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腐败的主要实现方式5篇

时间:2019-05-12 21:3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腐败的主要实现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腐败的主要实现方式》。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腐败的主要实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腐败的主要实现方式

(一)政府控制。

(二)诱惑所向。

(三)官商勾结。

(四)君子协定。

七大类型。

“贪财好色”型:

“追求享受”型:”

“知法犯法”型: “丧失信仰”型

“独断专横”型:

“晚节不保”型:时评:警惕腐败行为“蚁穴化”

翻阅安徽省近年查处的干部腐败案件,发现一个共有的特点:因慑于整个社会反腐的强大声势和监督机制、法制环境的日臻完善,腐败行为正趋向“大贪没胆、小腐不断”的“蚁穴化”。一些基层领导干部靠零敲碎打的“小腐败”敛财,分开看不起眼,累积的后果却相当惊人。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正是靠这些“小打小闹”累积千万元之巨。

为何腐败行为趋向“蚁穴化”?送者敢送:这种行贿方式容易混同于日常的人情往来。收者敢收:容易逃过反腐监督的视野。行贿者能找到貌似合情合理的幌子,受贿者则极易在“出不了大娄子”的侥幸心理中越陷越深。在安徽省查处的这种案件中,多数行贿者无论找什么送钱的借口,礼金却总是直接或变相在公款中报销,损的是公众利益、慷的是国家之慨。当地一些百姓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嘲讽说:“百姓怕生病,贪官盼生病”“贪官过节,‘红包’赛雪”。“蚁穴化”

“莫以恶小而为之”

(一)主体根源论

(2)需要说

它将腐败视为因满足个人或团体需要所采取的非规范的行为方式,认为在物质财富匮乏的状况下最容易发生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故而腐败的过程便

是满足个人或团体需要的过程。

“利益驱动说”。这种观点认为,一切腐败行为都是受利益驱动的,这种利益行为又来自非正当的欲望和需要。有的同志指出,腐败是利益机制杠杆的影响。对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作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利益是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内在根源。在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利益主体,如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这一部分人的收入明显增长,而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经济地位却相对下降了,工资明显偏低,二者差距过大。面对琳琅满目的高档商品,舒适的生活,国家公务人员感受到贫困和拮据。在这种现实生活与心理状态下,国家公务人员对物质利益的渴求必然日益强化。但是由于公职的特殊性,国家不允许公务人员经商或从事营利性兼职,这就使得他们几乎没有合法的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经济收入,几乎没有合法的途径自己克服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一经济原因,使一些素质低劣的公务人员为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这正是我国当前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大量滋生的一个重要社会经济因素(王保全、李振宇,持同样观点的同志认为,追逐各种利益是产生腐败的主观动机,它包括图谋各种物质利益,如谋取钱财、贪图享受和贪恋女色等等;图谋心理满足,如追求权力与名位、徇私情、讲私人关系;追求小集团和地方利益。

“利益补偿说”。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干部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十分明显,强烈的失落感、不公平感和相对的剥夺感在干部阶层中广泛产生。对于收入水平下降,又无正当补充来源的许多干部来说,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一些费用,乃是一种自发的非正规“自我补偿”行为;尤其是面对那些靠政策优惠或政策漏洞、“不三不四发大财”的服务对象,简直就有一些“讨回公道”的含义。各种原本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被行为人自己在心理上赋予了某种合理性和正义性,成为在非常时期“堤内损失堤外补”、“以不合理对抗不合理”的越轨行为。这种腐败现象是收入过低状况在干部阶层中引起的一种恶性反应,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扭曲的利益补偿行为,并由此引出了“逼良为娼”的说法和对“高薪养廉”的呼吁

(3)道德说

将腐败现象的发生看作个体贪婪邪恶的追求能力与道德标准选择结合的结果,认为公职权力行为的腐败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蜕变。

“素质低劣说”。这种观点认为,腐败现象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腐败者本人的素质问题。“为政之要,首在择人”。公职人员的素质及构成关系着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纯洁性,素质低劣的人一旦进入国家管理队伍,就有可能发生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

“价值观念嬗变说”。它是人们长期社会生活的心理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转型意味着原有的那些价值准则开始失去其现实合理性,由此而产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权力商品化应运而生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 交通工具 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 1 具当然是自行车,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之初交通工具变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中国道路建设蓄力起步,交通工具也开始广泛运用。当时的社会就像从黑夜到了白天,从冬天转到了春天,景象似乎来了一个大翻转,出行普遍走路的人们开始追求使用交通工具,但因为经济实力和技术有限,当时流行起来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也正因如此,自行车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了,当时的几大自行车品牌在现在仍能引起人们纷纷议论,那时我们可是“自行车王国”。到了80年代中期,靠燃油动力的摩托车开始流行,因为它省时省力,骑起来又非常有面子,成了人们出行的新选择。

(一)品牌自行车大行其道

30多年前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那个时候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一位被询问的老奶奶回忆道:“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 当时人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在那时候,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宝马一样。凤凰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三厂出品,一度供不应求,需凭票购买,永久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厂出品,与凤凰牌自行车地位相当。现如今自行车已经慢慢的更变它的作用,从主要的交通工具到人们休闲锻炼的器具。辛苦一周的学习,在周末叫上几个好友,一起骑着单车旅游时那么的惬意。偶尔会有一些自行车爱好者,骑着自己的爱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我们会敬佩他们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佩服他们的毅力,而这个时候自行车代表的是他们的精神象征,说白了就是因为没有人会这么做,而他们做了。

