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作业4
1.创新人才培养意义是什么?
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空前活跃,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灵魂力量,它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步入21世纪美好未来之时,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创造性理念以及理论学说等以创造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总之,新时代的青年一代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创新学习和创新工作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2.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观察能力 2记忆能力 3想象能力 4实践能力 5信息获取能力
3.创新 品质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如何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活动呢?如何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呢?这是许多人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国开展的创新素质教育已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创造需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兴趣、信仰和理想,并形成较稳定的行为特和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以,个性心理品质是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活动中,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好奇心、优良的社会环境,无疑会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鼓舞人们投身创造事业和坚定创造的信心,并获得更多的创造成果。
4.如何塑造创新品质,试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论述创新品质与学习的关系。
答:1.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想和坚定地信念,对社会事业和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
2.具有旺盛的兴趣、强烈好奇心和进取心是创新的原动力。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强调学习过程,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欲望以及主动性。
3.意志及其培养。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情感和性格。学会感恩,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能融洽和周围的人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
第二篇:物理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作业5
一.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科学和科技实践活动的核心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想观念,它来源 于科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科学实践,是创新的灵魂;科学方法是人们 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是创新的武器。
二.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1、科学实验研究中的创新意识
2、科学研究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科学研究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4、科学研究中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精神
三.论述科学研究中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答: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更多的学科交叉和科学家的合作完成科学研 究的课题。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的个体科研活动还是主要 方式,那么当今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则需要很多人的合作才能产生重要的 研究成果。高能加速器研究实验中,数十名人员署名的文章已屡见不鲜。学会合作共事是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所以真正学到科学 研究的方法,完全是在科学交流的交锋中学到的,在各学科对话的交锋 中寻找创新的生长点和发展。
第三篇: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11(范文)
一、探讨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做学生科技活动和创新教育的促进者,结合典型案例研究论述。
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发展。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要培养出具有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科学,与实际联系紧密,对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创新教育方面应该首当其冲,物理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物理教学和创新教育的结合,教师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幻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培养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要帮助学生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如胆怯感、神秘感、顺从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要实现物理教学和创新教育的结合,还必须创设有利的创新氛围。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成就感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老师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我们要善于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育等综合教学法。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有很多,下面略加例举:
1.多了解一些名家发明创造的过程,从中可学到如何灵活地运用知识以进行创新。
物理学习中回顾一段物理学史,再现探索历程,有条件时动手操作当时条件下的实验或者是经改造的实验,模仿当时物理学家在研究中的深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这实质就是一个领会创新思想,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
例如:在学电流的磁效应时,介绍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过程。人类很早就发现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性,但到十九世纪初一些科学家还断言:电与磁除了表面的一些相似性之外,二者在本质上没有任何联系。但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坚信,电和磁之间应该存在联系,起初他认为电流与磁极的作用沿着电流的方向,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所做的实验没有成功,在一次有关电和磁的演讲中,他偶然把导线和磁针平行,接通电源后,发现了小磁针的转动,这一现象给当时的听众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却使奥斯特激动万分,他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试验研究,终于提出了电流也能产生磁场的理论。接着创新意识使法拉第进一步猜测磁也应该能产生电流,经过十年的研究,电磁感应现象被发现,从此电和磁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科:电磁学。2.“学贵有疑”质疑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典型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意识,产生发明创造的重要方法。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不要讥笑看起来似乎荒谬怪诞的观点。这种观点往往是创造性思考的导火线。如创新意识使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说,推动了他建立太阳中心学说。又如关于时间的同一性,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真理,但强烈的创新意识,使爱因斯坦对它产生了疑问,进而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为相对论的建立打开了缺口。例如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是学生卢瑟福通过实验,推翻了老师汤姆森提出来的结构模型。又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他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影响了两千年的论断: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的观点。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时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引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他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而用新的观点来替代它”。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异想天开”,激发其求异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在电现象里有电荷,而且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在磁现象里却没有发现单独存在的磁极。1931年英国科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存在一个磁极的粒子——磁单极子。目前寻找磁单极子的试验还在进行中,如果磁单极子确实存在,现在的电磁理论就要做重大的修改。对整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还有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么相似,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等等 3.经常做分析、演绎、综合、归纳、放大、缩小、联结、分类、颠倒、重组和反比等练习,把知识融合贯通。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如在研究“电学黑箱”习题时,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提出研究方法,最后进行最佳方案的归一。
4.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老师要注重实验教学(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学生实验等)。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 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5.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活动。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参加学校科技节的科普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些活动的开展,除了能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识外,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6.渗透新发明、新科技及科技前沿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有关知识将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例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黑洞、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扫描隧道显微镜、超导强磁体、激光、卫星悬绳发电、正负电子对撞机、超声波技术、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磁流体发电机、信息技术。介绍重大的新科技成果及进展,可以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崇尚。
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教师唯有不断地摸索,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才能应用创新教育于本学科,才能在创新教育中一显身手。
二、研究论述如何做学生科技活动的研究者和建设者,结合具体科技活动撰写研究论文。
浅谈如何开展学生科技探究活动
纵观现在的物理教学和今后的物理教学,最大的转变就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地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增长了探究能力。下面我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谈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探究能力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重视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在新课导入时设计如下的小实验: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漏斗,设疑提问:将喇叭口向下,用手把乒乓球托在喇叭口内,然后从喇叭口向下吹气,这时把手移开,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会掉下来!同学们做此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想,结果他们惊奇的发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他们都以奇异的目光望着老师,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教师板书课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景,重视引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从创新课堂开始,解放思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景是开启创新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实验或用多媒体制成动画课件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1在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我把学生分组后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1)将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并排的筷子上,相距4厘米左右。
(2)猜想:①当用吸管从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时,两个乒乓球运动方向如何?②当用吸管靠近一个乒乓球的外侧吹气时,他又向哪个方向运动呢?(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试着说明自己猜想的理由。(4)设计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讨论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讨论:①乒乓球为什么总是向空气流动速度快的一侧运动呢?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有的小组在探究时有困难,可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和流速小的地方相比,压强的大小与流速大小有什么关系?
