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实行“中调战略”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广州市实行“中调战略”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最近,广州市经贸委组织召开了广州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经验现场交流会,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推广广州市市实施“中调”战略,整合“退二”资源,通过“进三”发展创意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一、因地制宜整合“退二”资源,“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紧紧抓住“中调”战略和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形式,充分调动“退二”企业的积极性和区政府的主动性,整合利用了一批闲置和废旧的工业厂房,以发展创意产业为切入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初步摸查,广州市城区目前利用旧工业厂房(仓库)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共有54个,占地面积45.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1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创意产业基地为示范带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做法:
(一)政府积极引导,“一区一策”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是以高起点规划为导向,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荔湾等十区都主动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区位优势,制定出台了“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完善发展措施,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越秀区和荔湾区两个传统老城区,紧紧抓住“中调”战略机遇,加大整合优化“退二”工业老厂房资源,以发展创意产业为抓手,示范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两个区都专门成立了发展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出发展创意产业的规划和有关扶持政策,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齐抓共管发展创意产业。荔湾区通过牵线搭桥、试点带动、资金扶持、改善环境等措施,采取“一园多区、一港多区”形式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上半年,全区创意产业实现产值达36亿元,拉动全区GDP增长6.8个百分点。越秀区还率先在华南地区出台了首部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首个创意行业协会,制定了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实施办法,对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越秀区去年全区创意企业实现年营业额约350亿元,创意企业达3600多家(年营业额超亿元的创意企业超过50家),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8.42万人。
二是因地制宜,凸现“一区一模式”。各区在发展路径上,遵循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以及自身拥有的资源,差别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模式。初现雏形的有4种模式:第一种,建筑文化传承式。荔湾区以历史建筑和老工厂为载体,把一批老城区搬迁和关停(转)企业的工业楼宇以出租的方式转型发展创意产业集聚区,使昔日的老工业建筑成为今天的“广州设计港”、海角红楼等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新天地,成为适应城市功能转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第二种,依托高校专业式。海珠区依托广州美术学院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以美术设计业、广告业为突破点,把一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厂房改造成“广州设计创意中心—联星168”项目,吸引了50多家企业入驻,并把这个项目扩大成为 “文化星城”创意产业园。这个产业园引起省的高度重视,目前已被列入广东省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第三种,腾笼引凤置换式。黄埔区通过腾笼引凤,积极实施产业置换,对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腾笼”,共腾出厂房、仓库、商铺约10万平方米,用地约15万平方米,引进项目8个,合同投资额2340万美元,利用腾出的物业和土地资源引进一批创税能
力强、资源消耗少、投资密度大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第四种,产业链集聚式。越秀区通过盘活“烂尾”楼宇打造出合润创意园区,并以它为主体园区发展了包括五羊新城等其它片区的广州创意产业园,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和社会资源,在动漫原创、创意设计、创意产品流通消费等多领域发展,形成了从创意创作、交易消费市场、传播媒体、服务体系等具有区域特色、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此外,各区在资金扶持、管理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区综合整治方面,都积极为创意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如荔湾区到目前为止,对进驻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租金补贴,并投入80万元整治广州设计港周边环境。越秀区每年将在财政安排1000多万设立创意产业发展资金,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建设国内首家创意产业研究院,为创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平台。
三是盘活存量,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各区通过退出一批受产业政策限制、淘汰的项目,发展了一批业态创新、交易先进、功能完务的创意设计、物流仓储、商贸市场、批发交易、服装商铺、酒店等,既盘活了存量资源,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真正起到“退二进三”的效果。从分布区域来看,越秀区的发展项目数和利用的建筑面积在各区中均名列首位,共有38个项目,建筑面积达11.89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市的70.4%和30.4%;海珠区利用旧厂房(仓库)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土地占有面积最多,达16.46万平方米,占全市的36%。从经营领域来看,以发展设计创意为主的项目占地面积最多,达21.60万平方米,占全市的47.2%。从产业集聚来看,各区都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地。如,荔湾区已形成了5个创意产业集聚地,天河区建立了国家网络游戏动漫基地,越秀区初步呈现了“四大路段、四大片区”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格局。这些现代服务业集聚地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企业形态和企业文化等“四个变化”。
(二)企业积极承接,赢得了新的发展。
部分工业企业积极响应市政府“退二进三”的号召,将生产制造基地向郊区迁移的同时,努力寻找合资合作者,采取“三个不变”的开发办法(即旧工业厂房的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将位于中心城区的原有厂房重新包装、策划、推介,发展成为娱乐传媒、广告策划、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盘活旧厂房,又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原有企业增加了稳定的收入。如,广州纺织集团与某集团合作,拟将原广州一棉厂纺机分厂的9万平方米厂房建筑将进行统一整修,注入时尚、艺术的元素,全力打造一个以纺织服装设计为主题的创意园区,力争建成华南地区服装行业著名品牌、设计师聚集交流的平台和引领服饰时尚潮流的基地。国际信义会馆的发展模式值得学习借鉴,它是由源天工程公司利用重组前的原省水利水电机械施工公司苏式旧厂房,在保留原有优美环境的基础上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借助珠江景观,进行整饰改造,建成广州市首家综合性、高档次创意文化综合小区,在境内外艺术界、时尚界享有一定声誉。原厂区在开发建设后得到升值,产生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依托“退二”载体和区位优势,“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集聚区联动”三管齐下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市经贸委将全力做好对接服务工作。一是搭建合作平台。据初步摸查,环城高速公路以内工业企业有170多家。主要分布为:沿珠江岸线22家、荔湾区南片(原芳村区)38家、海珠区工业大道沿线27家、赤岗-琶洲地区15家、天河员村地区12家、罗冲围地区6家,这些企业按“退二”的要求都将有计划地向城区外迁移,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很好的资源。市经贸委将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的对接会、推介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投资商、开发商和专业机构进行策划、开发、管理和运营。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出抓好工业设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将依托由市经贸委主办的每年一届的广州国际设计周,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设计大师、创意品牌企业和优质项目,吸引国际著名设计公司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全球性的创意产业发展平台。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把“退二”企业、创意集聚区建设列入“十一五”期间我委技术进步扶持的重点项目。
(二)各区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挖掘区域的潜力资源,积极打造功能错位、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现代服务业产业集中、要素集聚、规模发展。二是要加强对“退二”资源的整体包装推介。结合中心城区的区域和人文两种优势,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对“退二”存量资源进行整体包装策划。通过新闻发布会、宣传短片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向专业公司和意向合作者推介 “退二”资源的建筑历史、人文特色、江景风情、商业氛围,为老城区工业企业 “转型”创造条件,提供通道,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本区的知名度。三是要加强园区管理和配套建设。创意产业园的开发不同于简单的一次性房地产开发,具有长期经济效益,因此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开发过程。各区要加强园区的管理,深化经营模式,加强品牌经营和资源整合,推动园区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形成入驻机构的聚合效应。鼓励园区搭建公共平台,组织艺术交流,推广工艺、技术改造新成果,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商务服务。严禁不符合环保、安全生产要求和违法经营行为的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就地注册,增加所在区域的税源。同时,要加强园区、楼宇的建筑立面整饰和周边环境建设,使之与大都市的环境相协调,与中心城区的建筑形态相协调。
(三)“退二”企业要积极主动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退二”以国有企业为主,相关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对原有厂房产权的优势,积极参与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主动与所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联手,并通过引入国内外知名的策划推广机构、协会、大学以租赁或合资合作等形式,包装腾出的旧厂房发展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另外,“退二”企业大都处于市中心地带,在不违背城市规划,符合交通、消防要求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原来的空地向有部门报建停车场,既可缓解当前广州市停车难的状况,又可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
