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的景德镇市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调查研究
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的景德镇市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调查研究 摘要:中央近年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劳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工作重点。做好劳教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景德镇劳教所的劳教人员的实地调研,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景德镇市劳教工作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将对进一步提高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管理 劳教人员服务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工作。2011年11月7日召开的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四次专题会议上,***同志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根据不同类型特殊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频发。劳教人员作为特殊人群,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其进行服务与管理,很有可能会重新犯罪,势必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做好劳教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景德镇近年来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充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了劳教人员社会化帮教体系,对劳教人员重返社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从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上述认识,采取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景德镇市劳教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现状、取得有成绩、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而促进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景德镇市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及其做法
(一)景德镇市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情况
景德镇劳教所现有劳教(强戒)人员100多人,干警60多名,在全省地市级劳教所中规模最小,人员最少,现代化程度最低。近年来,景德镇劳教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构建了从劳教人员劳动教养中,劳教人员解除劳教后重返社会的全链条无缝隙的工作体系,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构建了全社会参与的劳教人员社会化帮教格局。实现了劳动教养人性化,社会帮教覆盖网络化,职业技能教育规范一体化,劳教人员就业安置无缝化。因此,景德镇劳教所连续12年实
现安全“六无”目标,连续多年获得先进集体,并先后两次荣获省市集体三等功,为促进景德镇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景德镇市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的做法
一是树立 “以人为本“理念,实施“亲情式”服务。景德镇劳教所对劳教人员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尽最大努力教育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首先,设立“亲情套餐”,通过安装亲情电话、设置亲情灶台、通过搭设亲情广场,让更多的劳教人员享受服务。其次,组织“阳光行动”,让“三无”劳教人员享受关爱。让“三无”人员变“三有”人员:有人关心、有衣被及日用品、有零用钱。第三、通过“亲情团圆饭”,在端午、中秋和春节,该所以“亲情团圆饭”活动,让劳教人员过好传统佳节,让全体劳教(戒毒)人员享受尊重。
二是积极开展劳教人员思想教育,不断健全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机制。景德镇劳教所为了使劳教人员思教育工作取得实效,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首先,每一个月都要通过上大课的形式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同时,带班民警一个月至少要对每个劳教人员谈心十次,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做好劳教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其次,积极开展劳教人员法制教育。劳教所积极与外单位联系,邀请专家来所对劳教人员进行法制宣传,使劳教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已的行为触犯了法律,进一步增强了矫治的决心。
心理矫治是劳教人员教育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从而增强对服刑人员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劳教人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德镇劳教所围绕帮助劳教人员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是不断完善心理矫治机构。成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活动室、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等心理矫治工作室,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心理矫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目前全所已有3名民警获得了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为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三、抓住重点、确保心理矫治工作取得实效。劳教所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突出两个重点,针对不同群体”的工作方式。
三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化帮教体系。通过劳教场所以外的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影响、转化劳动教养人员,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提高劳教教育挽救质量的帮教形式。景德镇劳教所充分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不断丰富社会帮教形式和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抓制度建设,社会帮教工作由“软指标”向“硬指标”转变。将社会帮教工作列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年年进行考核,全所形成了所领导亲自抓,教育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全所联动一
体化体系,社会帮教落到实处。其次,抓整合建设,社会帮教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劳教所积极想办法,找准重点,主动出击,多方联系。第三、抓创新建设,社会帮教工作由“单一”向“多彩”转变。社会帮教的时机由固定向更加灵活转变,帮教的主题、形式也不断更新。
