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检测题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⑵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⑷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⑵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二)名词作状语。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三)形容词作名词 ⑴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⑵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四)意动用法。
⑴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⑵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⑶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三、明确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
⑴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⑵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四、辨析下列各句中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⑻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⑽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⑵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⑷而耻学于师。(向)
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⑹其皆出于此乎?(从)
⑺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五)乎
⑴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⑵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六)其
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⑷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⑸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⑷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一词多义的词语。
㈠师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⑶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⑷吾师道也。(学习)
㈡传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㈢则
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⑵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㈣惑
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㈤行
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⑵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㈥复
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㈦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⑵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㈧道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明确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判断句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省略句
⑴輮以(之)为轮。
⑵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⑷吾从(之)而师之。
(三)状语后置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善假于物也。
⑷而耻学于师。
⑸师不必贤于弟子。
⑹学于余。
(四)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被动句
⑴不拘于时。
七、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
①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啬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造太学受业 受:同“授”,传授。.B.以父丧不行 以:认为,以为。.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之徒:这些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西入关 ②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③乃召见于楼上 ④十余年乃归乡里 ..⑤绍乃举玄茂才 ⑥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 D.④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玄少为乡啬夫 ②不乐为吏 ..③进为设几杖 ④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 ..⑤公车征为大司农 ⑥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A.①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②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6.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3分)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3分)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4分)参考答案:1.D(A项为“接受”;B项为“因”;C项为“引荐”。)
2.B(①③⑤均为连词,于是,就;②为副词,只,仅仅;④为副词,才;⑥为连词,却。)3.B(①②④⑤均为动词,担任,做;③为介词,替;⑥为动词,成为)
4.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5.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6.(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3分。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每处1分)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3分。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每处1分)
(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4分。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每处1分)【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第二篇: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一)(教师)
《劝学》《 师说》
【复习目标】
1、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劝学》《师说》全文。
3、背诵并默写《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完成迁移训练,并翻译全文。
【课时】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劝学》中的加点词语或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背诵《劝学》全文。
三、背诵《孔子语录》
1、《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二课时
一、默写。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_______________。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___ 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____。
(3)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____千里。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____步,无以____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6)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____,非蛇___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
2、(1)子曰:“ ___,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________,不亦君子乎?(2),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是以谓之‘文’也。”(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6)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8)子曰:“____________,不____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二、解释《师说》中的加点词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背诵《师说》全文。
三、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三、四课时
一、默写。
1、(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4)爱其子,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惑矣!彼童子之师,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故天将降大任于___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于虑,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迁移训练。
(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三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
①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移让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重要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丹“治功”的一组是(3分)①征还入议蜀事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筑堤捍江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辟造反围困梓州,韦公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管理梓州,他认为此时梓州正处在包围之下,尽力守卫都很困难了,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就回绝了。
B.韦公被任命为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这三州都不是要害的地方,不如让它们归属河东,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C.韦公担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后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并在集市上供应建屋的原料,不获取利润。
D.一名受到韦公惩罚的士卒诬告韦公违法,韦公因此被朝廷免职,但事后朝廷派人来调查,发现士卒是诬告,而这件事使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3分)(2)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3分)(3)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4分)
三、翻译《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并整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5.(3分)C(重:重叠)6.(3分)D(①个人经历;⑥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
7.(3分)A(“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错,“易将”的意思是“更换将领”)8.(10分)
