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00: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

第一篇: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

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

本文从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角度分析探讨了其具体构建途径,以期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构建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创新能力正愈来愈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据不完全统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的城市已经超过200个。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如何评价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创新型城市的实践评价城市创新力的三个维度

探索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典型。可以发现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是丰富。创新不同于研发,创新型城市不同于科学技术城。“被界定为创新,必须能够进行成功的应用”。在一个创新型城市中,“经济增长是靠一种鼓励创造性的创新气氛实现的”。自主创新需要社会观念和文化氛围的支撑,而只有创新观念成为全社会普遍价值观,才能有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参与世界竞争。从总体上看,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及基于创新的发展能力。

1、创新环境

从软环境上看,城市的科技创新制度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创新发展的需要,是评价城市创新环境的重要视角。一个创新型城市的制度设计一定是以最大限度调动城市创新要素投入城市创新活动为目标的。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各国经验表明,国家创新战略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所产生的合力,得益于政府对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所进行的全面改革。

在一个创新型城市中,拥有完备的创新活动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创新活动的执行成本,保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制度旨在鼓励创新型人才成长,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还要围绕激发城市科技创新意识和行为,设计导向一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宣传等政策体系,以及围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等。从硬环境上看,城市科技基础条件、信息化水平等都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力的重要视角,是保证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城市的科技基础条件是为满足本市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等提供的公共平台,是一个城市持续创新力的基础支撑,也是提升城市创新效益的重要保障。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而营造创新环境的主体是政府。这种环境的营造应紧紧围绕“创新链”展开,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政府应依据整个创新链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目的的力量布置,让整个创新链完整起来、活跃起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有着天然的内生力的,政府的作用只是从外部刺激。增强企业的这种力量,不能取而代之。更何况通过项目方式获得财政投入的企业只能是少数,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具普遍意义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公共性质问题。应鼓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主体,共同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体系。通过对创新链的支持,拓宽河道,清除淤泥,让企业的创新力量顺畅高速地流动起来。事实上,对创新链的支持,可以让大多数的创新型企业享受到政府鼓励创新的导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型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以最大效率地使用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

2、创新动力

能否培育创新的企业主体,体现了城市创新的动力。通过分析世界上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我们发现在经济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0.5%~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该比例则保持在2.0%以上。而在前两个阶段,政府的投入应占主导地位。要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在人均GDP较低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其他社会主体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下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机制。获得“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的东莞市政府对16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安排了1.7亿元,联合民营基金组建了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中心,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0多亿元。还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科技产业厅合作,获得国家开发银行50亿元的企业融资贷款受限额度。从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东莞每年拿出10亿实施科技东莞工程,连续五年拿出50亿。

对于城市创新来说,企业是最具活力的载体。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不是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企业家利用新思想创造新的生产资源组合来增加利润的过程”。因此,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中之重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是培育本市的创新型企业。一个创新型城市一定是创新型企业密集的区域,这种密集不仅表现在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上,更表现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实力上。从城市的创新成果上看,大批居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市科技型企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突出成果。全国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正是走出了一条“品牌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3、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考量的是一个城市是否能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来推动城市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是简单的策略和举措,而是一种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这种转型要求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转变成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最根本内涵就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获得“中同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的重庆市,在创新活动中实现了“五个40%”,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40%,科技对高新技术的贡献占到GDP的比重达到了40%,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达到40%。这些贡献使得重庆的创新绩效位居两部的前列,而在成果的转化上,重庆在西部地区连续六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第一。

深圳市获得“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一名,究其原因,是因为深圳积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圳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积极转变,形成了以通信产业群、计算机产业群、集成电路产业群、软件产业群等电子信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目前,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其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又超过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0%,这一比例在全国遥遥领先。在通信、医疗设备和电池等高科技行业,深圳已经占据了全国行业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和大规模的市场份额。自主创新活动带动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高增值行业的发展,使深圳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深圳每平方千米GDP产出和高新园区的每平方千米GDP产出均居国内城市首位。

第二篇:构建创新型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进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就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才是我们经济持续增长国家崛起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创新新国家国内外背景十二五规划措施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发生重大的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型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创新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国际背景

创新型经济与全球化竞争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1.人类社会已步入创新型经济时代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的战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事关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难以引进,而且涉及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也难以引进。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新型社会经济形态正在形成: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社会

