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办公室工作与创新意识
高校办公室工作与创新意识
何智蕴
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党的全面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要求我们对任何工作都要有创新意识。办公室作为学校的枢纽机构,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保持有所前进、有所作为,必须将创新的精神融入其中,用创新的意识指导工作,用创新举措推动工作,以观念创新﹑工作作风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工作手段创新促进工作。
高校办公室既是综合管理机构,又是综合办事结构,它肩负着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承上启下联络四方的任务,这一切都决定了办公室既是学校的“政务部”或“参谋部”又是学校的“后勤部”或“不管部”。应该说长期以来各高校办公室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办公室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随机,这就对办公室的要求发生了转变,即从偏重于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既收发传递信息又综合处理信息;从经验办事为主转变为实现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在新的要求下,办公室工作的确有一部分经验陈旧过时了,创新的意识会对这四个转变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促进作用。
一:具有创新意识是高校办公室的必备要求观念要创新。观念创新是各项创新工作的导向,它是指形成能够比以前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更有效果利用资源的新概念或新构思的活动。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办公室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大胆试,克服“不敢为天下先”的守旧型的思维方式;克服走老路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努力做到不唯上,不为迎合别人的看法任意裁剪或歪曲客观事实;不唯书,不为本本上已有的结论或已过时的方法所禁锢;不唯洋,在各类信息大量涌入的今天,不盲目的以外国人的是非为是非;不唯己,不以个人的意志和好恶为转移;:不随大流,不随多数人不符合实际的看法所左右。制度要创新。高校办公室因其在校内的枢纽地位,是学校各类制度的总交汇点,又因其本身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和重要,必须有制度创新意识。既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又要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的创新,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新的章程和制度。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尤其应注意突出法制性,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突出法制性,就是要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要求具体贯彻到办公室的管理制度、执行制度中;体现科学性,就是要使办公室的制度能反映新时期办公室的规律、特点和要求,真正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就是要通过制度使办公室人员的行为、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标准化、模式化;系统性,就是要对办公室工作涉及到如公文处理、督办、信访、信息、会议、印章、保密、服务等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制度。
3工作作风创新。学校的快速发展对办公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高要求,必须要有新的工作作风。一是有序的工作作风。办公室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忙乱现象。因此应该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作风,做到遇事不推、不拖、不漏,从而形成忙而
不乱的局面,为深化各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养成深入观察与思考的工作作风。学校办公室承担协调和谋政职能,应该养成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过程的观察与思考,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观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因果性的内在联系,更有效的工作。观察与思考的工作作风也体现在对领导意图的体察入微,要围绕领导决策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深入调查研究,将重要信息和调研结果及时上报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使领导了解和掌握全面情况,运筹帷幄。
4组织创新。办公室工作要创新,要求人员结构不断创新。一般来讲,梯次的年龄结构、互补的智能结构、配套的专业结构是办公室人员结构的优化模式,板结化的人员结构难以胜任工作创新。因此,办公室应注意吐故纳新,不断的将那些素质精良、才华横溢、有工作闯劲、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选拔进来,在注意人员结构的同时,把那些经办公室培养、全局意识强、表现良好的同志推荐出去,使办公室成为人才库和流动站。组织创新还应体现在营造一钟办公室文化,倡导办公室的每位同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上对下一视同仁,气量、大胸怀宽广的良好风气;倡导办公室内部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良好风气。建立一个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发挥。
二 把创新贯彻到办公室工作的方方面面调研工作的创新主要应体现在选题上。调研工作看起来并不复杂,实际上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为领导和群做最好的服务。首先要注意站在领导和全局的高度去观察问题,把握中心、了解大局、研究大局,急领导之所急,做到领导决策我先调研,其次是站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对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问题保持敏感,善于思考,选择那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既十分重要又未引起学校予以高度重视的题材进行调研,提供给领导。
2文字工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出手快、内容准、文采好上。出手快,就是要文思敏捷,构思快、成文快、修改快。内容准,就是要准确的把握领导的意图和思想脉络,揣摩领导的思维侧重点,用心去感知领导的决策力度、幅度、出发点和期望值,把思维的穿透力和笔墨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文采好,就是要在表现领导意图时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要文采飞扬、语惊四座。
3协调工作创新主要应突出“高、细、全”。虽然学校正向“依法治校”、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协调任务的减少。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高校承担的三大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办学资源相对紧张已成为各高校存在的共同问题;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和高校自己进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相关的配套措施正处于动态调整;以及由于高校的发展,常规性工作的大量增加,这都要求办公室的协调职能更有效的发挥,“高”就是协调工作是要站的高,胸有大局,吃透学校在资源紧张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分析学校在处理稳定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段要解决的问题,协调学校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围绕中心、分工合作、相得益彰。常规性工作协调要突出“细”字,办文办得严丝合缝、办会办得滴水不漏、办事办得无可挑剔,这是办公室工作应有的要求。办文,既要协调好文件的内容、也要协调好文件的发文形式,坚决杜决文件中政策不配套的现象;办会,特别是重大活动,办公室应牵头周密部署统一协调;.办事,要绷紧办公室工作无小事的弦,既要让领导满意,也让教师、学生满意。
4信息工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特色上。信息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服务对象:一是上报上级领导部门;二是提供给本校领导;三是为基层服务。信息工作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体现特色,向上级上报信息应突出特殊性,旨在求政策;向本校领导报送信息应突出针对性,旨在献计献策.,向基层发信息应突出指导性,旨在教政策和发挥引导作用。
5办公自动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上。现在办公室计算机数量不少,但应用领域有限,往往仅仅实现用计算机编辑、储存、打印、传输公文和上网查询功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虽然也有部分办公软件,但往往由于办公室人员的观念、习惯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等问题,无法运行起来,造成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工作的方式方法无法突破旧的框架,陈旧的烦琐的工作流程继续沿袭,管理成本较高、管理效益较低。学校办公室应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上起到率先和示范作用,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一些常用的办公应用系统,如:无纸化公文流转系统、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办公信息采集加工系统、协同工作环境甚至视屏会议系统等。
第二篇:浅谈如何创新高校办公室工作
浅谈如何创新高校办公室工作
