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思维及其应用
课程考查论文
学院:能源学院 专业:石油工程 姓名:
学号:
《创新思维及其应用》公选课
2011年5月10日
创新教育的作用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要创新才能进步,人有创新精神才会发奋进取,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我们古老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要进行创新教育,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那么创新教育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一、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有影响。有些专家把人的主要智力分为七种:语言智力,即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逻辑或数学智力,即推理和计算能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又称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在智力(又称内省智力,即洞察力)。社会对人的七种主要智力都有需求,但在传统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前两种智力上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致使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强调的是人的综合智力的发展。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七大智力上都有所发展。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的是意志、情绪、兴趣、性格、动机、理想等对人的智力因素的成长有影响的因素。要想创新,首先要有理想,还要有兴趣,要有顶得住失败(甚至上百、上千次的连续失败)与挫折的坚强意志,有不屈不挠、坚毅不拔的顽强心理品质。创新教育的过程,正是磨炼大学生上述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改善,从而收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效果。
2.有利于大学生大脑的综合发展。
人的大脑主要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在正常情况下,两个半球是协同活动的。但在特定的活动中,总有一侧半球占优势,称为优势半球,由此形成了左、右脑的不同重点功能:左脑主要用于语言的发展、逻辑分析、抽象思维和数学运算,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外语、数学等,实际上是重点开发了左脑;右脑在音乐、韵律、节奏、情感、绘画、空间感、想象力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创造力、创新力、实践能力主要取决于右脑。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由于脑科学的落后和不普及,致使右脑的潜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通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右脑的开发,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使人脑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
3.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独特性的体现。创新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别人没有而我有,是与众不同。因此,创新是与个性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实际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其个性发展的过程。一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愈浓,创新思维能力愈强,该生的个性也就愈鲜明。
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1.有利于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
创新教育所倡导的全新人才观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第一,人才的非标准化。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前、中期的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百人一面、个个雷同的“标准件型”,不再是生产线上生产的“通用品”。因此,我们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第二,几乎人人都有创新潜力和创造能力。除了残疾人中的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创造、创新潜力(或称能力),而且会随着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活动使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浮出水面,得到发展,有的人甚至成长为创新型高级人才。第三,人才评价的个性化。评价人才的标准要“非标准化、非固定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
第四,人才成长时间与速度的非同步化。承认人的成长有快慢、成才有先后,允许一个班、一个年级的大学生们在一定的范围内有不同的成长速率。同时,要特别注意创造条件,甚至是打破陈规戒律,让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快成长。
2.有利于我们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以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优秀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于所考科目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的重复训练为主要方法,妨碍了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学习;以应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应试机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许多方面是相克的。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3.有利于校长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4.有利于学校教育条件及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
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会更受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各界的欢迎,因而学校更易得到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财和物方面的支持,使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使学校的发展更有后劲儿。
5.有利于学校改善与所在社区的关系。
6.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良好的风格、特点,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有利于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类的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是每10年增一倍,现在是每3~5年增一倍。如果把微软比成一个国家,用GDP来衡量,它在世界的排名竟然达到11位,拥有20%股份的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竟然超过新加坡!,比尔•盖茨有一句话:“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日本企业家说:“我们不担心资源的贫乏,只怕缺少智慧和创新力”。从全球范围来看,全世界的发明者,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日本人。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试验,便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试验。”卢瑟福不仅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早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恼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试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收获。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老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真正提上去。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在传授真经啊。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
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所以祖国的建设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适合未来社会乃至世界的激烈竞争。由此创新教育就必须发挥其作用,让我们的学校为祖国各项事业源源不断地、适时地输送具备上述创新三要素的合格人才,各项事业自然会健康发展。
第二篇:选修:、创新思维及其应用
创新与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骄傲,也是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靠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国的GDP攀上了世界第四的位置,国外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低价格、高消费的生活,但是,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物流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的环境下,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走工业生产的道路扩张经济总量,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完成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国家,才能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和持久竞争力。当前,正是中国产业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掌握先进技术就要创新。这就体现出创新与中国制造的密切联系,更体现了创新对中国制造发展的巨大影响。
一、创新与创新思维
