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机械创新设计及应用课程简介
农业机械创新设计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Innovativ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26学时,实验、上机或课外实践6学时)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面向对象:机制类专业
开课系(室):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农业机械创新设计为实例,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打好创造发明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崛起的原动力。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高等院校必须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本课程通过阐述机械的发展与创新,综合、归纳发明创造过程的一般技术和方法,介绍各种创造原理的基本模式、功能原理的创新设计、机构和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并联系农业机械各种创新实例加以分析和引导,在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创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设计的能力。
推荐教材:
暂无
主要参考书:
1.赵匀独著:《农业机械分析与综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黄纯颖等:《机械创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3.王玉新:《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
网络资源:
暂无
执笔:武传宇审稿:潘骏审定: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教学委员会制(修)订时间:2009年3月2日
第二篇:农业机械创新设计论文
农业装备与技术的创新
刘仁强 *** 摘要:近年来,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市场迅速膨胀,涌现出大量短期渔利性的拼装类企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强做大骨干龙头企业,跻身世界前列的国际化公司,成为振兴我国农机行业的紧迫任务。目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难以建立有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研究重视不够,储备不足,大型攻关项目所需要的智力、跨学科知识、大型设备和信息等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技人员和科技团队无法充分共享资源、展开合作。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为此,通过对国外农业装备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装备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提出应发展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装备,不断提高农业装备中的科技含量,紧跟国际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1国内外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发达国家农业装备朝着大型化、多功能、高效率和复式联合作业方向发展,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智能化和操作自动化,并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和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从粮食生产机械化向全面生产机械化的过渡,并正在快速进入以信息技术应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巨大发展,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并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当前,我国农业装备研究的重点是:研究高性能农业机械与装备、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利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开发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与装备,研究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刚刚进入农机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发展水平落后了20~30年。主要表现为:1)农业机械化刚刚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全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的任
务仍十分艰巨。2)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粮食生产尚未实现全面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多数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仍处于起步或空白。3)农机装备技术水平低,性能差,产品结构简单,总体技术相对落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被国外技术和国际大公司挤压,面临严峻挑战。4)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缺失,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及方法还不够成熟,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条件滞后,产品开发生产周期是国际水平的2~3倍。5)农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机械大型化、农业机械作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6)国内农机行业中小甚至微型企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缺乏创新性强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一些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产品还长期依赖进口;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严重缺乏。7)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低、基础弱,农产品原料品质难以保证,每年农产品收获后损失达数百亿元,加工增值潜力巨大;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较严重。8)农业装备与技术行业领军人物及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可持续创新的能力。2发展方向
近十几年来,围绕主要粮油作物重要环节生产机械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是,在水稻和玉米机械化生产装备技术、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方面,还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2.1拖拉机方面
目前,我国拖拉机功率分布不合理,中小功率产品占绝大多数,大功率产品比例偏低,缺乏特大功率产品,使得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大马力拖拉机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与广泛采用电喷发动机的国外产品相比,国内发动机在增压器和中冷器的可靠性上尚未完全过关,而电控技术的缺失使拖拉机整机控制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国内传动系在功能上仅仅是由滑动齿轮过渡到啮合套,这与国外同步器、动力换档、无级变速以及静液压传动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液压系统方面,国内主要是开式半分置式液压系统,甚至目前无力位调节的分置式液压系统还呈上升趋势,这与国外的闭式负荷传感液压系统以及电子反馈的悬挂系统也呈鲜明的对比;在操纵与控制系统上则存在更大的差距,与国际上已经普遍采用的电子和液压操纵控制相比,目前国内拖拉机主要还是以机械杆件控制为主的操控系统,少数的电子控制也是孤立和简单的开关控制。2.2种植机械方面
