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

时间:2019-05-13 14:2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

第一篇: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

姓名:班级:

(一)阅读《伤仲永》,完成19-25题。(共15分)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固.众人或.

以钱币乞之20.“之”的用法主要有6种:①代词,一般用作第三人称②动词,到……去③结构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凑足音节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指出下面“之”分别是哪一种用法。(只需写出序号,2分)

忽啼求之()卒之为众人()不能称前时之闻()送孟浩然之广陵()21.翻译(2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2.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3分)

23.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王子认为是“”,而这又是由“”造成的。(2分)

24.2005年5月,在中国斯诺克台球公开赛上赢得冠军的台球“神童”丁俊晖,面对某体育报记者时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一时间,这些话语引起轩然大波,网民纷纷进行评论。

下面摘录的是一些网民的帖子。

网民甲:读书是为了成才,读书当然也是绝大多数人成才的一条大道。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读书是惟一的成才之路。

网民乙:用一个丁俊晖成功的例子来说明读书无用论,就好比是看到一个买彩票中了500万的幸运儿,然后感慨说投机博彩才是人生的正道一样。

网民丙:书还是要读的,推动社会前进、撑起民族脊梁的都是读书人。你对丁俊晖的话有什么感想?试着也发一个帖子简要表述你的看法。(2分)我:

25.面对仲永父亲和丁俊晖这些目光短浅、轻视学习的人,你能说出两则有关“读书(或知识)”的名言警句来启发他们吗?(2分)

三、古诗文阅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33.解释下列词语。策勋()强()愿()著()帖()安()34.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依次是。35.第2段的中心意思是。36.诗中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境的?试简略分析。

37.木兰在战争中战功赫赫,为什么她要执意辞官还乡?这样写对塑造木兰这个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诗用了哪几

种修辞手法?是以谁的语气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孙权劝学》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29.在语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于时间的词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30.解释下列字词意义。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中间()虽()名()绝()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结友而别。(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28.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卿()当涂()辞()孤()涉猎()孰()......

29.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当道;涂,道路。

C.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32.划出语段中的侧面描写,说明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30.为下列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2分)

(1)大有所益:33.结尾的“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么?

31.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分)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三、文言文阅读

(2)(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3.解释文中加点词:昔()触()折()维()西北()潦()32.翻译下列各句。(3分)2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三、文言文阅读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________百千人大

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

屠大jiǒng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藏成丘。屠乃温故而知新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25.翻译下列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mèi________,盖以诱敌。(2分)26.你觉得共工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2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止有剩骨:目似瞑:..

(三)狼(12分)屠暴起:其一犬坐于前:...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狼洞其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盖以诱敌屠自后断其股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久之意暇甚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又数刀毙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27、《狼》选自《》,作者是清代的(人名)。(2分)

A.其一犬/坐于前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5分)

C.乃悟/前狼假mèi,盖以诱/敌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①止有剩骨:②目似瞑:..

31、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③屠暴起:④其一犬坐于前:...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⑤复投之 :.B、乃悟前狼假mèi: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2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B.从先人还家一狼仍从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32、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和一句是(2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暇甚D.宾客意少舒少时,一狼径去 ....

33、有关选文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2分)()30、收集有关狼的成语,写两个在横线上A、第(1)段写一个屠户半夜回家,路上发现有两只狼远远地跟着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B、第(2)段写一只狼得到骨头就不再追了,但又来了一只新的狼。C、第(3)段写屠户不得已跑到了一个农民院子里的草垛下面。(三)狼(18分)D、第(4)段写屠户机智勇敢,杀死了两只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缓行甚远。

34、你能写不少于两个关于狼的成语么?(2分)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识就是力量”,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10.A11.D

12.①隶:属于;②奇:对〃〃〃〃〃〃感到惊奇;③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扳:通“攀”,牵,引。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13.虽然人的天资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狼之并驱如故。.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才可以成为有用之才。(能够答出后天努力的重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要性,言之成理即可)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37.(思念父母,出征不是为了功名,本是女儿身)等都可,更好的刻画了木兰不贪功名利禄的.