到底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企业家、政府官员,同学,几乎都念念有词地创新,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我们有的东西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改善了我们生活质量,有的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有的是因为它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有的是对我们经济,对社会、对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所以我们叫它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把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包装旧的东西叫创新。把旧的东西赋予新的切入点叫创新,总量不变改变结构叫创新,结构不变改变总量也叫创新。
说到创新就要说到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制造现状
1、生产率低。
中国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所消耗的人工成本。而事实上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 %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
2、缺乏竞争力
中国制造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 ,60 %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 % ,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 %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3、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着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4、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2 种主要工业品中87 %供过于求,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
5、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我国制造业投人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
6、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我国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同时,我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 年中国500 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 名中有57 家制造企业,33 家属于后50 位,24 家打进前50 名,仅3 家挤进了前10 名的行列,其中2 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从前10 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发展较快,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 强的榜单上也仅在第81 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2.1%;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147 %。
总的来说,现今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独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也把“世界工厂”的“桂冠”戴在了中国头上。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促成了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但长期以来也给世界造成了“低价格、低品位”的印象,“中国制造”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消费者心目中“低级产品”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忽略,导致中国产业徘徊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并相伴而生了污染、能耗加剧和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国经济总体落后局面的改变。
三、将创新与中国制造相结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江主席江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江总书记还讲了,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所以要改善“中国制造”的地位,度过危机,就要加强创新与产业的结合度,不断创新,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
首先,应加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在实现占GDP1.5%目标的基础上,保证科技投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增强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能力,构建经济成长的持久动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先进、更优质、更能满足各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把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同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培育民族品牌,扩大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给予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应带头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产产品,带动全体国民支持民族品牌,举全民族之力打造世界品牌,让更多的“海尔”、“海立”、“联想”等民族品牌闪亮于世界舞台。最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要率先架设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桥梁,直接面向工程实际、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并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管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工程教育能够尽快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需求。
总的来说,必须加强产业升级规划,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增强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创立属于本民族的世界品牌,抢占世界产业链的高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就是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摆脱模仿照搬的老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走出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让“中国制造”不再只是制造,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的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第三篇:创新思维
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具体体现。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地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间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其实质就是各国之间创造力的竞争。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笔者就如何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加以探讨。
一、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许多重要特质。关于思维的涵义,当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突破固有的逻辑通道,以新异、独创的方式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提供了新颖、独特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其特点是新颖性和价值性,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程度高,身心发育已基本成熟,其创造性思维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多向和求异性。2.突发和跨越性。3.整体和综合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思4.广阔和灵活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强调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刻也离不开人才,不论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国际(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其核心在于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抢占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经济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类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正发生迅速变化。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和迅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络已逐步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触及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人类生存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选择和创新,不断在超越、创新中生存和发展。这也就要求培养人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严峻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显示出无数的魔力,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1·强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晶。知识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向导和指南,而且其本身又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和创新价值。知识是人们能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知识水平与创新水平是一致的,真正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知识。2·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意味着一个人信任和尊重自己,缺乏自信心意味着对自己的轻视、自卑,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成功。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
