力部队。新四军是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精英,他们卓著的业绩与不巧功勋,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世代相传。新四军的历史,是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历史,是一笔巨大的、可以不断开掘与借鉴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我们今天学习、宣传新四军和研究新四军史,其根本目的是“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即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和借鉴对今天有用的经验教训,以便服务现实,指导未来,这才是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60多年前,新四军面对强敌,在极其艰苦、险恶和复杂的斗争中,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越战越勇,成为华中敌后一支威震敌胆的抗日劲旅。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不管日、蒋如何合谋危害新四军,但是新四军依然在发展壮大,依然在打胜仗。”新四军“现在已经成了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了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要把它消灭,要把它赶走,日本人办不到,任何什么反动派也是办不到的”。新四军何以发展、壮大特别迅速?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除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军宗旨的革命性、先进性所决定的之外,还在于新四军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特殊性。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浦仕林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集合地点,排着整齐的队伍,首先来到了陈列展示区的正大厅,一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大型的金色军号,金光闪闪的军号上缠绕着红色的丝带就如谱写出的一首首不朽的乐章。在军号的后面是一幅巨大的油画,整个油画栩栩如生。整个大厅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感觉。我们从连着假山的左门进入了第一展厅:“浴血坚持——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这里的解讲员阿姨穿着统一的制服,面带微笑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通过解讲员热情洋溢、绘声绘色地解讲,使我对革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了解了我们新四军铁军永不磨灭的战斗精神。紧接着我们来到第二展厅:“谈判改编——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这个展厅四周的墙上挂放着一些关于全国抗战爆发、进行谈判斗争的照片。中间还有一幅再现当时《南昌谈判》现状的油画。

最后我们来到第三展厅:“完成使命——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成立。”这个展厅主要是由一幅大的“新四军发展壮大演变”立体电子图和新四军军歌歌谱组成。在这展厅内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本投影电子书,这个投影书真是神奇的一本大书啊,用手在书上轻轻一挥,书就自动翻页了。我不觉感叹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达。最后,我们在新四军军歌歌谱前围成一圈,在老师的指挥下,我们激昂得大声齐唱了新四军军歌,此次参观活动就在我们的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观完新四军军部旧址后,我就在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那些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们,也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刘斌

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应有的国际地位,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枢纽。

新四军和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主力部队。新四军从1937年10月12日成立,到1947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前后十个春秋,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在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以及反对侵略的空前惨烈的生死搏斗中,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敌作战2.46万余次,毙伤俘敌41万余人,光复国土25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主力部队从组建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31万余人。新四军是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精英,他们卓著的业绩与不巧功勋,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世代相传。

新四军的历史,是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历史,是一笔巨大的、可以不断开掘与借鉴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

我们今天学习、宣传新四军和研究新四军史,其根本目的是“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即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和借鉴对今天有用的经验教训,以便服务现实,指导未来,这才是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伊健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两军均为灰色军服。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方华

2015年11月28日,我们一行人,开始我们这次红色之旅,历时3小时的行程,我们游览了新四军军部南昌旧址革命圣地,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是任何语言和书本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当我们看到那锈迹斑斑土枪,发黄的军服。参观会议室,参谋处,食堂,发报室等当年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我仿佛已经身处那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仿佛眼前又看到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杀敌的情景,仿佛又看到反动派用各种残酷的手段迫害我们的革命先辈。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可思议”,在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缺枪少炮的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革命先辈硬是凭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燃便了全中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残酷的敌人用尽各种手段对方志敏进行摧残,以迫使他能投降,我们想一想那将是怎样的痛苦呀。在新四军军部南昌旧址陈列馆内有一块荧幕,播放着牺牲先烈生前的照片,其中一块巨大的幕布上记载着革命烈士的名字,左右两侧摆放着花篮,用以缅怀那些在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革命先驱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取革命的胜利。从这些历史旧址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历史常识,了解到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从先烈的斗争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做一个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缅怀先烈更要活在当下。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何流正昌

党指挥枪是新四军的命根子,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从创建之日起,就臵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新四军作为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没有因战区指挥关系而削弱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没有因国共合作的环境而把自己降低为统一战绩的军队,始终保持在政治上、组织上服从共产党领导的独立性,克服一切模糊和淡化共产党领导的倾向。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皖南集中后,国民党第三战区以点验为名,妄图派人控制新四军,也没有得逞。这样,新四军成立后,避免了政治上国、共二元领导,始终在政治上、组织上服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尤其在皖南事变后,全面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加强了新四军内部的政治机关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了加强党对新四军的思想领导,在部队组建之初,军部就把深入的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各级把提高全体指战员的政治热情,坚持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分散在华中地区各根据地担任游击作战任务的新四军部队,要在共产党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实行战略配合,战役战斗的必要协同与支援。在各根据地实行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使党政军民形成整体力量,统一行动,以保证抗日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党的坚强领导,既保证了新四军在复杂的环境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方向,又保证了新四军在战斗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不断发展壮大。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吴昌杭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或称“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两军均为灰色军服。1946年6月,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革命武装,陆续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10月正式宣布,在南方八省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随后,中共中央经与国民党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大江南北抗日战线。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王子韬

如今大家都有着舒适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条件,享受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快乐,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祖国人民的富裕,当自己在享受着一切的同时,自己也知道这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没有革命先烈们的付出,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快乐生活。我们是21世纪的新党员,时代在进步,共产党员的标准自然也在更新,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那一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人,我应时时刻刻想起革命先烈的事迹,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的义务,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现在起,我应该起好先锋模范作用,作好各方面的表率,认真工作的同时也不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的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将来应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为这个社会多做贡献,争取能成为党员。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刘勇

翻阅党的历史,一章章,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看着革命先烈们“不辱使命,功垂史册”的先进事宜一步步走来,到纪念塔前,我们实践队员在高大雄伟的纪念塔下进行了庄严宣誓,把自己满心的热情化作一句句有力的誓言,向党和国家表达自己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他们心中“永跟党走,铭记党恩”的坚定信念。队员们纷纷表示:誓言不只是要挂在嘴边,更要付之于实际行动之中。此行对他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经历了一次爱国教育,接受了庄严的洗礼,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会发挥先烈的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并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更加投入地完成实践的工作任务,真正体现出社会实践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们有幸,一次次见证历史:历史有幸一次次经历辉煌!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为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中国共产党,承载了这伟大民族精神中最精髓的部分,在90年风雨沧桑的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冲出重围,走向繁荣富强。作为被党领导的青年一代,我们也有着我们的使命。在备受欺凌的旧中国,青年人的命运是救亡图存、立志图新改天换地联系在一起。在新时期,中国青年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对于国家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决心跟党走,我们的国家才有强大的可能,光明的前景。我们不羡慕肥马轻裘、锦衣玉食的生活,只愿堂堂正正的活着、清清白白的做人,我们的血液里必须流淌着对生活对命运的不停地抗争;我们的胸膛里,必须跳动着一颗坚定、朴实的心。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贾世发

我们游览了新四军军部南昌旧址革命圣地,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是任何语言和书本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当我们看到那锈迹斑斑土枪,发黄的军服。参观会议室,参谋处,食堂,发报室等当年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我仿佛已经身处那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仿佛眼前又看到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杀敌的情景,仿佛又看到反动派用各种残酷的手段迫害我们的革命先辈。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可思议”,在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缺枪少炮的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革命先辈硬是凭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燃便了全中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正是这样一支队伍推动了抗战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从先烈的斗争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做一个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缅怀先烈更要活在当下。新四军抗战的历史功绩,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的历中卜,永远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光荣献身的新四军英烈,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强化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和宣传,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高丙源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英豪辈出,群星灿烂。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英不断聚集在党旗之下。一批又一批卓越的领袖,各个方面杰出的伟人,都对党的创立、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沉思历史,回首沧桑,还是数毛泽东对党的历史的影响最为深刻。他所建立的功业无以出其右者。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历史,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在2l世纪铸造新的辉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与党的奋斗历程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列强侵略和欺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后,近代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进步团体和革命力量寻找救亡图存之路,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对于在中国如何进行革命,找到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的认识,是经过艰辛探索的。毛泽东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日。多年的奋斗历程,深深地打上了毛泽东的烙印。党自创立之始,毛泽东就对各方面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革命时期己崭露头角。但对党的历史产生主导作用,作为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主角,还是从井冈山斗争开始。毛泽东一生对党的奋斗历程的贡献巨大,功勋卓著,可以从许多方面作概括。这里,笔者着重论列以下几点:

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在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曾致豪

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弘扬优良革命传统,以坚定的信念、豪迈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无私地奉献和创新的理念,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南昌新四军旧部纪念馆。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楼前,历经沧桑的广玉兰,见证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依旧生机勃勃。我们来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友竹路7号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18块精美的瓷板画镶嵌在中西合璧的旧址群上,鲜明的江西特色让人眼前一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主力部队之一——新四军,就诞生在这里。

陈列内容分为“浴血坚持”、“谈判改编”、“敌后抗战”、“完成使命”四个部分,重点展示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及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在南昌组织和指挥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组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历史。一张张充满历史记忆的老照片,一件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珍贵革命文物,让我们重新回到了过去的峥嵘岁月。

新四军精神,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精神,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精神,就是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感恩为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等民族兴旺发达事业而付出辛勤汗水、泪水、血水乃至生命的有名的和无名的民族英雄。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罗序星

新四军在新中国建立的道路上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功绩,也熔铸了不朽的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铁军精神更是激励我们前进不竭动力。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深为革命烈士们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所折服。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印刻在我心中,时刻提醒着我积极上进、为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虽片砖块瓦,亦当无怨无悔。

小我是家,大我是国,舍生为国,忧民之忧,方为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把这种责任与红色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号召和感染更多的年轻人不忘革命精神,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正是这样一支队伍推动了抗战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从先烈的斗争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做一个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缅怀先烈更要活在当下。中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在八年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居功至伟,功在国家民族,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新四军抗战的历史功绩,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的历中卜,永远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光荣献身的新四军英烈,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罗昭旭

“十年征战几人回”,像看到一面红旗,在我心中高高飘扬。我仿佛看到那一幕悲惨的情景,战场上,红旗下。死的死,伤的伤。松涛哀悼,残阳如血。“又见同侪并马归”,红旗不倒。只见几千人冲出重围,与将军骑马归来。“江淮河汉今谁属”,我好像看到了舍人利己的汉奸,干着分-裂中国的勾当,东风起,太阳升,他们全都烟消云散了。“红旗十月满天飞”,陈元帅写下的诗篇,为黄桥决战的光辉胜利,奏响了凯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我没有资格对过去悲壮的历史作任何评价,生于90后,无法感受那段激-情岁月所带来的鼓舞与振奋。只能从馆内陈设的物品中体验并想像硝烟战火中新四军是怎样取得一次次胜利的,我以为我不会感动,但内心渐渐涌动的澎湃却告诉我,不论你是80后还是90后,那段历史不应忘记。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革命历史”,在社会中锻炼才能,发掘潜力,了解历史,体验生活,既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又培养了开放意识与独立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认真利用自身优势,适应时代潮流,科学合理的认识和使用新事物,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调查体会

胡勇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对新四军的历史和精神有了进一步深刻的理解,虽然我们不是生活在革命的年代,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无法真正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但我们通过后期的学习,同样能过感受到革命的激情以及革命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因此我们会尽自己所能去继承和发扬新四军精神和周恩来精神以及所有的革命精神。

如今大家都有着舒适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条件,享受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快乐,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祖国人民的富裕,当自己在享受着一切的同时,自己也知道这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没有革命先烈们的付出,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快乐生活。我们是21世纪的新党员,时代在进步,共产党员的标准自然也在更新,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那一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人,我应时时刻刻想起革命先烈的事迹,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的义务,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现在起,我应该起好先锋模范作用,作好各方面的表率,认真工作的同时也不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的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将来应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为这个社会多做贡献,争取能成为党员。

第三篇:上海市金融工程研究会

上海市金融工程研究会

概况

上海市金融工程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12月8日,由吴冲锋等20多位年轻的资深教授和从事金融工程研究及实务工作领域的年轻博士和硕士发起,现有会员560名,其中博士105名,硕士112名。主要从事金融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务工作,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技术、期权定价等理论方法技术,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和开发、风险管理技术和软件开发、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定价分析、金融复杂性研究、证券组合投资研究、保险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租赁产品开发研究、实物期权研究、共同基金、套利策略、套期保值等研究。

任务

上海市金融工程学会的具体任务如下:

(一)广泛联系上海市从事金融工程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聚合上海市各个高等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开展学术研究,把上海金融工程学会作为金融工程学术活动的聚集地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的发源地。

(二)努力推动金融工程学科的建设,培养一大批掌握金融工程专业知识,了解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发挥学会在研究和实务上的优势,促进金融工程的普及和学位教育,为金融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上海市运用金融工程的意识和知识。

(三)积极推进金融工程研究成果于金融业中的应用。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加强金融产品的开发。密切关注金融业的实际需要,发挥学会的研究优势,为金融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四)提供政府决策咨询。为上海市金融改革的实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创造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五)加快上海市金融工程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人才和信息优势,不断充实中外金融数据库,建立相关的金融工程研究信息网站。

(六)组织协调、积极开展国内外金融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举办高层次的国际性的金融学术会议,向国内外同行介绍上海市金融工程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

(七)推广和介绍金融工程研究与实践成果。定期通过期刊、快报或工作报告等形式总结金融工程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动向;介绍学会动态。

[1]

第四篇: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于2006年的10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分支机构。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的宗旨是:全面总结两弹一星伟大工程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致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与要求,围绕系统总结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这一中心展开工作。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一 是组织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包括两弹一星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撰出版两弹一星史集和相关刊物,组织国内外两弹一星学术交流活动;总结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关系,向政府和军队职能部门提出有关国防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性建议。

二 是开展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和国防现代化教育

包括组织建设“两弹一星精神和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并推出相关的影视作品、传记和大型数据库,以及科技产品、娱乐互动、拓展培训等红色文化经营战略。打造特色、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产业。

三 是探索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改革发展的路子

走军民融合之路,是党的十七大在新时期对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本会积极参与并推动政府和军队相关领导部门、装备与科研、企业、院校等单位开展相应的军民融合科技发展峰会、科技论坛、研讨会、技术与产品展示会、论证会、鉴定会、演示验证、订货会等活动,为探索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提供各种可能的交流平台。

两弹子星历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由打好基础、起好步,到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先后组织开展了两弹一星历史资料和实物的收集、整理,组织编写两弹一星人事记,征集两弹一星回忆文章,组织撰写两弹一星主要领导及作出突出贡献科学家的书籍和文章,组织参与有关两弹一星历史的纪念活动,组织《当代中国

“两弹一星”事业》历史文献专题片的拍摄,组织参与“两弹一星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筹备及建设,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军工企业走军民融合之路高峰论坛”等项工作。

研究会领导

名誉会长

迟浩田李旭阁伍绍祖刘杰刘西尧刘纪原

特约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

于敏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屠守锷

黄纬禄

顾 问(以姓氏笔画排列)

上官世盘王可立包富红孙维昌朱佳木许鹿希

李殿仁李 佩李英杰李鹰翔刘从军杨桓

杜祥琬沈荣骏沈椿年张建启胡世祥胡思得

姜延斌聂力袁连启钱海浩钱振业栾恩杰

戚发轫

理事长

张 翔

副理事长(以姓氏笔画排列)

