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技术[推荐]
交通控制
一、名词解释
1、车站站务管理:是车站秩序管理、票务管理和安全管理,保证乘客上、下车和列车的到发安全和正点,避免站内发生意外事故。
2、SCADA系统:利用通信通道上的编码信号控制RTU设备的系统;又将数据采集功能和通过通信通道获得RTU设备状态的显示或记录信息功能结合在一起的监管系统。
3、BAS系统: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即对地铁建筑物内的环境与空气调节、通风、给排水、照明、乘客导向、自动扶梯与电梯、屏蔽门、防淹门等建筑设备和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4、大系统: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的总称。
5、IBP盘:在监控系统失去作用或通信发生故障时,IBP盘作为 紧急工况下的后备模式控制人机接口设备。
6、FAS(火灾报警系统):是用来探测包括地铁车站、区间隧道、车辆段等与地铁运营有关建筑和设施的火灾信息,并发出火灾报警启动有关防火、灭火装置,目的保证地铁正常有序的运营,避免或降低灾害情况下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7、ATP:是保证列车运行的重要安全设备,自动控制列车运行间隔和超速防护。
8、ATS:根据列车时刻表,自动监控列车运行,并实现列车运行自动调整。
9、安全系统:控制系统的危险的失效率超过每小时百分之一的系统。
10、移动闭塞列车间隔:为后行列车在当前速度下所需要的制动距离加上保护距离。
二、简答
1、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应用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是一个地理上分散的SCADA系统;是一个多专业关联的大型监控系统;以满足运营要求为根本目标;正走向以人为本;要全面实现国产化。
2、FAS的工作原理:在地铁建筑物和设施发生火灾后,由火灾触感器感知,传递信息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启动相关警铃,同时启动防排烟及灭火系统等设备,并驱动控制防火卷帘门、门禁、广播、闭路监控等其他专业系统设备,启动各种消防设备,指挥人员疏散,防止火灾蔓延。
3、ATS系统功能:a、自动排列进路b、自动列车调整c、时刻表管理d、列车识别号跟踪传递和显示e、监督及报警f、系统数据管理g、统计和报告
4、ATP功能:a、列车检测 b、列车自动限速功能 c、车门开关d、制动功能e、测速、测距
第二篇: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调研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调研报告
2009年4月2日,电气专业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新专业课题组成员,在培训部、就业指导中心的协助与陪同下,到香港铁路有限公司驻沈总部,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
港铁公司叶维昌经理在阅读我们的教学计划和两套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实训室建设方案方面的建议
1.观看了两套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后,明确指出西门子公司的建设方案依据北京地铁而设计,符合地铁乘务员的实际需求,非常好。
2.主要是监控方面的实训室,非常实用,学生学习也有针对性,建议就以西门子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建设实训室,最好再联系收集4号线的运行、使用手册,了解没有包容在内的系统即可。这个系统会用了,别的系统都是触类旁通的。
3.没有信号的,可以与西门子公司沟通,看能否免费加一些信号方面的内容,如道岔的信号控制和联锁等。作为学校没有必要再多投资建设,因为上岗前港铁会有专门的培训,学校不必要求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4.港铁在香港有很好、很成功的实训室,建议学校建设实训室之前能去香港看看我们的实训室。
5.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议有两点注意:一是注意联网点(学生机)是否有限制,二是注意后期维护和维修、保养方面,否则容易产生额外的费用支出。
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建议
1.培养目标比较合适。
2.技术能的课程科目,如电工、电子、电气等是必要的。
3.信号方面的课程最好涵盖三个子系统的内容,让学生对信号有整体的概念,不要只会某一领域而不了解其他,因此教材的确定和选用要多参考和收集些资料,港铁公司也会尽量提供一些资料。
4.信号课程要注意与车辆的接口问题。
5.专业课程基础模块完成之后,可以设置专业化方向模块供学生选学,如:信号、供电、监控等,可以对应站务、乘务、维修等多个岗位方面。
第三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一、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
1、课题的来源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交通压力日趋增加,一些特大型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矛盾非常突出。发展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对缓解特大型城市公共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重庆、武汉、大连、长春十个城市已经开通运营的线路总长达770公里。加上正在建设的沈阳、成都、杭州、西安、苏州共十五个城市在建线路总长达到1100公里。同时,还有青岛、宁波、郑州、厦门、东莞、昆明、长沙、乌鲁木齐、南宁、济南、兰州、太原、福州、厦门、合肥、无锡、贵阳、烟台、石家庄等城市正在进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按目前每年开工建设100~120公里线路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2000~2500公里规模。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北京市在2009年地铁4号线开通运营以后,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30公里,2010年达到300公里,2015年将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总长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上海轨道交通目前开通运营的线路总长230公里。在建线路总长193公里,到2010年将实现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为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广州目前运营线路总长116公里,在建129公里,2010年将达到182公里。
但是,由于我国地铁发展历史较短,工程经验不足,在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如相关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依法建设、运营和管理水平不高;有经验的勘察设计施工力量不足;早期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地铁系统建设标准较低,系统配置不完善,设备老化;车辆、通信信号、控制等系统,以及盾构等设施设备是从不同国家引进,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物防和技防设施不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亟待提高。因此,结合苏州轨道交通工程,选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控制要点”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
2、目的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建立和完善苏州轨道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安全评价体系和系统的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建立安全评价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应对不同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预案和救援机制。
3、意义