四是强化劳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安置工作无缝化。劳教所一手抓就业培训,一手抓就业安置,突出以就业安置为重点,加快就业培训安置工作一体化建设。首先,结合景德镇市陶瓷、电子产业多的特点,劳教所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联合举办了陶瓷彩绘、电子产品装配、服装加工缝纫、电脑培训等培训班,年培训近100人。其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完善教学管理,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使得就业培训效果明显提高。第三、劳教所成立了“就业指导站”,定期引进企业进所开就业抓住推介会,并且与企业合作定向培训。第四、积极开展就业安置基地建设。目前,劳教所有4个安置基地,分别是景德酒业、鹏飞陶瓷、莱特陶瓷、龙腾服饰。依托安置基地,实现了就业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三、景德镇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的来看,景德镇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面临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转型,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对劳教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方面。
(一)劳教人员的管理模式采取单一的封闭式管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司法部给合劳教人员的实际情况,下发了专门文件,把劳教人员的管理模式分为封闭式管理、半开放式管理、开放式管理三种模式。在但实际情况中,劳教所还是采取封闭式管理为主的管理手段。在对劳教所年度目标考核中,劳教人员逃跑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劳教人员出现逃跑现象,劳教所长就地免职,劳教所为了避免劳教人员逃跑,因此采取了单一化的封闭式管理。
(二)劳教人员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多进宫”人员偏多。近年来,劳教人员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戒毒人员的比例不断的增大,而且现在的毒品已从海洛因、吗啡等传统毒品向新型的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转变,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毒品。这类毒品对人体的毒害更大,而且使人产生依赖性更强,一旦染上,很难彻底戒掉。因此,重新进入劳教场所戒毒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一些劳教人员解教后由于仍然生活在原来的环境中,加之一些人本性难改,不愿意靠自已的辛勤劳动来创造财富,以致走上重新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矫治工作与劳教人员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首先,心理矫治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主要以覆盖面为主,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最佳的利用。其次,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从事
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均从事此项工作时间不久,虽然具有丰富的管教经验,但是心理学专业素质相对缺乏,容易以习惯性的思维来处理心理矫治工作,造成与个别教育无法区分之感。第三、劳教民警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心理矫治“无用论”、“外力论”(民警是不能做心理矫治的)、“神秘论”、“万能论”还比较普遍。第四、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保障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包括人力、物力、空间及时间的保障。
(四)劳教人员就业安置帮扶工作体系建构还没有形成,没有能够形成多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首先,相关部门领导重视不够。劳教人员就业安置工作需要社保、就业、税务、工商、教育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仅靠司法部门“单枪匹马”,难以抓出实效。其次,工作经费不足。街道、社区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有限的安置帮扶专项经费支出,不能满足劳教人员现实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教人员就业安置帮扶工作的开展。
四、提高劳教人员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劳教人员单一化的封闭型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封闭型、半开放型、开放型三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是要科学界定不同劳教人员适用的管理模式。要根据不同劳教人员罪错性质、恶习程度、现实表现、心理特征、执行期限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对劳教人员实行的三种不同管理模式。二是要科学制定三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办法。对于半开放管理的劳教人员,有一定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可办理所内试工、申请放假等。对于开放式管理的劳教人员,为他们营造近似社区或家庭的环境氛围,部分可以实行五天在所制、所外四试(试工、试农、试学、试商)和所外执行等。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管理的科学化,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手段的电子化、信息化。
(二)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模式要从经验型向科学性转变。教育矫治职能是劳教场所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所有的劳教工作职能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关系到劳教人员劳教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一是要突出以心理矫治为重点,把教育矫治工作贯穿于劳教的全过程。在劳教人员新进所时,要抓好入所教育。在进所后,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心理矫治及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在即将解教时,要做好劳教人员回归社会准备期教育,让劳教人员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二是要把劳教人员全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劳教人员的思想动态分析,及时掌握劳教人员的思想动态。对于生活困难的、思想波动大的劳教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心态,安心劳教。同时,对于一些顽固派,要因人施教育,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三是要不断新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教育内容上,要紧密联
系当前形势,组织劳教人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要改变说教式教育方式,引入启发式教学、个别教育、心理咨询等互动性教育机制。在教育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电化教育等现代化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四是要进一步抓好社会化帮教工作。通过 “走出去”和“请进来”,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劳教人员帮教活动中来。五是要突出抓好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教育。通过心理测验技术,科学掌握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基本特征状况。对劳教人员性格特征、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因素及规律、对环境、条件适应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差异,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六是要不断健全劳教人员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界定教育工作考核内容,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
