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50公安分局功能区建设分配情况.修改后doc
850公安分局功能区建设分配情况
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公安分局的建设分为四个功能区:
1、办公区
2、办案区
3、接待区
4、生活区
一、公安分局领导办公室(办公区)
局长室:1个
教导员室:1个
副局长室:2个
合计:4个办公室
二、社区民警队
社区民警队队长室:1个
社区民警队副队长室:2个
社区民警队民警室:5个
社会信息采集室(“839”工程系统、信息采集系统、网上警务室):2个(互联网1个、公安四级网1个)
资料室:1个
合计:11个办公室
三、刑警中队
刑警中队队长室:1个
刑警中队指导员室:1个
副队长室:1个
民警室:5个
信息采集室:1个物证室(DNA取样):1个技术室:1个资料室:1个案件分析室:1个档案室:1个
合计:14个办公室
四:指挥中心
监控室:1个(大)值班室:1个更衣室:1个备勤室:1个装备室:1个枪库、弹药库:1个局域网室:1个 合计:7个办公室
五、综合办
主任室:1个
副主任室:1个
微机打印复印室:1个
民警室:2个
网警(网安、舆情导控、有害信息)办公室:1个
资料室:1个
档案室:1个
合计:8个办公室
六、交警中队
中队长室:1个
副队长室:1个
民警室:4个
技术设备室:1个
资料室:1个调解室1个(大)事故处理室1个(大)
合计:10个办公室
七、法制办公室
主任室:1个
档案室:1个
合计:2个办公室
八、维稳中心办公室
主任室:1个
610办公室:1个
综合办公室:2个
档案室:1个
合计:5个办公室
九:办案区(1楼)
询问室:1个讯问室:1个醒酒约束室:1个卫生间:1个 候问室:1个辨认室:1个信息采集室:1个 尿检室“1个 未成年人讯问室:1个安检室:1个医疗救助室:1个合计:11个办公室
十:办证大厅(1楼接待区)(居民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办证大厅(套资料室):1个值班室(套卧室):1个
户籍室(套资料室):1个
档案室:1个
居民身份证照相室:1个
接待室:1个 调解室:1个听证室:1个
合计:8个办公室
十一:生活区
会议室: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1个
招待所:房间4个
卫生间:1个
淋浴室:1个
活动室:1个
图书室:1个
荣誉室:1个
大档案室:1个
合计:12个办公室
说明:公安分局功能区建设共有92个办公室,按照公安部要求
1、应设在一楼的办公室有值班室(套卧室)、应急装备室、办证大厅、证件照相室、办案区、户籍资料室、应急备勤室。
2、指挥中心、枪库弹药库(要求安装防盗门、窗安铁护栏)、生活区设在顶楼。
850公安分局消防中队办公楼
办公室分配情况
中队长室:1个
副队长室:1个
民警室:3个
宿舍休息室:3个
活动室:1个
洗漱室:1个淋浴室:1个
卫生间:1个
装备器材室:1个
值班室:1个
仓库:1个
应急装备库:1个
食堂:1个
餐厅:1个
大消防库:4个
小车库:6个(12个车位)
面积控制在4500平方米以内
第二篇:党建功能区建设
党建功能区建设
“党建功能区”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城市、农业、林业、牧业、综合“五位一体”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去实践,整合各类党建资源,统筹推进组织、干部、人才等各项工作,党建工作的参与主体从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扩大到基层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这符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要求。在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中,扎兰屯市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分类、强化功能”的思路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工作绩效考评工具,全面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通过大力整合、集约利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科学催生内生动力,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增强。
一、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背景
一是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工作抓手不足。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都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如何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村这一级,市直涉农部门和乡镇手段单一,抓手不足,表现为“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不善于用引导、激励等综合方式去做工作。二是扎实有效转变村级组织工作职能刻不容缓。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广大村级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抓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而许多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习惯于“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工作方式方法难以从旧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建设新农村思路不清、定位不准、目标不明以及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等问题。三是村“两委”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急需完善。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整体财力限制,扎兰屯市村“两委”干部报酬标准低、差距小,队伍中普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消极现象,造成了人心不稳、干劲不足和后继乏人等问题;有的基层干部盲从认为“回天无术”,习惯当“传声筒”、“照葫芦画瓢”,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四是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缺乏动力。面对连续而紧张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一些基层组织特别是部分村干部持有厌倦情绪和畏难心理。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紧张,好事争着干、难事推着办、麻烦事都不管,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相互掣肘。一些党员干部党的意识不强,缺乏荣誉感和责任感,有的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扎兰屯市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唯有打破“粗放笼统型”村级管理方式,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才能提升村务绩效考核的可行性与可比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二、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主要内容、做法及特点
