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卷
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卷
(一)伤仲永(16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题目中的“伤”意即▁▁▁▁▁。(2分)2.解释加点词:(3分)①世隶耕()②父异焉()③或以钱币乞之()④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邑人奇之()3.翻译句子。(6分)(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稍稍宾客其父。▁▁▁▁▁▁▁▁▁▁▁▁▁▁▁▁▁▁▁▁(3)泯然众人矣。▁▁▁▁▁▁▁▁▁▁▁▁▁▁▁▁▁▁▁▁
4.“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什么?(2分)▁▁▁▁▁▁▁▁▁▁▁▁▁▁▁▁▁▁▁▁ 5.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6.文章中运用了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神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请找出。(1分)▁▁▁▁▁▁▁(二)木兰诗(10分)
1.《木兰诗》选自▁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这是▁▁朝时▁▁朝的民歌。(2分)2.在横线上填上原诗句。(3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①旦辞爷娘去()②但闻()③对镜帖花黄()④赏赐百千强()
4.说说诗中南个“不闻„但闻„”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三)孙权劝学(12分)1.本文选自▁▁代史学家▁▁▁▁所编的▁▁▁▁▁。这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体史书。(2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卿言多务,孰若孤。()(4)蒙乃始就学。()(5)及鲁肃过寻阳()(6)非复吴下阿蒙()(7)即更刮目相待()(8)肃遂拜蒙母()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3分)▁▁▁▁▁▁▁▁▁▁▁▁▁▁▁▁▁▁▁▁▁▁▁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分)5.本文写得传神,三位人物的神情似在读者面前,这主要得益于运用了▁▁描写。(1分)(四)口技(15分)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A.呓语()B.中间()C.曳屋许许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也()(4)两股战战()(5)几欲先走()(6)曳屋许许声()
3.文言文中常常不用量词,如“一人” 就是“一个人”。请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量词。(2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翻译下列句子。(2分)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4分)▁▁▁▁▁▁▁▁▁▁▁▁▁▁▁▁▁▁▁▁▁▁▁▁▁ 6.文中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其用意是什么?(2分)▁▁▁▁▁▁▁▁▁▁▁▁▁▁▁▁▁▁(五)夸父逐日(11分)1.本文选自《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①夸父与日逐走()②欲得饮()③饮于()河()④河、渭不足()⑤北饮大泽()⑥未至()⑦弃其杖()3.这是一篇神话,你还知道的神话传说有、、。(3分)4.你是如何看待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的?(3分)▁▁▁▁▁▁▁▁▁▁▁▁▁▁▁▁▁▁▁▁▁▁▁▁(六)两小儿辩日(20分)1.解释下列加点词。(6分)①孔子东游()②问其故()()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④及()日中则()如盘盂 ⑤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⑥及其日中如探汤()⑦孔子不能决也()⑧孰()为汝多知乎()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2分)▁▁▁▁▁▁▁▁▁▁▁ 3.翻译句子:(6分)(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3).孰为汝多知乎? ▁▁▁▁▁▁▁▁▁▁▁▁▁▁▁▁▁▁▁▁
4.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4分)小儿甲:观点: ▁▁▁▁▁▁▁▁▁▁▁▁▁▁▁▁▁▁▁▁▁▁▁▁▁▁▁▁▁▁ 论据: ▁▁▁▁▁▁▁▁▁▁▁▁▁▁▁▁▁▁▁▁▁▁▁▁▁▁▁▁▁▁▁▁▁ 小儿乙:观点: ▁▁▁▁▁▁▁▁▁▁▁▁▁▁▁▁▁▁▁▁▁▁▁▁▁▁▁▁▁▁ 论据: ▁▁▁▁▁▁▁▁▁▁▁▁▁▁▁▁▁▁▁▁▁▁▁▁▁▁▁▁▁▁▁▁▁
5.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你同意哪一态度?谈谈你的理由。(2分)(七)狼(16分)1. 解释加点的词。(2分)(1)顾野有麦场()(2)狼亦黠矣()(3)目似暝,意暇甚()(4)止有剩骨()2.选出加点词不作动词的一项()(1分)A.场主积薪其中 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D.以刀劈狼首 3.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驰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4.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是()(2分)A.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B.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D.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5.指出下列各句中“其”各指代什么。(5分)①恐前后受其敌()②场主积薪其中()③屠乃奔倚其下()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⑤屠自后断其股()6.翻译下列句子:(4分)(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参考答案(一)1.《临川先生文集》 北宋 王安石 悲伤哀痛 2.(1)属于(2)感到惊异(3)乞讨(4)和同一宗族人处理好关系(5)全乡(6)认为。。奇特3.略4.五岁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5.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6.忽,即,立(二)1.宋 郭茂倩 南北 北 2.略 3.(1)早晨(2)只(3)“帖”通“贴”,粘贴(4)有余 4.对比,写出了宿营地的空寂苍凉,烘托出了木兰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三)1.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编年 2.(1)用(2)了解(3)事务(4)于是,就(5)到(6)再(7)重新(8)于是,就 3.刮目相看,意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5.语言(对话)(四)1.УΙ 2.(1)夹杂(2)即使(3)说出(4)大腿(5)几乎(6)拉、拖 3.张,把,把,个 4.略 5.于是宾客无不„„几欲先走。衬托出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6.首尾呼应,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
(五)1.《山海经》 2.(1)竞跑,赛跑(2)想要(3)在 黄河(4)足够(5)往北(6)到(7)他的 3.女娲造人,精卫填海,盘古开天 4.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六)1.(1)往东(2)他们 原因(3)认为 距离(4)到 就(5)是(6)热水(7)判断(8)谁 通“智”,智慧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略 4.小儿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小儿乙: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5.言之有理即可。(七)1.(1)看、看见(2)狡猾(3)神情(4)只 2.D 3.B 4.C 5.(1)它们,代两狼(2)那麦场(3)柴堆(4)屠户(5)狼 6.(1)略(2)略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测试卷(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测试卷
一、古诗词积累:(10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报君黄金台上意。
3、,灵旗空际看。
4、,雪拥蓝关马不前。
5、,对影成三人。
6、,白露为霜。,在水一方。
7、角声满天秋色里。
8、寡助之至。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公输》选段,回答1~5题。(22分)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我能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4分)①请说之()②不可谓知类()...③方五千里()④为与此同类()...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①宋何罪之有?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3.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此”指的是什么内容。(3 分)我的理解:
4.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墨子从哪几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3分)
