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广东省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技术竞赛规程(图形图像)
2014年广东省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技术竞
赛规程
图形图像处理赛项规程
一、竞赛项目
图形图像处理(个人项目)
二、竞赛时间和组队方式
图形图像处理竞赛时间:180分钟
组队方式:每个地市限报3名选手参赛,每名选手限1名指导教师。来自同一学校的参赛选手不得超过2人。参赛选手须为2014年在籍中职学生。
三、竞赛内容及要求
1.竞赛环境要求
(1)硬件环境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CPU双核、主频1.8 GHz以上;内存2 GB;硬盘120 GB;独立显卡,显存256 MB。
(2)软件环境
Windows XP Pro SP3(中文版)
Microsoft Office 2007(中文版)
Adobe® Photoshop CS5 Extended(中文版)
Adobe® Illustrator CS5(中文版)
提供系统自带的拼音输入法。
2.竞赛内容
图像处理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图像处理有关软件的实操技能,要求参赛选手能够熟练运用所提供的软件,根据给出的素材和要求完成有关作品的制作,定时不定量,主要考查学生的熟练程度和制作速度;竞赛内容主要与行业应用为基础,包括基本技能操作和创意制作两部分,其中基本技能操作主要有:绘制图形图像、模仿制作、图像效果处理、标志(logo)设计、广告与海报制作、包装制作、招贴设计、网站页面模板效果图、商品描述的美工处理、立体效果图处理等。创意制作部分主要是根据题目要求,使用所提供的素材,完成平面设计与制作,并写相关的说明文档,提供的素材格式有AI、EPS、PSD、JPG、PNG或DOC等。
3.评分标准
基本技能操作部分按照作品的正确完成度(40%)、作品制作相符度(30%)和艺术美观性(20%)、设计特点(10%)等进行评判。
创意制作部分主要按照作品的创意独特、色彩搭配、字体变化、插图处理、合成效果、图像的输出标准(如尺寸、分辨率、色彩模式等)、说明文档等方面进行评判;其中正确完成度(50%)、艺术美观性(20%)、设计特点(20%)、制作表达(10%)等进行评判。
其中基本技能操作的分值占70%,创意部分分值占30%。
第二篇:广东省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广东省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第一章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中等职业学校遵照精简高效,职责分明,运转协调,信息畅通的原则,建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其中校级是最高层,作出决策,全面协调,综合管理;中层的作用是执行最高层的决定,发挥部门的主动性,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基层按学校和中层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具体实施。
第一节 校级管理
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制定任期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主管教学副校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领导所分管的中层业务管理部门,审批有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协调分管部门间的关系。
⒈拟订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学年或学期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审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审批关系全局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规章制度,并督促实施。按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定期抽查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工作总结。
⒉主持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策、教学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要主持教学质量检查分析会议,坚持听课,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⒊组织各部门研讨和拟定教学改革方案,负责组织实施。主持全校性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组织教学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定期主持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与研讨,推动教育创新。
⒋主持学期、学年考试工作;审批升留级、休学、退学、复学、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审批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
⒌审定师资队伍进修培训计划,组织师资考核工作,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意见。
⒍拟定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计划,全面规划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⒎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提出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报校务委员会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二节 中层管理
学校应设立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和培训管理部门等中层教学管理机构。本规程按已设立各种管理部门的体制编写,管理部门尚未齐备的学校,•可把未设部门的任务及要求并入教务管理部门或相应中层业务管理部门范围。
一、教务管理部门
教务管理部门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其基本任务是: ⒈ 主持制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经主管副校长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
⒉ 编制新学期校历、教学进程表和课程总表,根据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表,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向有关管理部门下达新学期授课任务和实训任务。
⒊ 全面管理各项日常教务工作,制定听课制度,安排全校性听课,掌握教学进程,组织全校性的教学质量检查或评估,对每学期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负责教学资料统计工作。
⒋ 负责考试和补考的全面安排,管理全校学生学业成绩。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考勤情况,审查并公布补考名单。提出升留级、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核实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核定调整专业、专门化方向学生应补修课程,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
⒌ 组织召开教务例会和教研组长会议,全体教师教学工作会议和学生座谈会,布置、检查各项教学工作。
⒍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应用(已设教育研究机构的,则协助该机构组织此项工作)。
7。拟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师资管理与考核制度,参与教师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8。建立教材选用制度,审定选用教材,组织好教材的预订、保管及供应工作。
9。全面规划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已设实训管理部门的,则协助该部门做好工作)。
10。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学年、学期、月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二、专业管理部门
专业管理部门是一个或几个相近的专业(或课程)组成的教学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
⒈ 编拟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选定或编拟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审批所属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⒉ 组织和指导本部门各教研组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组织本部门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⒊ 检查本部门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教案、教学进度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组织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⒋ 初审本部门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
⒌ 领导本部门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部门内教师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制订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按计划实施和总结成果,报有关部门进行鉴定。
⒍ 制订本部门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计划,提出教师的考核材料和评聘意见。
⒎组织选用或编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书、实训大纲、实习计划、考核方法、评分标准,与实训管理部门共同商讨,定稿后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严格执行。
⒏ 负责本部门所属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专业评估工作。承担新专业开发的调整论证工作,参与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工作。提出本部门各课程教材选用方案或组织编写教材或讲义。
⒐ 配合职业指导工作机构,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协助做好推荐就业工作。
⒑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三、实训管理部门
⒈ 负责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制定发展规划,计划,及时添置更新设备,合理安排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使用。
2。按教学要求具体安排各项校内实训任务。组织各专业技能等级考证训练。
3。负责对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设备定期检查,督促实训人员按要求维护保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发挥实训人员的积极性,师生合作,创造性地改进、自制和拓宽实训设备的功能。
4。建立完备的实验实训设备台帐,收集和管理各项设备技术文件资料。
⒌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有计划地对实训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适应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
⒍ 主持管理本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
四、培训管理部门
⒈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⒉ 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开办各类培训班及认证、发证工作;制订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培训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大纲,选定或自编教材、讲义;负责组织与管理培训教务工作,以及培训学员、教学工作情况的文件资料。
⒊ 主持和组织培训班的考核工作,登记考核成绩,确定受培训学员应获得的资格,报有关部门办理颁发相应证书。
⒋ 主持本部门的日常工作,组织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本部门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第三节 基层管理
教研组(室)是学校教学的基层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该组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任务是:
1、主持教研组工作,组织本组的政治、业务学习,提出组内人员进修的意见,督促组内人员执行教学工作规范,做好教师的思想和业务考核工作,执行考勤制度。组织教师制定本组的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本组学期、学年和各项工作总结。
2、组织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考核等,检查教师的各环节教学工作质量,及时纠正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3、组织教师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选用、修订和编写实施性教学大纲,指导、审核教师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和实验实习计划。
4、安排教师任课和承担各项教学任务(或专业科安排教师教学任务),登记教师的授课量和工作量。
5、组织各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包括题库建设、命题、审题、监考、评分和试后分析等)。
6、组织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
7、组织落实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参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选好教材,编写校本教材、讲义、习题集、指导书和制作配套的课件、音像资料等。
8、制定本组教师进修和社会实践、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9、安排教师组织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章 教学基本建设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 专业建设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必要的学校设置)
⒈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校外企事业的技术人员组成。
⒉ 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成员由教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校长批准。⒊ 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⑴ 对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专业改革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⑵ 对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改造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或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专业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专业开发工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并优化本校的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要与专业设置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新专业或专门化。
