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分数学习的起始单元,孩子们都学得挺不错的,所以这一单元考试成绩都比教好。掌握好的部分:
1、看图形能准确地写出相应的分数,也可以根据分数在图形中找出相应的部分。如第一、二题。
2、能正确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如第四题第3小题、第六题。
3、能准确地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如第五题。
存在的问题:
1、思维定势如第二题的第4个图形——看分数涂颜色此题做错的孩子都是涂成1/4,把他们叫过来订正的时候他们都能看出自己涂的是1/4,并且都能准确地改涂成1/2。这样的错误,不能单以粗心来分析,而是孩子考虑问题思维定势,不会灵活分析。因为一般按分数涂出阴影部分都是分母是几图形就平均分几份,然后看分子是几就涂上几份。而今天这题,分母是2,而图形却被平均分成了4份,分子虽然是1,但按照题意却要涂上2份。这题打破了以往的固有模式,需要孩子学会灵活分析。
2、不理解分母、分子的意义,如第四题的第1题——一根绳子剪掉了它的3/12,表示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份,剪掉了其中的()份,还剩()份。在分数中分数线、分母、分子所表示的意义分别是:所以这题的正确答案是:一根绳子剪掉了它的3/12,表示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12)份,剪掉了其中的(3)份,还剩(9)份。一些孩子错填为“平均分成4份(或3份、2份)”的,都是没能掌握分母、分子的意义。
3、未读懂题意,有些题目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导致做错。
第二篇: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学生成绩情况:
本次测试,总分5456分,平均分为88分;优良人数:39人,优良率为63%;及格人数为:59人,及格率为95%。其中最低分学生成绩是32分。总体来说,成绩不错, 但是后进生的成绩有待提高。
二、试卷命题范围及特点:
试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统计图表。本试卷通过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考查了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及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合理性。
三、改进与措施:
要重视书本上的每一个例题和习题,老师要善于研究这些题目。部分后进生老师要更加耐心地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范围及特点:
本次试卷涉及的内容较多,基础性知识也占了大多数,试卷安排也比较合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及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合理性。
二、学生成绩情况:
本次测试,总分5015分,平均分为85分;优良人数:33人,优良率为56%;及格人数为:52人,及格率为88%。其中最低分学生成绩是40分。总体来说,成绩不错, 但是后进生的成绩有待提高。
三、对后进生原因分析与补进措施。
经过耐心辅导,后进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太扎实,有几个小学生学习习惯还不好,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太差,还需要加大对个别后进生的辅导的强度,我现采用组长帮组员的学习方式,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进行多鼓励、多激励的手段,慢慢让小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有的学生考试时不够仔细,很多题目都会做,但由于不细心,便做错了。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四、特长生情况分析与培养措施。
在优秀生的培养中,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给优生布置一些提高性的作业,希望他们有更大的进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希望取得好的成绩!
第三篇: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发明坦克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坦克图片及字词句(或制作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摘读片段,感受坦克威力
1、出示坦克图片
大家看,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你对它的了解?
2、摘读课文片段:
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世界上首次冲上战场的坦克威力如何呢?请你先读读这段文字,再找出其中一个词语加以概括。(大显神威)
(2)、具体从哪感受到坦克一冲上战场就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3)、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它的威猛吗?
3、小结:英国坦克,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不仅把德国兵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更给世人带来震撼,给世界战场带来历史性的改变。那么,如此威猛的武器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字词:(1)检查认读
(2)出示矛、盾图片:谁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再示坦克图片:谁能介绍一下各部位的名称?(枪口或炮弹、轮子、履带)
3、用以进攻的矛和能够自卫的盾,与坦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再默读课文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是呀,一次普普通通的比赛,却使发明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拿起书本,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段,再次感受发明家的伟大创举,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4、延伸:每一种发明创造都来之不易,用于战争的坦克当然也不例外,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我们下节课再作研究。
三、巩固练习,学会生字书写
1、认读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
2、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3、重点指导:矛、盾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
坦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的学习
上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坦克的威力,也知道了坦克的问世是发明家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他是怎样集合的,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师边复述边恢复板书)
二、品味词句,探究设想思路
1、出示挂图,再现情景
你们看,这是当年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比赛时的一个画面,此时情况如何,请大家读读课文1至4段,并展开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2、当时情况如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一下?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情况的紧张危急?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齐读,说说你从句中哪些词感受到又紧张又危急?
(2)“如雨点般”去掉行吗,为什么?你能给“如„„般”换个比喻词吗?