(1)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
(3分,既、以、爱各1分)
(2)(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3分,句式、其、句意通顺各1分)
(3)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
(4分,卒、当、果、遣各1分)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参考译文: 韦公名丹,字文明,姓韦。他的父亲名韦政,在雒县县丞任上去世,朝廷追赠虢州刺史。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颜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后参加明经考试合格,经过选定授以峡州远安县令的官职。顺宗皇帝嗣位,下诏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刘辟造反,围困梓州,皇帝下诏让韦公担任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韦公走到汉中时,给皇帝上疏说:“梓州现在正处在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正在尽力防守,这时不可以更换将领。”朝廷征召他回来讨论蜀地之事。刘辟离开梓州,韦公趁机将东川节度使之职移让给高崇文,自己被朝廷授予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之职。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过了一年,被授予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之职。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罢免了八州的无所事事只是白吃饭的人,来聚集钱财。开始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把木材、陶瓦聚集到集市上,估计建屋的费用而定价钱,不获取利润。凡是从官府领取木材、陶瓦的人,房子建好以后再交钱,遵从命令的人免除他们一半的赋税;逃跑还没有归来的人,官府给他们将房子建好,贫穷不能购买材料的人官府给予他们钱财,用车装着食物和水,亲自到各处劝说他们盖瓦屋。建造瓦屋一万三千七百间,建造两层的瓦屋四千七百间,百姓没有了火灾的忧虑,夏天潮湿就住在上层。第二年,修筑堤坝保卫长江,长十二里,分散修筑闸门,用来泄出洪水。韦公离职的第二年,长江洪水达到了与堤坝相平的高位,百姓老幼都哭着思念韦公的好处说:“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开挖池塘五百九十八口,从而获得田地一万两千顷。凡是为百姓祛除祸害兴办有利的事都像是追求享受一样。
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这个士卒上书朝廷告发韦公所做的若干条违法的事,朝廷正在严抓吏治,并且认为韦公是一位以才能闻名的大臣,治理地方的政绩名闻全国,不辨明是非就会蒙受耻辱,就下诏罢免韦公的官职留住在江西等待辨明。使者还没有来到,过了一个多月,韦公因患病去世了。使者到后,辨明士卒所告发的若干条事项,没有一件是真实的。朝廷下诏鞭打这名士卒一百下,流放岭南。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第三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九)一、六国论
1、通假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2、古今异义词
①弊在赂秦(赂:割让土地以奉送)
②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这实际上)③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到„„。颠覆:灭亡)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⑥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⑦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与力量)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旧例)
3、文言实词(1)判
①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柳宗元《封建论》)(动词,分,分开)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以判矣(动词,区分,辨别)
③太尉判状辞甚巽(巽:恭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动词,判决)④是非已付渔樵判(动词,评判,判断。这是后起义)
⑤陈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郎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动词,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
官)(2)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招致)
②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周易•需》)(动词,邀请,迎请)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形容词,快速,迅速)(3)劫
①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强夺,掠取)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动词,威逼,威胁,胁迫,挟制)③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威逼,胁迫)④桑海几经尘劫换(名词,佛教称世界由生到灭的一个轮回为一劫)(4)赂秦而力亏(赂:动词,割让土地以奉送)(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7)洎牧以谗诛(副词,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爱:爱惜)(9)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量:估量)
(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动词,跟随,追随)
4、文言虚词(1)而
①赂秦而力亏(因果连词)②与战胜而得者(顺承连词)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转折连词)⑤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连词)(2)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举以予人(介词,把)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拿)④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
⑤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以致,表结果)
⑦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因而,表结果)⑧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靠着)
5、词类活用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状,按道理讲)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状,坚守道义)③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打退)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动,礼遇,礼待)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状)
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名,小的土地,大的土地)
6、文言句式
①举以予人(省略句)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③洎牧以谗诛(被动句)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被动句)⑥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
⑦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7、固定句式
然则:即然这样,那么„„
二、阿房宫赋
1、古今异义词
①直走咸阳(走:跑,奔,有“趋向”之意)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
相斗)
③而气候不齐(气候:雨雪阴晴等情况。今义为“一个地区的气候概况”)④韩魏之经营(经营:金玉珠宝。今义为“筹划并管理(企业等)”)⑤齐楚之精英(精英:金玉珠宝。今义为“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2、文言实词(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②五步一楼(数量词,一座)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同)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副词,全部,整个)⑤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2)歌台暖响(响:名词,声音,歌声)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帝王对女子的宠爱)
(4)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剽 :掠夺。掠:掠夺。剽掠:同义复词连用)(5)爱
①秦爱纷奢(动词,喜爱,爱好)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动词,爱护)(6)缦立远视(缦:副词,久)
3、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名状,向北,向西)③辇来于秦(名状,乘车辇)④朝歌夜弦(名状,在早上,在夜晚)⑤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⑥族秦者秦也(名动,灭族)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动用法,为„„而哀;鉴:意动,以„„为鉴)⑧戍卒叫,函谷举(被动,被„„攻占)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动,变成了焦土)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十)三、滕王阁序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指云气消散,雨过天晴)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齐”通“济”,通达,顺利)④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细微的预兆)
2、古今异义词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②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逢迎:迎接)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扶摇:猛烈的旋风)
3、文言实词(1)数
①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天数,定数)②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③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追究到底)(2)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艰难)③不忍穷竟其事(动词,追究到底,究查)(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zhǔ,副词,适逢,恰好)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shǔ,动词,归属,隶属)④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zhǔ,动词,接连,跟随)⑤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连缀,撰写)⑥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通“嘱”,动词,嘱托)(4)数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艺,技能)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⑤而公子亲数存之(shuò,副词,屡次)(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言)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率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胜,引次江北(动词,退却,避开)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⑥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动词,拉,牵引)⑦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动词,拿,举)⑧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引,牵涉,牵连)
4、文言虚词(1)故
①豫章故郡(形容词,旧有的)
