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笔记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笔记
在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使人们对创新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是,如何创新、怎样创新是我们所遇到的难题,我们总是在迷茫、在纠结,到底怎样做才是创新。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的寻找机遇。如果我们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那么我们就能系统化地进行管理创新;如果我们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我们就能使创新发展为真实可行的事。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所揭示的重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将实践创新也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的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的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
书中在讲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举了麦当劳的例子: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但是,麦当劳通过应用管理概念和管理技巧(研究顾客所注重的价值)使“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程序和工具,对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培训人员,然后制定其所要求的标准,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建立了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群。其实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书中在导言部分列出了一个等式:创新+企业家精神=再创生机,这就说明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萨伊当年是这样定义企业家的: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更高的领域。所有小的新工商企业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若要是企业家的,一个企业必须除了小和新以外还有其他特殊个性,事实上,在新企业中,企业家仅仅是少数人,他们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事物他们改变了价值观,其实,不单单是小而新的企业才是企业家,事实上许多大型的企业和旧企业也正在实践企业家精神,比如通用电气公司,英国的大型百货连锁店马克士等,尽管规模很大,但在小小的方面一个革新,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践行。企业家精神是个人或机构独有的特征,它并不是个性特征,任何人有勇气面对决策都能够学会当一名企业家,而且行动上富有企业家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实际上企业家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能够去磨练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富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家总是寻找着变化,并对它做出反应,将它视为一种机遇加以利用。因此人们就普遍的认为企业家精神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书上是这样回答的:企业家精神之所以会存在风险主要是因为只有极少数几个所谓的企业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企业家推陈出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书中是以分期付款和使教育普及的是教科书等例子来阐述观点的,其实,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因为企业家就是冲着变化去的,等变化、改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创新,创新并不一定与新东西有关,它不一定是建立在科学或科技基础上,成功的企业家的目标非常高,他们不满足与只是对已有事物加以改善或修正,他们试图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这里也许将创新复杂化了,对于创新来说,创新就是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就拿管理创新来说,引用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是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是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是创新,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提供来源是创新,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创新。更为通俗一点,创新就是改变一下流程,改变一下模式,改进一点服务,增加一点效率,改变一种想法,转化一种角度。其实创新很简单,有时候我们就潜意识里把它复杂化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会发现许多的创新,就单单水龙头,仔细观察,水龙头有很多种,这是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习惯所改变的水龙头的设计。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我们想到了并将这付诸于实践。
书中在讲创新时也讲了创新的来源: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不协调的经济现状、现状与假设之间的不协调、设想的与实际的客户价值和期望之间的不协调、程序的步骤或逻辑发生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的变化、新知
识等,在表述这些时,书上用了IBM等创新的实例,让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我认为我们的创新只要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我们都可以去尝试,不能够因为怕失败而止步不前,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么你就不具有企业家精神,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盲目地去冒险,盲目是不可取的,我们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有理性,只有在理性的框架下我们才能够去创造价值。书在最后一部分写到了用人、禁忌、在各种行业中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去创新等。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因为没有实践过,所以纯粹的理论我不是很能懂,但是,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关于企业创新的方法:关注市场的必要性、财务前瞻性、建立最高管理小组等等,我觉得即便这里给我们列的方法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都有用,我们应当清楚什么方法是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只有适合我们的方法。另外,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的创新也应当是中国特色创新,每一个创新者都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创新理念,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成为最强,而是要让自己逐步变强。我认为只要每个企业家都具有创新意识,都能够将创新付诸实践,那么这些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就能够保持活力,永葆生机。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其实跟我们论述了创新的问题,诚然,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创新可以帮你抢占先机,可以帮你实现价值,不要畏惧创新,创新能带给我们的真的很多。因此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创新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
