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环境下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
信息化环境下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
现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大多数企业常常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进行决策的.为了降低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但往往成功率不高以ERP的应用为例,成功率还不到10%,究其原因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应该给企业传统文化注入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因子.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性企业文化概述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十分注重创新并不断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1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众观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其价值理念的趋向各有所侧重,企业文化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本质的精神内核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而正是这些相似性构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1 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
人是创新活力的源头,人才的聚合是创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成为创新型企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决策人”的人性假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假设,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完全自主的“决策人”,他们的需要不仅只是经济的利益和交往的满足,而且需要真正平等的参与,广泛的信息获取和交流。他们的知识和创意就存在他们的大脑之中,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本。在那些高科技的创新型企业,人才的身份早已不同于普通的雇员,而是企业的股东。
2.1.2 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浓厚的创新意识,保证了企业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发明应用在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上,从而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因此创新型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无不以“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形成了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2.1.3 创新活动的组织化、制度化
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的学习、储备、累积、更新的过程;创新活动已成为需要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的,高度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系统工程.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了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个很好的知识管理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一套传递制度、会议制度、讨论制度和其它形式的制度。
2.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2.1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运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达到对企业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对企业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这一特征就是强调注重员工的知识、专业和思维方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
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员工充分授权,注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这有利于员工在面对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上能够更自觉的去掌握新的技术,主动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面对新的知识时能够充分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探讨,从而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
2.2.2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关键、准确的数据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运作决策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因此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硬件齐全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2.2.3 建立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地认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创新。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分析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各企业都纷纷搞起了企业文化的构建.但是大多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企业文化不仅没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步伐.主要体现在:
3.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更不用说能够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的要求。
3.2 照搬企业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都出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仿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提倡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提倡学习海尔,学习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海尔的理念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只会像“东施效颦”一样,搞出很多笑话。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3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制度化隔绝开来
从国内企业来看一些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接受了文化管理的思想之后,觉得应该将管理模式直接转变为文化管理,似乎实施文化管理才能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误区目前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主要停留在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距离文化管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仍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3.4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自身特定的环境下所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众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其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4.1 寻求创造型的领导
所谓创造型的领导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对任何一位领导创造力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具有创造力的领导者积极探求新的问题,尤其是能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接受新的事物.而这些挑战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传统性的思想中所能找到的。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很容易带动下层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动力,形成企业一个创新型的文化氛围。
4.2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要与管理相结合。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技术手段转向主要依靠那些拥有创新思想和智慧的人才。智能的资本就是人才资本,包括企业投入在教育、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资本,它具有人才资本的积累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因此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还须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
4.3 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输入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毕竟是企业人员共有的文化,因此需要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赞同公司需要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制度的保障,所提供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制度是企业全体人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很难会变成现实。所以制定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4.4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持
创新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企业多数员工有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创造性的心智模式。首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以保证决策的创新。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常的企业运营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企业也就会在市场上“失权丧地”,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其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它可以是大范围的公开的沟通,如,动员大会、研讨会、集思广益会等;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或者一对一的沟通。以使人清醒、明确方向,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信赖感,从而使员工更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共同未来而努力。最后,要法制式的推行公司制度。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推行他们新政策的时候都有其国家法律做保障,以保证新的政策能够顺利执行或试行。结语
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战略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重用。然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有企业文化与之匹配,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企业自身的文化能否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经过分析,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是时代赋子我们的使命,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创新精髓正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文化环境。透过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对外展示中国企业的独特形象,对内使我们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的不断发展,提高员工凝聚力,从而推动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创新的理念和品质与经营中的人、事、物有机融洽,为新的机遇中迎接更高的
第二篇: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
信息化环境下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
【论文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使得企业纷纷加快自身的建设,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渠道,而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计,是企业经济活力的源泉,因此,企业要建设信息化的环境需要具有创新特质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建设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型文化成为必然。本文从整体上对创新型企业文化做了概述;分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解析了这些特征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主要描述了创新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然后,从我国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的障碍。最后提出了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创新;企业文化;信息化 引言
现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大多数企业常常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进行决策的。为了降低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但往往成功率不高以ERP的应用为例,成功率还不到10%,究其原因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应该给企业传统文化注入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因子——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 创新型企业文化概述
创新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力之源,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首先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自我特色的创新物质形态和创新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关于创新的一系列意识形态、知识内容和文化氛围。它是一种人本文化,以实现员工的最高层次需求为目标,并倡导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具体来说,在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企业中,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十分注重创新并不断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
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1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众观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其价值理念的趋向各有所侧重,企业文化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本质的精神内核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而正是这些相似性构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1它是一种人本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创新从知识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新知识的创造非常强调相互合作,知识分享和开展建设性的冲突,因此,创新型文化的塑造注重员工在知识、专业和思维方式上的多样性;而且员工的知识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默会的知识,只有在员工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最好的知识分享和相互合作传递默会知识的效果。因此,创新型文化不仅强调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上要便于员工交流、沟通和协作;而且更加强调一种人本文化,重视每一个员工的创新价值,注重决策的民主性,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员工充分授权;注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鼓励员工进行合作和沟通。 2.1.2 高度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知识学习、累积、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创新活动需要企业多部门、多成员的协作配合,这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工程。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特别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套良好的传递制度和知识管理平台,一直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努力的方向。