(6)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运用所获得的结论对“从漏斗口向下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的现象进行解析。2.2探究升力的产生
(1)让每位学生将一张薄纸的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手中的纸会怎样运动呢?猜想后,再让学生做此实验,并探究得出:因纸的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压力小;下方相对气流速度小,压强大,压力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向上举力------升力,所以,纸会向上运动而飘起来。
(2)在以上探究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探究飞机为什么能够腾空而起,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①机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②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与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③机翼上方气流的速度与下方气流的速度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后,请学生发言说出飞机升空的原因: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气体流速大,它对机翼向下的压强小,压力也小;下方气体流速小,它对机翼向上的压强大,压力也大,因此机翼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压力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滑行速度越快,升力就越大,因此飞机滑行到一定速度时,就能腾空而起。通过以上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真正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真正深刻的理解了所学知识。
三、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切实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物理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学生在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乘坐火车时,为什么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让学生认识到了物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的调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探究式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还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搞好集体教研,精心备课:包括备学生的认知水平,整节课的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探究所需的实验器材。材的准备和课件的制作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同教研组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准备,自制的器材和课件可保存供以后使用,这样为以后的教学准备了丰富的条件,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例如本节课的飞机升空和机翼模型课件,放在了学校的软体驿站中,供教师们共享。当然,有些器材也可由学生自制。
3.2要努力营造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如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的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时鼓励他们。
3.3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物理课都适合探究式教学,适合的课程在探究时环节也可多可少,不能机械的照搬。
通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探究式教学模式所反馈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教师要在备课、上课、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主动探究,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而且还把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延续到课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篇: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10
1.研究科技活动的教育目标,探讨开展科技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
答: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基础上,重新设置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充分发挥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言而喻,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改革,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使素质教育在高中阶段真正落到实处。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中这样描述道:“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试想,这样森严的封闭的教学如何能适应当今开放的社会?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迎合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精神、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起到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质是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就中学而言,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自然,中学生要想成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里一名合格的公民,无论他是一名科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百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即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技创新活动注重知识点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联系,可以促使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建立良好的思维结构。
改变学习的方式,提高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改变学生单一获取信息的手段,学生需要接触的一部分知识是全新的,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需要学生突破传统获取信息的手段,这无疑是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学会合作合作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是指个体与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产生一致行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人们合作完成,21世纪所需的人才,必须使其具有整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分工、是为了更好的交流,而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为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 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创新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过去一些专门的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一个循规蹈矩、沿习旧制的人将成为人群中的弱者,而一个具有创造意识与能力的人,将会充满发展的活力。因此,中学教育无疑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科技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关键在于活动,在于科学而有兴趣的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科技活动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正是学生本身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自身发展的进程。科技活动可以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学生的发展可以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科技活动直接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身主动发展。
2.研究探讨科技活动的方法与设计思想,如何具体设计一次有效的科技活动。
答:(1)选 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它一般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四个特点,不受学科的限制,有可创新的空间。它可以来源于科技、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们这个课题就是来源于生活。课题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又考虑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选题”阶段的主要环节有:① “课题研究”的发动首先给学生上好“准备课”,聘请在本学科领域中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采用讲座的形式,向全校同学,尤其是镇中创新研究院的相
关兴趣小组的成员,介绍有关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动态,将学生推向科学发展的前沿,初步分析本课题的相关知识。讲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一些发明技法。让学生知道科研成果固然眩目,但它总是与艰辛并存的;当今科学是以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为一大特征的,加强学习,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悉心钻研,勇于实践,才容易获得成功。② 公开招聘成员,组成课题组学生依据各自的个性特长自主选题,自由结合,以相关兴趣小组成员为主,允许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参加,组成两个课题小组(一般每组3-5人),产生组长,选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或者校外的专家学者。
(2)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① 多方搜集资料这是小课题研究的基础,需要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现在尚存的问题和最新动向。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可以请教指导教师或有关专家,也可以进行调查研究。② 初定研究方案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大胆设想。小组集思广益,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研究方案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可行性分析、研究设想和计划、课题组成员分工和经费预算等。③ 组织开题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汇报,接受质疑。指导教师与有关专家和“创新研究院”根据事先的审阅和具体讨论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议、提出相关意见。
(3)研 究研究方案获准通过后,即可按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准备所需资料、器材等,由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切磋配合,做好研究记录。指导教师负责提供咨询、给予方向、方法指导以及对研究过程进行监控。还要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指导调整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对小组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第五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实验计划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实验计划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化学实验教学也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工作为核心,教育教学工作达要求,深入实验室工作,改革创新,发挥实验在教学工作中的应有作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特拟定如下开放性实验计划:
1、每个月进行一次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拓展,兴趣得到提高。从而热爱化学的学习
2、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要与课本有关、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3、统筹安排好学生开放性实验,及时反馈信息,以利于进行补充,便于进行改正、修补。
4、确保每年的学生实验顺利完成,积极准备每个实验,让学生积极训练,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实验室技能都得到提高。
5、改善实验的条件,在报请学校同意的前提下,增添教学必须的仪器设备,确保每一个实验、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都有所收获。
6、课外科技活动平时对照要求,时时检查,保证实验室的各个环节少出、甚至不出差错,力争各项工作得高分,时时达到合格实验的要求。
7、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注重教师形象,注重师德规范,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及时总结,并能做到时时指导学生实验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