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

时间:2019-05-12 21:5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

第一篇: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

大地的期待

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徐百柯

2005年08月16日14:53文一

岁末年初,是人们总结过去,筹划未来的时候。2004年12月18日,在北京马坡文学会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新老作者———散文作家袁鹰、林非、林希、柳萌、王宗仁、韩小蕙、高红十,学者王春瑜、陈漱渝、张梦阳,杂文作家刘征、张雨生、孙月沐、王乾荣、吴志实、李景阳,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等近二十人聚集一堂,共商副刊发展与创新大计。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一、副刊的问题

当前副刊存在的问题,有的与大的舆论环境有关,有的是副刊自身的问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指出,有些副刊文章境界和品位不高,一些很有名的作家写的东西也很平庸、凡俗。作家柳萌说,不少副刊该硬的不硬,该软的不软。该硬的不硬———杂文是副刊的旗帜,杂文要有思想,如果两头抹,就没有好的杂文;该软的不软———散文要贴近百姓生活,要让人有所感悟,可是现在精致的散文小品却很难找。

新闻出版报副总编孙月沐认为,这些年来,副刊出现了三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弱化、快餐化、低俗化。所谓弱化,就是指各种副刊包括大报的副刊纷纷瘦身、减版;快餐化,是指文章不痛不痒;低俗化,是指一些副刊宣扬奢糜、追星捧星。目前大地副刊主要面临一个弱化的问题,让读者觉得副刊有你做个点缀,没你也行。张雨生说,现在的问题是报纸把副刊挤掉了,副刊又把杂文挤掉了。人民日报要带头呼吁一下,因为副刊代表着报纸的文化品位,杂文代表着副刊的灵魂。没了副刊的报纸,充满商气俗气,还能读出它的文化品位吗?没了杂文的副刊,全是小男人小女人的小文,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副刊还能提得起精神吗?

二、副刊的声音

人民日报文艺部老主任袁鹰同志说,副刊编得好,就是四个字:有声有色。这个声就是老百姓的声音,读者的声音。他们关心什么、抱怨什么,要通过副刊的形式,侧面地反映出来,而且能够有不同的声音,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说说而已。黄传会说,人民日报姓“人民”,要反映人民的呼声和疾苦,贴近老百姓。比如,中国目前有一千万城市农民工,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副刊要不要关注?

林非认为,一方面,副刊应该更好地关心底层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应该围绕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组织文章。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走向民主、平等的世纪,可是现在很多歌星、明星还在讴歌帝王。明史专家王春瑜指出,批判封建专制

主义仍然是摆在文化人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皇帝意识、草民意识非常可怕,草民意识是皇帝意识产生的重要基础,它们互为依存。这两种东西不扫除,会阻碍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刘征说,现在媒体上什么都在戏说,这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帝王意识抬头,乾隆皇帝可以和乞丐一起生活,可以做矿工。这出了圈吧?老先生给自己写文章定了个调儿:要有严肃的主题,游戏的心态,轻松的笔墨。所谓严肃的主题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有意义。

三、副刊的面貌

老作家林希说,虽然人民日报很老了(指它的历史),但副刊一定要年轻(指它的面貌)。副刊的人文关怀,应从关心年轻人开始。任何一个报刊,没有青年就没有生命。现在不少年轻人,往上,没有理想信仰;往下,没有道德底线,这是非常可怕的。人民日报副刊要有年轻的作者,要把青年读者和青年作者吸引过来,要永远把青年读者作为关怀的主体。

王春瑜说,党报副刊要可敬可亲,要改变可敬不可亲的现象。女散文作家高红十认为,大地副刊上鲜活的、年轻的、锐气的东西比较少。副刊的文章要动感些、年轻些,要注意增加可读性,不要四平八稳。有家报纸发刊词说:“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副刊的文章应该有感而发,它可以力抵千钧,它要留下历史的脚印,对这个时代多少有一些记录。