(四)要联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不仅要建设工业产业集聚地,也要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因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市经贸委将重点扶持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集聚区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各区县要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确保集聚区建设与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天河区要立足金融、黄埔区和南沙区要立足港口、越秀区要立足总部经济、创意产业、萝岗区要立足研发中心、荔湾区要立足中介和创意产业,各区都要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和品牌,通过这些集聚区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技术、管理、采购、销售、营运、结算中心等项目,以形成“总部经济平台”;集聚一批软硬件产品设
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系统集成设计及开发项目,以形成“研发设计平台”;集聚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孵化器,以形成“创新孵化平台”;集聚一批为上述平台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项目,如科技中介、风险投资、产品技术展示和交易、金融服务等各类服务项目,以形成“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第二篇: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论文摘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世界各国的共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全球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世界各国的共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球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服务业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OECD(经合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也达到了69%。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超过50%。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崭露头角,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这一现象越明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服务业自身结构,而且提升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一些跨国公司由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6%从事服务业。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的高级表现形态,规模日益庞大,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初步估算,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服务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长强劲,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这不仅从根
本上改变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深入,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逐步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达10万亿元,占GDP的40.1%。一些大中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服务业就业迅速增加。2007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2.49亿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2.4%;过去七年净增5100万人。三是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面向生活的服务业门类增加,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快速拓展,传统服务业改造加快,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四是服务业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期以来由商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商贸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先导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吸纳城乡新增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服务业每三个业态中,至少就有一个是商贸服务业。至2004年年底,作为商贸服务业主体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大门类营业总规模也占全国所有第三产业营业总额的30%。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开放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09亿美元,25年间增幅超过56倍。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7位,进口的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5位。
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40%,甚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三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外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重不到1/3,远低于制造业;四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落后。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服务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从国际上看,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与当初制造业相类似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猛,跨国购并大潮迭起,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05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比重约为70%。
从国内看,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国民经济的发展释放出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也产生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大量延伸需求。扩大对外开放将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商务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发展现代服务业任重而道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在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今后,商务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重视程度,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引导和规范商贸服务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发挥财税杠杆的引导作用和其他政策措施,对商贸服务业提供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息服务到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
(二)加强基础建设,引导行业发展
商务部将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尽快建立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各地商务部门也将推动制定与当地商贸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相关配套标准,加大贯彻力度,指导企业规范经营。
(三)创新发展模式,改进发展方式
各级商务部门将通过政策导向和促进服务,引导商贸企业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带动各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企业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商贸服务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
(四)加强促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商务部将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商贸服务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做好各种促进服务。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内涵,改善服务质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五)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合作
商贸服务领域要加快利用外资步伐,鼓励和引导境内外企业通过采取合资合作、战略联盟、业务协作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内地与港澳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相关补充协议,促进港澳与内地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鼓励中国现代商贸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兴业,学习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技术。积极开展中外政府间、行业协会间以及现代商贸服务企业之间广泛的、多种形式的合作。
(六)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出口
我国已着手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促进机制,使政府管理更加务实、高效。各部门将研究制定扶持政策,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发展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同时,商务部将在加大开放力度、制定鼓励政策、建立促进体系、打造整体品牌和推进重点地区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8%和20%以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
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制定了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服务业作为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新兴行业,必将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几年,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了“万商西进”工程,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150亿元支持“中部崛起”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当前,中部各省享有国际服务业跨国转移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可充分发挥自身交通方便、文化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大力发展包括商贸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和国际旅游、文化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加快崛起进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举措,推进中部崛起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希望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厘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推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促进中部崛起。