(三)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教人员安置帮扶体系。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劳教人员安置帮扶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中来,党委政府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第一负责人,层层签定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二是要细化考核和奖惩制度,量化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目标,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三是要把公安、劳动、人事、就业、民政、财政、税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纳入到劳教人员安置帮扶体系中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劳教人员安置帮扶工作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四是要积级地进行宣传,发现典型,营造良好的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氛围,使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安置帮教工作中来。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企业、全社会公民都是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他们的有益力量,共同做好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四)强化就业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提高劳教人员的就业安置率,让劳教人员生活有着落。
一是要在劳教场所广泛开展习艺型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劳教人员的特长,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劳教人员在劳教场所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二是要大力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介绍。积极引导解教人员转变观念,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邀请他们来所进行招聘,搭建起劳教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就业交流平台。三是政府要在公益性岗位上积极安排劳教人员就业。在社区居民服务、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养护、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部门公益性岗位中,可以拿出一些职业招聘解教人员。四是对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解教人员要在税收、就业培训方面积极为他们提供支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五是积极拓宽就业安置基地。
劳教部门、就业部门要共同扶持过渡性的就业实体与基地,使一些生活困难、暂时不能找到工作的解教人员能够就业。六是建立劳教人员回归社会帮扶创业基金。基金来源应该多元化,政府财政出一点、企业、社会各界赞助一点,对一些生活困难、年老多病的给予帮助,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提供有偿的资金支持,从而让劳教人员的生活有着落,成为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劳教人员的服务与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容,需要党委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不断与时俱进,针对转型时期劳教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理顺体制机制,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洪波.开放式管理模式下劳教人员执行方式研究.[J].中国司法,2008(8).2、王鹏.新时期我国安置帮教工作的法治化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
第二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关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汇报材料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我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重点从优化服务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工作水平,为地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三项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服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镇始终将民生工程作为工作首要目标,今年,更是加强了民生工作落实力度,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促进非农就业。一是坚持“以培训促就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特别是紧盯北京现代三工厂和印刷产业园在建企业的需求开展培训,引导劳动力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累计培训劳动力245人次,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就业指标任务的131%,全镇“纯农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归零”。二是为劳动力安置转移搭建平台,举办**镇招工招聘会,实现51名劳动力就业;还积极组织镇域劳动力参加南彩、杨镇等乡镇举办的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全镇实现转移就业180人。三是就业转非工作有序开展,截止目前,已实现67人就业转非,完成全年指标(88人)的83.8% ;“绿色就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积极宣传城乡医疗保险各类政策,增强群众的投保意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6%,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实现100%,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二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划拨10万元对镇域80岁以上老人进行补助,扩大补助范围(往年只针对90岁以上老年人补助)。三是依托 1
**区慈善协会**分会,吸引社会资源助推慈善事业,拓展救助范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为各类困难群体捐赠救助款物价值10万余元。四是落实“九养”政策,增设老年人餐桌、电器修理等服务项目。
(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口、教育、医疗等工作发展。坚持利益导向机制,深入推进优质服务,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 96.9%,农村新生儿入非率达100%;立足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兴农讲堂”,邀请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授课,向群众传授园林绿化、保洁等专业知识,提升镇内劳动力就业技能;与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医院联合开展2次义诊活动,累计为4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二、完善五项机制,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
