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15

时间:2019-05-12 21:2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1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15》。

第一篇: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15

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

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2009年12月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昌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昌平正处于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建设品质的关键时期,在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和走出北京、融入全国、面向世界的进程中,必须高举科技创新旗帜,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调结构、上水平、促发展、惠民生。这是昌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用足用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所蕴含的重大科技创新机遇和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良好契机,从全区发展战略重点和迫切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区位、空间、科教、环境等诸多优势,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教机构为依托、各类实验室为平台,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做强做大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为打造商务花园城市、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提供坚实支撑。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京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最具活力实验室经济区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到2015年底(即“十二五”末),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市前列,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区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5%,保持全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投入强度达到2%。承接一批国家和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掌握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10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0家。科技辐射和扩散能力明显增强,技术交易额达到62亿元,其中技术输出成交额达到55亿元。

——实验室经济要素充分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全区发展主要驱动力。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多数工业企业具备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100个,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趋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未来科技城基本建成,中央企业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度聚集,逐步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科研中心和创业基地。昌平园东区、生命科学园三期、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全面建成,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小汤山现代农业园以及其它重点园区和专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沙河高教园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全面跟进,对推动科技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学习、全民创业、全民健康、全民绿色”行动深入开展,各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大量涌现,各种智慧、创意和活力充分涌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重奖发明创造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二、紧紧围绕全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方向

立足昌平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

4、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全区产业发展特点和高端发展趋势出发,重点要在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优先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深入开展产业化研究,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此来做强做大一批企业,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

5、围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加快全区城市化、信息化实际需要出发,重点要在城市网格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应急指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科技创安、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监测、森林防火等领域,集中支持一批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改善民生的项目研发,集中推动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使昌平成为集中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和窗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6、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社会宏观需求和全区生态建设实际出发,重点要在能源节约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支持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特别是要在攻克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节能、城市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生态恢复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昌平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供支撑。

7、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一批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实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重点要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集中支持一批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包括特色农产品培育和加工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节水节能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新农村的水平。

三、牢牢把握知识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两个环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8、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力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创新活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昌平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通过共建实验室、人才交流、研发外包等形式,进一步凝聚创新资源。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开拓国内外市场,塑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9、发挥驻昌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探索建立科教资源整合机制。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对接,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积极争取一批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昌平。对落户昌平的重大项目,在政策、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好服务。

10、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共性平台,完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按照“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的思路,探索实施开放实验室工程,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开放式实验室。对建立开放式、专业化、共性化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将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选择与昌平主导产业发展关联度大、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以打破条块分割、用增量带动存量、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途径,采用政府启动、市场运作的机制,组织和集成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信息、研发设施等创新要素,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共性创新平台或产业联盟,为推动昌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服务。

11、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完善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以金融服务中心、创业风险投资中心、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为主要形式的中介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鼓励中介机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促进投资融资、科技研发、技术扩散、成果转化、信息交流、人才培训、创新资源配置等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北京市建设“中国技术交易所”、“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和“全国专利交易中心”为契机,积极联络一批具有技术转移功能的地区性服务机构,促进创新要素和技术产品的流动、聚集和合理配置,使昌平成为技术交易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

四、加快建设高端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高端产业功能区是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要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工作,全面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努力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成为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引擎,成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12、高标准推进未来科技城建设。未来科技城是中央企业建设人才基地的重点,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入探索未来科技城建设模式,明确职能定位,完善空间布局,健全运转机制,加强企地合作,全面推进规划和建设工作。以神华集团项目开工建设为基础,积极协调其它有入驻意向的央企项目尽快落户。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具有雄厚研发实力和在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向上相近的优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之成为实验室经济集中发展的示范基地,全面展示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13、做实、做强、做大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关村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昌平园东区、生命科学园三期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科技辐射扩散、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加大对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空间、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14、加快推进其它重点园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全力支持和推动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有序推进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宏福创业园、国际信息园、昌平物流园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示范区、咨询产业集聚区、十三陵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集聚区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集群,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5、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依托高校聚集优势资源,支持和引导建立多功能、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全面推进沙河高教园区建设,在实现五所大学全面入驻的基础上,集中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支持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其它大学建立科技园,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大学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五、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保障措施