总之,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现代服务业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支撑,做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要做好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争取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我县的发展定位,要突出抓好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总部经济和创意信息等6个重点行业的发展。
二要加强金融创新,做好融资服务。由于许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使得过分依赖抵押品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著作权、商标权和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又尚不健全,给银行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仍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围绕核心企业,以大企业为中心,为配套的中小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应收账款质押,保理业务等,还有自身形成的收费权益质押。
三要加强渠道建设,优化金融服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渠道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结算、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
第四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光明日报》 王耀中 张阳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更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加快自主创新,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自主创新是涉及技术、产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和制度的集成创新,能促进服务外包和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推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是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
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存在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优化现代服务业行业结构,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首先,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激发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创新服务业业态与发展模式。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创新服务业业态与经营模式,开拓现代服务业新领域,进军服务业高端产业链,完善提升
价值链。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管理方法、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外部协作等,提升改造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大技术溢出效应,提高生产率。最后,要培养和吸引各类现代服务业创新人才,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先进科技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而信息知识和专业人才呈现出不断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并且通过大城市进行汇集和扩散。
大城市增长极的形成和城市群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技术实力雄厚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应侧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利用外部效应、品牌效应、人才效应、创新效应和制度效应,提升产业集聚功能,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实施优势现代服务行业多元化的扩张战略,通过错位发展和水平分工推动周边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大与中、西部城市群的合作,通过辐射带动效应促进中原、长江中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区域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同时利用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拉动、资本倍增、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等效应促进本区域农业和工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只有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深化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引入新的组织
方式和现代管理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创新效应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把现代服务业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实现其在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面的突破,全面激发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要降低企业进入现代服务领域的门槛,建立公平、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方面放宽各种经济类型在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参股、控股、跨国并购等形式扩大各类企业在不同服务行业的参与度,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或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对高度稀缺性服务资源进行项目融资,以此积极有序地推进相关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快现代服务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重组,进一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明确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健全代理人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推进其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以体制创新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鼓励新技术的发明,推动新生产方式的发展,才能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领域,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是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应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走开放型经济之路,以开放促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实施“引进来”战略,一是要“引资”,要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契机,充分利用市场需求份额巨大、投资环境改善、劳动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
服务业的转移,通过绿地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引导外资投向我国现代服务业部门,充分利用外资的联系效应、竞争示范效应、人才流动效应等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二是要“引技术、管理模式”,学习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借鉴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改革经验,推动服务业微观制度和经营管理创新,全面促进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要创新思路,建立有效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现代服务产品的出口;要积极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外包企业,创建一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提高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使服务外包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二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龙头服务企业,建立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等服务平台,支持外向型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市深入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来,端州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端州的核心任务,抓住经济发展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端州城区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增长12%;外贸净出口4.7387亿美元,增长6.3%。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过程中,端州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2012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5:42.6:56.9,服务业经济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是编制了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以项目驱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规划,端州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华南智慧城、中巴软件园、广东云服务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出台实施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优惠措施,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全年累计签约、奠基动工、投产剪 1
彩项目45宗,投资总额达263亿元。
三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城区各专业镇转型升级。端州区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24个,推动技改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全区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率达50%。睦岗电子元器件专业镇、城东现代服务业专业镇和黄岗端砚专业镇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全面建设省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五是重点抓好服务工作,实行挂点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切实为企业经营发展排忧解难,化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和配置资源,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信贷融资发展。
以上经验同各位分享,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端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