(一)主要内容
围绕具体工作,设臵考评项目。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将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信访、生态村建设、村级事务管理、村级班子满意度测评和乡镇对村级组织下达的主要工作目标等九个方面,确定为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考评内容,并由组织、纪检、民政、信访、计生、农牧业等涉农部门和乡镇按照各自职能分别制定《考评标准》,确保分类管理考评办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依据工作内容,确定赋分标准。对九项考评内容,实行百分制。其中:基层组织建设20分,精神文明建设10分,综合治理、信访和计生工作各8分,生态村建设5分,村级事务管理10分,村“两委”班子满意度测评6分,乡镇对村级组织下达的重点工作目标25分。同时,设立加分项目10分,凡受市级以上表彰及有特色创新工作的,分别按表彰级别赋与不同的分值。考评分类时,按照考核内容满分100分、加分项目10分的标准,凡得分在90分以上的,列入一类村;70分以下的列入三类村;得分介于一类和三类之间的列入二类村。其中,计生、信访、综治三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任何一项出现严重问题的,直接确定为三类村;民主测评中,对村级班子满意度得分低于70分的,整项测评不得分。按照分类结果,兑现干部报酬。为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实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的结构性工资制。其中:基本工资为7000元,绩效报酬按照分类结果设定。一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5000元(“一肩挑”的6000元),二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3000元(“一肩挑”的4000元),三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1000元(“一肩挑”的2000元),其他享受村干部报酬的“两委”成员按正职分类标准的80%发放。由此,村干部“两委”正职年报酬最高可达13000元,最低也能达到8000元,平均工资报酬10000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统一干部职数和报酬兑现方式。根据人口和土地面积,将建制村分为大村、中村、小村三种类型,并将“两委”班子职数分别核定为不超过7人、5人、4人(一肩挑的,减少1人)。在报酬兑现上,基本报酬部分以“一卡通”形式直接下拨给村干部本人,绩效报酬部分一次性下拨到乡镇,年底时由乡镇根据村级组织分类结果进行兑现落实。确立评定和动态管理机制。整个村级组织分类实施动态管理,不设比例限额,不搞“终身制”,每年年终按考核标准评定一次。明确各乡镇党委每年要对不同类别的村级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管理和引导,对一类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出新目标,努力把一类村级组织建成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坚定核心;对二类村进行规范,引导其向一类村标准看齐,尽快跨入先进行列;对三类村重点管理,集中力量抓整顿。
明确分类管理的主体和实施程序。乡镇是分类管理工作的主体,负责按各涉农部门制定的考评标准,对村级组织进行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年底前,乡镇对村级组织进行考评验收,确定初步分类结果,并上报市委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核查。如发现有弄虚作假的,直接将抽查村定为三类村,并对该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取消该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优资格。
健全分类管理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市委将乡镇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在考评分类过程中是否公平公正,是否考实评准,列为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各乡镇党委要对村级组织分类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村级组织如有异议可向乡镇党委提出,各乡镇党委将亲自或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对村级组织提出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在10日内予以答复。在协调保障上,由市委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工作形势,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工作领导和指导。
(三)主要特点
坚持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明确了村级组织的工作目标。乡镇在确定赋分内容和分值时要上报市委审批备案,便于全市统一把握赋分标准,保证各乡镇赋分的均衡性。通过采用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分办法,对能以数量等体现工作效果的一律进行量化,对确实难以量化的则采取了民主测评等方式。同时,对创新性工作给予加分,进一步明确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方向。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形成了各有关部门抓村级组织建设的工作合力。通过整合、调动各个涉农部门,重新理顺各部门工作职能,建立了共同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管理机制;对工作中出现的职能交叉部分交由主管部门单独管理,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分类管理标准、共同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共同进行考核验收、共同享有管理结果、共同研究村级组织工作的齐抓共管局面。同时,通过分类,乡镇对村级组织的指导更有针对性,管理上更有抓手,也使村级组织工作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公正性与公平性相结合,保证了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工作效果。一是明确乡镇要将各项评分内容、评分类别等都进行公开,接受广大村干部、党员群众的监督、评价。二是对乡镇党委这一实施主体实施责任追究,将村级组织分类管理考评能否“考实评准”纳入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加之全市使用统一评分标准,避免了乡镇打人情分、关系分。