四、副刊的出路

学者陈漱渝说,副刊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当年《时事新报》为郭沫若提供展示他才华的舞台,《晨报副刊》刊登冰心的散文诗《春水》、《繁星》和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一个副刊编辑,孙伏园能发表《阿Q正传》,可以说功德无量。光明日报文荟主编韩小蕙说,副刊要为文化积累做一点工作。我们把握不了别人,但我们能把握自己。

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说,看一个副刊办得好坏,就看它有没有留下经典的散文、杂文。副刊要抓一些重点作者、重点的作品,争取一年能抓出几篇耐读的文章。多少年之后回头一看,这个文章能存在下来,就不简单。来自民盟的杂文作家吴志实说,中国的副刊是有传统的,很多著名作家和副刊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副刊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不管媒体发展到什么程度,副刊还会有作用。但另一方面,办副刊的思路、观念上也要与时俱进,编辑们要有眼光。杂文作家王乾荣认为,副刊的品位跟编辑的品位是直接相关的。要扩大作者群。文艺副刊不光是作家圈内的事,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都可以成为副刊的作者。还可以考虑设置名家的专栏,它可以成为副刊的品牌。

袁鹰同志结合自己的办报经验,认为副刊会有出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原来副刊只有八十行,现在是整版。这么大的版面是可以做“满汉全席”的,否则太可惜了。他说,今天,一个人通过上网、看电视就可以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副刊并不是无所作为。副刊要靠一些有声有色的版面,靠一些好文章,主动吸引读者。要靠自己的本事,替读者说话,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要求。要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关心支持大地副刊的作者和读者,这是办好副刊最宝贵的资源。

李白有诗:“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为了大地的丰收,让编辑、作者、读者一起携手耕耘吧。

编者的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副刊在新的一年期待能有大的作为,这自然仰仗广大作者、读者一如既往的支持。除传统栏目“金台随感”、“大地漫笔”、“心香一瓣”、“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之外,今年副刊拟开设“文史小品”、“谐趣园”等新栏目,请把您的得意之作寄给我们。在此恭候各位作者、读者光临“大地”。

《人民日报》(2005年01月11日 第十五版)

第二篇:人民日报副刊优秀散文选

体验红军路(党旗礼赞)

钱万成

《 人民日报 》(2011年04月20日 16 版)

读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朱德的扁担》,讲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朱德军长和毛泽东委员带领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挑粮上山的故事。当时是1928年冬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山上除正规红军部队外,还有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800多名伤病员以及2000多名老百姓。山中土地稀少,土壤瘠薄,年产谷不足万担。为了解决军民吃饭问题,必须从百里外的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运粮上山。井冈山山高坡陡,车马难行,在羊肠小道上运送粮食,只能靠肩膀和扁担。为了鼓舞军民士气,毛泽东和朱德带头挑粮。

我们这次在井冈山学习,上体验课,也走这条路。学员大多是老同志,最小的也有43岁,比当年的朱德军长还大一岁。一大早,大家就像孩子一样穿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背上红军包、挎上红军粮袋、披上斗蓑扛起木枪,到食堂去吃饭。还有人张罗加量,要为上山攒体力。兴奋程度真和小时候参加少先队活动差不多。

队伍准时从井干院出发,沿红军北路进山,盘旋而入,绕山前行。一个小时后到达了黄陇镇,这是井冈山中较大的一个镇子,是当年红军集中给养的地方。出镇区左行又十几分钟便到了我们这次体验课的起点源头村。村民已经等在那里,他们为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根竹竿,大家不解,老乡说山上有蛇,而且是毒性很大的竹叶青,竹竿在手可以防蛇。9点钟,我们并成一列纵队向山上进发。井冈山最高峰也不过1800米,黄洋界只有1300米,但山势陡峭,坡滑路窄。我们并没有真的挑着粮食,只是象征性地背着粮袋和枪支。开始一段大家斗志昂扬,欢声笑语。走在最前面的,是领路的老乡,是井干院花钱雇来的向导。接下来是旗手,先是我们的组长,后来组长有点体力不支,就交给了宁夏的老宋,老宋人高马大,始终走在前头。这段挑粮小路只有6里,是红军挑粮路135里中最险要的部分,虽然不长,却极其难走。行至半公里的时候,队伍就分成了前中后三拨儿,个个大汗淋漓,有三位学员还因体力不支决定原路返回。还有一拨儿已经坐下来休息,扶着竹竿气喘吁吁。我和带队的老师,随队医生以及两位扛担架和氧气袋的老表走在最后。行至1000米处,也感到了艰难。喘气更加急促,腿已经发软,但谁也不提议停下,大家相互鼓励,奋力前行。

