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三顾茅庐》有感作文
刘备是个成功的人,在时局混乱,群雄争霸的东汉后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除了本身文武双全,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以诚信服人,读《三顾茅庐》有感作文。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招兵买马,可接连衣裙几次都打了败战,直到遇到徐庶,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开始转败为胜。刘备对徐庶非常关心、信任,徐庶深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我和孔明比,犹如乌鸦见凤凰啊!于是徐庶带着刘备去隆中接诸葛亮出山,但连去两次,孔明都避而不见,同去的关羽、张飞早按捺不住了,但刘备并不计较,直到期第三次,孔明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有了关张两位忠勇的猛将,再有了诸葛亮这个智囊,如虎添翼,连打胜战,最后成就大业,读后感《读《三顾茅庐》有感作文》。
在当今,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满嘴谎话、不讲信用的人是没人愿意结交的,试想,一个人一但没有人相信,就是有绝顶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能办得成事儿吗?所以,我们小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不断约束自己,规范自已的言行,做诚实的人。
读《三顾茅庐》有感作文400字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读《三顾茅庐》有感
读《三顾茅庐》有感1
今天,我开始阅读《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东汉末年,刘备多方搜罗人才,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他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诸葛亮的住处。恰巧诸葛亮出门了。不久,刘备他们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门了。刘备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诸葛亮家里。到了他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便在台阶下等着。等到诸葛亮醒来,请他们进去,才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刘备有志为国效力,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个故事后,让我想起了一个歇后语叫:三顾茅庐——好难请。
我最喜欢刘备他们,因为刘备他们去请两次,可诸葛亮都不在家。但刘备决心一定要请出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辅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大事不但要有决心,还要慧眼识英才,依靠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读《三顾茅庐》有感2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老师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老师,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老师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老师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老师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老师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读《三顾茅庐》有感3
《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人人皆知,个个都晓,刘备礼贤下士,广行仁义,经徐庶介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为军师,从此运筹帷幄,巧用智谋,大展辉煌。刘备三次去请孔明,不怕辛苦,真心实意,才使得孔明愿出山相助。第一次,小童告诉刘备,先生出门去了,他没有失兴,勒马而回。第二次,时值深冬、天寒地冻、阴云密布、大雪纷飞,诸葛均告知刘备,孔明已被朋友约出去游玩了。此时刘备也没有泄气,留下一封信离去。第三次,转眼又到了冬天,刘备三兄弟再次前往,不巧孔明正在睡觉,而刘备并没有将孔明叫醒,门外站一个多时辰。孔明才醒来,刘备大礼相拜,倾诉衷肠,孔明深感热忱仁义,愿与相助,刘备如鱼得水,为历史留下了风光的一页。刘备心胸宽阔,彬彬有礼,不像张飞性子急,动作粗鲁,没有忍耐性。刘备凡事都是先思考,不急燥、很理智。他觉得想见贤士而不用正确的方法,是不行的。孔明是当代圣贤,不能随意召来。
读完本文后,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像刘备一样,遇事冷静,再困难的.“敌人”也要将它降服,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事情要有把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读《三顾茅庐》有感4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汉朝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最后被司马炎统一,建立了晋朝。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属三顾茅庐了,因为它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
当年,刘备因为没有一个好谋士而愁眉不展,他听说诸葛亮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贤人,便带上了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前两次去时,书童都告诉刘备,诸葛亮有事去了;刘备第三次前去拜访,张飞说:“如果他再不在,我就用绳子把它捆起过来!”刘备听了狠狠地训斥了他。诸葛亮醒来后看到刘备十分真诚,便答应了他。
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也体现了他的诚意。尤其是最后一次,刘备三访诸葛亮,当时他得知诸葛亮正在午休的时候,尽管自己心急,但还是不敢惊动他,耐心地在门外等诸葛亮醒了才进去拜访,我觉得这是对诸葛亮尊敬有加,作为一个古代帝王,有谁能这样屈尊下士呢?诸葛亮能不感动吗?纵然,诸葛亮知道天命难违,但他最终还是被诸葛亮的真诚打动,用超常的才干和谋略辅佐刘备,为建立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用诚心打动了贤士诸葛亮,成就了了自己的大业。生活中,我也用真诚换来了友情。
有一次,我的同桌忘带作业本了,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心想,我也只有一本,也得用,不能借给他,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将本子一撕两半递给她,说:“我俩一人一半,先把作业写好,下课再向老师解释。”她听了我的话,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接过本子专心地写起作业来。老师知道情况后,不但没有批评我俩,反而表扬我们互帮互助呢。从那以后,我们就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当然,当我遇到困难时,她也会鼎力帮我度过难关。