高校办公室承担着文稿写作、管理服务、参谋、督查督办、来信来访等众多职能,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执行能力、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能力和形象声誉。尤其对于正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办公室工作就更为重要。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对高校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需要我们正视目前工作中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创新性的开展高校办公室工作。
众所周知,高校办公室的工作任务十分繁杂而辛苦,但是目前,高校办公室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参谋助手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管理观念不够有前瞻性、服务意识不强、执行能力偏弱、制度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削弱了高校办公室的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办公室要适时求变,改革创新:
一、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高校办公室,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强化参谋助手的职能
首先,要抓好信息调研,强化参谋助手职能。高校办公室的参谋助手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为领导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信息;第二,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组织调查研究; 第三,就重大事件的处理提出对策性建议;第四,根据领导意图做好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第五,协助领导实施管理并处理日常事务。在新形势下,办公室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强化参谋助手职能。办公室要时刻把自己置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阶段性工作重点和领导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办公室信息网络健全、信息渠道畅通的优势,主动抓好调查研究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二、要完成领导目标,强化督查督办检查职能
这种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上级的重要文件、纪要和学校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为重点,组织重点的滚动式督查;第二,对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进行专项督办。第三,抓住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主动督办。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完成,关键在于落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督办检查这一手段来有效地推动各部门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督查工作重在深入、及时、有效,督办直接深入到实际工作的主要环节和重点方面,对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作出反馈以利于对原决策做出必要的调整,避免重大问题的发生。及时发现好的经验和作法,及时组织交流、推广。通过督查督办还可以从实际工作中获得大量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确保高校办公室工作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高校办公室人员少、任务重,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要实现办公室工作的规范化运行就是一句空话。为此,高校办公室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抓好建章立制工作。要按照从严、从细、从实的原则,建立健全办公室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办文、办事、办会程序;规范档案、印章、保密、信息、接待工作。努力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其次,要建立岗位目标管理体系。具体来讲,应从工作实际出发确定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并逐项落实到各个科室和每个人的岗位上,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目标管理体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防止因职责不清而出现的推诿扯皮、工作脱节和撞车现象,但同时,也应该分工不分家,做好及时补位。再次,要抓好制度的检查和落实。要逐步建立一套操作性强、便于监督和检查的考评机制。
四、树立高校办公室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
高校办公室不仅仅具有管理的职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学习、学校各个部门的高效、正常运转的服务者,是建设“ 双一流” 大学的重要保障与支撑。高校办公室作为重要的领导与协调机构之一,需要充分调动,合理配置各种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服务于师生。高校全校教职工是进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服务的重要主体,高校办公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及时了解其在教学、科研、生活中的需求,及时解决广大教职工面临的住房、待遇、福利等各方面的需求,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意识,使其体会到学校集体的温暖与归属感,才能安心于教学、科研事业,为自己的工作努力付出,竭力奉献。学生作为高校发展、服务的重要对象,高校办公室应当协调各方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读书环境。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协调相关部门展开有意义的讲座、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出新时期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大学生。
高校办公室要树立窗口形象。不论事件大小、任务轻重,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必须做到积极主动,热情服务。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虚心,做到手勤、嘴勤、手勤、腿勤。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来校办事人员的角度进行思考,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转变服务方式,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提高学校对内对外的窗口形象地位。
五、要运用现代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办公室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需要其快速做出反应。办公室人员要运用现代化技术,掌握办公自动化技术,全面快速地获取信息,要培养对信息资源的跟踪和分析能力,把信息化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建立高效运行的办公管理系统,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实行网络化办公办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办公室工作只有创新发展,才能更加适应新形势要求,围绕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执行能力,不断提高办公效率,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高效办公室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学校政策措施的实施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占??着重要地位。如何打造一支高效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成了学校应对未来机遇和挑战,提升高校科研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高校办公室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服务于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应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提高专业素养,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更好地辅助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工作。此外,办公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利用现代化新型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快捷、高效的办公环境,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文堂,高建伟,华玉武.高校办公室要增强“五种意识”做好“八个服务”[J].办公室业务,2013(4):236-237.[2]俞海平.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97-99.[3]陈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我国高等院校办公室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1.[4]呼永进,虞剑英.新时期高校办公室自身建设与发展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5-68.[5]戴海光.高校办公室管理运行现状及创新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4):6
[6]李联明.高校“科层制管理”探析[J].科学决策,2002,(3).[7]张新平.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J].教育评论,2003,(5).