三、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初步成效
2010年,扎兰屯市评出一类村18个、二类村56个,三类村52个,分别占全市村级组织总数126个的14.3%、44.4%、41.3%。农村基层组织“比学赶超”的氛围空前浓厚,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独角戏”到“集体舞”转变,城乡基层党建大格局基本形成。原来,市直涉农部门在抓农村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社会工作,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有具体的职责和任务,但各自为战、缺乏合力。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后,党建工作摆脱了以往就党建抓党建的组织系统内部循环,党建工作的实施对象从组织内部转向基层群众,党建工作的成效从加强组织建设拓展到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效率、夯实基层基础。这种利用既分工协作、又相互依托的工作体系,全面整合了基层组织资源,团结凝聚了基层骨干力量,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扎兰屯市村级组织分类管理考评办法(试行)》科学分配工作权限,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该管的必须要“管到位”,不该管的必须要“配合到位”,服务农村发展稳定不留死角、不出真空,真正形成了“上下协调到位、部门齐抓共管、工作统筹兼顾、全市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财力保障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新增460万元,预计总支出达1650万元;村级“两委”正职主动过问、参与计生工作,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农村普遍建立“两委”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拓宽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涉农信访量明显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二)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管得弱”到“抓得实”转变,找到了管理村级组织的金钥匙。之前,乡镇党委管理村级组织指挥不灵,指导乏力,部署工作想“抓”抓得不实,存在着“上有决策、下有对策”等应付问题。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以来,乡镇作为分类管理实施主体,充分行使约束权和控制权,在村级组织管理方面找到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乡镇拥有25%的分类管理评价指标制定权和考核结果决定权,在执行层面普遍感到抓手更加有力,措施更加明确,一些反映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正在形成。目前,各基层组织真抓实干,求好务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两个文明良性互动,开创了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截止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万亩,同比增加246.6%;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万亩,同比增加140.8%。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6个,平均每个乡镇(办事处)拥有26.4个,春禾丰粮食种植、钟氏生态土鸡养殖等新一批典型示范社快速涌现,先后培育出集体经济主导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体制机制创新型等7种特点鲜明的试点村,有力带动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村级组织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两委”干部自觉相互配合,减少了内耗,增强了合力,班子更加团结。如该市洼堤镇边北村村主任,过去认为自已是被群众选举上来的,对自己有利的工作主动做,难点工作绕着走、躲着干,甚至给村书记工作出难题。分类管理后,其责任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配合书记开展工作。二是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分类管理的激励和引导下,村干部普遍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干部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赶超态势正在形成。据蘑菇气镇湾龙沟村党支部书记于文江介绍,过去组织集资修路,班子其他成员不管不问,热情不高,自已走访全村450户用了两个月时间;今年修路,同样的工作量,班子成员一起上手,三天就收完集资款。三是村级组织的创造力明显增强。实施分类管理将“两委”班子成员紧密联系,利益捆绑,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链条。通过实行加分政策,使村级“两委”干部主动参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通过各种渠道争跑项目,抓工作亮点、破工作难点的意识得到改变,一些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农业基础设施逐渐落地。四是村级组织的向心力明显增强。分类管理既将评定结果与经济报酬挂钩,又将争创结果与政治待遇挂钩,实现了干部责任与待遇、付出与保障的有机统一。按照“对荣获国家级表彰的,可提任乡镇副职领导或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自治区表彰的,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呼伦贝尔市表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将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的办法,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全国劳动模范、达斡尔乡满都村党总支书记刘庭江,自治区劳动模范、成吉思汗镇繁荣村党支部书记郭淑洁两名同志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这些政策,既增强了岗位吸引力,又激发了岗位内在活力,越来越多的村干部感到发展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干头,工作上有劲头。近期,许多外出务工青年、复转军人、致富能手纷纷要求入党或竞选村干部,全市村级后备干部增加到672人,其中52人已充实到“两委”班子,同比分别增加31%和25%,创历史新高。
