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On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文化差异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论《在另一个国度里》中的象征主义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On Pragmatic Fail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On the Tragic Death of Martin Eden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The Positive Impact of English Movies on Oral English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从委婉语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英汉颜色词 “红” 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
执著——赏析《暮光之城》女主角Bella的爱情观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s of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意象图式研究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On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of Tess and Jenni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ennie Gerhardt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119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132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134《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45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46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论《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51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
152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53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154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155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56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5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58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59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160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161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162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63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164 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
165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高校网页的汉译英
166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16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
168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
170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171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172 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73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74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175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76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7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78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179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180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81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182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183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184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185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186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187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188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89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90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91 浅谈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
192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193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194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195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96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
197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 198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
199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200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第二篇:试论鲁迅作品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试论鲁迅作品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一、麻木和愚昧――逃避的反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作品描写了一些麻木和愚昧的女性,但这也是当时一种特殊的反抗形式――逃避的反抗。
华大妈是《药》中一个“小人物”,鲁迅将她置于一种凄凉、晦暗的场景中,让她背负人生的重负,在穷困、失意、不幸中艰难地挣扎,暴露出的是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昧。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病,倾其所有,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但是,病魔还是无情地带走了年轻的小栓。鲁迅在《药》中还设置了华大妈与夏妈妈在坟场颇具讽刺性的相遇,道破了这两个女性因为自己的愚昧、麻木、安与现状而遭人利用,走向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
与华大妈一样,鲁迅作品《明天》中创作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她也有着勤劳善良的品行,溺爱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为他们打算。她是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
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是妇女争取、反抗的时候了,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希望她能有一点觉醒啊。
二、顺从与自杀――无奈的反抗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子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愚昧无知的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而像单四嫂子一样的祥四嫂子、爱四嫂子还在层出不穷。
《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的卖给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做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是有一些反抗觉醒意识的,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权力和平等――主动的反抗