⒉ 各专业科(组)应根据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总体设想,组织有关教师有计划的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制订专业开发方案。专业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调查论证报告、可行性报告、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新专业设置标准等。专业开发方案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报请校长批准。
⒊ 新开发专业开办前的准备工作由专业科(组)负责,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报批等。
三、专业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建设规划,拟订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实施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计划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实施。
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建设计划组织力量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建设进程落实到相应的专业教研组,专业建设计划完成后,专业科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向学校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⒊ 专业建设方案的内容包括:教学文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产教结合等)。⒋ 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的统筹和管理工作。
第二节 教材建设
一、课程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并鼓励课程开发工作,积极开发新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管理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研究和探索。要制订设置新课程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课程开发的管理。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配合专业建设和改造,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组织力量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设置新课程的可行性论证和教学大纲。
⒊ 课程开发方案经审定后,报送教务管理部门,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⒋ 专业科(组)将经批准的课程开发方案落实到相关教研组及开发人员,落实工作进程,组织教材选用或编写工作。
二、教材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或讲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含教学资料,以下同)建设计划。⒉ 教材建设应以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省内、行业内统编教材为主,鼓励编写校本教材的原则,切实保证每门课程拥有相对稳定的教材。⒊ 教材建设计划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专业科(组)应根据教务管理部门下达的教材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应的教研组或个人。⒋ 自编教材
⑴ 学校应制订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编(自制)教材和参与国家规划教材或行业组织的统编教材编写工作。凡自编(含改编)教材应由主编提出教材纲要,经专业科(组)和教务管理部门同时认定后,由主编组织编写,并纳入学校的教材建设计划。⑵ 教材纲要的内容包括:编写说明、适用范围、教材目录、教材的内容提纲等。
⑶ 自编讲义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调整或充实教学内容。自编补充教材或讲义,报专业科(组)批准实行。
⑷ 自编教材、讲义的印刷、发放工作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
第三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也包括多媒体合班教室、专业教室、语音室和校园网。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⒈ 坚持校内外建设相结合,以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为主,满足教学要求,并能为产教结合、技术开发等创造条件。
⒉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匹配,加强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仿真、模拟场所建设。
⒊ 实践教学场地及设备的配置应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习教学的需要,至少能供一个班同时实训。设有农林类专业的学校,应具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农、林场所及设施。卫生类学校应建设附属医院。
⒋ 当地建有实训中心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可以资源共享,不必重复建设。
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专业结构,制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中期(五年)计划,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由校长批准实施。
三、应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积极主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发并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能满足各专业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场所的管理
⒈ 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原则上由实训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没有实训管理部门的学校,可由相应专业科(组)管理)。
⒉ 实践教学场所的所有设施、设备要建立规范的设备台帐和设备卡,并贴上学校的设备标签(注明校名、编号、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日期)。
⒊ 设备卡应每台一卡,卡上写明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进货日期、检修记录和保管人姓名及变更情况。设备卡随设备保存、随设备报废。
⒋ 建立规范的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制度,要建立设备报废制度,按规定程序处理设备报废。
⒌ 实践教学场所要制订并张贴“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守则)、“实训(实验、实习)守则”。要建立设备事故和安全事故责任制度,制订事故认定、责任分析和处理的相关文件。
⒍ 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安全、设备状况、清洁卫生以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定期检查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业科(组)、实训管理部门、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参加的检查小组进行。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学校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年计划。
⒈ 专兼教师队伍总量与学校发展规模相适应,保证有合理师生比。
⒉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具有初、中、高级专任教师保持合理的比例;“双师型”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⒊ 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二、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⒈ 学校应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
⒉ 学校应对未达到学历标准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进修,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如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应调离教师队伍。
⒊ 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培训时间每年不应少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时。
⒋ 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计划。计划一经制定就应认真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实现规划内全员培训一轮。
⒌ 教师的进修与提高应坚持服从工作需要,以在职进修为主的原则,师资队伍建设应与学校发展相一致,逐步做到各骨干专业有高级职称教师,各课程均有中级职称教师。
⒍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一般应为教师提供扩展、更新知识,学习专业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进修。要有计划安排时间,让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实践(含实验室建设)及社会实践。根据需要与可能,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从事力所能及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⒎ 各校应根据教师有被培养的权利,也有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的原则,对下列内容制订进修细则或规定:
进修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培养费用(学费、书费、实习费、路费等)的负担办法;
进修形式(脱产、半脱产、业余)及相应的时间保证和福利待遇;
对处理工作与进修关系的要求和奖惩;
对成绩优秀的奖励,对不及格的处理;
自费进修的规定;
学成后为学校服务的义务,规定在本校最低的服务年限,和在规定服务年限内要求调出时培养费用的补偿;
进修期间的考勤及请假办法;
学校对进修教师的定期检查,进修教师的定期汇报和个人总结。
⒏ 教务管理部门要对教师进修与培训进行登记,每学期登记一次,并将资料存入个人业务档案。
三、新教师的培养
⒈ 凡新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由所在专业科(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要有二年培养计划,指导新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
⒉ 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负责培养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师德,传授教书育人经验,指导学习教育理论,使其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并对新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作出评价,并作为转正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⒊ 新教师必须虚心学习,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熟悉教材、备课、试讲等训练。
⒋ 新教师授课前要规定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讲,由专业科(组)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听课及评议。第一次试讲不通过,允许再次试讲。在第三次试讲仍不能通过的,一般不能安排任课,限期锻炼提高或改任其他工作。
⒌ 新教师到校一年后,按转正要求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合格的依时转正,考核不合格的应调离教学岗位安排其他工作。
第三章 教学文件制定与管理 第一节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计划分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实施性教学计划两类。
一、指导性教学计划
⒈ 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对同一专业各届教学的统一要求,作总体的指导,一般由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组织制定颁发,学校应认真遵照执行,以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的延续性。⒉ 对于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尚未颁发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专业,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的要求,参照相近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该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制定程序一般由教务管理部门主持,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拟,吸纳有关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充分调查论证,了解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的初稿在教学副校长的主持下讨论通过执行,并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指导性教学计划多次论证,及时修订。⒊ 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⑴ 专业名称。
⑵ 招生对象与学制:实行学分制的应有最低学分要求。
⑶ 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说明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各项具体业务。
⑷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说明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的业务能力。
⑸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全面列出所设理论教学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主要实训项目的名称,教学时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实行学分制的要按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分类开列所设置的课程。
⑺ 专门化方向:列出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的名称和涵盖的内容。⑻ 教学时间安排包括以下三个表:
① 教学环节周数分配表。要求列出每个学期各教学环节的周数(教学环节主要有:入学教育、军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毕业教育、考试、寒暑假和机动周)。
②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门课程的名称、类别、顺序、名称、理论课程的总学时数、实验课时数、各学期的周数、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各学期考试、考查课程的安排,同时列出各专门化方向的课程名称和教学时间安排,专业技能训练、实习项目名称等。实行学分制的应有各课程的学分数。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应符合教育部对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③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实践教学环节名称、教学周数。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
