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时间:2019-05-15 03: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丰乐镇中心小学2011~2012学年度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丰乐镇中心小学:王惠西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科书P36页例3题,“乘法运算定律”的第2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心学习。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回报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回报,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大约5分钟)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约15分钟)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4+2)×25=4×25+2×25,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分成了25组,也就是25个组,(4+2)个25也就是4个25加上 2个25。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比较类推:像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和数学运算的意义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第三环节:巩固训练,抽查教学效果。(大约15分钟)

第四环节: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布雷作业。(大约5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我的板书在黑板的右边(或多媒体演示出示板书)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率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五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7,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主题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有2人负责抬水、浇树。

3、出示生活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1)(4+2)×25

=6×25

=150(人)

(2)4×25+2×25

=100+50

= 150(人)

4、通过解题方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且让学生会用字母表示。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定义。

4、板书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a ×(b+c)=a×b + a×c

(四)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26页“做一做”。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课件出示连线题。

3、课件出示填空题。

4、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完成课件中的“做一做”。

(五)总结提升

(六)布置作业 六 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 ×(b+c)=a×b + a×c(简洁,一目了然)

第三篇: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乘法分配律说课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乘法分配律》。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难: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教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学法: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出示情境图 5

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a、(110+90)×2 和 110×2+90×2【板书】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10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②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

【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

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0

1.举例验证规律。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 学生独立计算举例。并(25+35)×4=25×4+35×4(60+50)×2=60×2+50×2

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预设回答:①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②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

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指生板演(a+b)c=ac+bc。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

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习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01.连一连。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3.火眼金睛辨对错。: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4“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设计意图:习题是本着加深规律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的,并与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进行联系,从多角度来让学生们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5 课件出示: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数学方法?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回顾本节课收获,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通过反思,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

六 板书设计

教材的内容是以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桥梁,通过板书设计逐步呈现给学生。我设计板书的意图是:

1、板书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路子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本课时的知识点。

2、这样板书,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和概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a、(110+90)×2 和 110×2+90×2【板书】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10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②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0

1.举例验证规律。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 学生独立计算举例。并(25+35)×4=25×4+35×4(60+50)×2=60×2+50×2 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预设回答:①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②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

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指生板演(a+b)c=ac+bc。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

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

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习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连一连。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3.火眼金睛辨对错。: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4“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设计意图:习题是本着加深规律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的,并与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进行联系,从多角度来让学生们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课件出示: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数学方法?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回顾本节课收获,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通过反思,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12×32=32×12

125×(8×40)=(125×8)×40

2、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X k B 1.c o m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主题图及问题: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小组合作,列式计算。

3、生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4、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5、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6、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8、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6做一做。

2、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13+25)×4=

7×30+17×70=(4+5)×a=

3、p27练习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2、拓展。

25×104,不列竖式可以怎么计算?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此基础之上学习的乘法分配率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率是学生今后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与前提,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学习方法、已有的生活经验三方面着手。

首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用字母表示数、并初步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其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运用能力不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够,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这类的实际问题,比如: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的方法,但是没有系统的进行总结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究并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乘法分配律过程中,体现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你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将采用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

2、新知导学、合作探究(17)

3、巩固训练、拓展提高(10)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5)

5、达标检测,当堂反馈(6)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验证乘法分配律。这样一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理解的更透彻。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验证归纳,从感

知中认识乘法分配律的途径,采取“导---扶---放”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学设计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树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的把握。

随后PPT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得出乘法分配律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并逐步学会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2、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一)“温故知新”

PPT出示口算题

125*8= 25*4= 25*6*4= 7*8*5= 2*3*50=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的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二)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绿化工人正在给我们的公园种植芍药和牡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壮观的景象吧。通过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

想一想:1.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我板书两种列式。

随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2+8)×9 =12×9+8×9

(15+10)×8 =15×8+10×8

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交流提出猜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问: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吗?对他们的验证提出要求,随后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验证猜想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率。我并板书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律吗?

学生尝试我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乘法分配律,学生全程参与该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想一想,做一做。① 236×3+ 7×236 =(+)×

②(125 + 60)× = 125×8 + 60×8

2.判断:

2×(6 + 5)= 2 ×6 + 5()

(25 + 7)×4 = 25 ×4 ×7×4()

35×9 + 35 = 35×(9 + 1)= 350()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学生自主小结,我加以补充。通过小结该过程,学生谈收获,抒疑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对于本节课新知内容起到及时巩固的效果。

5、达标测试,当堂反馈

3×17 + 5 ×17(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20 + 30)(3 + 5)×17

PPT出示达标测试题,做到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人人清,堂堂清。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法一:12 ×9+8 ×9 15×8 + 10×8

法二:(12+8)×9(15 + 1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这样的板书设计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下载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简便算法——乘法分配率教案 一、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

    数学乘法分配律

    课题:乘法分配律第 2 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发现了自身很多得不足和需要学习得地方,再教学过程中再推导公式得时间上花得过多,学生总结得时间过少,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

    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2、经历共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