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

时间:2019-05-12 21:2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

第一篇: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

附件1

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

简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即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成果斐然。短短的二十几年来,深圳从当初海边的渔村发展到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全国前茅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创造了人类经济史和世界城市发展史的一个伟大奇迹。这里面,得益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深圳市历届领导的改革创新意识。

2005年5月19日,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响亮口号。2006年初,深圳为城市全新定位,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

为总结深圳“自主创新”的发展经验,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由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脑库)、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学院、深圳大学城、深圳市教育学会、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深圳市中小企业文化协会、深圳市国际信息技术交流中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网络科技时代杂志社、深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振华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全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及部分驻深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应运而生。

一、指导思想

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以下简称: 促进会)。英文名称:Committee of Cities Innovation Promotion(ShenZhen)China(简称:CCIP)。

促进会以提高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为己任,对创新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经济、创新城市科技、创新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建设国际化城市等相关领域创新发展的课题进行探索。邀请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和产学研究机构与深圳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为政府建言献策。以促进自主创新与城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科技力量为依托,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深圳自主创新体系基础上,进行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等课题研究,为政界、科技界、经济界、文化教育界和商界各方领袖提供一个跨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为推动深圳创新发展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

(二)围绕“自主创新”主题,以创新的思维做好服务于政府工作。协助政府、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及全球知名品牌项目的推广, 促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技术转让的良性循环。

(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与引进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人才等课题研究的设想及计划。增强外国与深圳文化、经济交流,融洽经贸国际关系,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

(四)发挥社会团体的优势,在宣传创新上做好文章:宣传深圳“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先进经验,提升深圳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五)围绕“自主创新”发展,建立社会服务创新体系,做好服务会员的工作。独立或合作开展会议展览、为企业提供专家咨询、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经济评估、电子商务、考察活动;推介、评选自主创新单位和领军人物,表彰对我国创新发展有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和杰出人士。充分发挥促进会及会员单位的专业优势,搭建创新与经济交流平台,架起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三、领导团队

会长:应启瑞深圳大学原副校长

执行会长:李维福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社社长

副 会 长:章必功深圳大学校长

黄扬略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张思民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柏生深圳市教育学会会长

陈新亮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忠深圳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秘书长

任晓姮香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教育

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

四、职能介绍

秘书处是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受理事会领导。在促进会会员大会、常务理事会闭会期间,秘书处代表常务理事会行使职权:

(一)办公室

办公室是促进会的综合管理部门,落实各项管理规定,为促进会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后勤保障;制订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组织调研,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工作;负责每年的会员大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的策划及实施。

(二)会员服务部

会员服务部是发展和服务会员的部门。主要服务项目有:为会员企业提供政府有关优惠政策、办事程序的咨询服务;利用各种渠道为会员企业提供融资上市服务;每年多次举办大型会员活动,为会员企业提供交流机会;为入会企业颁发会员证书和牌匾,并指导会员企业参与深圳市的各类评选及本会“创新企业”的评选活动。

(三)培训部

联合国家有关部门、中外高等学府举办各类理论学术交流和创新管理、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等面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系列培训课程,为企业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

(四)对外合作部

对外合作部的主要职能是邀请会员企业参加各类高层会议、推介会、论坛、商业交易会;协调社会各界的关系,扩大会员企业客户资源和商业机会,联系国内外创新城市,为开展经济贸易以及投融资交流活动提供服务。

(五)深圳市创新研究院

深圳市创新研究院在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组织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著名企业家和管理咨询专家进行创新发展理论研究。以各种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小企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信息、诊断、经营、决策、管理等咨询服务。定期举办各类理论学术交流活动,为企业培养高级人才。

五、特色服务

(一)定期召开新会员座谈会,加强新老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举办“企业家沙龙”,邀请相关部门领导举办多方面的主题沙龙和相关联谊活动。

(二)邀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与企业CEO、国内外创新型城市CEO和企业CEO进行联谊活动;

(三)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和知名大学举办:创新管理、科技创新、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资本运作等长短期高级进修班及高层职业培训。

