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大学科技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总第 92 期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No.1 ,2007
Serial No.9
2[ 市场经济论坛 ]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王志勋
(哈尔滨工程大学 科技园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文章要摘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国特有的新兴科技主体 ,其主要职能之一就在于创新创业型人才。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 ,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指出应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特点 ,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 ,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 ,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 关键词 ]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 中图分类号 ]F0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17 – 0
3A Research on Innovative Imbark Personnel Training
of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WANG Zhi),男 ,吉林榆树人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17
http://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年第 1 期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No.1 ,2007
二、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自主开发为主、积极引进为辅的原则 ,不断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从国际人才竞争的态势来看 ,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他们不但可以为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平台 ,还可以为创新人才提供高薪报酬及其他丰厚的条件 ,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也增加了我们引进人才的难度。目前我国各地都为了吸引海外的创新人才归国 ,建立了海外学人创业园 ,多层次、全方位的为归国人才提供便利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经验看 ,鼓励我国科技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是一个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当前 ,随着我国整体科技产出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 ,要进一步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特别是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的重大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
(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培养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 ,要积极改进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应按照整体规划、宏观管理、分类指导、加强服务的原则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科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制定一套从吸引人才到利用人才整个环节上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发挥人才才能的政策。在人才培养上 ,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依托 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 ,培养锻炼队伍 ,努力形成创新团队 ,形成一边出成果、一边出人才的良好局面;高校和大学科技园要适应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坚持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 ,增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交流 ,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在人才评价方面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在人才使用上 ,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鼓励学术冒尖 ,提倡学术民主 ,反对学术官僚主义。在人才激励上 ,加快对人才资本市场运营层面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科技人才的主体
衡量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其是否转化为产品 ,是否创造了利润。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其技术创新成果主要由企业完成 ,技术创新人才也主要聚集在企业。但目前从我国科技人才分布看 ,大量人才聚集在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 ,远离市场 ,故做不出有效的技术创新成果。从整体上看 ,科技界内部脱离实际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许多学术研究依然是为了某种资格、、。深究荣誉 待遇这种问题的根源 ,还是我们的人才分布和使用政策的导向问题 ,反映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吸纳科技人才主体的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健全 ,还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在人才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加大投入。事实上 ,只有政府对吸纳科技人才进行自主开发的国内企业采取导向明确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 ,有目的地增加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广泛吸纳科技人才的引导 ,只有各级政府不断健全企业吸纳和使用科技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才能实现企业作为科技人才吸纳主体的作用 ,有效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人才分布和实现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建立创新人才平台 ,为创新人才的发展
提供宽松的环境
国家大学科技园可充分利用依托大学的优势 ,和大学共同创造有利条件 ,吸引包括高校师生和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创业者到园区创业 ,通过创业实践和企业孵化 ,培育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开发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掌握现代科技 ,兼具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的科技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促进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 ,营造宽松自由、团结协作、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学科技园队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提供创业的环境和平台 ,让人们在这个环境与平台上实践 ,锻炼成长 ,根据市场和创业需求开办一些培训班。高等学府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规划 ,加大对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向大学科技园开放人才、、、、技术 装备 基地 信息等资源。建立灵活的岗位制度 ,完善人才双向流动的管理制度 ,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 ,鼓励师生进入园创业。改革高校内部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奖励制度 ,营造鼓励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高等学校也要重视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合国家有关人才计划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园区内有针对性地布局和构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全面提升培养和汇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大学科技园中创业 ,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入园
创业的工作力度 ,汇集一批留学回国拔尖创业人才。
(五)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要千方百计为创新型人才开展工作创造物质条件。尽一切努力在经费、科研条件、学术交流、出国考察等方面提供支持 ,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创新型人才 ,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创新型人才的各项福利待遇方面提供保证 ,这是凝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工作。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工作发展空间 ,分配制度改革使创新型人才更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奖励制度改革激发起创新型人才大胆创新的激情。建立特殊奖励津贴 ,让创新型人才在物质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 ,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解决他们为生活而分心的后顾之忧。对创新型人才重奖 ,应当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国策。为实现我国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ki.net —
第二篇: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工程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组
前 言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
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阐述了当前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并对人才培养的机遇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建议。
一、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
虽然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数量众多,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降低。
2.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严重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在很多学校,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越来越难落实;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更多地是纸上谈兵,课外科技活动由于受条件限制难于大面积开展。