(3)是呀,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右难以抵挡,这比赛是多么激烈,多么令人紧张呀!谁来读读这一句?
3、可是,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我们的发明家为了取胜,又是怎样设想发明坦克的呢?(1)、画一画:请再默读2、3、4段,随着发明家的设想,在脑海里一步步勾画坦克发明的过程。
(2)、说一说:发明家分几步设想出坦克的?(随机板书:铁房子、枪口炮口、轮子履带)(3)、议一议:每一步的设想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4)、理一理(看板书小结):你们看,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5)读一读:指导感情朗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文中道理
1、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使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正如课文所说:(出示句子齐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其实课文向我们讲述发明坦克的故事,也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再读句子)
2、留心生活,不难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就是采用集合的方法发明的,如:铅笔+橡皮=橡皮头铅笔,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不少的方便 ;鞋子+轮子=溜冰鞋,既加快了行走的速度,又丰富了我们课余的生活……你也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3、这个道理除了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哪些方面呢?
4、总结:是呀,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让我们再次铭记:只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除了这个道理,文中还有哪些好词佳句你想积累?(读读背背)
四、做做练习,加强积累、迁移
1、必做题: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选做题:(1)选用“如……般”、“像……似的”或“像……一样”写一句话。
(2)学当发明家:你也能集合生活中两样或几样事物的优点进行发明创造吗?如果还能写下设想思路那就更棒了!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会动
+
+
坦克
铁屋子
枪口、炮口
轮子、履带
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⑦引导学生质疑。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③给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 ——→ 永久
忍让 ↑↓ 奚落
铁罐
坚硬 ——→ 氧化
28狮子和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头饰,课件等。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2、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3、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找找。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
我们的祖国多么,多么!多么,多么!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皱眉)
3、练习: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过渡: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四、师小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险些送命
狮子和鹿
鹿腿——难看(有力)逃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b.小组交流。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④集体读、背。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第四篇: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试卷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12分1、250+260283-989000÷3125×8360×084÷4120×4480÷4320×30÷1272÷4×4100÷25×0
二、填空。9分
5000米=()千米4000克=()千克6吨=()千克 60厘米=()分米8千克=()克7米=()厘米 4500厘米=()米9分米=()厘米3000千克=()吨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8分
1、小明体重35()。
2、数学课本长21()。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4()。
4、一袋食盐重500()。
5、小林身高140()。
6、课桌高7()。
7、每袋面粉25()。
8、学校教学楼高13()。
四、在()里填上“>”“<”或“=”。8分
3千克()2950克4250千克()4吨5吨()5100千克 400厘米()4米80厘米()8分米10吨()1000千克 3400米()千米860分米()9米
五、计算:12分1、22毫米+38毫米=()毫米=()厘米2、4米-6分米=()分米3、1吨-800千克=()千克 4、1米-62厘米=()厘米5、46吨+54吨=()吨 6、48分米+52分米=()分米=()米
六、用递等式计算。9分
585÷3×75876-3870÷6146+2954÷7
七、文字题。10分
1、被除数是375,除数是5,2、甲数是乙数的3倍,乙数是150,商是多少?甲数是多少?
八、应用题。32分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照这2、1袋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 样计算,6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重共1吨?
3、粮店运来花生800千克,运来的
4、某工地运一批货物,已经运了200 小麦的重量是花生的5倍,运来小 吨,剩下的是已运的3倍。如果 麦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剩下的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要运多少吨?
5、一箱苹果和一箱梨共重70千克,已知一箱梨比一箱苹果10千克。每箱梨
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第五篇: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
鄂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参考教案
19、山茶花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以独立探究为主,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在重点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并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忍、顽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体会山茶花的美,学习山茶花坚忍、顽强的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山茶花的色彩、形态的美和坚韧、顽强的精神。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忍、顽强的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山茶花吗?大家一定想看看美丽的山茶花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山茶花》,一起领略山茶花的美丽吧!板书课题:19、信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课文。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3、师生共同正音、纠错。
三、写字指导
1、独立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想一想应该如果记忆。2、小组内交流。
3、将比较难记和易错的字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体会,初步感知课文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师生共同评议。2、默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学习体会: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号。4、全班交流。
5、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
五、课堂练习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山茶花的美丽,大家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起来探究山茶花到底美在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思考:山茶花美在哪里?
