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

时间:2019-05-12 23:1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

第一篇: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

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引进框架式结构教学法,构建一个知识网络,把知识点变成知识链,达到历史学习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形成结构图,掌握知识结构,现今在多媒体教学的背景下,能促进历史教学结构教学法的完善,这样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作用

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提出“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结构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互动交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二、举例说明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章,它的内容繁琐复杂,学生往往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掌握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能进行简单的讲述,构建学生微观历史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培养纵观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评价反思能力等。找出历史史实的某种共通之处,归纳出历史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达到宏观历史的哲学理论要求。学生自我绘制网络图,书面形式准备。通过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完成的结构图如下:

从这个结构图当中,纵向可以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横向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初见端倪;随着贸易中心的转移,英、法、荷日益强大并进行了殖民扩张与掠夺,最后英战胜并日益强大有了条件进行工业革命,率先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产生,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制作历史课件,使历史课更为直观与生动。思路更清晰。

以上介绍的是掌握新课的内容,如果是要进行纵向的比较也可以用结构图来体现。

三、历史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为了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寻找某些历史现象的共性或个性,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就成为必不可少了。我们一般先将比较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确定其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并加以概括,形成结构图。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的能力。例如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个问题,学生也会觉得不好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让学生先清楚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来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这个问题。首先师生共同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一般能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将教材为数众多的文字提炼成简洁的要点。这样二者的异同点也就显示出来了,易以学生轻松掌握。历史结构教学法的每节课的完成,都意味着与该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综合结构图的完成。从表面上看,结构图的形成,使大量文字或材料被舍弃,会造成学生对该问题的识记和再认的困难吗?回答是不会。结构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对于这个简明的识记和再认工具,学生是很容易识记和再认的。当然学生在识记和再认时,并不仅仅是识记结构图所表述的材料、符号,而是根据图上的材料和逻辑关系,在大脑中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识记、分析,并将该问题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正确、完善,即反映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水平,也可视为学生思维“内化”的锻炼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速度和敏捷性。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使条理更清晰,复杂的变得简单,也更为直观了。

四、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局限和解决的办法

通过结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教师的教学成效也是显着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结构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毕竟老师的自身知识认知水平有限。结构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只有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才能以简驭繁,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特别是有关于多媒体的各种知识,不断积累沉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从而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充分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过程中来。同时框架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往往与教材知识顺序呈现的过程不完全一致,学习时就特别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系统的复原能力以及对知识系统重组、整合的能力。

总之,结构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涉及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和考试环节。就课堂教学而言,它受到教学方式、手段、教材处理,学生心理结构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作用于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历史结构教学法中形成的结构图,既是处理历史信息的工具,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因此正确地使用结构教学法,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这三大任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多媒体教学促进历史结构教学法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学科完美结合,是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奋斗目标。

第二篇:历史教学法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河南省开封县实验中学 张先菊

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吹遍了全国土下,当代中学生也早已沐浴在这春风之中。当学生春风得意之时,学习、生活的各种烦恼和挫折难免会不期而至,面对挫折,学生们会产生紧张状态与消极情绪。中学生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①焦虑自卑,②攻击性强,③孤僻退缩,④固执己见、破罐破摔。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历史课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中,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学史以明志——用理想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气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学习孔子时,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中首推颜回,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为对儒学学习的新理念,颜回能藐视贫寒,忍受寂寞而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第一人。明代的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1835年9月从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所礼赞:“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也能够使生命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粥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二、学史以自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

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从而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三、学史以明智——智慧可以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同学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是它的积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如果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就能获得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挫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前文谈到耐挫能力强的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认识能力。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当马棚失火时,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马束丝可以换取5个奴隶!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先哲都有这种认识,那么社会进化到今大,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以宣泄自己的痛苦的。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我们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有助于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一个轻松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正如4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不断地学习历史,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学史以自强——以历史优秀人物为榜样,增强经受磨难、战胜挫折的刚毅

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一个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伴随者你的工作,伴随着你的生活,伴随着你的学习,可以说挫折伴随着你的一生。一代伟人毛泽东受到过排挤和冷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经过三起三落,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一代伟人。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没有邓小平,就可能没有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繁荣昌盛。

挫折并不可怕,关键的是遇到挫折后如何面刑。有的人以死抗争,有的人从此沉沦,有的人泰然处之将挫折当成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以死抗争的人刚烈,从此沉沦的人心胸狭窄,最后一种人则大度、智慧,他们就是善于学习历史的人。