(四)组织专家委员会提供管理机制变革、品牌战略、经营战略、人才培养、产品组合策略、绩效管理及法律、财务、税务、商务等个性化、专业化的咨询、认证服务和解决方案。

(五)关注企业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的信息技术发明创新奖项,实现资金、技术转让的良性循环。

(六)关注企业家的身体健康,邀请国内外医学专家为企业家进行体检,举办健康顾问咨询讲座。

(七)组织多种形式的艺术和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国际与创新型城市之间的艺术及体育方面的竞赛与联谊活动。

(八)创新网(WWW.ceoa.biz)

创新网本着“为全面创新服务”的理念,为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和企业提供服务和宣传。

第二篇:创建创新型城市

人才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未来不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即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更为紧迫。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针对城东区人才工作的特点、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工作措施,形成系统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实施人才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握好人才工作的方向,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创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机制,让一切有用之才真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着力优化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战略意识、人才资源资本意识和人才资源价值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充分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优化人才资本结构,增强人才资本数量,提高人才资本质量,增强人才资本对其他资本的粘合的强度和效用。优化人才管理环境,对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管理,要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坚持重德尚才、以绩量人;打破职称待遇终身制,实行以能定职,按绩取酬;倡导机会均等,优胜劣汰,实行能者上,庸者下。

四、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根据东区特点,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桥梁,提供平台,建造舞台,重视人才间加强沟通,鼓励合作,增进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宽容失败、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营造人才之间民主、自由、开放、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浓厚气氛和良好氛围。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坚持学习不够。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不多,学习内容不宽,学习热情不高,调查研究不深。二是思想不够解放。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套路出牌,习惯于唱“四季歌”,不能推陈出新,不会标新立异,不敢异想天开。三是工作效率不够高。抓工作的力度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会上强调,会后忘掉;平时忽视,出了问题才重视。四是纪律不够严。表现在政治纪律上,不能正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落实到工作上;工作上纪律松散,混日子、求安稳、图清闲;有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能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不注意影响,随意性大。五精神状态不足。有些领导干部缺乏一种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居弱图强、迎难而上的精气神,甘愿随大流,“稳当”压倒一切。六是能力不适应。所担任的职务与应履行地职责不相适应,遇到问题思路窄、办法少。

二、提高干部素质应突出五个方面

干部素质高低从小处讲关系到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生活交友等,从大处讲关系到党风正不正、党群关系好不好、经济发展快不快、班子团结不团结等方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起码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

1、政治素质要强。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方面。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醒全党:“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江泽民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胡锦涛同志指出“政治成熟是一个领导干部成熟的表现。”政治上合格,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干部素质的诸要素中,政治素质是主要的方面,它为其他方面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的方法,并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运行和发展。那么怎样做才是政治素质高呢?一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正确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头脑、辨别是非、旗帜鲜明、坚定不移。二要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对于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安排部署,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不能搞言行不

一、阳奉阴违。三要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曾庆红同志曾说过,“考察干部主要看他在重大问题、关键时刻的表现”。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遇有紧急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而不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2、事业心要强。要把一个单位的工作做好,取决于领导干部各方面素质,但首先取决于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领导干部,其他方面素质再高,也很难胜任工作。一个干部要出政绩,干

好工作,一靠激情,二靠能力,三靠责任。没有激情不想干,没有能力不会干,没有责任干不好,三者缺一不可。

3、领导能力要强。领导能力是一个干部决策能力、团结干事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知人善任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决策能力。实行科学决策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为将之道,在于良谋。领导者的决策过程就是听多数人的意见,与少数人商量,最后一个人说了算。做到科学决策,一要群策群力,二要立足实际,三要坚决果断。

4、工作作风要好。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其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知识素养、行为方式和风格特点,是其世界观的反映和工作宗旨和体现。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和事业的成败。所以,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使自己具备一个好的作风素质。一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作风,二是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作风,三是艰苦奋斗、务实实干的作风,四是高效率、快节奏的作风。

