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报告相关文章2
湖南农大学子红色之旅有感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更好的了解党艰苦奋斗的历史,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铭理精英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青春献祖国,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院团总支书记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走访了常德市盐井镇的老红军刘能玖。刘能玖老人91岁高龄,现居住在王家厂水库管理处的一个安静的小院子里。学生们到访时,刘老正在休息。待刘老睡醒后,学生们说明了来意,刘老听话非常高兴,表示欢迎。刘老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声音洪亮,目光敏锐,只是听觉不是很灵敏。稍稍回神后,他便向我们讲述起他的革命故事来。从童年经历的苦难到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刘老慢慢道来。讲到红军过草地时身边倒下的战士,刘老眼睛里似乎闪烁着泪光。两个多小时的讲述过程中,刘老始终保持着缜密的思维,清晰明了的吐出每一个字。三位学生在一旁认真倾听,不停在笔记本上记下各个关键字,听到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学生们都露出了严肃的表情。听完故事之后,刘老兴奋的拿出了自己的军功章。学生们认真的看着军章,崇拜、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最后,刘老以照片相赠,并握手言别。
参加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收获很多。目睹革命伟人的革命事迹,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让我的思想也得到了一次升华。刘能玖老人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坚韧不拔、勇于开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在如今安逸的生活中,我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艰苦奋斗,奉献社会,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我想,如果没有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就没有祖国这片肥沃的土地,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的幸运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呢?毫无疑问,我们不但不能忘记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对未来中国的建设抱有坚强的信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进取心,用实际行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学习是一次心灵的冲击,是一次历史的洗礼,也是一次革命的教育。在学习上,我们要学习先烈们求知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生活上,我们要学习先烈们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第二篇:调查报告文章1
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提要] 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这个群体处于中国社会底层,因生存压力而充满活力,是中国社会的底层精英。这一群体对农村社区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作为“三„。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这个群体处于中国社会底层,因生存压力而充满活力,是中国社会的底层精英。这一群体对农村社区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作为“三农”问题的延伸,学界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现有的这些研究成果中鲜有专门就农民工文化生活展开专题研究的,即便间或涉及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也基本上是以个案访谈材料为主,缺乏客观的数据分析,尤其是他们在文化生活乃至社会心理方面的现象更是被这种个案研究的视野所遮蔽,不利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2005年9~12月,华中师范大学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受国家宣传文化部门的委托,在全国14个地区就农民工文化生活问题进行了大规模专题调查。调研组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以及不同的调查重点制订了三种调查问卷,涉及农民工的基本构成、区域分布、工作状况、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社会交往和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本文即这次调研的部分成果。
一 当前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状况
(一)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总体上贫乏
根据本次对福州、深圳、太原、驻马店、南京、杭州、郑州、合肥、阜阳和成都等地农民工8000余人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并通过对626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工在打工之余的主要活动分别是:睡觉(35%)、看电视(34.7%)和聊天(25%),此外还有15.1%的人读书看报,15.1%的人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打牌或打麻将上,11.7%的人听收音机。较少农民工上网(9.1%)、看电影(5.3%)、看录像(3.9%)和上歌舞厅(2.8%)。
从图1看,由于农民工群体在工余不存在组织和其他的约束,所以他们从事较多的文化休闲活动与他们的意愿基本保持一致。虽然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但并不能掩盖农民工群体对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农民工群体渴望能够在业余从事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按照喜爱的程度排列依次是:看电视(33%)、睡觉(19.9%)、聊天(18.4%)、读书看报(18.2%)、打牌打麻将(13.6%)和上网(11.0%)。值得注意的是,有11%的农民工喜欢上网,伴随着大量的青年人加入到打工一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逐年提高和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网络虚拟世界可能弥补农民工的情感需求,农民工上网的比例将会稳步增长。
调查表明,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生活匮乏单调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民工群体即便有些许文化消费也基本上属于娱乐消遣型。调查表明,农民工群体读书看报的兴趣主要来源于消遣的需求,但也有部分是源于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需求,47.1%的人喜欢读消遣娱乐方面的书报杂志,其余依次是政策时事类(20.4%)、科学技术类(19.5%)、文学艺术类(18.1%),还有10.8%的农民工所读的是子女的课本,他们或许是因为关心子女的学习不得已而为之;另有7%的农民工所读的书报杂志有关命运和风水,他们试图从中发现改变自身命运的某种“玄机”。44.2%的人认为自己读书看报是为了消遣娱乐,25.8%的人是为了增加文化知识,23.1%的人是为了了解时事政策,16.2%的人是为了了解招工信息,还有15.4%和14.4%人的是为了了解科学技术、培养文学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电视作为农民了解世界的渠道,在农民信息获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调查表明,几乎一半(49.9%)的农民工常看新闻类节目,其次才是娱乐类电视节目(47.8%),另外,还有21.8%的农民工常看法律类电视节目,16%和14.4%的农民工常看体育类、科技类节目。这既体现了农民工希望通过电视掌握更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也体现了他们辛苦工作之余消遣娱乐的心态。从这项调查结果来看,看电视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FS:PAGE]性地位,对农民工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不同农民工亚群体的文化生活图式差异性较小
本课题组在开展这项研究之前,有一个重要研究假设:不同性别、年龄段、行业和地区的农民工,在文化生活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数据分析的结果是,不同性别、年龄段、行业和地区的农民工亚群体在文化生活方面尽管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仅仅是强弱的差异,整体而言,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图式基本趋同。