马国惠王森方向明田东风吴卓杨柏龄

张星星徐长友戚庆伦霍玲

理事长助理

张学举

秘书长

张 岭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纲要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国史研究的亮点之一。为理清我会该项研究的内容与范畴,规范和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制定该纲要。

一、“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振兴进程中,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集中全党、全国、全军之力,成功开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它所产生和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集中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以及参加该事业的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对党和国家,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历史昭示未来,在新世纪新阶段到来之时,我们重新回顾和认识这一国防尖端事业从英明决策到成功实施的整个过程,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加紧收集和挖掘“两弹一星”宝贵史料

由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及工程的艰辛和宏大,工程参加者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多鲜为人知,见证这个伟大事业的公开史料本来就少。加之长达半个世纪时间的流逝,亲历“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导、专家大多年事已高,有的甚至离开了人世,必须加快抢救、挖掘,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整理编撰,系统成册,传世于后人。

(二)全面系统地总结“两弹一星”历史经验

“两弹一星”事业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直至今天仍然彰显其巨大的战略价值。通过系统研究,全面梳理和总结“两弹一星”从决策、研制、生产、试验到成功运用,从技术到武器,从部队装备到战斗力形成的宝贵经验,特别是深入研究“两弹一星”产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三)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项研究,把历史回顾与现实启发结合起来,揭示和诠释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后人深切地体会到老一辈人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人格魅

力,永远牢记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

三、“两弹一星”的概念、内涵及历史定位

“两弹一星”是我国自行成功研制的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武器和高新技术的简称。改革开放前,出于保密原因,对该领域的工作曾代称为尖端武器、尖端技术。改革开放后,习惯称之为“两弹一星”。作为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国防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的内涵是中国独立自主建立并发展的核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事业以及战略核力量的统称。

其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全面的封锁和打压,多次对我实施核讹诈、核威胁。“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国防建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装备保障,促进了我国战略威慑体系的形成。我军核反击能力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二)“两弹一星”深刻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成为举足轻重的、对美、苏等世界强国的世界战略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核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改观,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中国实现与美国、苏联等强国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进展得以实现。

(三)“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工程的努力,我国建立起核、航空、电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业部门,开辟了原子能、飞机、电子、光学、舰船、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拉动了冶金、机械、化工、材料等一批传统工业部门较大程度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由农业国向工农业大国的迈进。不言而喻,“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同时,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两弹一星”事业,也为我国进一步向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两弹一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体制制度方面的优越

“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最尖端的国防战略工程,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依托全党、全国、全军之力,采取集中统一领导的方法取得的。在各项目和型号研制的过程中,除了中国科学院和核工业、航天工业等核心力量外,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近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下,统一组织国防科技工业和全国有关科研、工业部门的力量,互相协作,联合攻关,是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建设祖国,富国强军的宝贵经验。

(五)“两弹一星”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显著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两弹一星”领导者和研制者们在创造有形的国防尖端物质成果的同时,也以他们的热爱、执着和智慧,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时代凯歌,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弘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将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特有的精神文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激发和培养全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第五篇:中央电视台组织结构

目录

第一章研究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组织结构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1.2媒体组织结构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1.3研究对象............................................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研究对象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1.3.2研究对象组织结构现状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央视历史改革回顾....................................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前改革阶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探索时期......................................错误!未定义书签。2.1.2走向栏目化时期................................错误!未定义书签。2.2初步改革阶段........................................错误!未定义书签。2.3全面改革阶段(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央视组织结构改革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央视组织结构改革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3.2央视组织结构改革概览................................错误!未定义书签。3.3央视组织结构改革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3.4新旧组织结构优缺点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中心制优缺点....................................................3.4.2频道制优缺点

3.4.3 中心—频道制优缺点

3.5组织结构改革进程和结果的评价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建议与相关问题探讨..................................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1 第一章研究综述...............................................................................................................................2

1.1组织结构定义.....................................................................................................................2 1.2媒体组织结构定义.............................................................................................................2 1.3研究对象.............................................................................................................................3

1.3.1研究对象选择与简介..............................................................................................3 1.3.2研究对象组织管理结构现状简介..........................................................................3

第二章央视历史改革回顾...............................................................................................................3

2.1 前改革阶段........................................................................................................................4

2.1.1探索时期..................................................................................................................4 2.1.2栏目化时期:..........................................................................................................4 2.2初步改革阶段.....................................................................................................................5 2.3 全面改革阶段(简介)....................................................................................................6 第三章央视组织结构改革分析...............................................................................................6 3.1央视组织结构改革背景.....................................................................................................6 3.2组织结构改革概览.............................................................................................................7 3.3新旧组织结构分析.............................................................................................................8 3.4组织结构优缺点分析.......................................................................................................13

3.4.1中心制的发展及优缺点:....................................................................................13 3.4.2频道制的发展及优缺点:....................................................................................14 3.4.3中心—频道制优缺点............................................................................................16 3.5评价分析:进程与结果...........................................................................................16 第四章建议与相关问题探讨.................................................................................................17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研究综述

1.1组织结构定义

组织,又称组织结构,是企业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是指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直线式以及矩阵式等。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

1.2媒体组织结构定义

媒体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群体。传媒机构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需要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岗位责任、人员匹配、队伍建设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组织结构是传媒企业组织框架的核心,是传媒企业适应环境、实现传媒企业目标的手段,也是传媒企业实现企业经营的重要工具。

传媒的组织结构包括传媒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各级管理的组织结构。而传媒集团因为是多个企业或法人的联合体,其组织结构要比单一的传媒企业复杂得多。1.3研究对象

1.3.1研究对象选择与简介

媒介组织管理结构变革是媒介组织适应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媒介组织开始走上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变革之路。与发展更早、也更为成熟的报刊业相比,广播电视产业对环境变化更敏感,资源竞争等更为激烈,因此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就有更高的要求。而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全国的广播电视当中,是较早进行改革探索、试点和完善的传媒组织之一。同时,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电视媒体,央视的传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在组织管理结构改革方面的改革,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因此,选择了研究中央电视台的组织结构变革。

在改革的历史沿革上,央视的改革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改革阶段(1958—1993年),初步改革阶段(1993—1998年),全面改革阶段(1998—至今)。1958年—1993年央视的改革内容局限在节目制作层面, 称之为前改革阶段。其主要的表现是,电视节目艺术创作的栏目化。在1993年—1998年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央视的改革在开始制度层面出现。制片人制开始出现, 电视制作以承包的方式,将栏目制作的人、财、物上上的运作权,赋予制片人。1998年至今,央视开始了全面改革,主要体现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式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在治理方式、组织结构、岗位设定、宣传管理、人员配置、节目生产等方面对频道管理进行了再造。

第三阶段的改革,在深度与力度上是前两个改革阶段无法比拟的,也是组织结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阶段,所以在具体研究阶段的选择上我们选取,央视的第三改革阶段为具体研究对象。

1.3.2研究对象组织管理结构现状简介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16个副局级中心(室),包括办公室、总编室、人事办公室、财经办公室、机关党委、新闻节目中心、海外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体育节目中心、青少节目中心、网络传播中心、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制作中心、播出传送中心。有3个直属处级单位,包括监察室、审计处、中国电视报社;以及新台址建设工程办公室(临时机构)。

第二章央视历史改革回顾

央视的改革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改革阶段(1958—1993年),初步改革阶段(1993—1998年),全面改革阶段(1998—至今)。三个改革阶段的时代背景,和改革层面与力度各异。再次回顾意在形成对央视历史沿革的整体认识,了解央视发展的整体大致脉络。更加有利于对央视第三个改革阶段的前后变化了解。

2.1 前改革阶段

1958年—1993年央视的改革内容局限在节目制作层面, 称之为前改革阶段。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栏目化过程又可将前改革阶段分为探索时期(1958—1982年),和走向栏目化时期(1982—1993年)。