四、通过“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思考
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初步成效表明,这种创新做法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对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激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极为重要。同时,也为今后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党领导农村牧区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思想发动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基础。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实质上是对基层干部权力和义务的一次再分配。从基层干部个体角度上看,通过限定职责、明确目标、统一考核、群众监督等措施,对其所拥有的权力进行了约束,并将其责与利紧密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顾虑。从农牧民群众这个角度上看,是民主权利的扩大。在实施过程中,既需要群众参与,同时还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只有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达到上级部门扎实抓,基层干部主动干,党员群众积极评,才能保证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考实评准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组织考评体系,有助于准确、客观地评价村级组织的工作实绩,增强基层干部的进取意识。在全面把握村级组织工作实际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实绩指标,合理设定测评要素,灵活评定分类位次,成为分类管理工作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实现奖惩分明,考用结合,切实发挥激励导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只有坚持做到考实评准,才能不断创造科学民主的考评环境,提高考评工作的公信度。
(三)公平公正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根本。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重在规范,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规范的标准就是考评过程公平公正,分类结果公开透明。因此,只有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健全考核制度,严格考核程序,明确规范了乡镇考核人员和被考核主体的言行,才能在推进过程中戒除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拉关系、要好处、走后门”现象,进而减少人情因素。同时,只有坚决避免在被考核群体中发生“弄虚造假、骗取政绩”等行为,把整个考评过程和分类结果完全放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运行,才能保证考评工作严肃认真,分类结果真实有效。
(四)齐抓共管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考评内容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纪检、组织、宣传、综治、民政、信访、计生、环保、农牧业等多个部门,按照各自管辖权限,进行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具体考评指标上。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村级组织的直接领导、指导和支持、服务者,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的落实主体。只有在党建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指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责任清晰明了,才能真正发挥“齐抓共管”的积极作用,达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落实的目的。
(五)完善创新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命脉。将村级组织进行分类管理,与过去的统一组织管理模式相比,是一种方法途径上的改进,因而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村级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先进性作用发挥是否到位,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是否得到促进,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的目的所在。在运行过程中,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地健全制度,完善内容,创新方法,才能不断赋予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新内容,才能推动其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以科学划分“党建功能区”模式推进党建重点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破解路径。总体来看,目前在扎兰屯市这样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建制村较多的地区,以“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推动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是科学的。这一创新探索既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既规范了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责、权、利,又使农民群众的民主自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既创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又使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胆尝试,充实完善,围绕党建功能区建设“推进重点、破解难点、彰显亮点”三大工作目标促进“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推动这一做法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建设五大功能区
建设五大功能区,谋划全市科学协调发展
记者:十八大以来,重庆在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方面有何新举措?
