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店子镇以五个坚持创新社会管理
店子镇“五个坚持”创新社会管理
店子镇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及全员参与的信访维稳作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探索富有本镇特色的创新之路。
坚持发展为首。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该镇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贯穿于经济发展之首,坚持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两提高”。做实镇村干部巡村入户,广泛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及党政干部、政法干警信访维稳联村活动。实行包村联户全覆盖,常态化,全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适时开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人民利益之上,民生优先。该镇重点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工作网络,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组,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构建领导带班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带案下访、疑难问题主动约访和书记镇长热线接访的“五位一体”大接访工作格局,推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服务,使群众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表达,达到了群众所盼所求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在第一时间消化,困难在第一时间落实,从源头上遏制了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极大的降低了群体访、重复访、越级访的难题。
坚持服务为先。服务优先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标尺。该镇把为民服务宗旨落实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各个环节,镇计划生育办、国土所、城建办、交通办、民政办、人社所等窗口单位及时出台了便民、利民、为民的相关管理服务制度,整合各项惠农政策进村入户,做到敞开大门,面向群众,使群众的住居、养老、就医、行路等有了较大的改善,群众不出村就能办完事、不出户就能享受惠农政策。
坚持安全为重。安全生产责重如山,安全生产人命关天。该镇把安全工作纳入社会管理重要内容进行目标考核,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塘堰水库等部位推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整改,一月一通报,建立健全“谁主管谁负责,谁签批谁把关,谁受益谁投资”的安全管理措施,形成政企互动,企业联运,行业协同的社会管理格局。
坚持创新为魂。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该镇把创新工作作为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开展一系列创新工作:一是紧盯“爆点”,在防范预警上创新。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问题,制定出台重大决策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维稳三级预警机制。二是掌握“热点”,在严打整治上创新。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做到有黑必打,有恶必除,命案必破,混乱必治,不定期的开展专项行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三是狠抓“重点”,在技防布建上创新。将技防延伸到集镇、居委会、商业门店,学校、公共娱乐场所,全镇投入视频探头资金15万余元,接入安装探头200余个,科技防范水平整体提升。四是把住“节点”,在固本强基上创新。全镇政法干警和综治干部警力全部投入在村组一线抓治安防范,100余名专兼职治安巡防队员和300余名治安中心户长的群防群治队伍日夜巡护。五是主攻“难点”,在服务管理上创新。建立学校安全隐患台帐管理制度,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服务制度,建立社区矫正监管统一接受、统一建档,统一派送,分人矫正,分别包保监管。建立精神病人医治、救助、管护制度,探索未成年人关爱机制,做到“留守”青少年有人管护、有学上、有事做、不流浪、不违法。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我行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授信执行部总经理 张朝虹
面对当前形势下全行业务发展的新任务,面对全行日常管理中的各项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如何确保湖北省分行“三年战略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当前,党中央作出的认真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究班精神,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社会管理集中轮训,通过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创新思路、研究措施,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对省分行目前如火如荼进行当中的“科学管理年”活动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授信执行部工作实际,就下一步如何学习好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究班精神,贯彻好省分行“科学管理年”活动,谈以下几点粗浅思考:
一、搞好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社会管理新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2012年,授信执行部围绕省分行“科学管理年”工作部署,积极开展“推进五个转变,建立五个中心”,即由降不良向控不良转变——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中心;由提款审核向提前辅导转变——授信发放审核中心;由结果问责向过程问责转变——责任认定中心;由贷时外评向贷前内评转变——押品评估中心;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授信档案管理中心。要实现这五个中心建设工作目标,授信执行部明确了坚持“内外并举”,建立效益“最大化”的不良资产经营中心;制定“一制一册”,建立服务“高效率”的授信发放审核中心;落实“三个转变”,建立覆盖“全方位”的授信不良问责中心。;推出“四项举措”,建立队伍“专业化”的押品评估中心;明确“五项制度”,建立管理“信息化”的授信档案管理中心系列政策举措。同时,为了确保目标能实现,明确了正确的绩效考核导向,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机制等市场化经营机制体系。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在传导绩效导向的同时,了解员工对本职工作、自身发展、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真实想法,找准问题所在,形成更加公平、公开、透明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各个岗位都要设置考核指标,这些指标要与总行的考核指标、省行的战略目标、监管部门的检查考核、部门及分支行的满意度相结合。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绩效工资、评先评级、职位职级相结合。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倡导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升级加薪靠业绩的价值导向,着力解决规则不透明、分配不合理、员工不满意的问题,引导每位员工积极进取,创造良好业绩,分享发展的成果,确保工作目标实现。
