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文言文练习
找教学资料,就到乐才网
■初中文言文练习
■整理:单培虎
五 柳 先 生 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文段出自《》,段首的“先生”即是,此名字的由来是
2、能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
最集中表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的语句。这句描写是从居住条件的简陋和衣食的匮乏两个方面描绘五柳先生贫困的生活,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3、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第一段以“”为主,第二段以“”为主。
第一段是传文,写了五柳先生三个志趣是。
(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
第二段是赞语,“赞”是传后所附的评论文字,常用作。赞语中和传文中“不慕名利”相照应的句子是“”,赞语中高度概括五柳先生人生追求的句子是,概括其志趣的句子是
4、判断正误,对的打“ν ”,错的打“х”
A、本文是陶渊明为他的朋友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体散文。()
B、作者采用抒情的叙事方式,把一位安贫乐道、淳朴率真的人物表现得风流潇洒,活现 纸上。()
C、“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两句是说五柳先生就像生活在古朴淳厚的上古社 会的人。()
5、翻译下列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6、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造饮辄尽____________________(2)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
(3)亦不详其姓字:__________(4)既醉而退:__________ ..
(5)亲旧知其如此:__________(6)以乐其志:__________ ..
第 1 页
7、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8、“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
11、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
“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2、“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13、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A.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B.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洋洋科与造物者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C.曾不吝情去留.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翁亭记》).
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楼记》)..
E.忘怀得失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5、对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hào喜欢B.性嗜酒:sì爱好 ..
C.常著文章自娱:zhuó通“着”D.箪瓢屡空,晏如也:ān悠闲 ..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或置酒而招之B.不知日之入 ..
C.友人惭,下车引之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并写出一个能完整体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兴趣爱好:
性格:
18、请概括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20、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21、最能表现作者“好读书”和“著文章”的境界的句子是:和。
2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B.好读书,不求甚解辙生好为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C.便欣然忘食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D.因以为号焉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E.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宠辱偕忘(《岳阳搂记》)..
答案:
1、《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自以为号焉。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贫乐道
3、记叙议论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对于人物事件的总结和评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AхBC5、A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B为人闲散沉静,不羡慕荣华富贵。
C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D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的样子。
E去喝酒就一定要喝光,希望一定喝醉(或译为“一定要喝醉”)
6、(1)往、到(2)酒杯(3)知道,详细地知道
(4)已经(5)朋友(6)以„„为乐,为„„而感到快乐。
7、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
8、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9、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10、D(A中的两个“其”分别是“他的”和“那”之意;B中的两个“以”分别是“用”和“而”之意;C中的两个“之”分别作代词“他”和助词“的”。)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性嗜酒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13、“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4、C、D15、A16、B17、兴趣爱好:好读书、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18、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于世俗之外)、自得其乐(率真自然)、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答出一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19、B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便欣然忘食;忘怀得失。
22、B、E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练习
一、基础知识考查(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字音和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憧憬.(chōng)顷.刻(qǐng)面面相觑.(qù)茫.然若失(máng)
B.洗濯.(zhuó)潜.意识(qián)落落..大方(luò)销.声匿迹(xiāo)
C.晨曦.(xī)连翘.(qiáo)从从..容容(cóng)充.耳不闻(chōng)
D.享誊.(yù)玷.污(zhān)磨刀霍霍..(huò)蓑.草连天(shuāi)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从没想过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把它和美丽 联系在一起。他已经是71岁高龄,但依然显得,活力,不乏和幽默。
A.即使能干充足机智B.尽管精干充沛睿智
C.即使能干充沛睿智D.尽管精干充足机智
3.下列词语中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非常难道仍然经常B.对于参加不仅鲜艳
C.雕琢我们什么两遍D.笑柄品德动摇迅速
4.将“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着迷。”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 云朵;
(B)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C)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D)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二、文言文考查(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有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选自《元史列传八十六隐逸》(有删节)【注释】①其先霸州信安人:他的祖先是霸州信安人。②金:金国,古代国家。③规:计划。④文物:礼乐制度。⑤指趣:主旨意义。⑥如指诸掌:比喻对事情了解得非常清楚。⑦问关转徙,教授汾、晋间:辗转迁徙,在汾、晋间教授学业。③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中书粘合珪在相地担任开府一职。中书,古代官名。粘合珪,人名。相,古代地名。⑨术者:占卜的人。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犹.以文辞规进取(还)B.读辄.不忘(就)
C.遂家.焉(家庭)D.家人欲.发视(想要)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瑛搜访诸书,尽读之.
