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文言文练习11-15
1.解释加点词(19分)将复何及()每旦之海上()..文言文11-15 篇姓名:得分:
当以三余().
不敢轻易费用..()何必图.好吃好着.()()性质纳而.
好学()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或.问“三余”之意()由是..诸生稍从.
遇学()()2.翻译句子
(1)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文言文11-15篇2.解释加点词(19分)
将复何及.()每旦之.海上()不敢轻易费用..()何必图.好吃好着.()()性质纳而.
好学()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或.问“三余”之意()由是..诸生稍从.
遇学()()2.翻译句子
(1)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文言文11-15篇3.解释加点词(19分)
将复何及.()每旦之.海上()不敢轻易费用..()何必图.好吃好着.()()性质纳而.
好学()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或.问“三余”之意()由是..诸生稍从.
遇学()()2.翻译句子
(1)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举世之物,咸.无所好()束氏日市..肉啖之()()以.啖肉故.()()但.饥辄.唪()()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饥而.
嗷()(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姓名:得分:
当以.三余()举世之物,咸.
无所好()束氏日市..肉啖之()()以.啖肉故.()()但.饥辄.唪()()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饥而.
嗷()(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姓名:得分:
当以.三余()举世之物,咸.
无所好()束氏日市..肉啖之()()以.啖肉故.()()但.饥辄.唪()()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饥而.
嗷()(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二篇:七年级文言文练习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固然,本来的意思。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
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五
十、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给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翻译句子;
(1)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七、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20、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1、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3、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第三篇:短篇文言文练习5
文言文练习5
(八)高帝禽韩信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亟:马上)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趣:通“促”,催促)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拜见)。谒,而陛下因禽(通“擒”)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一、翻译加点字词。
1、高帝问诸将
2、平固辞谢 ...
3、不能过
4、为之奈何 ...
5、陛下弟出伪游云梦
6、信闻天子以好出游 ..
7、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
二、翻译句子。
1、诸将云何?
2、陛下精兵孰与楚?
3、高帝以为然。
四、请用斜线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焉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苏轼《赤壁赋》)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苏轼《赤壁赋》)
一、1、做地方长官,名作动。
2、正。
3、到。
4、慢慢地。
二、1、有小吏进来报告说是有投奔赵德明的叛卒,曹玮仍旧像平常那样下他的棋。(定语后置句:有„„者。)
2、那是我派过去的,你以后不要再说了。(判断句:此„„。)
三、1、请让我。
2、通“返”,返回。
3、以„„为,认为„„是。市,买。
4、一年。
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损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译文
(六):曹玮镇守秦州时,发生了赵德明叛乱之事,一时间边庭惊动。这消息传到时,曹玮正在与人下棋。有小吏进来报告说是有投奔赵德明的叛卒,曹玮神色自若,仍旧下他的棋。到了好几遍的时候,曹玮才慢慢抬起头,看看那小吏,不慌不忙地说:“那是我派过去的,你以后不要再说了。”赵德明听说后,就把那个投奔他的人杀了。此后,土卒便不再有人投奔赵德明了。
译文
(七):我听说古时候有一个国君,有用千金寻求千里马的事情。三年也没能得到一匹。一个近侍对国君说:“请允许我(替您)去买马。”国君派遣他(去买马)。(近侍)三个月后终于找到一匹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便用)五百金买下(这副)马骨,回来把(这件事)报告国君。国君大怒说:“所要的是活马,要死马何用?还损失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说:“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尚且用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君王是有能力买千里马的,好马现在(很快)就到了。”果然不到一年,就买到三匹千里马。
默写: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一、1、兼词,之于。
2、固,坚持。谢,拒绝(发表意见)。
3、超过。
4、怎么办。
5、只,只管。
6、因为。
7、只。
二、1、众将领都说些什么?