如果说祥林嫂的反抗是被迫的,被动的,那么爱姑的反抗则更多的带有主动和强势的成分了,而且她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离婚》中的爱姑,是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的。爱姑与单四嫂、祥林嫂一样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但是她的反抗更主动,而且也更长久和猛烈,在初期也取得了一点胜利。这个善良的农村女性,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泼辣,勇敢,并进行了坚强和持久的抗争。爱姑的反抗,首先的原因是丈夫要遗弃她,而她本人在施家又是符合传统妇道标准的,这就是她奋起反抗的直接原因。而爱姑毕竟也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社会经验的农村妇女,她在斗争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局限性。爱姑的斗争,比起祥林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她有不示弱的勇气,这对她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鲁迅先生塑造的爱姑形象,是一次大的突破,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平等的一大尝试,但也反映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和反抗的艰难。
四、希望与新生――觉醒的反抗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自奴隶社会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一直存在,到进入封建社会,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至理名言,“三从四德”为教女之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子被剥夺了与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便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位幸运者多读了几本书,那也只能秘而不宣,只有自己知道罢了,否则定会惹人非议。因此,才情皆高的林妹妹明明满腹诗书,可长辈问及时回答仍是:“不曾读,些许认得几个字。” 海棠社众姐妹的佳作也是不能流出府外的,否则会引人笑话且名声不好。由是,古代女子的教育可见一斑,此种状况一直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进而开始了近代女子教育艰难的发展历程。
子君是《伤逝》中的女主人公,是知识型的妇女形象。她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性,子君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另一方面的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虽然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中冲出来了。她与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她那凄丽的悲剧形象将使中国妇女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虽然单个人的反抗以失败告终,但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
妇女要获得现代意义上的解放,而做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因此,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倍加赞赏刘和珍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时,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此的从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刘和珍,这已不是娴雅温柔的东方女性,刘和珍这个青年女学生在向社会发动主动进攻,虽死犹未悔。中国女性,正是到了刘和珍这一代才算觉醒了,中国女性的三从四德,被冲的干干净净,个人的独立反抗再刘和珍等人身上被唤起,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今天看鲁迅作品,看为革命牺牲的刘和珍,仍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她以自己瘦弱的臂膀挑起解救祖国的重担,她的勇毅与坚决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结语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将那些受尽欺凌和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用其犀利的笔锋塑造出来,体现了他对妇女出路的不断探索,不断思索。鲁迅给我们揭示了要想战胜封建势力,就要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反动思想的束缚,反抗封建势力。这一个个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就是一篇篇讨伐封建专制文化的檄文,是呼唤中国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编辑/刘佳)
第三篇:浅谈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
浅谈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几篇典型的希腊神话,寻找它们的共同点试述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
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远古时代,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类的知识水平,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就显得十分弱小无能。因此,人们就把那些无法用生活知识解析的现象归结到神的身上。久而久之,神在人们的心中便变得形象化,同时创造出许多神话故事。
古希腊人为了面对各种灾害威胁,于是就创造了各种与强大力量抗争的神话。而它们都贯穿着一种抗争精神。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是这样描述普罗米修斯的:天地出现之初,并没有人类。普罗米修斯用河水把泥土润湿,再把它照自己的形状捏出来。他从各种动物的心摄取善和恶,让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仅仅有着半条生命的生物。再传授给他们各种知识,技术。这一切引起宙斯的嫉恨,因而拒绝给人类完成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种。但普罗米修斯却从太阳神那儿偷到了火,并带给人类。他这样做,遭到了宙斯的报复,被钉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这个神话情节丰富,深刻地体现了反抗精神。是处在童年时期的希腊人面对各种灾害威胁、与各种强大力量抗争的写照。希腊这种表现反抗精神的神话还有很多。例如:为民除害,取狮皮擒牝鹿,杀九头蛇,取得十二项英雄业绩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为了实现诺言,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终于割下女妖美杜莎之头的柏修斯——《柏修斯》;不敬勒托,而遭到所有子女被神射杀,最后自己变成整日以泪洗面的大理石的尼俄柏——《尼俄柏》等。
这些神话故事都十分曲折奇妙,体现出了古希腊人面对强大力量不屈服,敢于起来斗争的精神。希腊神话主要体现的是反抗非自然力量,如普罗米修斯反抗强权、俄狄蒲斯反抗命运、美狄亚反抗背叛等。哪为什么希腊神话主要体现的是反抗非自然的力量呢?这和当时希腊的社会制度有关,当时希腊是私有制出现的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发展,主要矛盾已不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而是社会内部的斗争,很多神话都体现了当时的阶级分化。《普罗米修斯》所体现的就是新兴的奴隶主与守旧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事实上他也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而在《尼俄利亚特》中神的庇护下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战,体现的则是由奴隶主主持、奴隶闻的一场角斗。而且,希腊神话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几乎每一个主人公都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来体现个性特征。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达到出现阶级的程度,希腊人意识里自身是以个体存在的,追求人性解放就更推动他们进行反抗。与中国上古神话表现集体精神相比,希腊神话的反抗更注重个性的追求和自我的满足。
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所体现的往往悲大于壮。这中国上古神话不同,中国的神话英雄斗争不依靠神和英雄以外的神秘力量来帮助,就算是反抗失败也表现得宁死不屈豪气万丈。而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反抗斗争常常会被一种与神相关联的命运观念所左右。普罗术修斯在坚持斗争时认为:“无论谁,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给的痛苦。”普罗术修斯靠命运来忍受痛苦,也靠命运来坚定信心,命运使他解脱,也使他同宙斯和解。《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间的战斗,更是直接由命运之神来决定胜负。俄狄蒲斯也处处与命运进行斗争,但命运处处与他作对,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命运之神的安排:杀父娶母,在命运的不可抗拒中,体现一种悲哀的失败。
第四篇:喜福会观后感
从《喜福会》看跨文化交流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四位母亲,她们生长在中国,准确的说是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而她们每一位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些不幸的遭遇和或多或少悲痛的回忆。四个女儿,她们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和文化,竭力融入美国社会,她们一方面抗拒母亲的施加给她们的希冀,另一方面身上已经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母亲潜移默化对她们的影响。
