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

时间:2019-05-12 21: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

第一篇:“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最根本的制度,也是出版单位内部微观管理的基本内容。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以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根本制度为突破口,对整个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这既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单位的现实选择。三项制度改革的难点与症结集中体现为旧有体制束缚与企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矛盾的焦点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出版企业内部,只有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体员工的统一的劳动用工机制和收入调节机制,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劳动特权和分配特权将不再存在,竞争将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我社通过讨论,总结意见如下:

一、“员工能进能出”

伴随国企转型,国企中的人员也经历着转型。国企中的优秀人才接受新观念、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不单适应转型后企业的需要,也保持了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有能力有机会自主选择企业和工作。另外一部分员工,由于企业计划安置多、培养机制少,加上自身的观念与能力问题,导致市场适应性差、生存能力低,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保护”。因此,国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也牵扯到很多社会问题,如何在保证平稳、安定的前提下,使国

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得以落实,需要考虑“增加投入”的策略。

我社亦存在部分人员需要分流的问题,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家需要为员工过去几十年为国企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作出认可和补偿,也需要为员工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职业培训和培养予以补偿。希望集团能为各出版社向政府争取政策及资金以解决人员分流问题。

二、解决员工身份障碍

由于过去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复杂,涉及“干部、集体工人、自聘人员”等各种成分,现在在企业机制下人员成分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因部分集体工人和自聘人员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但鉴于其身份在竞聘、职务安排等过程中始终无法给予合适的安排。故希望集团能针对该情况,打破身份问题,制定合理政策,为一些优秀的工人争取工作利益,也为我社培养优秀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挑战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整个改革中最敏感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三项制度改革的落脚点,改革实践中着力较多的也往往是这一部分。但综观整个行业的改革进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仍未能充分体现,体制性弊端依然突出。

一是职工收入的很大部分未能和企业效益挂钩,固定收入在职工收入总体构成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大,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化。现行的工资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工

资确定的主要依据是职工的身份背景,如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别等,核心因素是资历的积累。

二是新旧体制下的员工存在差别待遇,同工不同酬。目前出版单位聘用员工的待遇千差万别,大部分是通过劳动合同约定,领取固定报酬。相对于正式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来说,聘用职工的报酬标准本身就不算高,加之其收入与工作业绩不能挂钩,势必影响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分配形式单一也是目前分配制度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尽管改革已经历十余年,但分配制度的总体格局仍未有大的改变,工资加奖金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该模式形式单一,办法不多,机制不活,导致在分配中生产经营一线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拉不开差距,高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拉不开差距,总体上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色彩依然相当浓重。

四、干部能上能下

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通过改革,出版单位内部干部选拔任用的操作程序及规范有了一定改革,公开化、透明化的用人机制打破了以往干部人事管理中的诸多积弊,通过竞争上岗等操作方式,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干部任用中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等陈规旧习,干部人事管理观念得到更新。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改革不彻底,出版单位职工队伍缺乏必要的流动性,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造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干部的选拔任用必然受到限制,缺乏竞争。

综上所述,我社支持集团关于各出版社三项制度改革的倡议,但也对目前改革的历史性局限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旧有体制安排的过多让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更多地定位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原有制度框架更多的是变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改革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或许远远大于实际的制度性结果。我们希望集团尽早出台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尽快开始三项制度改革的进展,以进一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推动集团整体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最根本的制度,也是出版单位内部微观管理的基本内容。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以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根本制度为突破口,对整个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这既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单位的现实选择。

三项制度改革的难点与症结集中体现为旧有体制束缚与企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矛盾的焦点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出版企业内部,只有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体员工的统一的劳动用工机制和收入调节机制,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劳动特权和分配特权将不再存在,竞争将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

我社通过讨论,总结意见如下:

一、“员工能进能出”

伴随国企转型,国企中的人员也经历着转型。国企中的优秀人才接受新观念、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不单适应转型后企业的需要,也保持了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有能力有机会自主选择企业和工作。另外一部分员工,由于企业计划安置多、培养机制少,加上自身的观念与能力问题,导致市场适应性差、生存能力低,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保护”。因此,国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也牵扯到很多社会问题,如何在保证平稳、安定的前提下,使国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得以落实,需要考虑“增加投入”的策略。