仔细阅读课文,把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并多读几遍。2、教学课文2、3段。
(1)由学生回答导入。(教学第2段)从这一段中你都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山茶花树枝上有许多种颜色,甚至一朵花上也颜色不同。读了这一段,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山茶花给你的感受吗?(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说得真好,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山茶花多美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2)教学第3段。
在众多颜色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三种颜色,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①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也感受到了山茶花的美丽,大家想看看美丽的山茶花吗?(出示图片)生齐读课文。
②
出示三句话,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都是比喻句)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像、仿佛、是)你能用这种方法描写红色和紫色的山茶花吗? ③
除了颜色,我们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山茶花的美?
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山茶花花型的句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多美丽的山茶花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它的美丽吧!(出示图片2遍)第2遍让学生随着画面齐读课文2、3段。3、教学课文4、5段。
多么美丽的山茶花啊!可它为什么会这么美丽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5段,把你找到的句子或词语划下来,然后反复朗读几遍,仔细品位品位。
抓住“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多力气,开出的花怎么能不美呢?”引导学生体会山茶花坚忍、顽强的精神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板书:坚忍、顽强
出示“果真特别!”强调感叹号的用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教师小结:山茶花骨朵果真特别,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风吹雨打,它总是那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的准备着,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让我们再一次拿起课本,一起来感受山茶花那股特别的劲儿吧!
4、畅谈感受。
你认为山茶花最美的是什么?
师小结:山茶花美,山茶花的精神更美,山茶花正是凭着坚忍、顽强的精神才能开出如此神奇、美绝的花。我们忍不住要赞叹:啊,山茶花骨朵,好一股特别劲儿!生齐读。
三、拓展练习
1、教学两种不同的问句。
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新花的骨朵。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多力气,开出的花怎么能不美呢? 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
师小结:像第一句这样自问自答的句式叫做“设问句”,像第二种这样不需要回答,答案已经在问句中的句式叫做“反问句”。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学会正确地使用这两种句式。
2、学了这篇课文,大家一定都很喜欢山茶花吧!谁能来夸夸咱们的山茶花!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
四、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山茶花的美丽,更被山茶花那坚忍、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让我们以山茶花为榜样,学习它坚忍、顽强的精神,力争在今后的日子取得更大的成绩,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吧!
板书设计:
笑着面对一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认读二类生字,并能理解由它们组成的词语;能用 “康复”、“意外”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到桑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段落是描写桑兰面对苦难的,仔细读一读,体会桑兰坚强的意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桑兰如何面对困难。教学准备:电子备课。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微笑着面对一切》。
2、老师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4、谁微笑着承担着一切?为什么能微笑着来承受呢?我们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来解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⑴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
⑴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出示:
省体操队
训练
人选
技术
摔下来
固定套
询问
治疗
脊椎
配合 毅力
瘫痪
气喘吁吁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指导学生从平翘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几个方面加以注意。⑶去掉拼音读。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自由轻读,要求: ⑴读正确、流利。
⑵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⑶不能解决的作出标记。
4、检查,了解字词掌握情况。⑴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失声痛哭
剧痛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⑵提出不理解的词,同学们当场解答,答不出的共同查字典解决,或教师解答。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6、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谁微笑着承受着一切?她所承受的“一切”指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有关句子。交流。第二个问题可以用文中第4、5、6、7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回答。
7、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小结并提示下节课的目标
我们通过初读,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也知道了桑兰以微笑承受着她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事实。那么,她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天大的不幸”,为什么还能微笑呢?她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桑兰在比赛中不幸摔下,导致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桑兰并不气馁,而是用微笑承受着这一切,17岁的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她有什么样的精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精读课文,回答我们的疑惑。
二、精读课文第2--4自然段 出示句子: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1、齐读。
2、桑兰的美好人生是什么?自由轻读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画出最能体现桑兰人生很美好的词,有感情地读。优秀 跨入 人选 多次参加 赢得荣誉
4、可当桑兰摔下后,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这对桑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4--7自然段
1、桑兰是怎样面对这天大的不幸的呢?
