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中央电大劳动法学作业答案
2011中央电大劳动法学作业答案
作业1
(1)工艺厂与吴某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民法上的加工承揽关系,加工承揽关系不适用劳动法。
(2)吴某不能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因为其与加工厂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工艺厂与吴某之间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普通的民事合同,故工艺厂单方面解除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向吴某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作业2
期中小论文范文
论劳动法的概念与功能
一、劳动法的概念探析
劳动法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概念。在外国劳动法和劳动法学中,德国的学者和专家认为劳动法是与劳动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与雇佣劳动相关的全部法律原则和规则,大致和工业法相同。它规定的是雇佣合同和劳动或工业关系法律方面的问题。”史尚宽在其《劳动法原论》中把劳动法定义为“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详言之,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日本劳动法是调整雇佣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雇佣关系在日本经济学中被称为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受雇主雇用,并在其指挥下从事劳动者的被动性劳动关系。我国劳动法的概念实际上是借鉴国外的经验而下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关于劳动法概念,我们要明确几点:第一,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第二,劳动法与民法理关系密切,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它与工厂立法亦有密切联系,它也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的。第三,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国立的法律部门。
二、劳动法的功能
1、协调功能。劳动法的调整方法不同于民法的私人主体意思自治,也不同于传统劳动法的行政指令管理,它是国家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在调整重心上平等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突出重点保护;在权利义务的设定上通过立法确立基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加以具体化来实现;在责任追究上综合采用民事、行政、刑事三种责任模式,强化对职业劳动关系的保护。劳动法的发展历史展现的就是国家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三方不断博弈、妥协的过程。劳动法诞生于人类社会完成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19世纪初叶,在此之前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各国曾制定了很多劳动法规,但这种劳动法规不是为了保护劳动者,而是迫使劳动者进入工厂成为廉价劳动力,并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从而使资本获取高额利润。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逐渐开展了有组织的运动并组成工会,这也就形成了社会力量。工人的斗争,社会力量的作用使资本家妥协,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开始积极地进行立法,并以英国1802年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为开端,诞生了劳动法。至今,三方力量的平衡与协调构成一国劳动法发挥作用的基础。劳动法的调整方式在现行立法上首先表现为劳动基准,即法律许可的对劳动者的最低保障标准,如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制度等。在劳动基准的基础上,通过劳动者组织(一般是工会)与用人单位订立集体劳动合同,在法定基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劳动者的保护水平。为使劳资关系平衡,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违反上述法定基准或合同约定要承担民事责任,严重的要承担行政和刑事责任,这也是国家力量介入劳动关系的表现,从而协调了劳资关系。
2、解雇保护功能。雇佣契约向劳动契约转向之前,基本上将这类契约视为私法上的一类契
约,对于雇佣契约纠纷之处理,司法程序中契约当事人地位平等,缔约、解约,乃至违约,皆以一般契约关系处理。产业雇用的发展使劳动契约制度与理念逐渐形成。面对劳动契约一方之劳动者,其弱势地位决定许多倾斜性的法律对其予以特殊保护。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无制定解雇保护法律的任何动议,如果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现实看,既有制定此类法律的必要,也有此类法律出台后负面影响较大的担忧。一方面,我们需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期限相对地延长,保持劳动者相对的职业稳定感;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至退休而失去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活力,同时,还担心部分劳动者职业稳定期过长,另一部分劳动者失业期随之延长。因此,出台这样的法律时机尚不成熟。在此情形下,《劳动合同法》在发挥契约法功能的同时,也在发挥其解雇保护功能。通过规制劳动合同短期化、使劳动合同期限适当延长,尽可能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须符合法定情形,构建经济补偿金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劳动合同法》发挥了其解雇保护功能,使一般民众即可理解。对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而言,劳动者解约相对宽松,用人单位解约则“障碍”不少。这就是中国《劳动合同法》所发挥的解雇保护功能。
3、维权功能。法的功能,亦称法的作用或法的职能,一般是指法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所要达到的效果或实现的目标。当法被创制为规范性文件时,法的功能往往体现在该法的立法目的上。因此,分析一部法律的功能,首当其冲应当分析该法的立法目的。我国劳动法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功能首先体现在立法目的,比如劳动合同法第1条规定了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三个立法目的,即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首要价值取向。我国目前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客观上需要有劳动法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一方是现代化的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是劳动者,以分散的个体出现,而且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通常供大于求,又由于劳动与劳动报酬对于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导致劳动关系双方事实上的非均衡性,使劳动者在市场活动中容易受到伤害。劳动者永远是弱者,法律的功能应当是维护公平,体现社会正义,因此劳动法应当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功能。
作业3
一.选择选择题
.1.C2.A3.D4.A5.B6.D7.B8.D 9.D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2.ACD3.ABCD4.ABCD5.CD6.AD7.ABC8.ABCD9.ABD
10.ABCD
三名词解释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即: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限制时间由当事人事先约定,但不得超过二年。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职业安全卫生以保障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劳动法是从传统民法中独立出来的,它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劳动法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这些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
(2)它有特定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之间的主体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特点,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
(3)劳动法具有独特的任务和作用,即保护劳动者;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劳动制度。
(4)劳动法具有独特的完整体系。其体系包括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法律责任等等。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所不能包容的。
综上所述,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简述劳务派遣与一般劳动关系的区别?