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我国现有大学科研导向引导教师过分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方面,唯学术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许多学校为促使教师发表SCI论文和获取科技奖励,往往设置特殊的鼓励政策,而许多工程性强的课题由于周期较长,很难出短平快的理论文章,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
4.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环节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长期未受到应有重视。首先,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对研究性趋之若鹜,而对应用性却避之唯恐不及;其次,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和考核都有明确且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更是缺乏,而且在实施中不易掌握,特别是对工程的“设计能力”要求不具体、不明确。
5.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两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缺少来自用户的导引。
总体而言,工程性与创新性的缺位,使得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的稀缺,是制约我国实现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今后全面领先于世界工程科技的最关键因素。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中,中国位于125个国家的第77位,这一结论虽然由于统计标准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而尚可争议,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机遇与可行性
研究认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加快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1.中国科技创新的目标已经确立
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中国实施创新战略已呈现出良好开端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R&D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逐年增加,其中高技术产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了很大比例(。
3.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潮时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工业产品的产量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我国的房屋施工面积为45.76亿平方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铁路营业里程为7.7万公里,居世界第三;公路里程达到364万公里;主要海港货物吞吐量34.22亿吨,居世界第一。在未来15-20年间,我国的工业化不会出现明显减缓的趋势,这就为工程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工程师短缺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工程专业招生吸引力下降,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人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
我国工程教育应当及时抓住上述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为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三、未来十年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态势
研究表明,我国未来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导向型)和应用型(专业
技术型)两种类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仍然需要之外,更加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多样化特点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多种类型的人才。新的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类型的划分对研究分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交叉”型,是进行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的人才;
(2)“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型,是产品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的人才;
(3)“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型,是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
2.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普遍性和多层次性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是指每一个工程科技人员都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应在工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同时积极思考提高质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就如何节能、降耗、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创新。所以,创新并不只是处于宝塔尖的高层次人才或领军人物的责任,也包括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各个层次和类型中从事创新活动的工程科技人员,他们既可以做出重大创新,也可以针对具体环节进行革新与改进。
在工程科技活动的不同环节,对创新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从事设计和系统总体研究的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要求可能会不同于一般性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技术人员,反之亦然。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工程科技创新活动。
3.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根据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从事R&D的人员总量与GDP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一方面说明,研究开发人员作为生产力要素支撑着GDP的增长;同时也说明,研发人员的规模是决定GDP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科技部“人才战略”课题组分析显示,自80年代以来,美国的R&D人员总量与GDP的增长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图2)。
在我国,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软件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2000年开始重视软件人才培养,2001年开始首批软件学院招生,随着4年后大批软件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在2005年软件业明显提速。
当前,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规模应当实现两个适应:一是适应人均GDP翻两番目标对工程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的需求;二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在规模上随之发展。按照经济增长规律,202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3500美元的目标,国民经济必须保持7%的增长速度,教育规模增长速度亦应与GDP增长相适应,以大约7%的速度同步增长。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7亿,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达到8680万左右。可以预见,为了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工程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该稳中有升。
4.要求人才培养与世界科技发展和本国产业发展双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要适应本国自主创新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格局变化的需要。高水平大学尤其要双接轨、双结合。
预计未来十年,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将一直持续,传统的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向现代化、工程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产业结构长期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工程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将进一步以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工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关键问题。
四、当代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程的实践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1.知识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知识和专业经验知识。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所从事的工程创新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更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传统的观念不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积累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才能始终站在工程创新的最前沿。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动态平衡系统,它能适时地将不同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网络化后重新组合,形成全方位、综合、立体、动态的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首先是以创新主体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突出创新主体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体现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有多元复合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能力和要求。
工程设计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推进工程创新的过程中,设计从研究与开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重要的技能。工程设计,特别是主导设计,是制订工程标准的关键。拥有高水平的设计和开发(D&D)人才,特别是培养和重用创造性设计人才,是产业与工程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集成创新能力:集成创新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技术源日益丰富的时代,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整合能力,具有使用多种高效的信息数据处理工具和信息沟通设备的能力,能够快速地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同时要更加重视多种技术的识别、选择、集成与融合,开展更多的工程集成工作,才能使自己在创新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实践,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基础科学与实际应用之间原来的单向连接逐渐转换为双向连接,社会实际技术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科学研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边界间找到了交叠与重合。因此,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深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