(二)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儿

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太扎眼了,我是小区里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 一位大叔告诉我,1980年,他托广州的朋友花1900多元买了一台免税的铃木牌50CC摩托车。“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他笑着说,那时候我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总觉得自己也太容易满足了。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

198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喜剧电影《雅马哈鱼档》热播全国,在很多50岁左右的广州人眼里,这可以视作摩托车在广州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喜爱上了摩托车。当时广州一些比较大的商店,像华侨大厦、友谊商店等,都有摩托车卖,虽然都是雅马哈、本田、铃木等进口车,价格比较昂贵,但一般市民也开始光顾了。

此后,广州摩托车增长速度越来越快。1988年,广州市区摩托车上牌数量首次突破10万,1992年又突破20万。到1995年,这个数字再次被改写成361016辆;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401655辆,摩托车已经成了广州市民第二出行工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摩托车作为一种时髦代步工具,飞速“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在广州“无处不塞车”的年代。在2004年前,广州中心区登记有牌的摩托车40多万辆,全市的摩托车有100多万辆。现在的人们也许觉得骑摩托车是很落伍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现在社会这个宠儿也会被慢慢的淡忘,摩托车由于它的方便、高效、省力等优点风靡中国一段时间,它的优点是无可厚非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暴露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安全性差,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等。这时候,人们对一种更安全更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希望也更迫切了。

二、世纪交替下的交通多元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交通工具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出行更快更便捷。进入了21世纪,交通工具在海陆空全面立体覆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地球正在逐步的“缩小”。正所谓“读中学时,自行车是基本的;读大学时,火车和公交车是必须的;工作了,打的是经常的;结婚了,私家车是可以有的。” 3 交通工具的多元化见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

(一)私家车的“解禁”与普及

今天,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了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轿车已成为中国最市场化的产业,中国人可以在市场上挑拣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品牌和自主品牌的汽车,但是这是30多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想象的事。

1970年,私家车是“禁区”。刚刚从“文革”劫难中走出的中国老百姓,一万个人中间也许都难得找出一个人会梦想能开上私家车的人。当时中国的轿车价格是国际市场的三四倍,大多数工薪族月薪四五十元,不吃不喝攒钱半辈子,也买不起一辆轿车。当时中国的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世界排名最末。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官员用车的级别限制松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使国产轿车不敷需求,各式日本轿车通过合法进口与走私渠道涌进国门,并于1985年达到顶峰。1990年中期,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的70%用在公车的消费上,出现了车制造得越多,国家财政越不堪重负的情况。1995年以后,面对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富康,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在北京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具备了汽车消费的能力,不少市民告别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将私家车作为日常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私家车的大量出现,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和效率,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私家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私家车主不用风吹日晒去赶公交车,而且不用担心工作的延误,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另外,私家车的普及也从侧面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已经占到了社会就业总人数的1/6。汽车产业因消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原因,带动了钢铁机械石化橡胶等156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私家车的普及,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士则成为关税高达220%的天价高档豪华车的买主,拥有劳斯莱斯、法拉利成为他们的财富标签。

201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上海通用的“十万元家轿”——赛欧问世。近年来,私人购买占了汽车总销售的八成,形成了汽车业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轿车的生产、消费过程给国民经济创造了巨额的 4 税费和财富,轿车业的波及效应也给上下游相关产业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

但私家车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主要是停车位不够、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污染空气环境、加速了能源损耗等等。对此,不少的私家车主改变了刚买车时天天开车的习惯,改乘公交车或是自己骑自行车。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出行方式的变化不断在改变。

(二)公共交通工具的推广

1.公交车和“的士”

(1)公交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在上世纪80、90年代,公交车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作为市民出行首选的公交车,在最近几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十年前,公交车线路短而少、车辆少。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市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出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公交优先”战略的不断实施,公交车的线路和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公交车车辆的档次也在不断的提升。公交车的作用在日益提升,方便快捷的公交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

公交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节能和环保的方向迈进。面对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人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在公交车环保理念上有质的突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动力、燃料等关键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杭州,公交车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这种新型环保公交车减少了汽油柴油的使用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约了能耗,保护了环境。

21世纪是和谐社会,和谐公交车要体现其人性化的设计。针对目前人们坐公交车时忘记带钱或者没有零钱的情况,河南平顶山实行“建设事业IC卡密钥管理系统”,用IC卡代替现金支付。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公交车专门安装了一套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系统。在上车的阶梯安装自动电梯,好让残疾人上车。另外,越来越多的公交车开始在车内安装空调自动调节系统,用来根据车内的温度的情况自动调节车温。

智能化是贯穿公交车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要抓住机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在中国,每逢节假日,公交车超载现象非常的严重,乘客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在桂林。在公交车,我们可以安装超载测重系统,确保公交车的安全运行。目前公交车也在像节能环保方面发展,主要是改用燃气助力。(2)的士 的士是承载政府的公共政策、出租车公司利益、司机生活来源、市民出行方便的城市交通工具,是城市的“名片”。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士是满足消费者特殊出行需要的重要运输方式。改革开放初期,打的是当时最时髦的出行方式。在当时,你想打的还得先买张票,多数司机不像现在的满地拉客。乘客如果不到售票点买票,你根本打不到车,哪像现在怎么方便,随手都可以打到车。当时你想去打的,你必须先去买票,然后由调度员调派出汽车。而且司机实行上班“三班倒”,分早、午、晚三班,“挂牌营业”。现在,的士可以“招手停”了,而且满大街的上去接活。