16、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资金,并且逐年增长,增长幅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采取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两类人员、三类组织”(即科研人员、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开展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活动。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7、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吸引投融资中介机构入驻昌平,支持企业采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直接融资形式,获得国内外金融组织的投资和贷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整合区域内银行机构和担保机构资源,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提升区金融服务大厅的融资服务功能,加快形成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集贷款及融资担保、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和并购重组为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18、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市“海聚工程”的政策措施,依托“未来科技城”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昌平创新创业。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人员给予奖励。推进青年创业园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昌平创新创业。着力改善教育、医疗、市政等条件,提升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9、强化政府采购政策。认真落实政府采购范围和适用领域,在行政类办公、市政设施、节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工程养护等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项目中,通过采取首购、订购、推广应用等方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获得市相关部门批准的本辖区内企业自主创新产品。

20、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规范化和层次化的、适合昌平特点的科技政策体系。改进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完善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为企业在银行信贷、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税收管理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互访活动或联盟活动,定期举办科技项目对接会、技术交易会、科技创业者大赛等,并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收集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科技需求信息,实现产学研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协会、学会、企业联盟在推动自主创新、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企业、科研机构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执法协调,提高执法能力,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首善之区。

2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有关部门组成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统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科委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组织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全区发展所面临的科技创新具体问题和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奖的评选表彰活动。各镇(街道)、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相关工作任务细化分解,逐条落实,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发表时间:2010-1-5

第二篇: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驾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能否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

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科技资源的最大容纳力、吸纳力,取决于我们城市的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加速提高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是加速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汉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传统体制的惯性较大。从历史积累的因素分析,武汉经济运行模式中,存在着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以及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实现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转轨:要通过企业和产业的再构造,实现由传统工业为主导向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工业转轨、由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由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向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转轨。显然,这种转轨离开了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

首先,城市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大批量民营创业企业的诞生。民营创业企业发展了,国有经济的比重就会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就会逐步增强。而没有完善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创业支持,这样势必使得创业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进而延缓武汉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调整进程。其次,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是城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动机,是实现城市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没有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智力的支持,更无法建成一大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充满竞争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城市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沦为空谈。

在全球“新经济”大趋势的推动下,为抢占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制高点、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品质的升级,国内各主要省和中心城市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种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武汉来说,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通过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极为优越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兴市战略,对于加速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面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创新机制、新的创新体制、新的创新制度和新的创新环境。检验武汉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否完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否达到,主要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在知识生产、知识流动与知识应用各环节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各创新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组织、政府之间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协同配套;二是这个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地容纳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能否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其直接标志是:在一定阶段,有没有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或企业群落诞生,有没有一批新型的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涌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战略性工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十一五”期间应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大幅度向企业集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中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决定着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发挥状况。要区别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层次,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引导。

对于在武汉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新产品开发调整产品结构。要通过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若干个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武汉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新技术开发的前瞻性和高风险性,在创新投入上,政府应予以

重点扶持,要通过政府资助、风险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形式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对于—般性的民营科技创业企业、区街乡镇企业,也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多方面的创新支持。

针对武汉地区绝大多数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在非市属的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这一体制特征,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措施,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特别是

大中型企业集中。要抓住中央、省属在汉科研院所转制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其科技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推动其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引导一批科技人才在本地区创业,引导—批成果在本地区转化。在开发性院所全面转制基础上,继续深化公益类和农业类院所的改革。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吸纳、稳定一批科技人才队伍。

第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为创新、创业的战略高地,大力发展高科技创业企业,推动现代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创业企业的摇篮,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和科技人才创业的战略基地。要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创业中心数量的扩张和素质的提升,创建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创业企业的机制,在更大更广阔的空间上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速实现本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型工业商业企业、金融投资银行、外资财团、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资本优势,全面整合社会闲置资本资源,发展各种产权组织形式的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以及大学科技园、留学生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孵化组织。现代科技园区在本质上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基地。要加强园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接,使科技园区成为创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战略高地。

第三,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纽带,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力争在若干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作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选择。要聚焦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技术领域,设立若干个能够对武汉产业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突破的科技攻关项目,集中目标,进行攻关,力争取得若干项原创性突破。要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调动有实力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积极性,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大投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科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并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中央在汉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中央在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合作攻关。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础上,推动双方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建设成为实现武汉区域性知识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突破的战略基地。

第四,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根本大计是我们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事业是否真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要抓住中央加大对中部地区投入的契机,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运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集群,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用武之地。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并通过制定计划,落实资金,明确政策,以项目为牵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流的创新环境和舞台,使他们愿意和能够为武汉的科技创新发挥才能,体现价值。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体制与法制环境,建立“产业导向”、“环境导向”和“资本导向”的人才配置新机制,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第五,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好范文版权所有!

