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双赢新授课教学模式
合作双赢新授课教学模式(中高年级适用)
山东潍坊青年路小学于洁
课前2分钟积累《经典诵读》——温故而知新
学习过程:
一、导入:简单直接【1分钟】
二、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1分钟】
三、小组自查预习完成情况(刚开始师出示检查预习内容及要求):4号给1号汇报,3号给2号汇报,互帮互助;完成者自己默背《经典诵读》【3分钟】
例:生字组词读一遍;抽取课文段落朗读;简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师抽查:生字、课文、内容(方法个性创新)【3分钟】(例:生字开火车;课文每组几号轮读;指名简述主要内容)
五、确定问题(围绕主题),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勾画关键词句,简单标注(写写感受);【2分钟】
2、自主学习后,将自己的想法与问题说给小组听,按照4、3、2、1的顺序在小组内起立发言,(同意他的想法,没有补充或有补充;不同意他的想法,我认为)一人说,其他组员当好听众,组长协调组织,统一答案,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标注或简单记录,以备组际交流;
【5分钟】
3、结对组长互换(横向对应),交流两组的讨论成果,解答他组问题;
【2分钟】
六、汇报展示,成果共享(推选代表全班展示,同意他的想法,没有补充或有补充;不同意他的想法,我们小组认为……师点拨提升,达成共识;过程中指导朗读,也可网络法扩展延伸,根据文章内容或主题而定)【8分钟】
七、妙笔心语,写法致用(妙笔心语,深化主题)【5分钟】
八、主题拓展,加深理解(主题丛书速读后,同桌交流,浅谈收获)
【5分钟】
九、达标巩固,总结提升【3分钟】(或填空积累,或学法提示……)
第二篇:数学组新授课教学模式
高一数学新授课“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课堂基本模式:
复习及引入——创设情景(新知形成)——新知应用——实战演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二、具体实施
1、复习及引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订正上一节作业,不超过5分钟,通过与本节课有关的作业引入新知。如果不需要订正作业,则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具体实例导入本节内容。
2.创设问题情境(新知形成):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采取阅读式教学法,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但有些地方特别抽象,就应先由教师直接讲,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理解。
3、新知应用:通过师生互研,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板书规范的解题过程,逐步渗透采分点,强化得分意识,适时的进行总结归纳题型特点与解题方法。根据题目的特点,合理的进行变式。如果题型比较简单,则可以先由学生做,学生讲,教师点评,逐个解决问题。
4、实战演练:有针对性地对本节梳理的基础、重难点、思维拓展题目进行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归纳小结: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进行总结,先由学生总结,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局部完善,选定小组代表,再由教师进行完善,注重增加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的运用,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解读,真正掌握数学课的学习方法。逐步增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布置作业: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延伸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篇: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教学流程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 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小故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相关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思想品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情境。设法让活动出现出乎预料的现象或故意让活动失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追问原因的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要突出新课题研究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5)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情景,明确新课研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激起学好新课的迫切愿望,愉快接受研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1)要领会老师为导入课题而设置的问题情景的意图,由情景明确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此时是明确问题,而不是马上把问题解决,此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要到新课学习完才能够解决。
(二)自主感悟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在经历中领悟,形成他们的认识、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1.启发引导点拨,调控自主探究方向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调控者,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自主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介绍可提供的探究条件,比如可将自主探究的问题制成学案投放给学生。(2)关注学情发展,及时进行学情反馈,不能把开放式搞成了放羊式。(3)科学加工处理学情信息,灵活采取调控方案,使学情朝着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4)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把学生的自由发展调控在课标要求的射程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稍加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暗示启发。(2)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最激愤的时刻、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点拨的方法(设置合适的思维梯度)、点拨的力度(突出指导性,减少暗示性,杜绝包办性)与点拨的标准(使其明理)。(3)设疑的问题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要提隐性问题,不要提显性问题,突出导向性,减少随意性,杜绝习惯性)。(4)不要回避必要的讲解,该讲解的就要讲透,该探究的就要探究充分。
2.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根据制订的探究方案,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究,要实事求是地整理分析探究资料,得出初步的结论(或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2)要实事求是,不得人为地修改数据。(3)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
(三)合作探究 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老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1.创设互动平台,评析多元信息 合作交流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析,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和情感共鸣,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得到完善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1)让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2)小组人员的搭配要兼顾各层面的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3)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互评,并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4)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与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2.展示交流成果,合作完善结论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要充分完善自己,就必须大胆暴露自己。学生在呈现自己的成果之前,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语的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在交流结束后,要客观分析各种不同的成果信息,通过科学整合完善自己的成果,并推选代表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形成结论.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2)要以成果分享,互相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
