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岗女工创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记******公司***
***,******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她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下岗职工,到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到坐拥千万资产的“女老总”,是坚韧的个性和乐观的心态成就了她的事业与人生。回想***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
大胆开拓勇于创业
年,***在***天鹿公司羊毛衫厂上班,是一名爱岗敬业的好员工,技术过硬,团结工友,每月拿500元工资,过着平常人的生活,每天安然自得地上班下班。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企业破产倒闭,她下岗了,当时她刚满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处境,她不知所措。创业难,而下岗女工再创业更难,对于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女孩,想重新谋到一份好的、体面的、稳定的职业谈何容易!刚刚下岗的她该何去何从?那段日子,她学过打字、做过零工…… 然而对一个不甘平庸的***来说,这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坚韧、乐观的心态,让她在压力面前燃起了创业的激情。凭着她敏锐的观察力,她发现羊毛衫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行业,***是一个传统的牧业大旗,原材料充足、质优价廉,又有一群同自己一样遭遇的姐妹,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调研,她觉得地缘、人缘都具备了,在原有产业链上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思路明晰成就辉煌
2002年秋,***七拼八凑筹钱买了4台旧横机,得知自
己的创业想法,她的下岗姐妹纷纷来到的她的身旁,做起了羊毛衫。没有场地,当时,她的爱人正养育肥牛,就用他租的养牛人住的小屋做为厂房,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但她和姐妹们始终坚持一个信条“信誉第一、质量第一”,顾客不满意,她们就织了拆,拆了再织,直到顾客满意为止。就是这样的小作坊,当时的***就在心里埋下了“以质量求生存 以信誉谋发展”做大做强***绒毛制品的梦想。
冬天几个月下来,效果还可以,除去她们几个姐妹的工资以及各项费用,还少有盈余。虽然是小小的创业,也给她增加了信心和勇气。对原羊毛衫厂有着深厚情谊的她们,用创业挣来的第一笔钱注册了被老厂废弃的“***”商标。很快她的绒毛制品在当地站稳了脚。
企业稳稳的做着,但***心中确想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她总结了原破产企业存在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瓶颈,成立了“产品研发部”,引领着当地绒毛制品的小潮流,2004年,公司的产品已经占领了市场很大的份额,当时毛衫市场正是由传统的毛衫向新型原材料转变,她们抓住这个契机,把丝光毛绒线和绵羊绒两大原材料引入***市场,她们自己终于做出了不起球,不变形的羊毛衫、裤。
随着公司的壮大,员工已经增加到了近百人,***特别注重
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几乎所有的姐妹都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势活动企业凝聚力极强,职工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干劲十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对事业孜孜以求感染着每一位员工,稳定的员工队伍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2004年,她被推选为阿鲁科尔沁旗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她得知自己是当时188名代表中唯一的一名下岗职工,她更得知,***还有那么多未就业的下岗工人,这些让她夜不能寐,第二天的讨论会上,她提出了“关于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及就业的问题”的议案,得到了领导以及多数代表的高度重视。通过这次会议,她增加了信心,也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她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下岗姐妹再就业。***的市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2005年,公司成立了市场部,***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期间路途上的辛苦不说,客户的冷眼,对小旗县企业的那种不懈等等,但***坚持着,因为这决定着企业能否做大,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坚韧性格和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呼市、包头、临河、鄂尔多斯等地企业的认可,稳定的订单源源而来。
在市场趋于成熟的时候,***的资金遇到了问题,通过政府的协调,得到了就业局提供的2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接着,是政府领导多方协调帮助她们租赁到了宽敞的生产加工场地。企业终于走出了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走上了公司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工业园区安家落户
