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人员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科技人员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
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科技界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上,肩负着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中,尤其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切实依靠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竞争力,只有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满足人民和社会需求的雄厚财富。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创新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谐社会需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的科学道德,整体和谐的科学观念,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理性、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既是为了人,也要依靠人。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宝贵资源。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必须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一支规模巨大、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最终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
六中全会吹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角,描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具备了各种有利条件,历史的机遇,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科技人员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第二篇:科技人员学习六中全会心得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科技界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上,肩负着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中,尤其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切实依靠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竞争力,只有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满足人民和社会需求的雄厚财富。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创新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谐社会需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的科学道德,整体和谐的科学观念,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理性、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既是为了人,也要依靠人。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宝贵资源。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必须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一支规模巨大、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最终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
六中全会吹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角,描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具备了各种有利条件,历史的机遇,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第三篇: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作为首都民政系统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并认真贯彻局长在局处级干部理论学习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局党委高度重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统一安排两周时间、组织全系统400多名处级干部、聘请多名国内知名专家授课,作为民政干部,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定要落实好局长提出的四点要求,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到踏踏实实履行好岗位职责之中,落实到实践社会组织登记和管理事业发展中,落实到投身大民政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在学习之后向党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就落实局长的四项要求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
1.学习精神所涉及文化、文化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 1
方式、价值观念等。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文化是指: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机关文化主要是指在社会主流文化主导下,机关及其成员在长期机关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指导和约束机关整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业务技能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等。主要内容概括为二大建设,即机关精神文化建设和机关制度文化建设。机关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作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和提质作用。措施包括:一是着力弘扬机关核心价值观;二是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三是不断健全机关管理体制机制;四是广泛开展和谐机关建设;五是大力培育机关廉政文化。
从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上看,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
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四有”公民。
2.学习六中全会的体会
提升对六中全会精神、文化强国战略和首都民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局党委对党员干部的统一要求,非常重要而紧迫。现将学习六中全会的体会汇报如下:
(1)我认为中央六中全会的决定非常英明、正确和及时,为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领域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外面临日日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都要求我国的软实力需要极大的提升;二是对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不断迅速提高;三是当前形势下平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十分必要,也充满长远战略的考虑。
(2)认真围绕吴局长讲话中关于学习六中全会的体会部分。吴局长讲话在体会部分中,总结了六个重要,即重要时期、重要会议、重要主题、重要意义、重要决定和重要部署。
概括了五方面成就,即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一个价值体系、一个繁荣局面、一个发展思路和一个开放格局。
提出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紧迫性。
要求牢牢把握的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调了六方面任务,即第一方面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第二方面任务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第三方面任务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第四方面任务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五方面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第六方面任务是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3.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文化建设也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指出,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开明的经济学家也提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观点。经济是基础,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愿意一贫如洗,穷困潦倒。在历史上任何时期,享受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富裕和文明进步始终是人类的追求。但拥
有了财富的同时,国家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民族整体素质滞后,就会严重影响拖累经济以及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木桶效应。
二、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认清当前形势,思考新形势下的本领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建议
1.依法履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职能。结合社会组织建设实际,在履行社团办职能,做好本职工作中贯彻全会精神,发挥积极作用。在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2.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好宣传媒体、电子政务等的积极作用,及时甚至预见性地引导媒体的对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创新方面所进行的舆论报道的正确方向。完善行政许可电子政务化建设,建设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资源配置平台。积极借势媒体,大力宣传首都社会组织管理发展的举措、成绩和贡献。疏通政府与民间沟通的渠道,成为市委市政府与民间组织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3.积极参与首都民政文化协会建设,加强对作为民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团文化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民政理论体系。
三、认真领会吴局长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当前各项工作任务,推动首都大民政创新发展
当前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积极落实本单位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工作。采取集中传达、个人自学、座谈
讨论、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职工学好《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运用网络、报刊、信息等多种载体,有特色的宣传活动。把六中全会精神列入党委中心组近期学习安排,作为领导干部轮训、党员培训和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和检验学习贯彻的成效;二是要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年终总结制定明年计划结合起来。认真对照年初工作目标,全面总结全年各项工作,及早谋划好明年的工作;三是深入推进社会组织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十八大之前的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工作任务,一是以新标准推进社会组织登记服务窗口单位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二是以新要求推进社会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三是以新成绩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持续发展。
第四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分配不公背景下的制度清理
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强劲的支撑。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来为构建和谐社
会搬去一块绊脚石。
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在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远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当然,比这些数据更能让人产生痛感,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直观的现实形态。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现,欠发达地区人们艰涩的生存环境,低收入者的无限悲苦目光,这些种种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诸如“公平”、“安定”与“效益”这样的元素,恰恰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必备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使这种利益平衡成为现实,就无法绕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选择。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利益,此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在纠正分配不公方面的努力与决心,但理性告诉我们,解决分配不公这样的大课题,无法一蹴而就,甚至,我们必须为解决分配不公做最困难的估量。毕竟,这一课题顺利解决,将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久以来,诸如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其它种种收入不透明问题尽管备受诟病,但这些事关他配的改革却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无疑,这都为解决分配公平可能遭遇的困难提供了现实的警喻。
这是因为,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相关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出现的种种管理空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正是相关制度规则不公,一些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使某些强势者能以非法或掠夺的方式抢占社会资源,使广大公众无法以竞争的方式,依托个人努力方式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造成分配不公,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显然,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要有勇于自我纠错的决心,政府职能权限必须界定清晰,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对相关分配不公平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健康。
无疑,这也意味着纠正分配不公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与压力,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的阻力与压力,更是一种提醒与敦促,那就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敢与决心,必须为应对困难与阻力寻求更好的准备。那么,这种勇气与决心从哪里来呢?那就是广泛的民意支撑与利益诉求。试想,分配制度让少数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让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样背离公平与正义的不公平制度,只会造成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所以,对凝聚着强大民意支撑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分配不公背景下的制度清理》
第五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一篇鸿篇巨制,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开篇,六中全会则将达到从认识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相对成熟的较佳境界。”党建专家说。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意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前提。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一篇鸿篇巨制,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开篇,六中全会则将达到从认识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相对成熟的较佳境界。”党建专家叶笃初坚信。“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庄福龄说。
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王庭大说。
中央党校日前在学员中进行了一项调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矛盾和问题?“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保障”、“贫富差距”、“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排在前列。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难以乐观、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低、公共教育卫生经费不足、各种收入差距拉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朱庆芳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不平衡现象,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予以注意。”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王庭大则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还是在党、在各级领导班子。”
重点:百姓“五件事”最为紧迫
专家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从百姓身边事做起,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做好五件事:
扩大就业
目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据测算,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即使经济增长保持8%至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能否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快社会保障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强化对百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但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依旧艰巨:大多数农村人口还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城市中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未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均与全覆盖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
理顺收入分配
专家指出,分析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直接原因都与社会贫富差距有关,而社会贫富差距又在于分配体制不合理。所以,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从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体制上着手加以解决。
发展社会事业
当前不少地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薄弱。只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公平、公正地接受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和权利,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9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