一般劳动关系中,是用人单位直接招收和使用劳动者;而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是通过派遣单位招收劳动者,劳动者的招收和使用发生了分离,即招工和用工的分离。传统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一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并在该用人单位的指导下利用其提供的劳动场所和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劳动成果归属用人单位,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成果情况从该用人单位领取工资报酬,并由该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在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中,被派遣的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成为名义上的用人单位,但是被派遣劳动者并不在该劳务派遣单位从事劳动,而是被派遣到另一个用人单位,即用工单位从事劳动,出现了所谓的“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的情况。
五.论述题
1.试述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区别
第一,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为单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为劳动者团体和用人单位或其团体,故又称为团体协约。
第二,目的不同。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建立劳动关系;订立集体合同的主要目的,是为确立劳动关系设定具体标准,即在其效力范围内协调劳动关系。
第三,内容不同。劳动合同以单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一般包括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集体合同以集团劳动关系中全体劳动者的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可能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也可能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个方面,即签订专项集团合同(如工资集团合同)。第四,效力不同。劳动合同对单个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具有法律效力;集体合同对签订合同的单个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所代表的全体用人单位,以及工会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都具有法律效力。并且集团合同的效力大于劳动合同的效力,当个人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标准低于集体合同规定时,以集团合同规定的标准为准。
第五,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劳动合同争议采用普通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处理;集体合同争议,一般各国采用政府协同劳资各方协调处理的方式。《劳动法》第84条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
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
六.案例分析题
我国法律规定: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并且其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而本案中,劳动者李某已经工作满1年,其工作地点与配偶的居住地不在一地、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因此符合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李某在几次向单位提出休假探亲,都未获单位同意,于是李某擅自出走,使企业的经营受到了影响。企业给予李某行政警告纪律处分,并扣发探亲假期间的工资,探亲往返路费不予报销的决定。
首先,本案的劳动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范围,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本案中企业不给予职工探亲假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并且应该承担李某探亲假往返路费。而李某擅自出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的行为是不对的。
简答题
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第一,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
第二,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
第三,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
2、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
职工在探亲假期间待遇包括以下两项:
(1)工资待遇。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发给工资。
(2)探亲路费的承担。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D5.A 6.C7.A8.C9.C1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Cd3.ABCD 4.AC5.ABCD6.BCD7.ABD8.ABCD9.CD10.ACD
三.名词解释题
1.就业服务国家和社会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有机结合的一种社会服务。目的在于帮助解决失业、待业等社会问题。
2.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3.特殊群体劳动保护主要是指国家包括对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的政策扶持和保护
4.集体协商又称集体谈判,是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其特点:①集体协商代表的身份和人数对等;②集体协商双方代表的法律地位平等;③集体协商是公开、公平、平等的协商;④集体协商是和平协商;⑤集体协商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协商。
5.劳动法监察检查是指依法享有监察检查权的机构 组织或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 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1)、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侧重保护劳动者。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以强制性规范为主。
3)、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
2.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
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
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保障与商业人身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属性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劳动者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主要是以保障社会安全为目的,具有物质帮助性和非营利性质;而人身保险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它由专门的经济实体,即保险公司进行经营,具有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第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有职工身份的劳动者;而人身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公民。
第三,费用负担不同。社会保险费用由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共同分担,社会保险缴费率由法律规定,整个社会有统一标准;人身保险费由投保人承担,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缴费率,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
第四,实施原则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建立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上,只要履行了劳动义务,就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国家队社会保险采取强制性原则;而人身保险则是建立在商业契约关系上,以“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和自愿性为原则。第五,保险关系确立的依据不同。社会保险关系的确立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双方当事人不能另行约定;而人身保险关系通过保险合同确立,当事人直接之间可以约定。
第六,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依据物质帮助和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确定保障水平,不同时期、不同项目的保障水平是法定的;而人身保险根据经济补偿原则和当事人的投保情况确定保障水平,以合同约定保障水平,差别较大。
第七,经营(管理)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由政府指定;人身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保险公司。
第八,受益人不同。社会保险的受益人是法定的,一般为被保险人的法定亲属;人身保险的受益人则可由投保人任意指定。
六.案例分析
王某大学毕业后未找到正式工作,为了减轻家人负担,他在一家出版社找了一份文字校对的兼职工作。工作时间自由,也没有固定工作量要求,王某可在家工作,最后按量计酬。可第一份校对成果上交已经数月,出版社未给王某支付任何报酬。王某致电询问,出版社却支支吾吾。最后,王某决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利,于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试分析: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如何处理本案?请列举出相关的法律规定。
王某与出版社的纠纷属于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的决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本案属于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本案中,王某在出版社兼职,双方约定工作时间自由,也没有固定工作量要求,王某可在家工作,最后按量计酬,因此出版社应当在王某上交第一份校对成果后支付给王某文字校对的报酬,不得拖欠。
第二篇:劳动法学中央电大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44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C)。A.《国际劳动宪章》
B.《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C.《费城宣言》
D.《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会议》
2.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B)。A.《暂行工厂规则》B.《学徒健康与道德法》。C.《劳资关系法》D.《劳工仲裁条例》3.北洋政府于1923年公布了(B)。
A.《劳动立法原则》B.《暂行工厂规则》C.《劳动法案大纲》D.《劳动立法大纲》
4.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C)。A.工作B.生活C.劳动D.生产
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A.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B.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C.劳动法的劳动,是指一切劳动D.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6.以下说法错误的有(C)。
A.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法律本身规定终止生效或某些特定条件出现时自然失效
B.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颁布新的法规后而原有法规失效C.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旧法规长期闲置而无效D.劳动法可以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7.我国劳动法采(A)形式。A.成文法B.判例法
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判例法为辅,成文法为主8.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D)。A.《工会法》B.《合同法》C.《劳动法》D.《宪法》
9.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C)的未成年人。A.14周岁B.15周岁C.16周岁D.18周岁
10.用人单位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A)。A.健康检查B.劳动补贴C.设备更新D.知识教育
11.劳动者所享有的福利包括社会福利和(D)。A.国家福利B.个人福利C.家庭福利D.集体福利
12.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C)。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D.劳动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13.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A)。A.用人单位B.事业单位C.企业D.团体
14.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C)。A.14周岁B.15周岁C.16周岁D.18周岁
15.(D)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A.14周岁B.15周岁C.16周岁D.18周岁
16.1900年,世界上最早的《劳动合同法》诞生在(B)。A.德国B.比利时C.波兰D.法国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D.书面劳动合同18.我国《劳动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B)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A.5年B.10年C.15年D.20年
19.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因无效劳动合同所引起的赔偿责任主体应当是(A)。
A.用人单位B.劳动者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担D.有过错的一方合同主体
20.劳动合同的下列条款中,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法定条款的是(D)。A.劳动报酬B.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C.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D.试用期条款
21.以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中,不属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是(A)。
A.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单方面拒绝续约B.过错性辞退C.非过错性辞退D.经济性裁员
22.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在集体协商中,职工民主推举的谈判代表,须得到(D)以上职工的同意。
A.五分之一B.四分之一C.三分之一D.半数