推动武汉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培植适合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企业生长的土壤。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发挥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消除一切不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平台;要有效发挥政府的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打造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人才资源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汇聚和凝聚人才、知识、资本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系统,培育创业资本市场,强化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创业人文环境。

第三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佛山市委党校 中共佛山市委办公室

【摘要】佛山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要把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来抓,就必须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找准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推动新兴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佛山把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来抓。在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这些产业的工业总产值约1400亿元。今年2月,佛山市荣获国家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一)光电显示领域

2009年全市光电显示产业增长超过18%,仅液晶模组及其配套企业产值就接近250亿元,液晶模组产量超过1000万片。目前,佛山光电显示产业初步形成了液晶显示产业和代表下一代光电显示技术的OLED显示产业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拥有了包括OLED面板制造、液晶模组生产、电视机制造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形成光电显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一是液晶显示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巨大。南海奇美主要从事液晶模组的加工和制造,其代表产品尺寸26~65英寸,该项目一期建成多条液晶显示模组生产线,产能超过1000万片/年。同时,奇美的上下游产业链厂商纷纷入驻佛山,为佛山发展上游面板及配件、下游电视机整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是OLED(有机电致发光)产业核心技术国际领先,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国内OLED领域的技术水平几乎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位置,佛山国家示范基地通过率先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迅速确立了在国内OLED产业的领先地位。通过大力发展OLED产业,佛山有望占据未来光电显示产业的制高点,带动全市工业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佛山广东中显科技有限公司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中国第一个低温多晶硅AMOLED产业化项目在南海区正式启动。该项目首期投资5亿港元,将建设多条全彩AMOLED显示屏生产线。2009年,彩虹集团的OLED项目落户佛山,该项目一期将引进一条具有目前国际主流水平的AMOLED量产生产线。

(二)光照明领域(LED产业)

2009年,佛山市照明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57家,工业总产值212.89亿元。新光源产业有以

下几个特点:

一是形成了产业集群雏形。佛山市照明产业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佛山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光源生产基地之一,并享有“广东照明灯具之都”、“广东省电光源照明灯饰专业镇”的美誉。形成了以佛山照明、雪莱特光电两家上市公司和已刚被批准上市的国星光电为龙头,五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如禅城区以LED封装、LED应用、照明灯具为主;南海区除灯具、LED封装与应用外,也正加快发展LED中上游产业,包括MOCVD、LED芯片制造等;顺德区以传统照明灯具、OLED产业为主;高明区依托佛山照明和LED固汞为原材料的企业,具有后发优势;三水区正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与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相互融合。

二是形成了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扎堆现象。拥有佛山照明、雪莱特、国星光电、欧司朗等知名品牌。同时,伴随一批知名企业产生。如佛山照明是全国电光源大型骨干企业,中国最大的电光源生产企业,素有“中国灯王”之称;雪莱特则是中国最大的节能灯制造基地和HID汽车灯生产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与汽车厂进行整车配套的生产厂家。国星光电是一家专业生产LED半导体光电器件以及LED应用产品的公司,昭信集团主要从事大功率LED封装、LED灯具及MOCVD外延设备的开发和生产。欧司朗(佛山)主要从事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电光源产品、各类灯具、相关控制器件和附属配件,等等。