第二篇: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摘要】:本文叙述了企业家精神的含义与构成,讨论了创新风险并结合创新途径谈论了企
业家如何消除创新惰性。企业需要企业家精神,那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的财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可分割。
【关键字】: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创新惰性;创新途径
一、企业家精神
1.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2.企业家精神的构成(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在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资本主义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有创新者存在,只有创新者才是真正的企业家,即创新者一企业家。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的人。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自己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像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例如,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观众快乐的超凡能力;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行动的组织。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理查德·坎迪隆(RichardCantillion)和弗兰克·奈特(FrankR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risk)或不确定性(uncertainty)联系在一起。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
易,企业家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
(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的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表演(One-ManShow),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superman),但是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侠(spiderman),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西门子公司是一个例证,这家公司秉承员工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的理念,开发员工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人充当教练角色,让员工进行合作,并为其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实施空间,并及时予以奖励。西门子公司因此获得令人羡慕的产品创新纪录和成长记录。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货币只是成功的表现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苟子日:“学不可以已”。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说道:“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日本企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涉足移动通信,但是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免遭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信。坚韧、执著的诺基亚成功了,如今诺基亚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骗。”
二、创新风险
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但创新的风险也同样无处不在。据美国创新经济学会统计,90%的企业创新归于失败,失败率始终居高不下。一向以创新引领潮流而著称的英特尔公司开发Anypoint,最后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此外,西门子停产Xelibri系列手机的信息是近年来创新失败的又一个典型案例,高达数亿美元的投入付诸东流。不可否认,创新风险始终与创新伴随。
创新风险主要包括:
1.技术风险狭义的技术风险仅仅指开发产品等方面。从广义来看,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技术风险也非常普遍,例如,服务系统的技术稳定性,管理中的信息系统能否正常支持运行,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内部资源整合都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创新中技术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关键技术预料不足,相关实验基地和设备的缺乏以及技术与其他环节的不配套。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针对产品创新和一部分服务创新而言,比如,价格的定位不够准确;产品性能(品质)缺乏稳定性;消费者因为消费惯性拒绝接受新产品和新服务;营销组合可能出现的失误;竞争对手的迅速跟进造成自己为同业开拓市场,先驱成为先烈等。
此外,服务创新面临运营系统稳定性的困扰,考虑市场风险因素时尤其应防止技术至上主义。
3.生产风险对于产品创新来说,推出的新品种能否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复制,原材料来源是否有保障,生产上是否有周期因素影响,都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4.财务和政策风险几乎大部分创新都会不同程度遇到中途资金不足的问题,甚至资金链断裂,而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创新流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另外,比较容易忽视的当属政策风险,如果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环保、能源、科技、税收、进出口政策不作深入了解,往往出现难以逾越的障碍。
5.管理风险企业组织内部的不协调,职能部门之间的不配合,领导层决策与意见的不统一和创新业务团队主要人员突然离开等引发的时间拖延、效率和质量低下都可以归结为创新管理风险。
总之,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总是不确定的(uncertainty)。一家企业可以从事原来未曾料到的事件中获得意外利润(windfallprofit),也可能蒙受意外损失(windfallloss),因此,超额利润被看作是企业家进行冒险所承担的风险(risk)的一种报酬。
三、企业家的创新途径
讲到创新的途径,就要先了解企业家的创新惰性,从十四世纪开始,企业家就成为了具有冒险精神、能承担创业和市场特殊人群的代名词。1934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深刻剖析了企业家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并从创新角度赋予企业家这一群体全新的内涵。自此以后,企业家就和创新划上了等号。但是,集“经济人”和“社会人”于一体的企业家也并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也会在企业经营的某个阶段产生创新惰性。对于创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依据思维定势进行创新决策、由个人惰性而引发的因循守旧、对环境变化的置若罔闻以及为捍卫垄断地位而产生的抑制创新活动的行为。对处于一定产业环境中的组织领导者,即企业家来说,一旦产生创新惰性就意味着不能引领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创新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今天的中国,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但我国在科技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有创新精神。
如何创新如何消除企业家的创新惰性呢?