人类社会正在朝着新型社会经济形态转变,明显的标志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安全与健康社会的形成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体系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新时代。第二,人类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第三,人类面临着人口、健康的新挑战。第四,科技创新以跨学科为主导模式。

3.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加剧

我们正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全球化竞争首先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国家主导的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备受重视,各国纷纷提出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规划。各国都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二、国内背景:变革发展模式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

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1.我国总体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究和开发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结构还不合理。述这些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而且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2.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自主创新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进人21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基本转变,但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完善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创新友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解决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讲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的资源短缺现象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自主创新

对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历史时期的中国而言,自主创新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摆脱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要依靠自主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更要依靠自主创新。

三、“十二五”关于创新国家的建设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

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1.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十二五”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2.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于低下状态。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所以说,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3.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之作铺垫的土壤。可眼下我国的创造力环境还不是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做到: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使之更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等。

4.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学术文艺界的剽窃成风、产业界的假冒伪劣猖獗、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力度低下等。它们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

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因为,只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才能提高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只有提高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才会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只有这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才有保障机制。

总之,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型。但同时它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我国的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国家的创新体质还不健全,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让我们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的艰巨性。但是有历史的重任在身,相

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国家的复兴指日可待。

第三篇:创建创新型城市

人才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未来不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即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更为紧迫。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针对城东区人才工作的特点、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工作措施,形成系统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实施人才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握好人才工作的方向,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创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机制,让一切有用之才真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着力优化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战略意识、人才资源资本意识和人才资源价值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充分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优化人才资本结构,增强人才资本数量,提高人才资本质量,增强人才资本对其他资本的粘合的强度和效用。优化人才管理环境,对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管理,要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坚持重德尚才、以绩量人;打破职称待遇终身制,实行以能定职,按绩取酬;倡导机会均等,优胜劣汰,实行能者上,庸者下。

四、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根据东区特点,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桥梁,提供平台,建造舞台,重视人才间加强沟通,鼓励合作,增进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宽容失败、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营造人才之间民主、自由、开放、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浓厚气氛和良好氛围。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坚持学习不够。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不多,学习内容不宽,学习热情不高,调查研究不深。二是思想不够解放。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套路出牌,习惯于唱“四季歌”,不能推陈出新,不会标新立异,不敢异想天开。三是工作效率不够高。抓工作的力度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会上强调,会后忘掉;平时忽视,出了问题才重视。四是纪律不够严。表现在政治纪律上,不能正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落实到工作上;工作上纪律松散,混日子、求安稳、图清闲;有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能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不注意影响,随意性大。五精神状态不足。有些领导干部缺乏一种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居弱图强、迎难而上的精气神,甘愿随大流,“稳当”压倒一切。六是能力不适应。所担任的职务与应履行地职责不相适应,遇到问题思路窄、办法少。

二、提高干部素质应突出五个方面

干部素质高低从小处讲关系到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生活交友等,从大处讲关系到党风正不正、党群关系好不好、经济发展快不快、班子团结不团结等方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起码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

1、政治素质要强。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方面。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醒全党:“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江泽民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胡锦涛同志指出“政治成熟是一个领导干部成熟的表现。”政治上合格,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干部素质的诸要素中,政治素质是主要的方面,它为其他方面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的方法,并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运行和发展。那么怎样做才是政治素质高呢?一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正确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头脑、辨别是非、旗帜鲜明、坚定不移。二要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对于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安排部署,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不能搞言行不

一、阳奉阴违。三要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曾庆红同志曾说过,“考察干部主要看他在重大问题、关键时刻的表现”。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遇有紧急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而不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2、事业心要强。要把一个单位的工作做好,取决于领导干部各方面素质,但首先取决于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领导干部,其他方面素质再高,也很难胜任工作。一个干部要出政绩,干

好工作,一靠激情,二靠能力,三靠责任。没有激情不想干,没有能力不会干,没有责任干不好,三者缺一不可。

3、领导能力要强。领导能力是一个干部决策能力、团结干事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知人善任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决策能力。实行科学决策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为将之道,在于良谋。领导者的决策过程就是听多数人的意见,与少数人商量,最后一个人说了算。做到科学决策,一要群策群力,二要立足实际,三要坚决果断。