三是美国旭明进入佛山南海生产LED核心蕊片,从而形成了LED领域企业竞相发展态势。随着以半导体LED照明为代表的新光源的逐渐兴起,佛山企业竞相进入LED产业,并有逐渐向产业链上游环节拓展的良好格局。如,佛山照明拟与台湾企业合作,全面进入LED电光源制造领域;雪莱特公司从2004年开始探讨LED照明汽车灯具,并牵头承担了粤港相关攻关项目;广东济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合作建立南海半导体照明系统产业化基地,从事半导体照明技术的研发、中试等工作。由美国旭明光电合资建设的佛山旭瑞光电公司,今年2月在南海区奠基,该项目总投资超过3.5亿美元,生产LED外延片和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产品上市后将改变全市新光源产业“缺芯”的局面,大大拓展了新光源产业链。佛山LED产业已经先走一步,具有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和一大批链条中小企业相配套,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和产业板块,体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是形成了自主创新奋力争先局面。在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不少企业非常注重技术、质量和品牌,承担了一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家标准制定。如国星光电公司已在LED领域申请包括19项发明专利、16项国际专利在内的各种专利113项,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引导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昭信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合作开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OCVD设备技术,将使昭信集团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4个有能力制造MOCVD设备的企业。顺德的彩虹集团已在顺德成立OLED平板显示生产线和技术研发中心,并正在加快推进第二期投资项目的发展。佛山还建立广东省特种光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液晶电视技术中心等省级光电技术研发平台,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也落户南海,重点开展LED研发平

台建设、中试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五是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佛山市在规划编制、平台建设、优惠政策等各方面加大对新光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目前,佛山将新光源产业列入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并计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南海区规划了“千亩专业市场,万亩产业基地”的广东新光源产业化基地,通过加强载体建设和资源整合,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和配套发展,培育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光源产业集群。三水区将LED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作为优势新产业进行重点支持。

(三)新能源领域

佛山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新产品样机、样品以及示范项目建设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佛山照明开发锂电池电动车项目,首期已投入2亿元;广顺电器与上汽集团、燃料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发展新能源燃料电池项目,计划在3年内投资6亿元,预计5年内实现产值15亿元。首批燃料电池将安装在上汽集团1000辆新能源车上,用于本届上海世博会。光伏产业方面,自2008年以来,佛山开始积极开展产业布局,政府鼓励美的等家电集团积极投入太阳能家电产品的研发;扶持南海瀚天科技城等单位申报“金太阳”工程;积极开展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申报工作;中建材太阳能广东基地正式动工,建立集光电技术(装备)研发、光电技术装备生产制造和薄膜太阳能模组生产三位一体的太阳能产业基地。顺德区还在致力打造“阳光城市”,去年一次性签约6个太阳能光伏项目,将打造成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部件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风电产业方面,目前全市有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1家,有风电设备零部件配套能力企业10多家。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是广东东兴风盈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风电设备的研发、整机制造和风电场安装服务,专业生产800KW和1.5MW等中小型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现年产规模可达100台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全市在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配套方面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如以南方风机为首的各类风机生产商等。

(四)电子信息服务业

一是佛山家电嵌入式软件与家电终端产品的互促关系已经成为佛山家电制造业的特色。佛山目前已经拥有威创科技、华傲电子、科威电子、瑞德电子、盈科电子等10多家颇具规模和竞争力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企业。

二是面向家具、钢材、塑料和花卉等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佛山电子商务和现有产业紧密结合,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了多个颇具行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欧浦钢网成为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钢铁交易门户网站,花卉世界网已发展成为国内最为知名的花卉产业信息平台,易发塑料网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网上塑料原料批发市场。

三是以金融后台为特色信息服务业初步形成。设立在南海区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是全

省首个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已吸引美国国际集团、汇丰银行、友邦保险、广东三泰电子、新鸿基证券、国家税务总局、交行广东分行、广东农信联合社、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其数据中心、客服中心等后台服务进驻,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广州前台、佛山后台”的金融产业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业发展已居全国领先水平。佛山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从地图数据、应用软件到终端设备完整的产业。拥有占据了国内导航电子地图出货量近50%的瑞图万方、具备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安尔康姆、国内领先的GPS终端设备厂家好帮手等一批龙头企业。

(五)生物医药领域

一是生物制药方面。医药行业是全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全市现有医药生产企业39家、保健品生产企业16家。去年工业总产值42.66亿元,增长30%。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如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华天宝药业有限公司等具有较强实力的生产企业。拥有一批拳头产品和著名商标,创出冯了性药业的风湿跌打药酒、蛇胆川贝散、竭红跌打酊、保济丸等大批畅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拳头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医药生产企业把握开展GMP认证改造的有利契机,初步形成一整套符合GMP要求的生产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涌现一批新型医药生产企业,已陆续出现一些有别传统医药汤剂、饮片、中成药生产的新型医药企业,其中佛山市南海中南药化厂等部分企业采用先进方法提取、浓缩,萃取医药精华用作提供医药原料。同时,三水生物基因谷也正在建设之中。