2.1.1探索时期

伴随着中国电视的诞生,我国第一代电视人开始了对电视节目创作艺术探索。1958年2月,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正式开播。虽然当时的美国电视已经产生了震惊是世界的名牌栏目和具有影响力的明星主持人(美国《60分钟》等世界名牌栏目)。但出于封闭状态的电视工作者,在从电影的启蒙和对广播的借鉴中,开始了中国电视创作艺术的探索。

中央电视台(原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节目表:(逢周四、日播送)

19:05 第一周:文艺节目

第二周:对儿童广播节目

19:35 第一周:科技卫生和适应知识节目

第二周:政治节目

1961年1月(开始试行固定栏目)

18:33 儿童节目(星期三、六)

文教节目(星期一、四)

学校生活(星期一、四)

卫生节目(星期一、四)

科技节目(星期二、五)19:40 商业节目(星期一)

工业节目(星期二)

首都建设(星期三)

祖国各地(星期四)

新人新事新气象(星期四)

农业节目(星期五)

一周工农业节目综合报答(星期六)由上面的节目单,可以看出创作初期的电视节目虽以栏目相称,但是同类节目的简单汇聚,栏目只是一个躯壳,其内容庞杂,与现代意义上的栏目相差甚远。

2.1.2栏目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大量增加,栏目种类齐全,电视大量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播出的准时性的要求。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的栏目和播出时间没有固定化,栏目本身的时间长度也没有规范化。因此央视率先提出“栏目化”。1984年7月,栏目化播出;1985年,全台栏目化,共80多个专栏。

2005年9月2日,CCTV1节目单: 19:00《新闻联播》 19:35 天气预报

19:38《焦点访谈》已成为一种固定的编排样式 19:55电视剧:海之门24/45 20:47 电视剧:海之门25/45 21:40 轻松十分:2006-63 22:00 晚间新闻

22:39 同一首歌(精华版):2006-33 23:32 电视剧:羊城

00:29 电视剧:羊城风暴11/18 01:21 见证:2006-21 01:55讲述:2006-246 02:18 探索·发现:2006-198 02:48 开心辞典:2006-29 03:33 见证:2005-215 04:00 讲述:2006-246 04:28 见证:2006 通过栏目化改革,在电视节目播放上,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栏目化编排上,初步确立了符合收视节奏的编排结构。同时,在此阶段,央视开始适度推出舆论监督类节目,《观察与思考》等监督类栏目火及一时。大型专题片、纪录片为了领军节目,《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及《望长城》》等,获得广泛关注。电视剧、体育节目也得到一定发展。

2.2初步改革阶段

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影响也推及到电视行业,央视首先局部地开始进行制度创新, 逐步确立市场意识, 开始激活产业化运作。标准性事件是1993 年, 《东方时空》的诞生。其对于中国电视改革的意义, 一点也不次于小岗村对于中国改革的意义。制片人制开始出现。制片人制, 又叫做电视制作的承包制。制片人在保证栏目总体目标的前提下, 被赋予人、财、物上的运作权, 大批CCTV 外的精英正是在这种体制下, 源源不断地走进央视的大门, 《东方时空》机房的灯火因此彻夜长明。白岩松、崔永元、方宏进、水均益、王志等等, 他们顶着台聘、部聘、组聘等各种名义, 一天天改造着电视的屏幕。可以说, 今天中央台一半左右的精英都是出自灵活的制片人制。除了人才, 制片人制还在策划制、奖惩制、收入级差制、业务研究制等方面全面激活。

继《东方时空》之后, 制片人制全面开花;央视后来所有的知名栏目几乎都是制片人制的产物。也正因为此, 央视才在卫星频道的大战中占尽先机屡战屡胜。

1995年扩张到8 个频道, 财经、文艺、体育、海外、少儿、电影等专业频道的开播。主持人明星化, 频道CI 形象设计与节目宣传推广, 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炒作, 新闻播报的口语化与个性化等。在节目上,以《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为代表的监督类节目成为热点。此外, 这一阶段央视的各种节目全面提升, 体育节目基本垄断, 特别是在意甲、德甲、甲、NBA以及网球、围棋等各种比赛的直播量上, 在亚洲已经无出其右。走上了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大影响的良性轨道。以新闻评论部的几大主持人和若干综艺主持人为代表的主持人队伍终于露出大牌的气象。同时,无锡影视制作基地为主体的中视传媒股份上市。虽然上市产业只是央视大蛋糕中很小的一块, 但小荷已露尖尖角, 资本运作初显端倪。

内外因素,推动了央视的改革, 使得央视扩张规模更加壮大;频道的大规模整合推进, 频道专业化初显端倪;通过竞争刺激了各个栏目的改进, 节目质量大大提高。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央视进而更加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2.3 全面改革阶段(简介)

全面改革阶段,是问题研究的重点阶段。在此仅简述,此阶段中央视的大致变化,后文再进行细致探讨。此阶段,央视正从国有事业单位转向国有企业单位, 财政上自负盈亏,人事管理上实行的全员聘用制;除广电总局直接任命的台级干部外, 其余员工取消干部编制, 而实行岗位聘任制, 从而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格局。频道规模上,央视再度扩张至12 频道。同时,以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为宗旨, CCTV 对各频道进行了有效整合, 其中三套、八套、十套面目一新, 一套二套又在筹备新的整合, 前者以新闻为龙头, 后者则致力于建构专业财经频道。同时,推进频道专业化改革,使得央视的频道格局更加清晰, 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报纸、杂志、出版等平面媒体行业也有所突破,体育音乐、少儿、财经、影视杂志成绩突出;加强央视国际网站的改造, 并涉足宽带互动电视,力图在未来的新媒体产业中分一杯羹。在对外合作上,先后与新闻集团时代华纳、香港TVBS、凤凰卫视等签定战略合作协议, 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章央视组织结构改革分析 3.1央视组织结构改革背景

央视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上形成的包括媒体组织在内的组织改革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BBC, NHK,ABC, CNN等国际电视媒体为了提高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不断进行组织模式调整。依据组织战略重心的转移不断进行组织变革已经成为国际电视媒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国内,近来,伴随着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中国石化、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宝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都纷纷在确定组织战略、优化组织结构与加强内部管控的基础上,变原来的“多层管理结构”为“扁平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的集约、高效管理。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效益目标推动了改革。长时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央视实行了“台—中心—部(处)—科组(栏目)”四级的管理模式。从组织理论上说,这种组织结构属于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它是以行政管理为指向,而不是以节目生产为目标的。随着电视台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向一种既能提高组织效率,加强组织创新能力,又能简化组织管理层次、优化组织管理流程的新型组织模式转变。

三、央视品牌定位与建设的需要亟需央视组织改革。各地方卫视品牌特色逐渐突出,如湖南卫视的娱乐立台、海南卫视转向旅游专业台、安徽卫视打出电视剧牌等。央视杂而不精的节目内容日益让其失去与其他电视台的竞争优势。

四、中心制管理模式开始不适应节目生产节奏。在中心制下,管理幅度窄而管理层级多,中心到栏目之间有4至5个管理层级,信息在频道内部的传递速度慢、沟通成本高、管理效率低。

五、央视主打的新闻产品需要单独管理。以栏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频道统筹能力削弱,栏目各自为战、栏目之间相互抢夺或重复利用同一资源都是家常便饭。而且每次直播报批手续烦杂,管理机制本身就不鼓励直播。中心制与新闻规律相违背,如果不改革,最终会造成新闻频道的分崩离析,很难向前发展。

六、央视内部大量资源虚掷,造成浪费。央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上十分雄厚,因此也开发生产出大量节目所需要的资源,而中心制下的部门利益冲突,导致资源虚掷浪费、利用率低。因此央视亟需通过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力,缩减成本。

3.2组织结构改革概览

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国务院机构精简,还是其他事业单位机构合并调整,都在努力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相对于央视而言,从1998年以来,发生过几次在规模和尺度上都比较的改革。从整体发展趋势来说,频道管理体制改革正逐步取代原先的节目中心制,重视收视、市场反馈和进行栏目管理体制改革是央视改革的重心。

