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P58《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 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 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
生2:3×10+5×10
=8×10
=30+50
=80(块)
=80(块)
生3:(4+6)×8
生4:4×8+6×8
=10×8
=32+48
=80(块)
=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 和40×25+4×25; 63×64+63×36 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如果用a、b、c 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教师板书:(a+b)×c=a×c+b×c 并带读。
9、寻找简算原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分配律能否使计算简便呢?比较上面四个算式,看哪个算式计算简便,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请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 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 它。板书设计
(3+5)×10
生2:3×10+5×10
=8×10
=30+50
=80(块)
=80(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设计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的感知,对所列竖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验证,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注重运用,帮助学生明白这个规律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
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
师问:为了穿着统一漂亮,有几种配套的穿法。
生回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 65×5+45×5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
5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8.揭题:乘法分配律(a+b)×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2.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 25×4+25×2(64+36)×8 25×(4+2)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4.课件出示: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生口答,并完善乘法分配率。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内容。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
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
第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范老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范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率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五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7,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主题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有2人负责抬水、浇树。
3、出示生活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1)(4+2)×25
=6×25
=150(人)
(2)4×25+2×25
=100+50
= 150(人)
4、通过解题方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且让学生会用字母表示。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定义。
4、板书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a ×(b+c)=a×b + a×c
(四)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26页“做一做”。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课件出示连线题。
3、课件出示填空题。
4、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完成课件中的“做一做”。
(五)总结提升
(六)布置作业 六 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 ×(b+c)=a×b + a×c(简洁,一目了然)
第五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56、57页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下节课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和小华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句话也可以怎么说?
生:„„
师:真聪明,回答正确,在数学王国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的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感悟、内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明晰算理。
1、情境一——厨房贴瓷砖
(1)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生汇报,师择取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及解题思路。
(3)组织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是怎样想的。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四种算法:3×10+5×10;(3+5)×10;4×8+6×8;(4+6)×8。
(4)小组讨论:观察四个算式,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
(5)全班交流。[(3×10+5×10与(3+5)×10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 4×8+6×8与(4+6)×8 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连接? 让学生充分讲道理。
(6)比较: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中的第一个算式里10出现了两次,而第二个算式里10只出现了一次,第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第二个算式有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情境二——花圃
(1)让学生看图并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算法及解题思路,师配以课件演示并板书:(30+25)×2;30×2+25×2。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可用等号连接,为什么?(可以因为它们的结果相同,都是求篱笆的长,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3、举实例 师:生活中,像用这样两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比如:(1)老师买了5个篮球和5个足球,一个篮球50元,一个足球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2)一辆中巴车限乘20人,一辆小轿车限乘4人,现在各租2辆,一共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现实背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
(三)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观察总结、举例验证、抽象概括和尝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观察总结
(1)师:同学们,请观察黑板上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学生结合算式,能说出自己的发现即可)。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指着算式小结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4)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多组算式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互相补充,在算式中寻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分析题意中,找寻其存在规律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举例验证
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算式来验证乘法分配律,再小组交流,集体反馈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列举的算式并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验证过程,是学生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对于学生识记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己举例验证有利于学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3、抽象概括
(1)让学生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即时指导,再汇报交流,师板书:a×c+b×c =(a+b)×c,生齐读字母公式。
(2)让学生比较乘法分配律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两句话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a相当于爸爸,b相当于妈妈;c相当于我,爱相当于乘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历经归纳推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4、尝试应用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4×9+6×9„„,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教师巡视抽取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4)再问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说出另一种算式,课件呈现4×9+6×9=(4+6)×9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此题说说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乘法分配律形式的再现过程,要让多个学生表达,在相互表达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挑战过关,应用规律:
第一关:请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方格?(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计算)。
(1)学生汇报算法;(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二关:填一填
①(12+40)×3=□×3+□×3
② 15×(40+8)=15×□+15×□
③ 78×20+22×20=(□+□)×20
④ 66×28+66×32+66×40=(□+□+□)×□
(1)学生展示填写的答案。(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三关: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2元,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么计算简便就怎么算。
[设计意图:多样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在练习中,帮助学生继续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梳理,最后质疑解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3+5)×10 =3×10+5×10
(4+6)×8=4×8+6×8
(30+25)×2=30×2+25×2
(35+65)×5=35×5+65×5
(2+3)×5=2×5+3×5
(a+b)×c= a×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