第三篇: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意识
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意识
候智青
(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青海西宁
810001)
摘 要: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调整好思路,明确工作理念,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意识,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
创新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的基础,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着,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1】育者。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工作的急剧变化,深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当代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转型,其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相比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一是长期性,它存在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对辅导员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再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也就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渐渐显露出来。二是间接性,工作效果的实现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三是扩散性,辅导员把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学生的传播,同时也在学生中起到辐射效果。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必须要有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并且实施与当前的每一项工作中,才能确保工作的最大效益,实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高了高等基础教育的全局意识和先导地位,也提高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21世纪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科学专业知识、科学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还要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要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管理规律,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三、把握角色定位,明确肩负的责任和教育目标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工作有一种比较狭隘的认识,把辅导员纯粹当成政工干部,仅突出了其管理角色,如此以来就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影响辅导员作用的全面发挥。事实上,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人格的塑造者、心灵的陶冶者、自我教育的激发者和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这就是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政治觉悟,怀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一句话,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导师。
(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
在高校中,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三支主体队伍,分别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应按照高校党委的部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侧重学生的思想辅导和日常管理服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积极与其他队伍相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把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复杂性、繁琐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开展工作必须深入到大学生中去,紧密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辅导员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思想复杂、充满个性、矛盾突出等特点,用过去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不能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就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和动力。所谓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中不拘泥于旧的思维模式和框架,有新的发现,有独特见解。
四、辅导员应在自身建设上要有创新意识
辅导员从素质构成来看,辅导员的德、才、识、能是一个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创新思维。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的一部分,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必须从长期的工作经验中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总结工作中的精华,将学生工作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将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并创新,提炼辅导员自身综合素养。一要进行自我鼓励,用远大理想、宏伟的事业鞭策自己,做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尤其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要突出学生受教育主体的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人格、兴趣特长和心理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平等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将教育要求带来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辅导员工作方法中的创新意识
过去,辅导员的工作太多是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还是有一些,但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做人的工作就必须不断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反应快等特点,在工作中要有吸收、借鉴有效方式方法的意识,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有“以生为本”的理念,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深入到学生课堂、宿舍与学生生活中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树立辅导员的良好形象,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辅导员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做学生工作应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出发,当代科技信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为辅导员工作方法提供了新路径,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的特点,使我们的工作实现隐形化、个体化、咨询化和平等化,这样有利于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思想脉搏,从而开展各类教育、引导和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收集、整理各种数据建立班、年级学生数据库,由计算机网络来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常规问题,达到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六、辅导员工作内容体系要有创新意识
辅导员工作只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断赋予工作内容上的新气息。首先,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学生。要切实加强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创业教育。
其次,辅导员应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的实际,系统地调整、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工作,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学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思路,分清对象、看清场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随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辅导员传统的教育、管理、服务方式和内容体系已难以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成长规律。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必须实现工作内涵的意识创新,要有意识地转变到注重“导向管理”、“依法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以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积极鼓励学生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服务、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加强党团、社团建设,支持学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情、民情,把理论学习、参与实践与服务于社会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这些活动成为一种无声的管理机制,在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服务中进行教育管理,同时,要为学生提供细致的服务和指导。
最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从具体的目标定位的意识中走出来,不仅要抓学生校内纪律,还要整合校外教育力量,积极构建教育平台,不断地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视野。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内容多、任务重。精英型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高等教育整体转型势在必行,我们的工作就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及时转变工作意识,努力开拓创新、探索其各种有效途径。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参考文献:
【1】翁铁慧.高校辅导员行动指南[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2004.【2】杨敏.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3】陈琛.浅谈高校辅导员应有的工作意识和方法[J].科学信息,2005,(2).【4】周宏菊,何振.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8(8).【5】曾凡明.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4).【6】张翔.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创新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第四篇: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高二政治期中复习学案(7)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主题探究Ⅳ:矛盾分析法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它科学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⑴从上述事例中,我们能体悟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吗?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⑵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怎样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知识整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探究活动2:
依据上图,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
⑴这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⑵应怎样正确理解上述观点?
知识整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拓展】 ★ 科学发展观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⑵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协调发展观。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⑶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
⑷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本质所在。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各项工作都要把努力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全面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提出的全新理念,也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运用实践】
一、选择
1、离开了身体的手就失去了手的作用。这段话反映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局部和整体不可分割 C.事物是绝对运动的 D.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2、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的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量变引起质变
3、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整体离不开部分,但部分可以离开整体 B.部分高于整体,但也应服务于整体 C.部分对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D.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4、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绝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否则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这说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A.无任何联系 B.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
D.相互转化 C.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5、“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个举措,表达了中央试图尽快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促进中部崛起,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体现的哲理是
A.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要重视飞跃,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7、下列选题中,符合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牵牛要牵牛鼻子 B.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水滴石穿
8、下列属于发展的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 B.张三体重由54公斤增加为56公斤 C.汽车由起点站到终点站 D.气温由10度上升为15度
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形式的事物 C.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D.最新出现、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10、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了“双稳健”,即既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又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把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统一起来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二、漫画评析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④
评析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中的工作方式。
三、社会传真
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4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第五篇: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前面的货架上一些内容和改点的解读,我想各位大虾们会在不同版本的《解读》中有详述,大家可以参照解读。我这里不重复了。这里我只准备选择”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两个关键词,从“流变”的角度和大家交流我的理解——本来应当把这一节放在上面的框架下,但考虑到这两个关键词的地位,便单列了。自然,单列后,就不只是讲“流变”了,请各位阅读时注意。
1.只有应用意识是不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这两个为什么放在一起?不是我手懒,是应用意识必须跟着创新意识,只有应用意识是不够的。
《标准2012年版》专门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核心概念专门表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l
应用意识
那么,什么是应用意识呢?