23.为防止集体协商代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第11条规定,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D)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A.2年B.3年C.4年D.5年
24.世界上最早出现集体协议的国家是(A)。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25.依照《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合同应当由(B)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合同管理机构负责进行审查。
A.乡镇以上人民政府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D.省级人民政府
26.根据我国《劳动法》第35条的规定,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及于(D)。A.企业工会的全体会员
B.签订集体合同的职工代表C.参与合同讨论的企业职工
D.企业全体职工,包括没有参加工会的职工
27.《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要求,境外就业中介机构的备用金的数额不得低于(A)。
A.50万B.10万C.30万D.100万
28.下岗职工要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与原用人单位签订 “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藉此变更劳动合同,替代劳动合同中的相关内容。协议期限原则上不超过(C)。A.1年B.2年C.3年D.5年
29.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B)内可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A.1年B.3年C.5年D.6年
30.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B.劳动繁重程度C.工作时间的长短D.劳动成果的多少
3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劳动者工资范畴的劳动收入是(A)。A.加班加点工作额外获得的劳动收入B.发表专业论文获得的稿费
C.用人单位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费D.用人单位发放的劳保工作服和劳保手套
32.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C)。A.政府高级公务员B.国务院聘请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C.企业的经营者D.企业高级技术人员33.在19世纪率先颁布最低工资法的国家是(D)。A.美国B.日本C.英国D.新西兰
34.在下列情形中,仍然适用最低工资的情形是(D)。A.劳动者在工作时间有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B.放长假和病休的人员C.下岗在企业内待业人员D.劳动者回家乡探亲期间
35.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不实行加班加点工资制度的工时制度形式是(D)。
A.标准工时制B.计件工时制C.综合工时制D.不定时工时制
36.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每月要求劳动者加班时间的时间不得超过(B)小时。
A.24B.36C.48D.72
37.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的具体长度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而定,但最短不得少于(A)。
A.半小时B.1小时C.2小时D. 3小时
38.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带薪年休假制度,凡劳动者连续工作(A)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A.1年B.2年C.3年D.4年
39.《劳动法》第41条规定,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l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B)。A.2小时B.3小时C.4小时D.5小时
40.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企业主管部门,企业所在地劳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和工会报告,最迟不得超过(B)。A.12小时B.24小时C.3天D.7天
41.如果劳动者未经培训即上岗从事特种行业工作而发生事故的,事故责任由(C)承担。
A.劳动行政管理部门B.劳动者
C.用人单位D.视具体情况由三方分担。
42.《劳动法》第61条规定:“对怀孕(D)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D
A.4个月B.5个月C.6个月D.7个月
43.《劳动法》第63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B)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A.100天B.1周岁C.2周岁D.3周岁
44.《确定儿童受雇用于工业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第5号公约)是确定准予就业最低年龄的第一个国际公约,它颁布于(B)。A.1918年B.1919年C.1920年D.1921年
45.对职工进行经济处罚,要求职工赔偿经济损失如需分期扣除的,每次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超过职工本人月工资的(B)。A.10%B.20%C.25%D.50%
46.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A.用人单位B.职工
C.用人单位和职工D.专门的保险机构
47.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B)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A.10年B.15年C.20年D.25年
48.以下关于我国工会法律地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工会具有唯一性B.工会具有独立性
C.所有工会都具有法人资格D.工会经费具有独立性
49.职工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做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职工代表(B)通过。A.三分之一以上B.半数以上
C.三分之二以上D.五分之三以上
50.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体现了(B)。A.约定责任优先的原则B.法定责任优先的原则C.客观责任优先的原则D.严格责任优先的原则
51.根据《劳动监察规定》和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不属于劳动监察范围的有(D)。
A.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遵守有关规定的情况B.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D.用人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能力
52.对于阻挠、刁难、殴打劳动监察员、妨碍监察公务等情况,劳动监察机构有权对责任人员进行(C)。A.警告B.罚款C.行政处分D.拘留
53.按照争议发生的法律依据,劳动争议可以分为(B).A.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B.合同争议与法律争议C.社会争议与经济争议D.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54.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
A.职工代表B.企业工会代表C.企业代表D.企业法定代表人
55.因用人单位做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A)承担举证责任。A.用人单位B.劳动者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D.人民法院
二、多项选择题
1.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区别为(AC)。A.公约需被会员国批准
B.公约不需被会员国批准,只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C.建议书不需被会员国批准,只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D.建议书需被会员国批准
E.公约属于国际法范畴,而建议书属于国内法范畴2.初期劳动法的特点是(ABD)。A.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B.适用范围很小
C.有较多的监督条款、责任条款D.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E.适用范围较广
3.区分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并由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因素有(ABC)。A.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B.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
C.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D.这些关系不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E.这些关系与劳动关系有逻辑联系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E)。
A.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B.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C.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D.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有统一的经济利益E.劳动关系发生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5.劳动管理法的主要内容是(BD)。A.对劳动合同进行审查B.劳动管理机构的设置C.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D.劳动管理机构的职权E.对劳动争议进行审判
6.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ABC)。A.社会救济
B.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C.军人优抚D.劳动争议E.集体合同争议
7.在我国,《劳动法》和《工会法》均确认了(BD)制度。A.集体罢工B.集体合同C.失业保险D.集体协商E.集体仲裁
8.由于劳动法基本原则具有(CE),因而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在缺乏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劳动法基本原则对某些劳动关系做出解释,从而解决实际存在的而法律又未明文规定的实际问题。A.细节性B.微观性C.抽象性D.具体性E.概括性
9.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之间的关系是(ABCE)。A.前者在效力层次上比后者高
B.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在劳动法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
C.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仅适用于劳动法的某个方面D.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也适用于劳动法的各个方面E.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必须符合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0.劳动者个人的权益有(ABCDE)。A.劳动就业权B.报酬请求权C.休息休假权D.自主择业权E.劳动安全权
11.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BC)。A.工人劳动法律关系B.本单位劳动法律关系C.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D.技术人员劳动法律关系E.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12.按照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和实施行为的目的、性质和职责划分,行为可以分为(ABCD)。
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行政管理行为C.劳动仲裁行为D.劳动司法行为E.违法行为
13.以下哪些法律事实会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ABDE)。A.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B.劳动者死亡
C.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变更D.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E.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14.劳动法律关系,是由以下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ABC)。A.劳动法律关系主体B.劳动法律关系客体C.劳动法律关系内容D.劳动法律行为E.劳动法律事件
15.按照用人方式的不同,劳动合同可以分为(CDE)。A.书面劳动合同B.城镇职工劳动合同C.录用合同D.聘用合同E.借用合同
16.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法定条款包括(ABCDE)。
A.劳动合同期限B.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C.劳动纪律和工作内容D.合同终止的条件E.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17.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致使劳动合同自行终止的情形包括(ABCDE)。
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B.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C.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的D.劳动者退休、退职的E.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18.除《劳动法》第25条规定的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和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外,根据《劳动法》第2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BCDE)。
A.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已经满10年
B.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C.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D.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E.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9.根据《劳动法》第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ABC)。A.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B.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C.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D.用人单位的条件低于同行业其他单位的待遇E.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量不足
20.目前在我国现阶段,能够作为集体协商谈判主体的有(ABC)。A.用人单位工会代表B.用人单位职工代表
C.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代表D.数个用人单位的联合代表E.行业或者企业组织的代表21.按照集体合同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集体合同划分为(ABCE)。A.企业集体合同B.行业(产业)集体合同C.区域集体合同D.一揽子集体合同E.国家集体合同