本项目立足于预防和控制苏州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强化应对突发性事故的应急措施和救援技术,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与安全监控、安全性评估、预警与应急控制技术、紧急救护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系统地开展科技攻关和创新,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快速救护体系,提高轨道交通建设相关领域的安全技术水平。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撰写本文。
(二)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1、国外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2004年以来,安全、费用与风险已成为国际隧协每年年会的主题。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美国、欧洲正在积极开展,欧共体行政院于1992年,意大利政府于1996年由总统签字发布了相应的指令。有些国家已编写出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法规。——国际隧协2004 年发布了风险管理的指导方法;
——英国隧协和保险业协会于2003 年9 月联合发布了《英国隧道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联合规范》;
——国际隧道工程保险集团(ITIG)于2006 年1 月发布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实践规程》。
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主要由各个岩土工程咨询公司进行。
——意大利GeoDATA公司针对地下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推出了名为GDMS(Geodata Master Syste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台湾亚新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IDEAL-监测资料处理系统。在国际上,安全风险管理的以下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风险管理正成为大型项目发展中的一个例行程序; ——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日趋结合;
——为风险管理制定强制性的法规,特别是针对施工安全的法规。
2、国内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建设部、公安部、安全监管局等9部委于2003年下半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方政府部门对此也高度重视,如:2004年3月27日,北京市建委下发了《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的规定》;2004年6月1日,北京市正式实施《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2009年3月20号 北京市市政府对《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征求意见;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2002年9月1日发布了《上海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暂行管理规定》,2006年3月17日批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技术规范》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等。2005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研讨会,推动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的全面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在近两年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地铁建设方面,新建地铁项目大都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估。总体上,我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已经得到了实质性进展,但远远没有达到“风险管理化解地下工程建设之痛”的程度。其特点:(1)发展不平衡;
(2)主要开展的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局限于定性分析或者未定量分析;(3)对风险预警和控制方法没有深入研究,仅实现监测功能,而不能“控”,没有整合成统一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
(4)缺乏坚实的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和符合工程实际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
二、预计达到的目标、关键理论和技术、技术指标、完成课题的方案及主要措施
(一)预计达到的目标、关键理论和技术、技术指标
目前,全国各地轨道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都在陆续上马,根据国家大铁路的规划方针,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都在紧张施工中。这么多轨道项目的同步实施,造成了轨道工程建设所必须的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单位的技术力量不够,尤其是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直接导致了各单位投入到各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设备等力量不足,因此,全国轨道工程重特大事故频发。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更高,本文主要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找到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从而总结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1、必须从地质勘察、设计抓起,配合以合理、先进的施工技术;
2、建立起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组成的施工综合管理网络,制定严谨的日常管理制度;
3、将安全管理与工期、质量、投资三者进行同步管理,在标价报价、施工变更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管理需要;
4、对于施工监测、应急抢险预案制定及设备采购等各个环节,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要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苏州轨道工程具有现场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期长、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高等特点,对施工开挖扰动效应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安全评价,并给出必要的工程措施。建立的安全评价技术可指导在建工程安全保障,解决盾构穿越民房和控制重要建筑物沉降的技术问题。指导未来苏州地区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苏州轨道交通建设地处粉细砂地层透水、自稳性差,易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降,危及地面建筑物和临近地下构筑物的安全。对富水软弱粉细砂地层中盾构施工综合配套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解决一号线的盾构隧道工程技术难题。
盾构进出洞及联络通道的的加固是隧道施工的关键性,为保证盾构进出洞施工的安全,须对区间隧道工作井端头、联络通道周边土体进行加固,以提高土体强度、降低土层的渗透性。研究冻结技术在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应用的适应性,盾构端头井进出洞加固形式及安全性分析。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各类突发性事故建立统一的监控、预警和指挥系统,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人员流动量大,人员组成复杂,在设备更新困难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制定应急技术措施和预案。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模拟各种突发事件和对应措施,建立城市轨道系统防灾快速反应系统,详细量化预案反应时间,总结国外经验,将得到最佳对应方案储存起来,形成一定的操作规程。
