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钟玉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钟玉美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通过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定律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个定律,掌握其数学特点和结构形式,会用字母表示这个定律。
4、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能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2、理解乘法分配率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数学特点和结构。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指名学生回答,并背出相关的定义)
生: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这些定律,在黑板板书
2.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以卡片的形式出现)
(10+20)X310X3+20X35X(20+40)5X20+5X40
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老师: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题
(1)、观察比较
问:从例题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植树节学校组织一些同学去植树,分成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怎样理解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句话;
(3)、根据题意,怎样列式计算?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1:(4+2)X25
=6X25
=150(人)
4+2表示一件每一组的人数,再乘以25,也就是25组的人数。
学生2:4X25+2X25
=100+50
=150(人)
4X25表示挖坑、种树的人数,2X25表示抬水、浇树的人数,一共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
2、总结归纳
(1)讨论:
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有什么不同点?
两种算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找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4+2)X25 = 4X25+2X25
(2)提问:等号左边的算式表示25个什么?右边是25个几和25个几的和?
(3)观察这些算式(原来卡片上的),两种算法不同,结果却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找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10+20)X3= 10X3+20X3
5X(20+40)= 5X20+5X40
提问:这些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这些算式左边和右边的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这两种的计算结果相同。)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叙述规律时,对学生语言进行指导纠正。老师:同学们的总结很好,这个普遍的规律叫什么呢?你知道吗?(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你都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哪些知识?
(4)、归纳规律。
老师:乘法分配律的总结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为了使这个定律表达得更简明更概括,我们可以用a、b、c三个字母表
示三个因数,这个定律可以写成:(a+b)X c= a X c + b X c。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三)课堂作业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8+4)
(2)、126X(40+21)=126X+126X
(3)、34X28+64X28=(2、把下面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4X35+27X1414X(35+27)
(15+23)X3615X23+36X23
(28+34)X10028X100+34X100
76X(43+56)76X43+76X56
3.完成书上P36 做一做,判断正误。
4.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X 1220 X 5524 X 205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它是一条很重要的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地改变算式形式,使一些计算简便。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
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
师问:为了穿着统一漂亮,有几种配套的穿法。
生回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 65×5+45×5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
5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8.揭题:乘法分配律(a+b)×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2.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 25×4+25×2(64+36)×8 25×(4+2)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4.课件出示: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生口答,并完善乘法分配率。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初步领悟、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照片,欣赏美丽的罗庄景象。
2、数字碰碰车游戏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射击小游戏(播放课件)
师: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吗?提个要求: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列式(2+4)×3和2×3+4×3说思路时口算出结果,得出等式。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算的?(课件播放)
2、投沙包小游戏(播放课件)
师:再来看看投沙包小游戏,你还能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吗?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列式(8+2)×5和8×5+2×5说思路时口算出结果,得出等式。
3、小小商人(播放课件)
师: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蜡烛小花?
生:列式(15+10)×4和15×4+10×4说思路时口算出结果,得出等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观察
师:师:通过三组小游戏,我们不但知道解决这类问题有两种方法,而且还得到了三组等式,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的左边和右边它们长得一样吗?结果呢?
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师:说说你们的想法。生:交流
师:根据生成,让学生根据一边的算式猜测另一边的算式。师:这三组算式都有这样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都有哪
些特点吗?
教师引导得出(教师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3、猜想
师:是不是随便找几个数,这个规律都能成立呢?
看样这只是一个猜想,板书猜想。
4、验证要想知道成立不成立,应该怎么办?
板书:验证
师:我们先来验证一下,谁能换个数来举个例子,来试一试
生举例(2个)
师:是不是数再大点或者一些特殊情况,能不能成立呢?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用你手中的验证卡进行验证吧。(课件温馨提示)生举例验证,并进行展示。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其实我们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比如(2+4)×3=2×3+4×3,左边括号表示几个3,右边是几个3加上几个3,也是几个3,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生一起读一读
5、用字母表示
师:回到开始的射击小游戏,我们把气球变成小点,你还能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列出等式吗? 生:口答列式
师:如果点继续增加又能列出什么等式呢? 生:口答列式
师:再增加你还想用字母表示吗?这时候数学上通常用字母表示,它可以代表任何一个数,你能用字母你还能列出等式吗? 生:(a+b)c=ac+bc齐读
6、前后知识点衔接
师:其实对于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已经运用过。(播放课件)根据课件讲解
师:在三年级下册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也运用过。(播放课件)根据课件讲解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想一想,做一做 生口答
2、计算小比赛
独立计算,并比较算法的简便,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感悟简便运算。
3、解决问题
师:比赛挺紧张的稍微轻松一下,看看老师拍的又一组照片,可爱的肉肉,喜欢吗?感觉就缺一个这么美丽的栅栏,你能算出要用多长的栅栏吗?
学生口答,两种算法,比较哪种方法简单,引导理解第二种方法可以转化成第一种方法。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根据课件总结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内容。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
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
第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范老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范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率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五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7,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主题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有2人负责抬水、浇树。
3、出示生活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1)(4+2)×25
=6×25
=150(人)
(2)4×25+2×25
=100+50
= 150(人)
4、通过解题方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且让学生会用字母表示。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定义。
4、板书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a ×(b+c)=a×b + a×c
(四)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26页“做一做”。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课件出示连线题。
3、课件出示填空题。
4、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完成课件中的“做一做”。
(五)总结提升
(六)布置作业 六 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 ×(b+c)=a×b + a×c(简洁,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