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元副部长在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稿)

时间:2019-05-12 21:2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占元副部长在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占元副部长在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稿)》。

第一篇:杜占元副部长在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稿)

杜占元副部长在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张市长、李院长、谢院长、程委员,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在这里隆重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财政部“2011计划”的要求,积极做好前期培育工作,扎实推进实施协同创新的良好开局和重要进展,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协同合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天津市委、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学校就中心建设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案进行了介绍,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在讲话中对中心的建设以及在天津经济发展中即将发挥的作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借此机会,我也谈一些自已的意见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核心内涵

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共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要始终把握“2011计划”的关键要点。一是要准确把握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是这一核心目标。“2011计划”的核心任务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的就是要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有效协同

和互动,形成有效的平台和创新机制,从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要通过中心的建设,形成以原始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把科研工作者的潜力、精力聚焦到“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标上来,真正解决有价值、有意义的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技问题。二是要准确把握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这一工作关键点。“2011计划”是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改革的计划,可以说机制创新既是计划的根本特点,也是计划的本质要求和成功的关键。要通过中心建设,突破两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准确把握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这一本质要求。只有改革,才会有创新,只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持久提升。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要以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真正推动两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四是要准确把握推动和引导相结合这一重要特点。推动就是国家通过“2011计划”的实施,将择优支持一批好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并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引导就是鼓励支持高校和地方按照国家“2011计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全面系统地推进协同创新,深化机制改革,支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不同的模式,积累改革的经验,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确保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前期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前期培育,是“2011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部、财政部明确要求,国家“2011计划”的支持必须在地方或学校前期培育的基础上择优认定,也就是说,只有前期培育做得好,才能得到国家“2011计划”的支持。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

心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以后,由高校自己联合建立的首批实质性运行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这是两校在前期培育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标志成果,希望有更多的地方和学校把支持前期培育工作放在“2011计划”实施的重要位置上,抓紧推动,同时也希望天大、南开两校在先期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培育工作,将中心的培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做成标杆,要确保中心的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特别有以下几点要突出强调: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奠定化学化工学术领域的世界前沿地位。化学化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其融合发展是国际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趋势。两校化学化工学科互补及地缘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两校要通过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突出创新与交叉,瞄准学科前沿,推动化学与化工科学更大的发展,奠定我国化学化工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二是要汇聚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体,形成创新要素聚集的战略高地。两校化学化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在该领域最集中、最强大的从基础理论研究到科研成果产业化研究的完整的学科领域之一,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研究基地、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要通过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各类核心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化学化工科学前沿,形成集聚效应;面向化学化工行业产业发展,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面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形成创新要素聚集的战略高地。三是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机制创新是“2011计划”实施的特色也是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更是前期培育的核心

要素之一,需要我们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同模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动态、融合、持续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人才的选聘机制,促进创新活动从个体封闭的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式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鼓励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的上游、中游、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三、共同推进 不断延展协同创新的理念环境

校地合作、校院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不仅是“2011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2011计划”实施的基本模式之一。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协议。十余年来,两校遵循“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创新力量和资源,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合作,探索建立了校校合作的模式。协同创新更需要地方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推进,教育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市或高校制定本省市或本学校的协同创新计划,以强化推进协同创新,并加大工作力度、投入力度。

此外,滨海新区是石油化工产业的聚集地,两校要结合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一国家战略的需求,积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统筹考虑学校和区域的协同创新工作的配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继续得到天津市、中科院、工程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为起点,进一步深化部市合作,部院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共同推进部市合作、校地合作、校院协同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志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地组织实施“2011计划”,认真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组建工作,真正实现“2011计划”开好头、起好步,以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根据杜占元副部长在2012年5月29日“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第二篇:杜占元副部长-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深化应用 全面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2015-04-28杜占元

同志们: 上午好!每年召开一次全国电教馆长会议,很有必要,大家也很有收获。今年的形势、任务都很紧,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刚才有6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总的来说都很好,取得的成绩、一些很好的做法很有启发。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教育系统按照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标志性工程,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取得进展,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升。