读了《三顾茅庐》,我明白了人们常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助,只要你真诚对待他人,别人也会真心实意地回报你,因为真诚是开启人心的钥匙。
读《三顾茅庐》有感5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第二喜欢的故事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什么?你问我第一喜欢什么故事?那就要属刘备的三顾茅庐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自从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后,刘备一直想请诸葛亮出山。头两次,他和关羽、张飞去南阳请诸葛亮都无功而返,第三次他特意戒斋三日才请到诸葛亮出山。
首先,我认为刘备是一位做人处事十分有诚意的`人。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出山,都无功而返。这时,张飞已经急躁的想带个麻绳把诸葛亮捆起来,关羽也不耐烦了。而刘备并没有像关、张那样粗暴,依然要亲自去山中请诸葛亮,并训斥关、张二人一点儿都不尊重人才。刘备也是十分懂礼貌之人,第三次前去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并无叫醒他。只是恭恭敬敬在屋里等他醒来。同时我也觉得刘备是一名心怀苍生、忧国忧民的君主,因为它想请诸葛亮辅佐自己,是因为战争中,老百姓最吃苦,想尽快统一中原,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日子。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胸怀天下的诚意所打动,便出山辅佐刘备。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刘备一样,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放弃,有耐心,心诚待人,用真心换友谊,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友情越来越坚固。
读《三顾茅庐》有感6
这篇文章选自《三国演义》。主要是进了刘备兄弟三人请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刘备兄弟三次到诸葛亮住处,可是前两次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说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为诸葛亮在大堂睡觉了,刘备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张飞等不耐烦了,想冲进去,也刘备拦住了。诸葛亮醒了后,被刘备这种求人做事的诚心诚意打动了,同意出山为刘备打天下,成就了刘备的大业。
刘备求人做事诚心诚意,不怕山高路远,多次前去拜访,最终一偿所愿。这点是让我最敬佩的。
有时我也会遇到这种事情。比如说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货,早上那一次人家还没有醒来。到了中午我们再去一次,谁知看门的人却生病上医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销,门是开了,可是收货的人去买饭了,过了一会儿,我等不耐烦了,玩东西去了,可是爸爸还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看到爸爸的'诚心诚意,我脑海里闪现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场面,我马上放弃了玩乐,重新回到客户大门外继续等着等着……。最后,收货的人终于把货收了。
到了现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我巳经有点不记得了,可是刘备那种诚心诚意而不怕烦的精神,永远在我的心里。
读《三顾茅庐》有感7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是没有出谋划策的谋士。他打听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就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第一次,他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草屋拜访诸葛亮,只见到诸葛亮的小童,而未见其本人。过了几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第二次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 刘备无奈,写下一封诚恳的'信,依依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诸葛亮,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在屋外静静等候。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茅屋的门终于开了,诸葛亮迎接了刘备三人进屋,便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又诚心诚意,便答应了刘备,以后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业。
读了这个小故事,我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对人要诚恳礼貌;二是做事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能成功。
读《三顾茅庐》有感8
我读了《三顾茅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占领了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不知怎么办,想到了诸葛亮,他说他很有才能,隐居南阳,就带着关羽和张飞三人一起去拜访,想让他来成就大业。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可是他并不在家,刘备只好带着他们两人失望地离开了。第二次,刘备、关羽、张飞又冒着大雪来到了隆中,想和他来成就大业,没想到,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二次又没有请到,刘备只好留下自己写的一份信,表示对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诚意。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刘备三人又去看一看他。过了一会儿,他们三人到了草庐,诸葛亮正在睡觉,关羽说:“咱们去两趟都落空了,这次又在睡觉,我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刘备阻止说:“不行,诸葛亮是位大贤人。”张飞说:“诸葛亮不就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人。”刘备接着说:“小声点,别把他给吵醒了。”直到诸葛亮起来,他们才开始谈话。刘备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就和刘备分析了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关系,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进攻曹操,成就大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刘备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每当我们认定了目标以后,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再坚持,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像刘备一样,谦虚谨慎,尊重他人,我们是学生,就更应该尊重老师、家长,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认真刻苦地学习,遇到了学习中的困难,多请教他人,长大后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读《三顾茅庐》有感9
