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总结
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位于沙门镇东北部,四至范围:东以双斗村为界,西以76省道为界,北以温岭为界,南以墩头村为界,涉及上山头等3个村,区域面积1082亩,耕地集中连片,全部为标准农田,远离城镇等建设用地,为粮食生产区,交通便利,示范带动效果好。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根据《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及验收认定办法(试行)》(浙粮区办[2010]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不断规范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确保完成省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为搞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经镇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决定,成立以镇长陈荣世为组长,副镇长颜通富为副组长,农办主任洪浩、工作人员蒋定杰、罗文红、王鹏为成员的沙门镇粮食生产功能区领导小组,负责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生产服务、管理保护、科技提升、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镇投资50.26万元,新建机耕路260米,改建机耕路1170米,修复及清理渠道3200米,使新建机械下坡14只,使功能区内农田基础设施齐全,规模经营面积达100%。
二、强化投入,基础设施。
根据《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
发[2010]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我镇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保证粮食功能区的建设任务。
一是立地条件。耕地集中连片,面积1082亩,四至清楚,田面平整,水资源丰富,远离城镇,无工业污染,土壤肥力好,高标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二是水利设施。排灌渠道设施齐全,桐丽河贯穿区内,今年修复清理渠道3200米,全区渠道能全面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三是田间道路。区内田间道路布局合理,能适应中大型农机下田作业和农作物运输。今年新建机耕路260米,其中6米宽水泥路面150米,10米宽石渣路110米;改建机耕路1170米,3.5米宽石渣路320米,4米宽是石渣路130米,4米宽石渣路170米,3米宽石渣路550米。
四是农电网络。功能区内农电网络齐全,农用输电线路等设备齐全,可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电需求。
三、配方施肥,培育肥力
根据粮食功能区现状,我镇通过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秸秆还田以及种种绿肥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剖面构型良好,排水通畅,无明显障碍层。
四、机制创新,提高效益
为提高粮食功能区内示范作用,我镇在机制上创新,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生产服务、管理保护的办法,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经济。
一是搞好土地流转。在功能区能,把分散的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土地集中流转,种植规模化,提高规模效益,区内耕地面积1082亩,向种粮大户集中进行规模经营面积1082亩,规模经营面积比例为100%。二是做好生产服务。以玉环农场为主体为主体,大量使用机械化操作,提高机械化水平,使水稻育秧、机插率达到50%,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达到100%,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0%。
三是做好“三新技术”推广。在功能区内推广新品种、新农艺、新机械,采用早稻、蔬菜和单季晚稻轮作的新型农作制度。
五、数据档案,建后管护。
在功能区建设过程中,我镇注意档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区管护制度。同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及纸质地图和数据档案,实行纸质和电子化双重管理办法。并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道路、渠道、泵站进行管理和维修工作。并把耕地面积、路、渠、泵站按各村所在地分解到各村进行管护,明确了责任人和管理人,加强了对功能区内基础设施管理。
一、效益分析,前景广宽
我镇今年建立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土地流转,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经过一年的实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是消灭了抛荒田。在功能区内,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土地流转达90%以上,承包户对农田全部实行季节性转包。
二是效益普遍提高。在功能区内,采用早稻、蔬菜和单季晚稻轮作的新型农作制度,把专家的农技科技成果,通过农技培训,把新模式、新品种、新农艺推广到农户,产量与往年比普遍提高。
三是示范作用显著。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一年的实施,释放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空间,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的布局调整,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功能区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充分发挥了综合效益,促进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释放非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各种经济作物的空间,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主销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第二篇:对河上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分析
对河上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分析
摘 要:文章介绍了河上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典型做法,并对其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要总结,为各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河上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做法;成效