镇党委政府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作为提高社会管理实效的保障,通过完善五项工作机制,提高了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完善基础事务管理机制。一是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此次换届选举,我镇共设立大选区3个、小选区19个、投票站19个,拟选举区人大代表6人、镇人大代表48人。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重点从健全组织领导、出台应急预案、规范工作流程和加强外围安保四个方面入手,多次召开换届动员会和部署会,确保了换届选举一次成功,为镇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按照北京市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的要求,作为**区的试点乡镇之一,我镇在15个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了软硬件条件,其职责主要是对村务决策、村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村级重大事件进行监督,收集、受理村民意见和建议,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三是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在线审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
明度。
(二)完善社会面防控机制。一是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按照“以专带群,专群结合”的原则,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整合治保、民调和专职巡防队力量,建立专群力量“同步部署、同步上勤、同步调整”的工作机制;加快科技创安步伐,目前,我镇电子监控探头达到304个(镇级39个、村级177个、企业88个),技防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二是全面开展“打非”工作,对镇域企业、出租房屋、违法建设等领域开展隐患排查,累计检查47家企业,排查隐患94处,责令28家企业当场整改、19家企业限期整改,现已全部复查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净化了镇域经济市场秩序。三是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镇相关科室部门年初与各村委会和镇内企事业单位签订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责任书,每月召开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会,总结安全生产检查情况;定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联合执法检查,对不规范及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三)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推进信访代理制度,完善镇村两级信访代理机构,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室的“调和”职能,及时接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诉求,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途径反映利益诉求;实行包村工作月报制度,包村组长每月填写包村工作月报表并上报镇组织部,详细记录各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在下月报表中详细说明问题解决的程度和结果,实现对工作的动态管理,搭建镇村联系的桥梁。
(四)完善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一是继续落实信访、纪检、综治、司法、民调“五位一体”的联合办访工作制度,加强责任村及责任部门与信访部门的联动、村级信访信息员与镇信访办的互
动,形成以信访维稳部门为主,全镇上下整体联动、紧密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二是继续落实《**镇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着力减少决策出台过程中的涉稳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三是发挥信访信息员作用,及时发现信访和纠纷苗头,协助参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构建多元的矛盾调解机制,信访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继续保持“三无”态势,为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实行联审制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引进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实地建厂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抬高低端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减少和消除小、低、散等低端业态,着力构建“数量与地区承载力相适应,质量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流动人口格局。二是坚持“村企联管”和“四集中”管理制度,做好基础信息登记工作,严格落实房屋租赁登记和流动人口“二次登记”制度,加强对信息的动态管理;推进两个村的村级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实现一站式办公,下移流动人口管理的关口。三是开展流动人口调研工作,今年6月份,镇主要领导分批次与15个村书记、镇域重点企业负责人开展流动人口专题会议,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方法,探索好措施、好方法,并逐步写入村规民约,发挥群众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四是坚持寓服务于管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给予帮扶,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宿感,促进流动人口逐步融入镇域环境,与本地群众和谐相处。
三、紧跟发展形势,谋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发展
我镇党委、政府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认真总结并推广我镇在精细化管理、矛盾调处、农村基础事务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
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创新服务项目,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探索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深化网格化管理理念,以村为单元,划分若干工作网格,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其中,打造区、镇、村“三级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和动态化。二是突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各级就业帮扶体系、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度,促进我镇劳动力充分、优质就业;大力推进就业转非工作,使农民进入城镇职工基本保障体系,与城镇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建立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作体系。继续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三篇: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
发展战略组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8年来,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在探索中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存在不少,压力依然巨大,迫切需要找准着力点,尽快扭转工作被动的局面。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探索
市、县(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先后将其列入“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并在夯实民生基础、优化决策程序、构建“和谐村矿”关系、创新人口管理等方面着力推进。
(一)夯实民生基础。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和新增资源税收入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元,为全省最高水平,并实现市级统筹。实现义务教育“零收费”,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2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27万。开发公益性岗位6220个,用于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消除“零就业”家庭4000多户。
