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22:1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

第一篇:《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

Summer2010-2-28

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发现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采用临床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也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理论对我们启发很大并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什么是智力?皮亚杰认为智慧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第二,什么是图式?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图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遗传图式是图式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这些先天性遗传图式为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第三,什么是同化、顺应?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皮亚杰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婴儿手够不着(看得见)时,他仍然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情境(远处的玩具)。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例如上面提到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第四,什么是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我主要来谈一谈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1、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2、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个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3、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个月

从4个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

4、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

11、12个月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5、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个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

6、智慧综合时期,18-24个月

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当然儿童此前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篇:学习皮亚杰游戏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皮亚杰游戏理论心得体会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呢?是不是所有活动都滥用游戏呢?通过学习皮亚杰理论,我认为游戏可灵活运用.有时适度而止,有时还可以用老游戏变换新玩法来达到活动目的,还要遵循“我的游戏,我做主”的原则,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性,我们经常玩《丢手绢》和《小兔子乖乖》的游戏.游戏简单明了,幼儿喜欢玩而不感觉腻,但是有时为了培养幼儿的跑、跳、爬、钻以及平衡能力,我们经常要进行一些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基本上都在户外完成,在户外活动空间开阔,幼儿活动起来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幼儿运动量大,热量大减导致体力下降.这时老师需控制幼儿游戏,即适度而止。

2、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是幼儿教育的重点。比如在一次美术游戏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用已经准备好的各色颜料、皱纹纸、彩笔、蜡光纸、2开绘画纸做一幅画,一组的孩子们每人在纸上做了一幅画,画得很粗糙而且没装饰完,而二组的孩子们有的用彩笔画大树,有的用皱纹纸搓成小果实粘上,有的用颜料涂色,有的用蜡光纸撕成叶子往上粘,最后通过评比得出二组的画既完整漂亮又清晰大方,而且速度又快,从而让孩子们知道了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重要性。

3、在有些游戏中,刚开始玩时,幼儿兴趣浓厚,但玩了几遍下来,他们就感到厌倦了。这时老师可考虑把老游戏变换新玩法了。比如说玩《拔萝卜》的游戏吧。刚开始幼儿们跟着音乐边唱边拔萝卜,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但几遍过后,孩子们就你推我拉地捣乱。看到这个情况老师就可以把游戏的难度加深,花样变多。当幼儿游戏时,幼儿的兴趣来自于材料,这样可以在游戏中多准备一些萝卜、土豆、花生等材料,(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准备材料,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现实的限制和约束,什么材料都行)让孩子自由选择,然后分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更加懂得团结合作的快乐,从而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4、遵循“我的游戏,我做主”的原则,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快乐的玩。我记得,有一次我组织我们班的孩子们玩区角游戏,很多个区角供孩子们选择,但最后有一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可以出去玩游戏了吗?”当时我一愣,怎么孩子们明明在玩区角游戏,为什么还想自己出去玩游戏呢?到最后我通过观察和咨询才知道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玩,自己没有自主权,所以孩子觉得很压抑,没有得到游戏的乐趣。通过这件事,又通过学习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我才深刻明白幼儿园应该遵循“我的游戏,我做主”的原则,也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总之,皮亚杰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地、主动地结构,是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充分的,也是比较合理的。因此,教师要多给儿童提供多种角色与参与游戏的机会,并科学的进行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和心里的不断完善。游戏的具体操作还要适合各年龄特点,这样游戏才能为完成教育目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篇: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

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我中心理论的概念、儿童自我中心的主要几种表现形式,然后初步探讨了儿童自我中心出现的必然性,及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后续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涵义

自我中心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1]自我中心理论最先见于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理解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时,要注意认清下列几个问题,以免产生对自我中心的概念的误解。第一,不能认为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集中注意他自己而没有一种“会合”感。所谓“会合”感是指儿童把自己的内在性质投射到事物上去,把事物人格化,把自己主体与事物混合为一体了。第二,不能把自我中心认为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有所扩张”[2]。第三,自我中心不等于“秘而不宣”。[3]

自我中心表现

儿童的自我中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言语、游戏、道德判断、泛灵论。皮亚杰把学前儿童言语的机能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不考虑听者的需要,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有时是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儿童语言约38%是自我中心的。

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能发现自我中心思维的特征,表现在儿童倾向于呆在一起各玩各的,每个儿童都按照他自己的那种不协调的方式游戏着,只有到具体运算期,才能产生合作的游戏。如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经常以独白的方式对他自己说话,用以刺激、维持自己的行为,这个独白在当时也只有主体本人懂得。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其中儿童在前道德阶段会表现出道德判断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在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的思维经常是泛灵论的,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自己那样活动。皮亚杰在他研究中指出“泛灵论”的实质:它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

