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复习(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1: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劝学》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劝学》复习》。

第一篇:《劝学》复习

《劝学》复习12·17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4.用心一也

(三)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无以至千里字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重点实虚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于蓝: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虽有槁暴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吾尝跂而望矣

9、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17、驽马十驾: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用心一也:20、用心躁也

(六)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以为妙绝 《口技》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第二篇:劝学 复习案

高三一轮复习——《劝学》复习学案14.6

【内容要点】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课文所选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知识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9.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6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4.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渐之滫(渐渐)B.形乎动静(体现)C.教使之然而(这样)D.不临深谷(靠近)

15.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16.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译文:

(二)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7.翻译句子。

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答:

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18.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文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总结文中每个“而”的用法

【语言运用】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去上“去恶习研修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2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机箱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对显示器:对鼠标:对键盘:对主机:

【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

1. 古代的“劝学诗”

(1)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

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

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 “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

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

“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质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学习”和“反省”,“学习”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动作,是对前一个动作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这个“而”表示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关于“而”的用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在具体的文言文语言环境中分析,只要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不断琢磨,一切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第三篇:《劝学》《师说》精品复习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青岛三中高三语文组制作者:邵航审核者: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学习要求】

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要求】请用20-30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

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结构图解:

结构图解:《师说》

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青虽有gǎo()pù()金就lì()则利cān()xǐng()xiâ()六跪而二áo()qì()而望矣闻者zhāng()假yú()假舟jí()者风雨兴yān()kuǐ()步qí()jì()一跃 nú()马十驾qiâ()而舍之金石可lî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乎己 马者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要求】

1.夯实基础,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2.学以致用,能力迁移。

一、重点实词: 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二、重点虚词: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其皆出于此乎 .7.吾未见其明也 .8.其可怪也欤 .

9.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7.师不必贤于弟子。..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君子不齿.9.官盛则近谀 .10.圣人无常师 .11.术业有专攻。..

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犹且从师而问焉 .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輮使之然也 .14.古之学者必有师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而”字的知识梳理 1.蟹六跪而二螯①.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③.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1.连词④.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⑤.6.吾尝终日而思矣⑥.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⑦.8.某所,而母立于兹2.代词:.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复音虚词: ..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青岛三中高三语文组制作者:邵航审核者: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

三、词类活用: 1.非能水也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用心一也。.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翻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翻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翻译: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5.不拘于时,学于余。句式:翻译:

五、拓展练习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学甫而不为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学习要求】请在20分钟内完成以下作业。1.在作业本上默写《劝学》《师说》

2.完成《新课堂·一轮复习》P63页课外文段《辨奸论》拓展题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5.吾从而师之。.6.吾师道也。.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第四篇:孙权劝学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四——《孙权劝学》

复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复习内容:

一、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了解文意:

1、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五篇:【教学反思】《劝学》复习课

2篇【教学反思】《劝学》复习课1

文言文复习一向不受学生青睐,除了枯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课文背诵,而复习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古诗文的背诵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复习课也要提升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施。回头反思自己刚讲过的这堂复习课,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前我展示了几则劝勉学习的名言,之后明确了学习任务:储备文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背诵,探究文本、理清论证结构,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以致用。然后就进行知识点的检查提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翻译句子,并进行“高考链接”,结合今年高考题中的“为”字进行知识迁移的练习。我觉得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就应该紧扣教材,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断句还是翻译,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础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这也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完成探究文本层次这一目标时,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课上将思路清晰的导图投屏展示给大家,其实目的主要是想让同学们结合导图进行背诵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我带领全班根据导图提示,齐声诵读了相关段落,又给了一些时间背诵,接着以情景式默写的方式进行了检查,本来是想收上来批改,但又想到趁热打铁或许效果更好,于是让学生马上互批,我用屏幕展示了答案,并强调了易错字。

其实这里如能像以前一样推送白板,让学生拍照上传,当堂展示出错之处会更有成效,可惜这个班级没有平板。但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总能牢固掌握、准确默写。其实,默写在高考时也是很能拉开差距的,有可能是6分之差,所以在以后的背诵任务中我应该想出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快,更要让他们背准写对。

接下来的环节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了角度分析,以此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课内素材。针对这点我设计了一个小论文写作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劝学”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也可以文中的一个分论点为话题,比如谈积累或谈坚持,但不论写什么都必须观点明确、事议结合,运用上比喻或对比论证,当然,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时间有限,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课后我看了大家的习作,林秦雪、姜尚禹等同学写很不错,有明确的中心,也能做到事议结合。

现在想想这堂课虽还算充实,但太缺少创新,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多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展示,特别是应该多引领学生诵读,诵读是理解文本、剖析思路、感受文章神韵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诵,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达到了要求,就能准确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为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在迁移拓展这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其实可以考虑从高考题中选取更多语段,或是与文中文言知识对应的,或是与文章主旨契合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做的也不够,《劝学》作为千古名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智慧,只有多角度透析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时间允许,课堂上还是要多赏析文本,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同话题素材,比如课前可以默写《论语》中一些关于学习的名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积淀智慧,这也是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总之,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迈入课堂之前确实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复习课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

2篇【教学反思】《劝学》复习课2

01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影响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政治发展;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而我们新老师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成长。

02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在于要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件快乐的事,不要让他们觉得是件烦恼,这样他们无心学习,就算你罚他们,他们也不会去学习。在上课上可以运用一些小游戏,来增加他们的知识,不仅从中得到乐趣,并且学到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怎么加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先把课文要讲的内容,一一排列好,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样有条理,又清晰,可以在黑板写下你的笔录。

03关于我们

对于我们新老师来说,更好的教育方法是与同学们交朋友更好的融入班级。我们所积累的方法如下几点:兴趣的培养;环境的渲染与熏陶;增加悟性的训练与培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一下尝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下载《劝学》复习(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劝学》复习(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5《孙权劝学》复习教案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遂:suì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高一语文劝学复习8

    www.xiexiebang.com 《劝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

    一轮复习劝学教学案2017.9.2

    实验中学高三复习学案 制作教师:李彦 审定教师:张传达 使用时间:2017.9.2 序号:合01 假舟楫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

    劝学[范文模版]

    劝学——为什么要上学 国旗下演讲稿 漫漫历史长河,时间跨入21世纪人类智慧的积淀,创造了巨大的文明。我们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呢?这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发展和传承,更有荀子所......

    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检测题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⑵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劝学》教案[范文大全]

    《劝学》教案 重庆师范大学 09级汉语言文学3班 罗依 20090510364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文言文字词的用法和翻译 能力目标: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

    劝学教案

    劝学 荀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

    劝学教案

    劝学(共二课时) 【课程标准要求】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