即便如此,这一数据分析结果也未必完全推翻了初始的假设。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普遍贫乏的情况下,不同亚群体很难在满足程度上和文化消费需求上拉开档次,从而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别。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较低,尚无暇或无力顾及文化生活。无论是农民工业余生活的偏好取向还是他们的文化需要,都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脱离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文化需要,对他们而言是不现实的。只有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切实改善以后,他们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农民工所在企业和所在地方政府、城市社区给农民工提供的免费或便宜的文化设施、文化生活项目太少,农民工文化生活现实的选择空间较小,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除了看电视、读书看报以外还难以承受其他的文化消费。农民工文化生活供给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不同性别、年龄段、行业和地区农民工文化生活图式基本趋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可测量的指标来看,不同性别、年龄段、行业和地区的农民工还存在一些差异。从图2看,目前男性农民工每天做得最多的是“睡觉”,但他们内心希望的却是“看电视”。从图3看,不同年龄的农民工存在文化趣味上的区别。19~29岁的青年农民工群体对于上网的要求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要强烈得多。根据相关分析,喜欢上网的农民工与其文化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191),与其年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0)。也就是说,两个相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年纪轻的比年纪大的更喜欢上网。随着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农民工的逐渐增多,上网将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
从区域比较来看,在内陆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在文化生活方面的开支比沿海地区农民工低,这既是因为沿海地区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比内陆地区农民工的经济收入高,有能力投入文化生活;又是因为内陆地区农民工基本上是本省农民组成的,他们具有较强的“双栖”特征,农忙时回乡种田,农闲时外出打工,较少有闲暇时间享受文化生活。
(三)当前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1企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缺口
调查表明,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30.2%)、图书报纸(16.1%)、扑克象棋等(13.1%)和技术培训(12%)。值得注意的是,高达27.5%的农民工反映所在企业没有提供任何文化娱乐服务。而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较高且具有多样性,他们希望企业提供电视(37.4%)、技术培训(33.4%)、图书报纸(27%)、电脑(23.2%)等文化设施或项目,或者组织各种文体活动(15%~20%),参见图5。
从图5看,就文化需求而言,农民工对企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发展型的文化需求,如农民工群体十分渴望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电脑、图书报纸。个案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尤其希望企业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技术培训机会,并通过电脑、图书报纸和电视及时了解更多的资讯,更新自身知识。这一类文化需求很难将其归入娱乐休闲型消费;第二,农民工群体在文化上渴望被“组织”,如希望由企业出面组织看电影、看戏,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在这一点上,农民工群体目前实现的程度与他们的希望差别较大。相比较而言,企业[FS:PAGE]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显得过于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2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文化供给倾向于简单供给,缺乏高层次文化供给
调查统计显示,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给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只是在提供“招工就业信息”、“阅报栏”上基本达到了农民工的需要),且所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比较单
一、匮乏。22.7%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地方政府或社区给他们提供了阅报栏,除此以外,地方政府或社区依次提供了招工就业信息(19.5%)、电视录像厅(17.8%)、图书室(11.7%)和技术培训(11.1%)等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而农民工则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技术培训(39.5%)、免费或便宜的电影、文艺活动(分别占27.9%、26.5%)、图书室(29.7%)和阅报栏(26.3%)、电视录像厅(27.5%)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参见图6)。
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社区,农民工寄希望于它们能够提供技术培训项目,以便他们提高自身技能,从而获得收入较高、相对稳定的职业。同时,他们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这些文化生活内容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调查显示,企业和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服务有待进一步改进,政府和企业的文化供给既要符合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取向、心理需求,又要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发展型文化需要。
二 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贫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从理论上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则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民工群体具有文化上的封闭性
调查显示,农民工群体的文化交往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的社交活动方式主要是地缘性关系,相比较而言,业缘性关系较弱,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很少,这种现象显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不符。被访农民工主要与自己相同群体的人交往,社会交往圈基本上限定于老乡(占46.6%)、同事(占39.8%)、朋友(占31.2%)、亲戚(占31.1%)和同学(占18.8%)等这些熟人关系之内。在其他的交往关系中,包工头是比较多的交往对象(占9.6%)。而代表农民工权益的组织——农民工工会组织仅占
2.3%。他们很少与城市居民交往,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率只有2.9%。农民工在城市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在体制以外运作的,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外的关系网和隐性社会结构。农民工依靠熟人关系找工作,在老乡和亲戚中发展社交圈,这种情况在多次调查中都得到了印证。
农民工虽然已进城,但往往在外来人口聚集地生活,与居住在市区的市民生活环境差别很大,城市居民很少有与农民工接触的机会。课题组对6268份样本的统计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农民工群体文化交往封闭性的形成,具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在因素是,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一种制度结构,而且经过长期的积累演化为一种与这一制度结构相配备的制度意识形态,沉积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由于现阶段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农民工又未完全融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城市居民对他们存在某种程度的歧视。出于自卑和自尊,农民工的交往对象也局限于和他们身份类似的其他农村打工仔。农民与城市居民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心理的鸿沟”。内在的因素是,农民工群体本身存在文化素质上的局限,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文化上的困难,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难以实现。本次调查显示:在6268份有效问卷中,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21.8%,初中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55.0%,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19.5%,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3.8%。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障碍,也造成了他们进入城[FS:PAGE]市文化生活圈的障碍,这是导致其选择具有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文化层次的“圈内人”交往、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活圈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工群体面临文化上的边缘化