了,企业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又开始在“品牌”上做文章,提升企业知名度,打造绒毛制品的最高品质,已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的***公司,作为***的再就业基地,已有职工14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70%,2009年,在旗委、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公司扩建了生产车间,扩建后的***,生产能力翻了一番,由原来的到处找客户,到现在挑客户,由没饭吃到挑饭吃。面对这些,***并没有满足,她说“我旗下岗的女职工还很多,特别是城镇失业女工以及部分陪读妈妈,由于要照顾孩子,工作很难找,我要想办法,尽我的能力解决这些人的后顾之忧”,她要增设专人在公司周末帮助这样的工人带孩子。如今,她已经意识到,要把***做大做强,创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抓住原料这一关键,所以,她正在筹备着羊绒的分梳车间……。
2006年,她被授予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2008年,她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自治区级“五一女职工”奖章。2007年,***公司的“***”商标,被赤峰市评为知名商标,2008年,她们生产的“***”牌羊绒衫,被国家纤维检验局认定为合格产品,并且,授予纯羊绒标志,同年,她们的产品被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合格产品,并授予证书,2008年,她的车间被市工会评为“青年先锋号”。
翻开***的创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企业经历了“小
作坊――有限公司”,这期间***的责任在发生着变化,她的创业成功与她的坚韧性格分不开,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创业激情,***的创业成功不是偶然的,源于她善于发现的眼光与脚踏实地的干劲,科学的管理方法,明晰的发展思路,也为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创业要结合自身的素质,选择适合的、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志向要大,起步要稳。
第二篇:下岗女工创业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妇女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走创业之路,办百姓食堂
我是××*区××*119社区一名普通居民,现在是“××*食堂”的总经理。当年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今天能与大家一同来分享创业路上的经验、教训,能与大家一起来再学习、再提高,我深感荣幸。
许多人都梦想拥有自己的企
业,自己当老板,享受无限赢利的奖赏。可是大多数人都犹豫不决,他们担心没有资金、经验或者项目。而我成功的经验就是——“走创业之路、办百姓食堂”。
人生几多风雨。一九九九年初,做了10多年的工厂倒闭了,原本想平平淡淡、舒舒服服过一辈子的我,拿着1万元的工龄买断金,心里充满着迷茫、困惑:找不到今后的路怎么走?
下岗初的半年时间,我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由于一时找不到工作,遭遇了生活给我的第一次难题。当时,爱人也下岗在家,且单位的效益也很差,每月只能拿150元生活费,女儿正在上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加强营养,但我却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改善伙食。面对困顿的生活,我对自己说:“我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我要做一个称职的母亲,能肩负家庭责任的妻子,我要走出去,靠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
心情平静了,心态平和了,再不怨天尤人,再不沉浸在迷茫之中。下岗半年后,我开始了自己的打工之路。
一九九九年六月的一天,我从电视中看到一则报道:“北京某制笔厂推出一项新业务——胎毛纪念笔,在北京十分流行。”当时,这则消息给下岗创业无门的我带来了一线希望。凭着一种创业的激情,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韧劲。于是,我第一次创业就从做胎毛笔打开了帷幕。为了接到胎毛笔的制作生意,我一个人跑到几家医院妇产科联系业务,向每一位新母亲介绍产品的做法及纪念意义,争取她们的理解、支持,我的真心与诚心感动了一部分婴儿家长,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做成了60余笔生意,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这点小小的收获更加坚定不移了我创业的信心;同时我边做生意边琢磨:“胎毛笔生意的发展,潜力有限,我需要学习,需要掌握最先进营销管理模式,为今后的创业打基础”。
该放弃时就放弃。1999年底,我应聘到了“海尔”集团武汉分公司,一切从“零”做起,一切从头干起,做了一名普通的促销员,推销海尔洗衣机。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提高销售业绩,我每天起早贪黑,从家里到商场、从商场到公司培训班,促销、学习连轴转。每天在商场要站10小时,下班后仍然咬紧牙关赶往公司培训班,继续学习产品的性能、特点、营销技巧等等,回到家里常常已是深夜11、12点。在我的记忆中,在海尔的日子里,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有时,也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为什么我这一弱女子要经历这样的苦难,为什么世道对我这样不公平”?想到伤心处,我也只能背着丈夫、女儿躲在卫生间偷偷落泪。但我更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第二天,我又精神焕发地穿梭在商场、公司、家里,三点一线,乐此不疲。