A.吾欲之.南海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D.母殷夫人自成之.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他读书人还打算凭借文章言辞谋取官职时,杜瑛独自躲避到山中隐居。
B.战乱之后,礼乐制度被损坏了,杜瑛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整理。
C.杜瑛辗转迁徙,后来接受了粘合琏的聘请。
D.杜瑛制止家人去查看别人收藏在他家的金子。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翁媪(ǎo)蝉蜕(tuō)跌宕(dàng)浑浑(hūn)噩噩
B、哽咽(yâ)收敛(liǎn)龟(guī)裂精神抖擞(shǔ)
C、媲(pì)美天穹(qióng)觑(qū)一眼百无聊赖(lài)
D、稀罕(hǎn)梦寐(mâi)嘟囔(nang)悄(qiāo)无声息
2、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斑澜社稷消声匿迹苟延残喘
B、清冽甄别变换莫测不可或缺
C、妥贴迷惘生死悠关一如既往
D、惆怅斟酌瞠目结舌斩钉截铁
3、依次给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
A、伫立闭起品味长叹B、站立眯起回味长舒
C、伫立眯起品味长舒D、站立闭起回味长叹
4、下列各组短语中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那么清晰过去了失去欢乐大地回春
B、打扫操场放风筝拉着线拐参加考试
C、默默离去很精彩野花遍地铜墙铁壁
D、高高瘦瘦那情景千方百计酷爱学习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程砚秋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
B、周末晚会上,教室里回荡着同学们欢乐的笑容和歌声。
C、老师语重心长地走过来对我说:“小明呀,以后学习,态度要踏实。”
D、为了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6、给下面几句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唯一熟悉的家具是一张书桌,这东西对外星人的矮腿来说,显得太高了。②他看到的各种东西,都是奇形怪状的,大都是塑料制品。③他有没有想到在书桌旁写封信,寄往月球呢? ④外星人勉勉强强地走进房间,向四周望望。A、④②①③B、④①③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鲁哀公欲西益宅,史①争之,以为西益宅不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不听,乃以问斯傅宰折睢②。曰:“吾欲西益宅,而史以为不祥,子以为何如?”傅宰折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与③焉。”哀公大悦而喜。顷之复问曰:“何谓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强谏,三不祥也。”哀公默默深念,愤然自反,遂不西益宅。夫史以争为可以止之,而不知不争而反取之也。【注解】①史:史官。②宰折睢:人名。③与:参与。这里是“在”、”属于“的意思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欲西益宅益:扩建
B、左右数谏不听数:屡次,多次
C、乃以问斯傅宰折睢乃:于是,就
D、不听强谏谏:鉴别
8、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
A、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徐行之,尚开也D、吾欲之南海,何如
9、哀公起初执意“西益宅”,而最终又放弃“西益宅”,主要原因是
A、哀公经调查,认识到“西益宅”确实是不吉祥的。
B、宰折睢是鲁哀公的师傅,所以鲁哀公必须听他的。
C、因为宰折睢能言善辩,所以鲁哀公对他言听计从。
D、宰折睢巧妙的分析引导让鲁哀公认识到自己一意孤行会激起众怒,危及自己的统治。
10、对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选句:哀公默默深念,愤然自反,遂不西益宅。
A、哀公默默地思念,深刻地自我反省,终于不再想往西边扩建宫室了。
B、哀公默默地深思,生气地反对自己,终于不再想往西边扩建宫室了。
C、哀公听了,默默地深思,深刻地反省自己,终于不再想往西边扩建宫室了。
D、哀公听了,默默地思念,生气地反对自己,终于不再想往西边扩建宫室了。
三、古诗文默写(每小题2分,共10分)
11、根据要求默写填空。
⑪,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⑫,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⑬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如梦令》)⑭醉里吴音相媚
好。(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⑮某同学学习非常勤奋,又喜欢问问题,不论向谁都虚心求教,用《论语》中的话来说,真可谓是“,”。(此题一空1分,共2分)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练习及参考答案
初中文言文练习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黑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
一,解释加黑的词
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
夫.一,解释加黑的词
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4.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而吾以捕蛇独存()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于是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3.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4.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5.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第四篇:文言文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形貌昳丽②暮寝而思之..
③王之蔽甚矣④时时而间进..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评价: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我的理解:
5.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
我的做法:
6联系全文回答,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四个字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7在下面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仿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且悬接顺畅。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容纳忠言,何至于落得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①,?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效果呢?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1.①光艳美丽;②睡觉;③因受蒙蔽而不明;④间或,偶然。2.①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②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3.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表扬等,合理即可。)4.“令初下” “门庭若市”说明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期年之后” “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思,国家大治。5.如:加强行政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6广开言路或开张圣听或察纳雅言或咨诹善道。启示,采用设喻的手法,将重大政治问题,用生活的小事做对比,说理浅显透彻,委婉动听,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令人乐于接受,可产生良好的效果。7示例①假如当初蔡恒公能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②如果唐代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
写作经验谈:
《孙权劝学》1.①推脱;②了解;③到;④重新。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4.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鲁肃:直爽、敬才、爱才。5.吕蒙的学习过程;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公 输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说:公输盘不说秦王不说B.有:北方有侮臣者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东坡现右足D.子:愿借子杀之天子之怒
2.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将以攻宋以牒为城B.之:宋何罪之有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不足于民D.而:宋无罪而攻之知而不争
3.解释下面加的词语。
①吾义固不杀人()②不可谓仁()..