知识学习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本能力。在工程科技活动中,学习和补充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知识储备,是工程科技创新和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达到了相当的知识水平才能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实现高水平的技术突破。在现代工程科技领域,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层面,在聚合思维中,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才能抓住创造性升华所出现的思想闪光和顿悟,才能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所以,分析综合能力应当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基本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就是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许多现代工程科技涉及高技术、高风险的尖端技术,可以引领相关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它不仅需要工程科技人员对事业的兴趣和热爱,更需要开拓和创新能力,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勇于挑战权威、突破陈规,敢于超越。
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要使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和革新性的产品,就必须使创新能力的多种构成要素形成一个整合体(图4),发挥主体创新综合效应。
五、重要建议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形势,抓住机遇,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工程科技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这将大大加强我国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着眼未来,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本项目研究提出以下五项建议。
(一)提高工程科技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
鉴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建议优先发展并大力加强工程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此建议:切实提高工程科技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实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战略”,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战略。
首先,理顺“工程师”职称序列,严肃“工程师”的职业称谓。避免“工程师”称号的滥用,树立其权威性,提高其社会地位,解决其待遇偏低的问题。实施“工程师注册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中国工程师的职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第二,充分认识工程科技和工程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设立“工程师节”。宣传工程科技的作用,弘扬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贡献,营造崇尚工程科技、崇尚创新文化、尊重工程师、尊重工程文化,有利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第三,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时期,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法规、制度、培养体系等方面厉行改革,加大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工程、设计理念与文化的熏陶,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与创新文化的教育。理顺“科学”与“工程”之间的混淆关系,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工程观念和意识”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工程科技和求实创新的工程精神。
(二)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1.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点突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解决“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工科院校要逐步淡化“理论课程论”的影响,以“强化战略思维以及提升创造力与设计能力”为核心,加强创造意识、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环节;要特别关注对工业设计训练的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以设计为核心”的工程训练。
2.选择一批条件好、特色鲜明的工科大学,给予专项支持,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教育改革,并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后进行推广。
3.工科教师队伍目前普遍存在“重理论、重科研、轻工程实践”的现象,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这不利于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引进有企业工程背景的“专业人员”,更多地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选送青年教师去大型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或培训,培养和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发挥工程研究院所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工程研究院所在研究生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对相应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模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促进工程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工程技术人员评价与继续教育体系
1.强化工程科技人员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改革并逐步完善工程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宽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正确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回报机制,针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实际,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创新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创新型工程科技人员职业和专业发展特点的职务级别体系和相应的分配体系。
2.强化工程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工科大学建立“工程创新训练基地”,为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提供3—6个月的创新培训;重点充实前沿科技、创新案例、交叉集成和经管、人文知识等。同时,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以保障继续工程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由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行业协会/学会牵头建立全国性“继续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指导、评审与认证制度,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保障企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完善继续工程教育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持续开展职工继续工程教育。进一步引导行业协会(或各级行业主管部门)、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工程教育。
(四)切实推进产学研多元化合作
制定和实施《国家产学研合作法》,明确规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保障产学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鼓励产业界、学校和研究院之间建立协作联合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推进各方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创业上的全方位合作。鼓励企业在大学建立实验室、研究所或设计院,作为学生工程创新实习和工程师再培训基地。鼓励在企业建立开放式工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鼓励政产学合作,建立面向行业的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行业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专家多方共享。
(五)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基金”
建议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机制,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基金”,对工程科技领域的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国家工程科技基金”面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工程科技需求,支持技术研发、交叉研究、前沿研究、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篇: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南通大学