4·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不善于举一反三地联想,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想象力和个人的知识水平紧密相联。大学生应当在学习中,不断地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培养高度的想象力, 5·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人的一生有无建树,不只决定有无创造性思 维,更决定于一个人有没有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创造的一分成功,是用九分失败换来的。具体措施
1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选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的科目,可以营造文理工交叉的学术氛围。而理工科的学生,由于平时的教育过于重视严谨的作风,缺少活泼的气质,很容易因为专业面狭隘、缺少人文精神养的熏陶,眼界不高,以致难以胜任适应面广的创新工作。但是许多学科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憾,比如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
二、改善环境,营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大舞台
(1)办好图书馆,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纵观科学史在各个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多数是由本专业以外的人取得的。一个人的知识越广博,潜在的创造力就越丰富。高校除教师给学生授好课外,还应重视第二课堂———图书馆的建设。一切从方便学生着想,创造一切条件,如开架借阅、增加阅览座位、延长开馆时间、开展导读讲座等。来增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并鼓励大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摆脱知识专业化,对个人知识结构的束缚,在不同的领域里寻找专业发展的突破点。
(2).变同步的班级授课制为灵活的学分制
统一的学习内容、一致的学习步调、同样的学习要求容易扼杀多样性和个性,也会扼杀创造性。而灵活的学分制能够克服这些缺点,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是以所谓标准答案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不利于鼓励学生提出多样性的答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对大学的考试来说,有必要对专业课的考试分成两部分———知识型或理论型的闭卷和智力型或实践型的开卷。同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四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
密工作
金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保密委员会主任 方银天
金昌日报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颁布实施已经16年了。《保密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保密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依法治密的新阶段。
16年来,我国保密工作在严峻的形势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保密法》的颁布实施增强了广大公民的保密防范意识,与《保密法》相配套的保密法规体系迈步建立,保密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不断完善,保密工作的执法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保密防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保密工作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日益普及,特别是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涉密范围越来越广,保密与窃密的斗争无所不在。与过去相比,泄密渠道明显增多,泄密机率明显增高,受控难度明显增大。这些都给保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大增加了保密工作的艰巨性和
复杂性。同时还应看到,目前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和群众中,保密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无密可保”、“有密难保”、“保密无用”的和平麻痹思想仍有市场,保密管理松弛、保密措施不力、保密纪律不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机关内部仍存在许多泄密隐患。新的形势、新的变化,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保密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依法做好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一步贯彻实施好《保密法》,积极推进保密法制建设,不断加大保密执法力度,依法保密,科学管密,综合治密,努力把
我市的保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保密法》是我们做好保密工作的根本保证,保密工作必须由人治转到法治,走依法治密的道路。全市各级保密工作部门都要忠实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努力实现保密管理的法制化。
贯彻执行《保密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保密工作的认识。保密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新时期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保密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度,把保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保
密工作责任制,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
实。
贯彻执行《保密法》,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密工作历来与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相连,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过去,我们是在封闭状态下谈保密,以“保”为前提,保密范围大而全;现在,我们是在公开的背景下谈保密,以“放”为前提,要求该放的全部放开,该保的要重点保好。保密工作不再单纯为保密而保密,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这就要求保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找出新的对策,拿出新的举措,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既要继承和发扬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研究新情况,用新的视角和思维分析新的形势,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大保密”观念。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条件下的保密管理方式,深入研究保密工作中涉及的不同部位、不同环节、不同人员等实际情况,把握保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保密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保密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保密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国
家秘密的绝对安全。
贯彻执行《保密法》,必须认真抓好落实。一要以《保密法》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做好保密宣传教育工作。要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保密法》及配套法规和规章,使《保密法》更加深入人心。要利用党校、干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开展保密教育和培训,继续深化对领导干部、重点涉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保密教育和培训。二要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搞好保密法制建设。保密工作部门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严格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地方性保密法规、规章,健全各项保密工作制度。要积极做好保密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失泄密隐患,堵塞漏洞。三要贯彻“积极防范、突出重点”的方针,抓好保密管理工作。突出抓好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和国家秘密载体的保密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中的保密管理,不断发展保密技术工作,提高保密技术检查和防范能力。四要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保密工作担负着“保安全、保发展”的重任,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把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切实把保密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保密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规定设置保密机构,配备保密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保密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认真严谨、业务优良”的保密干部队伍。同时,要努力实现国家秘密事项的动态管理。要从国家秘密文件资料的印刷、传递到保管、销毁,从国家秘密事项的传达学习到贯彻执行,切实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措施,全方位地对国家秘密实行严密保护,防止国家秘密超出控制知悉范围或被泄露。