⒈ 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变化情况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业务范围要求,对各专业每届学生而制定。
⒉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结构与指导性教学计划基本相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专门化方向等方面允许结合实际作具体调整,但一定要保证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周数。对教学时间安排表则应按该届各学年、学期的实际日历作具体安排。该计划标题要注明年级、专业、编制日期、编制者和教学副校长签名。⒊ 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专业科(组)编拟,由教学副校长组织有关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讨论通过。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在新生入学前一学期的放假前4周完成。一经审批,不能随意更动,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必须严格按原审批程序修订,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节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大纲的选用
⒈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重要的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每门课程(含实习及单独开设的实验课)都应于新生入学前备齐教学大纲。⒉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已有统颁的教学大纲,学校应认真执行。同一课程颁发有多种同名的教学大纲,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师选用,经专业科(组)审批同意后执行,送教务管理部门备案。
二、教学大纲的编制 ⒈ 编写程序
未有统颁教学大纲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课时、教学要求等已作较大改革的课程,学校应组织教师自行编写。编写程序一般是由专业科(组)组织有关教师起草,经教研组讨论通过,报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审定后执行。⒉ 教学大纲的结构 ⑴ 课程名称 ⑵ 课程性质和任务
⑶ 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
⑷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基本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列出课题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教学要求可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要求。认知要求可细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能力要求可按课程实际对操作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⑸ 教学时数分配:确定理论教学课题和实践教学项目各自的教学时数。⑹ 说明:对执行该大纲中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加以说明。如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教学建议,教学的重点难点,与有关课程的联系问题,教学模块的结构与配置,教学方法建议及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方法指导与探索创新的启示等。
三、教学大纲的调整
教务管理部门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教师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必须全面领会所任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同时,还应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大纲的要求贯彻到制订学期授课计划、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命题考试、质量检查、选编教材等过程中。
为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的变化和知识更新,教学大纲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及时作必要调整,对教学内容和要求作合理增删,调整章节顺序或课时数安排,但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计划的总目标,不得降低教学要求,不得减少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例。教学内容调整比例幅度较大,应制定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确需调整时,应在开课前一学期内由教研组提出修改意见,经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后执行。第四章 教务常规管理
教务常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教务常规管理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应逐步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务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对日常教学进行检查、调、代课,对教学日志、教材、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资料进行管理。
第一节 日常教务管理
一、校历。校历是学校每学年主要工作的日程表,是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工作及其它工作的依据。校历是采用表格形式按年月日编制的具体日历。主要确定学期起讫时间,学期教学活动周数,教工和学生寒暑假的具体日期,对注册、开学和法定节假日,校运动会及其它全校性活动的日程安排。校历应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编制,编制校历基本要求: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教学安排40-42周,寒暑假共9-11周,一般寒假4周,暑假5~7周。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放假前4周编制出下一学年的校历,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印发各部门执行。
二、教学进程表。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全校各班级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教学进程表按学期周次顺序排列,编排各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考试、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假期等具体进程。教学进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根据校历和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编制教学进程表应妥善处理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场所和人力的合理使用。教学进程表应在每学期结束前五周编好下学期的教学进程表,经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后,印发各部门和教师,同时下达新学期教学任务。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教学进程表安排和协调工作。教学进程表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要严格执行,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应通过教务管理部门,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提前通知各有关部门和教师执行。
三、课程表。课程表是学校每周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活动的日程安排。课程表包括全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课程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还应有选修课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编制。一般在学期结束前一周编制下学期的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于开学前分发至班级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一经公布,要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预先提出变动要求,经教务管理部门作出安排,并向有关部门和班级下达调整通知。
编排课程表要注意确保学生负担与教师负担的均衡,按不同类别的课程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教学场地。⒈ 同一门课两次授课时间要有适当间隔。
⒉ 理论性较强、作业量较大的课程一般安排在上午,自习课可安排在这些课之后,早上第一、二节课不要安排体育、自习课,周五下午不宜安排自习课。
⒊ 讲授两门课的教师,每天尽可能只安排一门课,如果两门课必须安排在同一天,则两门课不要连续上。
⒋ 要把教师统一活动的时间在课表上预先划定(如教研组活动等)。
四、教室日志管理
1。教室日志是实施性教学计划具体进程、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和学生学习及出勤情况的记录。教室日志主要记载各班级授课日期、周次、节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章节名称或内容摘要)、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授课教师等。
2。任课教师每次授课,应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确认。包括体育课、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均应如实记录。教室日志一般每周一页,以班为单位记录。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选修班也要填写教室日志。每周一由班长到教务管理部门领取,周末结束交到教务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做好考勤统计工作。教务管理部门有条件可实行网上教室日志登记,及时收集教师授课情况并作出统计。
第二节 教学秩序管理
一、日常教学检查
日常教学检查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常规检查,检查工作主要由各教学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科(组)、教育研究室、督导组、教研组等)负责,随时了解、掌握教师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教师育人的情况,要注重对外聘兼职教师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
⒈ 教务管理部门每天巡课1~2次,检查上课、自习和出勤情况,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⒉ 教务管理部门每周检查教室日志一次,了解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
⒊ 各教学部门要深入班级随机听课,学校要制订听课制度,保证校领导及各教学部门负责人听课经常化、制度化,每学期听课要有计划安排,听课次数有明确规定,听课前有准备,听课时有记录,以便检查和指导教学。
⒋ 教研组要经常检查教学各个环节运行情况,教务管理部门随机抽查。每学期教研组抽查教案的编写质量和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平时常与各方面的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的意见和要求。
二、调课、代课与停课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要严格执行教学进程表和课程表,课表调整不得过于频繁。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要到教务管理部门办理调课、代课或停课手续。
⒈ 调课:由本人填写调课申请表,专业科(组)负责人或教研组长加具意见,提出调课方案,在上课前一天以上送教务管理部门审批,教务管理部门把调课通知及时发给有关教师和班级。
⒉ 代课:教师因公、因病或因事(须有公差证明或请假批条)超过一周不能按课表上课时,可由教研组提出安排意见,•请其他教师代课,经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⒊ 停课: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占用,不得随意停课。在非常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停课须经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由教务管理部门发出通知执行。全校停课达两天者,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停课后一般不补课,因节假日占去的课时也不补课。
三、教学事故处理 ⒈ 教学事故级别 教学事故包括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事故,一般分三个级别:一般教学事故、重大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学校可参照以下原则确定事故级别:
⑴ 一般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短,影响面不大,程度不深。⑵ 重大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长,影响面较大,程度较深。⑶ 严重教学事故指后果严重、影响恶劣、损害学生权益或学校声誉的事故。
⒉ 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
出现教学事故后,应及时处理,弄清情况,分清责任,区别情节轻重并进行教学事故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教务管理部门。情形严重的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通告学生的监护人。⑴ 对一般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先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填写教学事故登记表报教务管理部门备案。登记表在教务管理部门存查3年。
⑵ 对重大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会同教务管理部门处理,报主管校级领导审批,在所属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当年不能评优,扣发当月奖金,把教学事故登记表存入本人业务档案。
⑶ 对严重教学事故责任人,由所属部门及时将具体情况报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校长批准执行。对当事人进行校内通报批评,责任人当年的考核应为不称职,扣发事故责任人该学期奖金。教学事故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存入本人业务档案,一份存入学校档案作长期保存。对情节严重且认错态度不好者,由学校按严重程度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在职务上作低聘、调离以至解聘等处分。
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者,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执行。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教材和教学档案管理
一、教材管理
1.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各课程的教材预订和采购工作。教务管理部门在征订教材时,先应提供教材征订书目,由专业科(组)征求教研组或有关教师选订意见。教务管理部门汇总按开设课程的班级、人数、库存教材版本及数量,统一制定计划,报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后执行。
2。与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订购并按时向教师发放。其他参考书由图书馆订购,优先供应教师借阅。3。教务管理部门应建立教材库,指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专人管理。要建立教材帐和发放登记制度,严格入库和核算制度,保证书、帐相符。
4、没有特殊原因,教务管理部门应保证按时供应教材。教师用教材于下达教学任务后发放,学生用教材于上课前发放。
二、教学档案管理