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4]

对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评价

儿童自我中心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在一些文章中读到有些人认为儿童自我中心出现是由于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得当造成的,作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恰当的。儿童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主要受制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将外在的客体也认为是自身的一部分,不具有客体的概念。不论什么教育方式,儿童的自我中心都会出现。

皮亚杰通过他的经典实验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他低估了儿童的能力,有些实验设计可能差强人意,但是却真实反映出了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皮亚杰的研究开创了先河,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通过皮亚杰的研究,不仅对我们探讨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实质和指导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能进一步丰富与充实儿童的游戏理论,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儿童语言学习特点,科学合理的教养儿童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格心理学.[M].黄希庭.浙江教育出版社.[2]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3] 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概念评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第四篇: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王妮(共)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王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作为一名未来教师,不懂这个理论是搞不好教育的,所以第二次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理论对搞好教育的巨大的参考价值。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即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适应。而行为主义的观点是所有行为的产生或反应都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所以,皮亚杰更加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其中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要认识这三种方式,首先要了解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反应,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比如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单向思 维,思维是不可逆的,以自我为中心,泛灵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等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它要求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反观现在的教育,把儿童看做小大人,就会形成以大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堂教育,是错误;其次,它要求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再次,要懂得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懂得因材施教;最后,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这主要是针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出现“小学化”倾向,扼杀了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容易使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孩子六岁以前的教育,应感性为先,体验式、游戏式、感受性为主,所以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亲近花草树木,感受生命的力量,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健康快乐成长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我很庆幸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对做好一个教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相信,学以致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今后我在教育岗位上一定能成长得更好!

2016.09.21

第五篇:浅谈皮亚杰的阶段理论与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浅谈皮亚杰的阶段理论与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是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展研究的起源,他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认知不仅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以及哲学史上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而且 对当今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Stage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在他看来,认识是通过心理结构或图式的改进和转换得以发展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示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每个儿童都严格按照同样的顺序发展,每一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完成的基础上,这些阶段绝不可能逾越。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应该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下面我将分别来解说一下这四个阶段的理论与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本阶段,儿童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他们能协调感觉输入与运动能力,形成行为图式,从而理解并影响周围环境。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从一个拥有极其有限的知识的反射性的有机体,发展成为一个有计划的问题的解决者,认知发展非常迅速,所以皮亚杰又把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亚阶段,详细阐述了婴儿由反射性的有机体发展成到反应性有机体的逐渐转化过程,分别为:反射活动(出生到一个月)、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二级图式间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通过心理整合创造新的手段(18-24个月)。在这六个亚阶段中,婴儿从联系和顺应先天反射逐渐发展,学会在符号水平上解决问题。为了对付当前世界,婴儿组织天然的动作图式,如吮吸、抓握、打击等,在主观与客体交往中逐渐实现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和精确化,开始意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有了客体永久性概念,思维也开始萌芽。婴儿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最显著的进步就是客体永久性方面的发展,即当物体不在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到时,知道物体是继续存在的。到18-24个月时,儿童能对看不到的位移进行心理表征,并能用这些心理推理指导自己去寻找消失的物体,至此,他们已经能充分理解客体永久性并为自己能在复杂的藏找游戏中找到物体而自豪。

二、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这时的儿童能够在符号水平上进行思维,但还没有使用认知操作,标志是符号功能出现。符号功能是指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如词汇或物体。由于2-3岁儿童能够使用词汇和表象表征经验,所以他们完全能够重建过去的经验,并对不在眼前的事物进行思考或比较。这阶段儿童认知迅速发展,细微的年龄差别也能导致认知能力的不同。就像寻找史努比的实验,3岁的儿童记住了微型玩具的位置并能利用模型房间的信息帮助自己在真实房中找到大玩具,但两岁半的儿童只能很好的记住微型玩具藏在什么位置,却还不能把这个模型看做真实房间的符号表征,在真实房间寻找大玩具时表现很差。但这并不是说两岁半的儿童不具备表征知识。狄洛奇认为,这是由于两岁半儿童缺乏双重表征能力(同时从两个不同角度考虑事物的能力),所以他们很难把比例模型作为符号来使用。这一阶段儿童另一重要特征是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的大量涌现。伯恩斯坦提出,“通过这种象征性游戏,年幼儿童对人、物体和活动的认知得到了发展,而且还迅速构建了有关这个世界的复杂表征。”在前运算推理阶段儿童最大的缺点是自我中心,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例如在三山实验中,3岁和4岁儿童会认为他人与自己看到的相同,说明他们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