在当年革命先辈战斗的地方进行现场体验,这是井干院在干部教育中的一大创举。为了保证学员安全,他们雇用当地老表在沿途修了6个休息站。学员走累了可以在站点上坐一会儿,喝点水,吃点东西补充能量。据说,当年红军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山脚爬到山顶。我们虽然个个汗流浃背,却依然一路兴致勃勃。有人背诵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有人高唱“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歌。山路弯弯曲曲,下望坡陡涧深,一会儿是竹林,一会儿是松海,一阵风来,波涛阵阵。路边偶尔还可以见到一朵朵六个瓣的蓝色小花,老表告诉我们这就是井冈兰,是朱德最喜欢的花。上世纪60年代,已当上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他,重上井冈山时还带走了一棵。登到1300米的时候,我们在一排木板房前休息。卖给养的大嫂说,这里就是当年朱军长和毛委员休息的地方,当年是三间泥土房,后来被国民党兵给烧了,这个房子是前几年他家新盖的,门前的老荷树仍是当年的原物。她说,在老荷树下原来有一块小草坪,每当挑粮歇脚的时候,战士们都要围在毛泽东身边听他讲革命道理。有一次毛泽东问身边的战士:“你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的说能看到江西,有的说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他说:“我们革命就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能看到江西、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老荷树上还挂着一个烈属证,证明他们是烈士后代。当年,井冈山地区有数万人参加朱毛红军,像这样的烈士后代比比皆是。12点钟,我们登上了黄洋界,那个当年让敌人魂飞胆丧的地方,虽说个个满怀喜悦,却已人人精疲力尽。

在这次体验中,大家除了深切感受到中国革命成功的不易和红军将士的艰辛,还有很多感悟:比如万事开头难,能够坚持更难,谁能坚持到底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信心有时候比实力更重要,没有信心就会被困难吓倒。就在大家生发感慨的时候,我却忽然想到另一个问题。我在路上和老表聊天,他说,他们家有6口人,每人有七分田,全家有四亩二分田。一亩田一年能生产500斤粮食,一年不过2000多斤粮食,仅够年吃年用。好在山林承包后,政府允许他们每年砍点竹子卖,再加上一点旅游收入,一年可以剩个万儿八千块钱。听了他的话,我才意识到在进山这一路上,确实只见到路边的一点点田地,一条一块,最小的地块恐怕真比屁股大不了多少,一不小心坐下去压死一片秧苗,很可能一家人会少一顿饭吃。这是一片金贵且贫瘠的红土地,不要说当年喂养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是靠它的产出能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活下来都实属不易。

第三篇:副刊问题

1、问:报纸副刊数字化转型,副刊怎么办?

参考文章:

“四力” 触“网”副刊的文化担当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发展策略分析 以羊城晚报为例

以网络为媒取长补短 网络时代 报纸副刊生存之道

网络时代 副刊如何转变思路

喜看老树绽新芽 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 报纸副刊作品连续三年获奖得失谈

网络副刊优劣与局限

2、报纸副刊的文学意义

参考文章

学灯 编辑群在五四新诗传播中的贡献和意义

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

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文人圈

中国现代文化生产中的媒介角色论略—以报纸文艺副刊为中心的考察

第四篇:晨报副刊读后感

读第九章:文艺的自觉有感

本章以《诗镌》和《剧刊》为例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自觉即文艺的自觉,仔细阅读了第一部分以《诗镌》为例来阐述的内容。《诗镌》是《晨报副刊》的“刊中刊”,类似于盆景一样的专刊,持续的时间不长,仅从1926年4月1日到6月1日,但是我觉得它的作用不是与时间成正比的,而是成反比的。