在假期中,我阅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虽然此篇小说比较短暂,但是含义深刻。
《三顾茅庐》主要讲刘备驻扎新野之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一行人带着礼物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有事出去了。第二次诸葛亮与朋友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总算在家,可又在睡觉。刘备一行人在门外足足等了两个时辰,诸葛亮才从睡梦中醒来迎接刘备。后经刘备的诚心让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顾茅庐》中刘备第二次、第三次本可以放弃去拜访诸葛亮,可是他坚持着,最终与诸葛亮相见。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要去坚持,这样你就会成功。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做人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否则将难成大业。再者做人要谦虚,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应该尽量改正,不要盲目的去遮蔽自己的.过失,否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敬。
在学习上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三顾茅庐》这本书,它告诉我遇到困难时要勇往直前,不能退缩。于是我便全力以赴的面对困难,致使我攻克了它。
《三顾茅庐》告诉了我许多道理,使我终身难忘。
读《三顾茅庐》有感10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刘玄德三顾茅庐》。
故事讲了,刘备见到徐庶,看他十分聪明,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有一次曹军来了,因徐庶调遣得当,让刘备的军队大获全胜,得到刘备的信任。但后来因为徐庶要照顾母亲辞去军师的职位,在临走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来当军师。于是刘备和张飞、关羽前往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当军师。第一次因正好赶上诸葛亮出门在外,他们只好返还。第二次,他们三人冒着风雪前去拜见,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写下书信,交给了诸葛亮的弟弟,以表诚意。数日以后,刘备、张飞、关羽再次拜见诸葛亮,这次诸葛亮在睡觉,于是他们三人一直在一旁等着。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要求。
读完这篇文章,我领悟了: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时只要肯付出肯定就会有回报的`。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程门立雪。故事讲了有一个叫杨时的书生去拜见程颐,可程颐在睡觉,于是他一直站在大雪中,等老师醒来,程颐看到他这样好学,终于收下他做弟子。所以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诚意再加上坚持,做任何事都会得到成功的。
读《三顾茅庐》有感11
《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名著是元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作。读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令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讲述的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蜀,魏,吴三方xxx势力争霸天下的历史事件。书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描写栩栩如生。“空城记”、“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等,这些精彩的章节令我百看不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因为缺少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于是便带上张飞、关羽三次到南阳郡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故事中刘备第一次去时,诸葛亮出门了;第二次冒着大雪去时诸葛亮又外出闲游了;第三次再去请诸葛亮的时候,刘备首先是择个吉日、斋戒、沐浴更衣,走到卧龙岗时下马步行到诸葛亮的.家门前,小门童说:“先生正在午睡。”于是他便站在诸葛亮家门前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诸葛亮醒来……
故事中,我学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以前生活中的我,遇到难题就逃避,妈妈买的奥数练习题难度有点大,我不爱开动脑筋又不愿意请教老师和家长,练习题一周都没做几道;学钢琴时也怕手指累,怕久坐,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数学思维没有提升,钢琴也学得不好。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要坚持,不要逃避,遇到问题要虚心请教。于是我重新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至今,我越来越喜欢做奥数题了,钢琴也越练越好了。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想要成功,必须坚持不懈!遇到问题多请教,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绊倒。读三国,品人生,明事理!
读《三顾茅庐》有感1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其间,记载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空城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三顾茅庐”了。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徐庶为了探望老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司马微再次推荐诸葛亮后,刘、关、张三兄弟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重扶汉室的`故事。
故事中,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从这二人话中,可以看出关、张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相反,刘备反对这种心态。他叱责关、张二人,用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诲他们要对人才求贤若渴。
在刘玄德三次诚心诚意的拜见下,终于见到了孔明,并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为重扶汉室打下了坚固的根基。
我一直在想,当初刘备如果听了关、张的建议,放弃了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还会这样发展吗?刘备还会成为西蜀皇帝吗?还会有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吗?