孙政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今年,我们突出抓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建设五大功能区”这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重庆是直辖市,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直辖以来,重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确、同质化发展、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同时,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为此,我们在过去“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进一步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前三个功能区域构成今后重庆的大都市区,是城市群、城市组团发展和产业布局联动的概念;后两个功能区域是重庆的大生态区,主要为了在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在增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市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生态市建设指导意见。
对不同功能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给予不同的财政、产业等方面政策支持,以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区县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形成全市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
多措并举转方式调结构
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记者:作为欠发达地区,重庆怎样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
孙政才:对于重庆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讲,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抓好的第一要务。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不唯GDP,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我们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今年1到10月占到全市规模工业新增产出的33.7%。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已经成为全市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释放民营投资潜能,国有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外需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43.1%,进出口总额增长20.5%,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坚持不懈惠民生 切实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重庆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孙政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意义。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强调既要有民生的情怀,又要有科学的方法,不开“空头支票”,不吊胃口乱许诺,不搞“口惠而实不至”,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根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要求,紧密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前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又持续提升民生整体水平,坚持既抓紧抓实具体民生项目、又着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坚持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要把有限的公共财力用到刀刃上,用到群众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需求上。
今年,在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环保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着力办好50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67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等22件城乡民生实事。目前,18项已经全面开展,4项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我们还健全了民生实事项目决策机制、督促检查机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倒查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等相关民生工作制度。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记者:最近一年来,重庆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孙政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坚持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突出强调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市委提出了“十个必须坚持”的要求,出台了政治纪律“八严禁”和生活作风“十二不准”,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
当前,重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环境风清气正,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第四篇:区公安分局法制科
@@区公安分局法制科 lin1218
参加工作以一年以来,本人在分局法制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贯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件精神,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为己任,充分发挥作为法制民警的职能作用,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有效地维护与提高了分局民警的执法水平与法律意识。
去年的九月,本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2004年@@市公务员考试,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并做为新参警的大学生参加了市局组织的新任民警岗前培训班。在三个月的培训班期间,系统的学习了刑事科学技术,刑事侦查技术,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公安基础业务知识,与《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公安法律知识,对既将要从事的公安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学习,本人以优秀的成绩从新任民警岗前培训班结业。
去年十二月,本人服从组织分配到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技术民警,在技术队期间,在技术中队领导的关心和前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了现场勘查技术,照相技术,指纹技术,痕迹技术等刑事科学技术,共参与勘查了入室盗窃类现场七十余起,法医现场十余起,命案现场二起,其它各种现场十余起,提取现场指纹数十枚,制作现场勘查笔录百余份,并在技术中队工作期间光荣的向刑警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今年三月,由于分局为了大力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的充实法制民警力量,本人做为@@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本科生调入分局法制科工作,在法
制科工作期间,本人在法制科领导和各位法制科前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了《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公安法律法规,参与了七十余起强制戒毒复吸的劳动教养的审核工作,与百余份各类治安行政案件的审核,在案件审核中,严把审核关,所审案件无一起被扣分。
今年六月,由于分局巡逻工作需要,本人从分局法制科借调至分局巡逻民警大队工作三个月,在巡逻民警大队领导关心与前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了警用枪支使用与拆卸技术,车辆驾驶技术,警用器械使用技术,车辆盘查技术等巡逻技术,共接出警数十余次,制作巡逻日志百余份,盘查嫌疑车辆数百辆,配合交警处理交通事故十余起,并配合分局其它部门参与抓捕毒贩,解救被绑架人质等重大行动,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名,其中一使用插片方式入室盗窃的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这一年来,本人在政治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团结同志,热爱本职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一直坚持努力学习,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扎实苦干,当然由于本人参加工作的时间还不长,经验有所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免出现了一些错误,这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在将来的一年里,我除了继续保持今年好的成绩并努力克服不足之处以外,还要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人民警察。!
第五篇:五大功能区建设心得体会
五大功能区建设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为全国破解“唯GDP论英雄”难题,实现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贯彻发展这个战略,2013年9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此次“五大功能区”划分是对“一圈两翼”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是对重庆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和细化,进一步明晰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形成全市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是市委领导班子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按照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战略部署,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策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主体基层单位,肩挑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重担,结合我镇实际,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一、农村环境保护
首先要改变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观念,要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如今,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生活垃圾及污染物随即产生,同时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破坏,这与生态发展保护区发展是相违背的。发展不能影响青山绿水,发展不能损害群众居住环境。其次,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以镇级为中心,组织村、组单位形成联动监管网络,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奖惩制度,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二、规划建设
通过精心组织设计镇域内发展建设规划,并严格规划监管并执行实施,对违法违章规划建设、用地行为加大检查力度、打击力度,妥善处理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