一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和“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是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这一点还要进一步强调,应该说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二是取得的成果得到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认同。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春节前,刘延东副总理在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绩喜人,望再接再厉,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为教育现代化增添新动力。2月16日,袁贵仁部长在信推办呈报的教育信息化月报上批示:很好!谢谢办公室一年来所做的大量艰苦细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工作。大家的付出、努力所带来的效果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大家的辛劳、智慧使教育现代化上了一个大台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这虽然是批给信推办的,实际上是对大家、包括各方面共同努力的肯定。从大家的发言来看,这些效果也得到各方面更多更广泛的认同。产业界对教育信息化高度关注。去年年底,一些大的网站、大的信息化平台评选的教育系统十大新闻、十大事件中,都将教育信息化放到了重要位置。今年两会期间,对于教育信息化谈论最多、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多的也是产业界代表。这说明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在教育系统内、在教育系统外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总的来讲,我们正在探索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的路子。

第二,“三通两平台”进展顺利,总体超出预期。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入网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74%,这是一个飞跃。我们用两年多的时间将学校入网率比以前多年积累的水平提高了两倍。73%的义务教育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有些省市学校的网络接入已经达到100%。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达到预期目标。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使偏远农村地区的400多万孩子实现了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仅仅5个月的时间就有超过300万名教师参与,晒课总数突破100万堂。职业教育领域也开展了很多资源建设,开发了很多网络课程。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超过30%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师生空间开通数量从2012年60万个、到2013年600万个、再到2014年3600万个,实现了“三级跳”,比原来预期的2014年1800万个的目标超过了1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300多万名教师、100多万名学生开通了空间。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约2/3的省份建成了省级资源平台。国家平台与17个省级平台和一些市县级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注册师生和家长近2000万人,全国近50%教师通过平台便捷地获取适用的教学资源。五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始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格局,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绝大部分省都建立了数据支持系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去年有近600万学生实现了网上转学,其中有1/10左右是跨省转学;跨省转学最快的9个小时就完成,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初步估计,网上转学全国共节约资金50-60亿元,效果得到普遍肯定和欢迎。六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深入开展。已有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和各类企业培训项目,到2017年将完成1000多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全员轮训。同时,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主管厅局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多省在培训干部方面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成效非常明显。

第三,在工作中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了新的路子。

一是核心的经验有3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确定的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实践证明,这些总体思路和部署是符合我国国情、教情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的,总体是可行的,方向明确、思路对头、有创新、可持续。我们正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子,这方面还要不断的深化和总结提炼。二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的应用或者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越是深入,就越是涉及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会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刚才发言的很多地方都有一些新的很好的创造。比如,安徽全省的试点就很有成效,其中行政管理方面的“5个纳入”很有创造性。为实现“三通两平台”的核心任务,各种机制、各种办法都可以创造,教育信息化绝不能搞成“一刀切”。三是要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别人做好工作,要求别人创新,自己必须得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乃至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电教系统的同志,都必须有这种能力和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新的需要。过去会的那些东西不仅不能一劳永逸,而且是差得很多。必须要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

二、深化应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好2015年重点工作

去年馆长会上我专门讲了电教系统如何做好自身定位问题。当时提出了“三纵三横”,三纵是“开发、应用和服务”,三横是“硬件、技术和内容”,纵横交错,结合起来就是“9宫格”,这是电教系统基本的工作领域和范围。我当时提出,各地要按照自身人员结构、本地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在“9宫格”中明确发展定位,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应用和服务”中要以服务为重点,在“硬件、技术和内容”中要以内容为重点,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将电教系统作为技术和教学之间的桥梁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