5、人品要好。西方文化本质是科技文化,中国的文化本质是道德文化文化,所以人们对道德问题非常关注,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更为关注。人品就是人的品格、道德水平。人品是基础,只有具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官品。选拔干部要求德才兼备,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有才有德干成事。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好的人品,要努力做到四点:一要形象良好,二要为人厚道,三要办事公道,四要诚实可靠。

三、提高干部素质的几点建议

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既需要各级党组织常抓不懈,又离不开干部个人自我提高。

一靠齐抓共管。提高干部素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一方面,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提高干部素质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干部素质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好中长期规划和目标;另一方面,组织、党校、宣传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凝聚起抓干部素质提升的强大合力。

二靠强化培训。近年来,各级尽管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培训干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育培训的方式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局限于以会代训、集中办班等传统模式,缺乏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干部成长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培训的效果不够理想。在干部培训工作中,要树立“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干部抓紧培训”的工作理念,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和知识更新、业务培训并举,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基本技能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和思维观念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做到课堂式、菜单式、现场式、直观式、互动式、外出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

三靠勤奋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干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补课、自我充电的过程。如果不注重学习,忙碌于迎来送往,沉醉于觥筹交错,就会理论不太通、形势不太清、政策不太明、科技不太懂,工作起来不知道轻重,指挥起来

不得要领。一要亲自学。现在有些干部不爱动脑子,讲话、作报告习惯于找人代劳,吃别人嚼过的馍,“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一定要亲力亲为,不怕吃苦、不能偷懒,更不能让人代替。二要系统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读一些经典的原著。三要全面学。既要学政治、学理论,又要学业务、学管理,还要学历史、学科技。四要从实践中学。肯于办事、勤于学习的人,进步就快;而那些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不会应用于实践的人,进步就慢。五要不断地学。要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坚持不断,常抓不懈。

四靠多干实事。就每个干部来说,有个办事的能力问题,而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单靠屋里憋不行,单靠书本也不行,只有靠坚持不懈地多干事、干实事,躬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干事的过程中提高起来。相反,那些该干的事干不了,该处理的矛盾不去处理,该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该攻下的难题攻不下来,决心表现在嘴上,行动反映在会上,措施落实在纸上,那就是水平低、能力不足的表现。不躲事,多干事,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是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内在动力;会干事,干成事,是一种修养、一种追求,是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的最终目的。只有多干实事,才能收集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才能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从一般性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逐步达到会干事的境界。

第三篇:市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规划

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国家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根据《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沈委发〔2011〕1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和基础条件

(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头作用显著的城市,具有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等特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沈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来说,经济结构不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矛盾仍然突出。我市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加快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在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当前,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迫切要求我们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措施,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当好排头兵。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沈阳经济区改革与发展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机遇,也是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创新辐射源,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资源集成和综合配套能力,在区域范围内促进创新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发展方式的创新,为东北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发挥领军示范作用和提供成功范例。

(二)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

——经济发展优势。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92亿元,经济总量由副省级城市第10位提升到第8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5816元(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08∶447,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超过了40%,迈过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起始临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

——创新资源优势。2011年,全市拥有科技人力资源近50万人,两院院士28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0所(其中本科高等院校19所),拥有市级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6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26家,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1家,其中国家级13个,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11年专利申请77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20件;专利授权36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02件。XX年以来,全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9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567项,取得了r0110重型燃气轮机、正电子扫描成像系统等60多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变压器、鼓风机等国家级行业研究所及技术检测中心设在沈阳。初步建立起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制。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政府考核制度,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管理决策程序,健全听证公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文化事业、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

(三)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环保制约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账户,对重点行业开展生态调整,对新兴行业和新建园区实施生态定位,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改造。完善资源节约长效机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循环型生产模式,加强低碳经济研究,促进节能减排,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转移,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创新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学习型城市,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发展融为一体、相互适应的学习型城市。提高优质教育供给水平,从早期教育抓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丰富面向社会的教育方式,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建立基本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运行模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以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赛事为契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按照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艺术中心、艺术大厦、全运场馆、博物馆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构建村、镇(乡)、县(区)三级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工程;加强社区、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充分利用村村通宽带的资源,加强网络开发利用,普及文化、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整合村级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村级文化活动平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文化项目建设,培育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增长点。