22.根据《劳动法》第33条和《集体合同规定》第6条的规定,劳动集体合同应当包括的条款有(ABCDE)。A.劳动报酬与工作时间B.休息休假与保险福利C.劳动安全与卫生
D.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的协商程序E.双方履行集体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23.从法律的角度把握劳动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E)。
A.劳动是一种自愿劳动,而不是强迫劳动B.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C.劳动是一种有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
D.劳动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而不是无保障的劳动E.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24.下列论述中,符合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的有(ABCDE)。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B.劳动就业的主体仅需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C.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D.劳动就业必须是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E.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25.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的规定,下岗职工的特征主要有(ACD)。A.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而下岗B.原用人单位已经破产倒闭
C.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任何工作D.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E.在社会上已经另谋职业
26.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工资形式具体包括(ABCD)。A.计件工资B.计时工资C.奖金D.津贴E.抚恤金
27.我国相关的劳动法规规定,属于计时工资制度包含的形式有(BDE)。A.年工资制B.月工资制C.周工资制D.日工资制E.小时工资制
28.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的规定,劳动者不属于工资范围的劳动收入包括(ABCDE)。A.丧葬抚恤救济费B.计划生育补贴C.劳动保护费用
D.稿费、讲课费和翻译费
E.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
29.随着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目前试行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主要有(ABCDE)。
A.工资指导线制度B.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C.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D.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E.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度
30.根据我国有关劳动法的规定,适用最低工资制度的主体包括(BD)。A.农民B.乡镇企业的职工C.军人D.残疾劳动者E.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
31.在最低工资的计算过程中,不得作为职工的最低工资进行计算的收入有(CDE)。
A.职工按照工作数量或劳动进度获得的工资B.职工的奖金C.加班加点工资
D.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E.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32.劳动法上的工作时间包括(ABCDE)。
A.生产或工作前从事必要的准备和工作结束时的整理时间B.因用人单位的原因造成的等待工作任务的时间
C.参加与工作有直接联系并有法定义务性质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时间D.连续性有害于健康工作的间隙时间
E.女职工哺乳的往返途中时间、孕期检查时间以及未成年人工作中适当的工间休息时间
33.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缩短工时制在现阶段的主要适用范围包括(ABCE)。
A.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和过度紧张的体力劳动职工B.从事夜班工作的职工
C.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女职工
D.工资收入低于国家最低收入标准的职工E.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劳动者
34.根据劳动部《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办法》的规定,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有(ABCDE)。A.实行计件工作的人员B.出租汽车司机
C.企业高级管理人员D.外勤人员E.推销人员
35.我国现行的工时制度形式有(ABCDE)。A.标准工时制B.计件工时制C.缩短工时制D.综合工时制E.不定时工时制36.根据1991年5月10日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及1991年7月25日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对有关问题的解释,伤亡事故分为(ABCE)。
A.轻伤事故B.重伤事故
C.死亡事故D.轻微死亡事故E.重大死亡事故
37.我国有关矿山企业劳动安全方面的技术法律规范主要包括(ABCD)。A.矿山设计与建设的安全规范B.矿山开采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
C.矿山设备仪器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D.作业场所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E.电器设备方面的安全技术规定
38.根据《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第6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下列要求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ACD)。A.安排工作岗位之前B.工作满半年C.工作满一年
D.年满18周岁,距前次的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E.年满18周岁,距前次的体检时间已超过一年
39.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企业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经过教育或行政处分无效的职工,可以辞退(ABCDE)。A.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影响生产、工作秩序的B.违反操作规程,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C.贪污、盗窃、赌博、营私舞弊,不够刑事处分的D.服务态度很差,经常与顾客吵架或损害消费者利益的E.无理取闹、打架斗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40.《企业职工奖励条例》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职工应当由企业给予奖励,这些条件具体包括(ABCDE)。
A.在完成生产任务或者工作任务、提高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节约国家资财和能源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B.在生产、科学研究、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有发明、技术改进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重大成果或者显著成绩
C.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对国家贡献较大的D.保护公共财产,防止或者挽救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的E.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对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维持社会治安有显著功绩的41.按照1993年实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的要求,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包括(BCDE)。A.建立证券基金进行证券投资B.银行定期存款C.购买国库券
D.购买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
E.委托国家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放款
42.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第10条的规定,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支出项目包括有(ABCDE)。A.失业保险金
B.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C.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D.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E.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43.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D)。
A.工会的唯一性,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B.工会的独立性,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依据《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C.全国所有的工会组织都具有法人资格
D.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E.工人可以自由组织各类工会组织
44.在各国工会立法的实践中,职工民主管理与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ABCD)。
A.机构参与B.个人参与C.岗位参与D.代表参与E.政府干预
45.在我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法问题的批复》,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用人单位对(AE)的民事赔偿中。A.工伤B.违反劳动合同
C.违反社会保险法规D.非法招用童工E.职业病
46.对于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童工的处理形式有(BDE)。A.警告B.罚款
C.责令停产停业D.责令改正E.吊销营业执照
47.有权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的主体包括(ABC)。A.劳动行政部门B.工商行政部门C.公安机关D.工会E.人民法院
48.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监察机构及劳动监察员享有的权利包括(ACDE)。
A.检查权B.检举权C.调查权D.建议权E.处分权
49.仲裁裁决书送达的方式包括(ABCDE)。A.直接送达B.留置送达C.委托送达D.邮寄送达E.公告送达
50.下列文书中,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有(CDE)。A.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协议B.基层调解协议C.仲裁调解协议D.仲裁裁决E.法院判决
五、简答题
1.简述19世纪下半叶劳动法产生的原因。见教材第4页2.简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见教材第21页3.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见教材第21页4.简述劳动关系的种类有哪些?见教材第22页
5.试列举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主要有哪些?见教材第23页6.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见教材第30页7.简述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见教材第31页8.简述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见教材第31页9.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见教材第33页
10.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有哪些?见教材第39页11.简述劳动者个人的权利有哪些?见教材第43页12.简述劳动者集体的权利有哪些?见教材第48页13.简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有哪些?见教材第50页
14.简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见教材第62页15.简述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见教材第75页
16.简述劳动合同的成立与劳动合同的生效的联系与区别。见教材第85-86页17.简述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有哪些?见教材第89页18.简述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见教材第118页
19.简述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有哪些?见教材第124页20.简述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见教材第138页
21.简述劳动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见教材第142-145页22.简述特殊群体包括哪些人?见教材第146页
23.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见教材第176页
24.简述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见教材第192-194页25.在我国缩短工时制的适用范围。见教材第207页
25.劳动者的休息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见教材第209页26.简述休息时间的种类。见教材第209-212页
27.国家关于职工探亲假都有哪些具体规定?见教材第210-211页28.简述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特征。见教材第221页29.简述职业安全法律保障的特征。见教材第229页
30.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见教材第255页31.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的意义。见教材第255页32.简述我国职业纪律的基本特征。见教材第268页
33.简述我国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见教材第273页34.简述职业纪律法律保障的主要内容。见教材第275页35.简述社会保险的涵义。见教材第283页36.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见教材第287页37.简述失业保险的基本特点。见教材第298页
38.简述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和作用。见教材第304、305页39.简述职工福利的特征。见教材第318页
40.简述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见教材第319页41.简述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见教材第336-339页42.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特点和作用。见教材第345页43.简述劳动法中行政处罚的几种形式。见教材第359页
44.简述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的特殊性。见教材第361页45.简述劳动监察的基本属性。见教材第379页