在历史课堂进行挫折教育后,一旦遭遇挫折,挫折就会使人学会立志;挫折就会使人学会自信;挫折就会使人学会经受磨练;挫折就会使入学会增长见识;挫折就会使入学会反省自强。挫折是懦弱者永远不能逾越的门槛,同时又是勇敢者走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向是成功。

第三篇:37.结构教学法

37.结构教学法

结构教学法也称系统教学法,是1972年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在“自闭症与沟通障碍儿童的治疗与教育计划”中提出来的。该方法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视觉辨别及记忆优于听觉辨别及记忆),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并运用实物、图片、相片、数字、文字、符号这些可视性媒介来标明学习的内容及步骤,帮助儿童理解环境的要求和教师家长的要求,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

其基本实施程序和结构如下:

(一)“启”

“启”就是启发思维,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开始。教师通过启发性设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提出课题的矛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接收状态,属思维的启动阶段。

在“启”这一阶段,教师不能仅简单地掌握一些“启”是手段,还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深入了解学生,为“启”创造条件。

教师要启发学生,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及其积极因素,根据师生已有的条件和可能,提出与学生内心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从而做到难以适度、方法得当。

2.善于激疑,启发思维。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有探求矛盾的要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这种教学思想,是认为只有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求知,又想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下,教学活动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智力。

(二)“读”

“读”即阅读,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基础,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课文,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指导“读”这一阶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好阅读提纲。

设计阅读提纲,应把握学生思维的方向,充分发挥提纲作用。第一,设计提纲的起点是“思”,其内容应逐渐从表象具体到抽象概括,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

第二,设计提纲的重点是“抓”,其内容要反映教材的重点、难点,起到给学生提供阅读纲目、要领,引导学生抓住“主脉”进行阅读学习的作用。

第三,设计提纲的着眼点是“练”,其内容要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起到指导学生在联系、变化中运用课本上的思路、方法和动手做题的能力训练。

2.指导学生读要有序。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阅读要有顺序。即:先总、后分、再集中。也就是说先通读了解文章内容,接着再按阅读提纲分散阅读,明确各段间的联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

教会学生几种阅读方法:

粗读——把文章浏览一遍,扫清字词障碍。读后能把主要内容的梗概、大意复述出来。

细读——逐字逐句地读。读后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把重点、关键词语、佳句等圈、点、勾划出来,并能给以透彻理解。

精读——反复阅读课文。读后能明确文章的中心、特点,并掌握所阅读内容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深读——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将所学内容进行提炼、归纳、整理。读后要求写出小结和思想心得。

(三)“议”

“议”即议论、讨论,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关键。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围绕着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

在“议”这一阶段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讨论问题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

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具有调节议论的方向和节奏的作用,适时把握教材重点,紧扣教学内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2.要有明确的议论要求。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议论要求,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否则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分组讨论时要求小组长先行一步,在开始讨论时作引导性发言,不使议题偏离课文,并把议论中提出的新见解、新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要求其他同学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冷静听取和思考他人的意见,在平等的气氛中展开辩论,当发现别人的意见被证明是正确时,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贵在坚持真理。

3.指导讨论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所讨论问题的中心点。恰当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及已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鲜明的论点,让学生认识到重在理清思路。

4.教师要组织好对重点问题的全班讨论。

首先讨论题目应是从学生中来,而且在学生中要有两种以上的不同见解,这是学生对所讨论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其次,讨论题目应同教材的重点难点相吻合,这是使学生通过讨论有较大收获的基本保证。在全班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直接参加讨论,但“引而不发”,其穿针引线、画龙点睛、因势利导的作用,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5.教师要有变通能力。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哪些必要的引导以及关键处的点拨,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有时也往往始所难料,因而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变通能力,驾驭学生的思维方向。

(四)“讲”

“讲”,即讲授、讲解、讲析,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解疑阶段。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解,使学生达到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所要阐述的事理的高度认知的过程。

教师在“讲”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语言要有示范作用。

教师讲解时要干净利索,精辟扼要,一针见血地突破关键性知识,不可拖泥带水,切忌破句、颠倒等不合语法的现象和不时插入“嗯嗯”、“这个那个”之类。语言要文雅,要饱含情感,要有文味。