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为保持粮食安全所必需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所无法替代的社会、生态效益,河上镇着力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切实抓好2014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通知》(杭农作〔2014〕106号)文件,在市、区农业局精心指导下,河上镇高度重视粮食功能区建设工作,不仅成立了粮食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功能区项目的实施方案,而且对粮食功能区建设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项目已建设完成,现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情况作以下分析。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情况
河上镇梧桐畈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位于河上镇东部,紫东村与璇山下村交接处,东至阮家坞山,南至五岭林场,西至塘村畈,北至凤山,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功能区面积980亩,由部分梯田和标准农田组成,自然条件好,土壤肥沃,田块成片,水源充足,无污染,参加农户为347户。其中,紫东村梯田部分土地198亩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1户,璇山下村189亩土地集中流转大户1户,夏、秋季分别种植主导品种晚粳稻“浙粳88”及杂交晚粳“春优84”,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余下部分田块前作种植西瓜,目前由紫东村种粮大户积极进行流转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
二、实施计划及完成情况
1.实施计划。梧桐畈粮食生产功能区2014年计划新建排渠570米、疏浚清淤243米,新建灌渠1016米,新建机耕路803米,修复机耕路1016米,新建农用桥6座,完成后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90%。一年种植两季作物,农田空闲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以内,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00%,冬种覆盖率达到100%。功能区建设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2.3167万元。
2.完成情况。项目由河上镇人民政府作为实施单位,工程统一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根据招投标结果,该工程中标价为162.3167万元(预算审核价优惠15%),具体工程为新建排渠580米,疏浚清淤223米,新建灌渠1016米,新建机耕路803米,修复机耕路1016米,新建农用桥6座,于2015年3月初完成工程建设。
三、建设情况
1.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田成方,路成网、排灌分系,达到旱涝保收的要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排渠580米,疏浚清淤223米,新建灌渠1016米,新建机耕路803米,修复机耕路1016米,新建农用桥6座,使得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90%。
2.土壤肥力情况。功能区内土地有较高的肥力水平,冬季种植小麦等作物,冬季作物覆盖率100%,对稻麦全面实行秸秆还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水旱轮作,粮经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
3.推广三新技术。(1)提升科技应用率。功能区内全面推广“三新”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主推品种全覆盖、土壤肥力提升等为抓手提升科技应用率。(2)创新粮田种植模式。2014年功能区内种植小麦374.3亩、黑麦草70亩、晚稻474.3亩、西瓜430.7亩、其他60亩,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00%。(3)示范高产高效。开展示范方攻关田建设,在粮食功能区的核心区块,设置了1块198亩的示范方,示范方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约种植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平均亩产约580公斤/亩。设1块1.66亩的攻关田,品种为浙粳88,经测产验收亩产达到603.4公斤/亩。
4.创新工作机制。(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河上镇土地流转受历史习惯制约,仍以大户直接向散户流转为主,常导致田块不能合理连片整合,不利于大户管理种植的情况。目前,功能区内土地经由镇农办积极引导,由村集中流转散户土地统一发包给大户。现紫东村梯田部分土地198亩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1户,璇山下村189亩土地集中流转大户1户。同时,镇农办正积极与紫东村对接,引导组织散户集中流转剩余部分土地,统一发包给1-2户大户种植粮食作物。(2)加大扶农力度。根据省、市、区文件精神,河上镇针对粮食生产出台了《河上镇关于扶持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联片种植,联片种植早、晚稻面积在20亩以上的,补贴30元/亩,对粮食功能区内联片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户,给予20元/亩的补贴;对引进水稻新品种种植20亩以上的,给予20元/亩的补贴;对种植区农业局主推杂交品种的,联片面积50以上,给予20元/亩的补贴;冬季联片种植大麦、绿肥、油菜在20亩以上且长势良好的,给予50元/亩的补贴;联片种植小麦20亩以上的,按粮食订单数对完成订单任务的种植户每公斤奖励0.4元,同时对冬季种植大户实行小麦种子补贴等;开展大面积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按实施面积奖励具体实施单位20元/亩;实行早、晚稻粮食订单奖励,对完成国家早晚稻订单任务的售粮户每公斤奖励0.22元;对新创建省、市、区级粮食功能区的村,补助5万元。
5.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功能区内土地集中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今年来,功能区内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家。(2)开展社会化服务。在功能区内进一步开展统一机械化育插秧,统一机耕机收,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等“六统一”服务工作,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四、工作措施及建后管护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河上镇为响应市、区的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成立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农业副镇长为组长,农办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副组长,对功能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由镇农技员、水利员、村农业负责人和村农技员等技术人员为组员,负责对功能区内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修整,对粮食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新的种子品种、新的高产节本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2.落实专人管护。成立管护小组,落实紫东村书记为功能区基础设施管护人。紫东村为梧桐畈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主体单位,管护单位对功能区内的农田水利、粮食生产设施工程的运行情况负责。