1998年,频道制管理开始进入央视组织变革的视线中,频道制改革方案初见雏形。1999年,央视着力推进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为核心的宣传方式改革。电视的宣传方式、手段和效果发生了较为显著地变化。

2000年,央视正式在频道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分批试点进行频道制改革。9月25日,随着CCTV-9英语国际频道的开播,一种新的管理体制——频道总监制也在中央电视台应运而生。

2001年,原西部频道(CCTV-12)实施频道制管理改革试点。

2003年,撤销了经济部、信息部建制,原两部门栏目以“合并同类项原则”组建资讯、财经、服务、专题、特别工作室,淡化了行政级别,构建频道总监、工作室主任、制片人三级组织管理机构,后来又撤销了工作室,由频道直接面对栏目管理。初步在经济频道建立起了频道制的管理框架。

2004年9月至今,取扁平结构—撤消节目工作室;建立节目生产公共平台;试行《栏目目标管理系统》,改变中心制下中心—部门—科组—栏目四级管理的低效,实现频道—栏目的两级管理,并且减少了管理成本。

2005年,深度推进,以流程重建促进定岗定编。通过几次裁员,目前基本做到人员与岗位的合理匹配。实施完善《栏目目标管理系统》;实行经费、设备使用月报制度;探索业务人员的层级设计。为配合“专业频道品牌化”的战略,从频道制管理的基本原则、治理的基本方式、组织结构、岗位设定、宣传管理、节目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频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2006年,体育频道和少儿频道开始进行频道制改革。

2010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全面施行“频道制”,取消除新闻中心之外原有的所有节目中心,变为相应的独立频道。改革以来,中央视台各频道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版,各种新栏目、新活动、新编排涌现。

央视频道制改革中,频道制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栏目制片人直接对频道总监负责,打破现有的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四级管理,变为“频道—栏目”的二级体制,建立扁平化运行架构。改革后,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使频道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单位。频道实行总监领导下的总监、副总监分工负责制。每个频道设一个频道总监,负责整体运营,总监下设节目总监、运营总监和行政总监三大职能领导各司其职。对负责的频道总监和副总监则由台长聘任。频道内设频道管理办公室、栏目组两级机构。频道管理办公室将成为频道的管理机构,负责频道的节目生产、经费调剂、人员调配、行政管理、经营创收、发展创新等工作。而栏目组是频道的节目生产单位,按照频道管理办公室的指令组织节目生产。频道中心制的实施标志着央视的组织结构走向事业部组织结构。

与此同时,在栏目管理方面,2002年开始实施了较为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及末位淘汰制度。节目评价和末位淘汰,是电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主流电视媒体,为整合节目资源、优化频道资源配置、提高节目质量、增强竞争力,推行了节目测评和栏目末位淘汰制度。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央视也推行了自己的末位淘汰制。2002年6月,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出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方案》和《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2003年末,《地方文艺》、《电视购物》、《音乐再现》、《农业新闻》等10个栏目被末位淘汰;2004年末,13个栏目被末位淘汰;2005年第二季度,《每日一歌》等五个栏目被末位淘汰。这个体系为电视产品的量化比较提供了一把相对客观公正的标尺,也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由模糊管理向精确管理转变,由感性管理向理性管理转变。节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栏目的综合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栏目的综合评价指标简称‘三项指标,一把尺子’。客观评价指标是指以收视率为基础,兼顾频道、时段、节目类别等因素之后获得的栏目收视表现的量化值;主观评价指标是综合专家、领导对栏目评议及观众对栏目的满意度的量化值;成本评价指标是栏目投入产出状况的量化值。综合评价指标是指综合了栏目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成本评价三项指标之和而形成的节目传播效果的综合量化值。2002年底年底,中央电视台共12个频道363个栏目。截止2007年,全台19个开路频道,栏目总数为417个。在此期间,全台累计警示栏目409个(次),淘汰或取消栏目113个。节目综合评价和栏目末尾淘汰制度,在压缩栏目数量,提升节目质量以及控制频道首播节目比例、优化频道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频道改革与栏目管理改革之外,中央电视台还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组织协调、技术革新、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3.3新旧组织结构分析

央视在很长的生产经营中采取中心制模式,是一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这一运作模式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并且我国的现行政治制度决定了新闻媒介市场不可能完全放开,完全商业化的电视媒体也不可能取得政策上的支持。所以,虽然目前央视维持日常运作的经费已经主要靠在市场上获得,但其隶属于政府的性质,承担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并没因此而减弱。为了保证控制有效、舆论安全,央视在内容生产上一直采取制播合一的运行体制。目前,除了电视剧以外,其他的新闻、社教、综艺节目还都是以由电视台自行制作为主。

在有线电视没有全面铺开的时代,专业化频道还没有出现,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电视台大多仅拥有一两个无线频道的播出资源,它们基本上采取的是职能式组织结构,节目部制,又可称为中心制。各部门独立性很小,层级较多、信息传递程序缜密,台里实行集中控制和统一指挥。这源自于电视媒体曾经的行政机关属性。在电视节目市场供不应求的时期,职能型结构可以使电视媒体达到必要的规模和效率,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电视媒体播出的节目在政治上不出问题。在频道制改革以前,中央电视台掌握频道资源较少,一直采用的是节目部制(职能制)的组织结构。随着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电视产业的竞争格局,电视媒体拥有的电视频道资源大量增加,而受众更加分化,促使电视媒体组织结构也转而采取事业部制,即专业频道制。

专业频道制结构表现为电视台以频道资源为单位来设立一个有相当自主权的利润中心,相对独立地进行日常运营,每个频道都是一个职能型的播出机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能够使权责更加相称,节目的设计策划者和制作者能够更加直接面向流程、面向终端顾客,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

央视旧结够与新结构图~~~

具体到频道运作上来说,在央视现有的频道制运作管理模式下,在台任命频道总监后,由频道总监重新组阁,重组频道管理架构。各个频道具体播出情况由频道总监(或常务副总监)总体负责。频道制形成了特定的运作方式:频道总监对频道各项工作负全面责任;频道节目总监管理频道节目的生产、播出等方面的工作;频道运营总监负责频道的行政、人事、财务、推广、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在频道总监和制片人之间设置工作室,取代原有的中心和部门,并将原来中心领导和部门领导的权力集于一身。工作室主任负责本工作室内各栏目的统一协调与调控。各工作室制片人负责本栏目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改制后,各节目组不再从属于原中心,而改为播出所在频道管理。如改制前设有体育节目中心、财经办公室和少儿节目中心等,这些中心通过“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途径多层级由上而下逐级管理,使电视台的工作命令与安排间接传达到具体电视栏目工作组。改制后,各频道下直接对应若干电视栏目组、公共平台和综合部,同时在电视台层面,先后成立了大型节目制作中心和内容采购中心。内容采购中心专门负责节目引进的版权购买等对外活动;大型节目制作中心、公共平台和综合部都直接服务于频道的具体栏目组。尽管内容采购中心和大型节目制作中心直接隶属电视台,但是电视台也并不能借此两中心对栏目在具体内容生产和播出上有所干预。总得来说,频道制改革是把原先电视台各个中心专业化后升级为不同的频道,同时取消部门和科组,新的制度下,频道直接管理栏目。

中心制向频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利益关系。在管理过程的多种关系中,纵向关系是表现为上级与下级部门的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二横向关系就要复杂得多,各种利益主体在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中,通常会以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导致利益团体对利益空间的争夺、对利益边界的侵占将会空前激烈。关于央视频道制改革前后的利益关系梳理:

一、纵向关系。在频道制的格局中,由于实行“台→频道→栏目”三级管理,纵向关系体现为“台→频道”和“频道→栏目”两种垂直关系。

1、台与频道的关系。频道将取代原有的节目中心来完成台下达的各项经营宣传指标。由于目标化管理是以分权管理为核心的频道制最佳管理方式,台将经营和宣传的目标下达给频道,在坚持台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各频道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在频道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将目标进行二次分解到最小的经营单位——栏目。台根据既定的指标对频道进行包括宣传效果、经营业绩等在内的考核,通过完善的评估指标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频道能在台的统一规划中健康发展,实现“分合有度”。在节目质量的控制上,台通过节目的终审权来实现把关,即日常节目由频道自行审查,重大活动或栏目外重点节目上报台里审查,确保台里的终审权。为体现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节目资料应由台里统一管理,在原有体制下实行的“一码到底”的代码管理制度,证明是一种适应现代媒体管理方式的制度,对于台的宏观管理、资料的二次利用和版权开发大有裨益,应继续保留并不断完善。频道与台的关系还表现在其与宣传管理部门的关系上。宣传管理部门是代台进行职能管理的部门,在现行体制下,宣传职能是当前媒体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在实行频道制后,台对频道的指令基本都要通过宣传管理部门来传达并监督实施,是台行使管理权力的最重要载体。在“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宣传管理部门的地位也应上移,站在全台的高度代表台实施管理,通过制定适合媒体管理的各项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来实施管理,对频道的运行进行量化评估,从全局出发对各个频道进行全面协调,加强了央视宣传效果。

2、频道与栏目的关系。取消了传统的“中心”“部门”层级,原来的“中心→部门→栏目”的三级管理压缩成两级,管理实现了扁平化,频道的指令可以直接下达到栏目这一生产的基本单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减少上,更体现在权利关系的转换上。简而言之,就是“权力向两极集中”。与中心制的栏目相比,频道制后的栏目应该具有更大的权力,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节目生产组织,尽量减弱行政色彩,引入民营节目公司的生产机制,以提供高质量节目为目标。频道对栏目的控制体现在对栏目生产效绩的考核上,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通过现在一直在推行并逐步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实施末位淘汰,实现频道内栏目的优胜劣汰。

二、横向关系。横向关系包含多种关系,既包括频道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也包括频道与频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频道内部管理层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

1、频道与广告经营部门的关系

广告经营作为频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频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体制的转换提高节目质量,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带来节目广告创收的增加。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可以选择广告部门派驻广告人员到频道担任广告总监的方式参与广告经营,根据各个频道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但所有活动都应该纳入全台的统一经营活动中。也就是说,在广告经营活动中,各频道的经营要接受台广告部门的统一指导,但在具体广告经营方式上,频道要有一定的自主权,结合节目实际制订更为合理、有效的广告经营策略,实现广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频道与节目开发、经营部门的关系 频道除了宣传的职能外,经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频道来说,经营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如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等。在传统的体制下,由于节目经营所得与频道的收益关系不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频道的积极性。随着各个频道品牌节目影响力的扩大,频道经营的范围也将日益增多,除了节目本身的销售外,部分节目还将进行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多种增值业务的拓展和开发。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频道必然在产品营销上有多种诉求,这就要求目前代理相关业务的国际电视总公司迅速跟上频道制改革的步伐,更好地融入改革的潮流中,与频道、栏目加强互动合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全方位参与节目的经营和开发,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频道作为经营的主体,为实现频道的经营目标,应该安排专人进行整体营销,理顺频道的价值链条,在保证节目这一核心价值链条的基础上,盘活整个价值链,从而保证频道发展的后劲,促进频道价值的全面提升。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频道与节目开发、经营部门实现价值对接,内外互动,优势共享,才能保证宣传和经营两项业务的协调发展。

3、频道与频道的关系

中心制管理的一大弊端就是缺少对频道开发绩效的科学评估,主管频道的节目中心因为台没有硬性的指标要求,也不必对频道下达经营指标。实行频道制后,台以固定指标对频道进行目标化管理,为达到指定目标,各个频道会想尽各种办法提高收视率、占有收视份额,“越界”行为将不可避免。如果说以前在中心制下按照台里的统一规划还能按部就班地沿着各自方向平稳推进的话,现在由于有量化指标这一指挥棒,各频道都将会把目光转向大众化的节目,前一阶段出现的专业频道一度有多达13个频道播出电视剧就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证。而长期以来中央电视台一直致力于实现新闻节目共享、解决无序采访的设想,以前在中心制下实现尚有困难,频道制后由于参与新闻报道主体的增加,频道之间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节目资源壁垒将更加森严,极大削弱中央电视台整体的竞争力,并最终影响每个频道的竞争力。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央视要求各个频道应严格按照台确定的频道定位来组织生产,并按台里统一制定的互惠措施实现资源共享。对于那些无法共享的节目,频道之间的交易应在内部价格核算体系框架内实行。为从制度上解决无序竞争,宣传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频道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标准的制订来鼓励共享,遏制恶性竞争。

4、频道管理办公室人员的关系 与其他改革相比,人事变动最大、关注程度最高的频道最高管理机构——频道管理办公室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形式上它取代了原有的中心和部门,频道管理办公室将原来中心领导和部门领导的权力集于一身,人事上的变动格外敏感。但由于频道制在用人制度上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实行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全员聘用制,在由台任命频道总监后由频道总监重新组阁,以“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一指导原则来重组频道管理办公室。根据试行频道制频道的经验,由于新机构脱胎于旧体制,副总监的职位设置难免有旧机构的影子,程度不同地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这使得部分副总监的岗位职责不明确,副总监之间会存在不必要的真空和交叉地带,影响了副总监作用的发挥,影响了频道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效果。现在中央电视台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竞聘上岗制,按照岗位需要聘任干部。对特别是频道副总监的任用上,根据频道的实际需要对其责任、权力、利益做出相对明确的限定,最大限度防止由于频道管理机构运作的不流畅影响了整个频道运行现象的发生,避免因人事关系、岗位设置的失误贻误频道发展的时机。

3.4组织结构优缺点分析 3.4.1中心制的发展及优缺点:

节目中心制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诞生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电视台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仍然被许多电视台采用。电视台的中心制,其实是从部门制发展变化而来。随着统一管理下的“三台合并”(中央电视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后,业务总量增加,部门制逐渐演变为中心制,分设制作中心、播出中心、编辑中心、广告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等专业化中心部门,并根据各自的职能划分进行节目的生产、购买,再输送到相关频道时段播出。

中心制管理作为一种直线职能式组织管理结构,它的建立是以职能专业化的优势为基础的。其优点是:

一、整合了节目资源。各频道节目统一策划、统一编排、统一购买、统一评价,节目资源得以共享和充分利用;

二、整合了硬件资源。设备统一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提高使用效率,有利于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技术质量,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

三、整合了人力资源。实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后,台内便于形成人才流动渠道畅通、配备合理的人力结构;

四、整合了广告资源。各频道广告统一经营管理,避免了频道间的相互竞争,便于创新广告营销手段;

五、整合了资本资源。可以集中有限财力进行重点项目的投资和运作。如打造品牌频道或栏目,建立影视剧生产基地等等。

这样就将同类业务归在一起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减少人员和设备的重复配置,并促进专门化资源在同类节目生产之间的共享共用,不仅提高了内部管理沟通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中心制更有利于集约化整合媒体资源,进一步挖掘提炼资源本身拥有的竞争力因素,最终凝聚成经营媒体的核心能力。使得组织的整体任务目标明确,有利于集团管理;集约人力物力,使各个中心朝各自专业化方向发展。在频道资源稀缺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心制能够统一调度、统筹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共享。

中心制管理结构虽然有任务明确、优势集中等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多头领导、管理层级多、指挥链不统一等问题。计划经济时代沿用下来的中心制管理,在电视产业化进程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大的缺陷。