1。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教务工作形成的文件,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形成的文件,学籍管理形成的文件,教师业务档案和教学设备台帐等。保管期限分永久、长期(16~50年)、短期(15年以下)三种。
2。教学档案一般按教学整理。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初两个月内要将上一学年的文件材料汇集、鉴别、整理、分类保管。分类时按学校档案室确定的办法归类,便于检索和向档案室移交。第五章 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教学过程管理包括:编制学期授课计划、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实验、实训、大型作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一节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包括编制学期授课计划,课前准备(备课、编写教案、置备教具、实验示范准备等),授课,课后延伸工作(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环节。
一、编制学期授课计划
⒈ 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大纲、校历、学期教学进程表,结合任课班级的实际,认真编制学期授课计划。
⒉ 学期授课计划内容包括:授课周次、节次(或课时数)、章节名称、内容摘要、课型、教具、课内外作业题号(或题数)、阶段测验、复习、实验、实训教学等安排,成绩考核的方式、次数,并附有编制说明和计划,注明使用的班级、学期。
⒊ 学期授课计划应一式三份,于开课前一周交教研组长初审,专业科(组)长批准后执行。审批后的学期授课计划报一份教务科备查。
⒋ 审批后的学期授课计划不得轻易改变。如需调整计划,调整学时数幅度较大,应由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理由,经教研组长、专业科(组)长签署意见后,报教务科批准执行。
二、备课
⒈ 任课教师必须在开学前备好两周课的教案。备课前要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了解先修课和后续课,注意互相衔接,并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确定教学方法。一般以两节课为单位编写一个教案。
⒉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包括:首页(班别,授课日期,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具,课外作业);教学内容(含复习、提问、课堂练习等)和教学后记。教案要注重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构思,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要因课程特点而异,不要流于形式。新教师应具体详细编写教学内容,老教师可概括扼要。鼓励教师应用计算机备课。
⒊ 备课以教师个人为主,教研组应组织必要的集体备课,一般每学期1-2次。其主要内容是:统一教学目的要求,研究重点难点解决措施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等。
⒋ 任课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好必要的教具,预做演示实验。课后要写教学后记,主要反映教学得失,教学效果,改进措施。
⒌ 任课教师在学期结束后应把学期授课计划、教案整理装订好,作为教学资料保存,以备参考与检查。
三、上课
⒈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持者,必须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迟到,不拖堂,不误课,不无故缺课,不提前下课,必须照章办理调、代课手续。
⒉ 教师在上课的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规范,管教管导,认真组织教学,严格考勤登记,填写教室日志,并注重自身仪表、着装、教态和表率作用。
⒊ 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讲授正确,启发性强,教法灵活,重点突出,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设施设备,积极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四、课外作业
⒈ 任课教师布置作业,必须按教学大纲要求,有明确目的,难度适中,份量适当。对布置的作业应预先试做。
⒉ 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和认真批改作业,评分及评语要客观公正、具体明确,必要时要讲评作业,并应做好交作业情况和作业成绩登记。
⒊ 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按时完成作业,对没有按时完成或敷衍应付、抄袭作业的学生,要及时教育。
五、课外辅导
⒈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解答学生疑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正确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原则上以个别答疑方式为主,做到因材施教。⒉ 学校应建立辅导制度,编排好教师辅导时间,保证教师有一定的辅导次数,要求教师做好辅导登记。
3。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实丰富第二课堂,有计划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习活动。
第二节 实践教学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的能力。教学内容应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保证教学健康有效开展,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必需的技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技能训练、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计划中专业实践教学时数与专业理论教学时数比例一般应达到1:1。
一、实验
实验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教学环节。
⒈ 凡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必须开出。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实验指导书,拟定实验计划,制定实验课的考核办法。
⒉ 任课教师应将学期实验计划与学期授课计划同时交教研组长初审,专业科(组)长批准后执行,审批后的学期实验计划分别报送实验室和教务管理部门。
⒊ 任课教师要认真按大纲要求做好实验课的备课工作,预作实验,写好教案。备课内容包括: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仪器设备及操作规程,可能发生误差的原因,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做好实验分组安排,布置预习实验指导书。
⒋ 任课教师应做好实验组织工作和指导工作,教育学生认真执行实验规章制度,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在实验进行中,教师要做好现场指导,检查学生的操作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分析,保障实验安全,指导学生处理各种事故。
⒌ 实验完毕,任课教师应会同实验室工作人员检查各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检查设备完好和清洁卫生情况,填写实验日志。实验员要及时清点、检查仪器设备,调整还原至起始备用状态。
⒍ 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凡单独考核成绩的实验课,必须进行综合考核,制定考核标准。综合考核以实操为主,结合笔试或现场口试。实验课总评成绩由各项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表现或综合考核等成绩组成。
⒎ 实验员要根据实验项目提前做好实验课的一切准备工作,参加实验课教学的辅导,协助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二、实习与技能训练
实习与技能训练(实训)是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校内进行,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实习、技能等级考证训练。
⒈ 凡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项目必须按教学进程表认真执行,若需变更,应由专业科(组)提出书面报告,送教务管理部门,经批准后实施。
⒉ 所有实训必须有大纲和指导书。实训大纲和指导书可由担任该任务的教研室(组)结合本专业实际组织编写,由专业科(组)审批后下达执行。
⒊ 教务管理部门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表,将实训任务下达给实训管理部门。教研组、实训管理部门根据实训任务派出指导教师。
⒋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编写实训计划。技能等级考证训练要依据有关行业制定的技能等级鉴定标准,编写训练计划和考核办法;按实训计划和大纲编写教案,做好实训前准备工作,组织指导实训,进行考核、成绩评定及总结。
指导教师应将学期实训计划于开课前一周交教研组长审核,专业科(组)长批准,报送教务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后执行。⒌ 指导教师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讲解实训目的、要求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做好现场指导,并进行必要示范操作;检查学生的操作情况,记录学生实训中的表现,保障实训安全。实训完毕,指导教师应检查设备完好和清洁卫生情况,填写实训日志。
⒍ 实训过程中监督学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若发生事故,应及时负责处理,并做好事故记录,及时报学校主管部门。对违反安全规程且不听劝导的学生,指导教师可停止其实训并向专业科(组)汇报。⒎ 实训期间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按实训指导书要求完成实训专题报告,交指导教师批阅。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训表现评定学生实训的平时成绩。
无实训笔记、实训报告的学生不予评定成绩,无故不参加实训者,以旷课论。参加实训时间不足2/3者,即为实训不及格,以零分计。
教学计划要求规定参加技能鉴定的基本技能训练,以技能鉴定结果为其成绩。
实训成绩单独列入成绩册。
⒏ 实训结束后,指导教师应于一周内向专业科(组)提交书面实训总结和记录。
三、大型作业
⒈ 凡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的大型作业(课程设计)必须按教学进程表认真执行。若需变更,应由专业科(组)提出书面报告,报教务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
⒉ 大型作业指导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计划,选用或编写指导书,结合实际和专业需要编写任务书(任务书要明确目标、课题、内容要求、方法、步骤进度、技术资料使用等),报专业科(组)批准执行。
⒊ 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大型作业的方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掌握学生进度,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确保大型作业按时完成。
⒋ 指导教师应及时批阅学生完成的全部作业,成绩要单独计分,也可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关课程总评成绩。
⒌ 大型作业结束后,指导教师应进行总结,并于一周内将学生部分作业和书面总结交专业科(组)。
四、毕业(综合)实习
⒈ 毕业(综合)实习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校要设立主要领导负责的学生实习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并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制实习大纲,结合现场实际制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明确规定:实习班级、实习地点及时间安排、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实习内容与方法,实习期间教学安排、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指导教师的分工与安排。有条件的学校(专业)应通过实习让学生能获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实习前,专业科(组)应检查实习准备情况,并主持学生实习动员,讲清实习目的、任务及要求。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要写好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和思想总结等。指导教师向学生宣布实习纪律,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⒉ 实习期间要发挥实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现场环境,让学生独立操作,达到技能考核标准的要求。
⒊ 实习结束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应以实操为主,结合笔试或现场口试,要准备考卷及评分标准。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记录学生实习中表现,认真批阅实习报告,写出实习评语。实习成绩由实习报告、实习表现和综合考核三种成绩综合评定,并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单独列入成绩册。⒋ 专业科(组)应建立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实习期间进行定期检查,或随机抽查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应于一周内向专业科(组)提交书面实习总结。专业科(组)应将本次(综合)实习总结和挑选五份学生实习作业或报告样本送教务管理部门存档。
五、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的一种综合性教学考核和检查(有必要的专业可设置)。
⒈ 毕业设计是工科类专业教学过程的总结性环节;毕业论文是非工科类专业教学过程的总结性环节。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毕业综合实习,在现场进行专业实践、调查论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课题。
⒉ 按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设计必须按教学进程表认真执行,若需变更,应由专业科(组)提出书面报告,报送教务管理批准后实施。
专业科(组)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和教学进程表,将毕业设计的任务下达给相应的教研组,教研组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及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名单,报专业科(组)批准执行。
⒊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编写任务书和指导书,负责制定设计进程,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指导、答疑、答辩、成绩评定、写评语及总结工作等。⒋ 毕业设计题目,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又要满足教学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开始设计前,应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精心安排,并按设计阶段编写详细教案(讲稿)。第一次指导的教师本人应按设计要求预先进行试做,交专业科(组)检查合格后方可参加指导。
⒌ 毕业设计应进行答辩,一般采用公开答辩和小型答辩相结合的办法,学校应组成答辩组织机构,如答辩委员会或答辩组,一般有学校领导、现场专家、专业科(组)负责人及指导教师组成。答辩组织机构制订答辩工作计划及评分标准,确定公开答辩的学生名单,制定答辩程序,负责做好答辩的组织工作。
⒍ 毕业设计的评阅和答辩可以按以下要求进行:
⑴ 毕业设计结束时,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任务书中所规定的文件,整理成册,(非工科类学生应完成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准备参加答辩。
⑵ 指导教师在答辩前应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审阅并写出评语,按等级分别提出评分初步意见。
⑶ 答辩时,要求学生先对本设计(论文)的指导思想、方案及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作简要介绍,限定一定的介绍时间,然后开始答辩。