我的概括:
5.(6分)①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②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 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6、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④与百姓同其劳()..
8、翻译下列句子。(3分)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译文:
9、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乙文故事
译文: 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6分)
10、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1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1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5—14题。(22分)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也》)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②③[乙]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遂逐齐师。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韩非子〃曾子杀彘》)[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之。” 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
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
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1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
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
16、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 视 其 辙(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6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6分)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0—22题。(15分)(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太宗罢朝①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选自《隋唐嘉话》)[注释]①罢朝:停止了早朝 ②会:必然,一定 ③田舍汉:庄稼汉 ④ 文德后:文德皇后 ⑤ 忤:触犯 ⑥ 廷争:在朝廷上争谏 ⑦具:穿戴好 ⑧备数:充数
(谦虚的说法)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4分)① 皆以美于徐公()②皇后何为若是().
③王之蔽甚矣()④时时而间进()21.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6分)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2.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5分)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欣赏谁及理由:
(六)、阅读下列文段回答23--25题(7分)
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2)悔不穷问 穷: 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25.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23--25题(8分)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
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
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
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
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
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
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2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7、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2分)
①前后类如此 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3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28、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
修怎样的品格?(2分)
参考答案
一、1、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提携玉龙为君死
3、毅魄归来日
4、云横秦岭家何在5、举杯邀明月
6、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7、塞上胭脂凝夜紫
8、亲戚畔之
二、(一),1.①解释;②事理;③方圆;④类别。2.①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3.指舍文轩窃敝舆、舍粱肉窃糠糟、舍锦绣窃短褐。4.智、仁、忠、强、知类五个方面。5.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②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二),6、舜/发于/畎亩之中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
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9、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三)11.①给,给予 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意对即可)12.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13.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1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四)、15 保佑 大腿
16、(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7、(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8、(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五)、20.①比;②这(样);③ 受蒙蔽; ④连词,表修饰关系可译成“地”。21.①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②(他)每每在朝廷上向我谏争,侮辱我使我非常不自在。22.共同点:启发,诱导委婉劝谏,有针对性,使人容易接受。
更欣赏谁及理由:更欣赏文德皇后,对皇帝的错误言行,文德皇后没有正面批评,而且从另一方面盛赞皇帝:主圣臣忠(圣上圣明,臣子才忠贞),使皇帝明白自己的过错,这种向皇上委婉进谏的方式比正面批评,更让人容易接受(忠言顺耳)(也可以从勇敢进谏与邹忌的妄害怕心理进行比较)
更欣赏邹忌:有胆有识,明智,精细,以自身的事情,现身说法,巧妙设喻,暗示。委婉讽(劝)谏,使齐王猛醒,从而纳谏除弊,兴国安邦。
(六)、23、(1)假装(2)穷尽
24、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干涸就制止了他们。25.、(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七)26、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7、⑴ ① 像 ② 这 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28、要点:开阔的胸怀。
第三篇:新生入学七年级(下)测试卷
友益英语学校七年级(下)新生入学测试卷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所在学校:________ 所在班级:_______ 日期: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口语部分(50分)
一、读出下列单词。(20分)mediumwinterbetween delicious thiefcurly silluniformdolphin taxisaiddecide weatherfoundvisit streetworlduncle vacationcamp
二、读出下列段落(10分)。My name is Bob.I live in Toronto, and Canada, and I want a pen pal in China.I think China is a very interesting country.I’m 14 years old and my birthday is in November.I can speak English and a little French.I have a brother, Paul, and a sister, Sarah.They have pen p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I like going to the movies with my friends and playing sports.My favorite subject in school is P.E.It’s fun.But I don’t like math.It’s too difficult!