2.轨道交通和轮船

(1)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全称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指城市中有轨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根据中国城市公交协会和中德地铁标准研究组的研究,轨道交通在运量、速度、运行方式等方面都优于私人交通和传统公交:地铁的运输能力要比地面公共汽车大7—10倍,单向每小时可运送4万至6万人次,轻轨可运送2至3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的客运量每小时最多1万人次;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最慢也在30公里/小时以上,地铁行驶的时速最高可达128公里,广州地铁三号线设计的时速是120公里;轨道交通的运行方式舒适、准时、占地面积小、节能、少污染,地铁列车以电力作为动力,基本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

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交通运力供给能力的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是中国4个已有地铁的城市,尽管它们的 6 地铁运营总量远较发达国家的一些国际大都市落后,但拥有地铁这个事实已经足以令这4个城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至中国其他城市的市民蜂拥而至,来到这些城市体验地铁的魅力。在20世纪末,深圳、南京这两个城市也幸运地搭上了地铁项目的最后一班车。深圳雄厚的财政实力与特区窗口的实验功能,令深圳争得地铁项目相对容易。南京从1985年就开始酝酿造地铁并先期投入3.5亿元,但直到1999年12月30日才收到国家计委的批文,当时整个城市的心情可用狂喜来形容。在南京市1999年10件大事评选中,“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批准立项”被500多万南京人评为第一名。“十五”期间,国家计划投资8000亿元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总里程将达到450公里,其中用于地铁建设的投资2000亿元。

我国的轨道交通,主要经历了从火车、地铁到轻轨和磁悬浮列车以及高速铁路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初,铁路线路里程短,线路少,而且当时的火车是没有窗户的,空气不流通。从没窗户、咣咣响的“闷罐车”到有空调、软沙发的“和谐号”,从最高时速60公里到运营时速350公里,从最大载重3000吨到货车重载20000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路网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目前,铁路总里程达到8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变长,延伸到更多的角落,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谐号”CRH动车组列车飞驰在京沪线上,我国铁路建设实现惊人跨越。1997年至2002年,铁路在先后四次大面积提速的基础上,于2004年、2007年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列车运行密度。列车实现“陆地飞行”。1949年,我国铁路旅客每年发送量只有1.02亿人次。2008年底,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14.6亿人次。乘坐火车的旅客数量猛增。(2)轮船

改革开放初期的轮船,体积小,速度慢,航行路途短。而且,当时的轮船大多是用木头、竹排做成的。现在,轮船已经成为了人们远洋航行的重要工具。现在的轮船,体积大、运量大、适合远洋航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年造船产量仅40万吨左右,占世界造船总产量的1%,世界排名第13位,仅为当时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全国各船厂手持订单最低时只有24万吨。改革开放30年,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1994年,造船产量跃居世界第三,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吨,占世界市场 7 份额提高到了27%;手持船舶订单1.76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35%,居世界第二位;承接新船订单超过1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3%,首次超过韩国,居世界首位。中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80年代初期,我国万吨级以上船台只有16座,3.5万吨级以上的只有5座,年造船能力80万吨。当时,我国主要以造中小船为主。2007年,我国已有25万吨级以上船坞14座,造船能力超过2000万吨。当年完工船舶中,万吨以下的中小船仅占13.9%。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开始了一批现代化大型造船设施建设。环渤海湾造船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以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大型造船设施建设为标志,中国船舶工业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

3.飞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业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作为目前人类最先进快捷的交通方式——坐飞机,在30多年前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如今,人们坐飞机出行和从前坐火车一样平常,不少商务人士成为时常穿梭于国内各城市间的“空中飞人”,机场的候机大厅永远一派繁忙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航空可以说经历了三个时期:

1978到1987年为第一时期,1978年,中国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经过9年中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由原来的世界排名第37位上升到第17位,年平均增长率22%,1980年,中国民航购买了波音—747SP型宽体客机,标志飞机使用已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后,通过贷款、国际租赁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了一批波音和麦道多种型号的先进水平,使中国民航使用的运输飞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淘汰了一批老型号的飞机,加快了机型更新速度。

第二阶段从1987年1997年,1990年末,中国民航已拥有各型飞机421架,其中运输飞机206架,通用航空和教学校验飞机215架,有民航航班运营的机场总数达到110个,其中可起降波音—747型飞机的机场有7个。1995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71.4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117万人,货邮运输量101万吨,五年年均增长率为23.4%、25.3%、和22.2%。航线总数达到 797条,有民用飞机总架数达 8 到852架,其中运输飞机416架,通用航空和教学校验飞机436架,运输飞机商载总吨位7900吨,飞机座位数6.05万个。1997年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86亿吨公里,相比十年前增长了4.3倍,年平均增长率在16%以上,在国际中的排位进一步上升到第10的位置,成为了世界航空大国。