本章首先分析了诗歌到近代一蹶不振的原因。第一,内容和形式上的衰落,内容上同一主题的已发挥到尽头,而且诗人生活方式悠闲没有创新的主题;第二,受主流意识的控制,也就是沿着统治者规定走,例如,受到科举制度的压迫;第三,近代被文学史正统所鄙视的小说挤入文学史正殿。

某个东西的衰落,那么热爱它的人必然不会任其消失,所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诗歌解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解放,内容上反叛传统权威,艺术上打破格律,出现了以白话为主的新诗,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等。

但是新诗的收成不理想,有人说新诗就像分行的散文一样,这样的说法不是全无道理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稿代表人物闻一多等人就批判“五四”时代自由放任的诗风,并试图探索 一种新的诗艺和美学原则,他们批评郭沫若《女神》过于自然流露;批判感伤主义,也就是无病呻吟;第三个观点是认为不是什么词都能入诗的。主张用有形式的美感来愉悦读者的感性思维,即让新诗的形式有美感。

闻一多提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对应的新诗创新就是音节美、辞藻美、以及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同时也有人认为闻一多他们的诗的确注重形式美,但容易忽略思想内容,显得太客观。笔者非常赞同这一点,诗歌本来就是传达感情的工具,如果写得很客观,诗的灵魂也就没有了;笔者一直觉得没有真实感情的东西是虚的,好的小说灵感也是来源于真真实实的生活,天马行空的东西是转瞬即逝的,所以笔者不赞同他们批评情感的自然流露。但非常赞同他们的另一观点,美的东西就要用美的工具来承载,就像音乐,绘画一样。好的歌词需要好的旋律,好的绘画灵感需要有好的绘画功底,诗歌一样,这是《诗镌》为新诗带来的又一进步,也是《晨报副刊》当时的特色。

第五篇: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

报纸副刊的特色

——以《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四合院”

为例进行分析

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广大受众呈现出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报纸面临着来自电视、网络和手机报等新兴媒介的冲击。

与此同时,报纸行业内竞争压力巨大。报刊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新闻来源却很单一,国际消息的报道大都由新华社供稿,国内新闻则基本报道重大事件,因此内容往往趋同。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报社采集其他类新闻的能力近乎等同。报纸的正刊“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报纸的突围就成了各报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报纸业内有句行话:新闻引客,副刊留客。副刊是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报人赵超构也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现如今的报纸再想要在正刊做出突破难度比较大。因此,副刊就责无旁贷的担起吸引读者眼球并且留住读者的重任。《北京晚报》在副刊上就做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下面,本文将总结《北京晚报》副刊的特色,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

优 势

栏目的分众化设置

在大众传播的今天,受众的细化、分众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小众传播”。副刊只有有针对性的瞄准特定的“目标受众”,将目标受众分为若干“受众群体”,尽可能的满足这些“受众群体”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报业市场上赢得读者、站稳脚跟。因此,提供分类明晰的信息的专刊、周刊便应运而生了。文艺性的副刊《五色土》,在周一至周五推出不同的栏目,如:《五色土/余墨》、《五色土/连载》、《五色土/成长》、《五色土/光影》、《五色土/自然与人》等,在周日推出《四合院》副刊,《四合院/光阴》、《四合院/追寻》,这些栏目刊登了不同的文章。极大的丰富了副刊的内容,能够满足读者群的个性化需求。《北京晚报》的副刊设置使得同一天内,不同的副刊相互配合,达到知识性与娱乐性、休闲性与服务性的统一,在更深层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这种成功的分众化栏目设置为《北京晚报》副刊留住读者,形成固定的读者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学阵地的坚守