我社亦存在部分人员需要分流的问题,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家需要为员工过去几十年为国企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作出认可和补偿,也需要为员工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职业培训和培养予以补偿。希望集团能为各出版社向政府争取政策及资金以解决人员分流问题。

二、解决员工身份障碍

由于过去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复杂,涉及“干部、集体工人、自聘人员”等各种成分,现在在企业机制下人员成分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因部分集体工人和自聘人员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但鉴于其身份在竞聘、职务安排等过程中始终无法给予合适的安排。故希望集团能针对该情况,打破身份问题,制定合理政策,为一些优秀的工人争取工作利益,也为我社培养优秀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挑战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整个改革中最敏感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三项制度改革的落脚点,改革实践中着力较多的也往往是这一部分。但综观整个行业的改革进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仍未能充分体现,体制性弊端依然突出。

一是职工收入的很大部分未能和企业效益挂钩,固定收入在职工收入总体构成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大,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化。现行的工资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工资确定的主要依据是职工的身份背景,如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别等,核心因素是资历的积累。

二是新旧体制下的员工存在差别待遇,同工不同酬。目前出版单位聘用员工的待遇千差万别,大部分是通过劳动合同约定,领取固定报酬。相对于正式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来说,聘用职工的报酬标准本身就不算高,加之其收入与工作业绩不能挂钩,势必影响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分配形式单一也是目前分配制度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尽管改革已经历十余年,但分配制度的总体格局仍未有大的改变,工资加奖金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该模式形式单一,办法不多,机制不活,导致在分配中生产经营一线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拉不开差距,高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拉不开差距,总体上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色彩依然相当浓重。

四、干部能上能下

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通过改革,出版单位内部干部选拔任用的操作程序及规范有了一定改革,公开化、透明化的用人机制打破了以往干部人事管理中的诸多积弊,通过竞争上岗等操作方式,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干部任用中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等陈规旧习,干部人事管理观念得到更新。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改革不彻底,出版单位职工队伍缺乏必要的流动性,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造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干部的选拔任用必然受到限制,缺乏竞争。

综上所述,我社支持集团关于各出版社三项制度改革的倡议,但也对目前改革的历史性局限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旧有体制安排的过多让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更多地定位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原有制度框架更多的是变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改革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或许远远大于实际的制度性结果。我们希望集团尽早出台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尽快开始三项制度改革的进展,以进一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推动集团整体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最根本的制度,也是出版单位内部微观管理的基本内容。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以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根本制度为突破口,对整个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这既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单位的现实选择。

三项制度改革的难点与症结集中体现为旧有体制束缚与企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矛盾的焦点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出版企业内部,只有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体员工的统一的劳动用工机制和收入调节机制,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劳动特权和分配特权将不再存在,竞争将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

总结意见如下:

一、“员工能进能出”

伴随国企转型,国企中的人员也经历着转型。国企中的优秀人才接受新观念、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不单适应转型后企业的需要,也保持了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有能力有机会自主选择企业和工作。另外一部分员工,由于企业计划安置多、培养机制少,加上自身的观念与能力问题,导致市场适应性差、生存能力低,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保护”。因此,国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也牵扯到很多社会问题,如何在保证平稳、安定的前提下,使国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得以落实,需要考虑“增加投入”的策略。

国有企业亦存在部分人员需要分流的问题,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家需要为员工过去几十年为国企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作出认可和补偿,也需要为员工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职业培训和培养予以补偿。希望集团能为各出版社向政府争取政策及资金以解决人员分流问题。

二、解决员工身份障碍

由于过去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复杂,涉及“干部、集体工人、自聘人员”等各种成分,现在在企业机制下人员成分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因部分集体工人和自聘人员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但鉴于其身份在竞聘、职务安排等过程中始终无法给予合适的安排。故希望集团能针对该情况,打破身份问题,制定合理政策,为一些优秀的工人争取工作利益,也为我公司培养优秀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挑战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整个改革中最敏感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三项制度改革的落脚点,改革实践中着力较多的也往往是这一部分。但综观整个行业的改革进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仍未能充分体现,体制性弊端依然突出。