从1997年到现在,国家实施新一轮的管理体制,重点是政企彻底分开、政资彻底分开、民航总局与所属企业彻底“脱钩”,使企业真正走上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进行重大的行业结构调整,组建航空运输集团,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建设民航的积极性。随着这些有利措施的实行,中国民航业在2002年步入飞速发展时段,初步统计,2002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达到162亿吨公里、8425万人和19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4.9%、12%和15.8%,均高于年初预期。其中旅客运输量增长率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年平均正班客座率、正班载运率为64%、61.1%,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2.7个百分点。通用航空增长也在10%以上。全行业效益比上年有较大增长。航空运输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全线飘红”,运输需求增长较多,此外新增生产能力投入使用也是增长加快的推动因素。中国民航的增长与世界民航特别是欧美地区民航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早在2006年,中国航空就已经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0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6亿人次,居世界第二位。目前,这一改革仍在贯彻落实当中。中国已经成为民航大国,正在向民航强国迈进

30多年来,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中国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生活节奏也大大加快,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过去需要几十日乃至更久的漫长旅程,如今只需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就可到达,“清晨轻松地在巴黎喝咖啡,夜晚则到了北京喝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客观反映了这一点。

(三)新型节能交通工具日渐兴起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就包括有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低,不可再生能源逐渐减少等厄待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交通工具逐渐向节能减排方面发展。因为欧洲发达国家的重视与广泛使用,自行车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来,它不再是收入微薄的人群才使用的交通 9 工具,而被作为集健身与环保与一体的优良的交通工具重新受到人们青睐。但是就目前中国情况来说,人们普遍使用的节能交通是电动自行车。有调查显示,电动自行车的节能效果和减排效果明显,远高于摩托车和汽车,因其小巧灵活,价格便宜而受到广大家庭的喜爱。

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先驱,也是现代节能环保的新产品,目前中国只有较大的城市才建有地铁网络。地铁不一定在地下,也可以根据城市的具体条件,运行在地面或高架线路上。地铁不仅运量大、建设快、安全和准时,还节省能源、不污染环境、节省城市用地。地铁适用于出行距离较长、客运量需求大的城市中心区域。

磁悬浮交通是一种非轮轨黏着传动,悬浮于地面的交通运输系统。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常导磁铁或超导磁铁产生的吸力或斥力使车辆浮起,用以上的复合技术产生导向力,用直线电机产生牵引动力,使其成为高速、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维护简单、占地少的新一代交通运输工具。

除了电力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我国也在积极研发使用太阳能的交通工具,已经取得有效进展,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许多新型节能交通工具将不断涌现,其中包括气垫车和单轮车,高耗能高污染的交通工具必将被高效节能的交通工具所取代。

三、对近30多年交通工具发生变迁的思考

任何大的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任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的交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初的以步行为主发展为自行车大军,再发展到后来的机动车辆的流行以及私家车的日益普遍,各种大型运输工具如火车、飞机、大型运输船的蓬勃发展,都有着一系列的因素推动着它们的变革。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政策、经济、思想观念、科技等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交通工具的大变革。

(一)国家政策鼓励

近年来,面对城镇化和机动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国家加大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利用国家政策来规范和鼓励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和实施体制的调整,促进可持续交通政策的落实与推行。从优先发展公 10 共交通、机动车排放管理、鼓励发展绿色交通工具和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包括城市和城镇密集地区)等方面入手出台了相应政策,并通过机构改革,以及各种国家和城市层面的行动计划进行推广和实施。

首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对公共交通的认识由纯公有到完全市场化,再到目前的公益性定位,公共交通改革道路异常曲折。同期在自行车和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分担率大幅度下滑,造成许多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下降到不足10%。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拥堵和城市空间扩 张使公共交通又重新回到城市交通舞台的中心,国家和城市政府给予公共交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公共交通发展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民生工程的重点。2004年,建设部(建城[2004]38号)文件明确了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和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即5年内,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提高到30%,大中城市达到20%的目标。2005年国办发[2005]46号文件中,更明确提出了合理规划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基础设施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公共汽(电)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适度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的运营结构发展政策;车道优先和信号优先为主的路权优先政策;改革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行特许经营、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的行业改革方向;规范补贴制度、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使用向公交倾斜,设施用地实行划拨,合理确定公交票价,加大科研投入的扶持政策等。提出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

与此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加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理念的宣传。首届“公共交通周”就吸引了全国110个城市参与。此外,由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推进的“畅通工程”行动也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行动。通过评估组织管理、规划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多项指标,考察城市或城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行动计 11 划的实施效果,以鼓励地方政府在城市交通发展中推行绿色交通。

其次,城市层面的交通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私人机动车拥有量都以年均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交通拥挤迅速蔓延,城市运行效率快速下降。因此,特大城市成为可持续交通政策的“吃螃蟹者”,率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交通政策,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机 动车排放标准、鼓励采用绿色交通工具、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调整交通管理机构的职能,完善地方性交通法规与标准,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等,为全国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示范。