《五色土》名字源于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是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北京晚报》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栏目,现在依然风格依旧,是很多读者每天的必读栏目。副刊本由文艺起家。然而,传统文艺副刊在市场化的压力下,于夹缝中求生存,过分追求“平民化”、“大众化”,过度突出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而放弃了对文学色彩的坚持,这些变化对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品味都是很不利的,学界也一直有给传统文艺副刊留下发展空间的呼吁。《北

京晚报》始终坚持着副刊的文学色彩。《五色土》之所以能成为报纸的王牌栏目,也与其平民化视角和高品位理念是分不开的。《五色土》每天固定开设《五色土/连载》,而在周一至周日分别开设不同的栏目,如《五色土/成长》关于成长、情感等的讲述;《五色土/胡同记忆》对历史文化的讲述、《五色土/自然与人》对动物、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讲述、《五色土/戏品·问茶/90 后作文》对90 后作文的刊登等、《五色土/光影》对电影电视的评述„„特别是《五色土/余墨》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一直是其坚持所在。它的稿件来源非常丰富,很多都是来自于工作在各行各业最为普通的读者,他们的作品展现的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段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五色土》为有志于文学的读者提供了交流写作的平台,这些都成为了吸引普通民众的重要因素。《五色土》、《四合院》以其深刻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于生活的思考感悟,深深的感染了受众,吸引了读者的参与,深受读者欢迎。可谓是“既有大众文化鲜活生活的语言外壳,又具有精英文化气质,既通俗又深刻,既朴素又高贵”。

动静结合的内容编排

《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在谈起办副刊《夜光杯》的经验时指出,副刊要“静中有动,一个版面上,总要有那么一二篇甚至三四篇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和时间性”。当下的许多报纸副刊常常针对国内及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组织富有文学色彩的文章,表达观点和立场。事实证明,忽视新闻性和时代性,副刊就会减弱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竞争力,而关注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体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实现了休闲、娱乐和新闻、时效的结合,更是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副刊配合正刊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现象等保

持一定的敏感,讲究时效性,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栏目,形成“动静结合”的副刊版面是相当要的。文艺副刊《五色土》、《四合院》、《老照片》等则展现的是阳春白雪的“静”,它们的内容并不是动态的,体现了文艺性、休闲性、娱乐性、服务性等特点。阅读这样的副刊,读者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甚至能够得到某些生活与人生方面的启示。例如说,《五色土/成长》通过“成长的烦恼”、“烦恼辨析”、“专家盘点”等栏目,对不同类型的成长烦恼予以展示并且通过专家支招提供意见,迎合了读者的情感需求,而且读者也能在阅读中得到启示、感悟与反思。而《五色土/光影》则与近段时间新电影、热门电影相结合,对实时电影进行调查分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体现了它的“动态”的一面。在2011年11月11日,《五色土副刊》更是推出了当下男女青年热议的“光棍节”特刊,可以说是极具时代性和时新性,取得了不小的效果。《北京晚报》副刊的这种设置,使得二者动静结合,相互补充,纯文艺性的内容与联系社会热点的内容相得益彰,能够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与读者互动,提升忠实度

都市报晚报类报纸的一个特色就在于读者的可参与程度较高,报纸与读者可以灵活互动,以亲切感和贴近性来吸引读者,培养忠诚读者。《北京晚报》就特别注意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北京晚报》除在《五色土》等副刊可刊登读者习作之外,特地在每周四开设《读者周刊》,它由《读者周刊/ 服务》、《读者周刊/ 评报》、《读者周刊/ 活动》、《读者周刊/ 俱乐部》等栏目构成。《服务》、《评报》等立足读者,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表达报纸上的文章对自己的启示等;《活动》则经常会刊登一些读者俱乐部举

办的活动取得的效果、引起的反响等,如2010 年3 月11日的“读者俱乐部公益植树活动反响热烈”就介绍了由读者俱乐部发起,读者广泛参与的公益植树活动取得的社会效应。而《俱乐部》更是读者与报纸联系的纽带,《俱乐部》会针对晚报的读者举办一定的活动并发布相关信息,如至今已办三 届的中老年赴日活动等。这种不仅在报纸上进行交流,更在报纸下进行沟通的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方式,很值得需要增强与读者互动的报纸副刊的学习。浓郁的地方风味