农民工群体的文化边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没有纳入国家管理系统,体现为一种自发的存在状态。调查显示,不论是国家主渠道,还是企业或其他的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均关注不足。地方政府和社区仅在提供“招工就业信息”、“阅报栏”上基本达到了农民工的需要,其他如技术培训、免费或便宜的电影、文艺活动、图书室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则严重缺乏。与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文化权益相比,农民工群体不论是在文化需求还是在文化供给上都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工被城市接纳的程度低,难以融入工作所在地的城市社区中,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如同生活在“文化孤岛”上。课题组对武汉市的调查表明,农民工在城市社区内的生活和交往具有很强的血缘性、封闭性,与之相应的,他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明显的“窄圈子性”,不但他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使用社区的文化设施少,而且他们的子女也极少使用社区的文化设施,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社区居民对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排斥性。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存在文化孤立现象。据浙江大学调查组对杭州市居民的调查,认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普遍存在社群隔离现象,市民对农民工关心的积极性不高。”杭州城市居民中真正与农民工经常打交道的人不到1/3,其他一些则是很少或从未和农民工打过交道。超过一半(51.61%)的城市居民与身边的人对谈论农民工问题不感兴趣,6.45%的城市居民有反感,也有四成(41.94%)的城市居民是较为感兴趣。总体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着戒心和歧视。从以上的情况看,由于城市居民的疏离和制度的缺位,城市农民工群体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关系网络之外。
农民工文化上的边缘化,并不是农民工自身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在对农民工“最大心愿”的问卷调查中,13.7%的农民工选择“与城市人平等生活,不受歧视”。但实际的情况是,有些民工在城市已经生活十多年甚至二十年了,不但城市居民,甚至他们自己都不认同他们是“城里人”,这种文化上的疏离从心理的疏离中表现出来。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与城里人相比,无论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还是社会交往层面都处于劣势,农民自己也把自身定位于在权力、地位、社会声望方面处于劣势的城市边缘人。不平等的社会氛围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与体制下,决定和影响人们之间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是户籍制度。在经过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里,虽然表面上户籍制度对人们地位与相互关系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但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这一制度却仍然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以及交往方式。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外出打工人员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也正是受传统的户籍制度约束导致的。户籍制度决定了农民工特殊的社会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这种户籍制度不但加深了农民与城市居民
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而且也使农民同时失去了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在户籍身份上,农民工虽然进入城市务工,但大部分的城里人仍然把农民工当做农民对待。正因为如此,农民工成为既不同于传统农民,也不同于城里人的边缘群体。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工群体的边缘化特性,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与制约。
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的缺失和文化消费供求渠道不畅也是导致农民工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其文化需求的实现程度,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的公[FS:PAGE]共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群体应当享受的文化消费更多的应是一种由社会、政府、企业、团体来提供的公共消费品,诸如公共图书馆、城市阅报栏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和农民工所在的企业、社区等不能提供这些消费品,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消费就会短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文化消费品,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文化消费资料的短缺和供求渠道不畅,是形成目前农民工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民工群体文化消费意愿弱、期望值低
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方面的开支非常小,每月文化消费不足10元的占29.7%,文化消费50元以下的则占了83.8%,每月文化消费超出100元的农民工仅占5.8%,而没有任何文化方面开支的农民工高达31.4%(参见表1)。
农民工群体文化消费意愿弱,希望值低。个案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2005年元旦期间,一位南京记者偶然看到一位在南京打工的农民工的月度收支账:总收入770元,房租50元,饭钱140元,油、盐、纸钱30元,烟钱20元,儿子的生活费200元,给老婆买件衣服20元,寄回家150元,给母亲看病寄去160元。安徽省无为县到北京务工的李民花和她的丈夫解虎生一个月的收入约2150元,全家3口,人均月收入为700元左右,消费开支约为1900元左右,每月有200多元积蓄。在全国的1.2亿~1.6亿进城务工人员中,李民花一家算得上是中等收入,但也基本上没有个人的文化消费安排。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到“作为农民工,您当前最大的困难(或苦恼)”这一问题时,有40.5%的人选择了“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有287%的人选择了“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15.8%的人选择了“受人歧视、遭白眼(城里人不把我们当人看)”。在被问到“您最大的心愿”时,有41.4%的人选择了“有稳定的工作”;有14.5%的人选择了“与城市人平等生活,不受歧视”。问卷结果表明,除了找到稳定的工作和保障自身权益外,农民工对在城市里生活的文化权益要求还不是农民工自身关注的重要问题,他们对政府的文化保障要求首先体现为一种“发展性学习型”的要求,对“享受性消费型”的要求很少。调查显示,农民工特别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和急需的文化服务。农民工对政府的文化期待,以要求企业和政府提供“电视”和“技术培训”的占多数,其后依次是“图书报纸”(占27.0%)、“电脑”(占23.2%)、“组织文化活动”(占19.1%)等。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农民工对文化的要求不高,政府和社会能够提供一些公共文化产品更好,但不存在要求得到与城市居民完全相同的文化权利的强烈意愿和动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第一,农民工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是影响农民工文化消费意愿的最直接原因。从根本上讲,消费水平决定于经济收入,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消费行为,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与意愿受农民工自身经济条件与经济地位的强烈制约。由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的低层次性。调查统计显示,农民工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02%,500~1000元的占449%,1000~1500元的占231%,农民工大部分的月收入在500~15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东部发达城市如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64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342元。相比较而言,农民工收入较低。以平均月收入1000元、平均每个农民工工资负担3人计算,农民工家庭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为4000元,不到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农民工经济收入的低下,是当前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和消费[FS:PAGE]不足的最直接原因。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文化消费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农民工在衣食温饱上面临经济压力时,就不会首先考虑文化消费需要。在本次调查中,调查组也看到,在反映农民工意愿的开放式问题中,更多农民工选择了保护农民工权益、提高工资待遇等项而不是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借助政府强制性力量,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和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对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质量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二,繁重的体力支出和强大的生存压力,客观上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产生了极大的抑制作用。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而言,除了一部分可以通过老乡或朋友的帮助较顺利地找到工作外,大部分的农民工迫于生计的压力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不得不通过非正式市场寻找“活