(二)完成课题的方案及主要措施
1、收集国内外相关的信息;
2、选择相关的参考资料(相关书籍,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管理文件;到相关的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进行调研;
3、以苏州轨道交通工程为依托,深入工程管理过程,通过观察现场实际情况及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了解管理细节;
4、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分析,理清思路,提出施工安全控制采取的具体措施。
三、课题研究进展计划
2009年1月—2009年04月底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09年04月—2009年05月在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9年05月底修改论文,论文定稿。
2009年05月底—2009年06月初打印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9年06月02日—2009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作者:李世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2008-2-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现状与安全能力建设》(作者:秦国栋 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副主任;苗彦英 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导则》(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 于松伟2005-5-16)
苏州轨道业主的安全管理文件
中铁七局TS-3管理文件(苏州轨道交通I-TS-03标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应急预案、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土方开挖工程、起重吊装工程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项目管理安全评价管理实务》(王洪德主编 水利水电出版社)
《建筑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顾慰慈主编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施工现场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应急预案和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
张国光 辑
(2005/01/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摘要 ] :未来二十年,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处于规模空前的发展期,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正确引导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作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之“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战略”的编写,通过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政策、行业、技术等层面初步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发展战略,供大家探讨。
[ 关键词 ] :城市轨道交通 技术 发展战略
前言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轨道交通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涉及建筑业、制造业及管理的所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不仅可推动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发展,更可带动城市的发展。以新的战略发展观探讨今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可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完成本行业的技术跨越,促进产业发展;在宏观经济方面,更可引导城市布局的合理发展,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症结有:规划体系不健全;系统标准不统一;建设周期长,造价高;装备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交通设施运营管理缺乏系统整合,管理手段落后;交通安全保障系统不健全等。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技术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本文即通过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分析,得出技术发展趋势及技术发展特点,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发展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技术策略。1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1 建设现状
综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从 1965 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到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多条线的同步建设,风雨四十年,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六城市 10 条线,线路总长共计约 318 公里,除北京地铁一号线和环线近40 公里外,其余都是九十年代后修建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态势更为迅猛,全国 48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已有 30 多个城市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在建线路有 8 个城市,17 条线,线路总长约 360 公里,共需总投资近1100 亿元,运营初期所需车辆就达 1582 辆。而近期报批的几个城市的建设规划,更是报出了惊人的数字。
分析这些城市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 2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我国今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重点。大致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具有建设和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经验,进一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城市内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城市中发挥骨架作用;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第二种,具有建成一条线或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开始进行第二条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走廊的作用,如:深圳、南京、武汉、长春、大连等城市;
第三种,比较多的城市正在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工作,例如:杭州、成都、沈阳、西安、哈尔滨、苏州、青岛、鞍山等城市;
第四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塘地区,正在酝酿建设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工作,广州至佛山,广州至珠海的轨道交通已开始启动。