五、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通过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梧桐畈内路、渠配套建设,达到了旱涝保收的基本条件。梧桐畈内今年冬种预计种植小麦600余亩,剩余田地种植油菜、绿肥、蔬菜等,基本可实现绿色过冬。
2.经济效益:2014年功能区内单季晚稻平均产量达600公斤/亩,对项目实施完成后预期省工和增产等方面的测算,项目区每年每亩增效400元,总增效益近40万元。其中,通过机械作业、排灌水效提高,可在耕作、收割、排灌和田间管理等每亩节省用工,折用工费100元。通过提高土壤肥力,复种指数,农技推广到位率,社会化服务水平,较好的实行“六统一”服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粮食增产每亩100公斤,亩增产值300元以上。同时,项目通过示范辐射,对周围的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高产高效示范也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第三篇:浅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心和信心。粮食是个战略产业。粮食安全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要求,农业部也开展了“全
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活动,这些充分显示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实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了粮食生产补贴,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不稳定,全球出现粮食危机的时刻,及时出台了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努力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但粮食生产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在去年粮食大丰收的年景,粮食总产也只有85万吨,只能满足全市粮食总需求量的30%左右,因此,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符合我市粮食发展需要,是稳定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我们农业部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作重心。
(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体现了我市粮食生产工作的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借鉴了先进工业发展的理念,把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直接应用于粮食生产,采取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形式,通过整合各种各级政策、资金、服务、技术,逐步形成一整套粮食生产投入机制、技术推广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先进激励机制,体现了工作机制的创新。同时,通过功能区建设,形成了一套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配套的粮食生产高产高效体系,体现了技术创新。在市政府出台的政策里,明确了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有较高的复种指数、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服务组织、全程机械化生产、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和较高的科技到位率等六大标准,着重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组织建设、高产示范活动和土地流转工作,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善配套的粮食发展模式,有效结合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建设合力,走出了一条粮食生产的新路。
虽然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下,已经开始建设,但在最近的几次调研中我发现,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后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土地征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影响,一些乡镇对落实粮食功能区积极性不高。二是认为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有所缓解,国内粮价平稳,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只增加财政支出又不能增加税收,基层干部工作不积极,出现了建设的“上热下冷”现象。三是认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产生了畏难情绪。
二、真抓实干,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一)抓住时机,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冬明春是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佳时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粮食高产创建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今天镇海区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各地要抓紧落实,争取春节过后全面动工。尚未搞好2009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地区,要在节前搞好规划,明确具体建设内容,落实专人负责。同时,各地在功能区建设中要注意二点:一是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对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好,农田基础设施基本符合田成方,路相连,灌排顺畅要求的功能区进行修缮或改建,以适应水稻生产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二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功能区的农田进行培肥。根据最近全市标准农田分等定级情况统计,全市约50%的标准农田为二等田,这些农田要在3年内全部达到符合粮食生产稳产高产要求的标准农田一等田,难度确实不少,现在起就要重视土壤肥力建设,对今年没有播种绿肥的农田,推广冬季深耕不失是培肥地力的好办法。