(1)建立柔性企业创新动态系统
在企业家引领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并与竞争对手一争高下的过程中,沉没成本、替代效应和创新利益的外部溢出效应不可能完全被避免。同时,企业家和企业对创新投入成本和产出绩效的衡量、对创新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的权衡所导致的对创新方式的选择也并非完全不理性。因此,从现实角度出发,就需要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以及具备不同创新能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柔性企业创新动态系统。创新动态系统有别于战略联盟,它克服了传统创新战略联盟的缺点 :松散的、不灵活的。因为,一旦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在一定时期内就形成了彼此制约的伙伴关系。这种以协议形式约束战略伙伴权利与义务的方式,不仅会使企业家错失与最佳创新伙伴的合作时机,也会引发新的利益争端。而柔性的企业创新动态系统则遵从生态演化的原理,以空间行业、技术作为形成创新系统的标准自动对创新合作伙伴进行不断地识别和筛选。这个柔性企业创新动态系统最核心的功能是 :促进有能力进行创新思维和产生新技术创意的企业与有能力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之间的交易。
(2)建立完善的企业分权决策制度
当一个企业家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他便成为了自己创立的王国的领导者。他的一言一行、创新思维、心智模式以及长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无一不深刻影响到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有自信并能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实施的企业家拥有极强的企业家能力,但这将会导致企业家的个人绝对意志和非理性决策替代企业经营的科学决策程序,并会使企业管理官僚化、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僵化。
同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企业家拥有不同的能力,因此,企业家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将会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家一旦退位,就会导致 企业经营活动失常的事例大量存在。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分权决策制度有赖于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另外,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对权力制约机制有良好的补充作用。因为,正式职权的权力约束有时有限,而非正式的、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创新文化的影响力却非常巨大。它的作用表现为,补充了正式的控制制度、减少了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影响了员工的个人偏好,减少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任务,并使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3)加强企业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家队伍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 人群在生产性领域的集合,企业家能力以及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家先天 积累和后天不断学习积累的总和。而 且,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具 备丰富管理知识的企业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家培训体系提高企业家质量、满足企业家对知识更新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要求。高校中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在既定管理 背景下的知识学习,较少注重对创新、风险等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为向社会 输送充足的企业家资源,必须改革现有培养体制,形成以创业、创新、增强风险意识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总之,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与一般的经营者相比,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的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像的办法。
企业家创新精神还体现在: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正如德鲁克所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正如管理已经成为当代所以机构的特定器官,成为我们这个组织社会的整合器官一样,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经济和组织维持生命活力的主要活动。
【参考文献】:
1.《企业管理》杂志 2011年第十期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韦曙林编著.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4.
第三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
——彼得德鲁克 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先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上给我们展示了他30多年来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心得。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而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第一部分,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谈下我的感受。德鲁克先生在这一部分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创新,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从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什么是创新
彼得德鲁克说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这显然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创新”有千差万别,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这句话初始理解起来很难,平时我们所理解的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也就是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这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彼得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几率小。他还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可以通过某种训练加以实践,并将它完全掌握后,创新才会有效。
从哪里创新
彼得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垂青”并赐予他们一个“好主意”;相反,他们努力实干。他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转化为行动的,如果创新仅仅是停
留在观念上而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那么要从哪里创新,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前四个来源存在于机构内部,后三个则发生于企业外部:(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料的成功、意料的失败、意料的外部事件;(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机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下面我只针对发生于企业外部的创新机遇谈谈我的认识:
人口统计数据:我不是一个企业家,一直以来对于人口统计数据都没有特别的概念,看到德鲁克的话才意识到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企业的影响。德鲁克说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什么人买什么以及购买的数量都有重大影响。这不仅让我想到中国人口的现状: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加重。这都可以为中国的众多企业都会带来新的创新机遇。
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杯子是半满的”与“杯子是半空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
新知识:德鲁克告诉我们,基于知识的创新之所以不同于所有其他创新,是由于其基本特征与其他创新有不同之处:时间跨度、失败率、可预测性以及它对企业家的挑战。基于知识的创新所需的时间最长,新知识可应用的技术上市的产品、程序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某一学科,而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融合,就如我们现在的学科,有很多的交叉和融合。当不同的知识出现融合时,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创新机遇。
在解决“从哪里创新”这个问题时,德鲁克给出了我们七大来源,然而有些创新者是“缪斯的宠儿”,他们的创新是“灵光乍现”的结果,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创新是有目的性的,目标明确的创新是源于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以及
辛勤的工作,也就是说通过创新实践,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基于此,德鲁克先生给出了创新的原则。
为什么创新
创新固然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在本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他一生最关注的主题——社会的健康发展上。
对于创新的意义,其他的言语都会显得苍白,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商业机构,都需要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
在读到一本好书时,用言语来表述总会显得无力,很多的体会是无以言表的,德鲁克的书总是给我一种精神的触动,一种思维的颠覆,以及一种全新的认知,并且德鲁克的书适合反复读,就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读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自知还未完全领悟到其精髓,此上也仅仅是我一点浅薄的认识。
第四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闲暇之余,阅读了彼得·德克鲁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由此引发了诸多思考。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可谓是比较“时尚”,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书中,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因此,显而易见,创新是可以学习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的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
要“创新”,正确的心态必不可少。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著名的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在他的经验之谈中,曾经检讨了自己过迟退出纺织业的类似错误,他把使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改变的影响力,称之为“强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过十年时间,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学会如何摆脱这种“强制性力量”。可见对于任何管理者,养成一个企业家的正确心态,都是知易行难的。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
付诸实施,使组织成为“企业家”。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一手创办了生机勃勃的企业王国,他们成功了。但是在第一代创业者离开之后,企业却走向平淡无奇,甚至衰败。反观象宝洁、3M这样的公司,尽管历史悠久,却一直推陈出新,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并不依赖一两个单打独斗的个人企业家,而是经年累月,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套创新管理机制,德鲁克称之为“创业型管理”;他又把宝洁、3M这类公司称之为“创业型管理”或者“企业家企业”。本书的第二篇集中阐述了“创业型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德鲁克在这篇中所讲的“管理”,在流行的管理教科书或商
学院的MBA课程中是见不到的。市面上一些畅销的管理书籍,包括某些“大师”的著作偶有涉及对创新或创业活动的管理,至多也是东一点西一片,不象20年前德鲁克这本书阐述得那么精辟和系统。作为一位高层管理者,尤其是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如果我们能认识这套“创业型管理”工具的价值,肯运用它们去把自己的组织打造成一个“企业家”,那么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在了,组织仍然可以自动持续创新,成为时下所推崇的“永续经营”的企业。
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话题如果继续展开,会涉及德鲁克数十部著作中的多数重要观点——而本来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内在关联,不论从现实还是从逻辑角度来看。个人只有在他本人参与制订和认同的目标下,自主地做出决定,运用所长,采取行动,并憧憬着和一步一步看到预期结果的出现,他才会享受工作,得到乐趣——或者说以苦为乐。
第五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转眼已经到了期末,而此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部经典之作我已读了三遍。第一遍是开学初老师在课堂上着重介绍此书后便快速地读过一篇,但如此道理深邃、见解精辟之作又岂是用来泛读的。于是每晚临睡前总是拿起此书,一边细细品味,一边圈圈点点、啧啧赞叹。最后一遍则是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又返回去把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地方精读了一遍。读完三遍之后,觉得有心中有许多全新的认识、许多深刻的感悟,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这篇读后感也是深思熟虑了许久才得以落笔的。本书博大精深而本人却见识浅陋,尤其对企业管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文主要基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第一部分——创新实践。
首先,什么是创业精神?作者开篇就着重讲解这个问题。按照作者的观点,创新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满足、全新的消费需求;创新是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提高资源产出和效率,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创新本身就就创造了资源、创造了购买力,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创新不一定与技术有关,甚至于完全不需要是一种实物。此外,必须注意,不能将“创新”和“聪明的创意”混为一谈,更不能将创新狭隘的理解为科技创新。很多时候,对社会影响更大的不是纯粹的科技创新,而是社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日本为例,我们往往以为日本人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创新,我自己也一直以此为由对日本加以鄙视。而作者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让我明白日本人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以模仿为主,但他们的社会创新成就显著;正是这种社会创新让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小邦位列全球经济发展之前茅,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创新,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尚未成型的“聪明的创意”。