4、工作作风要好。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其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知识素养、行为方式和风格特点,是其世界观的反映和工作宗旨和体现。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和事业的成败。所以,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使自己具备一个好的作风素质。一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作风,二是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作风,三是艰苦奋斗、务实实干的作风,四是高效率、快节奏的作风。

5、人品要好。西方文化本质是科技文化,中国的文化本质是道德文化文化,所以人们对道德问题非常关注,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更为关注。人品就是人的品格、道德水平。人品是基础,只有具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官品。选拔干部要求德才兼备,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有才有德干成事。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好的人品,要努力做到四点:一要形象良好,二要为人厚道,三要办事公道,四要诚实可靠。

三、提高干部素质的几点建议

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既需要各级党组织常抓不懈,又离不开干部个人自我提高。

一靠齐抓共管。提高干部素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一方面,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提高干部素质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干部素质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好中长期规划和目标;另一方面,组织、党校、宣传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凝聚起抓干部素质提升的强大合力。

二靠强化培训。近年来,各级尽管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培训干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育培训的方式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局限于以会代训、集中办班等传统模式,缺乏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干部成长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培训的效果不够理想。在干部培训工作中,要树立“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干部抓紧培训”的工作理念,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和知识更新、业务培训并举,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基本技能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和思维观念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做到课堂式、菜单式、现场式、直观式、互动式、外出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

三靠勤奋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干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补课、自我充电的过程。如果不注重学习,忙碌于迎来送往,沉醉于觥筹交错,就会理论不太通、形势不太清、政策不太明、科技不太懂,工作起来不知道轻重,指挥起来

不得要领。一要亲自学。现在有些干部不爱动脑子,讲话、作报告习惯于找人代劳,吃别人嚼过的馍,“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一定要亲力亲为,不怕吃苦、不能偷懒,更不能让人代替。二要系统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读一些经典的原著。三要全面学。既要学政治、学理论,又要学业务、学管理,还要学历史、学科技。四要从实践中学。肯于办事、勤于学习的人,进步就快;而那些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不会应用于实践的人,进步就慢。五要不断地学。要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坚持不断,常抓不懈。

四靠多干实事。就每个干部来说,有个办事的能力问题,而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单靠屋里憋不行,单靠书本也不行,只有靠坚持不懈地多干事、干实事,躬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干事的过程中提高起来。相反,那些该干的事干不了,该处理的矛盾不去处理,该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该攻下的难题攻不下来,决心表现在嘴上,行动反映在会上,措施落实在纸上,那就是水平低、能力不足的表现。不躲事,多干事,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是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内在动力;会干事,干成事,是一种修养、一种追求,是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的最终目的。只有多干实事,才能收集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才能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从一般性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逐步达到会干事的境界。

第四篇: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

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叶帆

[摘要]: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强调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应该把创新作为广义的社会发展方法论,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可归结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和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五个方面。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提升创新思维,弘扬创新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互动合作,注重成果转化;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人才高地。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要素、制度、环境、文化、人才

“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论和社会实践方法论,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尽管后来的研究者对创新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家都把创新看作是极具发展意义的知识产品的流动、扩散和应用。而这种流动是由“产”(产业和企业)、“学”(教育)、“研”(研发机构)、“官”(政府)、“金”(金融机构)等各个“创新要素”的结合和协调而产生的。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强调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应该把创新作为广义的社会发展方法论,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

一、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

1、产业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城市则是产业活动的载体。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创新,就宏观来看,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产业结构问题。很多城市没有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方法,为调整而调整,结果效果不明显。实际上,每个城市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是形成一定产业结构的基础,不改变客观条件,不进行创新,结构是不可能得到自行调整的。其次,是新兴产业问题。城市各种新兴产业是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各种需求发生变化而出现的。城市对新兴产业的选择,其基本原则还是应该依据城市本身的区位和客观条件,以及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层次和地位,实事求是地发展。最后,是产业集群问题。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新兴工业化的实现。产业集群除了横向(生产协作、相关企业)和竖向(生产链)的集聚特点外,也为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3R)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产业集群是一种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实践证明它能产生远高于单个企业之和的效益和竞争力。

2、基础设施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

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和社会性两大类)是所有城市的物质支撑。据研究,在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贡献弹性值的12个数值中,基础设施占第一位。首先,高效、安全、节能的城市交通是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大城市的交通状况较差:尾气污染、交通堵塞、公共交通不发达、交通管理落后等。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发展理念上的突破,也需要依赖科技的进步。其次,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对于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城市建筑是城市重要的物质要素。这方面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构建,但是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保护、继承原有历史文脉的关系,也不