初步预测到 2010 年,将要建设 1500 公里,需要投资 5400 多亿元,初步估算新建线路运营初期所需车辆就达 6800 辆。这样大的需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技术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1.2 技术水平
我国地铁与轨道交通的发展虽然只有 38 年的历史,与发达国家 100 多年的历史相比较,设计、施工的许多方面并不落后,如明挖法、盖挖法、沉埋法、盾构法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跨度暗挖法和平顶直墙暗挖法我国属国际领先水平。但在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及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和运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城市轨道交通的机械施工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地铁用的盾构机目前多靠进口。发达国家的暗挖有了新的进展,其中有大跨度的预制块法、预切槽法、微气压法等,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已有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用的设备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研制更新,尤其是通信及信号控制系统仍有差距。建设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差距,系统集成能力不强,缺乏具有对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咨询、施工、运行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国际型工程公司。
运营管理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人工较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国外先进国家每公里地铁管理人员在 50 人以下,而我国则要使用 100-300 人。
受大铁路检修工艺思路的影响,使车辆段与检修工艺设计落后,车辆段工艺流程不合理、确定的工艺、设备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造成浪费。
在新型交通系统方面,世界各国根据城市特点已开发了轮轨系统、直线电机系统、跨座式单轨系统、无人驾驶新交通、磁悬浮系统、空中客车等制式,并在城市交通中占有一定比例,而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仍以大运量的轮轨交通为主,需要开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
1.3 经济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客流,在城市的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城市随着运营里程的增加与延续,轨道交通网已初具规模,公共交通运量的比重大幅增加。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拉动了内需,使土地增值,促进了沿线的开发,加快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有两个途径,其一为降低造价;其二为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规模大、造价高、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动辄几十个已甚至上百个亿。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总投资的工程费(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预备费等)、车辆购置费、其他费用、借款利息中,工程费约占工程总投资的 60%-70%,车辆购置费约占工程总投资的 10%-18%,其他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 10%-18%,借款利息约占工程总投资的 4%-8%。降低工程费是降低地铁造价的主要手段,通过合理规模的确定、结构形
式及施工方法的优化等措施降低土建费用,通过设备国产化降低设备费用。轨道交通的投资控制由于各有关单位较为重视,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所带有的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巨额的投资多由政府负担或筹措,在市场化等方面还应进行探索。
1.4 技术交流及技术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引起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有相当多的设计、施工、车辆、设备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院校积极参与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有国外的咨询公司和一些设计施工企业开始参与和关注我国的地铁、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大量国内外交流和国外技术考察推动我国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国外先进的车辆设备和设计施工技术的引进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提高。
到目前为止,建设部组织编写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地铁设计规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测量规范》已批准实施,使我国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勘察测量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轨道。技术发展趋势
2.1 技术发展特点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突出显示以下特点:
1)由最初的一个城市发展成 20 多个城市同时建设,引发出对统一建设标准的需求;
2)由一个城市的一条线发展成网络的多条线,引发网络化带来的规划、客流预测、综合经济评价、枢纽换乘等技术问题;
3)由单一的传统轮轨模式发展成多种制式并存,目前已在建和准备实施的制式已达 6 种:大运量地铁、中运量轻轨、跨座式单轨、城际快速铁路、磁悬浮、直线电机系统等,引发出对新型交通方式的成套技术研究需求。
2.2 大运量、中运量、市郊线多种形式并存,轨道交通发展呈多样化从上节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已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城际轨道交通线和市郊线的建设越来越多。
我国首条城际轨道交通线为广州到佛山的广佛线,线路总长约 34 公里,贯穿佛山、南海及广州市区的中腹地带,速度超过 120 公里 / 小时。它的建设是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和整个路网的协调性与匹配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功能定位,即解决佛山组团中心与广州的交通需求为重点,并兼顾各组团内的交通,以城际交通功能为主,城市轨道交通为辅。广佛线预期实现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启动和完善区域立体化交通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广佛都市区协调发展战略;增加区域性城市集聚效应,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广佛城际轨道交通线在某种程度上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由于它在珠三角区域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路网中的核心作用,作为国内第一条城际轨道交通线,其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对后续城际轨道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线路长度将达一千多公里。
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大京津地区等也正在筹划城际轨道交通线。