一是职工收入的很大部分未能和企业效益挂钩,固定收入在职工收入总体构成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大,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化。现行的工资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工资确定的主要依据是职工的身份背景,如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别等,核心因素是资历的积累。

二是新旧体制下的员工存在差别待遇,同工不同酬。目前出版单位聘用员工的待遇千差万别,大部分是通过劳动合同约定,领取固定报酬。相对于正式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来说,聘用职工的报酬标准本身就不算高,加之其收入与工作业绩不能挂钩,势必影响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分配形式单一也是目前分配制度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尽管改革已经历十余年,但分配制度的总体格局仍未有大的改变,工资加奖金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该模式形式单一,办法不多,机制不活,导致在分配中生产经营一线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拉不开差距,高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拉不开差距,总体上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色彩依然相当浓重。

四、干部能上能下

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通过改革,出版单位内部干部选拔任用的操作程序及规范有了一定改革,公开化、透明化的用人机制打破了以往干部人事管理中的诸多积弊,通过竞争上岗等操作方式,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干部任用中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等陈规旧习,干部人事管理观念得到更新。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改革不彻底,出版单位职工队伍缺乏必要的流动性,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造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干部的选拔任用必然受到限制,缺乏竞争。

综上所述,根据集团公司三项制度改革的倡议,但也对目前改革的历史性局限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旧有体制安排的过多让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更多地定位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原有制度框架更多的是变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改革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或许远远大于实际的制度性结果。我们希望集团尽早出台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尽快开始三项制度改革的进展,以进一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推动集团整体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三项制度改革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19日讯(记者 陈淋)今年5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面深化省属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专项方案》,明确2014年全面启动深化省属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改革,2017年完成。其中,7户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工作今年基本完成,其余企业2017年前全面完成。这标志着四川省属国企改革潜入‚深水区‛。

近日,四川省国资委组织召开了三项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通过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西‛)等几家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经验分享获悉,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国企管理去‚行政化‛色彩后,‚市场化‛导向也更加明确,企业发展活力也被强有力地激活。

分配制度改革:

绩效考核打破“大锅饭” 业绩好就能拿高薪

四川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层面90%以上是国有独资企业,企业股权结构单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哪怕是1982年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的中国华西,对此也深有感触。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安直言:‚再不改革,企业就活不下来。‛为适应市场需要,2009年中国华西便率先开始三项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对我冲击很大。‛李安内心深有触动。‚改革之前,公司里驾驶员年薪能拿到8万,而承担了较高工作压力和风险的部门负责人年薪则是12万。这是很不合理的薪酬体系。这不是简单的8万和12万年薪的关系,而是和市场对接的关系。‛在李安看来,对公司业绩付出较大的部门负责人,年薪应该更高。因此,在三项制度改革时,中国华西就先从绩效考核开刀,从部门负责人到普通员工,薪酬全靠能力和业绩说话。‚驾驶员和部门负责人的年薪,变成了6万和40万的对比。但是部门负责人要拿到40万,需要付出很多心血。‛李安说,把严格的绩效考核纳入薪酬体系后,打破了原来吃大锅饭的情况,体现了制度公平性,企业发展活力也被激活。2009年公司规模只有30亿,今年已经达到100亿。他深知,公司内部若没有这种活力,根本没法如此快速的发展。

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四川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商集团‛)和四川旅游发展集团(以下简称‚川旅集团‛),分配上的市场化标签同样越来越突出。据川商集团党委副书记任玲介绍,通过建立管理人员考评档案,及时兑现绩效结果。并实现‚效益升、工资总额增;效益降、工资总额减‛,打破传统的工资总额分光吃光,实现企业自主管控人工成本,人均创利最优化。‚完成目标任务获得相应薪酬,超额的重奖,不能完成的个人拿钱填补。‛任玲说,去年子公司主要负责人高的年薪达80多万元,低的不仅有的没有绩效薪酬,还扣了基薪,全年只有6万元。‛

劳动人事改革:

市场化选聘打破“铁饭碗” 全体起立择优坐下

随着国企人事制度改革,成为国企正式员工便拥有一个‚铁饭碗‛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国企职工‚铁饭碗‛的观念,也正在转变中。从国企干部到一线普通职工,全部纳入市场化选聘。今年年初,川商集团进行了一轮全集团管理人员大竞聘,通过严格考核,有60位管理者晋职又加薪,其中有17人是被破格提拔的。然而,也有11人因未能达到岗位要求被降职降薪,甚至有的管理者被辞退。‚这就是我们在人事改革中,进行的经营管理人员‘全体起立、择优坐下’的科学竞聘机制。‛任玲说道,我们在全集团内公示选拔中级管理人员职位、条件及报名情况,竞聘结果充分体现测评组及专家意见、民主测评结果和竞聘人工作业绩,同时抽调专人组成考察组,严格考察德、能、勤、绩、廉等情况,提交集团党委研究。并对拟聘任人员进行任前公示、任前谈话和廉洁谈话。

市场化选人用人,在近几年新组建的国企中,尤为普遍。2005年注册成立的四川富润企业重组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富润公司‛),从一开始就用市场化标准进行制度设计。‚对企业来说,市场化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了三项制度改革的成败。‛这一点,富润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林罡体会最深刻。‚对我们来讲,国企薪酬肯定没有一些民营企业有竞争力,我们如何用好人,把工作抓好,弥补短板,尤为重要。投资公司的特点是人不多,运营对象主要以资本为主,所以从制度层面的设计,就要跟市场密切联系。‛林罡说,富润公司从2005年成立至今,9年时间里市场化改革一直在推进。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三项制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发挥制度的效果,取决于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能否真正的实践。‚从2008年到现在,公司集团层面已有31个人离开,但是我们公司到现在只有50个人,所以你能够想象我们公司市场化程度有多高。‛因此,林罡才会自信地说道,‚富润公司是尝到了市场化甜头的企业。‛他有公司发展业绩的有力证据:在市场化、专业化指导方针下,公司按市场化原则投资,从当初的7200万规模,发展到现在达3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每年利润好几千万,人均创利上百万。‚现在整个公司除了我是省国资委管理外,其他人都是市场化选聘上岗的。‛

时间限定:

今年12月31日前 国企须上报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四川省属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时间表,今年已全面启动了三项制度改革,能投集团、化工控股集团、川商集团、川旅集团、有色科技集团、富润公司、物流股份7户企业将在年内基本完成改革,而剩余企业则是2017年完成。

在座谈会上,从省属国企的经验交流中,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企业管理去‚行政化‛色彩后,国企‚市场化‛导向更加明确。省国资委主任刘国强在会上就明确指出,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国企改革的实例表明,三项制度改革也是逼出来的。形势所逼,大势所趋,推不开、绕不开、拖不起。早改早主动,晚改更被动,不改只有死路一条。

在刘国强看来,与市场全面接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他讲道,推进用工制度的改革,尽快建立职工用工,能进能出的机制,企业用工必须市场化,各类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任期制,推行企业化管理。凡是具备竞争条件的岗位,都要实行竞争上岗。对在岗职工,要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内部淘汰;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应尽快建立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除少数因由出资人管理,或因由法律程序产生,或更换的企业领导人以外,对所有管理人员都应该实行公开竞争,要坚持企业管理去行政化,坚决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线,变过去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尽快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机制,坚决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坚持有为有位、合理回报、能升能降的薪酬导向。坚持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严格依据企业经营效益和个人绩效,兑现奖励。

‚从推进的要求来讲,7户企业必须完成改革目标任务,各企业要按照省国资委下发的目标任务,倒排时间,抓好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刘国强在会上对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提出要求:除了今年试点的七户企业外,其他企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人员规模、发展阶段、管理现状等,找出改革的重点,难点,切实制定好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所有企业都必须在今年12月31日前,上报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抓好落实。

四川新闻网10月19日报道

转载媒体:中国网、网易新闻、新民网等

第五篇: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制度率先规范

下一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加大聘用制度推行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按照十四大的精神,人事部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2000年以后,随着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开招聘的正式开展,以及岗位管理的逐步实施,改革逐渐加速。