在纪念《保密法》颁布16年之际,我们要从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坚持“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保密与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充分体现保密工作的目的性,牢固树立保密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以良好的保密服务,保障我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创新思维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
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摘要:21世纪,在这个知识爆棚的时代,墨守成规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公共关系,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有利于公共关系的维护。为了适应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出于公共关系自身的发展,创新和突破是公共关系当今需要研究的课题。不断创新是公共关系的灵魂。
关键词:公共关系;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操作模式只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江泽民同志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说:“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在这段话中,江泽民同志连着说了六个创新,这无疑为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社会分工,毫无疑问,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共关系也应与时俱进,将创新思维与公共关系尽可能地完美结合起来。
一、公共关系与创新思维 所谓的公共关系,简称公关,即一个组织为了生存发展,运用合理的原则和方法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协调和改善组织的内外部关系,以取得理解、支持和合作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而创新思维是指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提出新颖而有效的方案的思维过程。具有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创造性思维的最大本质特征就是要有创造性。一般认为凡属创造性成果,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新颖性、先进性、价值性、时间性。在公共关系中,创新又包含什么含义呢?公共关系学中的创新既包括创造学中的创新(主要指方法),也包括经济学中的创新(主要指运作领域)。还应包括管理、传播等一切相关领域中的创新。而且这些创新又必须能为主体与公众都带来好处,这样,才不失为公共关系的创新。
公共关系要如何做到创新,总结下包括3个方面:
1、观念创新;
2、内容创新;
3、方法创新。
2、观念创新。公共关系如何体现观念上的创新,这是一个较大的课题。人们常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观念现代化”,又说“改革,改革,首先是观念改革”。这确实很有道理,也符合客观实际。事实上,公共关系能在中国兴起、发展,本身就是人们观念创新的产物。集中到一点讲,那就是公共关系的开展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分析新情况、研究新形式、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观念才能不断创新,并进而推动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2、内容创新。公共关系工作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公众,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情况又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毫无疑问,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是公共关系如何展开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工作内容上推陈出新,新招迭出,关键在于要适合时代的变化要研究公众不断变化的各种消费或服务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的公共关系部门理应不断设计出新的项目或服务内容。
3、方法创新。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因此,为了提高公共关系的工作效率,其工作方法必须不断创新。公共关系工作方法的创新,主要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那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品。这一认识与古人所说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道理上是一致的。
二、公共关系创新的原因
1、中国入世。自从中国进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经济类产物进入中国市场,包括外国的公关、广告宣传、营销战略。相较于他们,中国要扩大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公共关系的创新必不可少。
2、新型公众的要求。新型公众是新时代的产物。他们告别了艰苦奋斗的,谋求温饱的生存时代,他们不满于可以多样选择的小康生活,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们的欲望,这欲望象脱缰的野马,让人喜来让人忧,使人看到潜在的巨大市场,也感到了“欲海无边”的压力。“体验经济”、“感受经济”浮出海面,新型的公众不仅买物质产品,而且买精神产品,追求服务,追求体验,追求满意、追求刺激,追求个性,张扬个性,稍不满意即可能诉诸法律,引起诉讼。公关策划创新势在必行。
三、创新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
说了很多创新与公关之间的关系和原因,那该如何将创新应用到公关中,很多人都打不开思路,想不到,要么就是思路太开,有点异想天开,实施的成本太高,不可行。在这里,我会提出几个实际案例。一个就是前两年轰动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个时候奥巴马刚上任为美国新一届总统,从奥巴马强力救市谈下公关和创新。这次的金融危机在公关中可以称为:危机公关,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危机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公共关系的一个概念,是公关实务的一种。主要指组织遇到产品、服务、信任和形象危机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来争取公众的理解,进而挽回损失的一项工作。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在大选结果揭晓之时起,就要直接面对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低谷,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危机公关难题。这正如知名危机公关专家游昌乔先生对奥巴马上任的形象评价:“奥巴马当选是美国人伟大的危机公关”。“救市”是摆在这位新总
统面前的首要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在其总额达819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获得了众议院的支持后,为了推动参议院尽快通过这一“救市方案”,奥巴马正在马不停蹄地展开公关活动。近日,他将亲自会见多位国会领袖,向参议院阐明实施新刺激方案的紧迫性,以期说服更多参议员在审议中投票赞成该方案。
上任伊时就面临金融危机大难题,因此在奥巴马总统的救市方案中不乏很多实用性强的创新元素。例如,“共和、民主两党携手救市”、“问题资产纾困(TARP项目)”、“银行高管限薪令”等。由此我们足以看出,创新是破解危机公关难题的秘密武器之一。
通过奥巴马总统的危时受命与全力救市,我们看到了美国政府的信心与底气。当然,我们也充分体会到了创新对于改变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形势的重要性。
另一个就拿去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其实当时问题奶粉只是其婴幼儿奶粉,而不是全部奶粉。三鹿在处理奶粉误上黑名单事件中就表现的很出色,由最初的少数媒体进行负面报道到最后的上千家媒体进行正面报道,可见三鹿的舆论掌控能力非同一般,这也是其度过危机的重要原因。这归纳为就是善待媒体主导舆论法。企业在危机中,如果能开展有效的媒体公关对于处理危机则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危机如火,媒体如油,如果媒体公关不到位,导致舆论失控,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火上浇油,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平时要和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忌以“有事找上门,无事撂一边”的态度对待媒体。
对舆论的有效掌握,就如同给危机踩了“刹车”,为化危为机打下基础,也是创新思维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要化被动为主动,至少不用疲于应付媒体的攻击,在这种情境中,危机可以妥善处理,创新也就有利多了。
最后要提一下的就是08年的奥运公关。奥运公关对于众多的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个比较新的课题,很多企业对其理解或失主偏颇,或未能真正深谙其道。有的企业甚至把奥运公关误解为就是单纯的赞助,一锤子买卖。事实上,奥运公关远不止是把五环印上企业广告。奥运公关需要的是创新的公关理念和介入手段,而这也是国内公关业最大的机会所在。
奥运会绝不仅仅只是十几天的比赛,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赞助企业在让更多人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就在身边的同时,还要把企业文化带给这些未来的消费者,这就是奥运公关的实质所在。奥运公关的创新也不必仅仅局限在针对奥运文化上,很多企业就跳过奥运本身,很好地利用了奥运运动员,用他们体现出了奥运精神,同时采用拦截式传播策略,对奥运公关进行了新的尝试。
公共关系与创新思维不仅仅体现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么内容,这一课题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要真正做好公关,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吸取好的经验,善于把握机会,一切都是契机!
参考文献:
(一)潘国锦.企业危机公关理论与方法初探.南方经济.2005.第7期
(二)贺善侃主编.《创新思维概论》.第一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三)个别案例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