再次,进行交通体制与机制改革。为了提高协调效率,健全协调机制,第十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启动了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到2009年,全国各城市也开始了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机构调整,把相近的协调内容调整到同一机构内部,把原来的机构问协调变成机构内部协调,提高了协调效率,强化了国家和城市层面 政策的推行力度。在交通方面,把城乡交通建设与管理职能调整到同一部门,简化了城乡交通协调的程序,提高了城乡交通建设的投融资能力,促进了城乡统 筹和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一体化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延伸城市公共交通,使之与长途、郊区客运交通一体化,引导城市规模有序、健康地扩张。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并致力于推进交通工具的改革,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交通运输部在节能减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中国的交通方式朝着节能、环保、便民等方向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010年3月8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表示,交通运输部将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准确把握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现状,研究提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框架。[1]交通运输部将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要求和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切实把节能减排落实到交通运输各项工作中,促进技术性减排、结构性减排、制度性减和消费性减排。这就进一步刺激了交通方式朝着良好的一面发展。

(二)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有上升的趋势并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得尤为明显,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也引发了交通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

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也就是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工业所取得的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为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大型化工产业如石油工业、新型能源的开发等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都足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一个大变革的出现,因此,改革开放后各种交通工具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渐普及。与此同时,各种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型交通工具的运作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交通方式的的变革。因此也可以说,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交通方式的变革。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交通方式的变化,大三产业对交通方式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公共交通工具的兴起,以及汽车服务业的出现并发展壮大。

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拥挤,这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需不需要独自购买私家车。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考虑到坐公交车或者是出租车也是一种可行之法,于是公共交通工具也随之盛行。

此外,汽车服务业的兴起以及发展也是交通方式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修理,汽车导航,汽车美容培训加盟,汽车装饰,汽车改装,旧车翻新,汽车天窗,汽车加热,汽车座椅加热,美容音响,汽车DVD,太阳膜,汽车配件,汽车保险,汽车隔音,汽车封塑,验车验本,保险理赔,培训加盟,汽车俱乐部建立,汽车电台安装使用等。这一系列为汽车服务的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方式的变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于是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出行方式上,这自然也在人们的出行方式上引发了一定的影响。

(三)思想观念变化

改革开放帮助国人开眼看世界,让我们看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西方的思想文化冲击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视野。文革时期被当作“禁区”的私家车成为人们向往却遥不可及的对象;人们开始意识到经商不是下等的而是能够发家致富的方式,商务人士增加,生活逐渐忙碌起来,他们又趋于乘坐快捷的交通工具,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推广;人们也不再安土重迁的不愿离家太远,而是向往旅游,这也促进了交通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多,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满足,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提高生活质量。于是人们就会将多出来的资金去购买私家车,以满足自己以及家人出行方便之需。此外,人们购买私家车还有另外一个心理方面的原因:一部份人会认为,车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车的档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因此,人们购买私家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即出于方便出行的需要以及虚荣心理使然。于是,每当一种新的更加便捷高档的交通工具出来,都会引起人们的大力追捧。

随着汽车的逐渐增多,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人们就会意识到再增加私家车,就可能会加剧这种不利于改善生活的局面。同时,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后,他们也会随即着眼于精神生活的提高,试图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之后,就不会再像以往那样爱慕虚荣,向别人炫耀身份地位的心理也会逐渐消失,于是购买私家车的数量就会随之降低,公共交通方式也日渐兴起。

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们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出来呼吁使用节能产品。此外,汽车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增加了能源的使用量,导致资源的短缺,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于是在这些现象的影响下,节能环保的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就会想方设法的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所以,公共交通方式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可以说,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

(四)科技进步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生活中的作用是极为广泛的,在交通运输业中也起着极大的作用。回顾历史上交通工具的变革,无不是以科技的进步为依托的,火车、汽车、轮船的诞生,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及它们的改进,同样以科技的进步为基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方式的大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培养了大批科技型人才,国民知识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科技力量随之不断提升。国家鼓励企业加快专利的生产运用,每年扶持资助一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加大对优秀发明专利的奖励力度,开展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培养、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引进的人才优先列入省高端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引进的项目优先列入省科技创新项目予以资助,并对重大科研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的特别支持。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大力的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而带动交通产业的发展。

科技对交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技推动了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的革新和成熟,各种新型交通工具得以问世。从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到如今的汽车、飞机、高铁,各种交通工具的技术含量都不断提高,以及它们的性能、质量都因技术的改进而得到了改善。

其次,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各种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运用。这不仅缓解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还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各种新型交通工具有了维持它们运作的能源基础。

再次,科技的发展增强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得以安全而又快速地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促进了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和应用,也使新型环保能源的已开发利用,使人们的交通方式趋于环保便捷,因此,科技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交通方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 语: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参考文献:

1.郑明光.老北京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与三轮车[N].《中国劳福事业》2012年 第12期

2.李德强.自行车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J].城市规划.1985(05)3.周玉.我国摩托车工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3月1日4.廖志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1日

5.夏楷.城市客运出租车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2月1日

6.石臣鹏.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7.老海.奥地利:自行车代步健身省油利环保[J].《环境教育》2010年 第01期 8.丁亮.论电动自行车在我国交通工具中的地位[J].《科技经济市场》2012年第11期

9.交通运输部要求节能减排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N].《资讯驿站》2011年第07期,转载自《西部交通科技》2010年2期,作者不详.10.曹连付.燃气公交助力广州绿色交通[N].《人民公交》2013年第03期 11.悠悠.未来三种新颖交通工具[J].《今日科苑》科技博览栏2012年第24期 数据:

1.《人民日报》.2010年3月9日 2.凤凰资讯网.http://news.ifeng.com/ 3.中国公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6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江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经济模式也由单一的耕种变得多元化,不仅种植植物多种多样,还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等。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江村义务教育推行程度很高,家长也充分认识到教育是重要性,对教育的态度也有明显改变,非常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有较大进步,随之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等进入人们生活,增加了许多娱乐方式和了解国内、国际讯息和形势的渠道。同时农家乐和茶楼等的兴起,也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江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虽然精神文话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一些传统文化被慢慢遗忘,逐渐消失。同时,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不能正确地选择,而老年人又很难适应新鲜事物,所以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A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公共文化娱乐活动。B建设、完善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兼顾各个年龄段的村民。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的表演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监督指导未成年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

(2)虽然清江村目前义务教育推行较好,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村义务教育硬件设施和教师水平较落后,并且学生缺少家的正确引导,学习成效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A继续坚持落实九年义务教育。B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学硬件。C提高乡村师资队伍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D加大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中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态度;E相关部门加强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每个学生入校后能学有所成;F加大对年轻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拥有科学管理孩子的思想,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素质修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保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健康成长。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让更多的人拥有谋生是手段,提高村民整体生活水平。

(3)对于经济建设方面,应该坚持现有是多元化模式,并使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更多的可行的发展道路,不断创新。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 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

(一)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1)从高等教育单一属性论向双重属性论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方面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范畴,把高等教育属性定为上层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受“左”的思潮影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都是重灾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把高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当作上层建筑,除了不断遭到“阶级斗争”外,还把教育当作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消费部门。既然是消费部门、福利事业,因此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只注重钢铁、粮食、煤炭、交通等物质生产,把教育列入另类,因而有“一 1

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之说。教育经费长期徘徊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把高等教育定为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理论上的误导,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大。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邓小平首先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强调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在制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尽管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但各级政府、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教育优先的地位确立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从到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万人、毛入学率1.56%,发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国家有力支持和实施了“985 工程”“211 工程”等一系列计划,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差距。

(2)从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向一主多元化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三大特性,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三大优越性。1956年,伴随工业、农业、手工业私有经济体制的改造,全国各类学校全部变为国有化的公立学校。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所有高校归国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政府对学校是“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一切按政府部门的计划、指令办事。学校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办事效率不高,办学效益不高。二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计划经济是条条专政、条块分割的经济,高等学校也分割为教育部直属学校、中央部委属学校、地方(省市级)所属学校、企业所属学校等。导致大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学校及专业布局结构不够合理,高校的行业性、单科性过强,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学校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三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是集权经济,一切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高校没有什么办学自主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于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多种经济体制蓬勃发展起来。市场经济和一主多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改变一元化的国家办学体制;第二,改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第三,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第四,改变单一的投资体制。

(3)从认定高等教育是事业性单位向事业性产业性单位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树立了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的观点,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办、来经营,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加强了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了4-5倍,而政府投入增加甚少,仅提高一点几个百分点,至今仍未达到GDP的4%。巨大的经费缺口,主要靠发挥了高等教育产业性的巨大作用。

(4)从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以知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的、程式化的、“工厂化”的培养方式,强调个性化、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学)等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各为三年。另外有少数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幼儿2976.67万人;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学生9940.7万人;普通初级中学54890所,在校生5279.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4058万所,在校生2427.3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

(1)幼儿教育

中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对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先后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国家还规定了幼儿教师的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目前全国的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高中的幼教专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幼儿师资的培养培训体系。

(2)中小学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10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7%,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比例已达98.7%。全国9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地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有95.2%以上的小学、87.6%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1995年-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其中中央拨专款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共1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职业技术教育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进一步贴近市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充满发展活力,中等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 方面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上升,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则下降。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 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得到了 进一步落实,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教育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A]

2.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3

3.王梦奎:《中国改革3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7

4.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5.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发展

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1978-2010年)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 1984年

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

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 1985-1987年

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

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1988年

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 1989年

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 1990年

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1年

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1992年

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 1993年

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 1994年

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发布《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进入调控、消化、稳定的发展阶段;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整顿金融秩序; 1995年

政策目标:规范房地产市场;

政策内容: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颁布《房地产管理法》、《增值税法》;整顿金融秩序;开始实施安居工程; 1996年

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租金改革和公有住房出售有了新的进展;政策性贷款制度开始建立;安居工程顺利推进; 1997年

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8年

政策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发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开发资金结构得到调整;

1999年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启动住房消费,深化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鼓励个人换购住房,免个人所得税;调整房地产市场若干政策;启动房地产市场,免征产易营业税,契税减半;

2001年

刺激消费 繁荣房地产市场——4月19日,关于对消化空置商品房有关税费政策的通知:为消化积压空置商品房,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消化空置商品房有关税费政策的通知》规定:....................2002年

土地使用权转让规定,规范土地市场.——2002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签发11号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文件叫停了已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要求从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公开交易。

此前,北京市近90%的土地是通过协议方式转让的,11号令的颁布,被业界称为“新一轮土地革命”的开始。土地市场开始了从划拨、协议“暗箱操作”走向招拍挂“阳光操作”的“乾坤大挪移”。

2003年 2003年4月

121号文件拉响宏观调控警报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此份文件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2003年8月

国务院明确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高档、大户型商品住房以及高档写字楼、商业性用房积压较多的地区,要控制此类项目的建设用地供应量,或暂停审批此类项目。2004年 2004年3月