《标准2012年版》是怎么说的?“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学了数学后知道用。这就好象是一个好逞能的小伙子,学得了一些拳脚,总想找个活儿亮亮自己的能耐,头脑中想的是“我能干点啥”。第二条,是说你遇上事了,要想着数学,想着数学能帮你。就象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你说话》。
这两条先把“我能干点啥”放在“有事你说话”前面了。我感到顺序倒了。交换一下可能可好。从数学的产生来说,我们是先遇上问题,遇上事,“有事”了,才想寻找解决的法子,才有了数学。而“我能干点啥”是先有了数学,是你掌握了数学以后的事。从创新意识看,前者的创新因素更多些。无论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顺序,还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重要性,都应当交换一下次序。——当然,《标准》这样说,不会引发“两桃杀三士”,不会引发“两雄”争霸的残酷战争,但我还是感到交换一下次序更有利于理解创新意识的地位。
创新意识是新增的关键词。我认为加的很好,很有必要。
虽然在应用意识的注解中,《课标》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的说明,其中也蕴含有“创新意识”的意思。但是,应用意识(http://www.xiexiebang.com)主要还是指用现有的工具做同样的或类似的事情,是现有工具的重复使用,是一种“啃老族”的文化体现。正如彭加勒(又译作庞加莱)所言:“仅仅着眼于直接应用的那些人,他们不会给后世留下任何东西,当面临新的需要时,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法】昂利﹒彭加勒著,李醒民译,《科学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北京)。一旦换一个新的情境,现有的工具就会象一位尊贵的骑士躲到一边,摊摊双手表示他的遗憾,此时的创新意识就成了我们谋求的勇士,特别希望他能冲到问题的最前面。庞老先生的话短,却说的很全面,既说了观点,又说了为什么。
l
创新意识
那么,什么是创新意识呢?《课标(2012年版)》没说,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值得摆上桌案。我们还是先换一个问法:怎样理解创新意识?
我们先看《课标(2012年版)》,第7页,是这样说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说了地位,要求,基础,核心,方法,„„。把创新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这不仅是现代数学教育的 “基本任务”,而且要求体现在全过程中,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其实,创新又何尝不是科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基本任务”呢?只是我们数学标准不能干涉其他学科的内政罢了。这是说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创新一阵子,想不起来就搁置在了一边。不能象学习雷峰,只在3月一阵风。中间几句主要是说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验证。特别指出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点特别重要,思考是自己的事情,思考不能替代,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样的常识。
独立思考,这是学会思考的条件,思考只能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去学会。什么是“会”呢?可以把下面的方法“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作为答案来理解。
当然,你仍然会感到“不治饿”。依然会象进了冬天的公园,看到的是冷冰冰的枝桠。理念树条不能少了案例的绿叶,一片绿叶就是大树生命的体征。还是让我讲一个例子。
2.例谈一节课中的创造
这是一节数学游戏课。20点游戏。每人轮流摸牌,各张牌点数之和不能超过20,点多为胜。
上课老师用了近20分钟讲游戏规则,然后学生进行 游戏,汇报经验。
——前面我把教育分为三类或说三个阶段:知识传承、技能训练、思维启迪。这节课你可以看出很典型突出了前面两个功能:知识传承、技能训练,而思维的开启却没有在这样的课中充分体现。最后的汇报经验只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效果检验”。
评课时,我说:“如果我是家长,我会质疑,我在家几分钟就能教会孩子玩这种游戏,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你手上?也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孩子受到的教育与他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教育中有什么不同?——我想最大的不同,应当是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不能仅仅重复于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中的会用之目的。这样说并不是说生活教育中没有创造。而是说,一般的家庭中的游戏多在“应用”上下功夫,而学校的游戏应当多在“创造”上下功夫。”
那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学生可以创造呢?
单说规则吧。
游戏是讲究规则的,一个游戏规则往往由基本规则、补充规则、拓展规则组成。我认为规则有下面的特点:
(1)规则是讲究公平的;
(2)规则是由社会共同体制订的;
(3)规则是可创造的,可变换的。——这就有了可创造的空间。
第一、基本规则的教学
游戏本身是不是新?游戏的新旧,当然不是由纸牌的物理属性决定,不是指是不是新买的“处女牌”。新旧是由游戏的基本规则决定的。
如果游戏规则是新的。这种规则学生自己能不能看懂?如果能看懂,你不要讲了,把游戏规则说明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学习。
——慢,有人插话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没有几个,你不讲,他们看不懂的。
对不起,这次我要做一个双手下按的姿势,请你先不要激动。我知道你说的是事实,并且这样做也是为孩子着想。我一点也不否认你的责任感。在我没看这节课前,我是和你一样存在这种担心:学生会不会看识得这些字,通过听课我没有这种担心了。
你看到了,当你出示这个游戏规则之后,前面有个小姑娘不等你说话,就用手指着念出这句话了。可是你没有理会她的多嘴。心里可能还会感到她扰乱了你的教学秩序。我不知道她能认多少字,就是有不会的字,也不要紧,小组内是不是可以帮助一下?小组内不行,组际之间行不行?最后有几个字不会,还不一定需要你来讲,缺一个两个字可能也不影响学生理解这个规则说明。
会用多少时间吗?你在用讲的方法时,用了17分钟(而学生玩一次只用5分钟)。你让他们自学7分钟能不能学会、能不能看懂这个游戏说明?——可能比你单一地讲“高效”多了。
把问题情境设计好,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着阅读、学着合作,学着求助于他人,学着指导他人,在互相帮助中了解新的游戏规则。这样,学生是不是已是在创造了。他们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一个新的规则,知道扑克还有新的玩法。而这些经验的获得,源自孩子们自己的发现。
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你前面的意思是只让孩子们学习说明书吗?不让学生接触纸牌吗?