1)在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低,至2010年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8%,其中种植机械化水平为20%。现在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是培育适应超级稻精密插秧的优质秧苗和研制适应超级稻精密插秧的机具。目前,我国超过30%的水稻种植面积采用直播,且大都采用人工撒播,亟需攻克的关键技术是通过机械直播改无序为有序,要求播种均匀并可满足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稻等不同品种对播种的农艺要求,可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2)国内玉米播种机械主要以小型机械式为主。机械式排种器对种子的适应性差,漏播
率、重播率、破损率较高,而且不适宜高速作业。目前,国内生产的播种机多以机械式排种器为主、气吸式为辅,产品总体水平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播种质量难以达到农业技术需求。3)在油菜、棉花等旱田移栽机方面,国内已经研制开发出钳夹式、链夹式、挠性圆盘式、吊杯式和导苗管式等各型移栽机,但这些移栽机大多停留在半机械作业水平,还需要配备相当人力进行人工取苗和投苗等操作。由于栽植频率受限于工人的喂苗能力,一般栽植频率不能超过35株/min,导致移栽机作业效率低,虽然省力但不省工。因此,需要研究能自动取苗、栽植作业的全自动移栽机,实现移栽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大型保护性耕作与田间管理机械方面 1)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国尚缺乏大型智能化保护性耕作装备。2)与国外先进的喷雾施药机具相比,我国生产、使用的喷雾机械作业效率、雾滴附着率、农药有效利用率等技术指标低下。手动药械占93%,中小型机动植保机械占6%,配套拖拉机喷雾机占1%。3)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90%,高效精确灌溉节水技术设备短缺。2.4收获机械方面
国内谷物联合收割机主要以喂入量2~4kg/s的横轴流滚筒机型为主,产品平均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近30年,喂入量8kg/s以上的大型智能化谷物联合收割机仍是空白。存在的主要不足:一是结构简单,单位收获量能耗高,作业效率受到限制;二是设计主要靠经验和模仿,缺乏系统的基础试验数据和设计理论;三是整机主要采用机械传动和简单液压控制技术,结构、运动参数调整困难,作业性能无法监控,驾驶操控自动化程度低;四是整机和发动机、液压件、电器元件等配套系统的制造装备水平低,产品振动大且噪音高,无故障工作时间低于60h。
3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农业装备与技术科研总投入虽不断增加,但占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偏低,农业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私人企业投资农业科研占农业科研投资比例更是不足2%,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许多农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所转变为企业后,其所承担的共性、公益性技术供给职责大大弱化,科研院所缺乏投入的动力和供给的积极性。另外,农机部和机械部的撤销、高等教育的改革,直接导致高校农机学科的削弱,农业装备与技术重要前沿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匮乏。
近年来,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市场迅速膨胀,涌现出大量短期渔利性的拼装类企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强做大骨干龙头企业,跻身世界前列的国际化公司,成为振兴我国农机行业的紧迫任务。目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难以建立有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研究重视不够,储备不足,大型攻关项目所需要的智力、跨学科知识、大型设备和信息等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技人员和科技团队无法充分共享资源、展开合作。同时,信息不畅导致研发环节重复,研发链与产业链脱节,科学研究难以解决农机行业生产中出现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致使我国农业装备行业关键性技术依赖进口,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低。评价机制方面仍注重以论文、专利、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且评价周期短,大多为1~2年,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忽视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效益评价;产、学、研各环节间缺乏有效链接,导致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难以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以加快推进。农机专业萎缩,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乏力。缺乏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与有效汇聚国际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和平台,难以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4结语
国外实践经验表明,协同和联合形成了共同开发、成本降低、风险分散和收益共享的机制,有力推动了行业进步和技术升级,实现了资源整合与风险共担,拓展了国际发展空间,这成为全球化进程当中国家创新的有效模式。因此,要使我国农业装备及技术行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迫切需要以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的农业装备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装备科研创新的面貌,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装备支撑。
[参 考 文 献] 《农业机械学》李宝筏 主编 2003年08月第1版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 青岛市“益民书屋”适用图书系列读本编委编 2009.10 版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编写小组遍 1978年02月第1版 《农业机械》 杜尔宾编 1957年10月第1版
第三篇: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迅速,应用写作日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信息时代家庭工作的任务是编制电脑程序、写作和远距离监测生产过程。这里所讲的写作不是文学写作,而是应用写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日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根据可靠的相关资料证明,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而且还是企业所要求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应用文写作》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课。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和工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性学习理论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课程的建设上确立了“三原则”、“四要素”的课程建设理念。所谓三原则就是“职业导向、素质本位、服务专业”;四要素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
3.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服务于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注重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根据课程建设理念,我们将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各专业各类常用应用文体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类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写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常用的应用文,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专业的职业流程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策划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加工素材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发、建设和应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