(二)优化决策程序。印发《榆林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2—2016年)》,提出了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基本制度框架。出台《榆林市重大行政决策规定》,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定《榆林市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并对驼峰北路(长虹路)、环城北路(二里半)房屋征收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三)改善村矿关系。市上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涉煤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村矿和谐发展领导小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村矿矛盾的“13351”工作总体思路,出台了《推进和谐村矿建设的工作方案》。各涉煤县区成立了由县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和谐村矿工作组织机构。全市251个地方煤矿与涉煤村都成立了村矿联合党支部。通过提高利益共享基金的征收额度、推行村民参股、实行帮扶制度、建立发展基金、开展地企共建等形式实现利益共享,矿区群众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2011年四个主要涉煤县区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20%。
(四)创新人口管理。靖边县在张家畔镇下设立了四个办事处,缓解了张家畔镇的社会管理压力,推行了暂住人口网络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常态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府谷县推出了“一证管多证”模式,将流动、暂住人口在当地派出所办理居住证作为办理从业证明、子女入学证明等的前提条件。绥德县开发出社区警务综合信息系统,涵盖了人口信息查询、综合信息地图、社区警务工作、常用法律法规查询等内容。神木、佳县、清涧等县探索建立了 “一般人口常规管,外来人口跟踪管,高危人群重点管”的分类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实有人口的常态化管理。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尽管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社会管理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群体隔阂加剧。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21元,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的3.2倍;府谷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27元,为清涧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的1.9倍。城乡差距与南北差距交织,居民收入差距很大。考虑到现阶段收入统计的局限性,可以肯定,收入的实际差距比统计数据大得多。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一批人因参与经营资源产业、房地产业、民间借贷等暴富,另一方面,很多人缺乏专业技能,职业不稳定,收入低,部分劳动力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成为社会的最底层。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居民之间、普通民众和社会管理者之间存在隔阂甚至矛盾,部分人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倾向明显,形成社会治安隐患。
(二)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底数不清。榆阳区实有人口约70万,其中流动人口20多万。靖边县张家畔镇总人口20.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0余万人。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从业和居住场所变动频繁,成分复杂,底数不清,给管理服务带来很大困难。更有一些外地不法人员隐藏其间,伺机作案,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11年,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共刑事拘留1306人,其中流动人口835人,占比为64%;共强制隔离戒毒804人,其中流动人口635人,占比79%。
(三)管理合力尚未形成,不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管理政出多门,职责不清,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少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成,群防群治工作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部分城镇人口、产业集聚,但地方基层组织没有相应加强,难以履行管理服务职能。
(四)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矛盾多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工业项目建设、中省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征用、房屋征收越来越多,征收者和被征收者关于补偿的纠纷与日俱增。土地权属纠纷随之增多,许多荒地、林地界限不清、权属不明,平常相安无事,一遇征地补偿,争议骤起。由土地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呈上升态势,靖边县的治安案件中有七到八成是由土地纠纷引发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是引发社会矛盾的另一重要根源。长庆油田与延长石油因区块争议,纠纷不断,仅今年1-5月份就发生8起。由于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有的煤炭产区出现群众集体阻挡煤矿生产的行为,甚至发生械斗事件。
(五)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在部分地方、一些领域,吃拿卡要行为屡禁不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病症”久治不愈。由腐败产生的社会不公现象有增无减,部分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长期不在岗,领空饷;部分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消极闲散,出勤不出力。上述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侵蚀了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部分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情绪对立问题严重。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寻找一些易于操作、易见成效的领域,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一)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民生。一是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大力推进。不折不扣地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行业和企业,提倡和鼓励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有效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重视军队退役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优先保障失地、减地农民在就业方面与市民的同等权利。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在条件成熟时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做好临时救助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的作用,支持商业保险工作。明确主管部门,在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土地招拍挂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防止失地农民进入社会保障真空地带。三是加强住房保障。按照相关规划,加大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保持房价相对稳定态势,实现住有所居。对于集体土地上宅基地被征收的对象,提供住房安置方式,防止被征收对象流离失所,同时努力为其市民化创造条件。