46.简述群众监督的形式和主要特点。见教材第388-389页47.一般性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见教材第389页
48.简述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意义。见教材第401-402页48.简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见教材第406页
49.比较劳动争议的基层调解与仲裁和诉讼中的调解的异同。见教材第411页50.简述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有哪些?见教材第414-418页
六、论述题
1.试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见教材第21页2.试述劳动关系的特征。见教材第22页3.试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见教材第24页
4.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见教材第30页
5.根据各项劳动法律制度,试述劳动法体系。见教材第32页6.试述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见教材第38页
7.试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见教材第42-43页8.谈谈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见教材第63页
9.谈谈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见教材第64页10.试述履行劳动合同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见教材第94页
11.试述劳动合同终止和劳动合同解除的主要内容。见教材第96-101页12.试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见教材第119页13.试比较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异同。见教材第152页
14.试述我国目前的职业培训包括的具体形式。见教材第155-156页15.试述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职工的区别。见教材第165-166页
16.如何理解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资分配的按劳分配原则。见教材第175页17.试从立法目的的角度论述工作时间的显著特点。见教材第201页18.试述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的作用。见教材第204-205页
19.试述我国的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见教材第243-244页20.试述职业纪律的调整范围。见教材第269页
21.试述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的联系与区别。见教材第273页22.试述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见教材第284页
23.试述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见教材第285页24.试述社会保险法律调整的原则。见教材第288页
25.试述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区别。见教材第286页26.试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共同点和区别。见教材第284页27.试述工会的性质。见教材第335页
28.试述工会的法律地位。见教材第336页
29.试述我国目前职工民主管理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见教材第349页
页
30.试述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归责原则。见教材第357-358页 31.试述劳动监察机构及劳动监察员的职权。见教材第383页
32.试比较劳动监察与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之间的区别。见教材第38633.试述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见教材第401页 34.试述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见教材第403-404页
第三篇:电大劳动法学形考作业答案
劳动法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劳动法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决定和人民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方面的案件,谢某和杨某之间并未建立劳动关系,而只是雇佣关系,这不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也正因为谢某和杨某之间并未建立劳动关系,杨某以劳动纠纷起诉,法院不予受理也是正确的。谢某是雇主,杨某是雇工,雇工完成雇主指派的工作,责任后果应由雇主承担。杨某应以人身损害赔偿为由向法院起诉。顺便说一下,本案中,杨某受伤时间与仲裁、诉讼时间是矛盾的。
作业21、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加强指导,4月9日,在巫山高速公路出口工地上树起了一块告示牌。通过这块告示牌,使在这里工作的150多名农民工很清楚地得知,遇到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不缴社会保险等问题,可以随时拨打公布的举报电话,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
企业:加强管理 依法用工企业是用工的主体,对于《劳动合同法》,我省境内绝大多数企业都能主动贯彻实施,通过规范用工行为,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加强劳动合同日常管理,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增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省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及法律渠道讨回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法存在一些疏漏,并可能造成实务界的困惑。
比如,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员工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除非法定情形,员工炒老板鱿鱼可以不支付违约金;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后再续订,除非法定情形,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可以预见,《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签订一年以内的短期合同对用人单位而言未必“合算”。一方面,用人单位可能加快“换血”(员工更迭)速度;另一方面,几年之后,用人单位的大部分员工可能都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员工,“大锅饭”可能回潮,企业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可能加大。此外,由于《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今后劳务派遣市场可能萎缩。
因此,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这部新法的实施细则中加以理清与修正。作业
3、小论文
多种用工形式细思量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三种期限,又规定了一些灵活用工的条款。企业对这些条款如果运用适当,采取多种形式的劳动用工,亦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一,采用“工作任务合同期限”制用工。企业适当采取这种劳动用工方式,一是可以在终止劳动合同时,减少支付经济补偿;二是可以在连续订立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时,减少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约束。
第二,依法接受劳务派遣用工。法律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要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且一签就是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通过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务工派遣出去。在被派遣员工无工作期间,派遣单位还要向劳务工支付最低工资。另外,因劳务工和劳务派遣单位已经签定劳动合同,并由派遣单位发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所以,从《劳动合同法》“特别规定”的角度来看,实际用工单位通过劳务派遣形式一旦使用劳务工,就成为用工不建立劳动关系。由此推定这种用工形式不承担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一些法律后果,即对用工单位来说,使用劳务工不存在经济补偿和劳动合同期限的问题。企业依法在一些岗位上接受劳务工,可以减少一定的用工成本。
第三,灵活使用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可以定口头协议,并且允许劳动者在两个以上的单位工作。对于非全日制用工,还规定不得约定试用期,双方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不支付经济补偿等。对于这种灵活的用工形式,实际上企业可以对有些手工活、技术性比较高但能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如设计、市场营销以及策划等之类的工作,也可以采取这种用工形式。
多种灵活的劳动用工形式提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广阔的空间,但是也要注意多种用工形式所需要承担的连带责任,在《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二条等有相关规定,企业用工时一定要注意。
总之,用人单位需要冷静、理智地看待《劳动合同法》,不要想钻法律的空子。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一点:依法管理也许会增加一点成本,但是违法管理,增加的成本更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看重从增加一定的人工成本中设法促进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譬如在提升劳动者技能上增加投入,提升其技能,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实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既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提升自身管理的绝好机遇。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A5、B6、D7、D8、A9、D10、A&a
二、多项选择题
1、CDE2、BCDE$
3、ABDE4、BCDE5、CDE6、ABCE7、ABCDE8、CDE9、ABCD10、BCD
三、名词解释
1、广义的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一,劳动法调整的是两部分社会关系,除劳动关系外,还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第二,广义的劳动法,是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殊群体
劳动法中的特殊群体是指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
3、工资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4、年休假
年休假是指职工依法每年所应享受的带薪连续休假。
5、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选举产生,依法行使民主权力的机构.四、简答题
1、简述职业安全卫生的特征。
(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表现为:它排除了用人单位通过任何形式免除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责任的可能性,同时也不允许劳动者本人基于任何动机放弃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职业安全卫生关系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保护关系,因此,所有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规范都只限于劳动过程之中(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2、、简述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公共构成社会福利体系,二者都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维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价值目标的物质帮助形式。不同点:(1)经费来源不同。职工福利的经费由行业或
单位负担;公共福利的经费则由国家或社会负担或筹集。(2)享受主体不同。职工福利的享受主体只限于特定的职工及其家属;而公共福利的享受主体则是全体社会成员。
五、论述题
试述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这项规定是根据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行为对等原则制定的。因企业根据职工违纪的情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对职工实施开除、除名、违纪辞退、正常辞退的行为和职工根据企业和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出的辞职、自动离职的行为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均予受理。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这里的保险是指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待业保险、养老保险、病假待遇、死亡丧葬抚恤等社会保障待遇。劳动保护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适宜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休假制度的规定、各项保障劳动安全与卫生的措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规定、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规定等。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具体包括因执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而发生的劳动纠纷。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六、案例分析
答:
1、适用
2、不适用,劳动者身份和劳动关系的建立,只与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有关,与户口无关,根据劳部发确认劳动关系的文件,李某显然属于劳动关系范畴
3、口头约定无效,应当根据劳动法及配套规定,企业承担70%-90%医疗责任,营养费不属于劳动法处理范围。由于系明确的工作场合负伤,直接办法是申请工伤认定,确定伤残等级,走工伤路线,就此要求工伤待遇
第四篇:法学概论.doc作业答案
《法学概论》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法律
广义的法律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狭义的法律则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法的历史类型
是按照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所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进行的分类。
法的创制
也称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另一种形式。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
法律制裁
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于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措施,是国家保证法的实施的重要形式。
法律解释
广义的法律解释是指国家机关、组织或公民个人,对现行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作必要说明。狭义的法律解释是国家机关的专有活动,只有被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在职权范围内进行法律解释。