除城际轨道交通线外,市郊铁路系统也逐步开始建设。如北京正在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包括连接市区与郊区的(L 线)昌平线、良乡线、顺义线、亦庄线等将达 160 公里。
2.3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开展研发)直线电机系统
2003 年,随着广州地铁 4 号线及北京首都机场线方案的论证,直线电机系统逐渐引起各方的关注。根据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其中 4 号线、5 号线、6 号线、7 号线将采用直线电机系统,至 2010 年,总长将达到 107 公里。)跨座式单轨系统
跨座式单轨系统最多应用于日本,目前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也有应用。在我国首次引进的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是重庆市。具有占地面积小、爬坡能力强(60 ‰)、转弯半径小(R=100),可以因地制宜,穿遂道、爬高坡、沿着江岸翻山越岭运行,非常适应山城的特殊地形。单轨系统采用低噪声和低振动设备,车轮为充气体橡胶轮胎,运行时噪声远远低于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 75.8 分贝。
直线电机系统和跨座式单轨系统都属于中运量系统(单向高峰小时 2 万人),因其具有曲线半径小、爬坡大、噪音小、造价低的特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快速轮轨系统
因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塘地区区域快速交通网正在筹划建设,则速度大于 120 公里 / 小时的快速轮轨系统的研发势在必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策略
3.1 加强宏观领导和管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高潮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加强宏观的领导和管理,促进和引导其健康高速地发展,势在必行。在产业发展方面,建议成立国家级的协调机构,重点解决:
1)制定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
2)制定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的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建设标准。
3)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相关产业投融资政策,指导建设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
4)制定相关的法规,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事业的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5)依法规范业主行为,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6)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工作及监督、检查。
7)协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8)加强产业服务,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3.2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实施网络规划
1)建立城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体系,建设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及小运量的有轨电车网络组成的轨道客运系统,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服务,同时为市区边缘集团和郊区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并同步实施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方便快捷的衔接换乘。
2)规划应考虑地下、地上、长途、短途、高速、低速、汽车、火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立体接驳、平行换乘以及加强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工作。城市交通网
络规划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一个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3 促进技术研发,提高产业水平
开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及新型交通系统成套技术的研究,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完成本行业的技术跨越,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促进产业发展。
技术研发的总体目标是:提升轨道交通的整体建造及技术装备水平;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系统模式体系及标准体系;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及无人驾驶卫星定位控制;建立一整套高度智能化的事故防范预警系统和应急疏散系统;建立多数据源的城市轨道交通三维数据库;建立便捷、安全、环保、节能、低维护的新型交通体系,使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方式,并带动相关经济及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运营重大技术研究
1)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
2)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及标准体系研究。如车站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研究的内容集中在车站的组成内容、车站设计理念、车站合理规模、新型施工建造技术研究等;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乘客信息管理技术;、新型轨道交通制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环保、安全、节能、经济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研究,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建立成套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重点研究:
1)直线电机成套技术系统;
2)导向式轨道交通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辆、轨道结构、电机、感应轨、供电轨、供电和配电、列车自动控制、通信、自动检票系统、站台屏蔽门、运营、养护维修等内容的匹配与系统集成及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轨道交通重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施工装备技术和运营装备技术。包括新型车辆制造技术;列车自动化控制技术;先进的施工方法及装备研究;新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装备研究等。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综合研究具有高度智能化、集成化的快速反应事故防范预警系统和安全疏散、救援系统,保证轨道交通乘客安全。并能对突发的事故,尤其是恐怖性事故提供紧急疏散预案。、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控制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必须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甚至提升当地环境的品位,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控制研究主要包括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高架及地面线景观、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研究
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拓宽多种投资渠道,研究探索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