一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电教系统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突出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为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地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坚持“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有差别的具体推进机制,使学校的网络接入和校内的网络环境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是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教学点项目是教育领域很重要的一项“民心工程”,量大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全国电教系统精心组织,在设备采购、资源制作播发和教学应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各地配合基础教育部门,全力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突出抓好应用。活动正式部署以来,各地积极行动,为政府部门决策出谋划策,同时也将自己具有优势的地方更好地应用到活动中去。各地都有明显进展,重庆、甘肃、浙江、湖北、青海等省市“教师报名比例”均超过50%,“教师报名比例”最高的重庆市超过86%。活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这么了不起的进展,这和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是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面的大量工作。这是电教系统一项有优势、也有一定工作基础的领域,大家这两年承担的培训任务很重。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培训方式,面向应用、面向教师,多方位、多途径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是研究提出了国家平台与区域平台、企业平台互联互通的实施意见,推动了平台更好地建设、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总的来讲,全国电教系统2014年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进展实在、成绩巨大,为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对电教系统的全体同志们、还有产业界的同志们表示感谢!教育信息化工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也是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2015年我们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教育部已经印发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5个部委还就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围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应用”。“围绕重大问题”就是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去开展工作。我们前期的应用主要是在教学的具体环节,比较单纯,现在要更多地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来推进。今年工作部署的重点、各地电教部门开展工作的重点都应该逐步地、更好地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当然这是有步骤的,一开始结合难度大,现在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结合得更好。“全面深化应用”抓的就是应用驱动,我们的应用还只是开始,无论是面上还是深度,都还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电教系统就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已经部署的重大工作和新的工作要求提炼重点任务来进行深化。下面,我对全国电教系统如何做好2015年工作再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应用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但不一定都能认识到位。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央专门成立了网络和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和网信办。网信办成立后很短时间里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包括“互联网+”行动。这表明在新形势下网络在经济建设、民生以及国家安全等各领域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而且具有凸显的地位。我们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同志还要进一步认识其重要性。尽管我们取得的成绩得到了领导们充分肯定,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对如何深入地深化应用还不能说都掌握了,电教系统作为专业机构,在这方面应该走在前面。请大家深入思考资源和应用的关系,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如何推进应用上去。“应用”不是简单的东西,是资源、硬件、软件、学习对象等因素的动态综合,要从里面找到需求。有些同志之所以感到困惑,就是没有从应用的角度去考虑需求,没有考虑清楚广大师生在应用中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仅停留在资源上面是不够的,是要落后的。能不能应用、应用了什么,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标志。2020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不是说配几台计算机、买几个白板就实现了,最终检验的是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现在“搞信息化就是搞硬件”的想法不多了,但是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关系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系统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总结。去年我提出用资源“开发、应用和服务”取代资源“建设”的概念,今年我要提出更深的问题,就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关系问题。

第二,围绕重大问题,在深化应用方面重点做好5件事。

一是全力推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之所以把这件事情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应用”必须要有基础,要有“根”。应用的“根”有两个层次,面上看得见的是“教师”,下面更深、更丰富的支根、细根是“学生”。工作要有序推进,首先要解决教师应用的问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就是要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化应用“扎根”。活动启动以来进展很好,说明大家有积极性,也有能力和潜力把这件事做好。今年活动要重点解决3个问题。一要保证一定规模。首先要造声势,将更多教师动员起来,不动起来是不可能达到“普遍用、经常用、广泛用”的要求的。没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就谈不上质量和水平。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普及性的,绝不是少数人的学术特权,一定要首先保证量。二要解决激励提升的问题。老师参与进来以后,要激励他们更有积极性,去提升“晒课”的质量和水平。在激励机制上要深入思考,有些需要出台政策,有些通过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比如,很多电视节目在评周冠军、月冠军、季冠军、年冠军。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做法,在网上搭平台,让师生自己下载、应用,这就是投票,组织方式不一定照搬,可以灵活多样,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去创新。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去激励,比如:对于一些确实做得好的,可以进行政府采购或者给予适当奖励,有些企业也有积极性出钱奖励。第三,活动共享平台要生动灵活。平台不是简单的贴吧,要成为大家更好地交流、学习、讨论甚至交朋结友等多方面的平台。这需要我们专业机构进行思考和探索。上述今年需要重点解决的3个问题中,“扩大规模”要大幅度加快;“激励提升”和“平台生动灵活”问题要着手准备,认真探索和思考,有些可以做些试点。等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后,后两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到那时再思考如何解决就晚了。各地电教系统要全身心地配合本地基础教育部门做好这件事情。