⑷ 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答辩。答辩的内容为课题中的关键问题及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
⒎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应着重考虑六个方面:
⑴ 按要求完成课题规定的全部任务; ⑵ 课题完成的质量,包括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论文的论证是否正确,资料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等;
⑶ 充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⑷ 设计计算实验数据的精确程度,图纸的质量;论文的论点、论证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
⑸ 文字表达是否正确、精炼、通顺,书写是否工整;
⑹ 答辩时能否正确地回答与课题有关的问题。
⒏ 毕业设计过程中,专业科(组)应派人进行教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毕业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应于一周内向专业科(组)提交书面总结。
⒐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成绩应单独记入成绩册。
第六章 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质量的控制即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与课程实施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
教学质量管理的措施是要健全各项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规范和对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的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第一节 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和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结果作出的评价,也是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监控、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每学期考试和考查的课程门数按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执行。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负担,每学期一般安排2~4门考试课程。
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实验、实际操作、技能考评,大型作业,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一般可分为期中、期末考试,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或学期末,集中一段时间复习和考试。
考试形式可用笔试、口试、实操三种。可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需要,灵活采用,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并重的原则。笔试又可分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必须报教务管理部门批准方可实施。笔试时间一般为100分钟(2节课),口试的准备时间为40分钟,答题最多20分钟,实操考试时间视考试内容具体确定。
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平时考核的方法。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际操作、单元测验等方法采集学生学习成绩,考查不得在学期末及考试周的前一周内集中测验或变相考试。
二、命题管理
⒈ 考试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全面测量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考试范围原则上是该课程本学期的全部内容。应注意覆盖面要广和突出教学重点,基础知识题、综合分析题、应用题比例恰当。⒉ 命题先由教研组制定命题方案(或编制双向细目表),组卷试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基本题、水平题、提高题结构合理,区分度强,题量适中,便于分辨学生成绩的优劣,考试成绩力求符合正态分布。已考过的试卷不宜未作修改又做下一次考卷。
⒊ 用同一学期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同的班级采用同一试卷。每门课程应拟定水平、份量相当的两份试卷,并附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可采用A、B制命题。实行分层教学管理的,应按分层教学大纲命题。
⒋ 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较稳定的课程要逐步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原则上要求实行教考分离。
⒌ 无试题库的课程由教务管理部门或专业科(组)指定熟悉该课程的教师命题,经教研组长审核后于考前二周送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⒍ 试卷在命题、审批、印制、保存过程中,应严格保密,教师辅导学生复习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学生透露或暗示题意,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三、考务管理
⒈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学风、考风教育,教务部门要制定考试纪律、考场规则,监考员职责。各班主任在考前要做好备考动员工作。⒉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各班考试课程、考试日期、考场编排、监考人员安排,经教学副校长审批后于考前二周印发给各班级和监考人员。
⒊ 教务管理部门在考前一周公布考试纪律、考场规则、各门课程不准参加考试的学生名单。
⒋ 教务管理部门在考试前安排清理考场,考试期间,主考(教学副校长)、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巡查考场秩序,处理考试中突发事件。
⒌ 每个考场安排两名监考员,考生一般实行单人单座,监考员要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执行考场规则。在考试中,发现违纪行为者,提出警告并及时制止,对情节严重者报主考处理,并填好考场记录。⒍ 口试由两位老师主持进行。考生在教师点名后才可进入考场,抽领试题并在预备室(席)进行准备(三分钟内可向教师申请换题),学生按照准备依次答题并交出准备草稿。口试完毕,由两位教师合议后,宣布成绩。
⒎ 教务管理部门在考试结束后,及时整理试卷和考场记录,对已查实旷考、违反考场规则的学生及时进行处理,报主考审批后,向全体学生公布,引以为戒。
四、评卷与成绩评定 ⒈ 评卷要求
⑴ 评卷工作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集中评卷,尽可能采取流水阅卷方式。教师评卷要严肃、认真、公正,按评分标准给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务管理部门要按试卷评分标准抽检评卷质量。
⑵ 任课教师按试卷成绩分析表的要求对命题质量、学生成绩进行认真分析,对考试方法、命题内容及教学工作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⑶ 考试后三天内要结束阅卷评分工作,任课教师将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表、学生成绩册、试卷及考试成绩分析送教务管理部门,同时提供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名单。评阅后的试卷和学生成绩一经上报,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若须改动,应经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会同教研组长和阅卷教师查阅试卷,提出理由被认定方可更改。⒉ 学生成绩评定办法
⑴ 考核成绩评定,考试采用百分制计分法,考查采用五级制计分法或学分制记分评定方法。百分制和五级制可以相互转换。百分制 90~100 80~89 70~79 60~69 60分以下 等级制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等级转换成分数 95 85 75 65 30 ⑵ 考试课程的总评成绩,无实验课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⑶ 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单列成绩的实践课(包括实验课、实训课、技能鉴定、大型作业等)要单独进行考核。若以实验实训为主,但又非单列成绩的实验课成绩应占该课程总评成绩的60%。⑷ 跨学期、学年的课程,不论考试课或考查课,均按学年平均成绩统计。
⑸ 考查课总评成绩要根据平时考核综合评定,因此,平时各种考核采集分数,每学期不少于三个。
⑹ 体育课考查要从学生身体条件和体育基础的实际出发,对男女学生应有不同标准,对患有某种疾病而短期内不能治愈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经指定医院证明,教务管理部门批准可减免考查项目。⑺ 实习考查要以实习报告为主,结合实习记录、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表现,评定实习成绩。
⑻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该课程总评为零分:
①考试舞弊;②旷考;③一学期内欠交作业超过三分之一;④一学期内该门课程无故缺课累计超过三分之一。
⑼ 实行学分制管理,凡参加课程规定的考核,学期总评成绩在60分(或及格)以上,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的质量可采用绩点分计算。
五、补考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对尚未取得已考课程学分或没有达到规定累计学分的学生,可按学分制管理的有关文件规定组织补考、安排重修或选修其它课程。
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学生补考制度,对某课程评定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应按规定组织补考。
⒈ 教务管理部门组织安排学期正常补考:(下学期前二周内)⑴ 学期考核评定成绩不及格者; ⑵ 因故缺考或缓考者。
⒉ 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安排一次补考: ⑴ 补考一次仍不及格但已升级者; ⑵ 旷考或舞弊但有悔改表现者;
⑶ 因“缺课”或“缺交作业”评零分,经审核获准补考者。⒊ 结业后一年内返校安排一次补考: ⑴ 同一门课程补考二次仍不及格者;
⑵ 毕业考试(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及格者;
⒋ 大型作业(课程设计)成绩不及格者,可在新学期开学前重做,开学后补交。
⒌ 实习(实践课)成绩不及格或因请假未参加实习者,尽可能安排在校期间的假期补考。
⒍ 考查课需用笔试进行补考者,由任课教师命题(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于本学期最后一周内报送教务管理部门批准使用。⒎ 补考管理与期末考试要求相同,补考试卷由任课教师评卷,评定成绩报送教务管理部门。
⒏ 补考成绩登记:凡经准假缺考而补考的学生,可按正常考试成绩参加总评成绩登记;因其他原因补考的成绩,要注明“补考”字样,作为学期最终成绩。
⒐ 跨学期、跨学年的课程,平均成绩不及格者,补考工作按学年进行。
六、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一种综合性教学考核和检查。学生结业方式一般有毕业考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⒈ 毕业考试
教学计划规定不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专业,一般应以毕业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成绩考核。它是一种综合本专业有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试,必须安排在毕业实习后进行。毕业考试方式,可以理论与实操结合,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毕业考试不能用某门课程单一考试来代替。
考试题目、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应由专业教研组组长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本专业教师组成命题小组拟定,教务管理部门审核,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实施。⒉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一般是工科类专业学生结业方式。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实习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一次学习任务,须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独立完成任务书中所规定文件、图表、说明书的质量和答辩的质量评定成绩(或计算学分)。⒊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是文科类专业学生结业方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在对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课题,撰写论文并进行答辩。教师根据毕业论文的论点、论证和结论及学生答辩的质量评定成绩(或计算学分)。
若只进行毕业实习或综合训练的专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含有关技术文件)交指导教师批阅。教师批阅要制定评分标准,评定成绩。若进行答辩,教师要根据学生答辩的质量和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的批语评定成绩(或计算学分)。毕业设计或论文、毕业实习或综合训练的实习报告、答辩成绩评定,一律采用五级计分法。
毕业考核成绩均应单独列入学生成绩册。
第二节 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是教学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获取教学质量信息的有效途径。教学检查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检查各阶段、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也要检查各教学班级,有关教学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为了抓好教学检查,须在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由教务部门组织一个检查组实施。检查工作分教务管理部门、教研室(组)二级进行。检查工作要目的明确、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定期教学检查
定期教学检查是教学进程的某一阶段集中一段时间开展的全校性综合检查。一般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由于检查涉及面广,因此,该项工作要由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由教务管理部门组织,各有关教学部门参与实施。
⒈ 学期初的教学检查:主要检查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情况。如教师的教案(二周内);教室、实验室设施、教材准备工作;学生报到、注册、补考安排及新生入学等工作落实情况。
⒉ 期中教学检查:期中检查是一次全面获取教学信息、分析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水平、了解教与学两方情况的至关重要的检查。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学期中期或稍后为宜。检查内容主要是对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因素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其中检查教的方面重点检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执行计划、大纲、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及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效果等情况;学的方面了解、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检查方法:
⑴ 准备阶段:①制定检查方案和教学工作质量测评指标体系;②组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评估检查组;③检查组一般在教研组及个人自查基础上开展工作。