不是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结合手中的牌,对比说明书来理解规则。并且这样做使文字说明、实物操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规则,也符合学习的规律,符合创造的规律。因为创造体现在过程中,而理想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创造。
如,规则说明中有“摸到纸牌上的数字的和最大的人获胜。”学生要理解这个句子。他们的思维要经过下面的几个过程:
(1)认识里面的字词,并知道各个词所表达的意思。这一步是词的意义的理解。
如“数字”、“和”这两个词,学生需要知道“数字”是指纸牌上的数字,“和”的意思是说“几个数字做加法运算的结果”。
(2)将字词放在句子中去理解。这一步是从结构上去理解。
把“数字”“和”放在“摸到纸牌上的数字的和最大的人获胜。”句子中,知道是把手中各牌上的数字都加起来,然后比数字大小。这里有一个前提,要摸牌,要比较,不是你一个人比。蕴含着你手中要有牌的意思,要有同伴和你一起做,才能比,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知道结果谁“最大”等等。
(3)将上面的短句,作为行动的指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这一步是从情境中去理解。
将这个句子结合具体的情境,或说放在具体的“真实世界”中去操作。在讨论中、同伴共同阅读说明书中,有的孩子可能并不需要“真做”,可能通过想象,头脑中已建立了按这个指令操作的情境。有的孩子们的思维可能还是处于懵懂状态,对词的意义可能并不清楚,这时就需要一边阅读对照、一边进行具体的操作帮助理解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习并不是象容器注水一样的简单累加。而是通过一个不断尝试、反复、修正、澄清,从而达到更透彻、更深刻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可以体现学生的创造。
第二、补充规则的教学
除了怎么定胜负这样的基本规则外,还有针对特殊情况处理的一些补充说明,我称为补充规则。诸如:出现一样的点数了怎么办?大于10的牌,如J、Q、K„„如何处理?
对于这样的补充规则,我仍然不建议在学生玩之前作为基本规则介绍给孩子们,而是希望让孩子先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让自己做出处理,自己制定规则。——在玩之前介绍这些规则,他们没有体验,对这一条规则可能感受并不那么深,你的规则并不能马上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最为关键的,我的建议是能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需要。哪怕是你告诉孩子们“我们是不是可能再加上这样一个规则,„„”也比事前告知孩子要好,因为这会让他们知道,创造并不是人们的随意捏造,规则的产生也是来自于实际的需要。
那么,一旦他们发现了需要,也就培育了“提出问题”的秧苗。由需要,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选择一个方案,这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中的一个要素是选择。
在上面的游戏中,如果你的点数是10,我的点数也是10.我们俩人是同样的点数,怎么算胜负?这里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1)
并列第一。这是一种规则,两个人都乐意。
(2)
谁手中的牌少,谁为胜。这样的规定当然也可以。
(3)
两人都放弃手中的牌,重新再摸一次,以新摸的一张点大为胜者。可能这样的规定要触动孩子的心灵了,因为这样做需要孩子放弃手中既得的利益,两人间重新再开始一次游戏。
(4)
„„
关于牌面数字多于10的牌的处理:
(1)把大于10的,包括大王、小王统一定为1.这是一种规定;
(2)把大于10的分别按个位数计数又是一种;
(3)这些牌和大王、小王分别按0算也是一种规定。
(4)„„
第三、拓展规则的教学
基本的规则和补充规则教学完之后,基本上可以宣告一节课的结束了。但我认为,理想的教学不要在此画上句号,把规则拓展一下、做一下变通,会给孩子们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让他们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他们一个天地,让他们嬉戏,品尝到创造的快乐。拓展规则的制定也许会让学生进一步或者更多地尝到创造和发明的喜悦。
就这个游戏的拓展规则,我们可以尝试着做几点改动,看一看是不是可创造的空间更大?
(1)关于胜负的规则:可以不可以规定五局三胜制?可以不可以改为最后的胜负以各局的点数之和大者为胜?可以不可以胜一局就记一个分数,最后看分多者为胜?
(2)关于游戏人数的确定:两人可以吗?三人可以吗?„„人数多与人数少,又可以做哪些规则上的调整?