高贵品质。38.比喻、对偶、反问。这句话以木兰的语气来写,即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这样写既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觉,又能表现木兰开朗、风趣的性格特点和自豪的神情。

三、文言文阅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四22记功多余希望穿上 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22.解释文中加点词。

24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从这几..止()以()故()弛()径()意()“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

句去分析是欢乐高兴的心情。暴()洞()毙()盖()黠()顷刻()

28、īnɡtúcíɡūshèshú

29、B 23.与例句“一狼洞其中”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30、大有裨益(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A.恐前后受其敌B.屠乃奔倚其下

C.屠自后断其股D意将隧人以攻其后

24.翻译下列句子: 23(1)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

31、(1)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2)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3)表现出吕蒙学

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①其一犬坐于前。

32、你现在掌权管事,不能不学习。(2)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33蒙结成朋友,然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后分别。

29.俄而不久,一会儿30.中间夹杂即使说出消失、停止 25.写出选段中表现狼狡猾的句子。(不只一句)31.(宾客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3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26.文中与“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33.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27.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到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23.从前碰撞折断大绳子 向西北积水24.B25.(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28.写出含有“狼”的成语两个:26.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答案

四、19.①隶,隶属,属于。②扳,同“攀”,牵,引。③固,本来。④或,有的人。23.略 24.B25.(1)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面前。(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26.其一犬坐于20.①⑤③②21.乡邻们对仲永感到很惊奇,渐渐地,把仲永的父亲当作贵客接待。22.①未尝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3.28.点明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29.豺狼成性 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4.略25.如:培根的“知狼当道官虎吏狼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奔豕突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不要离开课本,应该说我们高中三年的学习,在高考卷上最直接体现出来的,就是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义项、用法。三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1.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的用法。

考纲要求我们掌握以下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

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关于这20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是怎样归纳的每个字的用法,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个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也有不少文言虚词是集实词与虚词于一身的,翻译时一定要分清词性,如:“之”、“其”、“以”、“为”等都具有实、虚两种词性。

文言虚词与实词一样,也有个古今异同的问题。有的文言虚词沿用下来,古今用法差异不大,如:“以为”(作认为讲时)。也有的就完全不同了,如“所以”,今义表结果,古义表原因、凭借。再有像“虽”,做“虽然”讲时,古今相同,表转折;做“即便”讲时,今天就无此义了。另外,文言虚词有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当然是以单音虚词为主,不要随便把两个虚词看成是一个词,如:其实、可以、于是等。复音虚词一定要积累,因为如果一点不了解,固定的词拆开后,就不好翻译了(要注意课本上的几篇关于虚词的知识短文)。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三、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鸿门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指南录>后序》)“臣,海安、如皋”都是宾语,“私、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

“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

“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如: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如: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刺秦王》)

“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句的翻译涉及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三方面。

文言实词最重要,注意要点是:

①基本模式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②积累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相结合。③重点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④专用词语不译,一般词语译彻底。

文言虚词相对次要,注意要点是:

①积累,大体了解重点虚词较特殊的用法。

②对句中的关键虚词要确译以体现句意。

③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

文言句式在文句翻译中也不可轻视,注意要点是:

①注意并准确反映分句间的关系。

②注意并准确补上句中省略成分。

③注意词语调序以符合现代习惯。

④注意根据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断。

综上,“文言文翻译”的总体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基本方法是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至于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2002年对文言文中固定结构(其……之谓也)考查是一个重要信息,所以除了仍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语法作为总的复习范围外,建议将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结构(如……之何、……孰与……、等等)的备考重视起来。

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其 北门 之 管。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童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童稚()②鹤唳()③土砾()

④丘壑()⑤癞蛤蟆()⑥藐小()怡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忆童稚时()②项为之强()()

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

⑤方出神()⑥兴正浓()

⑦驱之别院()⑧则或千或百()

2.①我;②脖子;同“僵”,僵硬;③果然;鸣叫;④把;当作;⑤刚刚;⑥兴致;⑦驱赶;⑧有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以丛草为林()

②心之所向()

③二虫尽为所吞()

④昂首观之()

⑤项为之强()

⑥物外之趣()

⑦常蹲其身()

⑧怡然称快()

⑨必细察其纹理()

⑩果然鹤也()

一、1.①当作;②主谓之间、可不译;③被;④它,指蚊子;⑤因为;⑥的;⑦自己的;⑧„„的样子;⑨它的;⑩是

1.词类活用

⑪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⑫夏蚊成雷雷:

2.一词多义:

⑪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吾日三省吾身()

⑫之:使之冲烟而飞鸣()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驱之别院()观之,兴正浓()见藐小之物()为之怡然称快()送孟浩然之广陵()

⑬其: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使与台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使其冲烟飞鸣()

⑭观:作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兴正浓()

⑮为: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⑯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徐喷以烟()

⑰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故人西辞黄楼()温故而知新()

⑱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⑲而:⑪拔山倒树而来()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的仔细而时间又长(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自鹤观”收到的惊喜(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6.摘出文中写作者心情感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5.(1)土砾凸者;草(2)兽(3)癞虾蟆 6.表心情的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突出情趣 7.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8.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0.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1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8.①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②庞然大物:指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10.B