⑵ 实施阶段:①召开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②组织部分学生(不少于1/3)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测评;③检查组随机听课评课;④对照学期授课计划、教室日志检查各门课程的教学进度;⑤依据教学大纲检查教案、学生实验、技能训练、实习安排及开出情况;⑥抽查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⑦查阅教师教学研究有关资料;⑧赴校外教学点进行教学检查。
⑶ 总结阶段:在检查结束后,要整理检查材料并输入电脑存档,对检查的情况要进行分析和小结,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对教学经验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整理成书面报告向全体教师反馈;制定整改措施,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⒊ 期末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期末考试和学期临近结束前的教学工作情况。如审核命题质量、安排考试和评卷,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审批下学期教学计划、授课计划、课表及落实教师授课任务,完成各教学部门教学工作总结等。
二、专项教学检查
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可针对学校在某一时期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因素、教学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如对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或对某项实践教学工作检查或对某项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进行检查等。
专项检查事先要确定课题,拟定检查提纲,明确检查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及时间安排,注重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专项检查由学校专门成立检查小组,采取现场考察、操作考核、审查资料、专家论证、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进行,专项检查后要有检查报告,作出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
第三节 教学督导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努力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校为了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要及时收集有关教学质量反馈的信息,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及有关教学工作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的可行性的依据,因此,不仅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还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督导,以利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一、组织机构
学校应成立一个教学督导组,由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督导组成员可聘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责任心强、客观公正、具有高级职称的离退休教师和教学部门(教务科、专业科、教育教研室)负责人员组成。
二、职责及工作范围
⒈ 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常规检查、督促; ⒉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 ⒊ 收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⒋ 对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重大教学改革等提供咨询意见;
⒌ 参与优秀教学成果的推荐、评审工作; ⒍ 参与学校有关教学方面的专项检查和评估工作。
三、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工作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要把教学评估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要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除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求的评估工作外,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专题性的教学评估。如: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或教学基本建设专项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目标明确,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原则,要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
教学评估工作可由学校教学督导组(或教育研究室)组织实施,学校赋予其相应的工作职责。
第七章 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学校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资格管理。学校应遵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籍管理文件规定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学各部门应分工合作,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第一节 入学与注册
⒈ 新生复查
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按学校招生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和健康复查,复查合格者,即取得学籍。⒉ 注册
学生应于每学期开学时,按学校规定到有关部门交费注册,教务管理部门应于注册前把已退学,休学,转学的学生名单和复学,转班的学生名单及班级通知有关部门。
第二节 升级和留级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参照有关学分制文件规定执行。学校未实行学分制管理,确定学生升级和留级规定如下: ⒈ 学生在每学年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经成绩考核(含补考),不及格的课程门数未达到所学课程二分之一者,给予升级。若考核成绩(含补考)不及格课程门数仍有二分之一及以上者,应予留级。⒉ 课程门数按下列规定计: ⑴ 凡按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种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如单独进行考核,均按一门课程计;⑵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⑶ 凡一门课分几个学期讲授,学期,学年都进行考核时,每学年可取其平均值,按一门课程计。
⒊ 留级学生在留级前考核成绩达到75分(中等)以上的课程,本人提出申请免修时,教务管理部门可根据该课程的具体情况予以批准。未经批准,仍须重修。
⒋ 学生在规定学制年限内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经历)提前达到教学计划中相同或相近课程要求的,可向教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免修。原则上,达到高于或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同类课程或职业能力要求,并能出示有效学习或资格证明的均予以承认。
第三节 转学与转专业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予转学或转专业: ⒈ 经教务管理部门和专业科(组)认可,学生在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长,转学或转专业更有利于其能力发挥者;⒉ 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验证明,确实不宜在原专业学习,但可在其它专业学习者;⒊ 经教务管理部门认可,学生确实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学或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⒋ 复学时,本专业无后继班级者。第四节 毕业与结业
⒈ 对具有学籍,思想品德合格,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包括独
第三篇:2018学生篮球赛竞赛规程
延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2018年篮球赛竞赛方案
一、主办单位:教务处 二、承办单位:公共课教学部 三、比赛日期:2018年10月 15 日 四、比赛场地:职业技术学院篮球场 五、参赛办法:
(一)必须是本院在校学生,经医院体检身体健康者均可代表本系参加比赛。
(二)以各系为单位组队,报领队、教练各一人,男、女队员各12名。
(三)报名截止时间: 2018年10月10 日 报名表交到体育教研室许琪老师处。
(四)2018年10月 12 日下午16:00在体育教研室召开领队与教练会议。六、竞赛办法:
(一)比赛为单循环赛。
(二)比赛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最新《篮球竞赛规则》
(三)比赛分为四小节,每节为12分钟,不停表计时方式,每节之间休息1分钟。第二节结束到第三节开始,中间休息10分钟。
(四)每队准备深浅不同颜色两套服装,每队比赛中日程安排前的队为主队,后者为客队,比赛时主队的队服为浅色,客队为深色。
七、录取名次:
(一)每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弃权得0分。按积分多少决定名次,积分多者名次列前。
(二)如遇两队或两队以上的队积分相等,按积分相等队相互比赛的比赛胜负、胜负场次、得失分率依次决定名次,胜者、多者、髙者名次列前;再相等,按同一循环中得失分率决定名次,髙者列前。
八、奖励办法:
1、奖励前三名
2、体育道德风尚奖
九、裁判工作:
本次比赛的裁判工作,由体育教研室承担。
十、注意事项:
(一)各队比赛服装必须统一,前后号码清晰。
(二)如遇天气或其他原因不能比赛时,以比赛组委会的临时安排为准。
(三)参赛各队应按时参加比赛,不得无故弃权或延误比赛,迟到十五分钟以弃权论处。
(四)比赛期间各队教练员,运动员必须服从裁判员的工作,如有争议必须以书面材料向组委会申诉。
(五)各队的运动员资格应严格把关,如发现有外请或其他身份(非本院在校学生),一经审查发现,取消该队的比赛资格。
(六)各参赛代表队要做好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安全保护工作。
十一、其他:
(一)本规程解释权属主办单位。
(二)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第四篇:广东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竞赛规程
广东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竞赛规程
一、竞赛日期及地点: 竞赛日期:待定 竞赛地点:湛江市
二、参加单位: 各地级以上市
三、竞赛项目:
(一)少年甲组
男子:58kg 64kg 70kg +70kg 女子:49kg 53kg 59kg +59kg
(二)少年乙组
男子:50kg 55kg 60kg +60kg 女子:45kg 50kg 55kg +55kg
四、参加办法:
(一)年龄规定
少年男、女甲组:1991年1月1日--1992年12月31日出生。少年男、女乙组:1993年1月1日--1995年12月31日出生。
(二)每单位可报男、女运动员各12人参赛,可报领队、医生各1人、男、女教练员各1人。
(三)每个级别限报2名运动员。
(四)某级别报名人数不足3人时,则取消该级别的比赛(指来自3个单位的人)。
(五)除大级别(甲组男子70公斤及以上级,女子59公斤及以上级;乙组男子60公斤以上级,女子55公斤以上级)外,其他级别引进运动员(不包含:已被省优秀运动队正式吸收的运动员;各市代表广东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决赛的运动员;在代表单位暂住三年或以上的外省籍运动员)不得超过该市参加该项目(指大项)、该组别、该性别正式参赛运动员总数的30%。
(六)运动员报到时必须交验人身保险证明和贴上持有本人照片的医生健康证明,一旦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由参赛单位负责。
(七)参赛运动员必须凭《广东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证》及第二代身份证;外省户籍运动员须同时持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注册证》。
(八)省队集训的适龄运动员代表原输送单位参赛,占原单位名额。省队正式转正的适龄运动员可代表原单位参赛,不占原单位名额。
(九)各单位报名后各级别不得更改。
五、竞赛办法:
(一)进行个人对抗赛,采用单败淘汰制。
(二)比赛为三回合,每回合2分钟,回合间休息1分钟,男、女相同。
(三)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审定的《中国跆拳道竞赛规则》和《中国跆拳道裁判法》。
(四)运动员必须穿规则规定的跆拳道道服、护具出场比赛。
(五)抽签:比赛前一天上午进行。
(六)教练员必须参加广东省举办的教练员培训班并取得证书,按规则规定着装,否则将不能进场执行教练工作。
(七)器材:护甲、头盔、护臂、护胫、护裆、手套由各队自理(必须使用中国跆协最新指定的合格器材)。
六、录取名次和奖励:
(一)每级别均录取个人前八名,给予奖励。如参赛人数不足8名(含8人),则减一录取。前八名按9、7、6、5、4、3、2、1计分。
(二)团体总分录取前八名予以奖励,总分相等计冠军数,冠军数相等计亚军数,依此类推。
(三)设“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员、“优秀裁判员”,给予奖励(评选办法另定)。
(四)运动员因受伤不能参加比赛,必须出具本次比赛组委会指定医生诊断证明,并经裁判长批准;运动员因无故弃权或有违反跆拳道竞赛规则及体育竞赛精神,不正常比赛或阻碍正常比赛,将取消其本次参赛级别的所有成绩与计分,代表队不得参与“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
七、报名及报到:
(一)请各参赛单位按竞赛规程要求在网上进行报名(网上报名时间为赛前30天,网址:www.xiexiebang.com),报名后打印网上报名表一式两份(加盖单位公章)分别寄至广东省青少年训练竞赛中心(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邮编:510056,联系人:孙豪、陈增荣,电话:020-83810377,传真:020-83828845)和承办单位。报名表必须按网上报名要求填报,逾期报名以不参加论。
(二)各运动队于赛前两天,裁判员于赛前三天到赛区报到。
八、赛风监督委员、仲裁委员及裁判员由广东省体育局统一选派,不足名额由承办单位补充。
九、经费:
参赛队伍交通费自理,食宿收费标准另行通知。
十、为端正赛风,严肃赛场纪律,保证公平竞赛,各单位和全体裁判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体育总局和赛区制定的各项规定,认真比赛,公正执法,如有违反,将根据情节按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省体育局的有关文件严肃处理。
十一、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十二、本规程解释权属主办单位。
第五篇:湖北省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附件:
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结合湖北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规范常规,强化过程,改革评价,推进校企合作、产教一体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第三条 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并重,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四条 本规程所指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学事务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等。
第二章 教学工作管理
第五条 教学组织管理。依据精简高效、职责分明、运行有序、协调通畅的原则建立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一)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教学主管副校长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二)学校按照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邀请行业协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教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明确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对专业设臵、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提出建议。