违法
是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
法律渊源
作为法理学的专门术语,“法律渊源”通常指法律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
法律关系
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汇编
又称法规编纂,是指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将现行的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如制定时间顺序、涉及问题性质)加以系统排列,汇编成册。法律汇编是规范性文件系统化最常见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查阅法律法规提供便利,而且往往是法典纂的必要准备。
法典编纂
也称法律编纂,是指在对某一部门法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整理、补充、修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系统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部门法典的活动。
权利
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从事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国家或其他公民作为或不作为的资格。
义务
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
二、简答题
1法的本质、特征、作用及分类。P3-8 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3)法所表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是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量作为最后保证手段的法律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之内具有普遍的约束性。(5)法有严格程序规定,具有程序性。作用:(1)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作用。(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阶级统治职能,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分类: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公法和私法、国内法和国际法。
2法律解释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哪些种类。P23-24 答:(1)根据解释的主体和法律效力不同,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2)根据法律解释的尺度不同,可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3)根据法律解释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3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及遵循的基本原则。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
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司法公正和效率。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试述法律责任、法律制裁的分类。P22 法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为不同的分类:根据责任的内容不同可以分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根据责任的程序不同,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根据责任的人数不同,可以分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根据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分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最常用的分类标准,是以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分刑事责任、民现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根据违法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实施法律制裁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制裁分为:
(1)刑事制裁,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违反刑法的犯罪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而采取的刑罚措施。刑事制裁是各种法律制裁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2)民事制裁,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
(3)行政制裁,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与真题呼应
(4)违宪制裁,指对违宪行为实施的一种国家强制性惩罚措施。
5试述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分类。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对法律规范所进行的分类。凡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一个法律部门。主要法律部门有: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议论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婚姻法、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
6试述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P26 答:(1)当代中国法律的渊源是主要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2)法律规范制定机关和规范性文件的多样性。(3)在“一国两制”的格局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别行政区法,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例外情况,在特定区域长期存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规章,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等等。其中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法律渊源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这是由我国国家和法律的本质决定的。同时,改革开放后英美法律文化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地理,文化差异较大,国情比较复杂,这使得当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渊源。
7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哪些。P33 包括主体、客体和以权利和义务为主的内容。
8宪法的特征。P41-42 宪法作为特定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般法律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都是实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都具有国家意志性,具有规范性,它们的内容都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同其他一般法律相比,宪法又具有其本身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法;(2)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3)宪法是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9试述建国后我国宪法的发展阶段。P45 1949年9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且有很多错误和缺陷的宪法;1978年宪法虽经1979年和1980年两次局部修改,但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的1982年宪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1982年宪法曾经过三次修正。
10试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55 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选举制度在运行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条:(1)选举权普遍性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差额选举原则;(5)无记名投票原则。11试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P69-71 全国人大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职权:第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第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第四,最高监督权。第五,决定国家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职权。第六,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它隶属于全国人大,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全国人大对其的监督。职权:第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及立法权。第二,解释法律。第三,监督权。第四,任免权。第五,对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权。此外,全国人大常委还行使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12试述我国的国体政体是什么。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论述题
1试比较两大法系的特点。
答:大陆法系的特点:①全面继承罗马法,吸收了罗马法的许多原则和制度,还接受了罗马法的整套技术和方法,如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人法、物法和诉讼法的私法体系等;②实行法典化,法律规范的抽象化、概括化;③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强调制定法的权威,法官一般不具有造法功能;④法学在推动法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法学创立了法典编撰和立法的理论基础,法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任务由法学家完成。
英美法系的特点:①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②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③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④在法律发展中,法官有突出作用;⑤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⑥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同属资本主义性质的法,但由于它们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因此各有差别,其表现如下:①法律渊源不同;②法的分类不同;③立法技术不同;④诉讼程序和判决形式不同。
2试述法与道德间的关系。
答:道德与法律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表现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二者互相参透、相辅相成。道德与法律区别在①在上层建筑中所属的范畴不同。②表现的形式不同。③调整的范围不同。④规范的内容不同。⑤调整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3试举例说明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充分体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所以,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必须以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为前提条件,否则就无法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法律关系不是固有的,也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的,而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法律产生变更是由法律事实引起的。
4试述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及其内涵。P60-67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①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寺依法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②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权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而不受政府非法限制的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选择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而现在信的自由,也有过去信而现在不信的自由。④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⑤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享有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取得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享有财产权,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文化权利和自由。⑦特定主体的权利。包括保障妇女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禁止对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国家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关系到祖国的尊严,每个公民应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关健,不仅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宁和幸福。⑤依法纳税。税收是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方式和国民收入的重要来原,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遵守和执行税收法规,对偷税漏税的行为,国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案例
1、因邻里矛盾,李某于一日在众人面前辱骂了张某,请你分析该违法构成。
分析:李某当众辱骂张某,侵犯了张某的人格尊严。我们《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齐某与陈某均系B中学1990届初中毕业生,陈某在1990年中专预选考试时成绩不合格,失去了升学考试资格。齐某则通过了预选考试,在统考中成绩为441分,超过了委培录取的分数线。后来A商校发出了录取齐某为该校1990级财会专业委培生的通知书,陈某从B中学领取了该通知书后即以齐某的名义入A商校就读。
目前,陈某在其工作单位某银行支行人事档案中的姓名为“齐某”,工资单位仍为“齐某”,“陈某”为其户籍中使用的姓名。齐某经过复读,后就读于某劳动技校,自1998年7月,有相当一段时间下岗待业。后齐某知道事实后,以其受教育权被侵犯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B学校和陈某赔偿损失。
