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中的核心指导思想全面创新理论
企业管理中的核心指导思想全面创新理论
刘宝铭(福建省筑路机械厂350002)
[提要]全要素创新是全面创新管理的核心,主要包括技术要素(产品和工艺)的创新及其协同机制、非技术要素(战略、组织、市场、文化和制度等)的创新及其协同机制以及技术与非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全面创新管理全面创新管理全要素创新 技术创新 非技术创新
Core guiding idea general innovation theory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bstract: All constituent innovation is the core of gener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which mainly includ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factors(production and process)and corresponding cooperation system, innovation of non-technology factors(strategy, organization, marketing, culture and institution etc)and corresponding co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system between technology and non-technology factors.Keywords: gener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ll constituent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第二篇:浅论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创新
浅论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创新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文化制度的逐步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创新实践提出了建议。关键词: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践,创新
全面预算管理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再加之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瑕疵问题,所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述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预算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控制和考核,并使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得以统筹安排,从而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通过此活动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预算目标缺乏战略导向
企业发展战略是结合内外部环境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企业经营进行指导。目前,部分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战略的重要性,预算目标制定没有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而是以上级行政命令或短期利润目标为根本目的,缺乏对企业长期战略的考虑,形成了只重视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效益的弊端,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未来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冲突,各期编制的预算指标衔接性差,全面预算管理常常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
2.全面预算缺乏协同效应
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其核心职能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目前,部分企业全面预算不够全面,没有做到计划、生产、销售、投资等各有关部门的横向协同,未严格按照“以生产任务确定工作量,以工作量确定价值量,以确定的价值量优化工作量,以优化后的工作量确保生产任务完成”的预算思路。特别是部分企业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全面预算信息传递与共享效率较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相互割裂,同时缺少必要的沟通机制,导致全员参与性差。更多期刊发表详情请联系QQ:1286503325联系电话:***
3.预算考核执行缺乏刚性
把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者、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严考核,硬兑现,才能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年终考核时往往剔除生
产经营的特殊性等客观原因对经营绩效的不利影响,其结果就是各责任单位较好完成了经济责任制,营造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局面,使考核流于形式,从而影响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失去控制力。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创新
综合目前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应认识到加强其创新实践的必要性,因而使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总结多年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全面预算在企业实践中提出的创新方法如下:
1.凸显价值增值的预算管理
价值管理不是简单替代传统的财务管理,而是对财务管理内涵的拓展和升华,其通过对各种价值驱动因素的整合和梳理来实现价值增长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价值管理的过程涉及目标规划、预算编制、管理报告以及薪酬制定四个环节的内容,随着价值最大化的上升,价值管理作为一种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增长的管理方法,为企业整体的经营思想和财务管理理念提供了依据,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佳模式。基于资金价值的增值,在安排资金预算时按“压存量、控规模、理结算、抓清收、调结构、提效率”的管理思路,严格控制“应收账款”、“存货”、“付息债务”等资金占用指标,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防范经营风险。
2.体现企业战略的预算管理
企业战略目标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而预算目标制定作为实施全面预算的关键部分,应该围绕着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展开,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来制定财务预算目标。根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考虑“走出去”发展战略、“去枝强干”及“内涵式”的发展思路,在预算安排上需合理配置资源。投资方面: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增加勘探开发投资,减少或清理整顿非主业投资;资金方面:加大海外筹融资力度,增加主业贷款授信额度,减少辅业资金净流出,提高资金管理集中度;效益方面:增加海外投资回报率、主业的内含报酬率,降低辅业盈利或削减经费支出;成本方面:通过“建标、对标、追标、创标”成本标杆法管理,开展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引导企业注重“内涵式”的增长,提高成本核心竞争力;绩效方面:设置海外薪酬长期激励,加大主业奖惩力度,维持辅业薪酬水平。
3.引进经济增加值的预算理念
经济增加值(EVA)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综合指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市场销售、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均可以影响EVA的业绩表现。EVA的计算方法为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影响EVA的关键驱动因素即利润和资本占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不断提高经营利润、降低资本占用和有效利用资本来提升EVA。具体来讲,在增加利润方面主要有扩大收入、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增加投资收益、合理避税等。在降低资本占用方面主要有通过缩短收款期、加快存货周转、合理控制货币资金存量等措施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产周转率;盘活固定资产存量,有效利用固定资产;合理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回报率;严格控制付息债务规模等。
4.强化信息系统的集成运用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实现网络连接、信息传输、实时查询和过程控制,保证预算的编报、审批、执行、控制都能通过网络系统实现。通过信息技术将一些无须人工干预的管理标准、参数等嵌入到业务IT系统中,形成系统刚性约束;同时针对标准化业务处理,开发监测、稽核、对账等IT系统,增强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实时监控能力,将生产作业信息及时转化为预算信息,实现从“人控”转为“机控”的转变,达到即时查询、模拟分析和实时控制的目的。实施ERP可以将计划管理、投资管理、资产运营、物资供应、财务核算、全面预算等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系统管
理,运用ERP在线管控、及时精确报告提升全面预算的过程管控力度,促进规范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5.创新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不仅有财务因素,还有非财务因素。因此在设置评价指标时,首先应该考虑体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指标,如资源占用量、资源替代率、市场占有率;其次应包括财务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另外,评价指标应根据企业规模、管理难易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评价方法不但要应用定量评价,而且要应用定性评价;不仅要应用综合评价,而且要应用动态评价、全生命周期评价。激励机制应将短期效益与长期业绩统筹考虑;设置长期薪酬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没有实现预算目标而需要承担责任的相关部门和个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横向竞争。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时,创新实践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彩云,关于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探析[J]现代商业,2011年29期
[2]张素会,论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J]经济论坛,2011年12期
[3]苏黎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J]冶金财会,2005年08期
第三篇: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
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这些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
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三、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例如丰田公司,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汽车企业之首,很大原因在于它每年有100万个创新,人均贡献35条创新,这也是它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员工创新建议一旦采纳即给予物质奖励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和机制无疑对加强管理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第四篇: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第五篇:企业管理创新)
如何做好企业创新管理工作
技术创新要有一个好方法!
实战派营销管理博客论坛资深订货会培训专家郭汉尧老师指出:技术创新要有一个好方法!
——实行产学研结合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变革,即使是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在所有的科技领域拥有优越的条件并包打天下。作为一个企业,力量毕竟有限,因此需要把眼睛盯住社会,依靠科研院所的力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把握创新开发的方向
过去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弊端不言自明,对创新和品牌产品的发展也必然是低水平的重复。因此必须注意调整好投资结构,在增量配置、存量重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工夫。
——选择正确的形式。
在技术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中,不同的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选取自主的形式、合作形式或模仿的形式。
——做好落实工作
落实工作可以说最难,但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又必须讲落实,否则,只说不做,一切都是空的。一是要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职能落实,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没有收获的仗;二是要在管理上落实,包括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信息管理、统计管理,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建立起一个独立、严密、高效和管理机构;三是要在有效性上落实,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四是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技术创新锻造了品牌,它强劲的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世间没有万应灵药,也没有不费力气就能得到成果的捷径。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还得提倡,有了这种精神、落实才有把握,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才能展示它光辉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