路”,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只能从事所谓“五最”(最苦、最累、最脏、最险、最差)的体力劳动。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工矿业和商业服务业。其中建筑行业的工人占了30.2%,工业、矿业占了27.9%,商业、服务业的占了25.3%。比较而言,商业、服务行业中的农民工劳动强度要小一些,但是劳动时间却比较长,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所以农民工的工作都比较累,体力支出很大,工作之余很多人都选择睡觉休息。繁重的体力劳动、高强度的体力支出,消耗了农民工大量的精力,很多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也说他们“忙了累,闲了睡”,没有什么文化生活要求。这是造成农民工文化生活单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农民工身份归属感弱,上升通道窄,流动性强,身份的边缘化扼杀了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意愿。在现代物质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工作和消费具有社会身份的标识性意义。消费主义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消费意识形态,消费已经超出了维持“生活水准”的意义并渗入社会的文化心理层面,消费特别是文化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交流活动和社会身份的认定和标识过程,成为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的一种社会身份的符号性标志。
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消费与人们的自我身份判断相关。人们文化消费的动力既来源于个人收入水平,同时又来源于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定。文化消费动力与个体的社会身份评价正相关。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由于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身份边缘化处境,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定和自我评价较低。
本课题组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曾设计有“您认为您现在的工作是属于哪个阶层的”的问题,并设计了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10个选项。本课题组在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为:认为自己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即社会中上层的极少,仅占6.9%,大多数认为自己属于产业工人阶层(41.5%)和农业劳动者阶层(24.4%),还有7.3%认为自己属于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与此相联系,农民工群体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对自己目前从事工作很满意的农民工占4.7%,比较满意的占296%,一般的占43.8%,不太满意的占14.2%,很不满意的占7.6%。农民工群体尽管在城市里居住、生活、工作,但是仍然认为自己是农业劳动者,这种观念不是仅仅反映在他们社会阶层的认定上,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化消费意愿和需求上。
从主观上看,农民工受到自身教育水平的约束,他们在城市中不具备职业地位上升的条件;同时,农民工由于受到自身技术能力的约束,也很难在城市竞争中获得地位的上升。从客观上看,农民工受到户籍身份的限制,也很难像市民那样登上地[FS:PAGE]位上升的阶梯;同时,农民工也受到城市中社会关系网的限制,大都只在同等身份的群体里交往,与可以导致地位上升的城市社会关系网完全隔绝。对于城市市民来说,他们的地位明显受到单位地位的影响。单位的地位高,其职工的地位也就高。但是,农民工却完全不同,农民工不是单位的正式职工,他们不享有单位的身份和利益。单位不把农民工看成是自身的一员,农民工也对单位没有归属感。所以,当农民工在单位之间流动时,他们的地位并不因单位的变化而变化。
与城市居民不同,农民工没有“地位的累积”。城市居民在单位里的工作业绩是可以累积的,这种业绩累积逐渐地变为晋升的基础(就是所谓的资历),实现地位的累积。地位的累积作为个人的一种资本,当个人在单位之间流动时,可以将这种资本从一个单位带到另一个单位。农民工则相反,他们不是正式职工,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不稳定的,因此,无论是业绩还是地位都无法实现“累积”。没有积累,职业地位就难以上升。没有社会地位的上升,就难以产生文化消费的动力。
三 对策与建议
调查研究成果和现有经验表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必经依赖于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政府既是新制度的供给者,也是传统制度的改革者。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问题因为涉及计划体制框架内的一些根本性的制度设计,因此,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必须是一种系统的改革方案。这种系统方案的四大核心内容是: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保证农民工在体制、社会认同和法律人格上的平等;健全完善新时期政府公共文化管理体系以保证农民工在文化生活上的机会平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办好公益文化事业以落实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实现途径;完善制度保障环境以建立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长效机制。
(一)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安排,逐步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制
从根本上说,我国长期奉行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相应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制度性根源。传统的户籍制度事实上将城乡居民划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并由不同的身份导致了不同的权利、地位和机会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变为产业工人后,也会因为体制性的刚性约束而得不到相应的权益保障。因此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恢复在《宪法》中所确立的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权的规定,废止剥夺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户口登记条例》,出台新的管理办法,使农民工获得合法的市民身份,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国民待遇,最终使农民工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
与此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工国民待遇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薄弱。从目前的立法来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失业保险条例》以及国务院新近发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虽然明确赋予了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医疗保险以及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的权利,然而这些规定只是笼统地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其适用的范围,由于配套措施的缺失,还无法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发挥作用。许多地方性法规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应当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但农民工由于二元户籍制的规定,他们无法取得城市户口,不能纳入城镇职工的行列,当然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享受低工资、并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民工很难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农民工文[FS:PAGE]化需求是一种基于生理和安全需要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其文化消费会受到生存消费的强烈制约,不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安全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必须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