二是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之所以把这件事情放在第二位,是因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教育信息化“扎根”的路径,解决了老师应用、参与和共建共享问题,下一步就要为学生全面提供个人综合应用的平台,就是网络学习空间。只有网络学习空间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很多同志对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用过就很难理解。过去用电子邮箱,用过微信的人就会觉得与电子邮箱大不一样,所以现在有些网站就不搞电子邮箱了。有些同志将网络学习空间比喻成电子邮箱,实际上它是比微信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平台。很多同志还没有认识到这个价值,希望我们专业机构深入研究,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典型案例,包括有些企业也做得很深入。在推动网络学习空间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它是多样化的,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我们允许和鼓励多种模式,也鼓励由简单到复杂。有些同志看到的可能是简单的网络学习空间,对它的复杂的功能、多样的功能、深入的价值没有很好地理解。确实有些地方刚开始做得比较简单一些,现在就要将网络学习空间和课堂应用等结合起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也不是简单地做个演示文稿,要和网络学习空间结合起来。要利用多种途径,跟现场教学、跟实景实况通过信息化手段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深化应用。演示文稿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呈现手段的改变,信息化完全可以非常方便地提供更深度的结合。我在株洲铁路职业教育学院看到,铁路的管理,信号灯、机车等都直接通过摄像头从现场取视频过来,再和演示文稿的一些说明、理论结合起来,学生操作就完全是有实际感受的。要允许由简单到复杂,简单的也是有潜力的,但是需要发掘。今天浙江对空间集成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很有意义,要创新、探讨,不能僵化、搞一刀切。“三通两平台”是个基本骨架,是核心目标,但不是说所有地方的实现方式都是一样的。有些有条件的中学设置了自己的信息中心,目前还主要以硬件管理为主,希望下一步有条件的可以将学校信息中心改造提升成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实验室,或者叫创新研究中心。它的任务不是简单的设备管理,应该研究更多的共性问题,与其他学科教研室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这需要探索和创造,教学信息化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探索、提高认识。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特别提到:要实现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和“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我认为在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是最有效、最简便、成本最低的平台之一,是最好的、最有潜力的平台之一。当然,信息化的很多东西不可预测,将来或许还会出来新的平台。微信这一两年发展之快,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刚开始我们推广网络学习空间时微信还不普及,现在很多网络学习空间都将微信功能加进去了,使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更强大、更便捷、更快速。

三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注意引导总结,形成适用于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典型的应用模式或案例。我们鼓励大家去创造,但不是说每个创造都是等价值的,有些创造价值更大,有些创造可能是失败的。电教系统有责任总结大家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上升成为可推广的模式和政策。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要善于做这种工作,不断发现和提升,将好的“点”变成“线”,再变成“面”。比如,株洲职业学校的“双课堂”就是很好的创造,其做法是:一个班50人,分出一半来。同时,将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通过自学或者观看视频就能掌握的内容,另一部分是需要交流和老师辅导的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不用老师教,由学生推荐学习代表组织引导,看拍好的有针对性的视频,然后讨论、记下难点问题,带到老师组织的另一堂课上。老师组织的课堂人数少了一半,只围绕难点和需要互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既生动又丰富,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双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一节课分成两次上,还是一个老师,不增加工作量,课堂人数少了一半,效率提高了一倍,互动增加了,质量也提高了,这是很大的创造,更贴合实际,其创新性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翻转课堂”。再比如,株洲的一个小学,没能力实现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为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增强学生对信息化的认识,每个学生一张A4纸,纸上打印一个二维码,纸的摆放方向代表不同的答案。回答问题时,学生将二维码竖在桌上,老师扫描一下,学生的答案就全进去了。这是了不起的创造,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结合实际的创造。这种方式过几年可能会被淘汰,但现在就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深化应用。在这个学校里,老师的照片上有二维码,学生用手机一扫,就知道老师的学科、特长、优势、成就等信息;树上也挂着二维码,随便走到哪里,学生都能感受到信息化的氛围。这种做法花费很少,但能解决问题,既增加了学生兴趣,又丰富了课堂,像这样的创造要多一些。我到各个地方去看,确实发现很多很好的创造,电教系统天天跟一线打交道,要去了解和发现,帮助他们完善和提升。建议明年总结时,每个省馆至少拿出1个典型案例或者模式,全国就是30多个,再从30多个中选出10个比较好的、能在全国推广的模式,那就很了不起。

四是继续组织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主要是拓展应用。项目虽然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只要教学点还存在,我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要努力拓展应用、丰富应用、提升应用质量。特别对于美术、音乐、英语等缺得比较多的课程,要加大工作力度,重在实际效果。

五是全力配合召开好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这是件大事。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教育部好几个司局在全力筹备,青岛市委市政府也很支持,积极性很高。它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检验,也是我们宣传的很大的舞台。电教系统在其中承担了很多任务,特别是基础二司布置的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展览,希望大家全力配合,把所承担的任务保质、保量、保安全地完成好。与在深圳举办的那次展演相比,本次展览意义更重大、要求更高。这是第二次举办,应该更有经验,成果也应该更多。大家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把好的东西发掘出来,选择鲜活的、精彩的、有特色的成果去展览;而且不光要研究自己的,还要研究别人在干什么、别人会展览什么。