(二)搞好流转,着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土地流转工作,探索粮食生产新型规模经营模式,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或者通过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化服务组织的统一服务经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种粮效益,努力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镇海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内的500余亩土地,通过流转,现在由3户种田能手承包,合同期5年,这样做很好,便于发挥示范效应。各地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同时,要健全土地流出户的保障机制,使他们安心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三)积极引导,尽快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在努力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地流转的同时,要以乡镇为主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或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机、农技等部门牵头组建粮食生产服
第四篇:粮食生产共功能区建设实施总结(范文模版)
何田乡吾村畈粮食生产功能区
建设实施总结
何田乡地处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位于开化县西北部,距县城35km,接壤江西,紧邻安徽,北依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整个乡沿江环水,以山水为依托,呈斜面分布,境内群山连绵,山高林密,开化县的林业大乡,也是浙江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全乡总面积104.2km,15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耕地面积7502亩。根据上级有关文件,为全面提升何田乡粮食综合生产,建成一个应用技术先进、统一服务先行、种植高效高产、旱涝保收稳产的粮食生产核心区,2010年1月何田乡确定在禾丰村吾村畈实施开化县吾村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现将有关实施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开化县吾村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为何田乡人民政府。该功能区位于何田乡禾丰村吾村畈,东起何家自然村西缘,西至徐齐线柴家支线,北到徐齐线干线,南止于何田溪,总面积413亩。吾村畈地势平坦,田地集中,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并处在乡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基础设施建设
吾村畈作为传统农田成片集中区域,历来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机耕路、灌排渠等设施完备。畈内农田排列整齐,田面平整。建有2
灌渠有灌渠2200米,排渠1800米,排灌体系通畅,所有灌排渠全部达到“三面光”要求,并设有机埠一个,保证旱季用水来源。建有防洪堤4.2km,可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机耕路2100余米,主干道宽3.5米,支线宽2.5米以上,机坡19处,道路网分布合理,与村道乡道贯通,方便农用机械进入。
2010年何田乡人民政府又将吾村畈作为2010年何田溪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后简称“农发工程”)的重点建设地,借助上级资金再投资5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优化吾村畈农田基础设施,使其抗旱防涝能力和集约化规模化耕作程度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地力提升
吾村畈功能区土壤肥力经上级有关部门抽检,鉴定为一等2级。其中主要指标为:耕层厚度18cm,地表砾石度(>1mm)为8%,有机质含量33.9g/kg,全氮2.12g/kg,有效磷28.1g/kg。功能区田块冬季作物覆盖达370亩,并常年实行秸秆还田。
(四)运作机制
吾村畈功能区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功能区内有350亩土地由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粮油种植大户承包,所有农户均为何田乡粮油专业合作社成员,各类补贴如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综合农资直补、油菜种植补贴等全部发放到位。功能区内全面实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肥水、统一植保、统一技术、统一机械化)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全面实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和“减
量增效”、病虫草害综防技术,规模生产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展示,水稻统防统治等服务面积达366.72亩,水稻机耕达200亩,机收面积达150亩,机插面积达20亩。功能区内严禁全年抛荒,引导农民扩种冬季作物,逐步消灭农田季节性抛荒。2010年吾村畈功能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13亩,冬种油菜面积380亩,冬小麦25亩,农田复种指数超过180%,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科技提升
2009年功能区全面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的各项先进技术,功能区内良种覆盖率达到100%。2010年吾村畈功能区中浙优1号种植面积259.39亩,国稻7号种植面积78.25亩,C两优396种植面积44.65亩,Ⅱ优906种植面积30.71亩。大力推广应用单季晚稻“五改”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主推技术应用面积占该作物种植面积的90%以上。开展技术培训3期,培训120余人次。
(六)管护措施
吾村畈功能区建立了较完善的管护制度。确定了何田乡人民政府为管护主体,乡农业分管副乡长为管护责任人,并由乡政府牵头,组织禾丰村两委发动群众,形成“大家田地大家管”的良好氛围。功能区内的具体管护措施由乡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和农户自身具体实施。工程管护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水利站承担保证项目
实施后综合效益的发挥;行政村负责各单项工程的管护责任,如抽水站、沟渠的维护防盗、水工建筑物的正常运行等;农户负责各自承包范围内耕地质量的保证与提高、防护林的健康生长等。为衡量以上各责任主体的管护效果,又建立一个分单项工程的指标体系作为审查标准,如耕地质量等级、沟渠完好系数、防护林成活比例等。对功能区内的各类设施进行统一分类编号,建立个各设施的统一档案,记录技术参数、运行状况、基本信息、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将管护措施落实到人,做到专人专项。乡政府管护主体机构不定期地对各设施管护情况进行抽查。检查耕地质量的保证提高、设施的完好程度、设备的运行情况等,对管护有力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给与相应的奖励,对故意破坏工程设施设备、不执行工程管护制度的组织和个人作出惩罚,按造价予以赔偿,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管护体系资金来自新增耕地承包费管、护中部分经营收益的填充和农户集资。
第五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要:粮食功能区建设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基于此,阐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模式;土地流转