(3)关于奖励。能不能制定一些奖励的规定?胜一局加1分,连胜两局加2分,连胜三局加3分,等等。
(4)„„
制度都是滞后的。规则需要在游戏中完善、在活动中制定。制定规则的过程,需要经过社会共同体的约定和确认,规则确立的过程充满选择,充满创造。当然,规则一经确定,谁都不能再私自更改,除非再次出现规则中没有包含的情境——这是创造的一个条件,创造必须在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大规则内的进行创造。让小学生凭空创造规则,并理解这些规定可能很难,但他们在游戏中却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到创造的过程。
创造,不是你定规则我遵守,创造,是大家一起根据需要选择、建立规则。选择、建立一个普适性的规则,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是对自己既得利益的放弃,更是对他人的尊重。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默守”规则的人,相反,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种对已有规则的破坏和新的规则的重新建立。
我这儿说的游戏规则,也许不仅仅是指玩这个纸牌游戏本身。也包括我们与人相处,在社会中立身。当然,更包括我前面说的“家长为什么把孩子送到你的手上”这一款社会游戏。公维华老师有一天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学校在招生,来了好几千家长,特兴奋。为什么会来这么多家长?这里不会有强迫,不会有行政命令的一呼百应,不会有利诱(当然这里指的“利“,相信你不会误解为单纯的物质利益),这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家长们都很清楚,他们看到的是学校办得水平。他们把孩子送到这儿是因为这儿“利好”。这个利是学校能给孩子们的,如果你的工作和努力不能给孩子这方面的“利”,你就需要付出其他方面的“利”为这种失衡来配平,社会游戏需要的是公平,虽然在追求公平、配平失衡中会有许多的不公不平存在。
上面的战线拉得是不是又长了。来,我们浓缩一下:
学习不是简单的累加,需要自己不断去修正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创造。创新不是告知,需要自己去发现创新并不随意,创造有创造的需要;创造并不神秘,孩子们也可以创造。
3.独立学习与创造
我曾想就“低学生段数学教学可创造内容举例”为题写篇文章,列举一下小学低学段可创造的内容,后来放弃了。因为每一节课中都有创造,每一个过程都有创造,不是吗?每一节课中,数学概念的得出、公式、公理、法则的总结,模型、思想方法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哪一环节没有创造?现在需要的不是指出哪节课中有创造,而是需要我们老师们树立一个让学生“创造”的意识、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我们老师们往往也知道要让学生学会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总是扶的多、给的多。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要让学生独立学习,希望老师们少指导,少讲解,尽量做一做“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呢?
当然是为了不熄灭孩子创造的火苗,培养孩子创新的意识。这样的回答可能太过平常,不会给我们留下有什么印象。我们还是再做一次溯源。看看“创造”的定义怎么说。
什么是创造?
百度上给出的定义和例子很好,转述如下:
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创造的本质在于甄选!甄选出真正有建设性的联系(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例如,当你想拿到桌子上的一个花瓶而又因为自己太矮而够不着时,你挠挠头往周围看了看,发现旁边有一个凳子!你突然想到也许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通常称为灵感(这个现象类似于生物中的突变,这里发生的变化是改变了凳子只是用来坐的这样的观念),做到这一步时你已经将“凳子”和“自己的身体”这两个概念在头脑里联系起来了,并且进行了一个思想试验过程:首先看了看凳子的高度,大概判断了下自己如果站在上头很可能就可以够着花瓶了,并且觉得自己肯定可以爬到凳子上去。于是你头脑中迅速闪过了你爬到凳子上然后顺利够着花瓶的图景。这个思维过程完成后,你就完成了一个“手续概念”的创造。为了方便陈述,你还可以把刚才这个手续概念命名为:“通过站在凳子上拿到桌子上的花瓶的方法”。
为了验证刚才创造的这一手续的可行性,你将你的想法付诸实现,结果也许真的可行,也许不可行,或者造成了你没有想到的结果。比如凳子翻了你摔倒了,还把花瓶打碎了。这都是因为你在头脑中模拟的过程忽略了某些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凳子的稳定性,地面的摩擦系数,或者对凳子和自己的高度判断不准确等等)造成的。如果可行,并且拿到了花瓶,那么你就进行了一个“概念的物理实现”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说你将你创造的概念的“物理实际”也创造出来了。它本质上就像你完成了一个建筑的设计,并且亲自把它建造出来一样。经历了这件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马上想起已经建设完成的这个概念,这就是你增长的知识。可见创造可以分为概念的创造和概念的物理实现创造两种。
这一段说的很是详细,由于上面的文中用了一些概念,我们可能读起来吃力,我想结合上面的话,再强调一下几点:
1.创造的实质是联结,联结可以是抽象概念之间的,可以是具体事物之间的,体现在思考问题与具体的做事方法、过程中。
2.创造是个体的创造,创造会带来个体的内心的愉悦而一定会成为自己的经验。别人的告知不是创造。虽然都起到了使主体由“未知”到“已知”的结果,但告知不是创造。
注意:告知不是创造的敌人,更不是课程改革要“革命的对象”,它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后文会详细谈及。
3.创造不仅是一种发现,还是一种选择。它是从诸多现象和联系中洞察到什么最有价值,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创造是选择,不是给予。
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人告诉你把“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你照着做了。这里面已没有了创造,这只是按指令去做,是按程序去做。如果有你的选择和反思在里面,你获得的“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可能是一个经验,再遇上时你也会这样做。如果没有选择和反思在里面,别人的告知或说给予也许只成为你完成这件事的一个指令,它会随着任务的完成而遭到遗弃。——当然,我们有时会把遗弃的东西再次捡回,但那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了。
我在做业务校长时,有一次陪我们县教研员赵克平老师听课,他听到老师讲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有些愤愤的说:“这一节课最甜的地方又让老师自己吃了。”他把课比做吃甘蔗,要让学生自己吃,你老师不能嚼了喂孩子。最有营养的都进了你的肚子,孩子再吃你嚼过的,能愿意吃吗?