3.4 发展多层次的城市轨道交通
根据功能、运量、经济实力、城市环境特点,确定线路的功能定位,选择不同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发展多层次的城市轨道交通。
3.5 进一步实施设备和国产化政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进一步推进设备国产化政策,开展技术研发,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国产车辆、设备、信号等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在重视整车设备国产化的同时,采取合资、合作方式逐步开发研制关键零部件,扩大国产化比例,同时注意开发易损易耗备品及耗材的研制工作,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立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国产化基地,建立国家实验室,参与国际竞争,打入国际市场。
总之,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要靠全体业内人士的努力。不久的将来,标准化、模块化的系统模式体系;智能化、信息化的无人驾驶卫星定位控制系统;智能化的事故防范预警系统和应急疏散系统;便捷、安全、环保、节能、低维护的新型交通体系都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无可争辩地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方式。注:本文是作者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之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的专题研究“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的小结,其中资料来自于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研究中心、铁科研等单位。
第五篇:第6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技术
第6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技术(1)学习内容
主题
内容
行车安全
行车安全概述
行车调度安全
行车驾驶安全
施工作业安全
培训大纲
主题
调试、试验安全
行车安全
行车安全的概念
列车运送乘客过程中对 行车人员 行车设备 乘客
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安全
包括
行车调度安全 列车驾驶安全 车站作业安全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
车站作业安全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
调车作业安全一般规定 施工计划的制定
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组织
工程车开行消防系统与管理
内容
调试、试验安全管理的内容 硬件及软件更换要求 调试、试验方案管理
调试、试验计划申报与实施管理 调试、试验车辆行车安全
设备安装及调试、试验注意事项
调车作业安全
行车安全的意义
运营安全的 核心部分 基本要求
质量指标是衡量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运营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安危 社会稳定和企业形象
行车调度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高度集中 统一指挥
多部门、单位紧密联系、协同动作 行车调度
行车工作的统一指挥者 调度控制中心实施 集中统一指挥
保证安全、正点运行
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和运输质量
行车调度工作的基本任务
组织指挥 部门 工种
严格按运行图工作
监控 到达 出发 运行
秩序不正常 及时采取措施 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及时、准确处理异常情况
随时掌握客流情况,及时调整运行方案 检查监督运行图执行情况,发布调度命令
发生行车事故 汇报上级部门 采取措施防止扩大 组织救援 行车调度指挥的基本要求
严格执行单一指挥原则 各部门听从集中统一指挥 指示通过行车调度下达 坚决禁止 令出多口 多头指挥 维护调度命令 严肃性 权威性
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紧急处理能力 熟练掌握调度工作技术 熟悉主要行车人员情况 掌握车辆、线路、设备知识 熟知规章制度和行车作业程序 掌握与其他调度的工作衔接 掌握处理意外情况和事故的方法 胸有成竹、沉着冷静
调度命令要正确、完整、清晰 发布前详细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先拟后发,不得边拟边发 发布程序 一拟 二签 三发布 四复诵核对
五下达命令号码和时间
调度命令要正确、完整、清晰 制定命令格式和用语规定 发布规范化 用语标准化
确保传达准确无误
口头命令指定一人复诵,其他人核对 书面命令填写记录
列车驾驶安全
行车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把好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
影响列车驾驶安全的主要因素 纪律松弛、制度执行不严 疲劳、带情绪 业务素质不高 安全意识不强
行车技术、设备不完善 恶劣气候及环境 规章制度存在缺陷
不安全因素的控制
加强违章行管理与控制 教育培训 考核 惩戒
做好技术业务培训 安全行车知识 业务技术知识
强化和改善行车设备管理 行车设备技术改造
提高行车设备功能 提高司机应变能力 适应环境变化 处置突发事件
列车安全驾驶的基本规定
牢记“安全第一”宗旨,做到“三严格”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正确执行作业程序 严格按照运营时刻表及信号显示行车 严守岗位 不得擅自离岗
严格遵守动车前认真确认“行车三要素”
进路 信号 道岔
列车构造、性能
故障处理能力
熟悉基本设施 驾驶区段
站场线路纵断面 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具有应变能力
上岗值乘的必要条件 驾驶证
脱岗3个月以上需再培训和考核
列车驾驶作业安全准则
正常情况:准确
非正常情况:安全
动作紧凑、快速正确
列车驾驶作业包括等
调车作业 整备作业 正线作业 折返作业 站台作业
调车作业安全准则
不拿出铁鞋不动车 没有制动不动车 制动没有缓解不动车 目的不清不动车 没有联控不动车
没有信号或信号不清不动车 道岔开通不正确不动车 侵限、侵物不动车
整备作业安全准则
没有经过整备严禁动车
作业前了解停放位置、状态
检查走行部时,确认已降下受电弓
严禁跨越地沟
车底检查 戴好安全帽 注意空间位置 避免碰伤 受电弓升起后,严禁 触摸电气带电部分 进行地沟检查 攀登车顶
检查列车时佩戴 检查灯 一字旋具
动车前确认 地沟无人 两侧无侵限物
列车运行安全准则
取得驾驶证并鉴定合格方准独立驾驶
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按要求操作使用设备 正确执行作业程序
严格按运营时刻表动车 动车前确认行车凭证
退行或推进运行,前端有人引导
班前注意休息,班中集中精力 保持不间断了望 严禁打盹、看书
接受调度命令或行车指示 逐句复诵 领会内容
折返作业安全准则
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
关门前确认 行车凭证 道岔 进路
动车前确认所有人员均在安全区域
站台作业安全准则
严格执行开关门作业程序
到站停稳后,确认列车停在规定范围
跨出站台开关屏蔽门、车门 注意空隙 避免摔伤
关屏蔽门、车门前确认 车载信号开放 进路防护信号开放 具有行车凭证
动车前确认
屏蔽门、车门关好 空隙无人无物
人身安全准则
升弓前,确认所有人员均在安全区域
严禁
无关人员进入驾驶室 确认登乘证件
禁止擅自进入线路 正线 出入厂线
车站作业安全
车站行车组织工作
调度统一指挥
合理运用车站技术设备 负责
车站行车控制指挥 施工作业 其他作业
车站作业安全工作的基本任务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行车控制室管理制度 交接班制度
行车值班员岗位责任制
检查安全隐患并落实整改 建立事故预案,开展演练 提高员工应急处理能力 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确保安全 行车 施工 治安 消防 员工 乘客人身 设备运行
车站作业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
列车运行控制
调度集中控制方式:监护行车运营状态 自动控制方式 监护行车运营状态
中控因故放权:负责折返、进路排列等人工作业 半自动控制方式
负责列车运行控制工作
人工操作信号设备进行接发车、调车作业 据行调指令对列车运行进行调整 非正常情况 根据调度指令 按规定的作业办法 负责接发车、调车作业
设备施工组织
任何施工均在行车控制室登记 得到值班员签字确认后进行
施工检修作业得到调度同意后进行 信号设备检修 道岔检修
接发列车作业