2.配合手势和表情。

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和表情配合讲解,尽力做到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3.给学生指明重点与难点。

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解,要给学生指明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地把握。

(五)“记”

“记”即记忆、识记,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中的积累阶段,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强化记忆并学会记忆的方法的过程。

在“记”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

识记有无明确任务,对识记的效果影响极大。有明确识记任务,就记得快、记得牢;没有明确的识记任务,就记得慢、不牢固。2.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记忆的基础是联想和联系。理解记忆是在分析多种材料的关系中进行的。把事物的各种关系反映到头脑中,和已有的记忆素材联系起来,建立的联系越多,记忆得越快,保持的记忆越牢。通过理解记忆,所获得的知识不是片段零碎的,而是前后联系,逐步走向系统化。

3.指导学生把识记和试背结合起来。

背诵是语文课中一种重要的记忆手段。反复多遍地进行背诵,自然就能熟记。在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教师进行讲解后,就要求试背。在试背中,有个别段落、句子背不出来时,再重读。这样反复强化,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增强记忆能力。

(六)“练”

“练”是练习、训练,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应用阶段。即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当堂所学知识及时做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吸收,它不单是理解巩固知识的活动,也是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练”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习题要有梯度。

练习题的排列要有一个梯度,即由简到繁,由深入浅,由低层到高层,就是先做基本概念题,再做变换题,后做综合题。基本题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双基,变换题练习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题练习的目的是理清新旧知识纵横的联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设计选择习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习题、选择练习时要有针对性,以便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知识、概念。

3.习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能力。

练习不要一成不变地用现成的习题册,要适合学生的能力,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题量要适中。

练习不足对学生学习不利,练习量过大会加重学生负担,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和抄袭等不良现象发生。

5.及时检查落实。

无论布置何种形式的作业,教师的检查都必须落到实处,且不拘形式。切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有可乘之机、敷衍了事,滋生不良习惯。

(七)“结”

“结”即总结、小结,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整理阶段。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结论化的过程,是整堂课内容的浓缩,是理顺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最后总结。

教师在“结”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

分析比较,加强联系,发现规律,找出关系。2.注意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容易忽视和混淆不清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新知识进行条理化地全面归纳,把新旧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以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来源:余文森,林高明主编《经典教学法50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第四篇:如何使用情景教学法

如何使用情景教学

一. 用实物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展现情景,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这最能体现情景教学法中的直观教学原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解,缩短了认知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变成自觉的活动,使学习能在某种感情的驱使下顺利进行。在初级阶段,尤其是起始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教学法。如学习鸡蛋、轮船、苹果、猴子等词汇的时候,展现实物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这些词汇。二. 用现实生活

用现实生活展现场景,就是让学生把教材中展现的场景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教授如何打电话时,让学生们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练习说出:“Who is speaking?”、“It is …,is Liping at home?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him”等句子;在讲授购物时,也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Can you show me the sweater on the second shelf?”、“It’s too small for me, can you show me another one?”、“It fits me very well, I’ll buy it.”等表达。类似例子还很多,如运动会、野外郊游、看病等。把现实生活的情景引入课堂却又不受课堂的局限,学生可以不受时间或空间的约束,扮演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人物,使用不同语气,表达不同情绪,完成规定的任务。但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展现情景对英语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时候用英语,怎样用英语,让他们体会学习英语并不是与我们的生活割裂的而是息息相关的。

三. 用实验

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说明性的文章,如果仅仅是拿着书本讲授,学生既觉得抽象,又觉得枯燥无味。如果能把实验带进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比如在讲授5A M4U1 water”时,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在上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们一边做实验一边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将这些性质用英语表达出来,甚至可以用英语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然后再鼓励他们脱离课本,用英语表达实验的步骤。四.扮演角色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本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在使用扮演角色体会情景的时可以使用以下方式: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课文中有几个人物分别指定学生以该角色的身份来朗读,这样学生可以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加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方法在起始阶段最常用,因为英语是一种交际语言,而初学阶段一般都是简单的对话,因而最适宜用此方法。

2、分角色扮演。课本中的一些对话、课文,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如讲授“小红帽”时,可以提前给部分学生安排角色,让他们在课堂的舞台上声情并茂地表演出各个场景。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体会了语言的意义,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后还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其他熟知的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自编自演进行交际,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五.利用想象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六.利用电教手段创设直观情景