(二)调整职能,创新体制,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重视农民工的文化权利,包括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和文化享受权,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逐渐把广大的农民工群体纳入到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将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到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框架中,以农民工现代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建作为建构中国和谐社会的基本策略。
新形势下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利是政府作为社会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的应有义务,但面向广大农民工的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必须要有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来担当,以便政府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全面推进农民工的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民工文化生活领域,并为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本课题组认为,新型政府公共文化职能框架的确立是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制度保证。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指导下,对现行文化部门的职能进行拓展,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
新形势下要确立公共文化机构和社区的双管渠道。一是要发挥政府文化系统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政府文化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使一些内容健康、品位较高、符合农民工文化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占领农民工的思想文化阵地,在提升农民工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调查表明,政府文化部门在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但当前政府文化部门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关照只是作为一种非法定职能的方式存在,具有随机性和“个别自觉”的特点,且在全国发展不平衡。改进政府服务于农民工的基本路径在于克服政府对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随机性,借助于政府公共文化渠道服务于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并在全国范围内平衡推进。二是要发挥社区的文化服务功能。由于体制、自身素质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中还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格。因此,解决包括文化生活问题在内的农民工问题,国家和城市社会都必须支付一定的社会成本,借助于社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扩大农民工参与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的权力、机会和能力,积极有效地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其居住地和所在地区的组织中,加强对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组织参与和组织化程度,提供其与城市主流社会交流互动的机会,逐步化解进城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加速新时期城市社会的整合以及进城农民工城市意识的发育。
(三)明确主体,加大投入,办好与农民工文化生活相关的文化事业
1以政府文化部门为主体,面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
相对于文化部门而言,面向农民工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种随形势发展而需要日益强化的政府职能,它在文化实践过程中要求以具体的公益文化活动来承担。如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组织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民工集中区进行专场演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会同财政、劳动、农业、公安等有关部门,推动农民工用工单位自身文化建设,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FS:PAGE]方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净化农民工文化生活环境等。
2以城市社区为主体,加强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民工对社区文化设施的可获得性
解决农民工社区文化的参与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软硬兼顾,上下联动”。既要保证社区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又要保证其开放性;既要发挥城市社区组织的积极性,又要切实提高农民工自身的参与能力。
3以工会组织为主体,强化农民工的自组织能力,提高农民工社会文化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工是一个高流动性的群体,农民工会会员流动频繁,工会组织体系脆弱,因此必须以不同于传统工会的新的管理方式来维系农民工自身的组织体系。如石家庄建设工会的“项目工会联合会”方式,通过建立基层工会会员档案,逐步实现会员动态管理。通过农民工工会组织(如会员之家)加强与企业业主的沟通,借助工会组织的力量,主张自己的经济和文化权利,如工资谈判,在施工工地建立图书室,配备电视机和小药店等。以公共财政经费补贴为基础,两条腿走路,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为国家投入、社会捐助、企业参与等多种投入并举的利益协调机制。
中国的农民工是一群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尽管他们是乡村社会中的“主干”或“精英”,但是他们在城市打工过程中却招致物质生活和社会心理上的双重“边缘化”困境。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农村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城市社会问题,更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正如秦晖先生说:“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到底是个农民社会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和农民人格。”吕新雨:《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读书》2004年第4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协调发展,政府除了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协调建设以外,更应重视城乡人民社会心理层面的和合。当代政府和社会应超越乡村或城市的视阈限制,从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关心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满足他们的文化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第37页。
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以武汉市为分析个案》,2005年11月。
3、本课题组:《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调查报告——基于杭州市的调查研究》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10月15日。
4、李小云:《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309页。
5、胜强:《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来自南京地区的调查》,未刊稿,2005年10月。
6、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七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第三篇: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
[题组一 调查报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藉。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做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得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不出哪个是老师,哪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
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榜样、典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承认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群体之一,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必太过担心。
C.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朋友离别的心理折磨,学校制度上的限制,这些都是毕业生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原因。