(二)加强社区工作,完善基层服务。适应人口城镇化实际,制定全市社区建设规划,根据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和人口密度,以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为原则,合理设置社区,缓解城镇基层政府机构管理压力,加强城镇社会管理力量。按照社区工作委员会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一的模式,加强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建设。按照社区群众代表、街道(镇)干部、专业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工作队伍,明确各类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确保队伍的基本稳定。根据地域和人口分布,划片分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原则上以500人左右划定1个网格,确定1名中心户长,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负责网格内的人口信息、矛盾排查、纠纷化解、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管理服务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社区工作考核办法,摒弃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模式,建立以居民满意度和社情民意知晓率为导向的社区考核体系,推动管理和服务的融合,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社会安定有序双重目标。依托社区,建好社区警务室,将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结合起来,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提高社区生活的便捷程度。注重小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办好社区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各类群体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寓教于乐,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修养。
(三)搭建信息平台,推进平安建设。依托社区力量,做好信息采集这项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数字社区建设试点,为街道、社区工作建立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有效打破社区管理服务的时间、空间界限,实现基层管理服务由传统工作模式向现代电子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由中心户长牵头采集、更新信息,专职网格员牵头录入信息,社区民警牵头比对信息,建设实有人口数据库、特殊人口数据库、矛盾纠纷数据库、房产使用状态数据库,消除信息盲区。实行实有人口分色管理,解决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问题,完善特殊人群服务政策,提升特殊人群综合服务和动态管理水平。对于高危人群,相关管理人员要始终掌握行迹,了解表现,落实管控。将办理居住证作为流动暂住人口享受子女平等入学、社会救助、司法援助、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前提条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以证管人”落到实处。出台规范性文件,落实出租房主和用人单位的流动人口管理职责,明确违反规定的后果,将“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落到实处。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交通要道等重点部位和休闲娱乐场所、网吧、旅店、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点、劳务市场、房屋中介市场等重点场所的治安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照经营旅店业、网吧等非法经营行为,坚决遏止搭建违章建筑出租的行为,提高旅店业信息系统上传率。严格执行上网实名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建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群策群力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安指挥中心建设,增加警力,健全社区联防队,实行网格化巡逻。更新升级城区街面视频监控系统,新增视频监控点位,督促各单位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完善城区出入口治安卡点和联网监控设施。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违法犯罪、赌博违法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等活动,深入开展吸毒人员大收戒、大排查等专项行动,确保治安大局平稳。
(四)促进利益联接,形成“多赢”格局。结合实际,总结推广不同模式的村矿利益共享机制,统筹考虑煤矿所在村组群众利益分配、井田覆盖范围村组群众利益分配以及煤矿开采环境影响区域群众利益分配,努力扩大受益群众覆盖面。积极争取新建国有大矿留给地方政府一定的股份,要求国有煤炭企业严格执行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按公布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健全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开展矿区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评估工作,加大煤炭采空区、塌陷区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考虑区域土地市场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
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以3年为期适时更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杜绝无批复、无批文或边建设、边融资的项目进入,保障补偿款及时到位。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先保障,后补偿,完善留地开发安置、按规划自建等拆迁安置途径,确保“失地”、“减地”农民和拆迁对象生活水平不下降,稳定生活有保障。
(五)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环境。科学地建章立制,完善政策体系,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做到实事求是、公正合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公布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35号)规范土地的征收和补偿工作,科学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明确评估工作程序和评估方法,杜绝土地条件相同、征地用途相同而补偿标准不同的现象,杜绝土地征收“一村一策”、“一事一议”现象。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确保工作依法合规。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房屋、附属设施等确权登记工作的进程,尽快制定集体土地房屋征收的相关政策,严格区分宅基地和其它建筑用地上的建构筑物和农用地上的建构筑物,严格甄别违章建筑、《拆迁通告》下达后抢建抢装建筑。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依法处置闹访、缠访、停尸闹事、非法阻工等事件。不能突破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能为求得一时一事的解决而引起攀比和新的社会矛盾。通过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居民理性表达诉求,杜绝过激行为。制定《榆林市流动暂住人口参与社会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流动暂住人口参与社区工作,促进其融入社区生活。