8•31大限提高拿地“门槛” 调控开始

继2003年7月国务院发文严格控制土地供给之后,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又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是为“8•31大限”。此举是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上抑制房地产过热的又一举措。2004年10月

央行十年首次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

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2005年 2005年3月

房贷优惠政策取消 调控涉及消费层面

央行决定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央行此举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3月 房地产税改革深入

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在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问题严重,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2005年3月

国八条出台 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老国八条)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一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二是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三是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土地供应;四是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五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六是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七是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八是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2005年5月

七部委意见发布(新国八条)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2005年9月

银监会212号文件收紧房产信托 2005年9月底,由银监会制定的房地产信托管理文件(即“212号文”)开始下发至各地银监局。该文件全称《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通知》对房地产信托发行门槛进行了严格限制。2005年10月

国税总局重申二手房交纳个税

2005年10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156号),文件正式明确了个人买卖二手房必须交纳个人税。文件明确,在办理二手房过户时,要做到各税统管,不能只负责征收契税,其他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也要同时进行征收。2006年 2006年4月

房贷利率再次上调 调控卷土重来

4月27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以上的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6.39%。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2006年4月

房贷利率再次上调 调控卷土重来

4月27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以上的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6.39%。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2006年5月 国六条出台

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新一轮调控大幕开启。2006年5月

国务院出台限制套型90/70政策

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2006]37号),人称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而且在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方面作出了量化规定,提出90平方米、双70%的标准。2006年5月

国税总局出台二手房营业税政策

5月31日国税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74号文件),对“国六条”中二手房营业税新政策的具体执行问题予以明确。要求各级地方税务部门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个人住房营业税税收政策。2006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应持有关材料向地方税务部门申请办理免征营业税的手续。2006年7月

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不得发布预售广告

7月6日出台的16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开始销售商品房。同时加强房地产广告发布管理,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房地产项目,不得发布商品房预售广告。2006年7月

建设部出台171号“外资限炒令”

7月11日建设部联合其他五部委下发171号文件《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被业内称为“外资限炒令”,加强了对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管理。

2006年7月

108号文强制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7月26日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从8月1日起,各地税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2006年8月 土地新政出台

8月1日国土资源局制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施行,《规范》对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范围作了细化,进一步明确六类情形必须纳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范围。2006年8月

央行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2006年8月

建设部出台廉租房管理实施办法

8月30日建设部《城镇廉租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出台,提出加强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城镇廉租住房管理。2006年9月 房地产市场整顿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和《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建住房[2006]166号)要求,就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制定工作方案。

2007年 2007年1月 建设部规范经纪行业

1月23日,建设部、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规范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此,北京市相继出台了资金监管、网上签约、标准买卖三大详尽并相互配合的文件。对于二手房交易而言,提供了实质性的操作规范,对行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上签约也在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07年3月

《物权法》通过 10月1日起执行

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作为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对于法律体系的完善、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这一条打消了民众对70年使用期满后国家回收土地的顾虑,有利于提高购买不动产的积极性。物权法对于房产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70年后自动续期外,还有最直观的一点,就是物权法为物业税的开征奠定了基础,物业税所带来的持有成本的增加,都是消费者置业投资所必须面对和重新考虑的,理性的需求无疑对房产市场的平稳发展意义重大。2007年3月

央行2007年首度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6.12%提高到6.39%。2007年5月 央行再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5月19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7年7月 央行第三次加息

7月20日央行在年内第三次加息。宣布在本次加息中,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同时,上调活期存款利率9个基点,由0.72%上升至0.81%。这是2002年2月以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在五年来,央行曾多次加息,但是上调对象均为定期存款或贷款利率,此次是五年多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

2007年8月

国发〔2007〕24号 回归保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国务院24号文提出,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中央房改十年轮回,“重市场轻保障”的住房模式开始转变。2007年8月 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8月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2007年9月 央行年内第五次加息

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7.02%提高到7.29%。2007年9月

央行出台新政 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

央行9月27日出台新政,要求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借款人购买首套中小户型自住住房的贷款需求,且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住房贷款。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具体提高幅度由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风险管理相关原则自主确定,但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2008年 2008年3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3月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开发商在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廉租住房,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经济适用住房,如能提供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可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开发商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2008年3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

3月21日住建设部下发通知,该通知对确保廉租房的质量,对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2008年4月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4月16日为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8年5月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8年6月

国家多项调控近期开始施行土地阀门再度把紧

具体政策:商品住宅开发不得超3年、土地管理不作为将受严惩等,自2008年6月1日起执行。2008年7月

国土部表示小产权房不给宅基地证

7月14日国土资源部出台文件,被小产权房占用而未得到“合法使用”的宅基地不具备登记发证的资格。2008年8月

商品房销售应明示能源消耗指标

8月11日国务院新规: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2008年8月

三部委联合印发《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计划》

8月14日三部委印发计划提出,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及以上城市都要根据国务院规定,对低保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扩大保障范围。

2008年8月

央行银监会联合发文要求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对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项目,严禁发放贷款。2008年9月

央行宣布“双率”齐降

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央行宣布从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以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2008年10月9日

西方央行联手降息 中国打出“降率免税”组合拳

中国人民银行10月8日晚间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10月 系列新政支持房地产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008年11月