1浙江省缙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
建设情况浙江省缙云县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计划总投资1.8亿元,到2018年建成粮食功能区74个0.53余hm2,重点建设内容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等工程。2010-2014年,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15.0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146.0万元,市级资金20.0万元,县级及以下资金2557.0万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2个0.30万hm2。新建修建机耕路35.49km,排灌水渠56.25km,机埠16个,下田坡157个,购置各类农机具386台套,建成育秧中心6个、烘干中心2个,拥有育秧流水线6台、插秧机14台,其中高速插秧机3台,稻谷烘干机2台。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土壤肥力培育,三新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不断加强,提高了功能区的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能力,为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种粮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田立地条件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度
待建的粮食功能区原有基础条件较差,机耕路、灌排和电力设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标准农田等级低、坡度大,农机进出田难,因此沟渠路等修复、新建成本高,加大了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
2.2地方财政支持薄弱,功能区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缙云县是浙江省欠发达的山区,功能区建设主体(乡镇)和县财政都很难安排足额资金用于功能区建设,功能区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水利、农发、农业厅等项目资金扶持投入,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变化大、不稳定,需求缺口很大。
2.3功能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差,建设难度大
缙云山区人多田少,平均每人不到0.03hm2,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低,除机耕比较普遍外,其他服务如育供秧、机械化插秧、全程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等都还没有普及,主要原因一是田块分散,二是田块不规则,三是田块间落差大,农机进出难,成本高,利润少。
2.4功能区非粮化严重,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同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相差很大,种植经济作物越来越多,农田作物插花现象越来越严重,粮食种植现状很难维持,连片程度低,不利于组织统一的机械化生产,服务组织开展服务难度增加,效益降低。加上经济作物的大量发展,农田流转租金大幅提高,制约着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规模化很难提高。2.5用地审批难,影响服务组织发展从2010年开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缙云县共申报获批育秧中心及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共6个,目前还有几个合作社要求建育秧中心,均由于土地审批较难而搁浅,严重影响了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3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建设考核力度
一些干部群众对粮食功能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的多。粮食功能区建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各级政府要真正重视功能区建设,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将功能区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把功能区建设完成质量,作为功能区所在地党政领导的考核指标之一,以确保功能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力求政策倾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丽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地方财政用于功能区建设配套资金较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议在全省统筹安排粮食功能区建设项目资金时,给予政策倾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招投标、工程监理、功能区立牌支出。
3.3提前示范引导,促进服务体系建设
丽水山区粮食生产多以散户为主,经营规模很少,单家独户购买机械生产不合算。因此,要以乡镇为主,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或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机、农技等部门牵头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服务。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这些组织予以支持,鼓励他们积极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服务。
3.4创新种植模式,稳定粮食生产水平
针对丽水山区单纯种粮规模少、效益低,种粮现状较难维持的实际,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植模式应灵活运用,应积极探索粮经型的种植模式,既要稳定粮食产量又要使农民增收,促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推广“菇稻轮作”“菜稻轮作”“药稻轮作”“席草稻轮作”等新型种植制度,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高效生态模式应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也可推行粮食新“三熟”制度,如蚕豆/春玉米-晚稻、蚕豆/玉米-玉米;同时,要积极开展冬季农业生产,扩大鲜食蚕(豌)豆、马铃薯、鲜食春大豆、春玉米等粮菜兼用作物生产,增加粮食总量,提高种植效益。
3.5加强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推动功能区机械化生产水平,二是推进社会化服务的建设。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土地流转工作,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或者通过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化服务组织的统一服务经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种粮效益,努力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