请问:齐某的请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以侵害其姓名权、受教育权为由
根据本案事实,陈某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某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齐某被陈某等被告侵犯的权利包括姓名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但实质上齐某主要受到侵犯的是公民的受教育权,侵犯姓名权只是侵犯受教育权的手段,对劳动就业权的侵犯也只是侵犯教育权的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受教育权是一项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对受教育权受侵犯如何处理,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在涉讼侵权行为发生期间,也没有可适用的其他法律规范
第五篇:法学作业答案
篇一:法学作业
一、现代西方法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答:(1)自然法学的复兴 自然法学派当今世界范围内居主流地位的法学学派。代表人物为如格劳秀斯、洛克、孟德斯 鸠、卢梭、潘思、杰斐逊等。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制订的协议、国家制订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规则本身的法学学派。自然法学派主张有一个实质的法价值存在着,这个法价值乃独立于实定法之外,且作为检定此实定法是否有正当性的标准。自然法学说认为,在自然,特别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个秩序提供一个独立于人〔国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观价值立场,并以此立场去对法律及政治的结构作批判性的评价。
(2)新分析法学 新分析法学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现代西方法学派别之一。其首创人是英国牛津大学 法理学教授赫伯特·哈特。新分析法学派以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与语言分析法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反对法律概念 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主张采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逻辑分析的方法。新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是—种规则,而法律规则的一个特色是它可分为两类虽有联系但却不同的规则: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主要规则设定义务,即要求人们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而不管他们愿意与否。次要规则授予权力。根据次要规则,人们可以引进新的主要规则,或修改、取消旧的主要规则;或决定主要规则的范围,或控制其实施。主张法律制度的中心”或“法律科学的关键”在于“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结合”,反对将道德或法律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当作这种中心或关键。
(3)社会法学派 19 世纪末叶以来资产阶级法学中一个派别。该派具有下列的一个或两个特征:①以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法,认为法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影响;②认为法或法学不应像19世纪那样仅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应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化”。
(4)经济法学派
(5)现实主义法学派。此外还有批判法学、后现代主义法学、综合法学等。
二、西方两大法系的形成及主要影响
答: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西方两大主要法系。
(1)、大陆法系的形成。以古罗马法为历史渊源——
12、16世纪罗马法的复兴——19世纪形成——分为法国支系和德国支系。大陆法系又叫罗马法系或民法系,它是以古代罗马法、特别是以19世纪初《拿破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国家法律的总称。这些国家是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原来曾是法、西、荷、葡四国殖民地的欧洲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陆法系的特征。
1、在法律的历史渊源上,继承了罗马法成文法典的传统。
2、在法律形式上,主要是成文性的法典。
3、在法官的作用上,强调严格依法审判。
4、大陆法系一般采取法院系统的双轨制。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采取演绎法
(2)、英美法系的形成。11世纪诺曼人入侵——建立王室法院——普通法——16世纪出现衡平法——
18、19世纪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扩张——成为主要法系。英美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作为传统产生、发展的众多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范围大致包括英国及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英美法系的特征。
1、以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为基础。
2、判例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渊源。
3、法官造法。
4、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5、归纳法是法律推理与运行的主要方法
三、西方两大法系的区别及各自的利弊。
答:目前,世界各国沿用的法律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二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国内地采
用的是大陆法系。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香港和英联邦国家采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
两大法系的主要差异有:
第一,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机关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本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构成的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承袭古代罗马法的传统,习惯于用法典的形式对某一法律部门所涉及的规范做统一的系统规定,法典构成了法律体系结构的主干。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习惯用单行法的形式对某一类问题做专门的规定,因而,其法律体系在结构上是以单行法和判例法为主干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法官的权限不同。大陆法系强调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规定来审判案件,法官对成文法的解释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严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适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来审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技术创造新的判例,从而,法官不仅适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法律。
第四,司法组织与诉讼程序不同。在司法组织方面,大陆法系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并存,而英美法系不存在。在诉讼方面,大陆法系重实体而英美法系重程序。具体表现在陪审制的运用和诉讼模式方面。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突出法官职能,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法庭来审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法官只是双方争论的“仲裁人”而不能参与争论,与这种对抗式(也称抗辩式)程序同时存在的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主要负责做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如有罪或无罪),法官负责做出法律上的具体结论,即判决。
第五、职业教育传统有别。大陆法系在律师和法官的职业教育方面突出法学理论,所以大陆法系自古罗马以来就有“法学家法”的称号;而英美法系的职业教育注重处理案件的实际能力,比如律师的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协会进行,被称为“师徒关系”式的教育。
此外,两大法系在法律分类、法律术语、法学教育、司法人员录用和司法体制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二者都各自有其利弊:
1,在法官的权力上,英美法系法官可以“造法”,根据法律对法律进行解释,从而对案件进行审理,这就需要法官能够充分的理解法律的规定,而且需要法官具有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但也有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
2,大陆法系的法官审理案件需要以成文的法律条文为基础,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对案件的审判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四、西方两大法系在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答:两大法系在法律渊源方面,在诉讼程序方面逐渐靠扰。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法律领导地位的转移。(19世纪上半个世纪,法国占有领导地位。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领导地位转向德国。二次大战后,美国占有了领导地位。)、欧盟法律与两大法系的关系。(欧盟法律与成员国的关系。大陆法系对欧盟法律的影响。英美法系对欧盟法律的影响。)当今西方两大法律体系的发展变化
第一、大陆法系制定法的判例创制补充(1、使抽象的制定法内容更具体。
2、克服制定法语言的模糊。
3、拓展制定法的适用范围。
4、弥补法律预见不足的情形。
5、部分领域的判例法的突出地位。
6、大陆法系国家判例创制补充的历史发展及趋势。)
第二 判例法的成文化发展倾向
1、对判例的体系化整理(判例汇编。对判例进行的抽象化整理。)
2、英美法系制定法地位的发展变化
3、英美法系中制定法的现实作用(对判例法进行的立法编纂 对判例法进行改革。对新型社会关系的调整)
4、英美制定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西方两大法系的趋同
1、法律形式上的趋同
2、法律程序的趋同
3、实体法律的相互借鉴
4、西方两大法系趋同的原因(两大法系国家文化基础的共同性。法律价值的共同性。法律的共同来源。法律技术的互补性。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5、西方两大法系趋同的发展与强化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1、有些起支撑作用的法律急需出台,法律的层次急需完备
2、法律的质量急需提高
3、科学有效的清理审查制度急需建立
4、立法的民主化急需加强
5、法律的实效急需改进。
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
1、拾遗与补全并进——进一步使法律内容更完整。
2、清理与审查并用——进一步使法律体系更协调。
3、专业与民主并行——进一步使法律质量更科学。
4、借鉴与继承并取——进一步使法律文化更融合。
5、监督与宣传并重——进一步使法律运行更实效。
七、法的价值冲突形成的原因。
答:
1、社会结构各领域中法需要的不平衡性。
2、社会主体法需要的不平衡性。
3、主体自身法需要的不平衡性:
八、法的价值冲突选择的机制和原则。
答:
1、选择的机制。(1)、在立法层面,应当建立体现民主要求的、畅通的、灵活的立法反映机制。(2)、在司法层面,应当在完善司法体制和提高法官素质的前提下赋予法官适当的自由裁量选择权。
2、选择的原则(1)结构性原则。(2)最佳适度原则。(3)合理代价原则。(4)动态性原则。
九、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概念和分类
答:(1)A、法律原则的概念 白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是: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为其它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性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
B、法律原则的分类。
1、按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2、按原则覆盖面不同可将原则分为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
3、按原则内容不同可分为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2)A、法律规则的概念法律规则是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B、法律规则的分类。
1、从法律规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职权性规则。授权性规则——“可以”“有权”“有什么什么权利”“什么权利不受侵犯”等。义务性规则——“必须”“应当”“有什么什么义务”“不准”“不得”“无权”“禁止”等。职权性规则是关于公权力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规则。
2、从法律规则形式特征上看,可将它分为客观性规则和裁量性规则。前者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
3、从法律规则的功
能上看,可将它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前者多逻辑上来讲其指定的行为先于规则本身而后者依赖规则本身。
4、从法律规则的强制上来看,可将它分为强行性规则和指导性规则。前者规定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而后者只具有指导性。
十、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答:(1)区别。
1、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原则较宽,规则较窄。
2、在变化的速率方面,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而规则变化较快。3、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模糊,而规则较明确。
4、冲突时的选择方法不同。规则冲突时要么有效要么无效,而原则则不一定。
(2)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联系: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为法律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性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法律原则为法律规则提供普遍价值根据。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基础,对法律规则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法律规则是对法律原则的具体化应用。
十一、结合法律实践,谈谈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在法律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1、法律原则是法的精神和价值的集中而明确的体现,立法时首先确立法律原则以作为指导思想有利于法的追求和目的实现。
2、司法和执法都是法的适用,其主体工作的大部分是严格适用法的规则,但这不意味司法和执法活动就单纯是执行法律规则的活动。因为尽管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高、针对性强的便于适用的特点,但惟其如此它面对纷繁复杂、变居不定的社会现象就很难时时处处做出公正的处分,法律原则的高度概括性和适度灵活性就可以弥补其不足。法律原则既能补充其他要素疏漏又能校正他们对社会正义反应的迟滞。
十二、法律实效的判定标准有哪些,你怎么认为?
