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练习4
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练习4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二篇:七年级文言文练习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固然,本来的意思。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
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五
十、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给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翻译句子;
(1)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七、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20、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1、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3、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第三篇:文言文专项练习
文言文专项练习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颗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
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
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桨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
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
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翻话,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上文中有三个别字,在原文中圈出来,依次订正:()()()
2、这段文字选自《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一句成语_______________。
3、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只顾__________,不顾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少年是以这三者影射国事。蝉实际指__________,螳螂实际指 ________,黄雀实际指__________。少年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吴王___
4、你想夸夸这个少年吗?试试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二则古代寓言,完成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⒈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⒉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个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⒊用现代汉语说一说下面各个句子的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⒍一词多义: 之:至之市度: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吾忘持度是吾剑之所从坠 而: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 ⒎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郑人急于回家的原因是:
(2)最能表现郑人相信教条的语句是:
(3)楚人的剑掉入水中后,他做出了什么反应
(4)《刻舟求剑》一文作者是如何评价楚人的?
五、请你结合自己对这两则寓言的理解,来劝一劝寓言中的人物吧!
六、阅读下面的古文,结合注释,完成后面的练习。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
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祠:祭祀。舍人:旧时贵族家中所养的帮忙的人。卮:(zhi)古代盛酒的器皿。谓:告诉,这里当“商量”讲。引:取过来。且:将要,快要。
固:本来。安:怎么,哪里。亡:失去,丢失。
(1)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2)这则寓言写的是的事,告诉我们的道理。(3)给这则寓言加个合适的题目:《》
3、写出以“笑”字结尾的四字词语。2分
___________笑__________笑___________笑___________笑
4、填成语猜人物。5分
大()神通火眼金()明察秋()腾云()雾 A、看到这些成语,你想到了谁?_____________B、你能再写四个与他相关的四字词语吗?()()()()
5、选词填空。4分
苦笑狞笑哄笑讥笑冷笑微笑 ①面对敌人的威胁、拷打,方志敏()两声,正气凛然地说道“我无可奉告!” ②欣赏赵本山的小品,礼堂里总是发出阵阵()。③林冲在山神庙内听到了奸人的(),忍无可忍,就杀死了仇人,上了梁山。④面对别人的错误,我们不能(),而应当真诚地指出。
二、句子练习。10分
1、按要求写句子。7分 ①唐僧无奈地对悟空说:“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到,尽量避免不发生错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攻打楚国取胜希望很大,()其他国会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填关联词)
2、毛遂自荐。3分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假如你有机会来演一个角色,你最想演谁?说说你的理由,特别要谈到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认识,最后说说你最想演他(她)的哪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18分
1、《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妖精三次分别装扮成,但都
被孙悟空识破了。课文出自明代____________(谁)的古典名著《西游记》。这部
小说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我最喜欢读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歌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的作品。词中塑造了一位_____________的渔翁形象。
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的开卷诗。我还知道这部名著中的几个人物,如:刘姥姥、_____、_______。
波()壮()()()雄伟()峰()立连()不()突()森()疲()不()知()知()百()百()草木()()风声()()()出()没()()无敌运筹()()兵贵()()()先()后若无()()鱼()而()见死()()愚不()()()七()八 气喘()()轻而()()响()云()模模()()()胜千里出其不()攻其不()围 魏()赵声东()西四面()歌()背受敌突然()击不()不忙杂草()生()精会神色彩明()以()万一永()人间()筹帷幄水平如()奇()罗列形()万千缓缓()过迷()不解面()菜色
狼()虎咽骨()如柴()地而起刻()铭()手()足()()()起舞()()联翩()()大笑此()彼()()()自得()()盗铃()()玲珑千载()()名不()()引蛇()()()头()气()风()雨 以身()()面()耳()扬眉()()自作()()()头()足全神()()变化()()当之()()()()风顺半途(()弱不()()情不()()十拿()()专心()()大公()()()山()野 一应()()面面()()摩()擦()张()李()粗()淡()日()月()良药()()同()同()不厌()()万众()()一鸣()()振奋()()胆小()()马不()()()重道远 大雾()天雷声大()电光()()美轮美()()胜于无 按图索()()精图治翠色()流 投笔从()()凶一时()负胜名 低头()节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终不知车 》方孝孺 ①②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腐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
⑤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1)辐腐而轮败()(2)以为车固若是()..(3)效而为之者相属()(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2)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3分)
二、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3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3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居家常执勤苦。C.外连横而斗诸候。③②
①
③
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1分)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D.立功异域E.豫州今欲何至
35.“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1分)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3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三、[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④少不当意()
2.翻译
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②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3.下例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饮于河、渭平生于书B.书遂大进 肃遂拜蒙母 C.日以十本为率 自为其名D.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四、【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补充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五、《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④薛谭乃谢求反(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六、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七)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子何恃而往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八)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暮归 归:回来 B.父怒挞之 之:代词,代王冕 C.执策 执:拿,握 D.冕因去 去:到