凡成大事者,不一定要精通天文地理,不一定要满腹经纶,也不一定要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一定要善用人才,要让人才“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有枝可依”。
读《三顾茅庐》有感13
读了课文<三顾茅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拥有一个谦恭好学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
读《三顾茅庐》有感14
《三顾茅庐》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三访诸葛亮,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刘备放下将军的架子,亲自冒着寒风三访诸葛亮。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被刘备那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品质所感动,刘备当时虽然是一个将军,但他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大贤,不顾将军的身份,亲自到诸葛亮的草屋里进行拜访。正是凭着这种品质,刘备才感动了诸葛亮,才在三国鼎立的这个乱世中,占领了三分之一天下,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有像刘备这样敬重有贤之士,不摆架子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有贤能相助,最后,才能在人流复杂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会被社会排斥。
其实刘备之所以能感动诸葛亮,还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正是这种“三访”的毅力,才使刘备成为“斯人”!
读完文章后,我感到自己应该学习刘备的毅力,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
读《三顾茅庐》有感15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我读《三国演义》第37回——“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有感。
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帮他分析策略,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刘备高兴地称自己得到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呀!
读完故事,我深有感触,似乎还在回味着刘备那份诚心诚意,那份求贤若渴,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交朋还是结友,都要以诚相待,特别是对那些人才和长辈,更要诚心诚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请、去请教,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以诚待你。故事中的刘备持之以恒、赤诚相待、礼贤下士,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体现了三国英雄的伟大胸襟!
第三篇:读“三顾茅庐”有感
不要等“刘备”
——读《三顾茅庐》有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现在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第四篇:读《三顾茅庐》有感
读《三顾茅庐》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顾茅庐》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顾茅庐》有感1我读了《三顾茅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占领了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不知怎么办,想到了诸葛亮,他说他很有才能,隐居南阳,就带着关羽和张飞三人一起去拜访,想让他来成就大业。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可是他并不在家,刘备只好带着他们两人失望地离开了。第二次,刘备、关羽、张飞又冒着大雪来到了隆中,想和他来成就大业,没想到,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二次又没有请到,刘备只好留下自己写的一份信,表示对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诚意。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刘备三人又去看一看他。过了一会儿,他们三人到了草庐,诸葛亮正在睡觉,关羽说:咱们去两趟都落空了,这次又在睡觉,我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刘备阻止说:不行,诸葛亮是位大贤人。张飞说:诸葛亮不就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人。刘备接着说:小声点,别把他给吵醒了。直到诸葛亮起来,他们才开始谈话。刘备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就和刘备分析了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关系,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进攻曹操,成就大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刘备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每当我们认定了目标以后,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再坚持,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像刘备一样,谦虚谨慎,尊重他人,我们是学生,就更应该尊重老师、家长,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认真刻苦地学习,遇到了学习中的困难,多请教他人,长大后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读《三顾茅庐》有感2《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其间,记载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空城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三顾茅庐”了。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徐庶为了探望老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司马微再次推荐诸葛亮后,刘、关、张三兄弟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重扶汉室的故事。
故事中,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从这二人话中,可以看出关、张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相反,刘备反对这种心态。他叱责关、张二人,用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诲他们要对人才求贤若渴。
在刘玄德三次诚心诚意的拜见下,终于见到了孔明,并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为重扶汉室打下了坚固的根基。
我一直在想,当初刘备如果听了关、张的建议,放弃了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还会这样发展吗?刘备还会成为西蜀皇帝吗?还会有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吗?