片头的独白说“老妇人记得多年前于上海,曾花费不菲买下一只天鹅。„„旅途中,她告诉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个像我的女儿,在那儿,她无需仰仗丈夫鼻息度日;没人会看低她,因为她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我要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天鹅。„„这羽毛虽不值钱,却是来自遥远的国度,一直载负着我的期盼。” 这一根鹅毛承载的是母亲沉甸甸的期盼,她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重演,希望女儿不像她一样是只不起眼的鸭子被人驱赶,她希望女儿成为一只高贵的天鹅自由自在。母亲希望女儿能承袭她的愿望和期盼,能过上母亲理想中的天鹅般的生活。
“她们忧心忡忡,虽然女儿们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却轻忽了她们来到美国的梦想。”女儿们在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中艰难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得。同时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集中表现为四对母女在相处中的矛盾、误解以及沉默。女儿们想极力摆脱中国式的文化模式,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文化之根,仍落入与母亲相似的命运中去了。“我们宛如上楼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命运。”所幸,最终母女们能坦诚地交流,女儿们理解了母亲们的苦心,母亲们也卸下了心中的担忧。这一场跨文化的交流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这是一部改编自华裔作家小说,由华裔导演执拍,由华裔演员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因此整部戏处处可见跨文化交流、传播以及冲突中的真实细节。首先是语言,影片以英语为主,母女间的对话也都是英语,主人公君还要求阿姨们不许讲中文以防她们打麻将作弊。因为君(包括其他的女儿们)听不懂中文、看不懂中文,也不会说中文。语言有很多种作用,包括交际、情感表达、表达身份,还有区分文化。母亲和女儿语言上的隔阂也是造成她们多年来交流失语的一大重要因素。并非母语的英语或许难以传达母亲们的良苦用心,更难以向女儿们传递传统的文化。其次是喜福会,喜福会是君的母亲苏一手操办起来的,是每周联络起四个母亲的一场重要的聚会。母亲们在喜福会里寻找文化的认同和慰藉,在这里她们可以打麻将,可以做中国菜,可以用中文拉家常。这一种聚会的形式和意义类似于同乡会。这是外国人所没有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乡土情结,他们的根深深地种在中国的土地里,种在家乡的土地里。不管走得多远,那一缕的乡思也会牵扯着出门在外的游子,引他们频频回望故乡。中国人对族群文化很看重,有很强的过去时间导向,所以不仅是海外,国内的各个省市也都有大大小小的同乡会存在。一群有相近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通过同乡会寻求陪伴和慰藉,也能更好地保存下他们的传统文化。然后是高低语境,当安美阿姨端出她的拿手菜——蒸鱼时,她说“这道菜做的不好,味道有些淡,请包涵”,这是中国人表示礼貌的自谦,或者说是极其含蓄的自夸。而不懂中国文化的理查则理解为蒸鱼的确味道不好,自作主张地帮安美阿姨倒了许多酱油在菜里。当然后果是非常尴尬的了。这一场景很充分地表现了不同文化间的高低语境。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少,而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价值观,比如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而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载体,比如美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以处于低背景文化的理查自然不
会领会处于高背景文化中的安美阿姨所说的那些自谦的话语。
影片中幼年的女儿们跟母亲的回忆,让我想起一份研究,关于在美国的父母的认可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者观察了孩子对父母认可的重视度,当研究者告诉孩子们测试的成绩将会告诉他们的父母时,亚裔孩子明显会更加努力希望展现更好的成绩,而美国孩子则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反而他们会问:“So What?!”可以看出,即便这些华裔的孩子成长在美国,接受美国教育,与美国人交流,而且或许也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但是那些文化里的烙印是磨不去,那些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他们与生俱来的东方面庞以及烙印在骨子里的传统价值观使他们在美国圈子里又被排斥为“他者”。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家庭里两代人的交流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上一代人往往持有中国式的文化,而下一代人往往既不愿承袭老一辈的文化又不能完全进入到西式文化圈内。这样艰难的家庭交流是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言行风格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也正如影片最后那样,要跨越这样的隔阂必须双方都坐下来坦诚地交换意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
第五篇:喜福会 读后感
Keep Faith with Hope
The Joy Luck Club, written by Amy Tan, is the first English novel I have read.I was attracted by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a book filled with hope that matters to everyone.Before they came to America, they had their own stories that have life-long influences on them.Suyuan Woo has a husband who was an officer with the Kuomintang.Her husband took her and their two babies to Kweilin for their safety when Japan launched a war to China.But she finally had to run away from Kweilin, on her way toward Chungking, she lost everything, including the babies.An-mei Hsu , whose mother married a rich businessman in Tientsin as a concubine, witnessed her mother’s unlucky life in a prestigious family and her mother’s death.Lindo Jong was forced to betroth to a boy she has never met when she was a little girl.Ying-ying St.Clair from a rich and powerful family in Wushi married a playboy and had an abortion in despair.These four women escaped from their hard life in China and came to America to pursue their new life.My favorite part of this book is their experiences in China.This part fully describes an old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the fate of women in China.Most of them are fetter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living through a depressive marriage life.Compared with thousands of hundreds of women in China, these four women, to some degree, are fortunate.At least they have the chances to bury their past and start their new life.Just like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says:” Then the woman and the swan sailed across an ocean many thousands of li wide, stretching their necks toward America.”
In America, the four women remarried, had offspring, and gathered together every week to play mah jong.They called their party “The Joy Luck Club”.Every week one of them host a party to raise money and to raise their spirits.They made delicious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played mah jong and talked about their current rosy life.When Jing-mei played mah jong instead of her mother, she said in mind:” And I am sitting at my mother’s place at the mah jong table, on the East, where things begin.”
I admire these four women.Because I think that there is nothing in our life that is worse than breaking our life into pieces.But these four women, even reaching in a state of almost utter adversity , have strong faith in hope.I would like to quote a sentence in the book to conclude my passage----“The worst possible thing, would one day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