2、陛下的精兵跟楚国比,谁更强呢?(孰与,和„„比,谁更„„)
3、高祖认为(这话)是正确的。(以为,以(之)为,认为„„是„„。然,正确的。)
三、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焉,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
(八):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向众将询问(对策),众将领说:“马上发兵消灭这小子。”汉高祖(听了之后)没有说话。(汉高祖又)问陈平,陈平坚持不发表意见,说:“众将领都说些什么?”高祖(把众人的意见)全都告诉他。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造反这件事,还有别的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陈平说:“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兵跟楚国比,谁更强呢?”高祖说:“(我的精兵)不能超过(楚国的精兵)。”陈平说:“陛下的将领(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高祖说:“没有人比得上(韩信)。”陈平说:“现在(陛下的)部队不如楚国(的部队)精锐,而将领(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够比得上韩信,却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高祖说:“(那么)该怎样对付(这件事)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诸侯(的做法)。南方有云梦这个地方,陛下只管假装外出巡游云梦,在陈地召集诸侯。陈地在楚国的西边边境上,韩信听说天子因为爱好外出巡游,看形势必然没有什么大事,就会到国境外来拜见陛下。(他来)拜见(的时候),陛下(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认为(这话)有道理。
默写:
1、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侣鱼虾而友麋鹿渺沧海之一粟。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第四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
④遂居焉 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1、① 坐 座 ② 反 返
2、D 度
3、① 尺码 ② 履 ③到、往、尺码
4、①(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1、离开 正 想要 回去
2、老妪 以前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1、游戏,玩耍 安置、居住 搬家 住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1、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故:原因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童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童稚()②鹤唳()③土砾()
④丘壑()⑤癞蛤蟆()⑥藐小()怡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忆童稚时()②项为之强()()
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
⑤方出神()⑥兴正浓()
⑦驱之别院()⑧则或千或百()
2.①我;②脖子;同“僵”,僵硬;③果然;鸣叫;④把;当作;⑤刚刚;⑥兴致;⑦驱赶;⑧有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以丛草为林()
②心之所向()
③二虫尽为所吞()
④昂首观之()
⑤项为之强()
⑥物外之趣()
⑦常蹲其身()
⑧怡然称快()
⑨必细察其纹理()
⑩果然鹤也()
一、1.①当作;②主谓之间、可不译;③被;④它,指蚊子;⑤因为;⑥的;⑦自己的;⑧„„的样子;⑨它的;⑩是
1.词类活用
⑪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⑫夏蚊成雷雷:
2.一词多义:
⑪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吾日三省吾身()
⑫之:使之冲烟而飞鸣()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驱之别院()观之,兴正浓()见藐小之物()为之怡然称快()送孟浩然之广陵()
⑬其: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使与台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使其冲烟飞鸣()
⑭观:作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兴正浓()
⑮为: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⑯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徐喷以烟()
⑰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故人西辞黄楼()温故而知新()
⑱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⑲而:⑪拔山倒树而来()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的仔细而时间又长(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自鹤观”收到的惊喜(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6.摘出文中写作者心情感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5.(1)土砾凸者;草(2)兽(3)癞虾蟆 6.表心情的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突出情趣 7.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8.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0.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1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8.①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②庞然大物:指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10.B
11.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每句2分)(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12.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丰富想像:(2)仔细观察:
13.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任选两件加以概括(4分)
(1)
(2)
12.(1)丰富想像的语句如:①以丛草为林②以虫蚁为兽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
为壑
(2)仔细观察的语句如:①见二虫斗草间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每空2分,共4分
l3.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花台)鞭驱虾蟆(观虫斗、驱虾蟆)每空2分,共4分(概括合理均可
11.解释加点的字(3分)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鞭数十
12.《童趣》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3分)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4.简答(6分)
(1)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分)
11、通僵,僵硬 ; 自己
;用鞭子打,鞭打
12、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3、(1)心理这样想,那么有时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像鹤(2)我凭着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会细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14、(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5.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5.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答:
3.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4.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5.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论语十则》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三省()曾参()()
弘毅()后凋()
诲女()()论()语
<, /SPAN>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点词:(14分)
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⑫人不知而不愠()
⑬吾日三省吾身()()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⑮温故而知新()
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⑰诲女知之乎!()
⑲士不可以不弘毅(()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学而时习之
而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知
知之为知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之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论语〉十则》包含的成语有:、、、、、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5.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五、简答题(20分)
1.学习了《〈论语〉十则》,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答:
2.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和“知新”哪件事更重要,为什么?
答: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
19、“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和“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意思相近都是说读书要复习,那么两则论语的意思完全一致吗?同样说要复习,它们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答:
1学习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加强个人修养也很重要
2.“温故”和“知新”,关键在于要“知新”,在“温故”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3.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咏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本文以“咏雪”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10、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21.除去课文内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纷纷何所似”?你只要注意雪花的形态、色彩及其飘落的特点,就可尽情发挥想像力,找到很多优美的比喻来描述纷飞的大雪(2分)
如何理解“公大笑乐”?
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
(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2、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10.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2分)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6.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1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18.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一个重要素质是什么?这种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意义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