都市类报纸副刊作为地方报纸的一部分,主要是在当地发行,其读者当然大多数是本地人,而作为当地报纸的副刊自然要注重反映本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示地方独有的历史文化,表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人情,也即是说,要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北京作为几朝古都,历史非常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北京晚报》在周二推出《五色土/胡同记忆》的栏目,通过“编辑手记”、“消失的胡同”等栏目,将老北京的 胡同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于每周日推出的人文风情副刊《四合院》,其开设的《四合院/追寻》、《四合院/光阴》专栏则以四合院为背景,极具北京地方气质。近些年来北京城的改建,使得胡同、四合院等北京独有的特色建筑、文化符号越来越多的被拆除,很多极有价值和特色的名人故居、老字号等也在这种拆除中不断消逝。这些让很多老北京和《北京晚报》的老读者(《北京晚报》的读者构成丰富,年龄跨度大,以中老年读者为主)感到非常遗憾,他们对于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北京晚报》推出的《胡同记忆》、《四合院》则让这样的读者群找到了归属感。这样具有北京地方风味的副刊和栏目,极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在地域和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缺陷与不足

《北京晚报》副刊每个版面基本只有一到两篇文章,与《新民晚报·夜光杯》和《羊城晚报·花地》等副刊相比容量偏小,内容不够丰富。使受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充分发挥其副刊的栏目优势。

广告篇幅过大。在周一到周五的副刊版面上,其广告几乎占据了版面的一半,有时甚至更多,并且多为医药广告。副刊版面上存在适当的广告可以,然而这么大篇幅的广告,势必会影响受众的胃口,与副刊的文化、学术、休闲、娱乐内容不相适应。

虽然作为晚报,但其文艺副刊《五色土》、《四合院》应更显其文学性、文艺性、知识性和休闲性。然而由于广告和版面的缘故,使得《北京晚报》副刊略显轻浮,不够稳重,希望在这方面上多下点功夫。

结语

作为首都地区的第一强势主流媒体,《北京晚报》平均每周阅读率高达53.6%,仅次于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也是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京晚报》有如此的成功,与其副刊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在报纸受到新兴媒介冲击、报纸行业内部竞争又如此激烈的今天,副刊的突破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北京晚报》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报纸副刊学 期末考查作业

姓名: 刘楠

班级: 09级新闻一班

学号: 200902302130

下载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文化艺术节副刊

    交院师生共享文化盛宴 ---写在第11届科技文化技术节之后 秋风送爽,星光璀璨。11月9日晚上校体育场上6000余人齐聚一堂,共享我院第11届大学生科技文化技术节开幕式晚会盛宴。......

    《南方周末》副刊的特点

    摘 要:研究背景:自中国报纸行业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报纸,《南方周末》曾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人们关注。研究目的: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

    副刊文摘教案(共5篇)

    教学目的:1.了解报纸的重要补充部分——副刊。2.掌握精读和略读副刊的方法3.启发学生做摘抄、剪贴报纸资料教学方法:以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副刊,一......

    楚天都市报副刊《网事周刊》研究

    报纸副刊研究 题 目: 楚天都市报《网事》副刊研究 专 业: 新闻传播班 级: 新闻二班姓 名: 殷宏超学 号: 08022087 完成日期: 2011年 5月 20日 楚天都市报副刊《网事周刊》研究......

    浅析《重庆晚报》副刊2011改版后的特色

    浅析《重庆晚报》副刊2011改版后的特色 中文摘要: 当下报纸的副刊集中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生活体验的特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群,各大报纸均比较重视副......

    人民日报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及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发布时间: 2012年03月30日 00:47:51 来源: 中国网络电视台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梁平毕明宇 点击率: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

    人民日报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及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