一、部门利益至上,责任主体不明。作为独立的中心部门,往往因为追求职能目标而看不到全局的最佳利益,各部门都强调其本位职能是最重要的,不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往往因为利益和视野的局限导致矛盾冲突,使其他部门的利益甚至集团利益受损。工作中所需的协调过多,导致协调环节遍布全台。比如,节目生产部门与设备部门、技术部门、节目编排部门、广告部门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不仅管理负荷大,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各部门只关注自身利益,却不对最终结果负责。这样最终损害的是电视台的整体利益。

二、部门扩张使得供需脱节,资源大量浪费。在中心制下,组织机构膨胀,大到中心、部门,小到栏目组,都配有办公室和行政、服务人员,管理成本大。随着部门扩张欲望的膨胀,会导致栏目越做越多,而栏目多了,势必大量增加用工人员。中心制下生产出的栏目更多考虑的是部门利益而非频道利益,栏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与专业化的频道定位不相适应。一些部门生产的栏目在某个频道以低收视率甚至零收视率播出一次便收仓入库,资源浪费严重。

三、中心频道互不关联,积极性双双受阻。中心制是计划体制下部门管理的产物,节目中心按照“计划”制作节目,它并不负责频道的编排,对于频道或者竞争对手的情况也不如频道更清楚。有些节目根本不行,频道却不能改变播出安排;有的节目非常有潜力,频道也不能将它推出。由于缺乏选择节目的自由,频道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就不足为奇了。

四、劳动与分配矛盾。节目中心人员的劳务稿酬是由台里按“计划”发放的,频道收益的好坏与节目中心没有关联,缺乏有效的激励中心制无法保证在最大限度内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大财政”的拨款后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编制内人员旱涝保收而导致出工不出力;另一方面是部门扩张产生的大量临时人员成为主力军,报酬却达不到应有水平,临时观念严重。

3.4.2频道制的发展及优缺点:

频道制管理模式是在台或集团一级管理层下,再设置以频道为单位的综合管理层,下面再分设部门栏目、编排、制作、广告经营等一整套频道运作所需的完整机构。它是基于受众市场细分理论和准确定位理论而形成的以频道为单元,对频道内的栏目设置和节目日常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报酬分配等实施管理的现代电视媒体管理模式。它以产品部门化为理论基础,并以节目为核心,由单一节目生产及管理部门对一个频道的所有电视节目进行“承包经营”

频道制,属于组织管理中事业部门制模式。其以频道为运营实体有利于各个频道、尤其是专业化之后的频道的利益最大化和竞争力的优化。其主要优势是:

一、管理主体明确 原来的中心制下,频道和节目中心都没有整合频道资源的权力,对频道的运行效果也不承担相应责任。实行频道制后,频道得到授权,明确其管理主体地位。以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为例,每个频道设一个频道总监,负责频道的整体运营,总监下分设节目总监、运营总监和行政总监三大职能领导,以频道总监为核心的频道编委会对本频道全面负责。责任主体明确之后,集团一般会给频道下达收视率、收视份额和创收等指标,而频道拥有栏目规划设置、节目播出管理、经费和人员设备的调配使用等权利,对频道的品牌维护、绩效开发负有责任。

二、调动积极性

较之于中心制,更为重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更为强调市场竞争中的产业化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业务运作是分权化的,而政策管制是集权化的,它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主经营单元的积极性,并促使经理人专注于经营的业绩与成果。其独有的矩阵结构,就是利用了扁平化来确保彼此之间的关系,频道与频道的关系比中心制体制来得更为密切、有效。每个频道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频道下属各个单位(栏目)围绕频道定位灵活运作,他们对频道的决策与战略承担更多的执行义务与要求,也更具执行的积极性。

一、提高工作效率提高

中心制下部门各自为政,沟通不畅。而频道制是频道直接管理栏目,并拥有一套专门服务于频道的技术、设备、办公力量,这样在整个频道范围内,部门界限被打破。频道可以调配整合节目制作力量和生产创作资源,加强栏目间选题和采访报道活动的协调,实现节目资源共享,生产技术人员共用,减少技术设备重复建设,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制作效率的目。

二、传播效果增强

中心制由于责任主体不明,因此无法对频道进行有效考核。频道制把频道作为运作和考核的单位,不仅使频道产生控制成本的动力和需求,更让频道从整体战略思路来对栏目进行管理。中心制下关注的只是个别栏目的绩效,而频道制关注的则是整个频道的绩效,这就促使频道内所有节目都必须与频道相契合,目标一致,形成频道的品牌合力。频道制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拉动收视份额,实现频道整体效益最大化。

五、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 机构扁平化,提高组织的专业职能效率。生产组织机构的扁平设置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益。根据频道制的基本流程,频道化打破因袭下来的科层部门制的束缚,建立和健全责权利到位的节(栏)目管理机制。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文艺中心一个频率有100多人,频率制改革后,撤销了文艺中心和部门,现在的音乐频率人员压缩到30多人。机构精简,人员减少了,但效率却大幅度提高。

现阶段,中国大多数电视媒体,缺少对频道开发绩效的科学评估,导致专业频道内容不专业。电视台派生出来的专业频道几乎一模一样,大多以新闻、影视为龙头,以经济、法制、娱乐、生活为辅助,频道名称也不外乎是综合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经济频道、都市频道、娱乐频道、体育频道、科教频道等等。在受众市场还没有分化成熟的现阶段,在电视台下达的目标考核的重压下,各频道为提高收视率、占有收视份额,纷纷把目光投向大众化节目。于是,经济频道播娱乐节目,生活频道播法制故事的情况随处可见。“圈地混战”抢夺着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市场,频道个性的缺失更妨碍了品牌长期健康发展。虽然对于单个频道来说,频道制的确可以提高个体内部的管理效能。但是,对于多频道集团规模的电视台来说,单纯的频道制起弊病也十分明显。

一、集团内部无序竞争

频道制在强化频道自主权的同时容易弱化集团高层管理,如果设计不周详,容易造成集团内部组织的混乱,影响集团整体发展。在当前专业频道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个集团内部的诸多频道,一些栏目定位难免有交叉重叠。节目资源在各频道间流通不畅,新闻资源在频道间不能共享,重复制作情况加剧。频道制下小而全的组织方式,比如伴随频道制产生的频道总编室、节目部、广告部、财务部等功用相同的机构,容易诱发频道管理实体回归到“台”的格局。集团内部各频道在电视剧的购买、播放,广告的定价、客户资源等方面容易出现无序竞争。频道制与中心制一样,利益如何分配并不好协调,容易形成“台中台”,不好控制。

二、集团产业经营不优化

电视产业经营包括节目的生产、供应、传播、广告营销等业务,每项业务涉及多个实体。产业经营要求拆除不同频道之间的围墙,将各个频道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建立一种跨频道的协作,以此来追求和共享市场机会,做到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产业经营规模化的目标,是将过去相对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把各频道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增强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但是,在频道制下,频道之间的疏离和角力使集团整体优势难以发挥,集团的产业经营没能实现最优化。

三、频道雷同个性缺失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都进行了频道改革,频道数量成倍增加。但每个省市电视台派生出来的专业频道几乎一模一样,大多以新闻、影视为龙头,以经济、法制、娱乐、生活为辅助,频道名称也不外乎是综合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经济频道、都市频道、娱乐频道、体育频道、科教频道等等。在受众市场还没有分化成熟的现阶段,在集团下达的目标考核的重压下,各频道为提高收视率、占有收视份额,纷纷把目光投向大众化节目。于是,经济频道播娱乐节目,生活频道播法制故事的情况随处可见。“圈地混战”抢夺着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市场,频道个性的缺失更妨碍了品牌长期健康发展。