现在,作者已经基本纠正了我们对创新狭隘乃至完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以丰富的实例让我们基本弄清了什么是创新。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开始教我们如何创新。
以我个人浅陋之见,创新是一种天才禀赋、灵光乍现,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作者明确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天才;只要用对方法、付出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创新被作者视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一门学科,是完全有规律可循的一项工作;只要遵循其内在的原则和规律,就可以学会创新。于此,作者提出了七种创新的来源;根据个人体会,我主要谈一谈其中的三个。
创新来源之一:出乎意料的情况
出乎意料的情况无疑是创新的一大来源,但我们很多人往往将其忽视了。对于意外成功,或沾沾自喜,或暗庆天佑,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意外成功的本质,以至于忽视了这种创新来源,而它所提供的创新机遇往往是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对于意外失败,或捶胸顿足,或哭天抢地,它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往往让人痛彻心扉,但却很少有人将它看做是一种机遇;对于意外的外部事件,无据可查,无稽可靠,更容易被忽略,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时常走出办公室,去社会上观察、询问和聆听。
总之,面对意外事件,需要我们将其看作创新机遇的征兆加以慎重对待,走出去,用眼看,用心听,创新便很容易产生。
创新来源之二:产业和市场结构
我以前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始终趋于稳定和平衡的,蓬勃发展至今的人类经
济社会更是如此。即使会有一些变化和波动,也始终是一种动态平衡,不可能短时间内一切推到重来。但是作者却认为,现有经济社会的市场和产业结构看似牢不可破,实则非常脆弱。作为创新者,不能将产业结构的变化看做威胁,而要将其视作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高度警惕,一旦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就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否则就会错失良机,最终无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中生存下去。那应该如何判别产业结构的变化呢?作者提出了四种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标志: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产量成倍增长、一直被视为彼此间独立的科学技术聚集在一起、产业的贸易方式迅速改变。
创新来源之三:新知识
基于新知识的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中的超级明星,它既可变得家喻户晓,也可获得财富,但是基于知识的创新都是善变、风云莫测而且难以驾驭的。特别是高科技创新,具有相比于传统行业更高的失败率。基于新知识的创新结合了两个特点:漫长的前置时间和知识的融合。无论是从新知识的发现到应用技术的推广之间的时间跨度,还是从应用技术的推广到实际产品的上市之间的时间跨度都是非常巨大的,由此带来了漫长的前置时间;“基于知识的创新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们几乎不基于同一个要素,它们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融合,而且这些知识并不局限于科学和技术创新。”作者的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创业的国度》里的一段话:“他们真正缺失的是这些现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各种学科、领域之间的大胆融合,是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是独立更是联系,是以小的形式存在、却又大的发展目标,是基于这一切的文化核心”。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王选院士曾今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新兴的交叉学科更容易出成果。”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博弈论,正是一个数学家的数学头脑思考经济问题的成果。
看到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识到,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创新,在关注该领域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他领域,只有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涉足的人少,创新的机遇才会更多。
介绍完创新的来源之后,作者又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创新的原则和禁忌。下面做一个总结:
1、有目标、有系统的创新始于对机遇的分析,彻底思考创新机遇的来源是分析的起点。
2、创新既是概念性的又是感性的,因此创新者必需走出办公室去观察,去询问,去聆听。
3、一项创新必需简单明了,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并非一开始就规模庞大,而且他们往往围绕着某一特定事物展开。
5、一项成功的创新的目的在于取得市场的领导地位,而不一定旨在最终发展成“大企业”。
6、不要过于聪明,创新必需由普通人操作,因为普通人是唯一数量充沛且取之不尽的供应来源。
7、不要一次从事多种创新,不要分散自己的努力。偏离核心的创新往往会变得非常松散,其将一直停留着创意阶段而无法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8、不要尝试为未来创新,要为现在创新。要等到所有基本要素都具备了才开始创新。
9、创新就是工作,需要知识,需要足智多谋。创新固然需要天赋、才智和个人爱好,但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创新就转变成辛苦的、集中的、有目
标的工作,而且还需要勤奋、毅力和奉献。
10、创新者必须依靠自身的长处,要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创新,以收扬长避短事半功倍之效。
上面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几点精辟见解,下面集中谈一谈我自己的个人感想。其一,拥抱变化。
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于创新者,必须将变化看做是机遇而非威胁。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认为一杯水是半满的和认为一杯水是半空的从数学上看没有任何差别,但对于创新者而言,就是一项重要的认知差异。创新者对变化的认知尤其如此。要想抓住机遇,首先就要抓住变化,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畏首畏尾或者守株待兔,必须勇于改革现状,进行必要的“创造性破坏”。
其二、高科技领域是个高风险的创业领域
高科技产业可谓是一种比大小的游戏,中间分子是没有价值的。这种现象,使得高科技创新天生就有很高的风险。其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科技产业会没有利润。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公司需要在研究技术和开发技术服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参与竞争。为处于不败之地,高科技公司必须越跑越快,在淘汰期,能坚持下去的,也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的企业,因此高科技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财务上的远见。
其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个人更要终身学习。
在整篇书中,作者多次强调,对于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不创新的企业注定会老化,会衰退。一旦一个企业开始沉迷过去的成就,就很难使它再回头,而现有企业的成功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障碍。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个人亦是如此。这个道理,就是《谁偷走了我的奶酪》一书传递的最核心的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只有不断的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的改变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将会成为社会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