凭着比别人更多的付出和汗水,我也一步一步做到了营销经理助理的职位,当时的月薪也达到了2000多元。在“海尔”的工作经历,开阔了我的视野,学到了先进的营销模式,领略了海尔的企业文化精神。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名言“一个好的经营者,不仅要满足市场,更是要去创造市场”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一切,使我不顾亲朋好友的百般劝说,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放弃海尔高薪职位,不断超越自己,创建自己的事业。”
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的创业,通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我把创业目标锁定在普通大众。2001年,我卖掉了懒以蜗居的小屋,筹得资金8万元,我告诉自己:没有退路,只有破釜沉舟。于是带领下岗的弟妹,办起了“××*食堂”,打出了“××*食堂,××*人的食堂”的口号。为了使口号变为现实,使这家前身为濒临倒闭的餐厅成为××*居民的大食堂,让市民都能享受低价、美味、营养、健康的菜肴。创业初期,我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每天一大清早到菜场选购最新鲜、最优质的原材料,在制作工艺上严格要求,在卫生上严格把关,让××*居民真正感受做到了我们所承诺的“放心米、放心油、放心菜、放心价”。
“××*食堂”地处生活小区,居民以武钢普通职工为主,怎么做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吸引更多消费者,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和自身现状分析,认定只有走干净、卫生、物美价廉、方便快捷、诚信经营的道路,而且我们“××*食堂”始终贯彻“为人诚信、讲究信用”这一理念。并把员工工作快乐才是企业最重要的东西,企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群众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广告,三个月后,营业额稳步上升,
第三篇:企业下岗女工创业致富事迹材料
企业下岗女工创业致富事迹材料
遭遇失业
谁能想到
我叫××,今年48岁。1978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85年,就职于内蒙古××乳业,是一名普通的工人。20年来每天从事着重复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知足。知足的是我同丈夫和没工作的人相比我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养家
糊口,可以供养儿女上学,实现自己儿时没能继续上学的梦想。但是,天不遂人愿,想也想不到的事情降临到我们一个即将要退休的老工人身上。事情发生在2005年4月末的一天。当时记得我还正在车间工作,突然一位女同事慌张跑了进来,大声喧哗着:“不好啦!不好啦!我们厂子要关停了,要黄了,我们都要下岗了”。当时我们几个同事谁也没有搭理她,都认为她是在开玩笑,简直是天方夜谭。谁都知道我们的乳品企业是呼伦贝尔响当当的乳品企业,虽说企业规模不是太大,但是我们的影响很大,几乎全国都有我们的销售根据地,怎么可能呢?简直是笑话。下午2点,厂子突然临时决定召开职工大会。听到通知以后,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想完了,估计不是什么好事!说不定,还真是……自己再也不敢往下猜疑了。会上,辛明光董事长,非常严肃地说:“我很对不起大家,我们奋斗多年的乳品厂就要停产了。这不是传言,是千真万确的。”“关停的目的是为了引进世界五百强的龙头企业——瑞士雀巢公司”“请大家一定要理解,理解政府,理解企业。”……2005年5月1日,就这样我同丈夫光荣地下岗了。从此,我成了下岗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心中有梦 匆匆走上创业路
要说我是怎么走上创业之路的,好像是一个偶然,但更是被逼出来的。
下岗后,每天是心事重重,可以说是寝食难安。为了打发时间,不得不找几位麻友一起玩玩,好来能够乐呵乐呵。一天,一位麻友像往常一样唠嗑说:咱们苏沁好像缺个正宗的清真饭店,你又是回族,为什么不自己开个店,创业做老板呢?我苦笑着回答,“没钱呀”,朋友却爽快地说“我来帮助你”。
说实在话,当时我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每年几乎得一万五千元的学杂费、生活费等费用,仅仅依靠下岗后每人四百元的生活补助根本不够用,更别说家里的其它开销了。那怎么办呢?总不能一直靠借钱维持生活吧?总不能让孩子像我一样也辍学吧?说什么也不能这样,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实现我的梦想,上一个有出息的学校,找一个有出息的单位,离开这个偏远,没有前景的地方。后来,也就是在朋友不经意的提议下,被逼无奈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第一次当老板,第一次说了算。那么,在这个60%左右的回民居住区,干什么生意比较好呢?想来想去,最终还真是选择了开饭店。选择理由:一是只有开饭店不需压太多的本钱;二是饭店什么时候都得有人吃饭;三是当地缺实实在在回族人开的饭店。就这样,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的饭店匆匆开张了。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创业做老板其实有许多学问。做门面、添设备,不算厨师、服务员的工资,光前期投资就花了近万元。开张了,生意却很冷清,当时的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我就到处打电话、托朋友、说好话,想着法拉关系,接生意。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的生意日渐兴隆,开始火了起来。饭店由最初的5张小桌子扩大到30多张大桌子的规模,年收入也由最初的一万元增加到如今的10万余元。不但为当地回族居民红悲喜事提供了方便,而且也解决了自己和个别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同时,也为地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真可谓是一举几得啊。