D.大学毕业生离校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E.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的调查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解析:B项,从文章看,大学生毕业时的不文明现象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且已经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是一个需要找原因,及时解决的问题;D项,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只是其中一方面,不能说是根本原因。答案:BD
2.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答:
()
A.这则调查报告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总会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答案:“一屋不扫”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做出的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包括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不正当的发泄行为。
3.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答:
答案:(1)校方工作要到位,充分照顾学生心理,应给毕业生以温情之感,而不应以高压对待。
(2)离校日期应安排合理,让毕业生有充足时间准备。
(3)组织丰富的活动,开通沟通渠道,加强与毕业生沟通,让毕业生有归宿感。4.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答:
答案:答案不唯一,只要在话题的范围内,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时,重点看其思维深度,注重从社会价值角度出发,就此问题的社会意义、社会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均可。
[题组二 科普文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方舟子
①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医生只热衷于背熟经典著作的论断,很少有人觉得还有去解剖尸体对人体器官做实际观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愚昧观念,不敢真对尸体动刀子。
②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医生显然是可以对尸体做解剖的,因为《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说法,以及《难经》对一些人体器官的形态、尺寸和重
量都有具体的描述,虽不甚准确,但显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对尸体做过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线路遍布全身,即血管和神经干,为何中医经典著作对此没有任何描述?其实有的,只不过它用的是别的名称——经络。
③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
④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
⑤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
⑥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但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的,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
⑦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
⑧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那样,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基本观点。答:
答案:中医所说的经络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所说的经脉其实是血管,古人把动脉的搏动当成了气的搏动;由现代的一些研究和外科手术的病例可推知经络理论的荒谬。
2.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 答:
答案:文章首先阐述中国传统医学缺乏人体学知识这一重要缺陷,一方面自然引出经络这一话题,同时也为下文证明“经络不存在”这一观点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了重要铺垫。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③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 答:
答案:(1)文章所引《内经》中的话明白无误地说明,所谓经脉就是指血管。用中医经典的材料来证明经络的不存在,特别有说服力。
(2)作者认为中医因解剖观察粗糙而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这时指出“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说明这类误会在古代实属正常,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
4.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从而将中医排除在科学之外,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和你对中医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戏曲、饮食、风水等)的了解,阐述你的看法。答:
答案:(示例)①同意。与西医的科学和严谨相比,中医的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正像文章所说,“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虽然有时也能治疗一些疾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总让人无法信赖。本文作者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是有道理的。
②不同意。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维护民族的生存和保障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是只靠“臆想和经验”完全无法做到的。本文作者将中医一棍子打死,将其摒弃于科学大门之外,是十分错误的。
第四篇: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2
2011届专题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四)——调查报告和普文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专家者为互联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
——拿怎样的文化“滋养”络?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习时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络文化切实把互联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总书记对“事”的关心在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如何让络文化健康发展?拿怎样的文化“滋养”络?围绕这些话题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拒绝色情暴力 抵制谩骂诈骗
络不能沦为文化“垃圾桶”
毋庸臵疑目前互联在国人的生活、工作中日益变得不可或缺;不过络世界也滋生了不少问题如色情暴力内容、流氓软件、虚假信息、不负责任的言论等这些问题严重污染了络环境造成了人们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继而带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在上海市的两会上该市人大代表罗怀臻表示现在络上有些东西太乱太低俗绝不能让那些色情、恶俗、教孩子们坏的内容在络上泛滥如果让一些泄愤、谩骂的声音成为主流互联也就沦为了文化的“垃圾桶”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有专家认为其实除了色情、暴力、谩骂等低俗信息外对络文化的破坏还有两种现象不容忽视一是少数人借助络通过制造和传播谣言扩大矛盾危害社会稳定;二是一些络诈骗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互联的诚信形象对络文化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观念需要引导 趣味可以培养
民的需求要满足也要矫正
互联文化的“双刃剑”作用人所共见有者认为一谈到如何消除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时人们多从产品供给的角度虑但全面地看矫正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取向同样十分重要拿络恶搞说躲在暗处恶搞的人之所以能“一搞成名”是因为有众多的恶搞“消费者”有人喜好欣赏恶搞者名在其中利在其中恶搞起也就无所畏惧由此可见供给者的行为固然需要端正需求者的喜好更需要调整清除一些民落后、错误、低俗观念生长的土壤让各种“文化垃圾”失去市场显得更为根本
还是在上海市的两会上政协委员顾晓鸣则认为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深入研究络传播的特殊性建立起专门机构从哲理度全面研究络文化同时要以发展的精神创新络文化将经过时间积淀、历史磨砺的中华文化引入络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络化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雅的络文化品牌
加大优秀文化供给 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络文化建设呼唤规范化
提到胡总书记最近的讲话中国互联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说“胡总书记的讲话抓住了当前互联发展的要害对互联的有效管理具有度的指导作用这次讲话实际上也是胡总书记给大家出的一道题我们该怎么答?”