(三)学校根据办学规模和实际需要,可设立教务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专业部(系)、教研室等中层机构。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可将上述职能并入相应中层机构。各中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1.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考试考核等管理工作;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编制校历、教学进程表和课程总表;学生毕业资格审定及毕业证书的发放与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常事务等。
2.实训管理部门。负责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编写实训指导书;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和维护管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负责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查、协调、评估和交流工作;负责实践教学资料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及数据上报工作。
3.专业部(系)。负责学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学具体事务,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课程设臵和专业教学计划;负责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参与教师聘用与考评等;负责本专业教研组的工作;— 2 — 协助学校教务部门、教研室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事务管理和检查工作。
专业部(系)设立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组织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定期交流教学经验,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及相互听课等教研活动等。
4.教研室。负责制定全校教科研计划;组织校本研究和校本教材开发;组织探索和推动课程改革;组织和督促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等。
第六条 工作计划管理。工作计划分为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层管理和研究机构工作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期工作目标、主要措施、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及其人员、时间、任务安排等。
(一)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务部门商学校有关部门编制,经学校批准后于新学期开始时印发至各有关部门。教务部门、实训部门、专业部(系)、教研室应按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于开学初分别制定本部门的学期工作计划,经分管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学校应对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学期结束时由各计划拟定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作出书面总结,并报学校备案。
第三章 教学文件管理
第七条 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分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一)指导性教学计划由教育部或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
— 3 — 导委员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对于无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专业,学校应按有关文件要求,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后制定。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由学校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有关行业和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通常由说明和表格两部分组成。说明部分包括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臵及教学要求等。表格部分包括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教学进程表)和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表等。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在新生入学前完备。
第八条 教学大纲管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重要教学文件,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已有统颁教学大纲的,学校要认真执行,无统颁教学大纲的,由学校组织教师自行编写。
(一)教学大纲按课程编写。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实习)内容、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学校教务部门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教师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大纲应及时修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第九条 教材管理。学校应按照教学计划选用教材。
(一)教材应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配套。学校选用教材— 4 — 必须真实反映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有利于教师备课和教学,适用于学生阅读和自学,并建立严格规范的教材选用、采购、财务等管理制度。
(二)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应选用教育部规定教材。专业课程应以国家规划教材或省统编教材为主,鼓励编写校本教材,并按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和程序,经批准(备案)后方可使用。校本教材应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
(三)选用、采购教材应由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提出备选意见,由学校教务部门审查汇总,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后选用和采购。严禁学校使用盗版教材。
第四章 教学事务管理
第十条 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教务部门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编制校历、教学进程表、教学任务分配表、课程表、教学日志,定期组织教学例会。
(一)校历。校历是学校安排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本依据,一般采用表格形式按学期编制。其主要内容有:学期及寒暑假起讫时间;学期教学周数和考试周数及具体起讫时间;法定节、假日及其他全校性活动的日程安排等。
(二)教学进程表。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全校各班级按周次编排各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考试、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假期等具体安排。
(三)教学任务分配表。教学任务分配表是任课教师、实践
— 5 — 教学指导教师的上课依据。学校教务部门应根据教学进程表和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会同实训处、专业部(系)拟定。
(四)课程表。课程表是学校每周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活动的日程安排,分为学校课程总表、班级课程表和任课教师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部门编制,在开学前发至班级和任课教师。
(五)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检查学生出勤情况、任课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的原始记录,由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和反馈。内容包括:授课日期、周次、节次、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摘要、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等。
(六)教学例会。包括教务例会、教研组长会议和教师及学生座谈会,主要是布臵和检查各项教学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第十一条 教学档案。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文书、教学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并按学年或学期分类归档。
(一)教学文书档案。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收集、建档和保管。主要包括:上级及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议、通报、通知、批复、制度等文件;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务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专业部(系)、教研室的工作计划、总结和会议记录;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评估的总结;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种上报材料;教学改革方案和总结;其他有保留价值的教学管理资料。
(二)教学业务档案。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收集,按专业、年级建档。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其执行情况说明表;— 6 — 教材使用情况说明表;校历表、教学进程表、课程表、选修课安排表、教学日志;学期教学进度检查表;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学生考试样卷和成绩质量分析等;各门课程的学生成绩和学分记载表;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的计划、大纲及指导书、任务书,能反映实践教学情况的有关资料等;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情况记载表;专业调查研究论证报告;毕业生情况调查表及分析报告等。
(三)教师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主要教学实绩的真实记录。应按人建档(含楚天技能名师、长期外聘教师、兼职教师)。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论文、专著、编写的教材、教科研成果等;有关教师教学质量、业务水平的考核评估材料及奖惩材料;教师业务、技术培训等材料;教师学历证书、任职资格、专业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及外语等级证书复印件等;其它反映教师工作业绩、能力的材料。
(四)学生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全校学生总名册;学籍卡;招生办公室批准的录取名册;休学、复学、退学等文件;在校学生人数异动统计表等。
第五章 课堂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 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管理活动。课堂教学实施前应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备课)。
(一)教学设计(备课)。教师要研究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根据学期授课计划,设计出每
— 7 — 堂课的全部教学活动,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撰写教案。教案主要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形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授课主要内容、板书设计;教学程序与时间分配、师生互动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验(实践)设计、课堂小结和作业安排等。
实习课程教案应有实习课题、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有关工艺规范要求、安全要求、形成职业技能的要领及注意事项、教学过程、课内外训练作业、教学场所及设施要求等。
任课教师在学期开课前必须备有两周以上的教案,平时应提前写好一周教案。不准无教案或用旧教案授课。新聘教师的教案须经指导教师审核。学校教务部门应定期检查教师教案。
(三)集体备课。既要尊重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的独创精神,又要发挥专业学科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国家和省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行仿真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
第十三条 教学实施。各学科教师授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授课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加强基础知识、基本— 8 — 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课堂授课要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语言艺术,板书合理,气氛活跃,组织有序。
第十四条
教学反馈。作业、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一)作业。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做到书面作业、口头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作业与教师指导作业、小组团队作业相结合。作业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具有一定探究性,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延长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场所开放时间,为学生完成作业(作品、产品)提供帮助。教师应及时批改或评判作业,并有批改记录和成绩记载。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讲评。学校教务部门或专业部(系)对教师批改作业要定期抽查。
(二)辅导答疑。辅导答疑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辅导答疑要求教师即时回答;课外辅导答疑要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答疑的教师、时间、地点、形式和主要内容等,并及时通知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培优扶弱。
第十五条
教学交流。学校应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公开课、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
(一)建立听课制度。学校要建立听课制度。校长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教学副校长、教务部门负责人每学期不少于20课时;教研组长、普通教师平均每月不少于2课时。听课应有计划,有记录,并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换意见。
(二)学校应定期开展公开课、观摩课和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建立制度,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第六章 实践教学管理