自由轻读第4--7自然段,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再读第4--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她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她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的句子。讨论交流。
3、你认为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呢? 指导朗读,品味。
4、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到,桑兰真是个坚强的小姑娘。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然而她用的毅力,的精神,承受,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二、仿照第4自然段,想象作文
1、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结构层次。(1)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结构层次。(2)讨论交流。
2、出示第5自然段,想象、仿写。(1)指名朗读。(2)师述:(略)
3、生想象作文,师巡视指导。
4、生交流、反馈。
三、作业练习
1、造句。康复 意外
2、在下面的句子上适当的词语。
⑴桑兰 忍着剧痛配合医生,轻轻哼着乐曲。
⑵ 前来探望的队友失声痛哭,桑兰没掉一滴眼泪。⑶ 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她能微笑着承受一切。
⑷在桑兰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 可以自己刷牙,可以自己穿衣。
21一次著名的冲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重点词句激发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过程与方法:
1、抓住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情感,从而理解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紧扣第2自然段,体会派特利那种不屈不扰的运动精神。
2、感受事件氛围,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教学重点:
抓住“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这一句中“不屈不挠”理解。教学难点:
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教学准备:电子备课。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
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刘翔的冲刺镜头——从多角度拍摄)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这些照片都是刘翔在奥运会男子110米竞赛最后冲刺的时候拍摄下来的。他冲刺的一瞬间将永远牢牢记在我们的心理,因为他标志着我们中国人也能站在运会的短跑项目的金牌领奖台上。(特殊的意义)
(教师出示语句练习“这是一次()的冲刺!”)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与“冲刺”有关。(出示课题《一次著名的冲刺》)我们将时间向前推移,来到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课件显示时间推移,并出现派特利的图像)他名叫派特利。
我们的课题《一次著名的冲刺》,就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引导自学: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连贯,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电脑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3、检查词语的读音:消耗
蹒跚
搀着
冲刺
霎时
掌声雷动
根据
成绩册
不胫而走
不屈不挠
4、游戏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
3、师小结。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刺
声
脚的写法 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读完后看看关于派特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运动员,坚持跑完比赛,没获得金牌„„)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派特利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马拉松比赛的最后冲刺。没有获得比赛的金牌。
提问1:那么为什么派特利没有得到奥运金牌,他的名字却流传至今呢?
提问2:派特利没有得到金牌,那么你认为他是不是一个失败者呢?(引发学生的分歧)
(请同学们再一次阅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呢?(认为自己找到答案的同学,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二、三自然段)
(坚持跑完全程、不屈不挠的精神„„出示“不屈不挠”)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派特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重点读第二段,开始找重点词体会派特利的“不屈不挠”。)
(蹒跚、五次、咬紧牙关、爬、一步、两步„„,再次晕倒、搀着
五次、爬、一步、两步„„,引导学生先说后读,联系学生实际体验,激发学生情感。)通过这个历史性的场面(出示“历史性的场面”)我们感受到了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个读、齐读、教师范读“历史性的场面„„跑过终点。”)教师小结
比赛结束后,有记者采访场外的观众:“你认为派特利的这次奥运之旅是不是没有意义的呢?”
你就是场外的观众。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说——教师引导结合派特利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教师出示例子王义夫„„)
教师小结(美国„„从此„„的名言“不胫而走”,简单理解“不胫而走”)(出示“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重要。”“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二、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1、“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话蕴含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2、为什么这次冲刺成为了著名的冲刺?
古诗诵读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2、指名朗读。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3、教师小结。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语文乐园七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6组同义词。
2、积累8个与坚韧顽强有关的成语。
3、积累格言并感悟。
4、学习一则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成语的兴趣。
5、引导学生收集和积累富有激情给人力量的话语。
6、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自信的品格。
7、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抓住重点、突出特征的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读中自主探索、发现、体会字、词、句的特点。
2、在朗读与讨论中理解格言的含义。
3、学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识字、学词、读句的兴趣。
2、培养与激发阅读格言的兴趣。
3、有乐于表达自己感受的勇气。教学重点:字、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抓住重点、突出特征的写作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我来试试” 教学步骤: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词语,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词语。
3、交流我的发现。
4、教师总结:它们的意思相近。
5、比较:谁能辨认出这些双胞胎?
6、游戏:找朋友。二 读一读。
1、自由读词语,思考:这些词语在意思上有何共同点?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说说“你的发现”。
3、边读边回想:你曾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词语?
4、全班交流后齐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如“逗号”。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成语故事,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全班评议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二、探究与发现。
1、读一读桑兰的话,体会语言的力量,鼓励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气势来。
2、你能从书中在找出类似这样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3、谈听后感。三 口语交际。
1、读一读对话,想一想:你喜欢谁?为什么?
2、小组交流:你觉得自己勇敢吗?你认为我们班上谁最勇敢? 3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第三课时
一
回忆:
我校开展的秋季运动会上,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项目?哪个运动员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观看有关录像)
二、指名交流后,出示本次习作的主题——我们的运动会
三、该如何写,才能把这些有趣的项目、这些了不起的运动员记录下来呢? 向范文学:《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次著名的冲刺》:抓住自己感受最深处写具体,不可面面俱到。
四
学生动笔写作。教师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