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新华认为我们必须提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将优秀文化引入络如何做到这一点?张新华表示首先政府应成为络信息的最大提供者和应用者通过络可以及时发布重大政策公开政务信息还可以与市民进行沟通等其次社会各界包括校、企业等也应主动把络作为发展空间让络成为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平台
有关专家认为要管好络“互联应该有行业法规政府应该有监管责任从业人员应该有职业道德民应该有相应约束”
(有删改)
1胡总书记对“事”的关心反映了络文化的什么现状?请结合文本分条列举 答
解析从文本中主体部分的三个小标题看筛选范围主要在第一部分其中第一段是对互联现状的一个总说然后进行了分条介绍概括时注意题干中的“分条列举”
答案①色情、暴力、谩骂等低俗信息对络文化造成严重破坏;②少数人借助络通过制造和传播谣言扩大矛盾危害社会稳定;③一些络诈骗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互联的诚信形象对络文化建设负面影响很大;④低俗、恶俗的络文化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极大的危害;⑤络行业的建设与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
2胡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切实把互联建设好”为此本文提出了怎样的合理化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通读全文后分析文章结构就可以知道“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部分其标题是重要提示和第1题相比虽然能力层级一样但难度有所增加
答案①业人员以尚的职业道德加大优秀文化的供给;②民加强自我约束;③政府改进管理方式;④社会各界包括校、企业等主动把络作为发展空间让络成为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平台
3第二部分提到了“络恶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结合原文回答 答
解析答题区域比较好确定题干中已限定为“第二部分”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文段进行分析既要虑直接使用原文又要虑综合归纳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得比较完整 答案原因恶搞者有名有利消费者落后、错误、低俗的消费观念办法用优秀的中华文化端正供给者的行为调整需求者的喜好
4依据文本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青少年上”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
解析答案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合情合理并且要紧扣原材料去思
答案络的确可以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但也可以成为低级文化传播的温床;可以成为正确舆论的阵地也可以成为腐朽文化的载体青少年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不良络文化的影响所以校和社会都应该引导青少年对络文化有一个正确认识使他们自觉远离不健康的络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二、(2010·海口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我国人造天然橡胶研究获进展
中国院长春应用化研究所分子物理和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崔冬梅课题组聚焦我国在人造天然橡胶方面的重大需求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在稀土催化合成顺式异戊橡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日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术期刊《美国化会志》上
我国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消耗量已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已达4365万吨并以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单以汽车为例2010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保有量将增加到6200万辆轮胎总需求量约3亿条与此同时我国的橡胶生产能力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天然橡胶产量为516万吨(2006年)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为16817万吨(2006年)即60%以上需依赖进口
聚异戊二烯是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当其顺-14-含量大于98%、分子量接近100万时可以替代天然橡胶被称为“人造天然橡胶”因此我国及其他天然橡胶缺乏的国家一直致力于异戊橡胶的工业化其瓶颈问题是异戊橡胶的链结构即顺-14-含量与天然胶有3%~5%....的差异这一差异导致产品的性能低于天然橡胶另一方面随着乙烯工程的大规模扩展累积了丰富的碳五副产品其中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因此开发催化体系有效利用碳五资将其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崔冬梅课题组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研发稀土催化合成顺式异戊橡胶为主题以解决碳五资值化利用为目标采用芳香双亚胺钳型有机化合物为配体创新性地合成出了一系列结构表征完整的新型稀土氯配合物该类配合物在烷基铝及有机硼盐的活化下可以生成一种均相的.....齐格勒-纳塔催化体系对丁二烯和异戊二烯聚合有非常的催化活性和大于98%最至100%的顺-14-选择性突破了传统体系97%的极限特别是此类催化体系对稀土元素表现出较的普适性除了钐、铕、镱等具有还原性的稀土元素外其他的稀土化合物都表现出较的选择性
催化体系还对聚合温度表现出很的耐受性即顺-14-选
择性在80℃聚合温度下仍
能保持在97%以上而目前多数催化体系在温条件下选择性会大幅下降这使得该催化体系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另外他们还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原位跟踪活性种的生成过程证明了其稀土金属-铝双核阳离子的结构并提出了配合物顺-14-选择性由配体几何构型控制的机理
该项研究成果不但丰富了双烯烃聚合理论同时也将为合成性能稀土异戊橡胶及其工业化提供了有力的后续技术支撑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中院“百人计划”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 1下列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崔冬梅课题组在稀土催化合成顺式异戊橡胶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成功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术期刊《美国化会志》上
B我国橡胶的消耗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其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在2006年总生产能力只有21977万吨只能满足不到40%的需求