凡成大事者,不一定要精通天文地理,不一定要满腹经纶,也不一定要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一定要善用人才,要让人才“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有枝可依”。
读《三顾茅庐》有感3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刘玄德三顾茅庐》。
故事讲了,刘备见到徐庶,看他十分聪明,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有一次曹军来了,因徐庶调遣得当,让刘备的军队大获全胜,得到刘备的信任。但后来因为徐庶要照顾母亲辞去军师的职位,在临走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来当军师。于是刘备和张飞、关羽前往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当军师。第一次因正好赶上诸葛亮出门在外,他们只好返还。第二次,他们三人冒着风雪前去拜见,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写下书信,交给了诸葛亮的弟弟,以表诚意。数日以后,刘备、张飞、关羽再次拜见诸葛亮,这次诸葛亮在睡觉,于是他们三人一直在一旁等着。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要求。
读完这篇文章,我领悟了: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时只要肯付出肯定就会有回报的。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程门立雪。故事讲了有一个叫杨时的书生去拜见程颐,可程颐在睡觉,于是他一直站在大雪中,等老师醒来,程颐看到他这样好学,终于收下他做弟子。所以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诚意再加上坚持,做任何事都会得到成功的。
读《三顾茅庐》有感4读了课文<三顾茅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拥有一个谦恭好学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
读《三顾茅庐》有感5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是没有出谋划策的谋士。他打听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就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第一次,他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草屋拜访诸葛亮,只见到诸葛亮的小童,而未见其本人。过了几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第二次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 刘备无奈,写下一封诚恳的信,依依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诸葛亮,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在屋外静静等候。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茅屋的门终于开了,诸葛亮迎接了刘备三人进屋,便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又诚心诚意,便答应了刘备,以后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业。
读了这个小故事,我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对人要诚恳礼貌;二是做事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能成功。
读《三顾茅庐》有感6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
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记得有一次竞选班干部,我认为在演讲时只要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学都经过精心准备。演讲时,别的同学都讲得很好,打动了许多同学和老师,而我仅说了几句,没有体现我竞选的真诚,那一次,我落选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认真准备了演讲稿,竞选时,我说得绘声绘色,赢来了一片掌声,我成功了——真诚帮助我赢得了成功。
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 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读《三顾茅庐》有感7在公元207年的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营为曹操效命。临走前,徐庶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上门请诸葛亮,却被拒之门外。经过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
这一片段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样。但在为刘备高兴的同时,我也十分感叹:诸葛亮,才高八斗,满腹韬略。如果刘备不去请他,徐庶不去推举他,难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闲云野鹤中孤独终生?将自己的知识永远埋藏?怀着一事无成、怀才不遇的感伤死去?眼看着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自己却空怀一身抱负,一生都未曾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贡献?
诸葛亮的想法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做人要矜持,谦虚,不能显摆。虽然说做人要谦虚,但过度的谦虚就会导致不自信。诸葛亮就是太过谦虚,而贬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运的,他遇上了刘备。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等一段段佳话。
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明明有能力,却对自己不自信,犹犹豫豫的,一个个机会就会从眼前飘走了,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还有时候,我们在和别人竞争时,由于太过谦让、保守,认为自己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所以使原本触手可及的机会往往被别人抢去。其实,这种没有意义的谦虚是没用的,不但不会让人尊敬你,更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来吧,不需要刘备或徐庶,做一个自信的自己,让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个自信的你!
读《三顾茅庐》有感8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老师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老师,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老师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老师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老师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老师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读《三顾茅庐》有感9这篇文章选自《三国演义》。主要是进了刘备兄弟三人请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刘备兄弟三次到诸葛亮住处,可是前两次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说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为诸葛亮在大堂睡觉了,刘备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张飞等不耐烦了,想冲进去,也刘备拦住了。诸葛亮醒了后,被刘备这种求人做事的诚心诚意打动了,同意出山为刘备打天下,成就了刘备的大业。
刘备求人做事诚心诚意,不怕山高路远,多次前去拜访,最终一偿所愿。这点是让我最敬佩的。
有时我也会遇到这种事情。比如说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货,早上那一次人家还没有醒来。到了中午我们再去一次,谁知看门的人却生病上医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销,门是开了,可是收货的人去买饭了,过了一会儿,我等不耐烦了,玩东西去了,可是爸爸还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看到爸爸的诚心诚意,我脑海里闪现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场面,我马上放弃了玩乐,重新回到客户大门外继续等着等着……。最后,收货的人终于把货收了。
到了现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我巳经有点不记得了,可是刘备那种诚心诚意而不怕烦的精神,永远在我的心里。
读《三顾茅庐》有感10大家一定知道三国中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吧?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曾帮助刘备火烧新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空城退敌等等。刘备得到诸葛亮后便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三次,大概再怎么敬贤的人也无法做到吧。第一次,刘关张三人一同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不在家。如果当时刘备就放弃了,那么,就错失了一位人才,当然也无法达成刘备他统一中原的心愿。第二次,刘关张三人还是去了,而且是冒雪而去的,有人认为一个乡野村夫并不会有太多的知识,还得让刘备亲自冒雪去请,实在是太不值得了,但是刘备,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去。可是事情往往并不那么的巧,诸葛亮还是不在,刘备等人还是怏怏而回。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不会去拜访第三次,诸葛亮一个山野村夫,我去拜访他两次已经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请他做军师,再说,一个从小住在山里的先生,文化能高么,去也是白去。然而刘备,他仍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要去,正所谓“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且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来做军师,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答应下山,帮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夙愿。其实,刘备得诸葛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持不懈。
第五篇:读三顾茅庐有感
读三顾茅庐有感
读三顾茅庐有感1《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其间,记载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空城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三顾茅庐”了。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徐庶为了探望老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司马微再次推荐诸葛亮后,刘、关、张三兄弟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重扶汉室的故事。
故事中,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从这二人话中,可以看出关、张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相反,刘备反对这种心态。他叱责关、张二人,用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诲他们要对人才求贤若渴。
在刘玄德三次诚心诚意的拜见下,终于见到了孔明,并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为重扶汉室打下了坚固的根基。
我一直在想,当初刘备如果听了关、张的建议,放弃了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还会这样发展吗?刘备还会成为西蜀皇帝吗?还会有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吗?