2.翻译下列句子。(①听已,辄默记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我国古代有许多勤学的故事,除了王冕好学,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至少写出2个)
九、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问则广知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旦夕勤学不息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4、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十、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尝 工 过 疵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含义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
2、翻译句子。华捉而掷去之:
十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词语 或 弗受 以示玉人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丧宝 人有其宝
2、翻译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你是怎样看待子罕“珍宝”观的?
十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④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闵:担心,忧虑。②揠:拔。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槁:枯死。
1、文章第二段批评了哪两种人?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2、说说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必修4文言文练习
语文必修4文言文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最终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大王来何操?
5-14题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5.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6.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乃置酒请之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D.请奉盆缶秦王
7.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高雅得幸于胡亥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8.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A.周郑交恶B.初一交战
C.合从缔交D.交不忠兮怨长
9.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A.弗听,许晋使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时人莫之许
10.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谏不听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11.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3.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14.例句:“赵王悉召群臣”
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B.齐悉复得其故城
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D.丞相亮其悉朕意
15.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舍相如广成传舍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6.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毕礼而归之
17.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义
A.臣愿奉璧往使通,解释:
B.拜送书于庭通,解释:
C.召有司案图通,解释: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解释:
18.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B.④⑧C.⑥⑧D.③⑥
19.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判断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
20.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2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4.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
《苏武传》
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南乡号哭,欧血。2)因泣下沾衿,3)子为父死亡所恨。4)与武决去。
5)畔主背亲。6)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7)女为人臣子8)与旃毛并咽之
9)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11)异域之人,壹别长绝!12)前以降及物故。
二、指出下列句中“见”字的用法及意义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何以女为见?
3、信义安所见乎?
4、冀君实或见恕也。
5、敢陈愚见。
三、指出下列句中“一”字的用法及意义
1、子卿壹听陵言。
2、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3、六王毕,四海一。
四、指出古今异义词词义:
1、武等实在。
2、武使匈奴明年。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4、如惠语让单于。
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6、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7、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9、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五、指出下各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1、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
2、得夜见汉使。
3、檠弓弩。
4、惠等哭,舆归营。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7、诚甘乐之。
8、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9、宜皆降之。
10、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11、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12、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13、天雨雪
14、羝乳乃得归。
15、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六、指出下例句子特殊句式的种类:
1、梁父即楚将项燕。
2、(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虽欲报恩将安归?
4、见犯乃死,重负国。
5、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6、缑王者,昆邪王姊也。
7、信义安所见乎?
《张衡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衡少善属文2.游于三辅
3.举孝廉不行4.连辟公府不就
5.而无骄尚之情
6、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7、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8.大将军邓贽奇其才
9.安帝雅闻衡善术学10.中有都柱
11.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12.又多豪右
1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姓名
14.一时收禽15.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看、视察
2.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D.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举孝廉不行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
8.下列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为:(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为:张衡机灵精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上很用心。
C.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译为:他精于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为:从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记下地震发生的方位。
三、翻译句子。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答: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答: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