三、回答下列问题。(20分)1.Where do you come from? 2.What animal do you like? 3.Do you like pandas? Why? 4.What do you want to do? 5.What’s your job?
6.What are you doing now? 7.What does your mother like? 8.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 9.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10.Did you go to school last week? 测试教师:______口试成绩:_______
笔试部分(50分)
一、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10分)
1.Go s_______ down this road, and you can
find the hospital.2.W_________ is the fourth day of a week.3.There are many books, newspapers and
m_________ in the library.4.I was l______ for class because I didn’t get
up early.5.There are many l______ on the street, because the fall is coming.二、按要求改写句子。(20分)1.就画线部提问).______ ______ your mother ______? 2.就画线部提问).How long______ you ______every day?
3.Let’s take a walk after dinner.(改同义句)
Let’s _____ ______ a walk after dinner.4.She works in a TV station.(改为否定句)She _______ ______ in a TV station.5.Julia’就画线部提问)
_______ ________ Julia’s birthday?
三、选择题。(20分)
1.There _______ some bread on the table.A.isB.are C.have
2.I don’t know her, _____ I can’t tell you who she is.A.andB.so C.because 3.Listen!Who ______ in the next room?
A.singsB.is singing C.singing 4.---___ is the mutton?---About 18yuan.A.WhatB.How much C.How many 5._______.Where is the station?A.SorryB.HiC.Excuse me 6.My house is _______the garden.A.across in B.cross from C.across from7.Jim, ______ in bed.A.doesn’t read B.don’t read C.not read 8.---Did he go to sleep late?---_______.A.Yes, he didn’t B.Yes, he doesC.No, he didn’t
9.Thank you for_____ us such an interesting story.A.tellB.to tellC.telling10.Does your sister enjoy _______ music?A.listening toB.listeningC.to listen
测试教师:______口试成绩:_______
第四篇: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语段阅读)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语段阅读)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2.翻译下列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第二单元《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胡骑()辔头()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
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
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粗字词
权谓吕蒙曰()
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孰若孤()及鲁肃过寻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4.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 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
__;文末“________ 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第四单元
《口技》 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2)众妙毕备()(3)宾客意少舒()(4)不能名其一处也()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采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交代几种简单的道具有什么作用?
二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
(4)众妙毕备()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_ 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
(3)不能名其一处()
(4)两股战战()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__;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___ 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
________
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
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
__
_。
12.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五单元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周朝
所作.2.解释加粗的字词
孰为汝多知乎
及日中则如盘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4.翻译下列句子。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 答:
第六单元
《狼》蒲松龄 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缀行甚远()
(2)恐前后受其敌()
(3)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
3.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4.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5.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2.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我认为: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 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2.①对……感到诧异
②写,题上
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3.(略)
4.C
5、B
6、正面:A B C D F侧面:E 7.D 8.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9.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二单元: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单元: 1.《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6、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第四单元:一
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
张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明末清初
2、(1)A;(2)C;(3)B:(4)D 3.