确保各种控制方式下车站的接、发列车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
行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直接关系行车安全
参与人员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严格执行规章规范 保证接发列车作业安全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基本知识
列车车次与行车安全 列车车次作用 区别列车种类 作业性质 运行方向
误听、误传、误抄、误填是事故直接原因 传准听清,复诵无误
认真核对行车簿册、命令及行车凭证 车次不清楚时,立即询问,严禁臆测行车
列车运行方向与行车安全
保证接发列车及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
有两个及以上运行方向的车站办理作业事项 冠以邻站方向或线路名称 防止列车开错方向
列车运行指挥与行车安全 正确指挥、服从指挥 造成列车事故的重要因素
调度错发、漏发命令,盲目指挥列车运行
车站值班员错发、漏发命令,盲目指挥及错误操纵控制台 车站值班员
认真遵守行车有关规章要求 严格执行接发列车作业规定 正确下达有关命令 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接发列车作业事故种类
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 向占用线路接入列车 未准备好进路就接发列车 未办或错办闭塞就发出列车 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警冲标
错误办理行车凭证发车或耽误列车
接发列车事故主要原因
当班人员离岗、打盹
办理闭塞时没有确认区间处于空闲状态 不按规定检查确认接发列车进路 不认真核对行车凭证 错办或未及时办理信号
取消、变更接发列车进路时联络不彻底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要求
接发列车作业 办理闭塞 准备进路
开放信号、交递凭证 发出或通过
信号系统自动控制 信号正常
不需要接发列车 站台安全监控 乘客乘降服务 特殊情况 须接发列车
信号系统出现故障 列车退回车站
办理闭塞作业的安全要求
接发列车的首要作业环节
列车取得区间占用权的重要环节 较易发生列车事故的关键环节
办理闭塞前认真确认区间已空闲 前一列车是否完整到达 通过闭塞设备确认区间空闲 区间是否有列车占用 区间是否封锁 区间是否遗留车辆
区间道岔是否向正线开通并锁闭 有关记录情况
其他占用区间的情况
办理闭塞时
车次必须准确清晰 用语必须准确完整 完整执行标准用语
准备进路作业的安全要求
确认接车线路空闲
防止线路上存有机车、车辆和障碍物 通过控制台确认
确认接发车进路正确无误 直接关系列车运行安全
联锁设备正常时,通过信号设备显示确认接发车进路 联锁设备停用时,现场检查须严密细致 逐个道岔确认
确认道岔位置正确及加锁后,路准备妥当
确认影响进路的其他作业已经停止
办理及交付行车凭证的安全要求
行车凭证
列车占用区间的依据 包括
信号机显示 路票 调度命令
防误操作信号设备
信号:指示列车运行的命令
信号机上显示的信号均为行车凭证 车站值班员、信号员 全神贯注 精力集中 遵章守纪
严格坚持“眼看、手指、口呼”一致的确认操纵制度 确保信号指示准确无误
防误填写行车凭证 书面行车凭证 路票 调度命令 特别注意 使用日期 区间 车次 地点
电话记录号码或调度命令号码
逐字逐项复诵,确认无误后交付使用
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用语要求
按规定程序办理 使用规定用语
危及行车安全
简化 颠倒 遗漏
作业程序及用语
接送列车及指示发车作业的安全要求
确认列车整列到达
严密监视列车运行安全状态 随时注意乘客动态 维护站台秩序
监督司机按规范动作关门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并处理
确认发车条件无误后,指示发车
调车作业安全
调车作业
除正线运行、车站(车厂)到发以外 一切机车、车辆或列车 有目的移动
调车事故
调车作业中发生的事故
分为撞、脱、挤、溜四种类型 冲突 脱轨 挤岔 溜逸
调车作业事故常见原因
调车作业计划不清或传达不彻底
作业前检查不彻底,准备不充分 提前排风 摘解风管 核对计划 确认进路
检查线路、道岔和停留车辆 手闸制动:选闸、试闸 铁鞋制动:准备足够、良好的铁鞋
误排进路或未扳、错扳、临时扳动道岔或错误转动道岔
调车信号显示不标准 未按规定要求显示信号 错过显示信号时机 错误地显示信号
前端无人引导或不试拉
无防溜措施
调车作业安全的基本要求
调车作业指挥及各岗位作业要求
编制和布置调车作业计划的基本要求
调车作业前准备工作的基本要求
调车作业显示信号的基本要求 调车运行安全的基本要求
车辆停留、防溜及止轮器存放规定
调车作业指挥及各岗位作业要求
车厂调车工作
车厂调度员集中领导、统一指挥
车厂值班员办理接发列车、排列列车进路和调车作业进路控制 调车作业人员应按相关标准和调车作业计划单执行
车厂调度员
根据车辆、线路、设备检修计划和现场作业情况 编制调车作业计划
组织调车人员完成调车任务
调车员 单一指挥
根据调车作业计划单 正确、及时地显示信号 指挥调车司机
车厂值班员
根据调车作业计划单和现场作业情况、机车车辆停放股道 正确、及时地排列调车进路 开放调车信号 监控机车车辆运行 干一钩勾划一勾
调车司机
根据号准确、平稳地操纵机车 时刻注意确认信号 不间断进行了望
正确、及时地执行信号显示要求 负责调车作业安全
编制和布置调车作业计划的基本要求
编制调车作业计划 确保安全
充分考虑调车效率 做到有
调车机车名称 编解或摘挂车次 作业起止时间
编制人员姓名、日期 使用调车作业通知单 一批作业超过3钩 变更计划超过3钩
布置调车作业计划 正确及时
领导人将调车作业计划亲自传达给调车员 调车员亲自传达给参加调车作业的司机
调车员必须确认有关人员均已了解调车作业计划后方可开始作业
变更调车作业计划
领导人必须停止调车作业
将变更内容重新传达给每一名作业人员 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
认真检查线路、道岔、停留车情况 检查进行调车作业的线路上有无障碍物 检查停留车位置 检查防溜措施
检查确认道岔开通位置 检查“道沿”距离
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
调车作业显示信号的基本要求
调车作业 无线调车电台 手信号
调车作业人员
熟悉信号显示内容 熟练掌握显示方法 严肃认真
位置适当,正确及时 横平竖直,灯正圈圆 角度准确,段落清晰
正确选择显示信号的位置 易于了望
能确认前方进路 使司机看见信号
正确显示连挂信号
没有显示连挂信号和距离信号不准挂车
调车员显示信号后,没有听到司机鸣示回示信号时,要立即显示停车信号 机车、车组接近被连挂车辆不少于1m时停车,确认车钩位置正确后再连挂 连挂后,推动前指挥司机试拉
调车运行安全的基本要求
调车作业四禁止
设备或障碍物侵入线路设备限界时,禁止调车作业 禁止提活钩,溜放调车作业
客车转向架液压减振器被拆除但空气弹簧无气时,禁止调车作业 禁止两组车组或列车同时在同一条股道上相对移动
车厂值班员
正确、及时地排列调车进路、开放调车信号 随时监控机车车辆运行
与司机保持联系,严格执行呼唤制度
司机
要准确掌握速度 适当降低速度 了望条件差 天气不良
尽头线上调车
距线路终端应有10m安全距离 遇特殊情况需小于10m时 与司机联系 严格控制速度 采取防溜措施
在机车、车辆移动中,禁止作业人员 在平板车的侧板或端板、支架上坐立 站在车梯上探身过远
在装载易于窜动货物的车辆间和货物空隙间站立或坐卧 骑坐车帮,跨越车辆
进入线路内摘挡或调整钩位 在机车前后端坐立
车辆停留、防溜及止轮器存放规定
车辆停留
连接线、牵出线、洗车线、走行线(接发列车时除外)、试车线、咽喉道岔区禁止停放机车车辆
在其他线路存放车辆时,应经车厂调度员同意方可占用 机车车辆应停在线路两端信号机内一侧
工程机车、轨道车停放在带电区时,应在上车顶扶梯处悬挂“高压电,禁止爬上”标志牌
防溜
摘车时先做好防溜后再摘车 电客车应恢复气制动和停车制动 工程车拧紧手闸,必要时放置铁鞋
挂车前首先检查防溜措施,确认无误后挂车,挂妥后再撤除防溜
铁鞋放置于一侧的车轮下,撤除防溜后,铁鞋及时归位
施工作业安全
施工管理组织
行车安全取决于施工安全
确保行车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符合技术要求
施工安全出问题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给国家和企业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使运输秩序紊乱 严重影响乘客出行
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工作
为安全运营打下良好基础 施工管理组织工作内容
审核施工方案
协调作业计划 处理变更事宜 跟进实施情况
编制、发布施工行车计划
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
外单位人员安全培训
分析、总结,改进工作
施工计划
按时间不同进行划分
按计施工作业地点和性质不同划分 是否影响正线 是否影响车厂
正常作业
结合设备检修计划进行编制 加强计划性。
临时抢修,停运后安排设备补修
施工计划申报程序
外单位施工负责人 培训后担任负责人 签订安全协议
施工计划编制部门 提报计划 施工单位 内部相关部门
平衡协调后发相关部门执行
施工计划申报单 作业日期 作业部门 作业时间 作业区域 作业内容 供电安排 申报人 防护措施
备注(列车编组、配合部门、配合要求、联系电话)施工计划的编制
计划编制原则
均衡安排,避免集中作业
处理列车开行时间和密度、施工封锁等关系,避免抢时、争点现象 经济、合理地使用机车车辆,避免浪费资源