(四)走进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整个认识过程还未达成。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思生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1.启发运用新知 指导生活实践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过去的经历,纠正过去不完全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用“大家谈”等形式在班内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1)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生活的经历与感悟。(2)联系当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启发。(3)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经历与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2.运用所学知识 探究生活真谛 学生要勇于袒露自己的心声。同时,要关注他人的经历、感悟。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共同完善对问题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2)经历必须来源于生活,并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3)要珍惜交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五)拓展演练 知识+方法=能力。方法是在应用当中探究出来的,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也是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法。所以,新知探究结束后,必须提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解决,1.提供演练资源 教师提供演练题目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2)题目内容上要与新知较好地对应。(3)题目难度上要与学情相匹配。(4)题目数量上要少而精。(5)题目设置要突出主观性、开放性、灵活性。
需要注意是:(1)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可急于把中考题引入。(2)演练的结果要当堂反馈,不可作为向课外延伸的材料。(3)不要说(或写)黑板上没涉及到的,避免搞成了拓展课。(4)要定时间、定规范,及时评析,梳理出思路,归纳出方法。
2.自我演练升华 学生在接到老师投放的演练题目后,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主动投入,争取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1)要努力争取更多的展示演练成果的机会并把握之。(2)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中考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逐步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
(六)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知识主干,通过整体构建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时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要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主干的条件下,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2)要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关系。(3)要归纳出方法、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4)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4)对整合归纳的格式不要搞硬性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新知识的主干,构建出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结构形式。知识积累是能力升华的基础,新课结束时,学生主动归纳,明确解决了哪些问题、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问题等
第四篇: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出示目标 引导自学
出示目标可以是教学目标,自学提纲等。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应达到的要求,此处应注意三点:一是导入要激发学生兴趣,方式有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阅读导入,回忆导入等;二是自学提纲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三是自学提纲的设计一定要细化,以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为体系,使学生始终处入学习的主动地位。
二、创设情景 合作交流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创设的学习情景,合作研讨,探究学习,此处应注意三点:一是教师要组织好小组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培养团队精神;二是鼓励后进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三是注重探究实验指导,走到学生中去,去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矛盾。
三、点拨归纳 初次达标
在学生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此处注意:
1、小讲: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通过语言去整理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科学的观点,教师要成为有心的听者,做到少讲。
2、精讲:当学生心里矛盾交错,欲讲难解之际,教师进行点拨,使他们茅塞顿开。
四、诊断补偿 再次达标
针对教学目标:出示分步练习题,对优生可适当拓展,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1、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出示有代表性的检测题,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矫正。
2、检测题目要体现分类指导,异步教学,并尽量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批阅,做到及时反馈。
五、总结反思 评价展望
进行反思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检查掌握和巩固情况,通过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对各小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进行总结和评价,评选优胜小组,并针对下节内容对知识进行展望,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五篇: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新授课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课型,是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马列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获得知识;一是间接获得知识,即我们所说的课本知识。新授课上正是学生获得间接知识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因此,搞好新授课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二)功能目标
1.以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矫正反馈为主线,以课时目标为前提,教师精讲,学生多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启发性,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思维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三)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用于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
二、操作程序
(一)复习导入,提示目标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时间以5分钟为宜,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如下。
1.系统回顾。教师针对学习新授课所需的关键性旧知识,通过编排的诊断题组织系统回顾,为学习新内容扫清知识障碍,以利于知识的正向迁移。