1能刻意追求建筑艺术上的“奇形怪状”。最后,信息化和高效、安全的通讯也是现代化城市必须具备的条件。创新型城市要把发展数字化城市放在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提供全新的模式。

3、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条件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研究中,政府管理的竞争力是除基础设施以外的另一项位居前列的因素。政府管理的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制度因素,包括体制、政策、程序、法规、手段等;二是管理者的能力,包括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运筹帷幄的能力等。其中,制度是基础性的因素。制度的创新、环境的优化是保障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和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切实建立运转灵活、效率较高、法制健全的创新环境,才能更加自觉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的城市,制度因素无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我国的经济特区发展,除了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外,主要的因素是利用特区在制度和政策上的灵活度,形成了开放、自由、平等、宽容的创新氛围,因而增强了对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吸引力。经济特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较快,转化能力较强,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较快,政府管理竞争力优势突出,政府财力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方面充分证明了制度创新的重大作用。

4、环境和文化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涵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应该避免简单谈论“技术创新-经济发展-GDP增长”的线性模式,而应该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创新不但要有经济效果,而且要有环境优化的效果和文化的效果。从长远来看,环境与文化的优化,比经济数字和GDP更重要。因此,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还必须研究环境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问题。环境创新就是把城市建成“宜居城市”,让城市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花更红。文化创新就是要把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地方历史文化保存好,并且把它们中能够转化为现代文明的东西激活,使它们更好地为城市生活现代化服务。这里既有自然科学技术创新的问题,例如治理污染的问题;也有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技术创新的问题,例如使城市历史陈迹恰当地表现化和表演化的技术,使传统中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镶嵌入现代城市生活框架中的技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社会创新技术等,这些都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表现。

5、人才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证

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就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效用的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发展,作为知识、技术载体的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使得人才争夺愈演愈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对人才队伍建设强调了三个“需要”:“我们需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需要一批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科技领军人物,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是从不同层次概括了我们必须具备的科技人才资源。没有这样的人才队伍,就不能支撑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科技进步、创新和腾飞,就无法提升综合国力,参与世界竞争,更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人才资源较为丰富,要通过“解放人才”对人才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并以此来引才聚才,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而要出人才,还是要靠环境。人才创新指的就是培养人才的环境和机制的创新。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稳定,都需要适宜的环境。除了必需的物质、财力条件外,良好的创新文化、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的创造和建立,对创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宏观措施

1、提升创新思维,弘扬创新文化

首先,要强化创新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明确创新的思想指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提倡多维性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分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途径,从而带动城市的整体创新;要善于总结发展的新经验,借鉴他人的新举措,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增添新的内容。其次,要提升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务必着眼于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深入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科学制定各级各类发展规划。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设计出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证城市创新体系能跟上时代步伐,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最后,要弘扬创新文化。文化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新力和最本质的竞争力。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舆论氛围,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支持和关注创新,逐步形成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要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文化资源如何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将城市的创新文化反映、融会到城市景观、产业发展、社会网络、个人素质等方面,做到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动力持续增长、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

首先,是全面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法规体系。要抓紧制定或修订一批地方法规,将保护和促进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法定化、规范化、制度化,构建完整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深化科技管理体制。要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在科技投入、科技转化、科技鉴定、科技人才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要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再次,加大对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企业是城市的基本元素,企业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容。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要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要支持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得创业资本资助,科技研发资金对创业投资可实行匹配投入。自主创新型企业除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外,可优先获得土地和厂房等资源。最后,从政策制度上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一是加大政府的创新投入。要明确政府的研发投入比例,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各级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企业研发投入允许以较大比例直接抵扣税收。对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也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二是实施金融扶持政策。金融机构要建立授权授信制度,增加信贷品种,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要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包括降低商业银行担保比例、建立贷款风险担保准备金、加大财政贴息力度等。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引导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向科技开发产业增加投资。

3、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要将其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原始创新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为

核心,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行业标准、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要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三是加快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对企业重点实验室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整合现有技术资源,研究改组创新研究机构。要建立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联合开发机制。其次,努力提高集成创新的能力。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集成创新是科技加速进步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一是加快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二是坚持以大企业为主体。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德国的汽车产业之所以相当突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拥有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很强的汽车大企业。最后,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城市创新发展。一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是引进消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日本战后之所以仅用30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韩国同样走的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能力的路线。二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的机制是引进消化好技术的根本保障。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一定要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4、加强互动合作,注重成果转化