第十六条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内容。
(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操作实验仪器设备,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
学校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验仪器配臵标准,建设规范的基础实验室,建立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制度,配备专职实验员。
实验员或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课的授课准备,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指导和批改实验报告。
(二)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学生通过深入接触工作实践、生产实践而获取实际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按其性质和任务可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
1.认知实习。通过参观企业生产现场、行业(企业)陈列馆、— 10 — 学校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比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2.教学实习。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对本专业所必须的岗位技能进行基本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帮助学生熟悉行业(企业)生产设备,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积累岗位实践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教学实习在校内实习场所进行,必须定课题、定时间、定工位、定考核。
3.顶岗实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学校要选派有较强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教师随学生实习。
学校应于实习前制定实习计划,如实习目的和任务、实习内容和方式、实习考核和评价等。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按实习计划加强指导,并根据学生实习情况,组织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实习结束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并组织考核与评价。
第十七条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在完成三分之二教学计划后,方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如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实习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11 — 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做好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十八条 学校要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
第七章 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管理
第十九条 选修课。选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潜能和兴趣特长的课程。
选修课应跟踪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生活情趣和质量。
学校要把选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建立选修课课程设臵和管理制度,规范选课程序,创造条件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
第二十条
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要把第二课堂活动与共青团主题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德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祭扫烈士墓,参观名胜古迹,参加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服务奉献意识。
第二十一条 专业技能竞赛。学校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专业— 12 — 技能竞赛。竞赛力求全员参与,以赛促练,赛练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专业技能竞赛的设计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与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相衔接。竞赛内容参照职业资格中、高级标准或国家、省级技能竞赛标准或行业技术需求进行。要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八章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教学质量评价管理 第二十二条 学生学业考核。学业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理解知识与技能的程度,督促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一)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考查和技能考核三类。每学期的考试、考查和技能考核按教学计划规定执行。
1.考试分为学期考试和课程结业考试。考试分为开卷、闭卷和实践操作,由学校结合课程特点、内容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确定。学期考试在期末进行,课程结业考试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命题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为标准,注意覆盖面和教学重点。
对课程结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实行学年制的学校,应按规定组织补考;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让学生自主选择重修或改选其他课程。
2.考查有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单元测验、案例分析、项目
— 13 — 任务等方式,一般随堂进行。
3.技能考核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可以单独组织,也可以和劳动部门、行业组织及社会其它相关专业(工种)的技能鉴定相结合。
(二)学生学业综合评定。综合平时成绩、考试考查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以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为主,其具体比例和要求由各校自行确定。
(三)教学质量分析。在任课教师以教学班为单位分析的基础上由教研组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完成学业,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职成„2010‟7号)规定的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学历证书。
第二十三条 教学质量监控。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要求,通过收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鉴定和评价,并做出改进决策的教学管理活动。
(一)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加强教案和教学情况检查;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分析学生试卷和技能考核结果,了解教学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教学质量的督导和评估。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开展校内教学评估活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教学视导、教学专项检查,开展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督导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奖惩。
— 14 —
(三)建立健全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教学活动中因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对学校、教师、学生带来损失和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相关处分。
第九章 教师队伍管理
第二十四条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培养计划。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落实“双师型”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中的优惠政策;加强校本培训,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建立有经验的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业务进修和教科研活动。
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根据学校及学科要求,制定个人提高计划;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了解有关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了解相关课程的先行、并行及后继关系;要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
文化基础课程教师应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课程教师要跟踪和了解行业、企业、专业发展态势,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应具备开设两门以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并获得与职称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成为“双师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应取得高级以上的技术等级证书,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第二十五条 教师聘用。学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相关规定,建立和完善教
— 15 — 师聘用制度。
第二十六条 教师考核。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成长、工作职责等为主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有计划地每年按教师岗位任职条件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对全体教师考核。考核考评材料计入教师业务工作档案,并与学校的评先评优、职务评聘、受聘任教、绩效工资发放等结合起来。
第十章 教学研究管理
第二十七条 教学研究。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教研室统筹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把开展教科研情况纳入教师考核目标,并将教师教科研成果与教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职务评聘相结合。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国家教科研数字化资源,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教改工作,认真总结教研教改成果,积极发表科研论文,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
第二十八条 教研组建设。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由专、兼职骨干教师组成的各类专业的教研组,选择师德好、业务能力强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的管理和工作机制。
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学业务,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及相互听课,定期交流教学经验。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第二十九条 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是探索职业学校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研究。学校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 16 — 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和教研力量,确立实验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并做好教改实验总结和成果的推广工作。
第十一章 教学设施管理
第三十条 教学设施管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图书室(馆)、体育设施等建设与管理。
(一)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分专业设臵实验、实训室。实践教学场所的采光、照明、通风、防火、电气和机电等设备的安装、安全卫生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学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材料、工具的登记、保管、保养与维修、赔偿、外借、报废等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事故责任制度;实验、实训和实习守则等。各项管理制度要在实验、实训场所醒目位臵明示,并明确有关人员的管理职责。所有设施、设备均要建立规范的设备台帐。
(二)多媒体教学设施管理。多媒体教学设施主要包括电化教室和计算机房。学校要加强电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设施购臵、保管、使用、维修及教学音像资料编审制作、管理等规章制度。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园网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网管理和网络维护,确保网络畅通与安全。
(三)图书室(馆)建设和管理。学校要设立图书室(馆),包括藏书借阅室和阅览室,实行专人负责,并定时向师生开放。图书室(馆)应满足教学需要,有计划地购臵图书、音像资料,— 17 — 征订各种报刊杂志,增加图书册数。文艺类与专业类图书、报刊资料比例要合理。按图书室(馆)管理规定建立管、存、借阅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电子阅览室。
(四)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要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体育活动场所和器材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学校对教学设施要给予经费保证,加强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维修,保证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学校要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制度,对教学设施设备的保持状态、安全情况、运行环境及管理规章等情况定期检查。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程所指中等职业学校系湖北省境内以开办学历教育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各类职业短期培训学校可参照本规程相关条款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规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湖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