[摘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还要不断拓展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加强创新教育的理论,不断完善教育理论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影响因素;对策;展望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高校人才培养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理论创新型人才,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中国现代化的大局为背景,尊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的实践和精力。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每年均能向市场提供比高校毕业生多出几倍的就业岗位的客观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在思考和实践新的思想和举措,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但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如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图书等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有脱节,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和互动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不少高校出于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良好愿望,从指导思想上把科研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有关奖励、晋升、分配等制度上大幅度向科研倾斜,偏离了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根本宗旨。过多的科研投入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满足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对科研和研究论文的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各种奖项的获得上,而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不愿意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此外,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术前沿内容在课堂上反映不出来[2],再加上课时比较紧,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研究。因此应该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职称评定、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及人才的引进制度等等都应该以这些制度、这些活动及其成果是否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用的人才有促进作用为标准[3,4]。例如老师是否称职或优秀主要根据他对人才培养所起作用的大小来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 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质量的优劣, 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素。
高校扩招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压力,但是随之带来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凸显。尽管各高校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竭尽全力保障扩招,但总体上还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严重入不敷出,办学条件趋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化运营改革的深入,财政拨款占高校收入比例的下降,迫使各校不得不大规模进行借款筹资进行软件、硬件建设。高校筹集的资金也主要用于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到大型固定资产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上,比如兴建教学楼、宿舍等,而直接用于人才培养的并不多,这与高校办学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高校办学效益主要的衡量标准应该在于所培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以及他们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
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人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当前考试体制的改革
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现有考试制度的诸多弊端,我们要大力推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革除现行的考试制度,改变考试内容和方式,禁止政府教育部门给学校下达指标,消除改变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观念。不少人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为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2.传统观念的影响
创新与传统是相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都秉持着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以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主,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父母或者老师都是只在意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5]。3.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外部因素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主要的外界条件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个核心之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父母。然而大多数父母自身创新意识都不强,他们只关心孩子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
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不仅要求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还通过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教育内容陈旧及教学方法老套是学校的普遍憋端,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社会方面,一种鼓励创新,追求自我的学术氛围并没有形成。大多体现在支持创新的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余行动,对于创新的认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当然这些都源于我们对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到位形成的[6]。
三、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如我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拥有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2013年7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南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营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由发挥的环境,培养其创新精神,为社会全面进步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坚持高校发展的规律、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改革向前深发展。
1、改善当前的教育体制
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就得完善当前的教育体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当前高校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针对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应大力提倡师生互动,在研讨中教学,在互动中学习。共同营造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7]。通过对传统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互动式课堂等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开展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模式。当然我们要因人制宜,不能一慨而论,通过自身不同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教学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8];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不同专业教师队伍进行调研比较,正确判断学校师资力量,找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模式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国家,提倡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与应用尊师重道。尊敬师长与寻求真题是两回事,尊敬师长并不是毫无怀疑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应该探索和怀疑的精神去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在真理面前,每个人都是学生,只是“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我们不能在与教师产生分歧之时,一味地认为老师是对的,或者认为与老师争辩是对老师的不礼貌。其实,走出尊师重道这个误区,正确理解尊师重道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取得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6]。
3、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怎么样都得在实践中才能检测出来。因此高校就必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创设工作项目。在这同时,高校要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在开展相关的创新项目时,要善于在环境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意
[5]识的培养,让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9]。就当前形势看,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低。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基本具有了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行动倾向,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贯彻实施不尽人意[10]。所以政府、高校应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工作才能改善和转变这一社会憋病,同时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专栏,实现产业与教学,产业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型高校。参考文献
[1] 王志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30(8):16-17 [2]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 2009(135):3-4 [3] 高玉泉,刘辛田,唐赟.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点思考.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20-122 [4] 陈素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师资培训的新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03(6):33-35 [5] 朱君强.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14):2-3 [6] 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3 [7] 李亚娜,王东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济南大学,2009(12):1-2 [8] 高福安,王晖,葛娜.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传媒教育, 2009(2):104-106 [9]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40 [10] 曹海良.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4
第四篇: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您好!这份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培养的看法。请您仔细地阅读每一道题及答案,再根据您对每一道题的看法,逐题填写。本问卷的各项答案均做团体性分析,不做任何个别呈现,对外绝对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看法,放心填答。在此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配合。谢谢!