——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改善城乡民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保险制度,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推进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五)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进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全力打造绿色经济、静脉产业、环境宜居、绿色政府、公众参与、低碳城市等6大示范城。积极推进大浑南样板新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和谐、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城市,为推动沈阳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四、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加快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推广高新技术应用,有效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成为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东北三省先行城市。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于东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商贸、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实现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大都市和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主体,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依托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完善金融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股权投资、金融外包服务等新型金融产业,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开展区域间金融合作,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把我市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及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超大体量的高端商务设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入驻我市;依托沈阳的区位优势和沈阳经济区的产业基础优势,放大“制博会”、“世园会”、“冰雪节”等展会的品牌效应;着力构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广告业为支撑,其他商务服务为补充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完善都市商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社区商服中心三级商贸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增强对区域的服务辐射能力。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关东文化、工业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文化旅游设施等优势,优化相关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重组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构建沈阳经济区大文化旅游圈,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工业旅游等,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三)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发展基础。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动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功能向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拓展。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区、农业经济区,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培育、引进有牵动力的大型农事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育种、农业信息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农产品出口。深化农业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农村改革。

(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沈阳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沈阳机床、沈鼓、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建设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基地、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ic装备产业基地、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重大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煤矿采掘及洗选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特(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级乙烯装置成套设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设备、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机组关键设备等。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速加工中心、大型镗铣加工中心等。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重点发展pecvd设备、罗茨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凸点封装涂胶显影及单片湿法刻蚀设备、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和成套设备、汽车电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高速客车接触线和承力索、信号系统等高速铁路装备,通风环控系统、afc自动售检票系统、bas设备监控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发展agv物流自动装卸设备、智能化物流仓储设备、配送及交通系统等。

——信息产业。依托东软集团、沈阳先锋、沈阳昂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水平,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推进三网融合。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通信、数字视听、物联网技术及设备、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建设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承接国际外包等。通信,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产品,建立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数字视听,重点发展大屏幕数字高清平板电视、激光电视、网络智能多媒体终端等。物联网技术及设备,重点发展物联网所需关联器件与设备,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设备,超级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等。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原创动漫及其衍生品生产和推广,游戏研发设计,动漫加工代工,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艺术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品创意创作等。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沈阳三生制药、辽宁诺康制药、东软数字医疗、辽宁成大、东北制药集团、沈阳药科大学等骨干企业和高校,促进医疗设备和新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现代中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重点建设浑南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棋盘山眼科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生物医学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学设备、生物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等,重点发展多层ct扫描设备、mri、pe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参数心电监控仪、高强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新型医用内窥镜、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新型骨关节、血管支架等产品;现代中药,重点发展用于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的中成药,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等。化学新药,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结核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控释、靶向等各类新型制剂等。生物新药,重点发展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单基因遗传病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眼科生物药品、诊断试剂、新型酶制剂、核酸类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及生产流程外包服务,引进著名医药外包企业,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

——航空产业。以沈阳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托沈飞、黎明、601所、606所、626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支线飞机及部件、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浑南航空产业基地和北部通用飞机产业园。支线飞机及部件,重点发展波音和空客飞机大部件转包、冲8-q400总装及大部件转包、c系列飞机转包、直升机及航空结构件、arj21国产支线飞机配套部件、c919国产飞机配套部件。航空发动机,重点发展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cf34-10a发动机总装和维修、大机匣及短轴等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r0110系列重型燃气轮机等航空发动机技术衍生产品。通用飞机,重点发展塞斯纳l—162轻型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sac—10商务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南航a320系列飞机维修基地、中一太客商务航空有限公司商务航空总部基地、通用飞机飞行员培训基地。

——新材料产业。依托东大冶金、中科三耐、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建设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和现代陶瓷产业园。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机械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材料、多金属复合材料,高技术新型金属结构材料、功能性特种合金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橡胶、合成纤维等精细化工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剂等生物化工材料,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有机硅、有机氟等化工新材料,高性能、新型催化剂及助剂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建筑业、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现代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高效环保添加剂、高性能陶瓷制品以及产品性能改良剂等。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电缆芯、碳纤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等。