二、优化人文环境,营造协作氛围,增强社会创新活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我们强化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对于授信执行部来说,增强社会管理的活力,必须在优化部门人文环境,在部门内营造协作氛围。优化人文环境需要在授信执行部总经理室和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对话、包容兼蓄”的人文环境,将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授信执行部现有员工28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二,所有业务岗位上的员工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是一支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双高的团队,有着先天的人文环境优势。相互信任,就要求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能以诚相待。总经理室成员要讲实话、办实事、创实效,首先取信于员工;平等对话,就是要疏通员工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面对面地直接对话,员工有心里话愿意也能够对管理层讲述,管理人层也能实事求是的、耐心的倾听员工的合理诉求,并按正常渠道予以帮助和解决;包容兼蓄,就是要以宽容的心看待工作中出现的正常失误或差错,多理解工作协作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对于不涉及原则性和底线的问题都应该多加理解。优化人文环境不意味着一味地宽容,在履行职责上应设置底线,要突出加快发展和合规经营的主题,完善考核约束机制。以行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前提。构建和谐团队需要营造良好的协作氛围。要完成一项工作需要每个团队及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会影响整个工作计划和任务的完成。因此,营造良好的协作精神,主动沟通,主动协作,主动联系,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协作,避免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协作精神来自大局意识,来自于对中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大局上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就能充分的认识到每一项工作不是孤立的,是在协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完善的。因此,我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积极加强内部团队间、岗位间的协作,还要主动加强与省行各部门、各分支行间的协作,在与大家相互间的交流中加深了解,加强协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责任认定,凸显社会管理新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当务之急是构建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行政问责机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构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行政问责机制的着力点是科学合理地明确职能定位;强化对领导干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考核与监督;完善社会管理责任落实保障机制。
近两年来,授信执行部深入贯彻省分行党委从严治行管理原则,不断夯实责任认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不仅圆满完成了全部公司存量不良的责任认定工作,还积极创新,制定了《湖北省分行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实施细则》,实现了授信业务覆盖全面化、流程一体化、打击及时化、责任评定定量化问责,提高了责任认定的主动性和威慑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我们责任认定工作当中去,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文本,实事求是,科学问责。下一步,授信执行部将继续强化授信业务问责工作,就需要深入贯彻省分行“科学管理年”要求,认真落实“三个转变”,通过全方位责任认定,强化过程问责,进一步增强全行干部员工 “做人讲规矩、做事讲规则”的自觉认识,培养“有规矩必须自觉遵守、严格执行”的意识,在全行培育“从严治行,违规必究”的管理文化。第一,实现由认定存量向打击违规、关注新增转变。从结果问责向过程问责转变,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通过问责,促使业务部门主动管理和化解潜在授信风险,达到快速有效清收目的。同时保护员工干部、避免事后问责人仰马翻发生。第二,实现由过去重公司不良问责向公司、个金、银行卡授信业务全覆盖问责转变。强化培训指导,完善责任认定指标考核体系,继续加大个金、银行卡授信业务问责工作力度,促进公司、个金、银行卡业务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第三,实现由事后处理向宣传教育、事前预警转变。积极倡导良好的问责文化,让全辖授信从业人员达成一种共识:责任认定目的不是为了处理人,而是为了教育人、警示人。通过问责,总结经验教训,挖掘典型案例,完善机制,警钟长鸣。
第三篇:党员干部“五个到位”创新社会管理
党员干部“五个到位”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XX以党建为龙头,以党员认领责任区为载体,采取“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办法,按照“统一规范、分类指导”的要求,着力抓好“五个到位”,确保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由XX牵头,区直相关部门参与成立全区农村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面上工作的协调指导,镇(区、中心社区)和村(居)层层建立相应工作班子,要求村(居)党总支书记负总责亲自抓,党总支副书记具体负责专门抓,其他村组干部、群众组织协同抓。以组为单位,配备1名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信息员,以老干部、老党员、社会志愿者为骨干成立“义务服务队”,形成上下联动的齐抓共管局面。
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对全区XX个村(居)党群服务中心进行重新调整布置,整合综治、司法、民兵、警务室等办公室,形成多功能、综合性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服务阵地。修改完善制度标牌,增设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目标、制度等宣传内容,并重新布置,挂牌上墙。党员干部认领导责任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目标、体制机制、责任区域一目了然,便于责任落实,便于群众监督。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积极探索研究党员干部联系到户包保服务办法,全面推广“三定两确保”工作机制,即划定党员干部包保服务责任区、拟定服务目标、定期服务上门、确保服务记录完善、确保服务效果到位的管理服务模式,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幸福、环境整治、和谐构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四是资料管理到位。按照“一帐、一案、一表、一卡、一册”的要求,建立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资料。“一帐”即村民基本情况台帐,逐户逐人登记;“一案”即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方案,包括具体目标、责任包干、服务区域等内容;“一表一卡”即《民意征询表》和《民情反馈卡》,征询村民对村组干部工作评价、工作建议及生产生活需求,并由责任区党员干部对村民作出反馈;“一册”即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手册,党员干部人手一册,对每天走访服务情况进行记载。
五是督查考评到位。层层建立督查考核小组,将党员干部认领导责任区工作作为全年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村(居)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方面的村民情况调查、村民服务需求、民意反馈卡收集等情况进行考核,定期不定期通报考核情况,并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党员干部认领责任区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推广,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工作不到位、群众满意度较差的村(居)及责任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第四篇: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把平安扎在农村土壤里 把和谐写在百姓心坎上