个人基本情况:性别(1)男(2)女你是大几的学生(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5)研究生 3 你所学的专业性质是(1)文科(2)理科
内容:
1. 您如何评价大学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相对于您的需求而言)()
A很强B一般C比较弱D其他
2您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
3您希望您的老师给您提供?()
A 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指导B 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C 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 D 其他
4老师对您进行指导时,更注重下面哪一方面?()
A 创新思维B 研究方法C专业知识D科学精神E学术道德
5您觉得大学生做课题的目的在于?()
A 学习新知识B 完成任务C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D 其他
6您觉得大学教育质量和您入校前的预期相比()
A 一致B比预期好C比预期差
7您觉得目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 学习环境差B 师资队伍薄弱C 国家投入太少,不够重视D 大学生
数量过多,忽视个性培养E 教学方法单一F 其他
8您如何评价您周围可利用的科研条件?()
A 很好B 比较好C 一般D 比较差E很差您觉得您目前具有创新意识吗?()
A 完全没有B 有一点点,但不清晰C 有,非常清晰您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否是大学生的责任?()
A 是B 不是C 现在不是,将来会是您觉得大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
A 氛围B 资金C 知识 D 技能E 其他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可多选并排序)()
A 独到的思维方式 B 团队精神 C 探索精神 D 交流能力 E 良好责任感您认为激发人才创新激情最有效的手段是()
A 物质激励B 事业激励C 感情激励D 其他您认为,要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质量,目前最需要做的是()
A 停止扩招,把创新能力列为各院校招生的参考B 改变教学理念,变机械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C 改变目前的学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D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教育创新工程E其他
第五篇: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性国家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成功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二: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下潜至海面以下5057米,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载人深潜技术的全球先进国家之列。材料三:2012年2月14日,我国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向获得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
【与教材结合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
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继续书写着辉煌,许多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的制高点。
4、发展科技、建设创新性国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5、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国情)
6、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7、走科教兴国之路,既要重视科技创新,也要重视教育创新。
8、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传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
9、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想象力,勇于实践。
10、教育是一种力量,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
11、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教育形势整体而言仍然十分严峻。(教育国情)
【设问角度】
一、“天宫一号”与“神八”的成功对接说明了什么?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标志;2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初见成效;4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5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二、“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的原因有哪些?
答:
1、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奠定物质基础;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3、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发扬航天精神;
4、我国坚持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创新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6、全国各族人民发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有何意义?
答: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4、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答: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
2、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传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
3、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4、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6、要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创新;
7、要加大对科技、教育、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五、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必须怎么做?
答:
1、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2、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4、要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创新;
5、要加大对科技、教育、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六、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办?)
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想象力、勇于实践。
3、要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4、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接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5、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报效祖国。
七、我国科技基本现状(科技国情)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尖端人才缺乏。
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原因
1、科技教育国情。。2科技教育作用。。3有利于把我国的人才资源大国转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4、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有利于缩小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九、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科技、教育的国情。。
2、科技教育的作用。。。
3、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
4、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技创新;
5、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十、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1、科技、创新的国情。。2科技、创新的作用。。3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缩小我国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一、如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为此我国应当怎样做?)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6、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7、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十二、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③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④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
十三、请奉献几个增强同学们科技创新意识的金点子(至少从3个角度提出新的建议)①进行校园科普宣传活动;②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制作活动;③举行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十四、青少年要实现美好的理想,除了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质? 艰苦创业精神;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的实践精神;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需要的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自立自强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终身学习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十五、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说明了什么?
1、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
2、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3、我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十六、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十七、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李振声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天宫一号”与“神八”的成功对接等。
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十八、近年来 “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成为热门话题,你怎样理解这一议题? 答: “中国制造”表明:
1、我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产品出口国外。
2、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② “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表明:
1、我国重视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2、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十九、除了重奖获奖科学家.怎样做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变革的重要动力?
①优先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天宫一号”与“神八”的成功对接应归功于我国实施的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