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并将日益规范。

改革已触及深层次的矛盾

1995年的郑州会议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序幕。2000年,党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存在实际上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等弊端,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同年,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对改革进行了部署。2002年,国务院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为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

近年来,人事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试行聘用制度的政策解释、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聘用合同范本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改革。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科研、卫生、高校、中小学、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配合行业体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都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稳步推进改革。截止到2006年9月底,全国已推行聘用制度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51%,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9%。通过改革,逐步改变了按照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淡化了身份,强化了岗位,转换了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

了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更加复杂,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

首先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比如,进人方面尚存在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出口政策不完善,出口不畅;人事监管方面也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其次,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急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同时,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再次,改革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情况看,有的省、市聘用制度已经全面推开,一些地方已超过80%;有的还处在试点阶段。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不平衡,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和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

最后,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需要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社会保障和财政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相配套。

制度建设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事业单位层次不

一、类型多样、队伍庞大,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83.7万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66.4%,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2%,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3%。其人事制度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不难想象。因此,下一步改革将在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加大聘用制度推行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目前,人事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包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及十几个配套文件在内的制度规定,逐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

在人员进口上,实行公开招聘。人事部已经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对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权限、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改变目前事业单位进人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扩大选人视野,提高人员素质。

在人员管理上,推行岗位管理,包括规范岗位设置,实施竞聘上岗,完善考核奖惩,实行合同管理。

在人员出口上,完善退出机制。主要是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制度,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畅通人员出口,形成正常的人员退出机制。

在人事监管上,在事业单位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争议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通过先行试点、全面推开、深化完善等改革过程,逐步实现改革的目标。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充分依靠群众,单位的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使整个改革平稳推进。

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突破口

聘用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这些制度目标需要通过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来实现。这也是国务院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明确规定。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须不断扩大实行聘用合同制度单位和人员的比例,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各种形式的用人都要签订聘用合同,做到同工同酬、一视同仁。

积极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度的办法,实行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有条件的单位可积极探索采用项目聘用、人才派遣等新型用人方式,搞活用人机制。对关键岗位、骨干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实行长期聘用,以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分阶段积极推进。

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聘用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员)、工勤人员都要实行岗位管理。

岗位设置是岗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顺利实施岗位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逐步打破职务终身制的前提和基础。科学设岗既是推行聘用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需要。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对制定岗位设置规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岗

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将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

为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还在与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岗位设置管理的行业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的要求,规范岗位设置管理,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开展岗位设置工作,从本单位工作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优化岗位梯次结构,使岗位管理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管理制度。

借鉴经验实现改革目标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要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的部署,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并积极促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重在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壮大,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回顾几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坚持:

第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减少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专业化公共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应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应不同于企业。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既要区别于党政机关,也要区别于企业,必须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建立有别于机关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第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大,类型多,涉及的领域广。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改革。要紧密配合行业体制改革,及时跟进人事制度改革,把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结合起来。

第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做到积极稳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变,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我们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稳妥,逐步深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侯福兴 作者为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文

下载“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事制度改革

    浅谈基层科研院所的人事制度改革 改革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推进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研机......

    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管理已不能适应新型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

    谈谈现代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改革

    谈谈现代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人事劳动制度,自人类社会第一次分工以来,经历了诞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外的任何一种阶级社会里,人事劳动制度都是建立在少......

    浅议财政三项制度改革

    浅议财政三项制度改革 财政部从1999年开始,推行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国库支付司,选择国务院六个部门作为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标志着这项改革即将进入......

    三项制度改革情况报告

    汾西县文化馆 三项制度改革情况报告 汾西县地处临汾市西北部,辖5镇3乡1区、14.3万人口。县文化馆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4名,其中,馆长1名,副馆长1名,专业人员2名。近年来,我馆在......

    人事制度改革(实用11篇)

    篇一: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队成立于1976年,是**管理局下属事业单位,担负着全县煤矿的事故现场勘察、抢险、救护等急、难、险、重任务,是一个工作任务繁......

    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2011年人事制度改革总结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我局坚持把此项工作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内......

    人事制度改革总结

    发放镇小路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总结 本学期,我校根据人事部、教育局《关于深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发放镇学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教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