按照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教学如何满足文秘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突破学科教学的体系,从而建构具有文秘教育特色的、与学生职业生活贴近的写作课程。
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人生设计教学项目,以工作流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创设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设计《应用文写作》课程。
1.建立“项目化”的课程结构。重点是突破学科教育重知识系统、重文体知识、重章节结构的课程体系,打破应用写作课程以文体分类的惯例,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模块,以完成职业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工作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3.确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案。为使学生适应本专业就业环境,注重强化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如采用情景模拟写作、现场写作、项目写作、案例写作、病文修改写作、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整理课堂讨论结果的写作和课外社会实践的写作等。
4、建立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建立秘书事务所、营销协会、设计工作室、写作工作室、网络博客等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将专业能力培养和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课程建设规划步骤
第一步,打造院级精品课。在校园网上,建立课程学习资源区,将学习方法,学习资料试题库等内容上网,完成整门课程的网上教学。
第二步,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讨论修改,增加写作实例分析。
第三步,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更适合于网上教学。力争打造院级精品课。
第四篇: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课程总结
《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课程总结
《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应用农学和基础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农业机械的设计和使用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为用好现有的农业机械和改进现有的农业机械,以及为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所需要的新型农业机械进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在内容上主要介绍了各种主要农业机械设备的原理、理论和设计方法,包括耕地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割机械、脱粒机械和联收机械。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因此在学习课程的时候,通过从网上查找实例、模型等学习方法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使知识的学习更形象、更扎实。经过一学期课程的学习,总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
1.耕地机械。目前耕地机械的主要类型为铧式犁、圆盘犁和凿型犁。本部分以铧式犁为例,介绍了犁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功用。而作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犁曲面的工作原理、曲面的形成原理及设计方法。其曲面形状是一个空间任意曲面,不能用数学方法真实的描述,只能用近似的方法,用做图原理形成犁曲面。设计犁曲面的方法有三种:水平直元线法、倾斜直元线法和翻土曲线法。然后学习了犁体外载及犁耕牵引阻力特性,介绍了阻力的表示方法和减少阻力的措施。最后介绍了悬挂犁悬挂参数的选择。
2.整地机械。主要介绍了整地机械里使用的圆盘耙的结构、工作过程、牵引阻力、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学习了耙片直径、厚度、球面半径、轴向安装间距的基本计算公式。然后学习了旋耕机的构成、特点、工作原理、刀片运动分析、作业质量和功率消耗等知识。旋耕机的分类方式按照牵引方式、刀辊轴方向和动力传递路线进行分类,其作业特点具有碎土能力强、平整度高、对土壤适应性好、纵向尺寸短、耕深小、功耗大、幅宽小、效率低的特点。而主要的旋耕刀有凿形刀、直角刀和弯形刀三大类。
3.播种机械。经典的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穴播和精密播种等方式。按照播种方法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播种机。介绍了各类型播种机的基本构成,并重点
学习了播种机中最重要的排种器理论和开沟器理论。最后介绍了播种机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4.植保机械。植保机械主要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菌、害虫和杂草等生物的侵害。按照植物保护的方法不同,植保机械的主要类型有:喷雾机、弥雾机、超低量喷雾机、喷烟机和喷粉机等。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学习喷雾机的组成、特点、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内容。
5.收割机械。本部分的收割机械主要介绍的是谷物收割机械,用于谷物的收割方法分为分段收获法、两段收获法、联合收获法三种。而谷物的机械收获系统则按照茎杆的铺放方式或输送方式分类。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切割器,包括切割理论、切割器类型、传动机构、工作原理及运动分析,功耗、割刀惯性力的平衡理论等知识。最后介绍了用于收割机或联合收割机割台上的扶禾装置及其理论计算方法。
6.脱粒机械。主要介绍了构成脱粒机械的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清粮装置这三大组成部分。学习了脱粒机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重点学习了脱粒装置及理论分析、分离装置及理论分析和清粮装置及理论分析三部分的装置构造、类型和理论知识。其知识要点包括双轴键式逐稿器的基本工作条件,脱出物在筛面上的运动分析,脱出物沿筛面向前、向后滑动及抛起的极限条件分析过程及应用等方面。
7.联合收获机械。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两种收获机械:谷物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分类方式较多,包括按动力供给方式分类、按作物喂入方式分类、按作物流动方向分类、按对地形的适应性分类等。其基本构成包括割台、输送装置、脱粒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行走装置、操纵控制装置、粮仓等。重点介绍了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玉米机械化收获方法包括分别收获法、联合收获法和两段收获法。其机械类型包括摘穗机、剥皮机、脱粒机和联合收获机。重点学习了摘穗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摘穗辊参数及理论分析、玉米联合收获机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工
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而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通过《农业机械理论与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农业生产从耕作、播种、植保、收割和收获等环节各种主要农业机械的相关知识,学习了各种农业机械的分类、工作方式、工艺流程、主要部件的设计原理、机械的使用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掌握了农业机械与设施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具有了从事农业机械与设施的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今后农业机械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模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该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普及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Internet 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诸方面均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