我在我们的文字里没有去区分创造和创新。无论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一点是共同的,拿来的,别人给的,都不在创造和创新之列。
那么,独立学习是不是不要老师们指导呢?不是的,我们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教与学的关系,我想在后文“重新认识学与教的过程中”详细去谈。
4.孩子能否创造?
孩子们能创造吗?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想只说一句“能”或“不能”是解决不了老师们的困惑的。我一直认为对于孩子的理解是造成我们教学法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困惑应当是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理解,而有些观点是来自于我们受到的教育和自己在传统教学行为影响下的学生给你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名家的观点。
“他们是尚未成年的新生一代人,身体弱小,没有经验,甚至连一般活动的能力和认识能力都还不具备,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生产和生活、进行科学认识或艺术认识,以谋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王策三
“学生是带着认识世界的前概念到课堂里学习的。他们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环境内容以及环境组织和解释方式的理解。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到课堂上的经验可以两种方式呈现:作为他们日常的、非正式的、经验性的、学校以外的知识,或者作为他们基于学校的和“教学的”知识。”
——徐斌艳:《面向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项目设计》,新世纪小学会议资料,2010年12月3日广东茂名。
“每个在校的儿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第2页。
“儿童有一种进行推论的天生素质,并且有实验和检验的内在的愿因。”(约翰﹒杜威)
上面的对儿童的论述都是名家之高见。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得出如此不一致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听谁的?谁的话更接近真理?
当理论的双方或多方对峙不决时,我们不妨做一次战争年代逃亡的难民,“远离”这纷争的是是非非——去安静的课堂和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观察一下他们的生活,用我们自己的观察决定理论战争的胜负。
下面,我们一起看几个事例,看你能不能吹响绿茵场上裁判的金哨。
(1)曾见到一本《甘蔗有多高》的书。它的奇异处在于作者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这可不是一本你印象中的日记集,也不是你印象中的学生作文选。它是一本有关幼儿测量概念学习的书,是从头到尾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中围绕测量这一主题的学习进程记录,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小朋友写的“专著”。
那天,我和位惠女老师同去书店,店员推荐我们这本书。听说是幼儿的书,我有些不屑一顾,碍于店员的面子,便随手翻了几页。这一看,我们俩人都迷上了,都想买。可是,书只有一本。不好与位老师相争,便提一个条件,请位老师就这本书写一篇文章让我和更多的老师分享。我则和店员约定,再进来书给我通知,我再来买。几天后,店员电话告知我书到了,我则买了三本,不断给好友推荐,到最终,我手中留存的却是一本复印本了。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起因很象是我们的春游。老师本意是要带领孩子们去参观稻米的收割过程的,但学生却对路旁的甘蔗产生了兴趣,趴在地上,翘着屁股,观察开了甘蔗。敏锐的老师“嗅”到孩子的兴趣点,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一段长达五个月的以测量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种下甘蔗后,孩子们特别关心甘蔗有没有长大。老师抓住这次课程的契机,引导孩子思考甘蔗该用什么量,孩子用食指、拇指比划,但是每次比的都不一样。“那么,用什么方式,才不会变来变去。”孩子们想到了吸管和树枝。细致的老师,将孩子们测量甘蔗的“工具”贴在白纸上,并在旁边写下测量的日期、测量人,随着甘蔗的长高,成长图越来越长,甘蔗成长的情况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随着甘蔗的成长,孩子们也在寻找着不同的测量材料以便测量甘蔗有多高,他们想到了回形针,孩子们用一长串的回形针结成长长的连环扣,不仅量甘蔗,也量教室里的其他物品、甚至于爬上楼顶去量高楼。在孩子们测量的过程中,老师用一个小本子,鼓励孩子将他们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测量的结果。
在孩子们的眼中,教学楼很高很高,于是,他们把一箱子连环扣全部串在一起,几个孩子到楼顶放连环扣,楼下的人接应,还特别关照二楼也要有人,防止连环扣卡住。量好后,大家开始数连环扣的数目:353个连环扣。“353个连环扣是多高呢?怎么告诉别人呢?”老师此时介入,使学生不再沉醉于成功之中,引出了尺子的学习。„„五个月后,孩子毕业了,一本由他们自己动手编辑,插图的图书也成册了。
——这是我看到的最小的孩子们写成的书。我感叹孩子们的创造!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呢?我们的孩子同样不缺乏创造的能力。
(2)下面的教学片断选自《新世纪小学数学》杂志,2012年第二期,张学明、项竹贤《课堂追问的时机》,26页)
【例】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的片段。
在“质疑问难环节”,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可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全班学生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师:你是怎样改的?
生:差比原来少写1。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做改动呢?
生: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这位学生边说边以黑板上的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你真了不起!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生: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认为按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便。
生: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计算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x x同学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提议,让我们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话和老师的话分开来看。你会看到,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来自于学生,没有一处是老师的告知和讲授,处处都是我们学生的创造。显然,这里孩子们的创造,源于老师不是把“从高位减起”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用追问,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
当然,这里有两点说明:
(1)竖式计算的问题从哪位算起,似乎已成既定的规则,如果再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追问“竖式计算只能从低(高)位算起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探索发现一个法则是如何形成的,你会给孩子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他们又会看到另一片天空。
(2)这里只是展示了“质疑问难环节”中的学生创造,在其他环节,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得而知。这里的学生创造中,老师引导的痕迹稍显过重。我希望能看到一节课的所有流程都是全部的、真正放给学生的,看到学生精彩观念绽放的课堂。(这种课堂将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两处)。
相反,下面的例子就不是在让学生创造了。
【例】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出示1/2+1/4,让学生自己动笔算一算,当学生出现1/2+1/4=2/6或1/2+1/4=2/4等多种不同答案时,可以适时一问:两个加数的和应该比加数大,那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算的和是否正确?