——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xx镇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创先争优活动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筑牢“干群连心桥”、“和谐平安桥”和“百姓致富桥”,形成了干群团结一心、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干群连心桥”。镇党委着眼全面覆盖,创新组织形式,完善基层党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采取单独组建、企业联建、挂靠组建等形式,新建2个非公企业党组织,拟再建2个,实现全镇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选派6名党员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锻炼干部、加强党建和发展企业的多赢效果。推行“5+3”党建新模式,即以创先争优活动日、干部群众面对面和农村党员议事会为平台,推动“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和党员承诺制等农村基层组织五大载体建设。探索实行“三扶三带”新举措,即“扶志”,增强发展意识,激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扶智”,加强能力建设,激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扶力”,加大支持力度,激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切实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着眼城乡共建,建立健全“党委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业务部门联产业村;包班子建设、包和谐稳定、包经济发展、包群众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四联四包”党建机制。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筑牢“和谐平安桥”。全面推行群众工作“五化”建设,注重解决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群众工作常态化。建立镇、村、村民组三级联动机制,镇里设立综治工作中心和群众工作站,配备2名综治协管员;村设立综治工作站和群众工作室;各村民组配备中心户长、治安信息员和群众工作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推进维稳风险评估制度化。成立维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集镇规划、安全生产、道路改造,以及闹访、缠访案件、社会矛盾化解等纳入风险评估,对影响稳定的各项因素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化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特殊人群服务人本化。针对计生对象、流动人口、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特点,分类制定相应管理服务办法,对特殊人群实行人性化服务。推进“大调解”体系系统化。镇综治办牵头,依托镇综治工作中心,整合信访、司法、综治、安监、民政、国土、劳动保障等力量,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组。各村建立标准化调解委员会,确定各村民小组调解员,实现镇、村调解组织网络的全覆盖。推进治安防控体系立体化。在村治保会、学校、医院、特种行业、重点单位、公路沿线商店、厂矿等地确定58名治安信息员;在主要路口、重要路段、人口密集区设立4个巡防哨卡和5个警务站;在集镇、重点厂区和中小学校安装38个红外线视频监控,在农户推广安装小型技防设施,提升治安防控水平;招聘18名专职治安员组成巡防队,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逻。
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打造“幸福落儿岭”。该镇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四大难题,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针对“行路难”问题,先后投入771万元,完成了11条28.6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针对“饮水难”问题,实施白云庵、甘塘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近4000名群众的吃水问题。针对“就医难”问题,按照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原则,坚持医前、医中、医后救助,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3%。针对“读书难”问题,镇里兴建综合文化站,各村兴建农家书屋,为农民提供读书学习的场所;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为2000多名农民提供农田机械化作业、名优茶机械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
第五篇:坚持“五个创新”,构建和谐社区
坚持“五个创新”,构建和谐社区
20年来,南华西街坚持“热爱南华西,建设南华西,造福南华西”的工作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创建文明街道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全国、省、市、区各项奖项2000多项次,特别是近年来,南华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模范集体、广东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示范点;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一、创新社区党建机制,建立和谐社区格局
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共驻共建机制。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成立了有辖内中央、省、市单位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11个社区协调议事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积极调动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共同担当和参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积极性。积极创新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体制,辖内12个社区党支部书记通过居民选举,全部当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实现社区书记、主任一身兼,有效地发挥社区党支部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立涵盖街道社区区域内广大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街道党工委健全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以街道社区党校为基础,坚持做到党员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时间经常化,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2004年12月,建立了全市第一家社区党员教育活动站,面积1300平方米,设置有党员培训室、电教室、歌舞厅、电子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康体活动室、志愿者联络室等,开辟了党员学习园地,全天免费为社区党员开放,使社区党员学习娱乐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场所。
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凝聚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形象好”为主题,在广大党员中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人民多奉献”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在党员中倡导“三个一”活动,即号召社区内党员每年为社区发展提一条好建议、参加一次社区活动、为社区建设做一件实事。社区广大党员带头捐资助养残疾人,支援灾区,扶贫助学,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参与社区卫生保洁、治安巡逻、邻里互助等,成为了推进社区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创新绿色社区路子,营造安居乐业环境