构建创新型城市,固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相应创新要素的投入。然而,各创新主体的互动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也是必须的。首先,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环境。各个创新主体因各自特点,管理模式不同,以及追求的目标不同,必然出现合作上的困难,甚至冲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必须打破我国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结构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是要探索多种合作形式。通过共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专利使用等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合作机制。二是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主要是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多方面力量,可以为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公司或企业提供信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要素,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创新成本,并加快成果转化。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不能靠政府一家来做,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议大力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同业协会、仪器设备的专业协作网络、用户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创新评估委员会、银行金融机构等。

5、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建设创新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首先,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要根据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总体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实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指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要加大人力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积极吸纳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对在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具有跨学

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实行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以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为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开展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再次,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家服务机构的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最后,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型人才带薪培训和学术休假制度。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制度,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

参考文献:

[1]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2006,(1):34-35.

[2]王琪.构建创新网络,优化自主创新环境[J].上海社科论坛,2005,(11):20-21.

[3]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5,(10):13-14.

[4]张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J].科技潮,2005,(12):12-13.

[5]刘应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J].广东科技,2005,(10):28-29.

[6]吴增基.论自主创新的条件[J].社会科学,2005,(10):45-46.

作者简介:叶帆(1975—),男,江苏泰兴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研二处副处长,讲师,从事经济学教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联系地址:江苏泰州鼓楼南路346号泰州市委党校教研二处

联系人:叶帆

邮编:225300

电话:0523-6219508(H)、0523-6882308(O)

E-mail:yeftz@pub.tz.jsinfo.net

第五篇:三位一体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三位一体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专访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熊垓智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23日

第 17 版)

熊垓智,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执行副理事长、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战略专家,国家标准委员会智慧城市标准总体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联网、计算机速录专业学科建设带头人,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常委。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协助各级政府开展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及城市和农村智慧社区建设工作。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共同主持的25个部门参加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等五大要素。那么,如何落实好五大要素?“关键在于解决好顶层设计、产城融合和投融资创新等核心问题。”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执行副理事长熊垓智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顶层设计统领智城建设

中国城市报:2014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巜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智慧城市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的要求,您认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如何进行科学设计?

熊垓智:面对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央网信办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且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等25个部委联合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步入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时代。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科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一是确定城市定位,明确目标,制定业务能力模型,找准城市的灵魂与根基;二是合理探索解决有关公权力分配与运行机制、公共服务基础架构、重点工程近中远期目标等问题;三是以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为出发点,从组织架构、业务架构、目标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安全架构等七个方面规划顶层设计;四是具有大数据视野,站在城市高度思考信息化建设,打通行业之间的平台障碍,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五是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重点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应变能力机制和成长能力评估机制。

中国城市报: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熊垓智:我们对“智慧城市” 的理解有太多、太重的信息化烙印,没有从根本上厘清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在理念、范围、路径、模式等方面的区别,从而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是新瓶装旧酒。

一是数据风险依然存在。目前部分核心技术需要国外研发部门的支持与帮助,然而在海量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又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核心技术如果难以完全国产化,一旦遇到技术和系统不可控问题时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其次,系统更新与淘汰过程中造成部分成本的损失风险依然需要面对;再次,数据与软件的关联度极高,数据与未来发展系统的对接风险依然存在。

二是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技术与关键技术。其中,基础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机电技术、软件技术等;智慧城市技术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短板,应加强研发力度。

三是国家政策性指导匮乏。目前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禀赋各不相同,一些资源型经济地域的发展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因而忽视了城市的发展质量,部分城市IT资源由各部门分开管理,相互的协同性平台难以建立,这就需要国家从一定高度入手进行政策性指导,将智慧城市建设引入良性轨道。

中国城市报:您认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应如何建设?