——新能源产业。依托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沈阳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开展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推进康平、法库等风电场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15mw—3mw单机大容量风电机组等风电装备,核电用泵、阀等核电装备,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沈阳隆达环保、沈阳禹华环保等骨干企业,把加强环境保护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处理余热发电、秸秆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余热供热、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重点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燃煤催化燃烧节能、工业废水沼气发电、变频器调速节能、干熄焦、热泵节能等技术和装备等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成套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置成套设备、环境监测和环保监控仪器设备等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建设沈阳市静脉产业示范基地。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全国文化名城,使沈阳成为文化创新的活力之都、魅力之都。成为优秀文化人才辈出、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先进和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高地。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核心带动作用,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潜能,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整合沈阳经济区中部城市演艺、传媒、影视、出版发行等资源,不断扩大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区的影响。

——建设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建设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基地,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棋盘山国际创意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沈阳杂技集团、沈阳出版发行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著名品牌,提升壮大传媒出版、演艺娱乐、艺术培训业,重点扶持创意设计、数字动漫、数字游戏、影视制作等行业,做大作强创意产业、传播产业和文化服务产业等文化产业集群。

五、注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发展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股份制科技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新体制、新模式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合作项目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科技开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应用主体。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引导驻沈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确定研究课题,就地转化科技成果。鼓励我市企业购买、引进国内外发明专利。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围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对全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定期评价、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促进创新人才集聚。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方式,积极实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凤来雁归工程”等各类人才引进工程,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围绕沈阳重点发展领域,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各类创新人才聚集沈阳的良好局面。对引进创新型、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予以资助。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和急需人才在购房、交通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快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资源集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与我市优势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沈阳培养优秀创新人才。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和科技示范户培训工程。

——构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门类人才市场建设,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人才市场体系。构建人才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我市配置人才的重要渠道。

——优化人才创业环境。鼓励各类创新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创业。推动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完善落实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型人才特别是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支持高层次人才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激励人才创新。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在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大力宣传我市杰出创新人物和优秀创新企业。

(三)提升科技成果研发转化能力。

——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界互动合作,携手促进全市的自主创新。建设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布局建设若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深化产学研合作,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等新兴产业领域,新建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提升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推动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依托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现有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公共技术平台,向社会和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鼓励大型设备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构建创业孵化平台。以规模化孵化器为重点,以专业孵化器为补充,大力支持以沈阳高新区为龙头的综合型孵化器和专业型孵化器建设,鼓励在沈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吸引国内外名校来沈投资兴建创业园和孵化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坚持孵化器与标准厂房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孵化器建设的新模式。

——构建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科技经纪人队伍,推动中介机构向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发展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非上市中小股份制科技企业产权流通。

——构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密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沈阳转移,探索国际合作新形式,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鼓励跨国公司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在沈建立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探索在国外建立科技合作窗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积极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支持产学研单位及社团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展览、学术会议等活动,畅通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渠道。

六、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一)弘扬城市创新文化。

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育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倡“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通过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方式,做好创新型城市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起激励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强创新文化精品创作,开展各类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城市景观和网络宣传等,展示城市创新文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强化企业家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地位,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使沈阳真正成为创业者的乐园。

(二)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

——引导创新多元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对创新创业的多元投入,引导各类银行对高新技术项目、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天使基金,为国家及省支持项目按规定进行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保险试点等,探索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融资渠道。

——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通过参股、提供配套投资和奖励等方式,吸引境内外资金来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境内投资机构来沈阳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发挥科技投资公司、创投公司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开展信用沈阳建设,推动形成市、区两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提供担保,健全财政资金对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补助机制。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设立股份公司,推动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储备拟上市优质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对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

(三)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提高创新型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政府决策等方面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公共财政向公共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并形成互动,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立科学、严格、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实施多元联动的综合开发模式,科学确定开发建设时序,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合理规划社区规模,增大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