第三,要加快推进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的应用。

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要强调应用,不能停留在建设层面,要深化应用,不断往前思考、往前推进。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不是简单的查询网站,从功能上讲,我把它概括为“5个平台”。一是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平台,这里说的是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二是个性化资源的共享平台,这里说的是个性化的资源,不是公共的资源,是大家创造的资源;三是应用与交互的体验平台,要让师生学习体验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怎么使用;四是资源与信息的交换平台;五是经验与感悟的交流平台,每人在学习应用中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要通过交流共同提高。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认识,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机制。“转变观念”是说要明确电教系统在信息化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转变角色”是说要处理好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不管过去是以市场为主、还是以政府职能为主,现在都要转变角色,在两者之间发挥桥梁作用。“转变机制”是说角色转变了就要有新的推进机制,老办法就不一定都灵了。同志们,2015年是教育信息化承前启后、总结经验、谋划发展的一年,也是教育信息化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机遇期,希望全国电教系统齐心协力,趁势而上,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主动谋求拓展发展空间,在全面深化应用上取得更加突出、更有影响的进展,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大、更多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部党组的领导下,2011年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方面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工作思路:高校科技工作着重推动科技工作贴近中心工作,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结合;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强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思路;教育信息化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突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电大系统的战略转型。研究形成了《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深化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国家开放大学实施方案》四个指导文件。另一方面,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重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12年的工作,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思考、系统性部署和创造性操作,基本思路是: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全局出发,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为战略方向,对高校科技工作、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狠抓落实,突出实效,力争在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实施等重点工作方面有新突破,取得实效。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于高校科技方面的重点工作

2012年高校科技工作要围绕改革创新高校科技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大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教结合等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一要部署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加大高校科技评价的改革力度,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二要发布实施《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适时召开2012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加强高校科技工作的宏观布局,引导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更加注重科教结合、更加注重支撑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的提高。三要进一步积极推进高校基础研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展基础研究机制创新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互动结合等方面的路子。四要深入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推动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落实加强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和加强学风建设的新举措。

2.推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一要制定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细化和完善“2011计划”实施方案,需求导向,突出特点,细化标准条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第三方评审体系和机制,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组织和动员高校积极参加协同创新实践。二要启动一批协同创新改革试点。指导若干高校凝练协同创新方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不同模式的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加强和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整合资源,共同推进面向行业企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项目。三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形成一批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代表中国高校水平和能力的协同创新中心。

3.探索推动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路子,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总结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深化科教结合的新形势,加强调研,做好规划,突出改革,凝聚形成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新思路。大力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推动高校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工作中取得新进展。统筹好教育部创新平台建设资源,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统筹布局,加大对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支持,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推动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

4.进一步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发展,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统筹部署校办产业的规范发展。研究制定《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校办产业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若干规范性文件,召开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工作会议,促进校办产业围绕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国务院有关部门对高校校办产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支持。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支持高校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探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支持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建立工业研究院等各项试点工作,认真做好十校两市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推广一批成功经验和模式。

二、关于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重点工作

要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全面进展。

1.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要统筹部署,尽快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配合文件出台,拟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培养机制改革工作。二要抓住重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在结构调整、模式改革、制度创新、支持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重大举措,力争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三要稳步推进,务求实效。改革中注重把规划纲要的宏观目标与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统筹起来,把前瞻性理念与制度建设统筹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统筹起来,努力取得实效,为提高质量作出贡献。

2.积极探索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构。贯彻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体系、制度建设,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工程博士与国家重大专项相结合等为突破,积极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学位的支持、管理和规范。

3.推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加快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在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研究生教育舆情实时监测和分析制度、学位办与基层单位固定联系制度等,及时监督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制定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的意见,建立以学位授予单位为核心,政府、社会分工合作的质量监控机制。探索建立博士点质量监督制度。通过对博士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整体监督监控,探索建立对博士点进行项目制管理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发挥各级学位委员会特别是学校学位委员会在质量监督、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

三、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重点工作

2012年,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指导各地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部署工作,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解决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政策问题。