乙烯工程的碳五副产品异戊二烯单体有1/5被作为燃料烧掉
D文中加点的“该类配合物”指的是以芳香双亚胺钳型有机化合物为配体创新性地合成出的一系列结构表征完整的新型稀土氯配合物 E齐格勒-纳塔催化体系对稀土元素表现出较的普适性
解析A项原文第一段说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没有说“已经取得成功”项第三段是说“其中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 掉” 答案A
2文中的“瓶颈问题”指的是什么?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对“瓶颈”的概念有所了解它通常用于比喻易生阻碍的部分再结合具体的对象“异戊橡胶”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关键词句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答案“瓶颈问题”指在异戊橡胶的工业化过程中异戊橡胶的链结构与天然胶有
3%~5%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其产品性能低于天然橡胶的问题
3第三段说“开发催化体系有效利用碳五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表现在哪里? 答
解析“社会效益”主要集中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谈到我国橡胶极度缺乏的问题第三段谈到异戊二烯单体刚好可以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解决这个问题“经济效益”集中在第三段做题时要抓住“副产品”“燃料”等关键词
答案在我国聚异戊二烯是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而乙烯工程中碳五副产品的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如果将其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将极大地提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解决我国合成橡胶的消耗量巨大生产能力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这会带巨大的社会效益因为碳五副产品中的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造成极大的资浪费而把它用于制造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经济效益会大大提
4崔冬梅课题组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中院‘百人计划’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资助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助研究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全文抓住“崔冬梅课题组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研发稀土催化合成顺式异戊橡胶为主题以解决碳五资值化利用为目标”等句子概述该项目受到资助的原因然后联系所的知识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崔冬梅课题组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己任致力于我国人造天然橡胶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橡胶60%以上依靠 进口的问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多方的资助可以使项目组有足够的资金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使目标尽可能早地实现现在和技术的结合越越紧密人们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成果而这种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和社
会的发展
第五篇:经典文章
我于咖啡中看见
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题记
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天际下,于滚滚的开水中我闻见一阵卡布奇诺的香气。我爱极了咖啡,这又苦又甜的滋味,恍若一段长远的人生旅途。
故人对我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话语在我轻轻搅拌中传入耳中。
自出生以来,犹如这一壶白开水,单纯无味。渐渐地,冲泡于这咖啡色的粉末中变得有滋有味,在慢慢的品尝中,我们学习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们都不容易。叶芝说,这世上眼泪太多,你不会懂得。这个倔犟地爱着一个女权主义者,无疾而终的人,像极了我们对未来固执的单恋,在袅袅香气中,我们反思昨天,期待明天。
务实的生活,在于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细细碾碎的每一个颗粒般的经历,在涅槃中灼烧溶解,偶尔细细品尝,然后冷暖自知。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有比我们臆想中伟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发生,关于爱或者恨。自汶川大地震以来,我的心一直沉在低谷,生与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这样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铭镌刻在生命线上。让你抿着嘴,皱起眉头,这样苦味的咖啡,唯有自知。
史铁生说,孩子,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哭泣与劫后余生的庆幸,交杂着,融于这咖啡中。你看,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总是让我们失望;生命却又是慷慨的,总在我们失望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我凝视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这位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妮亚•伍尔芙。她的灵魂有着深刻的思想与错乱。我恍惚看见在春光明媚的苏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我的嘴角轻轻扬起,这个天才一生传奇,终在疾病中死去。她说,生抑或死,在她品完咖啡的苦与甜之后,剩下的也不过是一只空杯子。这一生,死后也带不走任何东西。
在这片狭小的天地里,我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人生;看见的,不过是平凡的世界。其实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故事上演,只是有爱,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这咖啡的苦与甜是综合的品味,品一口,自己体会。
生命中一瞬间的爱,竟赚取了我们的一生,对庞大的悲哀甘之如饴。是苦是甜,能品尝这一世,终无悔!
天空中不知什么时候飞起了风筝,寂寞的鸟儿围着它盘旋。我伸出手遮挡夕阳刺入眼睛的光线,仿若明暗相间的幻象。想起这一路跌跌撞撞,忍不住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仰头喝下最后一口咖啡,生活的余香留于齿间。
伍尔芙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