②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特意)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⑥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消失)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终结,指死亡)
5、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
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带。)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名状,像雾那样。星:名状,像星星那样。)④目吴会于云间(目:名动,看)
⑤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屈:使动,使„„受屈)⑥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使动,使„„逃亡)⑦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名,才俊)
⑧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丘墟:名动,变成废墟)
6、文言句式
①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②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③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④渔舟唱晚(省略句)
7、涉及的典故(略)
四、报任安书
1、通假字
①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②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杖)③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剃”,剃除)④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⑤及以至是(“以”通“已”,已经)⑥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⑦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⑧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⑩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⑾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2、古今异义词
①意者勤勤恳恳(勤勤恳恳:诚挚恳切。)②下流多谤议(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③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非同寻常。)④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抒发愤懑)⑤太史公牛马走再拜云(再拜:拜两拜。
牛马走:谦辞,像牛马那样供人驱使的仆人。)
⑥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树立:立身处世)⑦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自己内心)
3、文言实词(1)望
①若望仆不相师(动词,埋怨,责怪)②吾尝跂而望矣(动词,向远处看)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盼望,期望)
④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念头)⑤先达德隆望尊(名词,名望,声望)
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为既望。)⑦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动词,希望)(2)物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名词,事物,东西)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
③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④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名词,事物的内容,实质)(3)用
①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听信)②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③兵精足用(名词,器用,军用物资)
④贤能为之用(动词,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⑤士卒多为用者(动词,效劳,出力)
4、文言虚词(1)乃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竟然)②乃欲引节,斯亦不远乎(副词,才)③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2)于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②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5、词类活用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状,像牛马那样)②倡优所畜(倡优:名状,像乐师优伶那样)③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文言句式
①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③声闻邻国(省略句)
④韩非囚秦(省略句、被动句)⑤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被动句)⑥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⑧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⑨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⑩文采不表于后世(状语后置)
第四篇:《劝学》《师说》精品复习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青岛三中高三语文组制作者:邵航审核者: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学习要求】
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要求】请用20-30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
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结构图解:
结构图解:《师说》
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青虽有gǎo()pù()金就lì()则利cān()xǐng()xiâ()六跪而二áo()qì()而望矣闻者zhāng()假yú()假舟jí()者风雨兴yān()kuǐ()步qí()jì()一跃 nú()马十驾qiâ()而舍之金石可lî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乎己 马者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要求】
1.夯实基础,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2.学以致用,能力迁移。
一、重点实词: 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二、重点虚词: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其皆出于此乎 .7.吾未见其明也 .8.其可怪也欤 .
9.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7.师不必贤于弟子。..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君子不齿.9.官盛则近谀 .10.圣人无常师 .11.术业有专攻。..
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犹且从师而问焉 .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輮使之然也 .14.古之学者必有师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而”字的知识梳理 1.蟹六跪而二螯①.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③.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1.连词④.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⑤.6.吾尝终日而思矣⑥.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⑦.8.某所,而母立于兹2.代词:.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复音虚词: ..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青岛三中高三语文组制作者:邵航审核者: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
三、词类活用: 1.非能水也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用心一也。.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翻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翻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翻译: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5.不拘于时,学于余。句式:翻译:
五、拓展练习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学甫而不为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学习要求】请在20分钟内完成以下作业。1.在作业本上默写《劝学》《师说》
2.完成《新课堂·一轮复习》P63页课外文段《辨奸论》拓展题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5.吾从而师之。.6.吾师道也。.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第五篇:必修一文言文会考复习教案
必修一文言文会考复习教案
主备人
方颜开
【复习目标】熟悉必修一会考必考文言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所有文言现象,熟练翻译课文,并附之以语段训练。
【复习方法】讲练结合,先练后讲。并通过检测进一步巩固落实。【复习课时】五课时。复习三课时,考试并评析二课时。
备课组长签字:方颜开
2012届高三会考文言文复习之必修一
一、必修一文言文会考篇目
《劝学》 《师说》
《赤壁赋》 《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必修一基础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见必修一课本注解。
2、字音:必修一课本的注解很重要。
三、必修一必考文章内容梳理
(一)《劝学》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二段)
(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
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第三段)
(二)《师说》
1、思路整理: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阐述从师的必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中心论点)
批判不从事的坏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第二段)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
(对比论证)父子对比 择师,耻师
大小对比 小学而大遗
贵贱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圣人无常师)(第三段)例证,引用论证
交代写作原因,激励后学。(第四段)
(三)《赤壁赋》
1、思路整理
这篇赋的整体构思是:夜游之乐,乐极悲来,因悲生悟。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劝
学》练习
Ⅰ、文学常识: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Ⅱ、【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 而
(1)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2)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师 说》练习
Ⅰ、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Ⅱ、【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 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赤 壁 赋》练习
Ⅰ、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Ⅱ、【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 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