11.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每句2分)(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12.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丰富想像:(2)仔细观察:

13.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任选两件加以概括(4分)

(1)

(2)

12.(1)丰富想像的语句如:①以丛草为林②以虫蚁为兽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

为壑

(2)仔细观察的语句如:①见二虫斗草间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每空2分,共4分

l3.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花台)鞭驱虾蟆(观虫斗、驱虾蟆)每空2分,共4分(概括合理均可

11.解释加点的字(3分)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鞭数十

12.《童趣》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3分)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4.简答(6分)

(1)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分)

11、通僵,僵硬 ; 自己

;用鞭子打,鞭打

12、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3、(1)心理这样想,那么有时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像鹤(2)我凭着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会细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14、(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5.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5.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答:

3.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4.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5.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论语十则》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三省()曾参()()

弘毅()后凋()

诲女()()论()语

<, /SPAN>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点词:(14分)

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⑫人不知而不愠()

⑬吾日三省吾身()()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⑮温故而知新()

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⑰诲女知之乎!()

⑲士不可以不弘毅(()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为知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论语〉十则》包含的成语有:、、、、、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5.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五、简答题(20分)

1.学习了《〈论语〉十则》,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答:

2.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和“知新”哪件事更重要,为什么?

答: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

19、“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和“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意思相近都是说读书要复习,那么两则论语的意思完全一致吗?同样说要复习,它们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答:

1学习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加强个人修养也很重要

2.“温故”和“知新”,关键在于要“知新”,在“温故”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3.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咏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本文以“咏雪”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10、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21.除去课文内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纷纷何所似”?你只要注意雪花的形态、色彩及其飘落的特点,就可尽情发挥想像力,找到很多优美的比喻来描述纷飞的大雪(2分)

如何理解“公大笑乐”?

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

(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2、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10.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2分)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6.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1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18.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一个重要素质是什么?这种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意义吗?(2分)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提高诵读古文的能力。

2、继续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3、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复习重点:

1、学会分类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2、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时:

4课时 复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伤仲永》

一、有关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有关文章主旨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五岁到十二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文言现象归纳

1、朗读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

2、一词多义

并自为其名(自己)

余闻之也久(听说)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于

贤于材人远也(比)贤 贤于材人远也 胜过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如此其贤也 有才能 为

并自为其名 题写 或 或以钱币乞之 用

且为众人 成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3、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同“攀”

拉、引)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

才能)

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今义:判断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今义:或者)

稍稍宾客其父其(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今义:稍微)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的条理)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而平常的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5、词类活用

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哭着)父异焉(形容词意动

以…..为异)

稍稍宾客其父(名作动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名作动

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作状

每天)

邑人奇之(形容词意动

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6、文言句式

令(之)作诗(省略句)

受之(于)天(省略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判断句)(余)还自扬州(省略句)

7、其他重点字词 未尝识书具(曾经)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义利其然也

(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世隶耕(属于)即书诗四句(写)

8、重点译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五、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②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③又过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3、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从个人情况看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

5、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8、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9、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11、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1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3、“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4、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5、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6、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中考真题秀:

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第 二 课 时

《木兰诗》

一、作品介绍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人物形象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了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是个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奇女子。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

四、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2、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市 名作动 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 动作名 战马 策勋十二转 策 动作名 记下

3、一词多义

愿为市鞍马 名作动 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东市买骏马 集市 衣食所安 养 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

今义:但是,转折连词)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5、其它字词

木兰当户织 门

旦辞爷娘去 早晨 策勋十二转 记功 赏赐百千强

有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动弹 眯着眼

五、内容理解

1、概述木兰的人物形象。(见上)

2、请例举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说明作用。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写到了东西南北市,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排比,突出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中考真题秀:

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的诗句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描写木兰不畏征途遥远,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概述木兰征战十年,终于凯旋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描写木兰辞官不就而毅然还乡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第 三 课 时

《口技》

一、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

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是一篇出色的记叙散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同“座”

2、一词多义

以为妙绝(到极点)

手有百指(手指)群响毕绝(消失)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众妙毕背(妙处)

妇扶儿乳(喂奶)以为妙绝(奇妙)

儿含乳啼(乳头)

3、词类活用

妇扶儿乳(名作动

喂奶)妇手拍儿声(名作状 用手zhong)会宾客大宴(名作动

宴请)众妙毕备(形作名 妙处)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作动

说出)

4、古今异义

既而儿醒(古义:泛指儿女 今义:儿子)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 今义:指数量少)