③不可谓智()④知而不争()..
4.翻译了面的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5.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
6.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公输B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请说之②不可谓知类.③方五千里④为与此同类.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宋何罪之有?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3.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我的理解:
4.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墨子从哪几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②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我选第题:
《公输》答案A1.A2.B3.①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②对人亲善、友爱③称为④劝阻、劝谏4.①宋国有什么罪②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去杀害众多的人,不能称为明白事理5.对话描写6.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公输》答案B1.①解释;②事理;③方圆;④类别。2.①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3.指舍文轩窃敝舆、舍粱肉窃糠糟、舍锦绣窃短褐。4.智、仁、忠、强、知类五个方面。5.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②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第五篇:文言文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而观其辟丸也 C.三进及溜
D.衮职有阙
解析 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答案 A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克有终
鲜:很少。①靡不有初,鲜.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进入。.
B.①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急速。.寐
假:假装。②尚早,坐而假.
信:诚信。①弃君之命,不信.C. ②晋侯饮赵盾酒
饮:给„„喝。.之
遗:留下。①今近焉,请以遗.②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亡:逃跑。.D.
解析 A项,“入”应为“被采纳”;B项,“骤”应为“多次”,“假”应为“非正式的”;D项,“遗”应为“送给”。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厚敛以雕墙 ②使妇人载以过朝 ③遂扶以下 ④今近焉,请以遗之 ⑤寘诸槖以与之 .....⑥倒戟以御公徒 ⑦以示于朝 ..A.①②⑥/④⑦/③/⑤
B.①②⑥/③⑤/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④/③⑦/⑤
解析 ①②⑥连词,表目的,用来;④⑦介词,把;③连词,表修饰;⑤连词,顺承。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未知母之存否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 ..解析 D项与例句中“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盛服将朝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B.舍于翳桑 ..C.提弥明死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B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A项,使动用法,使„„幸免;C项,为动用法,为„„而死;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坐而假寐 ..B.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解析 C项,这里是“记事的原则”;今义是文字书写艺术。答案 C 7.填空。(4分)《晋灵公不君》节选自《左传》,相传为____________所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与第一部国别体史书____________同为史家的开山鼻祖。答案 左丘明 《国语》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纳,这里指被采纳。.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没有。.D.晨往,寝门辟矣
辟:打开。.解析 C项,“靡”是否定代词,不是否定副词,应为“没有谁”。答案 C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①而观其辟丸也.A. ②则社稷之固也.不入,则莫之继也①谏而.B.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子继之①不入,则.C.②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①宣子骤谏,公患之.D. 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解析 A项,“也”都是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B项,“而”都是连词,表假设关系。C项,“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之”,①代词,指这件事;②助词,的。答案 D 10.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3分)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A. ②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①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B. ②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C. 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①公患之,使麑贼之D. ②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解析 A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B项,②是士季的话;C项,①不能表现灵公“不君”。排除这三项即可。答案 D 1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可见其“不君”。C.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D.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这种精神连杀手麑都被感化。
解析 C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是士季。答案 C 12.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第(1)句中“终”“赖”的含义。第(2)句中“患”“贼”的含义。第(3)句注意翻译出判断句的语气来。
答案(1)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2)赵盾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钅且麑去刺杀赵盾。(3)杀害百姓的当家人,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守信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②。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夫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选自《左传》)
①【注】 ①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不义,不昵(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1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承受。.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所:处所。.C.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D.大叔完聚,缮甲兵
缮:包裹。.解析 D项,“缮”的意思是“修整”。答案 D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之请制①及庄公即位,为.A. ②不如早为之所.为己邑①大叔又收贰以.B. ②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害也①都,城过百雉,国之.②姜氏何厌之有.
C.
己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D. ②段入于鄢.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替、给。B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C项,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处所。答案 A 1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项是
()(3分)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②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⑤公曰:“无庸,将自及。” ⑥不义,不昵。厚将崩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 ②是祭仲对国事的担忧,不是庄公的言行。④是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是庄公的行为。排除这两项即可。答案 D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B.当祭仲提出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
D.庄公直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
解析 D项分析错误,从上文可以看出,庄公一直知道共叔段的行为,只是时机不成熟才没有攻打他,并非“万不得已”。答案 D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度”“制”“毙”“姑”“弟”等词的含义。
答案(1)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2)不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3)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时倒生,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姜氏因此不喜欢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
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城市,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市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来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作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的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道德的事做多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大叔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违背中央听从自己的节制。公子吕(字子封)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种政权共存,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如果想让给大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然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大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又进言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广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
大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皮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偷袭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庄公打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下手了!”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的人叛离大叔段。大叔段只好逃到鄢邑。庄公又领兵攻打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大叔逃亡到共国。
《春秋》上写:“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管教好弟弟,表示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的意愿。不说大叔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