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少数国家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第二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现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1)综合国力, 科技力, 国际竞争的实质。
2)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
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1)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4)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行业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第三篇:创新性研究成果 分数的意义专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构成了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和教学的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比较完整地从分数产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顺利构建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的必要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
②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
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 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通过测量和分物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利用孩子们在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现数学与写作的整合,课后总结以小明给表哥写信的方式出现,既有人文情怀,又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棒、小方块、图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认识一个物体的1/4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老朋友1/4 A:提问:大家知道它是个什么数吗?读一读个这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老师随便分吗?强调关键词“平均分”(板书)2:课件显示:一张纸,一块饼、一条线段我们都把它平均分成4份,一份都可用1/4来表示解决.即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板书)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用1/4来表示.二:引新:认识一些物体的1/4
1、老师带来一盒饼,平均分给咱班的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1/4 A:
这1/4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不说分得几块? B:(课件动态演示盒中有4块饼,平均分成4份 师说:因为把4块饼看作“一个整体”(板书)平均分成4份,分母就用4表示,(1块)就是一份,分子就用1表示,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师:谁再来用一句话说说这副图的意思?
2、摆8根小棒或12个小方块的1/4
A.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把8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几分之几?(1/4)师:(指生摆的图,作疑惑的神情问)一份里有2根能用2/8来表示吗? 强调:只要是一份,不管是1根或2根,每一份都能用分数1/4表示。
生:我把12个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有几个1/4 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观察3幅图的异同。
设计意图:分类比较,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不只是一个物体能作为平均分的对象,“一些物体”(板书)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作为平均分的对象,为单位“1”的理解做好认知储备。这一环节还好对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面对学生多元的理解和独特感受,1/4还可以是2/8,3/12等,促使有效生成。
3、小结: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说每幅图把谁看做单位“1” 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单位“1”。
追问:在这几个图里,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1/4 2/4 3/4 4/4
4、创造分数利用手中的图纸
请几个学生排队汇报创造什么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1/3 2/3 3/4
1/6 2/6 3/6 4/6 5/6 6/6
总结:分数的意义(板书)课件显示,生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概括单位“1”后,通过操作丰富单位“1”的表象,理解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数量都不同。
5、认识分数单位
(1)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1/3 1/4 1/5 1/6是分数单位
找一找:这些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
猜一猜:1/3 1/4 1/5 1/6各是哪些数的分数单位?分母是3、4、5、6的分数单位 想一想: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先口说后课件再让学生读
【设计意图】联系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分数单位。三:巩固练习
1.对口令:老师说一个分数,学生快速说它的分数单位 2.说一说:看分数说它的意义与分数单位。
3、出示生活中分数的信息意义,谈谈你的感想。(1)、教育部和卫生部最近联合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已达2/9
(2)、长江干流约有五分之三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全世界有2/9 的人不希望发生战争。
4、游戏:男生队和女生队智夺红旗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拓展练习则对后 续分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有序实现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的综合提升。)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是什么?生活还有哪些事物能用分数来表示,她们又是分别把谁看作单位“1”。
2、找一找,和同学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评价有35/36的学生觉得自己学得很开心,觉得自己学得很不错。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单位“1”平均分 若干份
一份
或几份
一个物体
} 一个整体
三份
1/3
2/3 3/3 一些物体
四份
1/4
2/4 3/4 4/4 六份
1/6
2/6 3/6 4/6 5/6 6/6
第四篇:毛概马哲论文------建设创新性国家
目录
一、创新型国家概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的战略意义
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3.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
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
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六、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七、结束语
建设创新性国家
——科学发展观贯彻与落实的重要目标
摘要:2005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将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本文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人才发展;战略方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创新型国家概述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这些国家将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这些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特征、事关国家建设发展大局的战略选择。
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须要达到6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3.2建设创新性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能源短缺问题也很严重,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人均耕地只有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后,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靠科技进步,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
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而日本为994项,韩国779项,美国289项;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出口产品利润率低;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这几方面考虑,我们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
第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均居世界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
第二,我国己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地。
第三,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
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
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在当今时代,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体现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
由于等级观念的残余,以及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还普遍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仍偏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着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是注重启发求知、养成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理念、追求真理,并且在教育思想、学科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
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分配失衡、督导监管需要改善与加强;另一方面,学校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从招生到考试方式,从教师选聘评价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教育机构的合法责权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主权、创造性、学术自由受到制约,学生选报学科、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的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无法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的潜能,违背了创新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教育的创新,使得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还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近些年大学和研究生扩招以来,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明显减少。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
六、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深化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三、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第四、加强研发,将创新成果与社会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总之,大学生的创新,要秉承着实践性、个性化、系统性、协作性四项基本原则。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七、结束语
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毛概马哲论文------建设创新性国家
建设创新性国家
——科学发展观贯彻与落实的重要目标
摘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本文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人才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创新型国家概述
创新型国家就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特征、事关国家建设发展大局的战略选择。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须要达到6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3.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能源短缺问题也很严重,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人均耕地只有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后,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靠科技进步,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而日本为994项,韩国779
项,美国289项;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出口产品利润率低;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这几方面考虑,我们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均居世界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
其次,我国己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地。
第三,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
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在当今时代,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体现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
由于等级观念的残余,以及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实际上还普遍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仍然偏重知识灌输,而不是着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还不是注重启发求知、养成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理念,不是造就追求真理、敢于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教育思想、学科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保护、培育与发展。
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分配失衡、督导监管需要改善与加强;另一方面,学校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从招生到考试方式,从教师选聘评价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教育机构的合法责权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主权、创造性、学术自由受到制约,学生选报学科、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的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无法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的潜能,违背了创新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教育的创新,使得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还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近些年大学和研究生扩招以来,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明显减少。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
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
总而言之,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