3.4.3中心—频道制优缺点

中心—频道制是,中心制与频道制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中央电视台在2005 年10 月份以前就曾采取节目中心与频道交叉管理的拟矩阵组织结构,其中包括台内的7 个副局级节目制作中心(室)和纵向开办的16 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各专业频道设立相应的播出和节目编排机构,而节目组则隶属于节目中心。中心与频道会就节目策划、改版、大型节目采制等组成项目小组,从而增加了组织的弹性和横行信息的沟通。但是由于这种双重领导而导致其产生比中心制更加严重的弊端,机构设置臃肿,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成本较大。使得中央电视台目前已经开始向专业频道制的方向转化。

3.5评价分析:进程与结果

从改革步骤上来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策划改革,到如今改革日趋完善,回顾央视的改革过程,可以总结出“计划---试点---评估完善---深化推广”的增量试点改革和“深化推广”到其他中心部门的存量改革并举之路。

在将要开播的新频道进行改革探索,人员是采用内外部竞聘的方式,这一方面不触及原本各中心、部门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频道的创新力和生产活力。另一方面,从电视观众角度来说,短期保留原本的节目内容不变,这提供给观众观看习惯改变的适应期,从而也不影响电视台的收视率及收益。另外,通过新频道进行改革来释放信号,也给了电视台其他管理及生产人员压力,促进他们对电视台发展战略的思考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而将较为完善的改革方案应用到其他现存频道频道上时,改革面临的阻力减小,方案更具有科学性。

从改革内容上来说,央视把中心制变革为频道制,变革内容上是通过参考频道制,大幅度调整中心制中不科学的管理幅度和层级,把电视台节目生产方面权力下放到频道总监。这既能提高组织效率,加强组织创新能力,又能简化组织管理层次、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另外在组织模式的选择上,“频道—栏目”两级管理体制是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最佳选择。因为一方面,要保证电视台的国有属性不变,确保国家意志的顺畅实现;另一方面,作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经济运行组织,电视台的组织构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频道制凸显了优于中心制的种种好处,但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频道同质化竞争、频道机构叠生复归于“台”的格局等弊端。由于各频道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电视台打造长期的频道专业化发展战略,在节目内容上都紧跟热点,从而导致频道的趋同。

其次是央视的行政色彩遗留还比较浓厚。央视作为我国国家电视台,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其运作模式还有比较浓厚的事业单位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色彩。这种模式是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组织的运作的。行政科层制等级森严,不太适合传媒组织这种需要活力以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越来越不利于其目标的实现。

另外,在近几年改革中,电视台直接下属部门增多,而且其职能与频道内部门有重合,导致内部权责不清。部门之间职能重叠的问题,导致部门之间分工不清,一个事件,一个电视台能同时去几个部门的人采访,严重浪费了资源,甚至一个电视台的不同部门之间在新闻现场还会为了一个拍摄机位发生激烈冲突。同时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也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踢皮球”的情况。另外,岗位的权责不清也是一大问题。有些部门并没有将任务明确分到每个岗位,各个岗位的权责界限不清楚,导致每个岗位的人不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因此如何有效统分,科学地实施频道专业化,优化频道节目资源、人力资源,激活频道的活力,提升电视台的整体实力,都给人带来长远的思考。

第四章建议与相关问题探讨

CCTV由中心制向频道制改革是从行政思维向市场思维的转变,是从以业务活动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这是适应当下传媒组织市场化运作日益深入形势的需要的。频道制相比中心制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但真正的问题是:多频道条件下,电视台节目资源如何整合,频道竞争力如何建设的问题。改革的核心在于能否寻找到一种更有利于电视台整体实力上升、频道竞争力增强的管理途径。以下几个方向或将成为频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统筹管理,统分结合。为避免集团内部各频道间出现无序竞争,增强资源整合的能力,集团必须在掌控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各个频道实施统筹管理。集团可成立专门的频道统筹协调部,加强频道之间的联动与合力,实现资源的合理分布。比如,协调节目播出计划、共享信息平台、统一广告折扣、联合服务大客户等。与此同时,保留频道原有的自主权。在集团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各频道仍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这样才能确保频道在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下健康发展。当然,在实际操作中,“统”和“分”怎样才算适度,还需谨慎把握。

二、制播分离,打造专业化频道。现阶段,国内真正的专业化频道虽然只是凤毛麟角,但受众市场细分已成必然之势。媒体必须用专业化的品牌战略促进频道专业化发展。对于绝大多数省市电视台来说,专业化频道所需的大量专业化节目,如果完全依靠自制,不仅耗费大量的财力,节目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这就需要媒体在制播改革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外部节目与自制节目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自身的专业化特色。

三、频道分时段运营。目前,有业界同仁提出 “频道时段管理责任制”的构想,其思路亦可借鉴。这种构想的核心是:频道内以时段为单位进行经营。频道时段责任制是由两个以上的部门对于一个频道中的部分时段共同开展责任运作。一个频道可以分为公共时段,即由集团统抓的时段;分营时段:即由不同栏目来负责的时段。因此频道与集团,制片人与频道就形成了一种系统化的管理责任关系。频道分时段运营,可以避免完全频道制可能导致的集团管理弱化问题,其实也可看作是“统分结合”的另一种方式。

四、与时俱进,扩大合作与交流。中国传媒作为时间诶传媒体系的一员,多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最大的电视台,其发展变化的历程是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第一个表现和缩影。历经43年的建设,尤其是近10年的迅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初步行成了以电视传播为主体,以电影、互联网、报纸、刊物等为补充的传播发展格局,截止去年4月,中央电视台所属的11个频道,日播出量达到220个小时,收视份额占全国电视频道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去年5月开播的第十二套节目,播出份额还将有所增加。

五、锐意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走“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发展战略。在频道专业化方面,近年来通过对频道结构的调整改革,减少频道间内容重叠,栏目交叉的现象,突出各频道自身特色,初步建立了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星辰过了以第一套节目为龙头,各个专业频道门类众多、服务领域宽泛的频道格局。在栏目个性化方面,强化新闻性栏目,办好谈话性栏目,改进综艺性栏目,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在节目精品化方面,坚持高质量的节目标准,多出精品。另一方面,切实推进“走出去工程”,扩大中央电视台 节目在海外落地范围。

六、加强媒体集团化运作,充分发挥电视在集团中的地位和个,增强竞争实力。集团化运作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成立,更是打造了中国新闻传媒的“航空母舰”和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

党耀东著 《中国城市广电媒体组织制度研究》 新华出版社 2011.7 李红艳编著 《媒介组织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1 魏文楷著 《转制改组——中国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的核心》 中国广播电视出报社 2005.2 周鸿铎主编 《没接产业案列分析》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8 李晓枫主编 《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 中国电视出版社2007.7 石长顺著 《电视栏目解析》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 赵化勇主编 《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12 赵化勇主编 《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2008)》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12

下载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结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结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组织结构五篇范文

    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一、直线制监理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项目监理机构中任何一个下级只接受唯一上级命令,项目监理机构中不再另设职能部门。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

    中学组织结构

    ******中学道德讲堂建设组织机构 为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按照市、区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为确保我校此项工作......

    班级组织结构

    班级组织结构 副班长(纪律委员)——纪律控制小组 学习委员——各科代表 班长—— ——宿舍长 劳动委员——车队长 生活委员——财产管理小组——包干区小组长 文娱委员(兼音......

    扁平化组织结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改变了原来层级组织结构中的企业上下级组织和领导者之间的纵向联系方式,平级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方式以及组织体......

    人员及组织结构

    人员及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我们开心小屋西点店,内设总经理,人事部,创意部,采购、后勤部,销售部及财务等部门。其次,根据需要,招聘糕点师傅、收银员,服务人员若干名。 二、员工的......

    组织结构扁平化

    组织结构扁平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组织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组织的结构就像它所处的社会形态一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现在备受组织特别是企业喜爱的......

    汽车企业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下的HR定位(一) 什么是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另一种十分常见的组织结构,其应用已有30多年,国际商用机器(IBM)、福特(Ford)汽车等公司都曾成功地运用过。采用......

    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结构(精选)

    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会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