凡成大事者,不一定要精通天文地理,不一定要满腹经纶,也不一定要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一定要善用人才,要让人才“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有枝可依”。
读三顾茅庐有感2今天,妈妈终于给我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拿到心爱的书,一口气读了六十页。这里面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一段。
这段讲的是:自从徐泽介绍卧龙先生后,刘备心里一直想拜见卧龙。终于,有一天,刘备带着关,张二人来到卧龙岗。这里的农民告诉刘备,他们的农歌都是卧龙先生写的,听了农民的话,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了。刘备找到小茅屋,可是,小童子说:诸葛亮不在。
第二次,刘备冒着大雪,骑着马又去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还是不在。
第三次,刘备不顾关,张二人的阻止又来到了卧龙岗。这一次,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于是,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
这个典故告诉我: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诚恳,不能虚情假意,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对你的信任。我还要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态度,不懂得就要问,这样才能有进步。
读三顾茅庐有感3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刘玄德三顾茅庐》。
故事讲了,刘备见到徐庶,看他十分聪明,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有一次曹军来了,因徐庶调遣得当,让刘备的军队大获全胜,得到刘备的信任。但后来因为徐庶要照顾母亲辞去军师的职位,在临走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来当军师。于是刘备和张飞、关羽前往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当军师。第一次因正好赶上诸葛亮出门在外,他们只好返还。第二次,他们三人冒着风雪前去拜见,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写下书信,交给了诸葛亮的弟弟,以表诚意。数日以后,刘备、张飞、关羽再次拜见诸葛亮,这次诸葛亮在睡觉,于是他们三人一直在一旁等着。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要求。
读完这篇文章,我领悟了: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时只要肯付出肯定就会有回报的。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程门立雪。故事讲了有一个叫杨时的书生去拜见程颐,可程颐在睡觉,于是他一直站在大雪中,等老师醒来,程颐看到他这样好学,终于收下他做弟子。所以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诚意再加上坚持,做任何事都会得到成功的。
读三顾茅庐有感4我读了《三顾茅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占领了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不知怎么办,想到了诸葛亮,他说他很有才能,隐居南阳,就带着关羽和张飞三人一起去拜访,想让他来成就大业。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可是他并不在家,刘备只好带着他们两人失望地离开了。第二次,刘备、关羽、张飞又冒着大雪来到了隆中,想和他来成就大业,没想到,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二次又没有请到,刘备只好留下自己写的一份信,表示对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诚意。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刘备三人又去看一看他。过了一会儿,他们三人到了草庐,诸葛亮正在睡觉,关羽说:“咱们去两趟都落空了,这次又在睡觉,我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刘备阻止说:“不行,诸葛亮是位大贤人。”张飞说:“诸葛亮不就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人。”刘备接着说:“小声点,别把他给吵醒了。”直到诸葛亮起来,他们才开始谈话。刘备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就和刘备分析了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关系,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进攻曹操,成就大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刘备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每当我们认定了目标以后,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再坚持,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像刘备一样,谦虚谨慎,尊重他人,我们是学生,就更应该尊重老师、家长,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认真刻苦地学习,遇到了学习中的困难,多请教他人,长大后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读三顾茅庐有感5今天,我开始阅读《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东汉末年,刘备多方搜罗人才,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他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诸葛亮的住处。恰巧诸葛亮出门了。不久,刘备他们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门了。刘备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诸葛亮家里。到了他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便在台阶下等着。等到诸葛亮醒来,请他们进去,才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刘备有志为国效力,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个故事后,让我想起了一个歇后语叫:三顾茅庐——好难请。
我最喜欢刘备他们,因为刘备他们去请两次,可诸葛亮都不在家。但刘备决心一定要请出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辅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大事不但要有决心,还要慧眼识英才,依靠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读三顾茅庐有感6在公元207年的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营为曹操效命。临走前,徐庶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上门请诸葛亮,却被拒之门外。经过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
这一片段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样。但在为刘备高兴的同时,我也十分感叹:诸葛亮,才高八斗,满腹韬略。如果刘备不去请他,徐庶不去推举他,难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闲云野鹤中孤独终生?将自己的知识永远埋藏?怀着一事无成、怀才不遇的感伤死去?眼看着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自己却空怀一身抱负,一生都未曾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贡献?