2.创设情境。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设法对学生形成一种刺激,让学生产生排除这些刺激的意念。
3.揭示目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
这阶段在方法上可采用如下形式教师提问是非判断题、改错题、计算题、填空题或图形演示等。
(二)学习新课,理解目标
这是实现课时计划的关键环节。在总体安排上,这一环节一般要在最佳时间内完成,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1.抓住教材本质。从教材特点来看,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从具体到抽象的内容。如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这类教材应按照“先给学生提供数量足够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再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结论”两步组织教学过程;另一种是属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内容。这类教材与前类相比难度较大,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所以教师的指导应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学习的迁移。思维的转折点上点拨、分析、讲解。
2.理清学导思路。为使探讨新知的过程既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又具有启发性,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连续性启发题,以启发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此及彼地理解深知,使学习的过程思路清晰、设问恰当、演示规范、引导得体。3.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解,还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解,要着重让学生掌握实质,暴露思维过程,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三)应用练习,巩固目标 这是新知的练习应用阶段。总的应掌握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全面系统的原则。形式上可采用以下方式。
1.单项训练。是指突出本节课新的一点,突出本节课的基础部分。该训练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可做大量的练习,突出双基,着眼于技能,使练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综合训练。这一阶段,训练的题目应注意典型性、连贯性、完整性,练习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
(四)检测反馈,评估目标
这是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形成性测试,检验学习效果,以便摸清底细,查漏补缺。
1.拟题要求突出双基,突出重点,切忌题目偏难。2.检测形式要视内容而定,不拘一格,可采用问卷、口 答、板演等形式。
3.检测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巡回视查,全面了解检测情况及时矫正,及时调节。(五)补偿小结,达成目标
这一环节要以矫正补偿为核心,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发展提高,可按以下几步进行。1.组织学生对课堂笔记、试卷进行会诊,可以同桌为单位让学生自查、自评。2.教师汇总情况,抓住共性的问题,对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点拨。
3.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给予全面的指导,并给他们提供同类试题再练再评。
4.对本节内容作概括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评价,并布置作业。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要求
1.要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写出可行的教案,控制好教学全过程。2.教师的讲解应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富有启发性。3.配合讲授,恰当地使用板书和教具。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矫正反馈。(二)对学生要求
1.学生课前要对新授过程中运用的旧知识进行课前复习。2.要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动脑思考练习。
3.学生应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勇于创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中数学新授课模式(概念课)
一.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形式、手段,揭示和研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做好概念的内化与同化;通过概念课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重点难点
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把握、概念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正确表述、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三.突破措施
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
四.教学流程
1.知识链接提出课题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应以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并结合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2.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
3.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最后学生自己给要学习的概念写出一个定义,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引领其他同学进一步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概念。
4.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典型例题,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5.变式训练强化概念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概念。
练习题一般可分为三类:①围绕“懂”来安排练习,以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②围绕“会”来安排练习,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实现由“懂”到 “会”的转化;③围绕“熟”来安排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到练习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解题方法。
6.自主归纳升华概念 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7.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最后用一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在小组内批阅、修改,以达到强化落实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的目的。
五.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概念课应注意直观教学。
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多采用语言直观、教具直观、情境直观、视觉直观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概括和整理后形成新的知识,或从旧知识的发展中形成新知识。
2.概念课应解决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⑴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应该准确地给出它的含义。
对一些基本(原始)概念,不宜定义的也应给于清晰准确的“描述”。通过给概念下定义的教学,让学生从定义的表达形式及逻辑思维中去领会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根本区别。并注意对同一概念的下定义的不同方案,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⑵对概念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至混淆,并要解决好新、旧概念的相互干扰问题。
⑶概念教学还必须认真解决“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互译问题,为以后在数、式、形的运算、推理中应用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⑷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概念只是为了解题的错误认识。重视概念课教学的启发性和艺术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如选择、填空、变式等),从多个侧面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