(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6.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
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
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
3、正面、侧面
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
7、夹杂;即使;说出;大腿。
8、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10、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1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2、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第五单元:1.《列子•汤问》 列御寇 丘 仲尼 春秋 鲁国 思想家 教育家 2.A 3.D 4.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神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的就觉得凉吗? ⑵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5.显得生动,也启发读者深思: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第六单元:一
1、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2、紧跟;攻击;像狗一样;打洞
3、D
4、“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二
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
5.(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
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提高诵读古文的能力。
2、继续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3、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复习重点:
1、学会分类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2、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时:
4课时 复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伤仲永》
一、有关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有关文章主旨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五岁到十二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文言现象归纳
1、朗读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
2、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于
贤于材人远也(比)贤 贤于材人远也 胜过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如此其贤也 有才能 为
并自为其名 题写 或 或以钱币乞之 用
且为众人 成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3、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同“攀”
拉、引)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
才能)
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今义:判断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今义:或者)
稍稍宾客其父其(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今义:稍微)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的条理)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而平常的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5、词类活用
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哭着)父异焉(形容词意动
以…..为异)
稍稍宾客其父(名作动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名作动
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作状
每天)
邑人奇之(形容词意动
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6、文言句式
令(之)作诗(省略句)
受之(于)天(省略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判断句)(余)还自扬州(省略句)
7、其他重点字词 未尝识书具(曾经)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义利其然也
(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世隶耕(属于)即书诗四句(写)
8、重点译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五、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②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③又过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3、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从个人情况看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
5、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8、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9、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11、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1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3、“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4、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5、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6、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中考真题秀:
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第 二 课 时
《木兰诗》
一、作品介绍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人物形象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了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是个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奇女子。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
四、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2、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市 名作动 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 动作名 战马 策勋十二转 策 动作名 记下
3、一词多义
愿为市鞍马 名作动 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东市买骏马 集市 衣食所安 养 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
今义:但是,转折连词)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5、其它字词
木兰当户织 门
旦辞爷娘去 早晨 策勋十二转 记功 赏赐百千强
有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动弹 眯着眼
五、内容理解
1、概述木兰的人物形象。(见上)
2、请例举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说明作用。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写到了东西南北市,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排比,突出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中考真题秀:
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的诗句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描写木兰不畏征途遥远,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概述木兰征战十年,终于凯旋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描写木兰辞官不就而毅然还乡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第 三 课 时
《口技》
一、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
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是一篇出色的记叙散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同“座”
2、一词多义
以为妙绝(到极点)
手有百指(手指)群响毕绝(消失)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众妙毕背(妙处)
妇扶儿乳(喂奶)以为妙绝(奇妙)
儿含乳啼(乳头)
3、词类活用
妇扶儿乳(名作动
喂奶)妇手拍儿声(名作状 用手zhong)会宾客大宴(名作动
宴请)众妙毕备(形作名 妙处)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作动
说出)
4、古今异义
既而儿醒(古义:泛指儿女 今义:儿子)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 今义:指数量少)
5、重点字词
善
会 施 惊觉 意少舒 稍稍
曳 于是 色
奋
毕
6、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会宾客大宴 省略宾语 抢夺声
5、重点译句
(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四、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侧面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精湛。
2、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3、写出学过的体现时间短暂的五个时间副词
少顷 未几 既而 俄而 倏忽 无何 少时 顷刻
4、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内容:从反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者技艺高超 结构:首尾呼应。
6、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善”
7、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三个
1、梦中惊醒
2、渐入梦乡
3、火场百象
8、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次。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中考真题秀:
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第 四 课 时
《夸父逐日》
一、文学常识
选自《山海经》,它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二、重点字词
1、成语: 夸父逐日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父,古代男子美称,读“斧”
2、重点字词 逐:角逐;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于:到。
河.渭: 黄河和渭水; 不足:不够; 北:向北
大泽: 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山北。至: 到;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邓林: 桃林。
三、课文理解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3、“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文学常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触,碰、撞。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绝:断。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焉:兼词,“于之”。
三、课文理解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①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②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孙权劝学》
一、作家作品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博士邪
同“耶”语气词
2、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文言句式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倒装句)
3、重点字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 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应当
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 开始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到)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4、重点译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句子停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狼》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同“只”、“仅”
2、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止通“只”、“仅” 意暇甚
(神情)狼得骨止
(停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要)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3、重点字词
缀
窘
从
敌
薪
顾
驰
黠
耳
苫蔽
并驱
4、词类活用
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像狗那样)
一狼洞其中
(名作状
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作状
钻洞)
5、句子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文言句式
省略宾语 投以骨 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其中
倒装句 投以骨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被动句 而顷刻两毙
7、重点译句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目似瞑,意暇甚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