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剑川县2004年度劳动力转移机构自查报告
剑川县关于2004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
自查初验报告
大理州扶贫办:
我县根据云政发(2004)76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下发了剑政办发(2004)122号文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领导组定期召开会议,针对我县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民人均只有一亩多地的情况,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办公室及时开展工作,劳务输出有关部门,各乡镇村委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经过各级各部门努力2004年全县共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948人,其中:国外15人,省外1102人,县外3687人,县内2144人。
我县认真按云农字(2004)年27号《云南省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按转移培训基地认定与管理的程序,进行公开招标,确认了培训基地五家,即:剑川县劳动就业局职业技能培训站,剑川县职业技术中学,剑川县农机管理总站,剑川县保安服务公司,剑川县民族刺绣厂。
根据云贫办发(2005)年200号《关于认真做好2004年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的自查和初验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牵头组织各培训
机构进行,自查初验结束后再由县扶贫办牵头组织农业、财政和有关部门进行正式验收。
自查验收的情况是:
1. 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将验收的有关文件设计的有关表格发到各培训机构。
2. 由培训机构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召开会议,根据文件要求的标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本基地的自查工作。
3. 根据文件要求的标准培训转移基地逐项进行自检自查,并逐项打分,最后打出自查合计分数,并上报2004年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4. 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根据各培训机构的自查检情况进行初验,得出初验分数。
5. 由县农业局和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对各培训培训机构承担转移培训项目计划任务的1%进行学员或家庭成员面对面调查。
最后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初验的结果是:
1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或工作计划;1.五个培训基地都:○
2完成了培训任务并建立了培训台帐;在建立培训台帐的过程中,○
由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直接到培训基地进行指导帮助,培训台帐培
3完成了转移任训单位留底一份,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一份。○
务95%以上并建立转移台帐,一份由培训基地存档,一份报县农村
4都向受训学员公示培训收费标准和财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备案。○
5都开展了“订单”培训,培训时间达7-90天。资金补助情况。○
在培训转移过程中,五个培训基地都认真开展了“订单”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我县的五家培训基地,在外努力开拓劳务市场,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深圳、昆明、大理都有劳务输出联系机构。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除在体检时个别体检不合格外,全部都进行了转移就业。
6在培训结束后都组织进行考核。考核培训时间都在7—90天内。○
7有适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结果在培训台帐上进行登记。○
训教材,并做到每个受训学员一手一套。县职业技术中学,县农机管理总站,县保安服务公司做到每人都有培训教材,其它二个培训基地有些是进行短期培训,教师根据要求组织上课培训,最后进行
8五个培训基地具有满足培训需要的教学设备,设施、实训考核。○
9都具有较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发布信息,培训,转基地和师资。○
10移管理,就业跟踪,资金管理,上报各种报表,考核各项制度。○
都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对在输出后产生的纠纷进行合理解决,协调
11五个培训基地都按季和用工方的关系,维护被转移人员的利益。○
度上报培训工作情况。
2.五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培训基地)根据11项标准自查的分数是:剑川县劳动就业局职业技能培训站100分,剑川县职业技术中学98分,剑川县农机管理总站98分,剑川县保安服务公司98分,剑川县民族刺绣厂在2005年中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3.对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初验的结果是:剑川县劳动
就业局职业技能培训站98分,剑川县职业技术中学98分,剑川县农机管理总站98分,剑川县保安服务公司97分。
4.县农业局和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对各培训基地承担转移培训项目计划任务的1%进行了学员或家庭成员面对面调查。五个培训机构的培训转移人员中,2004年培训转移6948人,按1%来调查共调查70人。调查结果为:县就业局职业技能培训站25名,县职业技术中学20名,县农机管理总站15名,县保安公司10名,调查的人员均经过培训后输出到就业岗位,具体情况见附表。
附:《剑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检查验收表》
剑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
2005年11月18日
第二篇: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第四篇: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自查报告
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自查报告
为了将以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办实办好,进一步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文件的精神,提高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9年,我区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促进农民职业技能提升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培训任务完成情况:2009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任务为2000人,我区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布置,由各社区保障站深入到农民家庭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开设的工种有维修电工、家政服务员、中式烹调师、汽车维修工、计算机、仓库管理员等七个培训工种,截至2009年底,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168人,参加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001人,100%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取得证书的比率为92%,培训后实现就业 人。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整合资源。
为有效整合本区范围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等资源,我分局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分局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做好组织、协调、培训工作,各社区保障站全力组织配合农民参加培训。分管领导多次到社区保障站办公室指导工作,有条有理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制定2009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培训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严格管理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督促培训基地完善各种设施和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教学质量。规范培训机构公开承诺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三)狠抓宣传发动,提高参加培训比率。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一是通过会议宣传,分别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宣传开展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通过派发宣传单张进行宣传,广泛宣传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惠农政策和培训工种、就业前景等情况,鼓励农民和即将离校农村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影响力,有效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招工信息,以第三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定点培训机构为依托,设立信息服务网点,定期发布各种工种培训招生和企业相关招聘信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和有序转移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计划
虽然我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但失地农民在政府补贴生活费下有稳定收入,缺乏工作和再就业积极性,培训意识薄弱,出现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和推荐就业的人数占农村现有富余人数的比率不足80%,尚未达到上级下达的指标;三是培训质量还需继续提高,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农民转移就业竞争力略显不足;四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技能培训的现象,培训机构包括农民自己对农民工实操技能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富民强区的重大举措。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业,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是关键,它作为一项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下阶段,我们要在我分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有关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工作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各股室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配合力度;要加强各村委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参加培训率、合格率、就业率。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优惠政策深入民心。积极与广电部门联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好的作法、典型学员等。三是进一步加强管理。按照市局严抓、严管、严查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随时掌握各培训基地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进展,在培训工种设置、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转移率、规范台账等方面加强监管,定期派人到基地学校开展督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顺利完成市里下达我区的转移培训任务。
第五篇: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自检自查报告
河北社区居委会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自检自查报告
二0一一年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2011年,我社区根据市、区及办事处相关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政策,在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的基础上,切实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人员经费落实,确保了整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预期实效。现将我社区一年来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做如下报告:
1、社区继续发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精心组织和认真安排,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
2、我社区现有达到年龄段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300余人,以初次登记相比,增加了100多人,基本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年内,我社区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6人,其中:省内转移379人;省外转移7人。月人均增收1200余元,年共增加转移收入323.32万元;转移人员就业去向明,就业台账健全。
3、在转移的同时,为了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机会,社区还组织了各类就业培训,受训人数262人,其中:技能培训67人;另外,还组织了我社区22人参加了由街道两保所统一组织的针对 失业人员进行的劳动创业及转移培训,受训人数为22人.另外,结合我社区实情,组织我社区各社妇女60人参加了农村失地、失居贫困农民参加了手工刺绣培训,并取得了绿色证书。以上人员大部份实现就业,完成了全年转移培训工作。其转移情况真实,转移就业去向清楚,同时均建立了各类表册台账。为下一步的转移工作夯实了基础。
同时也放宽了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多渠道选择转移就业的空间,扩大就业规模,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社区经济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合理调整,推进社区集体经济和群众个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5、在劳动力转移输出此项工作上,我社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调查登记,为劳动力转移做宣传动员,组织转移输出培训,购买办公用品及耗材,本年投入经费4万余元。
河北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