答:法律实效的判定标准有两种:一种是概况性判定标准,其笼统而抽象,属于原则性标准,但可适用于任一件法律;另一种是具体性判定标准,即针对某类性质的法律提出的更具体的标准。
1、该法律是否被废止?
2、是否有新的特别法代替该法律?
3、是否与上位法冲突?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该法律有效并施行。
判定标准很简单:是否被废止;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十三、影响法律实效因素有哪些?怎么完善?
答:A、影响法律实效因素
(一)影响法律实效的直接因素
1、立法因素。
2、司法因素。
3、执法因素。
4、守法因素。
(二)影响法律实效的间接因素。
1、个体因素。
2、体制因素。
3、法律监督因素。
4、法律环境因素。
B、从以下多方面逐渐完善: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要进一步健全、合理、有效;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要进一步优化;
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立法质量,它在法律实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明确、完整、和谐应当是立法质量的三个基本要求。(1)明确,指法律规范的语言
清楚,概念明确,法律规则指示清楚、公开,而且没有歧义。(2)完整,包括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完整和法律程序完整。(3)和谐,要求法律部门之间、法律渊源之间、法律制度之间以及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统一、有序、和谐的整体。和谐包括两个具体要求:第一,法律、法规之间应当协调、配合。第二,法律、法规之间没有互相矛盾、互相抵触,当两个以上法律条款指向同一事项时,不会出现如果执行甲条款,就会构成对乙条款或饼条款“违法”的两难局面。
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地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
十四、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P11
5答:
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在存在形式上,道德是从人们的观念和对社会的判断中生出,而且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很少把它写出来并向大家公布,而法律刚好相反,它是由国家专门的机关制定,并且必须写出来向大家公布,不然就不能算法律了。
(2)在对行为的判断上,道德相对而言就比较模糊。我们很多行为从道德上很难判断是对是借,是好是坏。但对一个行为从法律上判断是违法还是合法就明确得多。
(3)在判断标准上,道德是多元的,而法律是一元的。不同的人在道德上的标准可以是不同的。对同一件事,因为各人的道德标准不同,就会有很多评价结果,但同一件事,在法律上就只应该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不应该有多种结论。
(4)在强制方式和上约束力,道德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良心和社会的舆论来维护的。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如果有人违反了法律,国家的强制力就会迫使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在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上,道德高于法律。一个人不违法,只能说他是一个守法的人,但不能说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守法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最低要求,有道德才是社会对一个人的理想期望。
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十五、政策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P12
3答:区别:
1、意志的属性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的。政策是政党意志的体现,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它是由政党的各级组织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制定的。
2、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的内容一般比较明确、具体,规范性较强;在形式上表现为宪法、法律、法规等特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政策的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抽象,具有号召性和指导性;在形式上表现为纲领、宣言、决议、决定、声明、通知、报告、纪要等党内文件。
3、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和政策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范围上是交叉的。大多数社会关系既要由法律来调整,也要由政策来调整。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关系只由法律和政策的其中一种来调整。
4、稳定的程度不同。法律的稳定性较强,它一旦制定出来,就应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而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至于政策的稳定性问题,则应分情况而定。
篇二:西方行政学说单选和多选答案参考
一、填充题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词的汉译,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 “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其译为公共管理。
2.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的_<政府论>_和法国启蒙 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历史性著作中,都蕴含着丰 富的行政管理思想。
3.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 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机关办公室管理;库克也曾将科学管 理运用到教育和市政机构;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
4.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5.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行政 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
6.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斯坦因是其 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物。
7.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_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 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
8.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
9.古德诺是西方行政学初创时期的另一位具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行政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著 名的行政学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_政治学家和_教育_家。
10.古德诺关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 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
11.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 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12.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 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
13.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各 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4.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 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_连续性。
15.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认同行政管理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 公务中积极排除政治性因素。
16.韦伯是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因此,有人把韦伯称 作组织理论之父。
17.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科学管理运动密切相关的,而对于这场运动的形成 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泰勒。
18.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 方法。
19.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的人。
20.泰勒认为 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 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21.作为一位与泰勒处在同时代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没有像泰勒那样去过度关注作业 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而是试图寻求一种具更广泛适用性的“_一般管理理论”。
22.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 的。
23.法约尔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 是组织结构问题。
24.法约尔的理论已由当代美国传统管理学派的学者们加以继承并发展。这个学派亦称 “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管理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管理要素 说和管理原则,在很大范围内已经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25.怀特作为西方行政学的奠基人,尤其擅长_人事行政问题的研究。他坚信行政管理存在 着一些具有普适性_的理论原则,26.怀特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 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27.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利的适当分配为基 础的。
28.怀特指出,端正官纪应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途径要相互补充,灵活运 用。
29.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_一体化和实践性的特征。
30.在古利克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民主制_政府优于_集权制政府,因为前者能够 产生新思想,具有自由批评的矫正效应并且要求老百姓对最终结果作出评价。
31.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公共财政、人事和城市政府这些领域。
32.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建构一门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 在一些既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
33.厄威克长期从事著述和研究工作,他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 化。
34.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_控制。
35.厄威克认为管理的控制的派生职能同组织的人士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备人员、挑选 人员、安置人员和惩罚。
36.多届美国行政改革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厄威克提出的行政组织管理_原则。
37.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
为_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
38.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或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权威的 来接受;二 是客体方面,命令被接受的_性质。
39.在巴纳德看来,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_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 关键环节。
40.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_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 的有机整体。
41.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 判而提出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42.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 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
43.以西蒙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提出新的 概念工具去从事研究。
44.从《行政行为》一书问世起,西方行政学便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科学的概 念、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
45.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 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46.林德布洛姆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断续的渐进分 析和策略分析三个层次。
47.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
48.在方法上,渐进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 变时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改,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对政 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
49.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就表现为他基于对传统 X 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 以注重发挥人的才干和热情、重视行为、尊重人格为特征的Y 理论。
50.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把Y 理论叫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
51.扩大职责范围、权力下放、分散责任和群众参与管理,是麦格雷戈认为在组织中实施 贯彻执行Y 理论的几种具体方法。52._沃尔多_著有《公共行政的事业》等大量行政学名著,是西方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积极 倡导者和参与者。
53.沃尔多说,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案例研究方法,尚很少有什么其他探讨公共政策的 方法。
54.沃尔多把组织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组织理论时期,第二阶段 称之为新传统组织理论时期,最后一个阶段称之为现代组织理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