认真实施《沈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加大专利科技经费投入。认真落实《沈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扶持各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重点支持原创性发明和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鼓励企业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

——完善名牌(商标)培育机制。在全市广泛开展创建名牌产品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培植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产品,在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开发获得国家级名牌称号或拥有驰名商标的自主创新产品予以重点支持。同时每年扶持一批有望入围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的企业,走品牌兴企、品牌兴市之路。

——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企业技术标准被批准为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给予奖励支持。整合检测资源,构筑沈阳经济区检测协作平台。

(五)加强社会服务创新。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内容多样化,实现公共资源均衡化发展和优化布局。促进社会事业供应主体多元化,满足社会群体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事业共同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创新发展后顾之忧。按照“绿色、生态、环保”标准,打造精品小区,建设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生态住宅,建设接近自然、低能耗、无污染、环境宜人的生态社区。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建设国际化商务中心区和高标准住宅区,满足创新人才工作生活需要。

(六)提高公众创新素质。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普载体建设,建立科普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广泛发动传媒界、教育界、科学界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把科普教育、科普宣传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推进社区和农村科普工作。通过全民读书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广泛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基础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切实贯彻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全民学习计划,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七、全力实施区域创新合作

(一)构建沈阳经济区创新合作体系。

——加强沈阳经济区区域创新合作。发挥中心城市服务、辐射带动作用,以城际连接带建设为纽带,促进区域内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互补,与经济区其他城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建立区域创新协调机制。整合沈阳经济区内现有科技资源,编制区域发展的科技规划,制定区域性创新的政策法规,协调区域内科技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组织实施区域内科技体制运行的监督评估等。围绕区域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促进创新资源在经济区内实现优化配置。

——建立区域科技研发共享平台。整合经济区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资源,建立研发共享平台,围绕经济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性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以产业技术升级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市现有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性文献信息网络、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络、科教信息网以及包括专家库在内的各种数据库信息网络,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共享平台。依托沈阳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以及经济区内各市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立沈阳经济区共享技术交易网络,共享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共享科技投融资渠道,联办展览及展示活动,共同开展计划项目招标以及共享科技成果拍卖业务等。

(二)推进铁西新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创新能力建设。

——以产业为纽带,推进铁西新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等三个重点产业聚集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引领、示范和先导作用,为沈阳经济区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铁西新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将机械装备制造业建成规模大、产业密集度高、产业体系完整、大型企业聚集和产品技术水平领先、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环境友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改造示范效应。

——浑南新区重点发展软件、动漫、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动漫、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专项试验,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产业基地集聚,使之成为带动沈阳自主创新的“火车头”和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其在沈阳经济区内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沈北新区重点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光电信息、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产业,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示范区作用,支撑沈阳市“五大发展空间”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沈阳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的新引擎,将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高品质、国际化的“生态新区”。

(三)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空间承载力,形成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空间优势。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开发格局,积极推进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模式,做优发展空间,以空间整合促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产业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资源优化整合,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的产业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开拓虚拟空间,优化虚拟空间管理,培育虚拟空间产业。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沈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市委宣传部、市委教科工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市环保局、市农经委、市中小企业局、市服务业委、市外经贸局、市文广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办、市国资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全面推进、统筹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和科技局,负责全市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检查和落实。

(二)完善创新投入体系。

把科技教育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按照法定增长要求,保证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优化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整合科技发展扶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促进创新与金融结合,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和发放债券等手段支持企业创新。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风险投资等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三)营造政策法制环境。

创新公共政策理念,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充实政策内容,改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政策,结合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实际,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建立创新政策落实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加强创新法制环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创新人才合法权益,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推动自主创新工作进入法治化的轨道。

(四)强化考核指导。

将各地区、各部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地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督促检查。通报情况,推广经验,确保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有序全面推进。开展指标评价工作,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指导创建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主题词:综合经济城市规划通知抄送: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厅,沈阳警备区,市法院、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第四篇:创新型经济提升城市价值