该阶段的儿童分类概括能力很低,但通过分类训练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现在幼儿园有许多分类训练的游戏,小学语文1-2 年级起也有不少字汇概念分类练习。在教材的编订与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分类训练,不仅能扩大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词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发展他们的概括思维能力。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分类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通过一张张图片来对他们进行训练,让他们可以识别并分类,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培养社会性的一种能力的训练,而智障儿童也可以通过分类训练来锻炼能力,为下一步的走向社会做准备。

在该阶段的教学中,首先,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加强个别化教育。教学设计应该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考虑到儿童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幼儿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并适时引导幼儿发展。其次,重视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学前儿童的假装游戏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扮演一些成人角色,他们会获取更多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能力),更受同伴的欢迎,社会交往能力也会更加成熟。第三,重视和探究不同社会环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发展的普遍性,又要重视发展的差异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幼儿平等对话。皮亚杰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研究者,而是深入儿童.与儿童进行平等、愉快的对话。他的临床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儿童进行对话,并根据儿童回答的情况进行追问。在幼儿教育与研究中,教师要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做幼儿最忠实的听众和伙伴,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了解、研究儿童。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本阶段,儿童已迅速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并能运用这些重要的新技能思考事物。认知操作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活动,它使儿童能够修改和重组自由的表象和符号从而得出符号逻辑的结论。由于具有了这种强有力的新的认知运算,学龄儿童快速跨越了前运算阶段僵化的和自我中心的思维,在守恒和关系推理方面有了质的发展。如在液体守恒问题上,他们会同时考虑两个容器的高度和宽度,可以在头脑中反向思考转换容器的过程,能用逻辑推理而非错误表象得出结论。他们也能很好的理解数量和逻辑关系,也已经掌握了传递性的相关概念,但还难以把握传递性的逻辑本质。皮亚杰认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他们只能把运算图式应用到真实的或可以想象到的事物、情境或事件上,例如只有当物体真实存在时,具体运算者的传递推理才可能是正确的。7-12岁儿童还没能把这种逻辑关系运用到代数使用的X、Y、Z这些抽象符号上。例如,向7~8 岁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 > B ,B > C ,问A 与C 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

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接操作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直观的操作的活动,避免过多的抽象原理和理论,对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在向学生教学“20以内的加法”这一章节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不理解其中的算理,所以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借助摆小棒抽象出计算方法。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动理解的基础上的。教育则应该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从中建构知识。教学要设法吸引学生兴趣,针对这一阶段学生已经跨越了前运算阶段僵化的和自我中心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与创设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或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设身处地的站在情景当事人的角度上,以小组或合作等形式,通过讨论与探究,运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建构起对新知识的认识。努力使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建立联系。

四、形成运算阶段(12-15岁)。与具体运算相比,形式运算是一种相对观念和命题的心理操作,最早出现在12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可以对或许没有现实基础的假设过程和事件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的标志是假设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对这一阶段儿童来说,如果给他们提供恰当的具体“事实”做依据,他们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思维,222(ab)因而他们能解决如ab2ab这样的代数问题。此外,他们也能进行归纳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

这一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学习风格的可塑性强。受皮亚杰主动学习观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设计课程,多设置一些课堂主动探索和体验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动学习观。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虽然在某些细节方面是错误的,但他的阐述是正确的,总体趋势符合我们对儿童期的直觉和记忆。他是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位天才,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评价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就如同评价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学、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影响一样,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第八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余小波.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杨利霞.重新审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2,(10).[4]董巧芬.透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看低年级计算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2011,(6).[5]王萍.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下载《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读后感(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他指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本站推荐)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摘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因此,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应着重于提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2009-10-01 19:55:36 转载标签 发展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教育 分类 学习资料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

    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观 教案(共5则范文)

    教案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 学生心理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要求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

    儿童游戏论第二章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第二章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皮亚杰认为理解和解释游戏应当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2皮亚杰认为:游戏的认知本质是什么? 3皮亚杰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

    《U型理论》读后感[共五篇]

    《U型理论》读后感马丁·卡兰谷·班达出生在赞比亚的一个小村庄,他年轻的生命创造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包括是一家跨国能源公司的领导,赞比亚总统的顾问,乐施会全球学习中心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