2.大力推进以网络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要启动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方案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二要大力开发优质数字资源,通过现有教育资源数字化、新开发一批优质数字资源、购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以及探索建立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机制,快速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总量。同时,研究制定教育资源审查和评价指标体系、准入和审查办法,探索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三要建设国家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尽快实施,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3.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扩大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指导和动员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上加大力度,提高水平,要围绕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面临的教师短缺和优质资源短缺等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按照结合实际,注重应用和特色建设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学校,从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解决中西部边远地区师资和优质资源不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总结一批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全面推动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加快组织双向宽带教育卫星、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二期)、开放大学信息支撑平台等重大项目的论证,成熟一项启动一项。

4.强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工作。基本建成国家层面上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已经启动的一批围绕各级各类“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管理的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包括“学生营养餐工程”在内一批新的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造实现包括留学生管理等一批原有信息系统。完成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和门户系统与集成应用建设,完善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推动中央与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协调建设。启动论证地方层面上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编制教育数据统一编码标准,完成学生统一编码工作,编制并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架构和安全规范,形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发布实施,推动有条件的省区市实现与教育部信息系统的互通,推动对西部省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教育管理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四、关于开放大学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

按照部党组对开放大学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推动国家开放大学尽早正式成立并按照新机制启动运行,全面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实施方案。加强国家开放大学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搭建新型大学的内部架构。加强质量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课程质量。构建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如何有序推进地方开放大学建设。加强政策研究,特别是就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的关系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规划地方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和方案,研究地方开放大学的标准、审批程序等。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2日第3版

第四篇: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24日)

根据2011年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2011年高校科技、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总的工作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为核心,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创新高校科技工作管理机制,推进学位管理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统筹教育信息化资源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与科技紧密结合,大力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力争高校科技工作有新的重大进展,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新的有力举措,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有新的实质突破。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快速发展

2011年高校科技工作的安排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二是如何有效推动高校科研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如何有效组织高校科技资源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服务。

1.积极推进改革试点,探索高校科研管理新模式。一是形成和完善教育部、科技部之间的工作会商机制,联合支持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并组织实施有关行动计划。二是积极推进高校基础研究改革试点,探索和总结高校基础研究管理体制、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互动结合、评价机制和激励方法、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经验。三是联合财政部继续组织“跃升计划”试点,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在若干领域里形成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四是围绕国家国防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继续加大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争取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作出较大的贡献。五是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研究制定涉外科研合作管理办法,推动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制度的建立,研究探索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的办法。六是督促检查《高等学校科研助理管理办法(试行)》的贯彻落实,继续推进科研助理制度,引导高校努力不断扩大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

2.推进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继续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二是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地域与领域布局,做好教育部B类实验室建设工作,争取落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经费。三是启动建设高校产学研基地。四是启动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水平。

3.组织指导高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一是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目标,加强培育,大力组织协调高校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十二五”装备预研教育部支撑计划项目。二是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加强高校科研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实施各类国防科研计划,拓宽高校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

4.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是抓好教育部人才项目的实施工作。继续实施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遴选资助80个优秀创新团队。继续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遴选资助1000名左右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组织实施引智基地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开展新一期引智基地的建设,扩大地方高校“111基地”的试点规模。做好“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实施工作。二是积极参与其他部门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继续组织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拓宽直属高校申报渠道。配合科技部积极组织实施创新人才2020推进计划,抓好科学家工作室等项目。

5.做好高校科技奖励和成果管理工作。一是扩大和提高“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机制。二是继续做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和组织工作,在稳定高校整体获奖比例的同时,争取更多的项目获得高等级国家科技奖励。三是做好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6.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产业化。一是组织实施“蓝火计划”。二是抓好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地方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关于规范直属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制度文件。四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植一批优秀高校科技企业通过上市加快发展。

7.加强高校科技战略研究和服务工作。根据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加强战略研究基地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委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专家建议》。重点支持一批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加强科技论文与学术会议在线网络平台的建设。

二、以转变工作重心为抓手,不断提高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011年,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按照“完善制度、调整结构、改革模式、优化环境、重点投入”的工作主线,积极推进实施两个转变,即学科、学位点审批为主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的工作重心转变,和由纯学术学位为主向纯学术学位和专业(职业)学位并重的建设方向转变。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1.做好985、211、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一是全面实施“985工程”,加强对实施方案的监督和指导学校按计划实施。二是抓紧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任务,准备三期验收,研究制订今后建设方案。三是继续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四是改革重点投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进一步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滚动投入、建立以写实和公开为主的信息公开平台等。