国十条出台(老国十条)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增加千亿元投资。

2009年 2009年1月 七折利率优惠

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

2009年2月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动态通报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或用地标准,搭车用地、借机圈地、侵害农民权益等问题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地区进行重点督察,做好重大典型案件查处曝光。2009年4月

治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

4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治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重点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用地规划变更、容积率调整中玩忽职守、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完成规划许可的开发项目,逐一进行自查。对于拒不自查自纠、弄虚作假、掩盖违规违纪问题的,要对部门责任人从严处理。对于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009年5月

《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的通知》

5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56号)。针对经济形势和土地市场运行变化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更好地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地价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对《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进行适当调整。2009年5月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通知》

5月1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性,重点抓好城市廉租住房和林区、垦区、矿区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工作,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顺利落地;加快编制和修编2010~2011年和今年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统筹协调及时调整土地供应结构,扩大民生用地的比例,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需求。

2009年5月

下调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

5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中明确,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这是自2004年以来执行35%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后的首次下调,已恢复到1996年开始实行资本金制度时的水平,从而预示着紧缩了数年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开始“松绑”。2009年5月

《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

5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前期管理、清算受理、清算审核和核定征收等具体问题做出具体规定。2009年5月

四部委负责研究开征物业税

5月25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年将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建设部负责研究开征物业税。此前,北京、辽宁等10多省(市)开始物业税“空转”运行,有关物业税的开征讨论持续了四五年之后,再次成为2009年上半年楼市的焦点话题之一。2009年6月 强调小产权房违法

6月10日,国土资源部强调,“小产权房”实质是违法建筑,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违反相关政策,各地要严格依法查处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等2009年1月七折利率优惠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2009年12月

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意见》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此举是对炒房现象进行遏制。2009年12月

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2009年12月

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

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等五部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将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了五成,且分期缴纳全部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而此前各地方土地出让大多执行20%~30%的首付政策。

2010年

2010年1月 “国十一条”出台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2010年1月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 2010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2010年3月

国土资源部出台19条土地调控新政 2010年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出台了19条土地调控新政,即《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了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1月内付清地价50%、囤地开发商将被“冻结”等19条内容。2010年3月

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专项检查

2010年3月12日,国土资源部称,将于今年3月至7月在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本次检查重点针对擅自改变房地产用地用途、违规供应土地建设别墅以及囤地炒地等问题。2010年3月

各地暂停出让住房用地

2010年3月22日,国土资源部会议提出:在今年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没有编制公布前,各地不得出让住房用地;将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开展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完善试点;各地要明确并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总量。2010年3月

国资委要求78户央企退市

2010年3月23日,国资委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方案。2010年4月

缩小首购普通房契税优惠范围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下发通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2010年4月

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2010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支持普通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2010年4月

银监会要求银行评估贷款情况

2010年4月1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要求所有银行在6月底之前提交贷款情况的评估报告,并称房地产风险敞口大,要严控炒房行为。银监会表示,银行不应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北京部分银行已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60%。2010年4月

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税收政策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坚决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并将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2010年4月

二套房贷首付不低于50% 2010年4月15日,国务院出台具体措施,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2010年4月

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

2010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今年拟计划供应住房用地总量同比增长逾130%,其中中小套型商品房将占四成多,超过去年全国实际住房用地总量。2010年4月17日 新“国十条”出台

国务院为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1]简称“新国十条”。可暂停第三套房贷

2010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2010年4月 北京新政“限购”

2010年4月30日,北京政府发布调控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和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购房的贷款。统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2010年5月

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细则

2010年5月26日,国税总局公布了《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的若干计税问题。2010年6月

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由0.5%提高到2%

2010年6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全面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工作。《通知》抬高了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的下限。国税总局规定,除保障性住房外,东部地区省市预征率不得低于2%,中部和东北地区省市不得低于1.5%,西部地区省市不得低于1%。《通知》确定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率原则上不得低于5%。2010年6月

按家庭成员拥有住房数认定二套房

2010年6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出通知,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进行了规范。2010年9月29日,央行、银监会、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出台 “新国五条”,具体内容如下:

1、各地要加大楼市宏观调控的力度。立即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国十条”文件的实施细则。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严格实行问责制。

2、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

3、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

4、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认真落实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紧制定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

5、加大住房交易市场检查力度,依法查处经纪机构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怂恿客户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腐败的主要实现方式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腐败的主要实现方式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姓名:涂 洁 学号:2011202110152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2011级计算机应用4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共和国60华诞已至,万方乐奏,举国欢腾。在北京加紧准备阅兵、联欢的忙碌里,在人们透着喜气的眼神里,在“歌唱祖国”的旋律里„„到处是国庆的欢乐、热烈的气......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四中全会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四中全会十一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通过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

    改革开放以来最新关于反腐倡廉电视剧汇总

    改革开放以来最新关于反腐倡廉电视剧 《天下粮人》、《使命》、《省委书记》这三部绝对称得上经典 很值得一看 另外还有 《忠诚卫士》、《大雪无痕》、《蜕变》、《致命的诱......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眼中衣着服饰的变化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很清楚的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富裕了。然而我想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记事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方式(精选五篇)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方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科技成就一览

    1978建立中国蕨类植物分类新系统 1979建成325米高的气象铁塔 1980从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到中国天气预报业务模式 1981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 1982人工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