5、重点字词

会 施 惊觉 意少舒 稍稍

曳 于是 色

6、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会宾客大宴 省略宾语 抢夺声

5、重点译句

(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四、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侧面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精湛。

2、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3、写出学过的体现时间短暂的五个时间副词

少顷 未几 既而 俄而 倏忽 无何 少时 顷刻

4、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内容:从反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者技艺高超 结构:首尾呼应。

6、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善”

7、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三个

1、梦中惊醒

2、渐入梦乡

3、火场百象

8、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次。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中考真题秀:

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第 四 课 时

《夸父逐日》

一、文学常识

选自《山海经》,它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二、重点字词

1、成语: 夸父逐日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父,古代男子美称,读“斧”

2、重点字词 逐:角逐;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于:到。

河.渭: 黄河和渭水; 不足:不够; 北:向北

大泽: 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山北。至: 到;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邓林: 桃林。

三、课文理解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3、“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文学常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触,碰、撞。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绝:断。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焉:兼词,“于之”。

三、课文理解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①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②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孙权劝学》

一、作家作品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博士邪

同“耶”语气词

2、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文言句式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倒装句)

3、重点字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 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应当

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 开始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到)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4、重点译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句子停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狼》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同“只”、“仅”

2、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止通“只”、“仅” 意暇甚

(神情)狼得骨止

(停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要)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3、重点字词

苫蔽

并驱

4、词类活用

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像狗那样)

一狼洞其中

(名作状

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作状

钻洞)

5、句子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文言句式

省略宾语 投以骨 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其中

倒装句 投以骨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被动句 而顷刻两毙

7、重点译句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目似瞑,意暇甚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5课 童趣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â癞lài虾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鸟鸣。(4)以土砾凸者为丘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树林。(6)兴正浓兴:兴趣。

(7)方出神方:正。(8)驱之别院驱:赶。

(9)鞭:名作动,用鞭子打。(10)秋毫: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

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1)成语: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5)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6)神定,捉虾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重点段

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五、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

第10课 《论语》十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时常。(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三:多次。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⑼不亦君子乎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是知也。是:此,这。⑾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⑿勿施于人施:施加。⒀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3、找了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说,童“悦”,愉快。⑵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⑶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4.请写出几个出自本课的成语: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

(4)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散文。

3、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jiã石澹dàn 竦sǒng峙zhì 堤dī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3、《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称谓)。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4.《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从曲的常识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第20课 山市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冥míng飞甍mãng高垣yuán 连亘gân睥睨pì nì窗扉fēi倏shū忽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2)相顾惊疑顾:看。

(3)始悟为山市悟:明白。(4)历历在目历历:清楚的样子。

(5)惟危楼一座危:高。(6)或凭或立凭:靠着。

(7)逾时:过了一会儿。(8)倏忽:突然。

⑼无何:不久,不一会儿。⑽甍:屋檐。⑾连亘:连绵不断。

⑿居然:竟然。⒀莽莽:广大。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2.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忽然看见对面山头上有一座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入云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是惊讶。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要)用亿和万来计算。

4.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再往上,就昏暗得看不分明,不能数出它有多少层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7、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阶段(城郭的出现)三是是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8、本文结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称谓)。

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奕yì撒sǎ柳絮xù拟n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大(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4)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凭借 未若:比不上。(6)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引:拉(8)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⑼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⑽与儿女讲论文意。儿女:这里指子侄辈。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做凭借风吹起的柳絮。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他,元方进门而去,连头都不回。

三、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第30课 寓言四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bì护塞sài上遽jù髀bì跛b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果大亡其财果:果然。亡:丢失。(2)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3)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居数月居: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6)父子相保保:保全。

⑺何遽:怎么就,表反问。⑻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⑼天雨墙坏雨:下雨 坏:毁坏⑽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二、重点句子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有人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个擅长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走失到胡人的地区去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的人,战死的人十个人里有九个。

三、寓意:

《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3.《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4.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本课的除外)《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下载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练习4

    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练习4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训练 一、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每句断一处) 1.恐 前 后 受 其 敌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 4.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材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材料 一、重点词语释义: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缺) ...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 不见曦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童趣》一、 词语积累(一) 常规词语[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设计(一)作家作品(略) (二)背诵默写(略) (三)课文思路: 《伤仲永》仲永5岁时天资过人 十二、三岁时资质平平叙事 20岁时,泯然众人了 最后文章展开议论:一个神童的消失......

    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卷

    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卷 (一) 伤仲永 (16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题目中的“伤”意即▁▁▁▁▁。(2分) 2.解释加点词:(3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 《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

    2018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18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专题复习1.阅读《三人成虎》一文阅,回答后面的问题: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