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2002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按照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文化古巷的模式开展旧城区的改造。先后在聚龙社区、永兴港海小区、龙武里社区、兆龙里社区开展拆违建绿,美化环境活动,建设了一批自动喷淋艺术立体挂灯、康体设施、雕塑、园林小景等。通过创建活动,使社区成为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地方,辖区内具有岭南特色的园
林小景遍布各社区,小池假山、曲径幽泉,令人赏心悦目;名人诗词墨迹、石刻碑廊,充满诗情画意;2万多平方的洲头咀公园更成为海珠区十景之一。龙武里社区被确定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并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社区标兵;永兴社区港海小区被命名为广东省首批绿色社区;聚龙社区被命名为广州市首批绿色社区。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活动。在绿化上,发动驻辖区单位和群众修建沿街绿化带、楼群绿化块、阳台绿化点,见空布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在美化上,各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一区一品”创特色活动,增设街灯、路灯,设置公益宣传牌,修建艺术雕塑、休闲亭和宣传画廊等特色景点的方式,使各社区形成各自的风格,逐步提高社区品位。
制订市民遵守环保要求的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中,制订了《南华西街文明家庭公约》、《绿色环保行为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一系列的规范公约、使广大家庭居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强化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三、创新治安管理模式,打造和谐平安社区
坚持立足社区保稳定,制订了《南华西街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步骤,制订目标考核细则,具体分解,使社区创建工作更符合规范和管理。通过创建活动,全街12个社区全部被评为安全社区
在全市率行推行社区警务工作改革。在每个社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实行一区一警(一个社区设一个专职民警),社区警务按规范化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力度。建立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对全街出租屋全部经过审查登记,建立档案,核发《出租屋治安许可证》。近几年来,街道内出租屋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事件。
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为了加强辖区的治安工作,街道注意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会治安防范“五张网”(社会面治安防范网络,社区治安防范网络,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网络,特种行业、重点场所及要害部位防范网络,各种边缘地区治安防控网络)。重点抓好专兼职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一是建立以民警、保安为主体的专业治安巡逻队;二是建立治安联防队,通过招聘组建了26人的治安联防队,加强辖内治安巡逻;三是建立以机关干部、辖内单位职工组成的“千人义务治安巡逻队”;四是建立以治保会为主体的居民群众治安巡逻队。同时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针对老街窄巷的特点,首先推出民警和保安队员自行车24小时巡逻,收到较好效果。
四、创新社区服务领域,共建和谐互助氛围
建立健全为群众及时办事的社区服务中心。2001年建成了为社区群众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行政事务受理“一门式”社区服务中心,设有大型电子屏幕和电子触摸荧屏,街道和社区实施电子社区服务工程,建立了光纤连接的电子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
社区服务网络系统,为群众提供优质社区服务。不断完善街道网站,在南华西街网站设立了党工委信箱,接收群众来信来访,街道党工委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深受群众欢迎,南华西街网站开通三年多来,浏览人数达到20万多人次。
开展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开展“排解千家困,情系百姓心”送温暖活动,街道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和居民及时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制度,明确每位街道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至2个社区,定期深入联系点,了解情况,联系群众,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街道机关各科室和社区居委会建立定点联系困难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上门为街辖内困难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开展和谐互助活动。建立了街道慈善会,多方筹集资金73万元,为困难困难家庭群众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今年,发动街道人大联组的人大代表向困难家庭子女捐款助学,共筹得73481元,定期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给予资助。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动党员为困难党员和群众捐款,共筹得9350元为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给予生活补助。
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街道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积极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有计划地组织下岗职工参加职业培训课,提高再就业的技能;定期举办下岗职工“携手再就业”座谈会;举办就业招聘和劳动咨询活动,指导下岗职工重新创业。通过拓展社区服务业等渠道,积极为下岗党员提供多项再就业岗位。
五、创新社区文化载体,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抓基础,以高标准的要求,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建有“七校”(社区党校、社区团校、市民学校、老年人学校、婚育学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五栏”(社区宣传栏、阅报栏、社区科普栏、社区法制栏、学习园地栏)、“三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二广场”(大家乐文化广场、绿色文化广场)、“一网”(南华西街网站)。设有文化总站1个,分站2个,社区文化室12个;文艺活动队伍40支;建成室内活动场地6349平方米;在社区建造了五个体育健身径,为社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好场所。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每年举办“南华西街文化艺术节”,组织花灯会、文艺表演、故事会、论坛、家庭插花比赛、书画挥毫等活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社会公德大家谈、专场文艺表演、社会公德格言警句征集宣传等活动,坚持每年开展评选表彰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好家长”、“好儿女”和“十佳外来工”活动,形成了团结向上、文明和睦的社会风尚,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文明社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最终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