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汇编)

时间:2019-05-13 06: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第一篇:《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泉港第二实小陈美玉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另外,通过认真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

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体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六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了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工作怎么了?我究其原因是我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我在孩子面前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上帝“也不是“救世主”,我只不过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现代教育原理》读后感

泉港第二实小陈美玉

本学期,我广泛的阅读教育书籍,特别是通过阅读《现代教育原理》这本教育专著后,使自己对现代教育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的确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中,给自己留有深刻印象并对自己有较大启迪的是“教师人格论”这一章节。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意志、智能结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内在倾向性。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和审美人格是其内核,而语言举止与风度仪表则是其外在表现;教师人格的发生受到了社会条件、客观需要、实践基础和主体追求等因素的制约,其间外在的人格文化、人格环境与内在的选择、整合、内化诸机制相互作用,最终催生了特定的教师人格;教师人格在历史上既表现出继承性,又表现出时代性。总的看来,传统的教师人格具有价值取向的道德性、知识索取的人文性和成长环境的闭锁性等基本特征,而现代教师人格则具有形象的典范性、角色的丰富性和培养的专业性等基本特征。

现代社会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具有科学性、民主性、时代性和职业性四大特点;教师人格塑造一般要经历“外部作用—产生内在动机—选择行为方式—行为变为习惯—习惯转化为个性特征”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地由“知”经“情”、“意”再到“行”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方向性、协调性和统一性的原则,通过强化教师意识、发掘塑造动力、认真学习理论、明确塑造

方向、投身教育实践、积累体验不断自我激励、加大塑造力度等方式,使教师人格境界从“经师”走向“能师”,从“能师”走向“人师”,实现教师人格真、善、美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特别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应该以榜样示范作用来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还记得我们学校组织老师们为残疾人捐款的一天,当天下午,我们班的小干部张怡便独自跑到我跟前,对我说:“于老师,我也要为残疾人捐款。”我愣了一会,说:“为什么呀?”“因为老师们都在早晨为残疾人献爱心,所以我们应当向老师们学习,也让那些残疾的小朋友像我们一样快乐的上学。”说完,便从口袋中掏出10元钱,说:“于老师,这是我赞的零用钱,不多,但是我的心意。”说完便要塞到我的手中。我高兴得在班上表扬了张怡,表扬这个小干部能带头为残疾人捐款,献爱心。同学们也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是啊,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了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为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的教育,在此项活动中,不仅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发挥,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有了它,儿童的心灵就拥有了一片“最灿烂的阳光”。抓住了教师良好人格的培养,就等于抓住了教师教育的灵魂,也就为实现教师人格真、善、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另外,通过认真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体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六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了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工作怎么了?我究其原因是我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我在孩子面前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上帝“也不是“救世主”,我只不过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第三篇:《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本学期,我广泛的阅读教育书籍,特别是通过阅读《现代教育原理》这本教育专著后,使自己对现代教育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的确受益匪浅。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总之,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绝不能由家长或老师去替代。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

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另外,通过认真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体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入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了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工作怎么了?我究其原因是我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我在孩子面前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上帝“也不是“救世主”,我只不过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特别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应该以榜样示范作用来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还记得我们学校组织老师们为残疾人捐款的一天,当天下午,我们班的小干部张怡便独自跑到我跟前,对我说:

“于老师,我也要为残疾人捐款。”我愣了一会,说:“为什么呀?”“因为老师们都在早晨为残疾人献爱心,所以我们应当向老师们学习,也让那些残疾的小朋友像我们一样快乐的上学。”说完,便从口袋中掏出10元钱,说:“于老师,这是我赞的零用钱,不多,但是我的心意。”说完便要塞到我的手中。我高兴得在班上表扬了张怡,表扬这个小干部能带头为残疾人捐款,献爱心。同学们也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是啊,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了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为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的教育,在此项活动中,不仅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发挥,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有了它,儿童的心灵就拥有了一片“最灿烂的阳光”。抓住了教师良好人格的培养,就等于抓住了教师教育的灵魂,也就为实现教师人格真、善、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

一、多个教育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第五篇:《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1

一、多个教育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2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热爱人民,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躬身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年轻的陶行知先生从小热爱祖国,志向高远,他曾在学堂楼的卧室墙上,题写自勉的铭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陶行知先生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先生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先生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于贫困和屈辱的境地而得不到培养的机会。于是,1939年7月,陶行知先生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1946年4月,陶行知先生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先生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勇于实践,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挠“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在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遗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陶行知先生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他曾对当时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作过调查研究,认为有相当多的教师“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他,记他,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也就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陶行知先生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学校与社会脱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死教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生活与教育联系的“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盲目抄袭外国教育的“洋化教育”,构建了切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脱离人民大众,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式的“小众教育”,构建了面向人民大众,符合人民大众需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众教育”;生活教育改造了“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构建了密切联系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少数人升官发财”,培养人上人的“升官教育”,构建了能“从老百姓中来”、“回到老百姓中去”、与老百姓“同甘苦”的人民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残废教育”,构建了能使人“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的健全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改进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许多启示。