2.推进学位制度和结构调整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开展工程博士试点,启动专业博士学位建设工作。二是开展国家重大项目需要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项目制试点。三是对各省正在建设的新增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行中期检查。四是进一步促进以教授为中心的高校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以及资源配置。五是进一步推进纯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强化导师的育人作用,改变用人不育人现象;鼓励学生激发科学兴趣、带着问题研究和学习,改变要学位不要学习现象;改革培养方法,强化英语写作和动手能力,改变有书本知识没有动手能力现象。六是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促进学校、导师和学生与企业、行业的融合,以企业和行业对精英人才的需要为目标,改革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包括:系统改革和设置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系统设置实践训练课,企业和行业骨干以及教授共同组成双导师,不再要求学术论文和改革答辩方式等。将进一步推动64所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

3.推进和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加强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进一步实施博士生学术新人奖,鼓励投身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实施博士生学术论坛和青年导师培训计划,加强博士生之间和青年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研究生学会、学科评议组、教指委等的作用,加强团委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学术竞赛等活动;强化管理部门为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博硕士生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和学习。加强宣传,营造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学位和研究生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平稳推进面向全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加强考务工作管理,重点推动非全日制申请学位考试全国管理体系建设和全国统一网上报名工作的实施。扩大国际交流,提升合作水平。做好教育文凭认证工作,加强国内学位认证工作体系建设,推进“对外中国教育文凭认证工作体系”建设,增强认证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加强统筹,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基本工作思路是:加快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明确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分步启动实施。

1.统筹资源,做好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组织体系及建设运行机制。推动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法律法规、人员、经费等保障条件。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顶层设计,落实任务分工。推动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部署。

2.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做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升级换代规划。以教育信息化实际需求为牵引,积极组织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技术、设备研发项目,布局相关研究基地。

3.加快推进“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启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理顺项目实施工作体制机制。实施“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及教育管理全局性基础编码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继续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部网络信息门户,建设统一的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加大推进力度,完成学生资助业务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4.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启动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方案设计,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模式和机制。加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库建设。积极推进“班班通”的应用,引导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推动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形成优质网络教育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开发“学分银行”软件支撑和服务系统。

5.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大力推进以国家免费提供的资源为基础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完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功能扩展和升级。做好“国培计划”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加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

6.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推进开放大学建设。二是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信息化,积极推进干部在线学习资源的整合共享。三是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第五篇:在研发中心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XX研发中心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中国音乐学院领导和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研发中心基地”揭牌仪式。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出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XX研发中心基地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亲切关心与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联系,引进专业人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着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使我区科技工作迅速发展。全区各级科技型企业数量、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数量、获各级科技奖、专利奖数量、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市各区之首。

此次能够得到专家的垂青,XX研发中心基地得以建立是我区政产学研工作的又一喜事,我们倍感欢欣和鼓舞。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工作,继续促成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幅度提升我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继续加快建设创新型XX,推动XX区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我们热切地希望,领导和专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XX的科技工作,希望XX公司能够一如既往地走好科技兴业之路,同心协力,把“基地”建成领衔国内同行的技术研发中心!

下载杜占元副部长在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占元副部长在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团公司总经理在技术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集团公司总经理在技术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在揭牌首月之际,很高兴又迎来优化整合,共同见证技术中心揭牌,标志着区域协同研发迈向新征程,对于推动区域产品研发、发挥科技新引擎作......

    在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范文大全

    在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春回大地、冰雪消融的阳春二月,我们迎来了**县农业生产......

    在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怀柔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 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怀柔区委副书记萧有茂 (2009年7月日) 尊敬的市总工会王玉英副主席、张恒顺部长,同志们: 成立怀柔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这是继怀柔区劳......

    在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成立乡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部署会上的讲话(20014年4月15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在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xx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今天在这里揭牌......

    在××县帮扶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县领导)

    在××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县领导 尊敬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举行××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揭牌仪式。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

    在集团收款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集团收款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好!在集团公司董事会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集团公司各部门、各经营部、IC公司、物业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讲话

    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11年4月25日 出处:中央电化教育馆 【编辑:yangguangtop】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