2.1.3 鼓励冒险、允许失败、激励创新的价值观,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灵魂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浓厚的创新意识,保证了企业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发明应用在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上,从而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然而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风险和机遇并
存的,因此创新型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无不以“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形成了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2.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2.1 创新型企业文化使员工易于吸收新的物质,促进信息化
推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改造企业的过程,是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是企业的一场变革。企业推行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推进信息化,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这一特征就是强调注重员工的知识、专业和思维方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员工充分授权,注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这有利于员工在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上能够更自觉的去掌握新的技术,主动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面对新的知识时能够充分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探讨,从而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
2.2.2 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关键、准确的数据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运作决策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鼓励冒险、允许失败、激励创新的价值观念。因此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硬件齐全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2.2.3 促进创新工作的开展,促进信息化的实现
建立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既不是信息技术,也不是软件系统,而是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信息化只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辅助工具。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向创新,实施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创新工作的展开,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
式的创新,从而促进信息化的发展。3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分析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各企业都纷纷搞起了企业文化的构建。但是大多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企业文化不仅没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步伐。
3.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更不用说能够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的要求。
3.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尤其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环境下,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3.3 照搬企业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都出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仿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提倡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提倡学习海尔,学习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海尔的理念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只会像“东施效颦”一样,搞出很多笑话。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3.4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制度化隔绝开来
从国内企业来看一些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接受了文化管理的思想之后,觉得应该将管理模式直接转变为文化管理,似乎实施文化管理才能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误区目前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主要停留在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距离文化管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仍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3.5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自身特定的环境下所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众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其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4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4.1 培育创新文化,创造良好的氛围
创新工作是一项比较独特的活动,它不是一种被动性行为,而是一种完全内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行为,是前瞻性的工作,需要突破常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员工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力,获得创造的灵感。所以建设创新型文化就要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创新领域,或者保持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这样就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是创新型员工产生更强的创新激情,因而能对创新型员工产生持续长久的激励。4.2 寻求创造型的领导
之所以寻找创造型的领导是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只有确定了企业的领导的创造性才能够使创新型文化建设有良好的环境基础。
所谓创造型的领导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对任何一位领导创造力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具有创造力的领导者在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时候,能够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很容易带动下层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动力,形成企业一个创新型的文化氛围。4.3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要与管理相结合。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技术手段转向主要依靠那些拥有创新思想和智慧的人才。智能的资本就是人才资本,包括企业投入在教育、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资本,它具有人才资本的积累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因此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还须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4.4 将创新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它只有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型企业文化应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保持步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型企业文化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性作用。
4.5 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输入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毕竟是企业人员共有的文化,因此需要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赞同公司需要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制度的保障,所提供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制度是企业全体
人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很难会变成现实。所以制定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4.6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持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针对创新型企业文化来说,创新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企业多数员工有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创造性的心智模式。首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以保证决策的创新。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常的企业运营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企业也就会在市场上“失权丧地”,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其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它可以是大范围的公开的沟通,如,动员大会、研讨会、集思广益会等;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或者一对一的沟通。以使人清醒、明确方向,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信赖感,从而使员工更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共同未来而努力。最后,要法制式的推行公司制度。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推行他们新政策的时候都有其国家法律做保障,以保证新的政策能够顺利执行或试行。5 结语
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它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战略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信息化建设还得有企业文化的支撑。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与企业自身的文化能否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优秀的、创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它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将创新的品质和理念与企业经营中的人、事、物有机融合,从而不断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机
遇。
参考文献
[1] 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3期.[2] 钟敏;创新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7年12期.[3] 彭常青.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 2006.[4] [美]埃德加.H.沙因等.企业文化生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三篇: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作者:吴明安编辑:studa20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就必须时刻保持企业文化的开放与创新。没有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持续经营的文化力量源泉就可能逐渐枯竭,直至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关键词】企业文化 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必然的要求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趋同化和形式化,而缺乏个性化。如果企业文化长期停滞不前,滞后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新的血液和活力注入,它就会变得保守、封闭,并严重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科技飞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二、企业文化创新原则
一是要重视对原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应该继承下来并保持下去。北京的“同仁堂”药店是一家“百年老店”,事实上已有300年历史,信奉的是“童叟无欺,一视同仁”,所以现在仍然生意兴隆。
二是要学习、吸收、融合其他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学习移植先进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学习,要开展研究,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面对跨国企业的进入并随之而来的国际企业强势文化的扩张和浸透,我们更要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坚持不同文化的融合。
三是要注意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经济现实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中吸取有效的营养成分,同时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要将社会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中,这些文化理念突出地强调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法人,除了创造利润以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对股东和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等。
三、企业文化创新内容
1.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一是要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企业文化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步,使企业文化理念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既要体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性精神,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二是要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兼顾多元文化的融合,因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但是更多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三是要使企业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树立一种开放的观念,不断推出新思维、新观念,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企业员工的个性得以有益的发展,使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由此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须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3.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们提倡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更加强调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塑造一个形象标志,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心理和行为进行全面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员工,始终是一个主体的人,主动的人,受尊重的人,这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4.企业文化个性的创新。一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历程选择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和行为规范,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个性鲜明的,因为它已经根植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过程,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并且能够引领潮流。