熊垓智: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应由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并给予资金扶持,政府应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做好前期导向工作,并为之搭建基础平台,合理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新兴主导产业,设立专项资金来扶持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升级,完善与其相关的政策,如服务外包、市场推广应用、主导项目的财税政策等;二是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跨学科高精尖人才,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光学技术、管理学技术、生态学技术、地理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根据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级别、职能、发展方向等因素,合理地设置项目体系和布局信息要素突出城市个性,避免千篇一律。例如,对于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应该注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其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便捷服务,对于旅游型城市应当努力发展智慧旅游体系,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四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号召社会全面参与,目前政府与科研单位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抱有极大热情,但是智慧城市主要的发展目标是服务社会大众,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市民与信息的互动。因此,需要提高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感,结合市民的各自意愿与看法,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加具体、合理和亲民。

产城融合“人”城

中国城市报:新型城镇化战略必然要求新型智慧城市实现产城融合,那么,“产”和“城”各有何新内涵?

熊垓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智慧城市,而是通过这些新技术实现的生态、环保、高效、节能的产城融合让广大市民所获得的幸福感,才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主旨和真正内涵,建设上要摒弃ICT思维;智慧城市的主体在“城市”而不是“技术”。智慧城市发展的“产”,包含产出、产能、产业,具有规模化、职业化、社会功能性及服务性等特点,而城市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

中国城市报:如何避免城市建设的空心化,实现产城融合?

熊垓智: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的空心化,关键是回归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需求,坚持战略引领、问题导向、需求驱动,杜绝技术导向、项目驱动。

为此,必须坚持六个作为: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合理科学布局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完善体制和法律体系;二是提升城镇产业配套功能,注重承接产业园区发展和人口集聚衍生的生产生活服务消费需求,提升城镇对人口集聚的承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三是坚持基础设施优先,提高城镇对产城融合的支撑能力;四是全面改善城镇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五是完善多层次城镇体系,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六是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为人民提供智慧化的文化修养。

创新投融资的造血功能

中国城市报: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庞大,再加上地方债高企,政府财政资金无以为继,致使资金之困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您认为如何创新投融资机制?

熊垓智:自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PPP相关政策文件以来,PPP模式已被视为一剂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困局的良药:一是当PPP模式被引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后,为换取特许经营权,社会资本方将承担大部分的资金投入,既解决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也会缓解政府增量债务。同时,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社会资本方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盈利,有利于政府存量债务的消化。

二是通过PPP模式,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到智慧城市公共项目领域,使得政企双方的角色和作用随之发生改变,政府将由公共服务的供给方转变为合作方和监管方,对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后续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会持续监管,可避免因企业获取暴利而使公众利益受到侵害现象的发生;企业对项目的参与程度也由单一的建设转变为从方案设计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直至后期维护的全程参与。

三是PPP模式实现了政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可以将政府在顶层设计及战略制定等方面的优势,与社会资本方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专家智库、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共建智慧城市。

中国城市报:目前国家提倡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尽管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积极性不高,忌惮投资风险不敢涉足。对此,您有何见解?

熊垓智:我认为在PPP模式中,风险都是由最善于应对的一方承担,让对方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比如,在智慧交通项目的运营中,如果因车流量不足而导致企业达不到基本的预期收益,该经营风险应由政府承担,政府可以对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补贴,以有效降低类似不可控因素所引发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应按其相对优势承担较多的管理职责,这恰恰也是政府管理层“低效风险”的易发领域。

在PPP模式中,以合同形式约定参与方的责、权、利,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可以有效规避参与方“相互勾结”的腐败风险。为此,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中明确规定,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禁止参与地方PPP项目。

可见,PPP模式以“风险共担”为理念,以共同目标为纽带,将政府、金融机构、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等参与方聚合在一起,形成抵御智慧城市推进中所遇风险的强大利器。

下载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途径(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

    附件1 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 简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即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胡锦涛总......

    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五篇]

    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作者:吴明安编辑:studa20【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就必须时刻保持企业文化的开放与创新。没有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持续经营......

    市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规划

    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国家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根据《中共沈阳市委......

    创新型经济提升城市价值

    从2011年底开始,“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就成为了浙江省政府的重点工程,一系列招商引资工作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就目前来看,我们发现,浙商回归项目大多集中在旅游休闲、金融服务......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

    一、引言如何成立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一直是团队管理者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创建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的关键不是创新型企业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供挑选,而在于管理者有没......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创新型企业中进行创新团队构建的原则、方法、要素、步骤阶段,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包括建立以分配机制为主的有效激励机制、形成特有的......

    浅析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浅析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作者:吕宏锁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成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教师应运用......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鸦片烟战争以来,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追求的梦想。自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