1.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正如教育需要生活一样,教育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为人设计和实现理想的、完全的生活,这应是教育本身的追求。教育联系生活的目的,就在于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可怜而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体验和构建理想的生活。教育不应设法使学生去适应书本,而应设法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并努力去创制生活的新规则或创制新生活的规则。狭隘的、封闭的书本教育无法适应丰富而多变生活。

2.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教育应为了生活,儿童应为了生活而受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源,回归生活世界,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生活应成为教育的素材、手段。

3.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因此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生学”,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当前情况下,教师要特别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的做法,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只管“教”,是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3

最近认真阅读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学习我了解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今后工作有着极大帮助,现在就摘录本书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我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我们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做’;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针对这一点,再对照自己的教学,以往我在教学中,总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现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有时还为此想不通。现在我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使用教材,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要注重交际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交际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我对“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认知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就是师生,生生的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该书指出“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而且是多边的整体的交往。”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交往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我们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以上这些内容都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要站在民主平等的角度去和学生交流,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亲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把他们作为知心朋友,去关心爱护,这样交往才会真实而富有情趣,才会很好的和学生沟通,才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知道“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的放手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充分的给他们交往的自由,让他们多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到交际之中,从而达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我对“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认识

我们总在强调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进行素质教育,在读这本书前,我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深刻,例如我们问‘学习为了什么’的时候,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很少有人把发现和寻找新知识、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归宿。在我们的教育概念中,学习就是教师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掌握确定无疑的知识;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导致了我们所讽刺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标。改革课堂教学必须由过去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我们想到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仍然以学生的抄写为教学中主要手段,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愿意让学生从被动的亦或是盲动的接受和服从中解放出来,不愿意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究能力,以学生考试中得到多少分来衡量学习的好坏,却不愿意和学生去沟通和交往,不愿意考虑学生是否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愿意去倾听别人的表白,是否愿意去理解体悟别人的感受,一句话学生的素质是不是得到培养和发展,却没有很好的去研究。

为此该书也为我们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要重视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文章指出“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任何学科原理体系,不论暂时看起来多么完备,它总是一种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存在,总是一种需要进一步检验的假设体系,总是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又内在于概念原理体系之中,并随着概念原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教学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所谓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以上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探究的结论,让学生掌握概念理论,更要重视研究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概念的真正内涵,从而达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2、强调认识与情意的统一。该书指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我们知道“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该书还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由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必须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必须体现学生的情感取向,认知态度和正确上网价值观。这样我们的小学教学,特别口语教学才会体现出新课标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思想。

(四)我对“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立体体系”的理解

该书指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记住和把握的原则,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懂得“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由以上各点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绝对不可以把学生看作教师上课的配角,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当然要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就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的各点,我们必将培养出符合21实世纪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后体会,他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现代教育理论的缺失,也学到了更多的理论,我今后一定会更加深入学习,并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上心得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4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另外,通过认真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体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六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了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工作怎么了?我究其原因是我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我在孩子面前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上帝“也不是“救世主”,我只不过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5

作为教师,最急需的就是理论的指导。本不愿读一些过于抽象的理论专著的我在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后感触颇多,我作为一个新教师,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学,为什么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类老的话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

现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一种创新活动。每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

首先,“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用平等的原则尊重善待学生,不偏爱某些学生,嫌弃另一些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是素质教育中整个师生关系系统内最为坚实,最必不可少的基础。

其次,书中提到的几位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的教育家,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这种强调唤醒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趋势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勇于各抒己见,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

其三,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刻意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与冷落的荒芜境地。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质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与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信赖与依恋心理的学生,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当他们得到老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理解与重视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快慰与满足,同时产生乐于学习,愿意听从教诲的倾向,就会把对老师的爱移情至老师所教学科目。与此同时,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须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爱护,了解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其次应信任学生,对其充满”爱的期待”;最后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中见情,严中见爱。

最后,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出拥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因为创造性素质是现代和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时代适应性的一种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教学的重头戏,我国的素质教育也不应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敢于发挥创造力,当自己的新颖创见被人接受,赞赏时,会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做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植和帮助,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前人,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综上所述,我认识到: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工作中应力争尽早建立这种师生关系,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认真分析教材做好课堂计划之外,还要注意研究如何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学中出现的倾向是老师一讲就一棒子打死,这是不尊重客观事实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载《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最近认真阅读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学习我了解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今后工作有着极大帮助,现在就摘录本书部分章......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

    现代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李云霞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作......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范文大全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学习心得 最近很荣幸地学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现在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一些感想。一、现代教育技术有三个基本属性(1)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系统方......

    现代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杨 冲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0年金秋十月,我荣幸地参加了三亚市举办的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课程,感受颇深。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深感幸运,也......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世纪,原有泱泱中华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迈入21的传统理论与教育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更新。作为一个......