5.营销文化的创新。营销文化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观、习俗、行为准则等文化成果,这种成果被传播给其他组织或个人,并部分被物化在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中,以达到“以文兴商”、“以文制胜”的效果。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仅靠产品的使用价值已远远不够,还必须靠文化的亲和力来提升产品的价值,要将企业文化寓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经营等环节中,把高知识含量的产品与知识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四、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1.突出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竞争力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技能、高速运转的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人为本”,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
3.创建学习型组织。建构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要塑造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一致状况和思想境界,而这一切唯有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的公司培训和个人学习才能达成。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
4.加强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创造者、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示范者、激励者的角色。领导者要使自己具备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素质和正确的经营思想,倡导和推行新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员工看到这种新观念和行为方式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2]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3]翟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刘强,樊治平.浅析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赵光忠.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第四篇: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研究
当今,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对我们的教学,学习模式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来临与广泛普及,网络就成为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提供了非常有效地工具,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
1、“怎么教”的问题。传统教育给予的是与学习对立的东西,不让学生有自己的知识构建意义,而是将意义强加给他们,使得有效的教学过程成了生产线上安装零件般的知识灌输。在知识构建,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知识群体,体现新课标要求。
2、“怎么学”的问题。传统学习方法基本上是让学生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学习,而这种学习压抑力学生的兴趣和影响,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通过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认知学习过程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信息化环境下新型的“教”法
1、教学主体——教师转变角色,协作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是要改变教育的主体,变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教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不断讲解把大量知识信息输送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课堂上死气沉沉,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发生转化,教师要创造富有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而教师只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一位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提示的组织者、引领者。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与设备,进行形象性教学。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从自发到自觉地去主动探索学习。如在教学A sense of humour时,过去我们通常是播放录音带,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卓别林式幽默,而现在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卓别林的影片,让学生亲眼看到卓别林的哑剧幽默表演,这样的直观感受更好的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协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资源,遵循学生的认识水平,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网络化技术、在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是:①它具有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②它具有助于师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③它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构建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学”法
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教师处于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书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训练和情操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结构由逻辑型讲解式向探究、发现、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结构转变。1)自主学习式
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主动探究和积极实践的能力。
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新型自主学习模式:①首先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好自主学习的内容。②培养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能力。③自主学习,应该明确学习总目标。④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设计好的学习任务或问题。⑤学生根据上述的内容、目标与任务进行信息资源的查找与学习。⑥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将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评价,进行及时总结,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对自己的学习也会增强学习兴趣。2)合作互动式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出电脑—学生—教师三者之间合作交流的互动环境,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运用电脑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可在教学课文前生字词积累时,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先将空白拼音填写完毕,与抽点个别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同时进行。网络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只要合理运用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学习必将发挥更好的效益。
信息化时代的学与教,更要重视授学生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渔”的技巧,才能更多的捕到“鱼”。自主学习与协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共同点与楔入点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作为新型学与教方式是比较符合教育、教学实质的。构建新型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本领。总之,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而作为21世纪的中学教师,应正确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信息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现代信息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合。
第五篇:构建创新型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进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就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才是我们经济持续增长国家崛起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创新新国家国内外背景十二五规划措施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发生重大的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型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创新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国际背景
创新型经济与全球化竞争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1.人类社会已步入创新型经济时代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的战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事关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难以引进,而且涉及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也难以引进。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新型社会经济形态正在形成: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社会
人类社会正在朝着新型社会经济形态转变,明显的标志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安全与健康社会的形成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体系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新时代。第二,人类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第三,人类面临着人口、健康的新挑战。第四,科技创新以跨学科为主导模式。
3.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加剧
我们正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全球化竞争首先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国家主导的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备受重视,各国纷纷提出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规划。各国都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二、国内背景:变革发展模式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
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1.我国总体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究和开发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结构还不合理。述这些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而且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2.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自主创新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进人21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基本转变,但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完善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创新友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解决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讲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的资源短缺现象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自主创新
对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历史时期的中国而言,自主创新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摆脱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要依靠自主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更要依靠自主创新。
三、“十二五”关于创新国家的建设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
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1.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十二五”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2.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于低下状态。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所以说,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3.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之作铺垫的土壤。可眼下我国的创造力环境还不是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做到: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使之更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等。
4.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学术文艺界的剽窃成风、产业界的假冒伪劣猖獗、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力度低下等。它们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
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因为,只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才能提高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只有提高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才会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只有这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才有保障机制。
总之,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型。但同时它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我国的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国家的创新体质还不健全,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让我们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的艰巨性。但是有历史的重任在身,相
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国家的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