从2011年底开始,“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就成为了浙江省政府的重点工程,一系列招商引资工作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就目前来看,我们发现,浙商回归项目大多集中在旅游休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这也传达给广大企业家一个新的信号:创新型经济是未来提升城市价值的发力点,而这对于企业家来说,也是再创业的绝好契机。

看到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企业出口一支圆珠笔价格是1元以下,美国市场可卖到1美元以上,而中国企业的收入不足1元,支出进口笔珠、笔芯、墨水、相应技术装备及工人工资,最终利润只有0.02-0.05元。美国市场上从1元人民币到1美元的增值,主要源于产品设计、采购、物流和商业服务,其利润增值大多被外国公司占有,足见创新型经济的魅力;因为创新不止,非“科班出身”的苹果,成了手机业的大哥大;因为缺少创新,曾经的行业老大诺基亚,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以说,创新,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商人群体来说,亦是如此。

通过在外多年的发展,广大浙商已完成了资本积累,正在寻找资本新的出路。不少浙商都提到过,回归,不是单纯地把企业搬回浙江,这样的回归肯定会水土不服,无法生存。而且大多数浙商从事的是传统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的瓶颈,“依样画葫芦”只会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送。他们迫切需要产品创新、结构调整、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实际上,创业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大方向的转型,还包括生产模式、管理制度、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微转型”,可以说,含义非常宽泛。这也为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再创业契机。

而对于杭州来说,不仅具有发展创新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高端人才集聚,等等,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2011年杭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5%,地方财政(市本级)支出科技经费占比达7.57%,专利授权量已连续五年稳居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可以说,杭州十分适合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也将大大提升杭州的城市价值。

来源:每日商报作者:周乐乐编辑:赵恬宁

第五篇: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生动体现。这就要求各城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与指示。

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主标题)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新热点、新趋势,在我国当前进入经济新常态、优化结构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落脚点和重要空间载体。

从总体上看,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较完善的城市科技创新制度

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成。创新型城市的制度设计一定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城市创新要素投入城市创新活动为目标。

在一个创新型城市中,拥有完备的创新活动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创新活动管理和执行成本,保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制度旨在鼓励创新型人才成长,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还要围绕激发城市科技创新意识和行为,设计导向一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以及围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等。

二、高水平的城市科技创新投入和基础条件

保证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是良好的投入水平和科教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分析世界上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0.5%一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该比例则保持在2.0%以上。在前两个阶段,政府的投入应占主导地位。

要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在人均GDP较低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其它社会主体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下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机制。

三、大规模的城市创新型企业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不是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企业家利用新思想创造出新的生产资源组合来增加利润的过程。

因此,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中之重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依然是培育本市的创新型企业。一个创

新型城市一定是创新型企业密集的区域,这种密集不仅表现在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上,更表现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实力上。

从城市的创新成果上看,拥有大批居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市科技型企业,就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突出成果。比如深圳市,因为有了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腾讯等一批企业,而成为创新型企业高度密集的区域,并成为国内创新型城市的排头兵;而青岛市,由于有了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一批企业,成为全国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走出了一条“品牌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最根本内涵就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节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城市运行体系内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创新。如深圳形成了全国首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把通过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质量作为建设“效益深圳”的核心,政府层面也形成了有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全产业链支持服务体系和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

且深圳是典型的开放型社会、多元文化并存。深圳的外来移民,以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为目标,在艰苦拼搏和创业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奋进、勇于竞争、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移民文化价值观,移民文化价值观遂孕育了深圳创新文化的基因,造就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结语注意音效转折)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党全社会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共同事业、伟大事业。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只有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定能凝心聚力,建设公平共享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谱写新时代的发展新篇章。

下载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全文5篇)

    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 本文从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角度分析探讨了其具体构建途径,以期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构建途径 自......

    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3-24 10:24:2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各地竞相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市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规划 (5篇)

    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国家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根据《中共沈阳市委......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大全)

    洛新产业集聚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洛新产业集聚区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洛新产业集聚区实际,积极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

    创新型国家专题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50份1、请你举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神八”的发射理论创新:建设有中国......

    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