二是医疗器械方面。佛山非常重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2007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医疗器械(佛山)产业基地已落户佛山。2009年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方案,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重点包括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大型医疗诊断设备和医用监护仪器。目前,全市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0多家,有规模以上医疗器械企业15家,2009年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销售总额约为16.73亿元,增长14.59%。

(六)新材料领域

2003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目前全市共有新材料企业250家左右,2009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约480亿元。佛山新材料产品涉及多个领域,拥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部分企业在国内同类型行业中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如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该企业以稀土助剂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为主,所生产的高分子塑料助剂属无毒、高效、多功能、环保型产品,表现出其他同类助剂产品难以比拟的优越性能,在国内外市场极具竞争力。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集团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主要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双向拉伸尼龙薄膜、高透明聚氯乙烯压延薄膜、仿真皮车辆座垫专用人造

革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拳头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该企业是国家级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医药卫生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该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等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

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投资小、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链中下游位置,对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涉足较少,产业核心企业还比较少,整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佛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但部分龙头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存在产业技术难以向外部企业扩散的问题,导致不能在社会水平上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基础,产业链协作度和关联度不高,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人才和科技资源不足

新兴产业普遍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征,发展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人才和科技资源的相对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优势不明显,自主培养人才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比如,我们研究生以上学历只占人数总数的1.14%,低于全省1.5%的平均水平。去年佛山引进海外专家及留学生266人,与苏州引进1411人、无锡1000多人相比差距甚远。这种情况导致我们的新兴产业缺乏自主技术和核心技术,在产业竞争中受制于人,缺乏竞争力。

(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一些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效果不明显,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并网、上网电价等政策瓶颈,生物医药产业难以吸引全球有影响力的制药公司落户佛山,影响了产业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落实领导分工联系制度和领导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对新兴产业规划、建设、协调的领导,为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

境。

(二)制定实施规划政策

近年来,全市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扶持力度。如《佛山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2010年)》、《佛山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等。此外,全市还确立15个重点发展产业,其中新兴产业就涉及9个。启动了新兴产业规划,制定配套的政策意见,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佛山国家高新区实行“一区六园”新管理体制的机遇,用世界眼光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推进“创业创新”战略,加快建设以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带动各产业集群(专业镇)和产业基地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升级换代。建立和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动力。以专利、标准、品牌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切入点,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实施“数字佛山”战略,推动产业基地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四)积极抓好招商引资

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引资的策划,引进一批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企业,提升佛山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

(五)健全投融资保证体系

加快推进实施金融发展三项计划(简称“3P”计划),加强政、银、企的沟通协调,落实政府、银行信贷合作协议,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创新、产业创新,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对产业基地内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推动佛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鞍山市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生动实践

鞍山市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06-12-26信息来源:

来源: 科技日报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结合鞍山的实际,在服务政府、服务企业,促进“官、产、学、研”结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得力助手;在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服务自主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展现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其他同类机构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整合资源,构建特色服务平台。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服务老企业的改造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为己任,积极整合地方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优良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搭建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当地企业搭建了“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在当地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鞍山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这些特色服务平台成为校企合作的技术中介桥梁。政府通过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国内重点高校,让众多的中小企业以最低的投入,得到最适用的技术和高水平服务,形成了“技术资源全国化,技术服务本地化”的运行模式,这些都为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扶持一个中心,服务一片企业”的良好社会效益。

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在市政府和科技局的重视和支持下,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满足于只为少数企业做点简单的服务,而是始终站在推进区域技术创新的高度,围绕着促进全市生产力的发展来开展工作,在服务上下工夫,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使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他们创建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互助基地、全国首家“虚拟专家开发研究院”,这些科技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为组织社会科技力量开展中小企业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探索。

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科技中介服务大有可为,服务也需要创新,服务就是生产力!

