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201312
考试时间:2014年1月10日上午统一闭卷考试试题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1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共三大题)
答题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以如下的格式,分两个竖排答题)
1-5:ABCDA6-10:ABCDA
11-15:ABCDA16-20:ABCDA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包含原理的理解与阐述,或者考查结合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2、哲学基本问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本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核心;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能够运用矛盾学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5、质变量变规律及其应用(度,量变质变及其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7、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各自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上述基本原理对社会热点问题正确分析和阐述。
8、商品二因素;货币的本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根源。
9、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0、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2页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特征是什么?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人文条件:德国古典哲学基本特征:
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29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是什么?
物质观:31页意义:32页
3.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形式、以及对社会生活意义是什么?实践的含义:35页对社会生活的意义37页—39页
4.如何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处理42页
5.结合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第44页
6.结合永恒发展的原理,分析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第46页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第48页关系
8.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据第50页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9.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52页否
定之否定
10.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作用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4页
什么是实践
第65页 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第66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第69页 感性认识含义70页 理性认识含义
辩证关系
12.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如何?
第73页真理的意义74页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75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第96页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
1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99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第126页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内容是什么?
第131页人民群众的绝对性作用,地位:主体133页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7.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145页 商品二因素和二重性
18.价值规律内容、形式及其作用?148页
1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52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20.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54页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158页
22.怎样理解在“无人工厂”情况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163页无人工厂
剩余价值意义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成因?172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4.垄断产生后为什么没有消灭竞争?185页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形成、形式、作用和实质?188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6.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内容、动因、及其后果196页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2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特别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200页 当代资
本主义所有制新变化
2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241页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29.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表述和基本观点。245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
产阶级政党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型及复习思考题 - 副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成绩评定及2010—2011学年期末考试实施细则
一、课程成绩构成及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计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5学分,实践教学1.5学分。两部分的教学大纲独立,各自的教学内容、时间和方式等都有明确规定,并且在教学周历中体现,所以两部分独立评分并分别输入各自的成绩系统。
成绩评定方法:
理论教学部分的成绩构成比例为: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20%,读书报告30%;实践教学部分的成绩构成比例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实践课上的表现等)20%,必选参与演讲赛、辩论赛、实践课题和读书报告PPT等环节之一的成绩80%。根据以上标准,由主讲教师分别评出学生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成绩和实践教学成绩。
二、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及分值
期末考试试卷满分100分,包括五类题目:
1、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前5题为单项选择,后5题为多项选择)
2、简答题。3题,每题7分,共21分
3、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三选二)
4、材料分析题。1题,共14分
5、写作题。2题,共25分
四、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4、矛盾的两重属性是什么?简述两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5、简述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6、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地位如何?
7、什么是认识?简述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8、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价值、价值评价的定义各是什么?
9、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
1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12、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新发展。
13、简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5、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涵义、特征和意义?
16、当代资本主义有什么新变化?你对它作何评价?
17、如何理解下列范畴: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平均利润率。
18、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表述和基本观点。
五、议论题要求
(一)在以下所列十篇文章中任选其一,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约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哲学与精神生活》(周国平)、《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矛盾论(节选)》(毛泽东)、《论“和而不同”》(陈望衡)、《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李约瑟)、《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秦》(李泽厚)、《三个神圣的词》(勒鲁)、《共产党宣言(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殷海光)《大学生的精神升华》(雅斯贝尔斯)《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梁小民)
(二)运用所学原理解读近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文档
马原复习文档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时代条件,二时实践条件,三是理论条件,四是个人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属于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实践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什么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所具有的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7、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8、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杨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规律的含义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13、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是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题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题改造客体的过程。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哪些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5、认识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6、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
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0、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
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二是理论只有回到时间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1、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12、真理的客观性的表现
主要体现在内容以及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
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个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15、真理与谬论的辨证关系
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
16、为什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获得的认识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四、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6、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重要动力——改革,科技等。
8、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转化而成。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是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价值和使用价值辨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5、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
7、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8、价值规律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9、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0、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为剩于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实践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1、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1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4、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实践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段生产的剩余价值。
1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六、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事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后果:
积极后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消极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一、判断正误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Y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Y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Y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Y
5、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Y
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Y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Y
8、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N
9、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N
1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相统一的。Y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Y
1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N(核心是国家政权)
13、时势造英雄。Y
14、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N(没有英雄)
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N(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之间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N(劳动的二重性)
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N(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8、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N(越小)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N(相对过剩)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N(国家制度)
21、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一样的。Y
22、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N
23、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N
24、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N(没有破坏)
2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Y
二、名词解释: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章: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三章
1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1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向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人名群众:人名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
1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1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5、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6、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8、经济全球化: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第六章:
19、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20、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全体劳动者,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2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也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第七章
22、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然从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简述题: 绪论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P23(具体以书为准)
(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 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一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 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工厂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机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5、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揭示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社会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
6、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生活,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3-75)
A.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真理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不能成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具体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具有相对性。
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 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割裂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各走一个极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真理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客观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但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完善,所以又具有相对性,必须不断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反对只坚持不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的教条的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
1、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结合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一时反映的能动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个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联系实际,论述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式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体现我党不断深化经济体质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体质改革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通过改革有利促进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协调我国的国内发展不均衡的发展局面。
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答案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第三、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中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2、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4、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各是什么? 实质: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等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其产生的原因有: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用力量;
3、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用作用。
第六章
1、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3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P239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到了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第七章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有哪些?P259-264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