四川地震 热心解囊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不幸发生了5.8级大地震,地震以后,苏沁农牧场发出号召,号召广大职工群众慷慨解囊,献出一份爱心。当我听说牧场倡议捐款后,我积极赶往场子进行捐款,记得我当时虽然只捐了100元人民币,但是社会反响却不一般,在我的积极参与下,其他各家从事三产人员都纷纷开始进行捐助,可以说我们这些从事三产的人员也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生活当中,我始终不能忘记我的亲朋好友,始终不能忘记曾经领导我们一起为企业奋斗过的领导。因为,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助,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更不能让我的孩子实现他的梦想。更不能……
下岗已快近四个年头,我想,我的生意还会越来越好,我的梦想也会越来越近。
第四篇: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2001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2001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2002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面对如今的成就,么学红说,创业苦,也有甜,一个人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在哪里,甜在何方。我喜欢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艰难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下岗的姐妹们挺起腰杆,自主创业,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第五篇:下岗女工勤奋创业先进事迹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女性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角。省市再就业明星、家住九江开发区滨兴街道的XXX就用她勤奋创业的先进事迹向人们阐明了“女人能顶半边天”。
1993年,XXX从市航运公司浔梅汽渡站下岗,在随后的日子里,无精打采,傍徨惆怅,怨天忧人一度伴随着她。但很快XXX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下岗是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人虽下岗但心不能下岗!
之后,XXX充分利用下岗后在家休息的时间,刻苦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财会大专文凭,并获得助理会计师职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1998年,XXX筹资5000元,召集几十名下岗女工一道开办了市区第一家家政服务社。为使家政服务社打开市场,她和伙伴们以优质服务、诚实守信为宗旨,谒诚为广大市民服务。有次到市委党校的一位教师家护理他年迈生病的父亲,XXX和伙伴们像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为老人家端茶送药,洗脸抹身,不嫌脏、不怕烦,侍候身边,亲切照顾,使老人深受感动。事后结帐,这位教师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硬要多付20元给她们,她们还是婉言谢绝了。
家政服务社靠近学校,不少学生的家长常为子女的午餐、午休而烦恼。XXX发现这后,马上在家政服务中心增设学生午餐和免费午休服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文秘家园资料务项目。利润虽微薄,但XXX用真诚的母爱对待孩子,给孩子们亲切的关怀,细(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心的照料,还经常指导他们的学习。一次,学洲小学二(2)班学生李江,不慎摔伤左眼角,流了很多血,老师很着急,问他家里有什么人,他首先想的是珍珍服务社的阿姨,当XXX看到李江受伤的情况,便立即把孩子送往医院。许多家长觉得把孩子们放在XXX那里,很满意,很放心。
为进一步拓宽再就业之路,2001年11月XXX办起了老年人服务中心。20位工作人员全都是下岗工人,她们把老人当亲人,努力为老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晚年之家。九江县沙河街黄婆婆一次在家二楼摔下来,造成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垂危。市里一些医院都不敢接收,自来服务中心后,XXX每天为她上药、擦身、按摩,经过耐心周到的护理,半年后黄婆婆奇迹般康复,并能下地走路。最近,XXX投资2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老年康复器材,已有50位老人来此。
成功总喜欢亲睐勤奋之人,荣誉总属于成功之人,XXX被评为了全省九大再就业明星和全市十大再就业明星。一脸朴实的XXX非常诚恳说,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天,奋斗就会一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