第五篇: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与目标关联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对策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在此之后,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

2.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有其系统目标,即通过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催生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加速了技术扩散,产生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网络,在相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体。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产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产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它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聚集起来,联合成在更大产业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集体创新行为;并且通过整合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设备、管理、培训等因素,形成集群整体创新优势,从而成功提升了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区域创新层面而言,产业集群实际

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创新系统。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这种必然联系表现为:

1.地域关联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均属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其研究范围均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内。由于存在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市场需求、生产要素、自然地理等形成条件的差异,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有效形式。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依托产业集群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创新网络,构成了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

2.结构关联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及基础设施等环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合性。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群体和专业协作网络;当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位于产业集群区域时,就成为了产业集群的主体。通过构建主体间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形成本地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同之处。此外,区域内共有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及产业文化等要素构成了区域创新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产业集群产生外部效应的原因。

3.功能关联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强调通过促进本地创新主体的互动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在本地扩散流动,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也是企业互动的结果。因此,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是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的共同功能。

4.目标关联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获取外部经济优势及创新优势,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该目标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紧密相关。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战略模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当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三、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体现为:

1.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就人才资源而言,产业集群将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区域,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就资金资源而言,产业集群使投资者容易了解区域特定产业的发展态势,更容易判断拟投资企

业及项目的发展前景,从而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产业集群也降低了投资者寻找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与谈判成本等交易成本。因此,越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区域,越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就技术资源而言,完善而集中的产业体系有利于深入开展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有利于提高对新技术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产业集群集聚资源的优势为集群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从而加快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产业集群与知识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集群内由于区域的邻近以及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技术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产业集群区内沿产业链分工的各企业,常常通过技术转移来协同创新,从而缩短创新周期,减少研发成本并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3.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创新网络是一种为实现资源共享而结成的企业联盟,通常围绕某个核心企业组成,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建立创新网络的目的不仅包含设计及生产工艺的创新,还包含供货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这一网络成员通常包括供应商、技术提供者和客户,网络的结构可以根据特定的生产研发任务进行调整。此外,创新网络的成员还包括提供质量检验、测评及维护保养等区域培训与支持体系。上述网络成员构筑起了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十分有利于企业迅速吸收新技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最终提高区域创新的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四、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载体的创新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点之一。下面笔者依照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逻辑顺序,逐一对作为创新主体的集群内单个企业、产业集群及政府的创新发展思路进行分析,从而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对有一定发展规模和研发实力的企业而言,要建立自主研发为主的研究型技术中心;其次,对总体实力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则要求建立起消化、吸收型的开发机构或产品开发部,设置负责技术引进的专职技术人员,注重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次,要重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共同成长,不仅要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而且要对中小企业给予足够的支持,努力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高校与科研机构聚集了大量的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通过密切产学研联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创新支持作用。

(二)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

1.建立依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科技创新中心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相关行为主体共同组建科技研发中心,也可以依托产业集群内某核心企业的研发中心进行组建。产业集群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有效科技创新的关键。

2.培育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文化环境

产业创新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1)行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它包括人们对创新的接纳、认可程度、敢于冒险的热情与勇气等。(2)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是集群创新的关键。(3)开放的思想交流氛围。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与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这种产业创新文化不仅能够维持产业集群的良性运行,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文化的特点,鼓励文化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内集群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价值取向。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制定城市化与区域创新相结合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

城市化是实现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是区域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尤其是城市所具有的集聚效应是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应充分发挥城市集聚资源优势,引导产业在城市区域集中布局,依托现有城市,将其做大做强,避免出现新城镇、工业区遍地开花的分散布局。为此,政府应将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创新发展政策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建设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集群和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和约束企业,防止企业过于分散或集中规模过小,以合理和高效利用城镇土地,提高集聚效应。

2.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建设

(1)进一步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尤其是应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建设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图书馆、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级政府应为此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2)形成促进区域创新的制度环境。在明确政府作用和政策重点基础上,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促进区域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为创新提供制度条件。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包括科技、产业、财政、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若干政策。同时,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对区域内的产业有选择地重点支持,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科技园区

政府应选择好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链,作为带动全地区经济增长的切入点,以新兴技术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优势产品为龙头,集中实施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科技支持计划,培育高科技产业集群,并重视加快产业集群各类园区载体的建设。

4.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创新体系的共同建设与发展

在东部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建设重点应是引导原有集群向高新技术集群升级发展,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中西部地区则应结合当地要素条件,学习东部地区经验,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政府应努力消除阻碍创新资源在区域间流动的各种制度壁垒,加强区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调与共同发展。

下载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1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1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