诸葛亮的想法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做人要矜持,谦虚,不能显摆。虽然说做人要谦虚,但过度的谦虚就会导致不自信。诸葛亮就是太过谦虚,而贬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运的,他遇上了刘备。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等一段段佳话。
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明明有能力,却对自己不自信,犹犹豫豫的,一个个机会就会从眼前飘走了,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还有时候,我们在和别人竞争时,由于太过谦让、保守,认为自己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所以使原本触手可及的机会往往被别人抢去。其实,这种没有意义的谦虚是没用的,不但不会让人尊敬你,更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来吧,不需要刘备或徐庶,做一个自信的自己,让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个自信的你!
读三顾茅庐有感7《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我读《三国演义》第37回——“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有感。
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帮他分析策略,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刘备高兴地称自己得到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呀!
读完故事,我深有感触,似乎还在回味着刘备那份诚心诚意,那份求贤若渴,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交朋还是结友,都要以诚相待,特别是对那些人才和长辈,更要诚心诚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请、去请教,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以诚待你。故事中的刘备持之以恒、赤诚相待、礼贤下士,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体现了三国英雄的伟大胸襟!
这就是我读《三顾茅庐》有感,同学们,让我们以刘备为学习榜样,学习他那种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谋,尊才爱才的精神吧!
读三顾茅庐有感8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是没有出谋划策的谋士。他打听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就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第一次,他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草屋拜访诸葛亮,只见到诸葛亮的小童,而未见其本人。过了几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第二次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 刘备无奈,写下一封诚恳的信,依依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诸葛亮,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在屋外静静等候。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茅屋的门终于开了,诸葛亮迎接了刘备三人进屋,便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又诚心诚意,便答应了刘备,以后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业。
读了这个小故事,我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对人要诚恳礼貌;二是做事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能成功。
读三顾茅庐有感9读了课文<三顾茅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拥有一个谦恭好学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
读三顾茅庐有感10《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人人皆知,个个都晓,刘备礼贤下士,广行仁义,经徐庶介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为军师,从此运筹帷幄,巧用智谋,大展辉煌。刘备三次去请孔明,不怕辛苦,真心实意,才使得孔明愿出山相助。第一次,小童告诉刘备,先生出门去了,他没有失兴,勒马而回。第二次,时值深冬、天寒地冻、阴云密布、大雪纷飞,诸葛均告知刘备,孔明已被朋友约出去游玩了。此时刘备也没有泄气,留下一封信离去。第三次,转眼又到了冬天,刘备三兄弟再次前往,不巧孔明正在睡觉,而刘备并没有将孔明叫醒,门外站一个多时辰。孔明才醒来,刘备大礼相拜,倾诉衷肠,孔明深感热忱仁义,愿与相助,刘备如鱼得水,为历史留下了风光的一页。刘备心胸宽阔,彬彬有礼,不像张飞性子急,动作粗鲁,没有忍耐性。刘备凡事都是先思考,不急燥、很理智。他觉得想见贤士而不用正确的方法,是不行的。孔明是当代圣贤,不能随意召来。
读完本文后,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像刘备一样,遇事冷静,再困难的“敌人”也要将它降服,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事情要有把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