施工进场作业令
施工必须领取施工进场作业令 施工计划编制部门负责管理工作
施工负责人\施工责任人制度
每项施工作业需设立一名施工负责人 辅站另设施工责任人
两者须经过培训后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负责作业人员\设备的管理 办理请\销点手续 作业过程的组织指挥
及时与车站、车厂联系作业有关事项 组织设置\撤销作业安全防护设施 出清作业区域\设备状态恢复正常
施工负责人\施工责任人任职条件
熟知行车规章制度及有关规定
熟悉作业 性质 内容 方法 步骤 要求
具备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
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书
施工防护要求
两端挂接地线 接触网停电检修 需接触网停电配合
两端轨道上设置红闪灯 站内施工 站间线路施工
可能来车方向处放置红闪灯 折返线 存车线 联络线
车站值班人员 检查红闪灯摆放 监督红闪灯状态
运营时间作业 做好防护措施 确保乘客安全
最大限度减少对乘客的影响
现场施工要求
人、工程车在同一区域作业
车在前,人在后
不得颠倒或列车前后皆有作业
非随车人员与列车有安全间隔
列车不得随便后退
来车方向设置红闪灯
工程车运行时,前方保证一个站间区间空闲
工程车封锁作业区前后方保证空闲 一个站台区 站间区间
调试列车封锁作业区前后保证一个站间区间空闲
施工作业人员 荧光衣 安全防护用品
动火作业事前办理手续
外单位施工由主办部门或主配合部门负责 安全管理 安全监督
施工单位、部门
提出安全防护要求和配合要求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和施工进场作业令
施工时间的安排
工程车过后才能开始施工
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完成
尾班车离开起点站后,由车站预请点
车厂内施工(作业)时间安排
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执行 提前做好 线路空闲
车辆和司机配合准备
施工的组织
严格控制作业区范围及作业时间
施工负责人持安全资格相关证件 申请施工 申报施工计划
由外单位人员担任施工负责人
主办部门名义申报 主配合部门名义申报
工程车行车调度统一指挥
严格按照划分区域安排工程车作业
工程车离开作业区返回
车长、司机负责观察前方线路出清情况 保证车上物品及部件不掉落 回库前向行车调度汇报
行车调度负责进路排列,确认前后有无施工作业
封锁区域由施工负责人负责指挥
涉及接触网停电挂地线且需工程车配合的作业 行车调度同意后才可挂地线 作业完毕,拆除地线
得到行车调度命令方可动车回厂
工程车开行
出车厂前,试验无线电台
运行中,加强与行车调度的联系 掌握列车运行计划 确认进路
装卸物料
整齐稳固地堆放在安全限界以外的地方 车站负责监控,查看是否有物品侵限
鸣笛示警 进站 出站 运行至 曲线前 站内
区间动车前
发生故障或事故时进出封锁区间的组织
维修调度提出使用计划
行车调度发布调车指令
车厂调度员组织开行到指定地点
抢修工作执行部门
10min内完成装载设备、物品 安排跟车人员上车
行车调度
组织从车厂至封锁区间前一站的运行 交给维修调度 维修调度
通知现场指挥指派联络员登乘驾驶室 交给车长进入区间计划
车长引导进入封锁区间,并按计划指挥动车
封锁区间内有道岔、辅助线 车长与车站联系调车进路计划 车站排好进路后通知车长 由车长指挥动车
调试、试验安全
调试、试验安全管理的内容
规范安装、软硬件更换与调试、测试的安全管理 新线 新系统 新设备
科研技改设备
确保运营安全、效率
责任部门负责
项目协调、计划、组织、技术、安全 对外联络
贯彻统一指挥、逐级负责原则
严格执行工作流程 编写与确定方案 学习方案
现场组织与实施 结果确认等
硬件及软件更换要求
项目方案明确 职责 流程
参与人员严格执行流程
硬件更换要求
硬件故障处理 判断硬件故障
检查相关参数、配置记录 更换后测试相关参数并做好记录 分析更换后的风险
需进一步测试时,做好记录
硬件升级 方案注明 影响范围 注意事项
测试内容、记录表格和相关确认项目 测试后记录参数配置、参数设置要求
存放被更换的硬件,造成故障,恢复原硬件
软件更换要求
软件更换
软件更换、测试 修改系统参数
方案中注明 软件升级说明
各系统情况相关说明
准备 软件备份 相关硬件备件
控制测试时间,避免失败对运营的影响
测试完成后,详细记录 参数配置 参数测试要求
保留升级前软件,造成故障,恢复原软件
调试、试验方案管理
项目责任主办部门制定调试、试验方案
定期实施项目编制调试、试验大纲
不得超越 国家规定 行业标准 单位规定
涉及外部门协助 主办部门负责
牵头组织调试、试验准备会 讨论方案及确定安全调试计划 调试部门制订详细方案 调试、试验步骤 配合要求 安全防护措施
在城市轨道交通范围内进行 主办部门将方案送相关部门会签 报上级批准后进行
协办部门
根据方案制定安全措施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国产化、技改等项目上线调试、运行 经批准
报送安全部门备案
调试、试验计划申报与实施管理
正线:行车调度与负责人加强联系
车厂:车厂调度与负责人加强联系
调试区段不能进行其他施工作业
控制中心负责跟踪过程
按施工管理规定执行 现场请点与销点流程 安全防护措施
作业结束
工作人员清扫、整理现场
负责人周密检查,确认无误后离开
客车调试、试验作业 负责人统一指挥 司机负责行车工作
根据负责人要求操纵客车
与车厂值班员或行车调度联系落实运行进路的安全 确认行车“三要素” 后方可动车
禁止擅自动用与行车安全有关的设备设施
严禁爬上客车车顶
运行中严禁探身车外、飞乘飞降上下车
任何人不得扶着手扶杆站在车厢外面
动态试车前:制动系统功能良好
静态试验前:施加停车制动
司机全面检查、试验 操作条款 检车流程
确保符合行车要求
异常或故障及时汇报、处理
动车出厂前
司机正确理解调度命令内容 明确调试指挥负责人
与其确认调试内容及安全注意事项 清楚并明确调试程序 司机检查确认
制动试验、线路限界 进路信号
调试人员及设备到位情况 异常报告车厂调度员
严禁实习学员操纵列车进行调试、试验作业
司机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控制速度,加强了望和呼唤应答
认真操作,密切注意观察设备、仪表状态 信号异常或危及行车安全 立即采取紧急停车措施
报告负责人及行车调度或车厂调度员 听从其指示,确保调试客车安全
作业途中停止时,没有负责人指示,严禁擅自动车
出现车辆故障 司机向负责人汇报 由负责人处理
视负责人需要给予协助 禁止
擅自动用车载设备 进行任何试验操作
负责人的调试要求超出计划内容 司机向行车调度(车厂调度)汇报 得到同意后执行
司机有权停止作业
指令违反相关安全规定或规章 危及行车安全 有物品侵入限界 道岔位置不对 不具备动车条件
车上设备未恢复正常位置 未进行制动试验 负责人不在场
作业计划不清或计划与实际有出入
试车线调试、试验的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组织流程
严格遵守试车线的限制速度 按照试车线行车信号、标志要求 控制运行速度
雨天、大雾天时严禁进行高速调试、试验 制动时做到早拉少拉,并按规定停车
夜间严禁进行人工模式下的高速调试、试验 两名司机上岗 一人操作 一人监控
正线调试、试验的安全措施
司机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客车状态符合运行要求 司机出厂前
检查人员到位情况 确认调试区间具体线路
明确调试项目、程序及其安全事项
司机始发站动车前
与行车调度共同确认进路开通情况 密切注意列车运行前方的线路状态 严格执行行车调度命令 听从负责人指挥
正线调试、试验的安全措施 在封锁线路进行调试、试验 认真确认进路上道岔位置
通过进路防护信号机、道岔时降低速度 动车前
认真确认信号、进路、道岔情况 运行时
集中精力,严禁超速
正线调试、试验的安全措施 遇较难确认信号时 降低速度
确认信号显示后按规定速度运行 折返换端后
确认信号、进路、道岔 开主控钥匙
凭负责人指令动车
设备安装及调试、试验注意事项
参加人员 符合安全规定 熟悉方案要求 严禁无证操作
任何人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都有权中断调试
雷雨或暴风时 止在电线杆上作业
禁止对避雷器、地线等进行调试
需要挖坑、沟 与有关部门联系 了解地下设备情况
土质松软处应设防护和加固措施
一般不过夜,不得已时须采取防护措施
危险性较大、影响行车和人身安全 事先拟定安全措施 由负责人组织 专人进行防护
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材料 设专人负责 隔离存放 妥善保管。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材料 设专人负责 隔离存放 妥善保管。
下地沟作业 戴安全帽
上车顶作业
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确认其状态良好 禁止穿拖鞋、高跟鞋、硬底鞋
任何人不得进入车顶检修平台 未经允许 接地线未挂好
任何时候不得翻越车顶检修平台
未经允许不得使用移动扶梯上车顶
进出屏蔽门端门时,必须关闭屏蔽门
参与人员原则上不能进入轨行区 征得现场指挥同意 采取安全措施
外单位调试人员
按本单位规定进入设备房、列车及轨行区 操作运营设备时,有本单位人员在场。
主办部门督促供货商做好备件准备,以应对突发事件
提问与总结
行车调度工作的基本内容 车站行车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 施工防护的具体要求 调试、试验方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