(六)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廉洁政府。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依法规范其行政行为。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打造“有限政府”,从源头上减少“寻租”行为。以整顿机关作风为契机,以效能建设为抓手,健全监督体系,严格推行问责制度,依法依规处理一批公职人员,产生广泛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建设机关作风整顿的长效机制,以机关作风好转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搞好电子政府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七)健全保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一是健全组织保障机制。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加强民政、公安、社保、计生、信访、住建等部门相关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政策规划、组织协调和服务监督等职能。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增强乡镇管理服务能力。二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同时将社会管理的建设与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基层社会管理机构的日常运行经费和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有步骤地推进技防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工作。三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使其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建立灵活、多元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打造一支熟悉群众工作、愿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四是健全社会协同机制。扶持和培育各类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使其能够切实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内部事务自治等职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研究,引导其加强自身建设、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服务能力、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行业调解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在土地、城建、医院、交通、社保等行业成立专门的调解组织,吸收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作出重大决策、建设公共项目之前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纳民智、凝聚民心。认真落实各级领导接访、下访的有关制度,建好乡村两级的民生诉求台账。实行承诺制,限时办结民生事项。结合数字社区建设,逐步在乡镇、村社建立网上信访投诉站点,使网络信访成为党委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新平台。六是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做好社会舆情汇集、分析和应对工作, 健全网络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分类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篇: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
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
1.“十二五”规划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它是整个“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A。A.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它不同于收入分配它也完全等同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个安全网再具体说是公民的一种安全状态A。A.正确 B.错误
3.生产力越发达应该说居民风险越小但实际不是这样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居民的风险越大(A)。A.正确 B.错误
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化的竞争每一个国家公民的社会风险是在加大(A)。A.正确 B.错误
5.城镇化率越低居住越有风险(B)。A.正确 B.错误
6.国际劳工组织在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102号公约中对社会风险做了一个定义。社会风险就是指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危及其基本生活安全的风险(A)。A.正确 B.错误
7.个人财务周期是指一个人具有收入能力以后所经历的收入与支出从“负-正-负”关系和三个阶段(A)。A.正确 B.错误
8.美国到现在为止它的社会保障叫做老遗残保障在理论上叫补缺型(A)。
A.正确 B.错误
9.生命周期理论是我们进行个人终生理财也是国家进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有了这样的基本理论可以使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更加合理(A)。A.正确 B.错误
10.从工薪层来看人一生的收入是从低到高的一条直线。在这个直线发生的过程中人的生命分几个阶段(B)。A.正确 B.错误
11.国际劳工组织102号公约的一个贡献就是全世界对什么是社会风险达成了共识将近17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个公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全球共识(A)。A.正确 B.错误
12.劳工组织有三套标准风险覆盖率、应保人群参保率、保障力度(A)。A.正确 B.错误
13.面对中国现在人口发展战略我们引导合理地生育的时候需要把生育保险变成社会的而不是职工的甚至变成育龄青年的福利鼓励他们早一点生第一个相隔一段时间再生第二个来解决中国人口的结构问题(A)。A.正确 B.错误
14.到2011年初我国最低保障的基本水平是300—500元最低的地方是300元最高的地方是500元(A)。A.正确 B.错误
15.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指标人均享有卫生资源中国在全世界第四位(B)。A.正确
B.错误
16.养老金到今年为止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全国平均水平是1400元最高的是广东2300元(A)。
A.正确 B.错误
17.工伤保险包括医疗费用、康复、伤残以后的抚恤金重伤还有护理费但也都是一个最低水平(A)。A.正确 B.错误
18.我们的政府对中国的社会保障评价是框架基本形成体系尚未完善(A)。A.正确 B.错误
19.社会保障最后要表现为相关法律体系国家要把它制定成法律体系因为法律体系是共识是人们的行为规范(A)。A.正确 B.错误
20.所谓三圈理论就是任何一个公共政策要站在三个角度去分析让它能够成立而且它们是相互依赖的(A)。A.正确 B.错误
第五篇: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必须回答并创新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繁荣,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诸多现实问题。面对这样的社会新形势,在全国、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我市各县(区市)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凝聚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引线针”,以网格化建设为载体,对„„
(秘书乐园温馨提示:本文只显示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全文去掉空格共14928字)
„„管理服务向末端延伸,通过增设网格长的“会签”制,来提升网格长的知情权和影响力,持续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能力,为实现“加快老区崛起,再造两个**”目标创造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