使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声画结合的录像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使外语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情景化。外语情景的创设逐步减少学生利用母语进行心译的过程,加快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的连接,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比如在讲授“小红帽”这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现。在讲课文前,也可以给学生们放映影视资源的片段,这样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进而积极进行交际。

第五篇: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改革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须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因此在试验尝试教学法的过程中,同时创立了“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课堂结构的结合,教师们简称为“五步六结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易学易用,大大推动尝试教学法的推广应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六段式”课堂结构。一堂数学新授课大体包括六个阶段,以下把每个阶段的作用、要求和时间,逐一加以分析。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小学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这样做,把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同时,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为新课服务。

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一般要编拟一道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经旧引新,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教材铺路架桥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钟,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新课。

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这是新授课的主要部分,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新课,如教师讲解、学生自学、演示实验等。由于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切不可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宁可少些,但要学得好些。4.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

一般采用几个学生板演,全班学生同时练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差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这一步可以说是“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学生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为优秀生另外准备“超产题”。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对差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好。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学生做完课堂作业并不是课的结束,因为学生通过亲自练习,发现了困难,需要得到解决。同时还有一个迫切的心情,自己做的作业,到底哪几题对了,哪几题错了。所以,应该安排这一步,做好一堂课的结束工作,这样一堂课的安排就善始善终了。

这段时间里,首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后可以当堂公布正确的答案,使学生当堂就知道,哪几题对了,哪几题错了,便于课后立即订正错误。如有必要,再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也可以预告明天学习的内容。

我的体会: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教学程序,并不是一堂课的全过程。而是“进行新课”这一阶段中的五个步骤,一堂完整的课,“进行新课”的前后还有其他阶段。

经过试验证明,实行这种课堂结构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

(1)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新授课主要是进行新课教学,新的结构六个阶段全部围绕新课教学展开,能够保证较好地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

(2)增加练习时间。新的结构几乎安排一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基本练习到巩固练习,再到课堂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层次清楚。这样能保证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巩固,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去。

(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新的结构,增加了练习时间,“进行新课”时间只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促使教师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三)新结构的理论依据

1.系统理论的应用

课堂教学可以看作一个教学系统,课堂结构中的每一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考虑,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有效地发挥这个教学系统的整体效果。

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课堂结构,组成了新授?quot;五步六段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这个教学系统里以”解决尝试题“为核心。

2.反馈理论的应用

新的结构充分应用了反馈的原理,安排了两次集中反馈:

第一次集中反馈--第二次尝试练习。

进行新课结束,通过尝试练习,使学生及时传出对新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如发现问题,教师能及时进行补充讲解,起到调节作用。

第二次集中反馈--课堂作业。

通过课堂练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如果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

3.最佳时间理论的应用

一堂课40分钟,哪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效果较好,就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上课后的第6分钟到20分钟之间,这段15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因为开始几分钟,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有安定下来;第6分钟开始,学生情绪已经稳定。又经过课间休息,这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钟以后,学生开始疲劳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当然,一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如果安排在最佳时间,教学效果就好。传统结构把”检查复习“放在最佳时间里,是搞昨天的旧知识,可是转入”新授“时,学生已经疲劳了,新课的教学效果就差。新的结构把”进行新课"放在最佳时间里,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也集中,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载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掀起时代教育革命! 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494 早在1980年,孙维刚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学方案“孙维刚结构教学法”,14年后,国家才正式在《中共中央关于进......

    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原载于 [按]教学方法改革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须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因此在试验尝试教学法的过程中,同时创立了......

    历史五步教学法交流材料

    对历史五步教学法的认识 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 称为......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指导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践历史教学的相对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它直接影响着中学......

    空压机主要结构及使用维护(范文模版)

    空压机主要结构及使用维护 一、活塞式空压机的主要构成和工作原理 1、工作原理:电机通过皮带动曲轴旋转,经由连杆带动活塞作往复运动,使气缸、活塞阀组所成的空间产生周期变化,......

    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

    对“两类结构”教学法的思考

    对“两类结构”教学法的思考 最近考察了宜兴实验中学,感触颇多,宜兴实验中学采用“两类结构”教学法,即“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分别简称......

    历史课堂五步教学法(精选5篇)

    历史课堂的五步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 过去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满堂讲到满堂问,改来改去,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也就缺少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