这里,老师虽然也是想用启发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发现错误。——这里虽然用了“适时”二字,但这两个字最难把握。作者没有说什么是适时: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的反思时间?给没有给学生操作的机会?给没有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是学生经过再三的思考后最终认定自己做的就是最后的结果了、还是发现学生算完,未等学生给验算就进行了下面的启发?文中没有说明,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注明到,在“如何做”这个问题上,老师却是采取了“告知规则、让学生按规则行事”的方式。这样的教不是在让孩子创造而是让学生在“服从”中“确认”别人的发现,如此长期的影响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另外,“两个加数的和应该比加数大”也不是数学中普适的结论,它只在算术中成立,当两个加数学中出现0或负数时,就不适合了。不适合在小学加以强化并当成一个普适的规则来使用。如果我们放弃“适时”的过程,一定要告知时,建议改为:“这两个加数的和会比最大的加数小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算的和是否正确?”这样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把发现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我这几年负责的杂志,其中有一个栏目,是专门发表孩子们是怎样学习数学的,发表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也时也到各地培训、回访、讲学,见到过很多孩子们的作品,如、广东植秀盛老师、公维华老师以及大庆袁明老师学生日记,河南金水连续几届的《学数学、用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用报告的形式汇报他们用数学的成果,有的学生涉及到商场的选址调研,研究的思路和严谨堪比大学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我常常为他们出色的创造兴奋不已。
我在教学初中时,我教的学生中就有多人发表过文章。其中,崔艳梅一次得了200元的稿费,令全校为之惊呼——那时我的工资还不到800多元钱,在农村无论孩子、还是大人的眼中200元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分别用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例子想说明,我们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有创造的才华,只是因为我们的“教”不得法,而使他们的这种才华和天性得到了扼杀。我的这样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后面,我会有更多的例子说明我们的教是如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很感谢网友“离线”,看到我的日记后给我发来了她在教学中积累的“教阻碍学生发展”的大量案例。
当然,社会中阻碍创新的因素就更多了,如山寨文化、盗版行为等等。而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些“盗”了却不知是盗,最可怕。我说这叫“误盗”,是为了给我们大家保留一下脸面。不是吗?我们常见有人引了大段别人的文字,但却不加注明。我现在虽然还没有发现盗用“我看课标系列”的现象,但我敢说你会在某个角落或某篇文章中看到我的这些文字或观点被“误盗”的情况。
5.结语
创新有两大表现:发明与发现、联结与转换。有时是发明,有时是发现。但从思维上看,实质是经验的再抽象和经验的再提炼、是经验和知识的相互联结和转换。具体说来创新有下面的表现:
l
发现了新的现象,新的联系。
l
在有人质疑某一观点时,提供了新的辩护性案例。
l
发现了现有经验、传统观点、方法中的谬误或不足;
l
将现有的经验、观点、方法进行了抽象、归纳、推广、提升,使之更简捷、方便、更具有一般性。
l
转换或发现新的方法、观点,将人们的思维转换到一个新的视角或话题,表现为结束一场争论、或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打住。我知道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老专家们有意见了。为什么没有介绍大家公认的创造性思维的几个特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兰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典型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具备以下六方面的基本特征,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变通性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你为什么避而不谈?也许我理解上的原因,我感到这只是把一个美女拉到我们了面前,告诉我们这位美女有几大特征,让我们欣赏欣赏一下而已。而我们所做的不是只做欣赏美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美,塑造美,要知道这个美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美来。因此,我想从教育者职业需要的角度,多从可操作的层面,谈创造、看创新,以便大家看得懂、想得清、用得上。因此,不惜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谈创造,说创新。
现在可以做一个小结了。我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我们看一个问题,要看流变,就象我们选择股票,不仅仅看它当前的市值,还要看它是不是潜力股,要看他的发展。在这一小节里,我是借助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谈流变的,只有应用是不够的,还要有创新。无论创新的形式,还是创新的内容,都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相连。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关注创新意识,必然会关注经验的积累。因为,经验是创新的起点。希望在教学中不要把处处存在的创造之花而扼杀。方法呢?放手,多给学生思考、创造和分享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我没有用多引导这样的字样!原因将在后文谈及。
教育改革是一场创新,前面说了教育的三个阶段。我们身处新的时代,需要有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的需要。由此,特别需要有人用行动为过时的教育教学方式画上句号。不这样,何谈这是一场教育改革!
每天来我空间交流的朋友,你能承担起这份重任吗?你这样如饥似渴,关注我们的改革,舍你其谁?
最后,留几个思考题:
1.前面转引的名家对学生的论述,你赞同哪一个?注意,不要被我的例子和观点所误导。要用你的例子来分析,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你的观点。谨记:“莫将经验做本真,你我都是摸象人”。
2.新课程那么重视应用,为什么不提倡应用题分题型教学?试谈谈你的观点。
3.新修订的课标加了运算能力,是因为我们的运算能力弱需要再进一步强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